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曝十寒的故事(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一曝十寒的故事(最新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曝十寒的故事【第一篇】

1、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2、入春以后,气候阴晴冷暖无常。

3、正月展春流。

4、立春日如在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季节行事。

5、春天降雾会放晴,夏天降雾会雨涝成灾。

6、立春落雨至清明。

7、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日:上元日下雨,清明定放晴

8、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9、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双春好种田。

10、春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11、一年四季春为首。

12、春东风,雨祖宗,夏东风,一场空:春天要是刮东风,那将是春雨绵绵;夏天要是刮东风,将雨水短缺,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不利。

13、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14、春寒雨若泉,冬寒雨四散:春天气温低则多雨,冬天气温低雨反而少

15、春到三分暖。

16、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表示六畜不安。

17、表示六畜不安。

18、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19、一年之计在于春。

20、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日。

21、早春晚播田。

22、正月展春流:立春以后,潮汐海流加大。

23、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

24、立春晴,雨水均。

25、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

26、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

27、立春之后万象回春,稻田、池塘等水面开始蒸发,明示世人春天已降临。

28、上元日下雨,清明定放晴。

29、雷打立春节,惊螫雨不歇。

30、立春以后,潮汐海流加大。

31、春雨贵如油。

32、春天后母面

33、早春晚播田:立春日如在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季节行事。

34、春天孩子面:春季是介于寒冬与盛夏之交,这时南方气候开始暖和,而北方还在寒冷中,南北温差很大,所以春天的天气变化无常。此时,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流常常交汇冲突,发生了气旋,天气便转为阴雨。 气旋过后,天又转晴,这好像小孩子破涕为笑,故言“春天孩子面”。

35、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36、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初一如下雨,初二则会放晴,初三若下雨则会落到十五。难估计。

37、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38、立春日若下雨,直到清明前都会多雨。春喜晴不喜雨,尤忌打雷。

39、春分种芍药,到老不开花:芍药夏日开花,春分种太慢了。

40、立春赶春气:立春之后万象回春,稻田、池塘等水面开始蒸发,明示世人春天已降临。

41、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日若下雨,则病人少。

42、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

43、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44、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45、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46、雨水日下雨,预兆成丰收。

47、春天后母面:入春以后,气候会阴晴冷暖无常。

48、春时东风双流水,夏时东风旱死鬼:春天如果刮东风,将是阴雨天气,地上将雨水横流;夏天如果刮东风,将出现严重的旱情。

49、雨水连绵是丰年,农民不用力耕田。

50、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

51、立春赶春气

52、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53、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54、三月初,寒死少年家:少年爱美,才春天便急急→←穿单衣,常被突如其来的寒冷冻坏。

55、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56、春曝死鬼,夏雾做大水:春天降雾会放晴,夏天降雾会雨涝成灾。

57、立春落雨至清明:立春日若下雨,直到清明前都会多雨。春喜晴不喜雨,尤忌打雷。

58、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

59、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60、二月二打雷,稻米较重捶:表示节气无误,风调雨顺,稻丰收,米价便宜。当天,如果春雷乍响,这一年收成很好。

61、春分前好布田,春分后好种豆:这是台湾北部的农业现象,南部则比较早。

62、天寒,春不寒;春雨,春不雨:如果立春那一天天气寒冷,那么整个春季的气候就不会再冷下去;如果立春那一天下雨,那么春季的雨量就会少。

63、春天三日晴。()

曝十寒的故事【第二篇】

什么,东坡带我逛书展?是的。鼎鼎大名的才子坡带着我们一起,在宋代逛书展。

先打扮成书童,去司马光大学士家,在他的私家花园“独乐园”找个角落,看看他搬出来晒太阳的书;

再打扮成才子,混进皇宫,饱览皇家藏书之余,还能近距离观赏古器、琴、砚等皇家藏品,顺道混点茶水果品;

最后到大相国寺,倾囊购买宋代出品书籍、玩好、图画……相信有东坡才子的指引,一定不会买到赝品。

逛书展第一站:司马光大人家

宋代书展是一个现代说法,那时候不叫“书展”,而是叫做“曝书会”。所谓“曝书”,顾名思义,就是将书籍搬出来晾晒。

以前,不管是公家藏书,还是私人藏书,为了除湿防霉、驱虫防蛀,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前后都要晾晒书。这个习惯其实从汉代就有了,汉代《四民月令》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习俗然也。这个习俗,也延续到宋代。

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排版,图书也就此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各种版本的古籍以及时人的著作,都大量印刷出版,由此诞生了许多的藏书名家。到了七月七日,曝书的人家就大大超越从前。

我们要去的司马光大人家,就藏了一万余卷书。为了能更好的保存这些书籍,他在自家园林“独乐园”中建了一间“读书堂”,分门别类摆放。东坡比司马大人小了十余岁,先送上拜帖,然后被迎入府。只见书架上每一本书籍都保存得极好,状如同新书。“吾每岁以上伏及重阳间,视天气晴明日,即设几案于当日所,侧群书其上,以曝其脑。所以年月虽深,终不损动。”原来是因为司马光懂得曝书。

回家路上,问东坡缘由,沉浸书海的才子应付回答:大约是因为司马大人的父亲曾在藏书阁上班吧。

听说还有皇家书展?

虽然司马光大人藏书万卷,在藏书史上却只能算普通,因为,它并不对外人开放,而且顶级书展从来都不在民间。

由于宋代藏书者太多,原本只是曝书的习俗也有了一个量变:从技术性的曝书发展出制度性的“曝书会”。“会”指文人学士的聚会。曝书会,就是由曝书活动引发出来的文人雅集。这个量变,是从皇家开始的。

宋代的皇家图书馆(秘书省)在曝书期间,由于晾晒的藏书实在太多,皇帝大笔一挥“让大臣学士们都来参观吧”,于是曝书变成半开放雅集,许多大臣学士都可以进宫,到曝书之所,观摩皇家藏书及其他珍贵藏品,一饱眼福。皇家出手,自然非同凡响,总不能让大家饿着肚子看吧,于是准备了无数茶水果品,款待观书的大臣学士,晚饭期间甚至摆酒设宴,供诸位才子煮酒论史……

上行下效,原本出于防霉防蛀之需的民间“曝书”,也开放出来,主人还预备茶品水酒招呼前来观摩藏书的朋友,以书会友,诗酒唱酬,有点“图书展览会”的意思了。

最有趣的是,北宋大学者宋敏求家有藏书三万余卷,曾多次主持曝书会,观者如云。当时许多文人学者为方便向宋敏求借阅图书,纷纷搬到宋家附近居住,导致那一带的房租猛涨了一倍:“(宋敏求)居春明坊时,士大夫喜读书者多居其侧,以便于借置故也。当时春明坊宅子比他处僦值常高一倍。”这与青岛借宣传“孤独图书馆”而大红大紫的某地产商何其相似,果然书中自有黄金屋。

最后一站:大相国寺买书去

虽然唤之书展,但不管是皇家“书展”,还是私人“曝书会”,均非商业性质。那么宋代有没有商业性的“图书展销会”呢?东坡笑:也有,大相国寺。

开封府附近的大相国寺,是宋代最知名的图书展销中心,这里的图书展销,每月举办五次。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有详细记载:“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

来到大相国寺,果然货物良多,前面第二、三门都是货物:弓箭、屏风、果脯;两边走廊是女儿家物件: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直到殿后资圣门前,才是书籍、画作。想来北宋并非如今人般都识字,书籍一类,只有文人墨客才会购买,所以寻了个清静所在。

逛了一圈,买了许多书籍,东坡却两手空空,一本未购。“时下风气爱藏书。”想到他后期被贬谪到海南儋州时,只带了几本书,却带了好几箱笔墨,可见,他不喜欢藏书,这里面也有着强大的自信吧。书非借而不能读,以东坡之才气,过目不忘,书全部藏于心中,才是藏书之人的最高境界。

逛书展第二站:混进皇宫去

宋朝的“书展”并非只于七月初七举行一天,而是持续两三个月之久,皇家“书展”也不例外,“秘省所藏书画,岁一曝之,自五月一日始,至八月罢”。东坡告知:阅读这些文献记载,可不要被“曝”、“曝晒”之类字眼糊了眼睛,以为史料是说图书要晾晒两三个月。其实,文献的真实信息是,我朝的“书展”是从五月初一开幕,持续至七月或八月。

在我的万般恳求加高超的化妆技艺之下,东坡才答应带我进宫一饱眼福。要知道,现代书展是没有任何门槛的,只要你买了门票就可以进去。而宋代皇家书展,看似开放,却只允许翰林学士、台谏官、馆职、中书舍人与给事中等大学者参加。

东坡说:即便如此,也已经突破了皇家藏书的传统,让部分学者有机会接触到珍贵书籍。宋诗中,有不少宋朝诗人都描述了他们翻阅皇家藏书与藏品的收获,譬如梅尧臣的长诗《二十四日江邻几邀观三馆书画录其所见》便是讲述他参加曝书会的情景:“羲献墨迹十一卷,水玉作轴光疏疏。最奇小楷乐毅论,永和题尾付官奴。又看四本绝品画,戴嵩吴牛望青芜。李成寒林树半枯,黄荃工妙白兔图。不知名姓貌人物,二公对弈旁观俱……”

东坡大人也有诗云:“三馆曝书防蠹毁,得见《来禽》与《青李》。”说的便是他在曝书会上看到到王羲之《青李来禽帖》时的惊喜,归家之后还回味无穷:“归来妙意独追求,坐想蓬山二十秋。”设想一下,如果让马未都零距离观摩、摩挲故宫博物馆的所有藏品,他也一定激动不已。

待入宫后,东坡悄悄讲解:你看,秘阁下设方桌,列御书图画。东壁第一行古器,第二、第三行图画,第四行名贤墨迹,西壁亦如之;东南壁设祖宗御书,西南壁亦如之。御屏后设古器琴砚。道山尚堂并后轩、著庭皆设图画。开经史子集库、续搜访库,分吏人守视。早食五品,午会茶果,晚食七品。分送书籍《太平广记》、《春秋左氏传》各一部;《秘阁》、《石渠碑》二本,不至者亦送。

果然,皇家“书展”展出的不仅仅是藏书,还有古器、琴、砚、画作等皇家名贵藏品,所有的展品都分门别类,陈列有序。不过某些藏书库,有卫兵把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进去。正当午后,果然附近茶几上有不少水果、干果。回家路上,东坡手上拿着朝廷刊印的书籍《太平广记》、《春秋左氏传》各一部。

链接

南宋绍兴府每年元宵节都要在开元寺举办大型的商品展销会,其中包括图书展销。这是以图书零售为主的展销会,有点类似于香港书展、广州的南国书香节。

曝十寒的故事【第三篇】

现在的韩寒,更轻松,更好玩,更接地气。

你好,沉静的“韩少”

对于名气这回事,韩寒坦言:“每个阶段都不一样。最开始从默默无闻到走到街上有人认识,让签名,有采访,确实会有一些成就感,觉得蛮享受这种名气带给你的光环。但一个人出道15年了,如果还在享受名气这些虚荣的东西,那肯定是个没出息的人。”

30岁前,韩寒的“锋芒”无须多言。他认为,写作是他所做的其他事情的一个总根基,“我在小说里表达的东西,其实也是我在别的媒介中表达的一切”。

从文字到电影,郭敬明有着强大的粉丝群体,让“小时代”大收获。从这一点来说,韩寒也不逊色。对于别人预测《后会无期》票房号召力能达到7亿,韩寒清醒地回应:“凭什么你就觉得我不会搞砸,所谓微博粉丝之类的都是空的,是无法转换的,一个人再火,几十万铁杆粉丝最多了。如果片子不好,是无法支撑起一部电影的。”

谢谢,“三重转变”

从作家到赛车手再到导演的“三重转变”,韩寒说,这三种身份只是代表了不同时期的自己。“其实坚持做一件事并不一定有效,重要的是自己在做的这件事适不适合自己。作家和赛车手,我做得都还算不错,至于导演,我现在还不知道,但这是我30岁以前的梦想,至少现在我还是很有热情的。”同时,他更毫不掩饰对“跨界导演”的赞美,“没有他们的成功,我实现电影梦,是不可能得到这么大空间和自由度的,要感谢徐峥、赵薇,当然还包括郭敬明等人为跨界导演铺平了道路。”

他再次证明自己的时间到了――《后会无期》定档7月24日。故事梗概为:在最东边一起长大的几个年轻人决定重新选择自己的前路。横跨大陆的自驾旅途上,那些传奇经历与际遇让他们各自有了不同的命运归宿。谈到电影的成功,韩寒颇为低调:“我的标准很简单,这部电影上映之后,如果我说《后会无期》还想拍第二部,所有人都能很开心,并非嘘声,那就证明我没有辜负大家的希望。”

对不起,可爱女儿的不配合

2010年,韩寒的女儿韩小野出世,他荣升为爸爸。都说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对于小野的教育,韩寒说唯一的要求是想象力和善良。

韩小野两岁时想要摘一朵花,韩寒说:“小野,不可以。花朵也是有爸爸妈妈的,所以你要对这朵小花说什么呢?”小野的回答出其不意:“乖,和爸爸妈妈说再见……”韩寒在忙于拍摄电影《后会无期》时,贴心的小野又发话了:“爸爸你工作辛苦了,我给你烤了一块面包,涂了果酱,还帮你吃掉了,不用谢……”

如今已过3岁的韩小野,经常被父亲在社交网络上曝光。精灵,可爱,漂亮,萌“杀”一片,韩小野如今比韩寒还红。无数网友开玩笑称韩寒为“国民岳父”,是因为都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上门女婿”。

曝十寒的故事【第四篇】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之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②?”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④,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导读]

本文通过叙述赵人养猫驱鼠的故事,告诫我们:看问题要分清主次,权衡利弊,做到“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尤其是在做出对自己的未来有重要影响的决定时,应该理性思考,反复比较,从而作出明智的选择。

[注释]

①选自刘基《郁离子》。《郁离子》是一部寓言兼议论的笔记体散文集,是刘伯温传世著作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书;是他协助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巨大功勋的思想理论宝库,是治国安邦大智慧的锦囊秘籍;也是待人处世、解决人际关系、交朋结友、革陈图新的镜鉴箴言。 ②诸:“之乎”的合音,即“它(指猫)呢”。③垣墉:墙壁。④已耳:罢了。

[译文]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读后思考 ]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乞猫于中山

中山之人予之猫

盍去诸

去饥寒犹远

二、与“是非若所知也”的“是”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是吾剑之所从坠 B.是进亦忧,退亦忧

C.问今是何世 D.若是则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绳矣

三、翻译下列句子。

是非若所知也。

不病于无鸡乎?

四、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老鼠的祸患是___________;“其子”的担忧是___________;“其父”不同意赶走猫的理由是___________。

五、这篇寓言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一个道理?你认为“赵人”的取舍选择正确吗?请你以其邻居的身份表明你的观点,并给他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参考答案]

一、求,讨;送给;何不;还。

二、C(表示判断,与现代汉语中的“是”用法相同;其他项是指示代词,意为“这,这里,这个,这样。”)

三、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

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

四、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鼠尽而其鸡亦尽;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五、看问题要分清主次,权衡利弊。第二问:开放性题,对赵人取舍选择的评价,能自圆其说即可。建议示例:如,今后,可在养猫的同时,圈养保护好鸡,以求鼠灭鸡存,两全其美;再如,可以将猫赶走,借助鼠药或老鼠夹子来灭鼠,然后照常养鸡(言之成理即可)。

楚人隐形①

楚人居贫,读《淮南方》②,得“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④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⑤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⑥,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导读]

“楚人隐形”的故事被后人提炼为一个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指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的、暂时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局、主流及本质。

[注释]

①选自邯郸淳《笑林》。三国时代魏人邯郸淳编辑的《笑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笑话集。②《淮南方》一种讲医药的书。③隐形:隐藏形体,别人看不见。④经日:经过一整天(表示时间很长)。⑤赍:携带。⑥受辞:接受了诉讼的状辞。

[译文]

有个楚国人,过着贫穷的日子,一次读《淮南方》这本书,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就是螳螂窥伺蝉时使着隐身的那片树叶,来摘取它。这片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片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得见我不?”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欺骗他说“看不见了”。楚人内心暗自高兴,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面拿取人家的货物。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县官审问他,听他说了事情的本末后大笑起来,把他放了,没有治罪。

[读后思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螳螂执叶伺蝉

妻始时恒答言

绐云“不见”

吏遂缚诣县

二、请为文中以下句子断句并加上标点。

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三、下列句中哪一项没有通假字?有通假字的请指出来并分别加以解释。

A.螳螂伺蝉自鄣叶 B.螳螂执叶伺蝉

C.汝见我不 D.嘿然大喜

四、翻译下列句子。

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

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五、这则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一叶障目”后成为成语,但意思有所变化,请联系现实说说它的含义。

[参考答案]

一、侦察等候;常是,总是;哄骗;到……去。

二、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 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三、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B;A.鄣,同“障”;C.不,同“否”;D.嘿,同“默”

四、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

楚人内心暗自高兴,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面拿取人家的货物。

五、讽刺了那些利欲熏心,想不劳而获,自欺欺人的蠢人。一叶障目:现一般比喻为局部的、暂时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局、主流及本质,是说人们的认识犯了片面性的错误。可是这个楚人,以一叶障目,“对面取人物”,就不仅是认识上的片面性,而且是行动上的贪心和不道德了。

鹬蚌相争①

赵且伐燕,苏代②为燕谓惠王③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④方出曝,而鹬⑤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⑥。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导读]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燕策二》。②苏代:苏秦的弟弟,洛阳人,战国时有名的说客。③惠王:赵国国君,即赵惠文王,名何。④蚌:生活在淡水里的贝类软体动物,有两片椭圆形的外壳。⑤鹬(yù):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⑥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译文]

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明天你的嘴取不出,就会有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读后思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赵且伐燕

蚌方出曝

不肯相舍

得而并禽之

二、下列句中哪两项有通假字?请指出来并分别加以解释。

A.而鹬啄其肉 B.蚌合而箝其喙

C.两者不肯相舍 D.渔者得而并禽之

三、下列句中哪两项有词类活用的现象?请找出来并分别加以解释。

A.蚌方出曝 B.今日不雨

C.不肯相舍 D.以弊大众

四、翻译下列句子。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五、“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后人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一个成语。请解释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说说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还与哪个成语的意思相似?

[参考答案]

一、将要;晒太阳;放弃;一起,一齐,一同。

二、B.箝(qián):同“钳”,夹住;D.禽:同“擒”,捕捉,抓住。

三、B.雨 (yù):名词用作动词,下雨。D.弊:本义是名词“弊病,害处”,这里活用为使动用法,是“使……疲弊”的意思。

四、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

五、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寓意:告诫人们不要自相残杀,要宽容,不然会使他人得利。其寓意与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有些相,比喻目光短浅,一心图谋侵害别人,却不知道有人正在算计他。

曾子杀猪①

曾子②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③。”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④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⑤也。”遂烹彘也。

[导读]

这个故事谈论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文中的曾子非常看重诚信的价值,对孩子言而有信,是十分明智的。而他的妻子随意欺骗孩子,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母亲。本文告诫我们:为人做事要讲信用、讲原则,即使是面对年幼的孩子,也不能欺骗。

[注释]

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②曾子:即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③彘(zhì):猪。④婴儿:小孩子。⑤成教:教育有成效。

[译文]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闹着也要跟着去,她便骗孩子说:“你回去吧!等我回来了给你杀猪吃。”不一会她回来了,看到丈夫正要捉住猪杀掉它,她赶忙阻止丈夫说:“我只不过是同小孩子开个玩笑罢了!”曾子说:“对小孩子是不能随便开玩笑的。小孩子不明事理,希望跟着父母学习(做人的道理),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这样欺骗他,那是在教孩子学会欺骗啊!母亲欺骗了儿子,儿子就会不相信他的母亲。这可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了那头猪煮了肉给孩子吃。

[读后思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妻适市来

特与婴儿戏耳

婴儿非有知也

遂烹彘也

二、下列句子中的“顾”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顾反,为女杀彘 B.元方入门,不顾

C.顾野有麦场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三、翻译下列句子。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四、如果换作是你,你将如何更好地来处理“杀猪”这件事?试作简要地分析。

[参考答案]

一、适逢,正好;只不过;是非判断能力;于是,最终。

二、D

三、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71 531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