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扎染》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扎染》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扎染》1

活动目标:

1.了解扎染画的绘画步骤

2.探索点染、晕染、滴染的染纸方法,尝试运用吸管等辅助材料进行染纸。

活动准备:

1.宣纸、各色颜料、毛笔、吸管、勾线笔、抹布等。

扎染画具体环节

(L:老师Y:幼儿)

环节一:宣纸扎染的认识

L:小朋友们,你们谁还记得平时老师教你们画画用到了哪些工具?

Y:勾线笔油画棒水彩笔等

L:大家的记忆力和观察能力都很好大家都知道我们之前用的画画工具,但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绘画工具——宣纸。

(向Y展示宣纸)

L:接下来,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怎么拿宣纸画画,大家仔细观看老师是怎么操作的。

L:看完了老师的操作,大家都应该知道是怎么做的了。那我想请两位小朋友上来,一位小朋友向大家展示一下老师的操作顺序,另一位小朋友在旁边向大家解释一下步骤。

(Y折宣纸放入颜料中染)L:这位小朋友和老师一样都是对折再对折,那我想问一下其他小朋友还有没有其他的折法,可以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Y:可以折成一个三角形或没有形状的样子。

L:我们看到这位小朋友是把宣纸直接放入颜料中染,那大家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其他什么工具使用来在这个宣纸上染颜色?

Y可以动脑思考,然后L出示已准备的工具,Y可以补充一两个。

讲述的步骤Y:(以下仅供参考)

步骤一:将宣纸随意的对折或揉团。

步骤二:将对折或揉团后的宣纸的边角等地随意小面积扎染。(可以选择很多颜色,但扎染的面积不宜过大)可以加入毛笔、吸管、牙签等工具。

步骤三:将宣纸打开铺平晾晒30秒,然后用勾线笔在上面进行绘画。

L:好,现在小朋友都已经知道了绘画的步骤,那接下来老师就要让大家开始自己创作了,大家可以想一想要画什么,可以画任何东西只要是你想创作的。画完之后我会叫小朋友上来和大家分享。

在画之前老师有几个小要求要提一下:

1.大家用的工具一种工具只能沾一个颜料。

2.最开始我们是染背景色,不用颜料画画,我们最后再用勾线笔画想画的图案。

第二环节:

(Y绘画时L可以适当的指导和提醒)

L:现在大家都已经完成了绘画,那我想让一些小朋友上来分享一下自己是怎么创作这幅画的,在画上用了什么颜料、工具,最后用勾线笔画了什么图案。

总结和反思:

因为这是我的第一次正式面对幼儿独立上课,十分的紧张。感觉自己准备的还不够充分,很多问题都没有考虑在内,导致在要开始上课之前还有问题要解决。上课的'时候我因为紧张把原本在教案里的提问和要求也有遗漏,使小朋友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与我的假设有很大的出路,当我在他们动手时候再讲明要求时已经没有人听了。

我在做教案的时候考虑的因素还不够全面,没有把宣纸的晾晒时间等问题计算在内,导致最后没有时间用勾线笔绘画,也没有时间分享,我的时间远远不够。

因为在上课前我没有进行过试讲等其他准备,导致我在上课时有时候会忘记下一步要做什么,和小朋友也没有什么很好的互动。

1.在示范的时候示范的纸不够大,不能保证所有小朋友都看得到。

2.减少无效问题的存在,最好做好问题能直接问到点子上。

3.要运用小朋友能听懂的词汇来表示,代替那些专业词例如“扎染”、“主题”等。

4.在面对小朋友回答到老师准备的问题上时老师要与小朋友有互动,例如老师可以说“哇塞,被你猜到了,你真厉害确实老师今天准备了。”。

5.老师可以把准备好的工具直接向小朋友展示,不要再提问来浪费时间,而且老师要把准备好的材料放在小朋友的桌子上,不要上课的时候老发工具。

6.要求一定要在幼儿动手前全部讲完,要求要简短并且能理解。

7.控制好节奏,导入不宜过长,要留大部分时间来给幼儿绘画。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扎染》2

一、活动目标

1、继续了解民族工艺――扎染,在初步尝试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扎染制作活动。

2、体验制作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第一次制作的幼儿作品展示

2、各种形状的布、橡皮筋

3、红、黄、蓝、绿四色颜料盆,清水桶,抹布

4、剪刀,展示板

三、活动过程

(一)幼儿欣赏第一次制作的作品展示

1、谁的作品扎染成功了,为什么?(扎紧了)

2、谁的作品没有扎染成功,为什么?(没扎紧)

3、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让橡皮筋扎的紧一点?(可以多绕几根)

(二)欣赏老师的第二次制作

1、为什么会一朵花上出现几圈花纹?(扎了几圈橡皮筋)幼儿思考讨论自己得出结论

2、为什么会出现几朵花?(扎几次橡皮筋)幼儿思考讨论自己得出结论

(三)老师提示

1、如果染完颜色后,橡皮筋拆不开可尝试用剪刀

2、制作完成后,用清水洗手,并擦干。

(四)幼儿尝试扎染制作活动过程

(五)作品展示

幼儿说说最喜欢的作品,为什么?

大班艺术《有趣的扎染》活动教案3

活动目标:

1、感受扎染艺术的形式美与创作的多样性,体验扎染的乐趣。

2、通过自身创作的体验,了解简单的扎染方法。

3、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团结互助精神。

教学准备:

1、裁剪好未扎染的裤子、裙子、上衣,手帕、围巾若干(用白布剪成的);细绳、橡皮筋、剪刀、镊子、筷子、毛笔若干;颜料、扎染服装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1、配班老师:“今天天气真好,王老师带你们到扎染服装厂参观吧,请小朋友做好准备,现在马上出发。”引导幼儿以开车的动作进场。

授课教师扮演“厂长”,欢迎小朋友到扎染服装厂参观,

然后带领小朋友到“服装展示间”欣赏扎染服装。提问:“这些服装漂亮吗?”幼儿说一说扎染服装之美。

厂长介绍:“服装上漂亮的颜色、图案是我国民间特殊的工艺—扎染做成的,是用绳捆扎白色的布,再浸染上颜色就可以在布料上留下美丽的`、有趣的花纹。”

(二)示范讲解“扎”与“染”的方法

1、厂长带幼儿到“扎车间”介绍材料与“扎”的方法

幼儿观察老师“扎”衣服,初步了解扎的方法。

2、厂长带幼儿到“染车间”介绍材料与“染”的方法。

幼儿观察老师“染”衣服,初步了解染的方法。

(三)幼儿尝试扎染制作活动。

厂长巡回指导幼儿。(如引导幼儿自己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四)、展示作品

将作品放到展示间,共同欣赏,让幼儿说一说作品之美。

(五)、活动延伸

幼儿把扎染作品带到班上给其它小朋友一起分享体验制作扎染的快乐。

大班艺术《有趣的扎染》活动教案4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欣赏并感受扎染色彩的艳丽和形象的造型美。

能力目标:学习观看扎染步骤图,能综合运用各种工具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尝试做出扎染作品。

情感目标:感受民间艺术的美,体验创造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观看扎染步骤图,尝试做出扎染作品。

难点:能运用各种工具完成扎染作品。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皮筋、玩具等工具和材料进行扎染的经验。

2、裁剪好未扎染的衣物、包包、手帕、剪刀,展示板、橡皮筋、颜料盆,清水桶,抹布。

3、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扎染成品,引起孩子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董老师身上的衣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幼儿自由回答)董老师在里面也准备了许多和我衣服一样漂亮的作品,我想请小朋友去看看,但是在观看的过程中我要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些作品都有哪些图案?和有哪些漂亮的颜色。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幼儿参观。

师:小朋友看这些作品漂亮吗?其实它们都是用你们穿旧的白色衣服改造的,有包包、围巾、手帕等等。

2、提问:现在我要请小朋友跟我们分享一下,你们刚刚都看到了哪些图案?有哪些颜色?(幼儿用完整的话回答)

师:小朋友们说的很好,其实这些美丽的作品都是扎染出来的(出示扎染PPT),扎染是我们云南白族地区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因为它独特的扎染方法和它颜色的艳丽在近几年深受人们的喜欢。

(二)了解扎染,学习扎染。

1、播放课件,学习捆扎方法

师:小朋友们看董老师身上这件扎染衣服的图案像什么?(幼儿自由回答)其实这个图案叫螺旋状,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螺旋状是怎么扎染出来的。(观看视频)

师:视频看完了,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是怎么扎染出来 的?(幼儿回答)观看PPT捆扎法操作流程图,教师做示范讲解。

2、幼儿自主学习包扎法

师:刚刚我们学习的捆扎法是扎染中的一种方法,今天我们还要学习第二种方法包扎法,董老师已经把这种方法的视频放在了桌子上的平板电脑里,我要请小朋友自学,在学的过程中小朋友可以再把材料拿出来跟着视频边学边做,也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做轻声的交流,待会儿我要请小朋友和我们做一个分享。

3、幼儿分享包扎法过程,教师讲解操作流程图,加深学习。

师:视频看完了,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幼儿回答)小朋友说的真好,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说的对不对?依次讲解操作流程图,教师边说边操作。

(三)幼儿尝试扎染(配乐)

师:小朋友真棒,接下来就到你们操作的时间了,但是在操作前董老师有四点要求:

1、董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这样的操作流程图,你们可以选择一种喜欢的方法进行操作,如果忘记了步骤它可以提示你哟。

2、我给你们准备的材料有包包、衣服、手帕小朋友待会儿可以到这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品进行操作。

3、小朋友选择的材料可以在桌面上进行操作,带作品包扎或者捆扎好请你们戴上手套把作品放在盘子上进行染色。

4、染色完成后请小朋友举手示意,董老师会帮助你把作品上的水拧干和晾晒。现在请小朋友有序的到材料区领取物品。

(四)晾晒作品、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的学习中,我注意安排了观察、比较、归纳、演示、组合创作、总结等环节,帮助幼儿学会观察方法自己去看、自己去想、去做,这样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幼儿对老师有亲切感,激发幼儿学习热情。

15 661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