以感恩为题的作文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以感恩为题的作文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感恩类作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恩教育;民族精神

感恩教育作为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和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对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品味有着重要意义。[1]党的十报告指出,学校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九年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何培养青少年立德树人、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是学校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理直气壮地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也是品德培育的重要方面,因为青少年只有从小懂得知恩感恩,才能够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逐步养成诚实守信、关爱他人、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优良品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重要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在感恩教育方面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渗透感恩教育,值得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深入研究,认真实践。

一、传道——责任拒绝怀疑

诚然,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因而应当反对把语文课当成思想品德课来教,但传统语文教学历来主张“文以载道”肯定也有其合理内核,我们也要反对“在倒洗澡水时连同澡盆里的婴儿一起倒掉”的愚蠢做法——我们绝无可能排除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情感意识去进行纯粹的语文教学,语言文字也正是因为具有这些思想和情感才显得生龙活虎、气象万千,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仅无可厚非,还是责无旁贷的。

二、内容——真切拒绝空洞

同所有思想品德教育一样,我们进行感恩教育要选用真切鲜活的教育内容来启迪感化学生,尤其是对身心发展尚处在幼稚、懵懂阶段的少年儿童,切忌用深奥的理论、晦涩的说教去灌输,而应该选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去让他们知恩、记恩进而报恩。

(一)父母养育之恩。牢记并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一直推崇“百善孝为先”,有关“温席、让梨”的故事不少人都耳熟能详,但在现阶段却变得不容乐观。一方面因极左肆虐之时把孝顺当成封建余毒大加挞伐,其影响至今尚未肃清;另一方面是近年来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让不少孩子打小就形成了“地球就是为我转的”意识,他们几乎不懂得什么叫孝敬父母长辈,更有甚者一旦父母未应允其过分要求便以绝食、离家出走相威胁,读到大学乃至研究生了还自残自戕,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浓重的阴影。这些现象还并非个案,足见感恩、孝顺的教育之重要、之必要。

(二)国家社会之恩。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当今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时代,但这些繁荣富足从何而来他们并不知道或者不想知道,甚而至于我们地震灾区的个别孩子由于这样那样的因素干扰,对党和政府领导组织的抢险救灾、灾后重建都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如此种种,我们不能不感到相关感恩教育的重要和迫切。

(三)导师培育之恩。中华民族从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还因左倾泛滥,华夏大地批孔盛行,“师道尊严”几乎变成了十恶不赦的洪水猛兽,教师以及知识分子变成了“臭老九”、知识贬值、“白卷英雄”泛滥成灾。当今重提知识(科技)是生产力、尊师重道好多年,但有些人在中毒甚深,所以同样需要正本清源。

(四)自然万物之恩。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虽然个别时候也制造了地震、火山之类灾难,但总的说来是有恩与人类的,否则人类就无法生存。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崇尚科学,大力倡导低碳节能生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举凡山川河流、飞禽走兽乃至空气都应保护,最终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三、方法——渗透拒绝灌输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泼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工人能掌握机器,农民能掌握土地,可是机器和土地都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有他自己的思想感情。要很好的掌握儿童的思想感情,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 [2] 感恩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润物无声,杜绝机械地、脱离教学活动本身进行灌输。

(一)阅读教学。教师要深入发掘阅读教材中有关感恩思绪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积淀感恩情愫。例如可用《背影》、《回忆我的母亲》《游子吟》《陈情表》等课文培育学生的孝顺观念;利用《挑山工》、《荔枝蜜》、《詹天佑》等课文培养学生感恩劳动者的情操;利用《黄河颂》、《漓江山水》、《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课文培育学生感恩自然的意识等等。总之,教师要紧扣教材,在指导学生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去感受课文的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真情实感,进而点燃学生感恩的心灵火花。

(二)作文教学。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真情实感绝非凭空而来,它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积淀。首先是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从率直的思想,从真善美出发,把作文的主题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扩展到亲情、爱心、个性、自我、自由民主、生活化、平民化、精神物质、率直淳朴、求真、求善求美。忧患意识、实事求是上来。[3] 其次,把学生在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生活中的体验引导出来,指导学生练习这类文章的习作,既容易选材,解决学生“无米下锅”的困惑,又容易传达真情实感,更重要的是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理解、感激父母长辈的情感意识,水到渠成地进行了感恩教育。这方面的训练既要反复进行、逐步深化,还要结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在不同年龄阶段提出不同训练要求,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活动课教学。语文活动课是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的语文常识进行口头表达(交际)和书面表达(作文)等语言实践应用的训练,其最主要的要求应该是得体,就是无论说话还是写作都要符合政策法律、人情事理,那么懂礼貌、讲尊卑、有道理之类要求乃是前提,符合这个前提,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感恩意识,不难想象连爹妈都不知感恩的人是难以把话说得入情入理、感人肺腑的。

四、形式——灵活拒绝呆板

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也必须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进行,具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深入挖掘教材、创设情景、新旧对比等方式来实现教育目标。

(一)挖掘教材。比如指导学生学习《游子吟》,就要抓住“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深入探究,“慈母”为什么要“密密缝”,母亲们除了缝衣服外还给儿女(亲人)做过什么?今天母亲们一般用不着缝衣服了,她还疼爱我们吗?你穿过妈妈织的毛衣和鞋垫吗?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过父母、长辈的关爱说得完、数得清吗?唱唱阎维文演唱的《母亲》吧,那么党呢、祖国呢,不是像母亲一样吗?……这种探究不要怕费时,更不必担忧脱离教材,从语文能力训练来说可以引领学生“视通千里、思接万载”,从感恩教育来说可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应该是一举多得的。

(二)创设情景。课堂活动体验是渗透在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学生并为学生的发展服务。[4]创设情景多在课堂活动体验中进行,其语文素养训练在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我们可以创设与学生家庭生活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应对,如“给妈妈打电话”、“今天爷爷过生日”、“爸爸妈妈怄气了”、“同学病了”、“给语文老师的建议”、“我们村里(里弄)的事”等真实的生活环节,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合适得体地讲说,再将他们说的话加以记录整理,适时在同学之间交流展示,从而实现语文素养训练和感恩教育的双赢。

(三)新旧对比。此类材料很多,我们地震灾区灾前灾后的情况许多学生是亲身经历的,很好对比,只是要注意别让孩子产生我们在有意让他们重历过去苦难的错觉,抑或造成让他们用“你们那一代人命不好”来抵御我们教育的口实,要引导他们进行对比、懂得今天来之不易的道理,进而激发他们珍惜幸福生活、奋发有为,成为我们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语文课中进行感恩教育的形式还很多,只要我们悉心探究,深入实践,便会有很多新奇的发现。“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5]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以提高学生的国民素质为己任,在课堂教学中切实渗透感恩教育,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陶志琼 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教育科学》2004(20)

[2] 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选编《斯霞教育经验选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8

[3] 何哲 初中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培育 《成才之路》 2009(7)

以感恩为题的作文2

一、高校部分贫困生缺乏感恩意识

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希望帮助经济苦难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但部分贫困生认为接受国家、社会、高校的资助是理所应当,不具有知恩图报的思想道德认识;另外,有部分贫困生缺乏自立自强、积极改变现状的认识,表现为“等、靠、要”依赖心理,不但不具备感恩回报意识,甚至不肯积极应聘和珍惜勤工助学岗位;有些贫困生不懂得节约,生活用度铺张浪费,没有强烈的自制意识,不能专心学习,所以成为经济贫困、精神贫困的双重“特困生”,究其原因,关键在于高校部分贫困生缺乏感恩意识。

二、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感恩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也是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高校贫困生长期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经济资助,理应更加重视感恩教育工作,尤其针对部分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现状,提出更有效的实施途径,培养和增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1.培育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高校贫困生群体也具有思想认识上的独特性,一方面,拥有青年人的激情和梦想,胸怀大志,满怀激情;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总是不能将梦想马上付诸行动进而实现梦想。一方面,接受国家、社会、学校的资助,大大减轻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又要因此而接受他人的监督,压抑自己的许多想法和欲望,常常是处于“双重矛盾”的现实境界。因此高校贫困大学生往往存在“低人一等”“矮人一截”“愿望无法实现”“孤僻、自我封闭”等思想和行为,这些长期的心理压力也会影响高校贫困生的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通过开展感恩教育,可以将贫困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美好、感谢他人”上来,同时在感恩教育相关的理论实践过程中,使贫困生认识到自身价值,对社会、对他人的“有用”,从而引导贫困生树立自信心,有助于增强感恩意识观念,让每个高校贫困生都常怀感恩之心,以更加积极、更加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

2.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知恩”“报恩”“常怀感恩之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感恩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特色鲜明的部分,因此感恩教育是弘扬传统美德、实现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尤其针对高校贫困生群体开展感恩教育,让每一个高校贫困生都树立感恩意识、强化感恩思想、落实感恩行为,更具有历史意义和现代意义,是实现经济资助、精神育人的重要内容。

三、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实现途径

1.营造感恩主题校园文化

校园环境是贫困生学习和生活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贫困生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对贫困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恩”校园文化对于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可以起到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渗透作用。首先形成感恩教育舆论氛围,这是高校培育“感恩文化”的重要前提,也是开展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重要先决条件。

感恩主题校园文化可以通过舆论宣传来实现。目前高校舆论宣传主要包括现实和网络两类,校园网、广播台、内部刊物、易班网络互动平台等校园媒体,引导同学们探讨“如何做一个知恩图报的大学生”等话题,积极宣传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另外,校园内张贴感恩海报、感恩宣传画册、悬挂感恩主题标语等,营造感恩教育的舆论氛围,为感恩教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

教师言传身教是也是感恩主题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言行举止在校园内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以身作则,常怀感恩之心、仁爱之心,肯定感恩行为,引导学生崇尚和树立感恩美德。

利用迎新联欢、社团文化巡礼、科技节等主题活动契机,融入感恩教育元素,时时刻刻引导学生增强感恩意识。

2.完善困难认定制度措施

科学公正、行之有效的困难认定制度和措施是感恩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也直接影响了感恩教育的效果。例如,要求申请国家助学金的同学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综合测评成绩达到一定标准;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不可以出现学习挂科现象;困难受助学生在身体条件允许下,要求参加大学生无偿献血;对于学习进步的贫困受助学生给予助学金额等级的提升等,以上制度措施的实行,更好的促进困难学生积极进取,真正做到赏罚分明,体现科学公正,从而让贫困受助学生意识到国家助学金的重要性和真正含义,从而更加自立、自强,积极进取,增强感恩意识。

3.重视感恩教育典型示范

国家助学政策中有专门奖励品学兼优的困难受助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制度。能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同学,是高校贫困生中在思想、学习、工作、感恩实践等方面均表现优异的学生,因此可以将这部分贫困生作为典型案例,向贫困生大力宣传,树立榜样,加强感恩教育的示范作用。

可以邀请曾是贫困生的校友现身说法,回校向学弟学妹讲述成长成才经历,培养和增强贫困生的感恩、自立、自强、进取意识。

4.开展感恩主题心理团训

高校贫困生群体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自尊心强、自信心较低等方面,因此可以针对性地开展感恩主题的心理团训活动,一方面增强贫困生之间的交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另一方面通过主题心理团训,引导贫困生以积极地、阳光的心态面对各种挫折和困难,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保持一种平和、积极、仁爱的心态,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最终促进贫困生人格健全发展,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懂得感恩。

以感恩为题的作文3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现状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古训。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淡忘和受到一定冲击,“感恩”一词在有些人看来已过时了。随着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相应的“小公主”、“小皇帝”也越来越多,长辈对他们有求必应,可谓溺爱,社会、学校对其关怀备至,造成当前不少中学生“以我为中心”的习气。他们只知“我该怎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怎样”,不知“要我怎样”。这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也成为了我们的研究重点。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对中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有限,但是感恩意识却要从小树立。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手段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教师、亲戚、朋友的关怀与帮助,常怀感恩之心,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3.初中生成长的需要

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是啊,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我们的思想教育,包括学校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帮助教育人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要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感恩。中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及意识的养成往往影响着中学生的一生。

二、感恩教育的定义及其意义

1.感恩教育的定义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个舶来词,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知恩”于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情能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于行,就是在知恩、感恩的基础上,能够懂得施恩于他人,将心中的感知具体化,行为化形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对生命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2.感恩教育的理论价值

感恩是“感”和“恩”的两个过程,“感”是感知、感受,也就是知恩的阶段,是报恩和施恩的前提和基础。感恩教育将深化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孝道教育理论,扎根于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孝道教育基础之上,联系德育教育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必将又反过来深化和发展初中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的有关理论。

3.感恩教育的实践意义

感恩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感恩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人和社会恩情的话,那他就不是一个人格完整的、心灵健康的人。感恩有时并非人的天性,需要感恩教育的点拨。感恩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对于人们内心价值秩序的建立、师生间关系的重建以及学生的生命观、自然观、人际交往观等观念的树立,都能起到重要作用,使他们走向谦逊、谨慎、幽默、敬爱、自尊、感恩。感恩教育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良性互动的社会德育氛围。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和完善学生的道德和法纪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语文教学感恩教育研究的目标及过程

1.语文教学感恩教育研究的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深入挖掘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有关各种感恩话题的课文和话题作文,逐步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教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和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

2.本校语文教学感恩教育研究的过程

以感恩为题的作文4

一、营造氛围,让师生在感恩环境中蓄情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从整体布局上紧扣“感恩”主题,倾力打造“感恩”文化。一进校门的迎宾牌上书写感恩文化主题词:学会感恩、奉献爱心、担当责任;各楼层走廊墙壁上的感恩主题画,主题突出,时刻提醒着广大师生要心存感恩,知恩奋进。

二、践行感恩,让孩子在感恩体验中动情

为了让感恩活动深入人心,培养孩子知恩报恩的行为习惯,学校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

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给父母捶捶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

感激同学的互助之恩,开展以《同学如手足》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感激同学间的爱心相助;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声声深情的呼唤,一期期精美的板报……这些“感恩”活动,从感性的品评,到理性的思考,再到心灵的碰撞,让孩子们经历了深刻的体验过程释放出孩子积蓄已久的感恩之心。

三、关注细节,让师表成为感恩榜样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情感和言行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利的。我们通过教师政治学习,开展班主任论坛、听师德报告、组织师德大讨论等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从而强化教职工的教书育人意识,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做到以学生为本,既教育引导学生,又帮助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拓宽渠道,家校共育感恩品德

感恩类作文5

所谓“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有感恩戴德之意,亦有感谢感激的意思,指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一种行为。它是一种感激的心情,是一种关爱的表达,是做人的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感恩教育,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相应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关怀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灵魂唤醒灵魂的人性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受教育者不自觉者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并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对他人、对周围、对社会常怀感激之心。重要的是,感恩教育使学生在认知层次能洞察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得到内心的肯定;在情感层次能发出愉悦和温暖的情感,进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和回报恩情的体验;在实践层次,能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并形成习惯。

西方人把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独创的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西方人提到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才会是一个心理道德都过关的人。因而我们 从感恩入手,让学生的心理和道德都上一层楼,我们开展了这样的活动:

抓好“三个层面”。一是明确教育内容。即:感恩父母,为父母多做事,与父母多说知心话;感恩师长,开展向老师献真情活动;感恩社会和祖国,激发“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感恩同学和朋友,与他们互助互持,携手前进;感恩自然,树立环保意识,珍惜资源,爱护家园,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班级层面,班级利用班队活动两周举办一次,学生完成每日一善,可以是为父母做的,为同学做的,为班级做的等;家庭层面,每周布置一次以上的感恩作业,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社会层面,组织学生开展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实践活动。三是实行分层施教。在感恩教育中针对不同性格品质学生的特点,坚持重感知;抓诱导、重习惯;抓养成,重体验的原则,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类德育工作中。

确保“三个到位”。一是组织到位。召开班级干部思想道德座谈会,充分听取同学对开展感恩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制订出贴近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实际的实施方案。二是发动宣传到位。在学校艺术节上学生同唱《感恩的心》,开展签名、倡议等活动。三是阵地到位。班级开辟专题、专栏等抓好舆论引导。发挥各类宣教阵地作用,在心理健康报《绿色世界》中进行宣传,让学生强化感恩之心。

开展“三大活动”。一是开展主题作文比赛。以“牵手同学,共同进步”为主题,全初二组同学参与,收到文章217篇,评出40篇获奖文章。二是开展“感恩标兵”、“感恩之星”、“感恩班队”等评比。三是开展量化考核。将学生“感恩教育”纳入年终综合目标考核之中,评出优秀。

实现“三大结合”。一是与学校平时开展的《守则》、《规范》等德育工作相结合,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类德育工作中。二是与道德经典诵读结合,我们学校的校本教研是《弟子规》,学生都会背诵,里面的教育理论和感恩教育相得益彰,让学生受到了德育教育。三是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开辟了《心理咨询》平台,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和心理健康信箱,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心理、青春期、人际关系、考试焦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突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将感恩教育与各类实践活动相结合,要求未成年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感恩,从感恩中得到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习的各类主题实践活动,让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课本中的“理论”,从而加强内心的“道德良知”,进而转化为“行动”。

必须贴近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实际。感恩教育载体多样,活动丰富,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易于为广大未成年人所接受。这让德育活动形式更吸引未成年人,让德育活动过程更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让德育评价更贴近发展实际,这样使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具有实效。

整合德育教育资源。“感恩教育”面比较广,而且是双向互动的。可以是在学校中,也可以在校外进行教育;可以通过课本,还可以通过唱歌、诵读、平时的举动等形式进行教育;可以是学校德育工作者、班主任,还可以是家长、同学以及和学生交往的一切人员进行互动。只要引导得当,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可以让学生得到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把学校、家长、社会对学生的教育贯穿起来,这样就有利于整合德育资源,改变以往学生德育以老师为主的狭窄局面。 感恩教育活动丰富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形式和手段的创新。是解决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针对性不高、实效性不强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解决了德育空洞乏味、枯燥说教的弊端。以往德育教学大都是课堂集中灌输,学生对空洞枯燥的说教兴趣不高,那些写在德育成绩单上的只是学生对德育知识点的记忆,难以真正成为自身的素质。通过开展感恩教育,使感恩意识走进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感恩体验中来,在亲历中获得真实的认识和情感,使思想道德得以逐渐提高。

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有机联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为基础的。通过在未成年人中开展感恩教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感恩的种子,为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打下基础。

71 12508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