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门弄斧议论文【热选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班门弄斧议论文【热选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班门弄斧议论文【第一篇】
阎都督摆宴的目的,是想在众人面前显示一下他女婿的才华,让其女婿将早已精心准备好的文章背得滚瓜烂熟,届时假装即席而作,好在众文士面前炫耀一番。于是。酒过三巡之后,阎都督提议大家即席题诗作赋,以助酒兴。
在座的宾客,知道内情的纷纷谦让,不明就里的却一个个摇头晃脑,浅唱低吟,引得阎都督与其女婿暗自窃笑。正在兴头上的阎都督心想,久闻王勃大名,也看过他一些佳作,但不知他能否“七步成诗”、有没有即席作赋的真功夫,于是便请王勃当场献技。想不到王子安竟毫不谦让,拿起狼毫,饱蘸浓笔走龙蛇起来。这不仅使阎都督大感意外,就连在座的众宾客也都斜眼看着王勃,以为他写的也不过是些老生常谈的文字而已。好在阎都督也是精通诗文,颇有识才之能,惜才之德,当他看到王勃下笔如烟云,满纸皆繁丽,字字胜珠玑时,开始惊奇了。特别是当他看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绝妙佳句时禁不住拍案叫绝,抚掌赞叹道:“真天才也,当垂不朽矣!”于是。阎都督当即示意其女婿不必再“班门弄斧”了,并诚心诚意地邀请王勃坐到自己的身边,命人将王勃的《滕王阁序》精心装裱,高悬大厅中堂;又命将此“序”刻石勒碑,让其与滕王阁共存同辉。阎都督这一慧眼识才,礼贤下士的举动,引来满堂的喝彩叫好声。
散席后,阎都督又把王勃请到自己的家里做客。让座献茶后,叫来夫人和孩子与王勃见礼。他亲自陪同王勃在都督府的后花园游览,时而饮酒赏菊,时而临池观鱼。时而谈诗论文,时而感叹人生,真有相见恨晚、忘年至交的味道。
班门弄斧议论文【第二篇】
一。把不是分论点的句子说成分论点
例1 文题:留一道缝隙
大千世界,滚滚红尘,潮涨潮落,生生不息。面对名与利,面对个人与集体、寂寞与热闹、失败与成功、现实与未来,有的人为自己留一道缝隙,举重若轻,收获丰盈的人生,而有的人却不堪挤压和重负,羁绊于生命之重。学会留一道缝隙,这是生命的大哲学。(中心论点)
庄子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分论点一)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但濮水之畔的庄子心如澄澈秋水,心如不系之舟。面对两个身负楚王使命的使者,他持竿不顾。权势于庄子并没有什么吸引力,真正吸引他的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于是历史记录了他那至今还在茫茫天宇回荡的声音:“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一句话,便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将许多人甚至愿意用生命来求取的相位扔进了濮水。
庄子守护着自己的灵魂,为心灵留下了自由舒展的空间,他的灵魂也成为一个神话,于是也就有了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苏轼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分论点二)……
福楼拜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分论点三)……
老师在给学生讲如何拟分论点时,把“庄子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苏轼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福楼拜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 说成分论点,说它们都是论证中心论点“学会留一道缝隙,这是生命的大哲学”的。这是不妥当的。这三句话只是段前主旨句,有些主旨句确实是分论点,有些并不是。像这里的三句话就不宜说成分论点。判别段前主旨句是否分论点,关键要看它们与中心论点的逻辑联系。对中心论点“学会留一道缝隙,这是生命的大哲学”进行论证,主要的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即“为什么说学会留一道缝隙,这是生命的大哲学”。围绕这个问题分点分条地来论证,就可能产生分论点;围绕这个问题一段段地举例,就只能是举例。
例2 文题:实话实说
开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观众众多,得到观众的喜爱。这很难说是值得高兴还是让人悲哀。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要做到说实话(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实话实说成为关注焦点和社会热点,究其原因,是现实生活中假话太多。当说实话不能为人带来什么,而说假话却可以带来实惠的时候,说假话就成为一种必然。(论据:周正龙因“虎照”引起全国关注;南京一老太太诬蔑一小伙子撞伤她,要求赔偿。)
分论点二:同时,实话实说这一话题受到关注,也反映人们并没有完全丧失说实话之心。在假话横行的社会,人们依然存在说实话的希望。(论据:巴金等)
分论点三:实话实说很大程度上说是一种个人修养与道德。我们无法改变整个社会风气,却可以改变自己。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做到只说实话。(论据:社会生活,个人经历等)
结尾:也许说实话真的无法给你带来什么,但是真正的个人修养是不以利益为前提的。只有说实话的人才能坦荡从容地立足于世,只有说实话这个社会才能构建和谐,所以,我们要说实话。
一般而言,分论点是一句话。老师在课堂里把文章中间三个段落的前面两三句话都当作分论点,属误判。中心论点是“我们要做到说实话”,那么,论证的工作主要的就是:围绕它分点分条来论说“为什么”要做到说实话或“怎么样”才能做到说实话。老师所说的三个分论点其实就不是能够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文字。本文不是典型的用几个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的议论文,老师却把段落前面的话都当作分论点,容易造成误导。
二。分论点中的关键概念互相交叉
例3 文题: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
分论点一: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
分论点二: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分论点三: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进取开拓的精神。
分论点四: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
“永不满足的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进取开拓的精神”和“力争上游的精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并列关系,它们之中存在因果关系、从属关系、交叉关系,从逻辑分类的角度看,属严重犯忌。
例4 中心论点:要善于班门弄斧
分论点一:班门弄斧,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
分论点二:班门弄斧,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分论点三:班门弄斧,是一种永不言败的激情。问题与上例相似。
例5 中心论点:贫困,是一本没有写字的作业本(有很多事需要做),但可以让人做满各种各样的作业。
分论点一:让人写上丰富多彩的文字。
分论点二:让人画上绚丽多彩的图案。
分论点三:让人记录生动感人的故事。
分论点四:让人倾吐真挚深沉的情感。
分论点三与分论点四是交叉关系,又一起从属于分论点一,逻辑不严谨。
例6 中心论点: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做俭以养德的表率。
分论点一:领导干部俭以养德,是我们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分论点二:领导干部俭以养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分论点三:领导干部俭以养德,是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
分论点四: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俭以养德不仅是素质要求,也是一种精神境界。
分论点五:俭以养德,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都至为重要。
分论点三与分论点四属概念交叉,分论点五中的“一个人的成长”与分论点三和分论点四是从属关系,“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分论点一是交叉关系,逻辑不严谨。
例7 中心论点:坚持就是胜利。
分论点一:坚持需要内在动力,即明确的目标。(生存本能,活着出去)
分论点二:坚持需要主观意愿,即意志力。(相信自我有能力,能面对,能坚持)
分论点三:坚持需要客观条件,即物质基础。(周围必须有最低要求的生存条件,比如水,比如氧气等)
分论点四:坚持需要他人合作,即不断在改变的其它因素。(鼓励与帮助,比如同事的鼓励,外面的救援等)
分论点二的“主观意愿,即意志力” 与分论点一中的“内在动力”是从属关系;分论点四与分论点三是从属关系。逻辑上不严谨。
三。分论点在表述时有语病
例8 中心论点:微笑是最美的符号。
分论点一:微笑是最美的符号,因为它能化解人们之间的矛盾。
分论点二:微笑是最美的符号,因为它能给人以自信,激起人们前进的火花。
分论点三:微笑是最美的符号,因为它昭示人们拥抱明天的太阳,战胜与自己对抗的一切。
“激起人们前进的火花”表意不清。
例9 文题:爱,用心来传递
分论点一:请露出笑容,把心澄静清澈,用真诚传递爱的心志。
分论点二:请道一声礼让,把心放宽飞翔,用宽容传递爱的感情。
分论点三:请伸出双手,把心焙烘加热,用帮助传递爱的信号。
没有“澄静”这个词,属生造,“把心澄静清澈”,表意不清;没有“焙烘”这个词,属生造,“把心焙烘加热”,表意不清。“把心放宽飞翔”表意不清。在拟分论点时,是要注意句子的整齐凝练,但这必须是以准确清楚的表达为前提的。以文害意,文理不通,就不好了。
例10 中心论点:坚持就是胜利(明确提炼分论点的角度。从“怎么样”角度展开构思)。
分论点一:坚持需要韧性。
分论点二:坚持需要不坠之志。
分论点三:坚持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孤独。
分论点四:坚持需要知其不可为而为的大智大勇。
可说“耐得住寂寞”,也可说“耐得住孤独”,但“耐得住寂寞的孤独”,显得重复。论点或分论点是文章关键的语句,它们通顺准确与否,不是小事。
四。一个分论点中包含了两个内容。
例11 中心论点:如何才能有涵养
分论点一:要有涵养,就要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灵,要有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
分论点二:要有涵养,就要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
分论点三:要有涵养,就要高扬理想的风帆,乘风破浪前进。
分论点四:要有涵养,就要不断读书丰富人文素养。
分论点一中有两个内容:“要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灵”,“要有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既然是拟分论点,并且把这种方法作为行文的基本方法,就应该条分缕析,整齐匀称。这也是逻辑清晰严密的内在要求。
例12 中心论点:不要轻易说“不”。
分论点一:不要轻易说“不”,可以使我们遭遇挫折时,更加理智更加坚韧。
分论点二:不要轻易说“不”,可以使我们面对苦难时,更加沉着更加勇敢。
分论点三:不要轻易说“不”,可以使我们更有信心更有力量。
这是1篇高考高分作文中的分论点,仔细分析起来,其实还是有毛病的。“遭遇挫折”与“面对苦难”属于交叉关系,“坚韧”与“沉着”、“勇敢”也属于交叉关系,不严谨。尤其是,每一个分论点都包含了两个内容,论述时未能都同时兼顾,造成分论点与论述分论点的文字脱节。这也是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在拟分论点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见到其他的问题:各个分论点逻辑起点不同一,没注意分论点中的关键概念的逻辑层级关系,以及子项可以穷尽母项等等。
班门弄斧议论文【第三篇】
一、单字激活,赋予动态美
古人作文、写诗最讲究炼字造句,炼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精心挑选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很多的古诗词往往因为一个动词的妙用而意境顿出,这也就有了贾岛“推敲”的千古美谈,再看看“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稻花香里说丰年”这些诗句中“绿”、“闹”、“说”这三个动词的妙用,使得诗句的意境幽美而深远,诗意醇厚而浓香。
对于像“墙”、“桥”、“窗”、“路”……这样单个名词的话题作文,拟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紧扣话题,精心选择一两个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文章的标题就会眉目传情,双眸生辉。例如:
1.以“墙”为话题:掀掉心灵之墙;打造“穿透”心墙之术;高墙内外的期盼
2.以“窗”为话题:擦亮你的窗口;别关上你心灵之窗
3.以“桥”为话题:搭起生命之桥;守住你精神家园的大门;理解,串起你我他
4.以“路”为话题: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在你脚下;人生短暂,紧要处就几步
5.以“树”为话题:头顶烈日,脚踏大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匍匐大地,根深才能叶茂
6.以“灯”为话题:黑暗中的使者;点亮心灵那盏灯;来自灯的温馨;人生航行需要航标灯
二、巧借诗词,翻出新意美
古典诗词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瑰宝,借用人们耳熟能详的古诗词,不仅能唤起人们对古典诗词美好意境的回味,又能引发人们对当今现实的深刻认识。如:
1.教室里头夸先进,听取掌声一片
2.才气才露尖尖角
3.失败不是无情物
4.“减”学生苦,“增”学生苦
5.人生自古谁无搏?
6.我寄希望与明日
7.问君何能尔,努力能成功
8.师言抵万金
以上标题是以学生谈学习为话题的拟题,借诗的形象,翻出新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三、利用修辞,增强情趣美
修辞就像是一道大餐中的食盐,缺其不可。用好了修辞,就会使标题有新意,有情趣,从而熠熠生辉。如:
1.拟人:草原在哭泣;小鸟在呼唤;绿化,绣出一片新天地;归来吧,自信!;老鼠对猫的秘密挑战书
2.夸张:减负刮起“龙卷风”;千年等一回;师怒一声吼,地球抖三抖;千年月色,万年情
3.对偶:坐着读书,站着做人
4.比喻:诚信是金;尊重是张通行证;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5.对比:鲜花与荆棘;勤奋与懒惰
6.顶真:读书乐,乐读书
7.回文:“打假”岂能“假打”
8.反语:培养不孝儿女八招
这些标题运用了修辞,因而或生动形象,或含蓄深沉,或文采飞扬,就像一盘盘美味佳肴,脍炙人口。
四、巧卖“关子”,妙设悬念美
评书表演艺术家之所以能让观众、听众欲罢不能,除了故事精彩,情节生动,和其娓娓道来,妙语连珠的精湛技艺外,还在于他们对故事情节发展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他们总是在情节的最关键之处打住,给听众留下一个悬念。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标题的拟定,也可以翻新俗语或成语,以形成鲜明的反差,给读者留下悬念。如:理直“气”壮;班门弄斧又何妨;做“贼”心不虚;临时抱佛脚也管用;旁观者未必“清”;成人之美非君子;弄虚作假升级版;“破罐子”不破摔。
也可以巧卖关子,留点悬念,以吊读者的胃口。如:欢笑中的叹息;追求生活中的那截树枝;十六岁,老朽了;考试魔鬼定律;两个女孩一台戏;一只老鼠的手记;谁的眼泪在飞;我与168,不得不说的故事。
以上作文标题,个个都吊足读者的胃口。其实,在拟定文章标题方面,除了议论文的标题可以直露一点,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外,记叙文的标题大多可以含蓄一点,诗意一点,不把话说实说尽,给读者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这样的题目才更有吸引力。
五、巧用歌词诗词,转换意境美
话题作文的拟题,也可以根据话题的需要,正面模仿或反面模仿名句名诗、俗语或成语,为我所用,从而展示出文章标题独特的艺术魅力。请看:
1.“诚信”话题:众里寻它千百度
2.“思念”话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环保”话题:我想有个家――一只小鸟的心声
4.“宽容”话题: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5.“理解”话题:对面的老师看过来
6.“亲情”话题:世上只有妈妈好
7.“读书”话题:爱你没商量
8.“学习”话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再比如巧借俗语、成语等:
1.君子动口不动手
2.当局者清,旁观者迷
3.弄斧定要到班门
4.道是无情却有情
5.有心本可贵,诚信价更高
6.酒香也怕巷子深
7.每逢佳节倍思“清”
8.“忠言”也要“顺耳”
六、巧用标点,构筑形式美
有人说,标点是“无声的符号,有声的语言”,此话不假。不少优秀的文章,精美的段落,总是巧妙地借用标点,“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正如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最后一句:“活该。”一个句号,力透纸背,对法海之流予以辛辣的讽刺。此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创造性地使用了一系列的标点符号,巧妙而准确地表情达意。
在近年来的中考中,不少考场作文的标题也成功地靠妙用标点,巧配文字,给阅卷老师以耳目一新之感,增添了文章标题的形式美。如:
1.成功的伴侣――诚信
2.诚信,难道也要“出口”转“内销”?
3.那人,那山,那狗
4.生活――网?网!
5.,?!……与他
〈2=0
7.?+。=!
8.爱?爱!
巧用标点,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形式美,也增加了标题的意蕴,使文章的标题更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如上面的《,?!……与他》,用文题中的四个标点写出了他“豆芽菜似的身材,爱发问的习惯,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以及广泛的兴趣爱好”,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产生了“领异标新二月花”的艺术效果。再比如《5〈2=0》,用文题中的数字和符号“〈”“=”组合,反映了当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脱节的情况:在学校五天的学习,比不上双休日里的放松,最终教学效果等于零。既形象、生动,又含有哲理,是一种有个性的创意。再如《?+。=!》,网瘾使“他”陷入困境,学业一落千丈,父母老师伤透了心,怎么办?最后经过家长、老师的一番开导,“他”终于结束了那场令人不堪回首的噩梦,句号用来表示悔过和醒悟。经过努力,“他”成功了,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班门弄斧议论文【第四篇】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前日打开电视,正好李义道长在讲课,其中提到老子的《道德经》中的一句名言,叫做“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为,知道的人不说自己知道,而不知道的人则说自己知道。确实,有很多人说“我知道”,其实什么都不知道,而那些内涵很深的人,外表看不出来,却什么都知道。但是仔细想想,却又有些茫然,老师是知者,难道说自己不知道?看来上列解释不尽其意啊!
又一日,与女儿说起这个问题,闲聊之下倒有几个解释。
中国的文言文含义很丰富,表达却很简短,比如说这个“言”字,我常常读经,看到有“须菩提白佛言”,意思是须菩提尊者向佛主说,又见到“佛告须菩提”,也就是说佛主对须菩提尊者说,不要“言”而用“告”。通常大家很熟悉的《论语》用“子曰”,意为孔子说,而不见用“子言”,可见“言”是用在一定的范围的,而非同于今日的说。古代的官员用“进言”皇帝,黄帝曰如何如何,没有见到“曰”皇帝,皇帝“言”如何如何的。如此判断,“言”用在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晚辈对前辈,凡夫对智者,而反之用“曰”,或者“告”。
我们回头来看“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可以解释为在比自己懂得更多的人面前,我们不能说自己懂了,自己知道,如果你在班门弄斧,则说明你无知。
而对于学生来说,老师比他们懂得多,当然要说,要教育他们,但不是“言”,而是用“曰”,或者“告”,如果在无知者面前都不说自己知道,那就大错特错了。
班门弄斧议论文【第五篇】
相传,李白死后葬在采石江畔,来往的文人墨客总爱在他的墓前提诗。一日,一位名曰梅之涣的文人经过,见此情景,便愤然在墓前提曰:“采石江畔一坏土,李白诗名传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其是在讽刺那些自不量力的人,这便是班门弄斧的典故。我对梅之涣的认识不敢恭维。
我认为敢于在名家前面显示才能、提出异议的人往往自我意思强,能大胆的表现自己。老子说过“自胜者强”,现代革命家也说:“人就是应该有顽强表现自己的精神。”伯乐当年发现千里马,不也就是千里马不凡的一声长嘶吗?《史记》写毛遂自荐时,面对平原君的不信任,毛遂的一番论述颇为精彩:“这是因为我到今天才叫你看到这锥子,要是你早点把它放在袋里,难道光露个尖儿吗?”毛遂自比冒尖的锥子,而他正是具有了这种自我意识才赢得了展示才能、留名青史的机会。反之,若不敢在鲁班门前耍耍“大斧”,就没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岂不碌碌一生?
同时,“班门弄斧”贵在于有认真的科学态度,向权威提出质疑,不人云亦云。富兰克林就敢于向权威挑战,以风筝试验了巴黎皇家学院罗勤院长的观点,证实打雷是一种放电现象。我国女科学家修瑞娟也是如此,敢于提出不同观点,最终她的微循环机制得到了世界的公认,被称为“修氏理论”。其实,“大斧”到底“耍”得是否完美并不重要,至多在高手面前露个破绽,贻笑大方,总比那些怯懦保守而又自高自狭的“老朽”强上千倍万倍。
上一篇:交通事故复核申请书(5篇)
下一篇:西点军校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