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故事【汇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国学经典故事【汇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国学的经典【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点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仁”的思想。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凡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与人交往中懂得相互之间需要帮助与支持,从而为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仁”的思想。

三、难点:

在生活中怎样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课堂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展开话题

1.古代的前贤给我们留下了儒家思想及其《论语》。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3、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

4.语录体的特点。《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这千万条格言中的一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以发现这句话的被人们熟知和推崇的程度。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将心比心,不要把自己厌恶,自己视为痛苦、灾祸的东西强加给别人。但是现实生活中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和实践前贤的至理名言。请大家畅所欲言,用自己的。话表达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二)理解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三)感悟内容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学楼前的月季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老师,如为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生管老师,如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老师,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达。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推己及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四)师生互动,展开活动

1、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名叫孙叔敖的人,小时候,他在路上见到一条两头蛇,赶快把蛇杀死并且深深地埋起来。当时传说见到这种两头蛇的人必死无疑,孙叔敖哭着告诉妈妈。妈妈问他:“那条蛇现在在哪里?”他回答说:“怕它再害别人,已经把它杀死埋起来了。”妈妈说:“你有帮助别人的心,老天必然会保佑你。”后来,孙叔敖不但没有死去,长大后还做了楚国的名臣。

教师提问:你能想象出当时孙叔敖见到两头蛇时的情景吗?请你描述一下他当时的心情。

教师提问:你觉得孙叔敖妈妈的话有道理吗?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孙叔敖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教师提问:从孙叔敖的这种举动中你看出他具有什么样的品德?

教师提问: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师讲述:孙叔敖见到两头蛇心情很不好,但他能站在别人的立场、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问题,他自己碰到的不顺心的事情,不希望别人也遇到,在自己遇见麻烦后常替别人着想。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一种换位思考。

教师总结:换位思考:站在他人位置上思考问题,常替别人着想。

2、心灵剧场:(选三位同学演一演)人物:李勇 朋友王小海 同学甲 故事梗概:李勇号称班里的“大哥”,好讲哥们义气,平时待他的朋友也不错。一天中午,李勇与班里的一位同学因意见不一致而发生争执,并一时气愤地将那位同学推倒在地。他的好朋友王小海觉得李勇有点过分,下课后便去安慰了那位同学。这令李勇非常恼怒。他想:我对王小海不错,可他居然去帮助别人,太不够朋友了。于是他扬言今后与王小海势不两立。 教师提问:李勇为什么气恼? 教师提问:李勇这么做有什么不良影响?

教师提问: 如果换位思考,假如李勇是王小海他会怎么想?假如李勇是被推倒的那位同学他会怎么想?猜一猜:故事会怎么继续下去?(鼓励同学多设想几种结局。) 教师提问:造成这几种不同结局的原因何在? 教师讲述: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多想一想,多记住他人的帮助,克服偏激或走极端的思维习惯,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活中千万不能己所不欲,却施于人,这是一种很明显的损人利己,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非常自私的一种做法。我们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他人,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充满阳光,日子将会更加多姿多彩。 :

3、我来做选择

(1)考试后,全班谁的成绩最好,最好成绩是多少,你总是:A特别感兴趣,因为这关系到我的排名;B无所谓;C寻找自己与同学们之间的差距;D恨那些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

(2)在你帮助别人后,会有这种感觉: A很自豪,觉得自己生活得有价值;B很后悔,觉得自己吃亏了;C很自然,觉得人与人之间应该这样;D下次一定找机会让他帮我

4、探究话题,价值引导

教师提问:当你受到委曲、被人误解时,你是怎么做的?你如何表达你的宽容?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宽容其实就是尊重他人,求同存异;适度忍让,体谅别人;坦诚相待,主动沟通;正视缺点,自我提高。刚刚这几位同学就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宽容之心,这就十分难得。

教师小结:生活在团体中,如果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宽容的心,真正地学会了换位思考,那么我们就是拥有善良之心的人,我们就是一个能扶危帮困的人,那么,我们就能在危难之时显身手,既帮助别人又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教师提问: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你如何理解?

学生回答:在生活中,个人的力量总是单薄的,任何个人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

教师提问:你觉得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他人?

学生回答:一个会心微笑

学生回答:一句真诚的安慰

学生回答:一次无私的帮助

学生回答:一句真挚的祝福

教师提问: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能小结出相互支持的表现吗?

学生回答:待人和善、关心他人,多考虑别人的感受,不企求回报;以实际行动帮助别人。

教师提问:阅读“盲人点灯笼”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自由发挥谈感想)

教师小结:人应该尽力去帮助别人,同时也不应一味拒绝别人的帮助,适当接受别人帮助,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对他人所付出的爱的承认。生活中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将心比心,不要把自己厌恶,自己视为痛苦、灾祸的、不愿意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切记不可“己所不欲,却施于人”。

(五)总结:学以致用。了解了仁的思想,我们大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施行。也许一开始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我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以我们为中心,他人也以我们为榜样,这样,和谐校园又怎么可能建设不起来呢?

国学的经典【第二篇】

微露的晨曦中,我面对前方那一片红晕,高声诵读《国学经典》,从心底里又一次由内而外发出感触。

这是一本凝聚着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等智慧的经典诗书。

细细品读《国学经典》,我仿佛又回到了古代,看见了一幅朦胧的景象。迷离的烟水、青石的路面、深深的小巷、初开的梅花??在这样的境界里,孔子好象站在了我面前,捋着胡子提醒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曾子又似乎拍了拍我的肩:“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冲他们深深地点了点头,牢牢记住他们的警戒,并赞叹于他们的博学与明智,信仰于他们的诚实品质。我在心底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他们的'精神,以他们为榜样,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回馈社会。

书声琅琅的学校中,我一直牢记《国学经典》给我的启示,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学新知识时,《国学经典》在我的耳际悄声提示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骄傲时,一句话浮出脑海:“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向朋友许下诺言时,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猛地跳了出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失败时,一句鼓励的话传了过来:“不学杨柳随风摆,要学青松立山冈。”??《国学经典》不厌其烦地辅助着我,让我从一个大胆无知的小女孩一步步长成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它像一场清甜的小雨,滋润着我心灵;它像一首丝竹吹奏的古典歌曲,引起我的诗兴与赞叹;它更像一声悠悠的鸣钟,敲在我心头。

我确实把《国学经典》当做了心灵的故园,它教会了我人间的真、善、美,教会了我一个好少年的基本素质。让《国学经典》雨水般浸透我们每一个少年的胸怀??

国学经典故事【第三篇】

老汉粘蝉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到楚国去,路上经过一个树林,在树林中有个驼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轻松,就像在地上捡知了一样。孔子问:您的动作真是巧啊!有什么门道吗?老人说:我确实有自己的办法,我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十次也不会超过一次;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就会像在地上拾取知了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立着的断木桩,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大地大,万物品类繁多,但我一心专注于知了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这样为什么不能成功呢!最后孔子转过身来对弟子说:“专心致志,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

感悟: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国学经典故事【第四篇】

孟子上学后,有一天还没到放学时候就跑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拿起刀就把织机上没织完的布割断了。割断的。布,散成一堆线头。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说:“你废弃学业就像我割断织机上的布,半途而废就会前功尽弃!”孟子受到很大震动,从此成年累月努力学习,从不中断,从不松懈,终于成为大学问家。孟母教育有方,注意抓紧早期的品德教育,殷殷施教,这值得做父母的人借鉴。学校教师乃至全社会都应重视儿童教育,普施甘霖使之茁壮成长?

71 1379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