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对幼儿园学生的影响汇聚【优质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数学教育对幼儿园学生的影响汇聚【优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数学教育对幼儿园学生的影响【第一篇】
教学实践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小学教师能否胜任小学教学的重要指标,作为未来小学教师的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具备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教育的特殊性,与中学教师、幼儿教师相比,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能力更趋于感性化,通识化,实践操作化。
我校从开始培养大专学历小学教师,与以前的中师生相比,学科知识学习的更广泛,教学理论上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初等教育专业在小学教师的培养方面忽略了对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重点教学和训练,使得部分学生在教学实践能力上有所欠缺,不能很好的进行教学。为了弥补这一短板,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需要尽快的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
1教育实践能力的理解。
不同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教育实践能力有着不同的理解,曲阜师范大学冯晓丽对教学实践能力的定义:“教学实践能力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基于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通过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以基础能力为基础,以操作能力为手段,以发展创新能力为重点的一种教学能力。”一般认为教育实践能力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学科专业能力、课程实施能力、教学创新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教学研究能力。
数学教育对幼儿园学生的影响【第二篇】
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创造。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既能激发想象的内驱力,又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我们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各种颜色的、大小不同的图形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活动,看谁拼得图案快而多。活动过程中,学生精神抖擞,思维活跃,表现意识特别强。拼得快的学生到台前展示时,稍有落后的学生急得直搔小脑袋,不甘落后地苦思冥想。这种活动的确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他们有的拼出了房子、大树、小马,有的拼出了美丽的风景画,还有的拼出了奥特曼,虽然不太像,但的确有新意。可见,学生都在用心思考、探究创造。
在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的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考试积极的、正面的导向作用,在考题的形式和内容上寻找突破口。考题中适量增加一些应用性、操作性、创造性的题目。另外,根据所学的内容,把一些需要通过动手操作和社会调查解决的问题,作为开卷考查学生实践能力的内容,并纳入到期末考试成绩中。
数学教育对幼儿园学生的影响【第三篇】
“结构―定向”教学原理是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先生为提高教学效力而提出的一个现代教育思想,它主要包括结构化教学与定向化教学两个基本观点。其中“结构化教学”观点是指教学应首先构建学生的心理结构,也就是所教学工作或教学系统的各个方面,都是为了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预期的变化。而“定向化教学”观点是指我们若要提高教学成效,则必须依据心理结构形成、发展规律,实施定向培养。该教学思想汲取中外多种教学思想的精华,进行大胆地融合,弥补了时下教学活动过于放任或精确的缺陷。其原理非常有利于我们从系统上改进目前的小学教学。
三角形个数。
余下根数。
算式。
6
3
2
6÷3=2。
7
2
1
7÷3=2…1。
8
2
2
8÷3=2…2。
9
2
9÷3=2。
10。
2
1
10÷3=3…1。
引导学生前后比较,操作结果自然凸现出剩下的根数就是余。
分类标准。
学生a。
1008、5800。
数中“0”的个数。
3805、5083、3510。
学生b。
3805、3510。
千位是“3”和不。
是“3”
1008、5800、5803。
学生c。
1008、3805、5083。
“0”在数中的位。
置
两数相加。
35+25d42。
两数相乘。
30×2-42。
改小数。
两数相加。
60d(20+22)。
两数相乘。
60d6×7。
数学教育对幼儿园学生的影响【第四篇】
摘要:目前,中职语文在职业化教学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从更新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中职语文教学的职业化进行探讨,以期对中职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职语文更新目标丰富内容改进方法。
职业化社会的到来给中职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就要求中职教育的教学工作要体现劳动者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需求,并赋予职业持有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经验、技能和能力、态度和行为。作为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职语文教学也必须体现职业化的要求,即将语文教学活动与职业文化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但是,长期以来,中职教育的语文教学并没有以职业化为导向,并且缺少清晰准确的学科定位,仅仅是简单复制普高语文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为此,本文以中职语文为切入点,对中职语文教学的职业化进行探讨。
一、更新教学目标。
相对来说,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必须降低难度,增加广度,同时,围绕人文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设定全新的教学目标。
1.在语文应用性、工具性特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语文学科的应用性、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读、写、说三个方面。以计算机专业为例,我们要强化“说”和“写”的能力培养。众所周知,现在大部分it公司都讲究团队作业、团队精神,而良好的沟通则是团队合作的基础,为此,在该专业的日常语文教学中,就应当有意识地灌输这一技能的训练。
2.在语文知识性特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职业文化、专业文化知识的引入和学习。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独特性,中职语文教学必须降低难度,增加广度,并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需求,增加相关的职业文化、专业文化,扩大语文课的内涵和外延。
二、丰富教学内容。
当前中职语文教育的课程内容比较单一、乏味,这与中职教育职业化的目标相悖,为此,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必须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工作的需要加以调整和丰富。
1.加强口语交际训练。首先,从基础做起,从诵读能力入手,让学生张开口。
这是由职业学校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较薄弱的现实决定的。多鼓励学生开口读书、读出声音,继而读准、读熟应当成为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其次,从交际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出发,让学生学会“讲话”。
伴随着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方法也应该发生相应的改变,以便将中职语文的职业化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联系起来。
1.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我们定位于让学生了解红楼梦、走进红楼梦,努力使学生产生阅读作品的兴趣。课堂上,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大量的历史建筑图片、人物图片和电视剧片断,帮助学生理清了人物关系、贾府布局,了解了明清时代的一些生活常识和风俗,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自然而然地引入对人物性格的初步认识上,展开了热烈的课堂讨论,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广泛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如讲授《老人与海》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电影版的《老人与海》片段,使学生感受当时的场景,然后再对比文章的描述,使学生能够感触作品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真正体会老人的内心感受,这样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3.加强课外活动拓展。语文教学应当结合职业特点和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语文活动,有针对地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其他相关专业素质的培养。比如,为提高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可以经常性地组织模拟面试、会议、采访、朗诵、公文撰写等活动,还可举办各类演讲、辩论、写作竞赛。
语文教学是中职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在其授课过程中必须要与学生的专业相联系,变更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并相应地改变教学方法,着重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垫石铺路,只有这样才能使毕业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江秀华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看法.发展,2008。
[2]郑璇中职高专语文职业化教育教学倾向研究.教育与职业,2007。
[3]潘仲全《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9期。
[4]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数学教育对幼儿园学生的影响【第五篇】
教育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在我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本文将以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为主题,探讨教育是如何在学生身上产生积极影响的,并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育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被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创造、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不同的学科,学生可以拓宽视野,了解不同的领域和文化,培养出很多有用的技能,如批判性思维、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我记得在学校学习过的课程,多年后依然能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这都归功于教育教给我们的综合能力。
其次,教育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自信心。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潜能和个人能力。有一次,我在学校参加了一个辩论比赛,这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研究和准备,而且还要在很多人面前进行演讲。通过这次经历,我逐渐发现自己在辩论和演讲方面的潜力,也逐渐增强了我的自信心。我相信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这些经历不仅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还让我们更加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
再次,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并不只是关注学生的学术表现,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通常会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领导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还能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
最后,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持久的。一次性的教育不足以改变学生的一生,需要长期的教育过程来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认知方式。教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实现梦想。在我自己的学生生涯中,我也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困难,但正是通过持续的教育和自我反思,我才能够逐步成长和进步。
总结起来,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不仅提供了知识和技能,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自信心,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持久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使命的重要性,也深信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全面的教育机会,努力在他们的成长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数学教育对幼儿园学生的影响【第六篇】
教学中要运用学具、教具,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和操作机会,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和现象。通过比较、概括,反映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直观性的特征,就能获得正确表象。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应用要注意多角度、不同方位和多样性。如角的认识,既要观察有锐角、直角的物体,也要观察有钝角的物体;要出示大小不同的角的图形,也要出示位置不同的各种角的图形;既要出示静态中的角,也要演示动态中的角。学生观察客观事物和现象越全面、深刻,获得的表象就越正确、丰富,形象思维水平就越高。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物体的形状、大小、长短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教学时一定要联系实际。如要使学生获得长度单位1厘米长短的表象,学生要先用直尺量图钉、手指,1厘米大约是1只图钉长,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要使学生获得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大小的表象,就让学生先用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大拇指的指面,大拇指的指面大小大约是1平方厘米。通过这样在实际中量一量,比一比,1厘米的长短,1平方厘米的大小就在学生大脑中留下了表象,形成了空间观念。由此可见,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过程,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重视数形结合。
数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形是具体实物、图形、模型、学具。数和形是紧密联系着的,学生只有先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观察、操作,进行比较、分析,在感性材料基础上进行抽象,才能获得数的知识。如1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先要数小木棒:1根小木棒、2根小木棒、3根小木棒……10根小木棒,然后数课文实物图:1只熊猫、2只小鹿、3只蝴蝶……10只小气球,通过数具体事物,在获得感性材料基础上,才能建立1、2、3……10的概念。在这样数形结合的教学中,也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形象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组织游戏趣味型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数学课上,如果老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例如:排队是学生天天都在经历的生活事例,通过排排坐游戏活动,可以使学生自主地了解基数和序数的知识。学习“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可以通过创设模拟的商场,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买卖活动,在充满趣味性的自主活动中,学生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而且也学会了简单的兑换。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有着更明显的自主性。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因此,自主参与活动是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法宝。
组织知识拓宽型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经过讨论,学生争着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我让学生课后用自己想出的计算方法,看看什么时候你会选用什么样的方法。第二天学生兴高采烈地说:我有21元,买文具盒要用6元,我就用10元减去6元得4元,再加11元,就剩下15元了;我有32个珠子,送给弟弟8颗后还有24颗,因为12减8等于4再加20就是24颗了……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去看、去想,在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即拓宽了学生知识视野,又把数学课上获得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觉得学了数学非常有用,这样的数学活动,就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找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突破口。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主要反映了正确前提下的速度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考虑训练学生的运算速度,另一方面要尽量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提高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的抽象程度。因为所掌握的知识越本质、抽象程度越高,其适应的范围就越广泛,检索的速度也就越快。另外,运算速度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理解程度的差异,而且还有运算习惯以及思维概括能力的差异。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当时刻向学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使学生掌握速算的要领。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教学实践表明,变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如在概念教学中,使学生用等值语言叙述概念;数学公式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各种变形等,都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思维能力要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密切联系起来。
人们的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心理学认为,借助语言人们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通过语言表达还有助于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而教师要了解学生这些思维活动的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对学生思维的过程给予肯定或纠正。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注意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计算过程和解题思路,结果学生思维能力有较快的提高。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了使学生都有用语言表达他们思维的训练机会,可以把指名发言、集体讨论和同桌两人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教师还应有意识有计划地注意帮助差生,鼓励差生发言,推动他们积极思维,以便促使他们的数学成绩和思维能力都取得较大的进步。
数学教育对幼儿园学生的影响【第七篇】
教学中要运用学具、教具,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和操作机会,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和现象。通过比较、概括,反映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直观性的特征,就能获得正确表象。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应用要注意多角度、不同方位和多样性。如角的认识,既要观察有锐角、直角的物体,也要观察有钝角的物体;要出示大小不同的角的图形,也要出示位置不同的各种角的图形;既要出示静态中的角,也要演示动态中的角。学生观察客观事物和现象越全面、深刻,获得的表象就越正确、丰富,形象思维水平就越高。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物体的形状、大小、长短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教学时一定要联系实际。如要使学生获得长度单位1厘米长短的表象,学生要先用直尺量图钉、手指,1厘米大约是1只图钉长,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要使学生获得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大小的表象,就让学生先用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大拇指的指面,大拇指的指面大小大约是1平方厘米。通过这样在实际中量一量,比一比,1厘米的长短,1平方厘米的大小就在学生大脑中留下了表象,形成了空间观念。由此可见,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过程,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重视数形结合。
数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形是具体实物、图形、模型、学具。数和形是紧密联系着的,学生只有先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观察、操作,进行比较、分析,在感性材料基础上进行抽象,才能获得数的知识。如1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先要数小木棒:1根小木棒、2根小木棒、3根小木棒……10根小木棒,然后数课文实物图:1只熊猫、2只小鹿、3只蝴蝶……10只小气球,通过数具体事物,在获得感性材料基础上,才能建立1、2、3……10的概念。在这样数形结合的教学中,也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形象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组织游戏趣味型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数学课上,如果老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例如:排队是学生天天都在经历的生活事例,通过排排坐游戏活动,可以使学生自主地了解基数和序数的知识。学习“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可以通过创设模拟的商场,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买卖活动,在充满趣味性的自主活动中,学生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而且也学会了简单的兑换。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有着更明显的自主性。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因此,自主参与活动是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法宝。
组织知识拓宽型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经过讨论,学生争着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我让学生课后用自己想出的计算方法,看看什么时候你会选用什么样的方法。第二天学生兴高采烈地说:我有21元,买文具盒要用6元,我就用10元减去6元得4元,再加11元,就剩下15元了;我有32个珠子,送给弟弟8颗后还有24颗,因为12减8等于4再加20就是24颗了……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去看、去想,在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即拓宽了学生知识视野,又把数学课上获得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觉得学了数学非常有用,这样的数学活动,就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教育对幼儿园学生的影响【第八篇】
is(1891—1976)在《人的研究》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他在书里是这样写的:“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不能通过言语、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上的说明或证明,二是不能以正常的形式传递。[2]那么到底什么是缄默知识?简单一点来说,缄默知识就是指那些我们平时所意识不到的却又深刻影响着我们行动的那一类知识,缄默知识广泛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它存在于我们的经验和行动之中。譬如说:在体操课中的骑撑前回环动作中,老师强调当自己在杆上把自己撑起最高点时抓准时机顺势完成动作,但当我们问那个时机到底是什么时机的时候却无从回答。它很难通过言语具体描述,但是又确实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之中,它能够改变我们的思维,引导我们行动,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如何利用缄默知识的作用使缄默知识显性化、如何更好地使学生们拥有更多的缄默知识促进实践能力仍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问题。
缄默知识对学生个体体育教学实践能力提高的差异性影响。
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是人“内在于行动的知识”,“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者直接传递的知识”。[3]缄默知识具有非常大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个体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技术的多少是不一样的,对各个体育项目内容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对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学生个体必须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项目的理解程度进行不同程度的学习。例如,某个学生大学前打过排球,在大学期间再进行排球项目的学习,只要老师对技术动作进行讲解他便能较快的理解并且经过练习后明显比其他同学掌握的更快。因此,在体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某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有选择的进行学习。这就是他们各自所掌握的缄默知识在起作用。
缄默知识有利于提高运动技能学习的效果。
我们从缄默知识的定义中可以看到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它是个体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定程度的缄默知识。因而,学生在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就运用到缄默知识。而对于那些具有良好“缄默知识”基础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进步的相对较快一些。他们可以通过“内在于行动的知识”提高对体育运动项目规律的理解,增强对运动技能的认知。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
缄默知识能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发展和巩固。
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和现行知识之间不是完全割裂的”。两种知识存在着一种谱系现象,在谱系的一端是完全缄默知识,而在另一端则是完全显性的,但是大多数的知识是存在于这两端之间。在学习体育知识的过程中,会建立一个对某个运动项目的知识体系。[4]比如羽毛球中的正手高远球技术动作中,教师会交给学生基本的动作技术要领,侧身引拍、倒拍、转腰伸臂全身协调用力击球,随挥等技术环节,这样学生对正手高远球动作技术的显性知识就已有所掌握,但是往往击球不准确,老师经常会说动作不到位,对于击球的高度角度以及球飞行的路线与弧度等等,都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练习,增加“球感”和“手感”来慢慢地调整高远球动作技术的各个环节,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完整的正手高远球动作技术的知识体系,使高远球技术动作做得更加规范协调。而“球感”和“手感”正式属于缄默知识。
提高对掌握理论知识的认识、转变传统的知识观念。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体育师资力量最重要的后备基地。学生的缄默知识常常内化为行为与行动,实践是促进缄默知识积累的保证,又是使缄默知识显性化的手段。[5]因此,不仅要学好专业技能,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还要有熟练的教学实践能力。而在这个知识体系中有很大一部分知识是缄默知识,并且缄默知识对于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充分发挥缄默知识的在提高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什么是缄默知识。这就要求在学生入学初始老师就要教育学生要想更好地掌握教学实践能力,首先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是条件之一,其次,在老师给他们上课期间不仅要学会技能还要有意识地学习、观看、模仿老师是如何教学的,例如在细微的肢体动作或者特殊的教学词汇上等等,这一点往往被忽略,在学生的观念中把技能学好就结束了课程,其实不然,教师的教学虽然对学生有一定的潜移默化作用,但是上完课后如果叫学生去当“老师”给别的同学上课却无法按照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别人,这就是缺乏课中观察、课后总结所导致的后果。第二,转变学生观念,由于外显性特征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得十分强烈,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时候会过于强调动作技能、技巧等外显性技术知识体系,忽略学生本身拥有的缄默知识。必须帮助学生树立理论是教学实践的根基的思想观念,理论知识到了一定时期它将会内化为我们的缄默知识,比如说:在多年前我们曾经学过篮球,然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再接触它。上课前强调不仅要学技能,还要注意观察教师的上课方式与方法。
组织各类型听课,撰写听课记录。
创设多样化的理论与实践交流会。
理论与实践交流会是指通过阅读专业书籍、举办书写教案和组织教学实践技能比赛等形式以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能力提高的一种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离不开理论知识支撑与实践的累积,然而要使缄默知识显性化必须通过对日常化生活的不断重复。[8]根据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目前国内高校的课程设置,学生开始较专业地进行教学实践能力训练一般在大四教育实习前一个学期,时间上略显仓促。为了更好得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可以组织有关专业知识竞赛、定期组织交流会。学院组织以班级为单位派代表队参与、班级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分组方式可多变,使同学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各自的缄默知识的显性化,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
教育实习。
通过教育实习,学生不仅能够印证、检验、巩固和提高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技能,促进缄默知识的积累,而且有助于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检查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反馈教育培养过程差距与不足,等等。教育实习是大学期间学生个体对缄默知识运用最为系统、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对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实习阶段有固定的指导教师,教育实习过程中有固定专门的指导教师充分了利用了缄默知识传递的最佳方式“学徒制”的形式。“学徒制”是一种从缄默知识到缄默知识的转换形式,即师傅与徒弟共享缄默知识。[9]作为“徒弟”的实习学生通过观察、模仿以及潜移默化的实践可以学会指导老师“师傅”的技巧,这种技巧依然是缄默知识。包括一些方法和经验,甚至包括连指导老师自己也未意识到的技巧。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模仿,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连自己也不太清楚的实践知识和个体之后是。这样,指导老师的基本教学风格就传递给了学生。[10]学生从中学习到的相关的缄默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进行的实践,从而增加并强化个体缄默知识。为了使学生能在较系统地接受教学实践训练,可适当的延长教育实习的期限。
4结语。
缄默知识的的确确存在于个体知识库中,一方面通反复过实践促进缄默知识的显性化,另一方面,利用缄默知识在实践中所起的作用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但由于其控制难度较大,不易于掌控。因此,在运用过程中,我们非常有必要增加对缄默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充分挖掘其作用,探寻多方途径更加有效地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2]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101—105.
[3]吴耘.缄默知识在体育教学中的缄默知识现象.四川体育科学,(9):126—128.
[8]罗勇.论缄默知识与大学生实践能力[j].陕西教育(高教版),,z1:156,160.
[9]唐京,冯明.知识类型与知识管理[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2).
[10]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数学教育对幼儿园学生的影响【第九篇】
小学生在教育中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6――12岁的儿童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在对事物的认识上有着他们独有的认知特点。学生身心发展都不成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这些就决定了从事小学的教育的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在多年的小学师资培养实践中,我们形成了“综合+特长”人才培养模式。在进校后第一年不分方向,进行全科培养。“综合”即以人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中心,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培养学生具有系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适应小学对全科型教师的要求。“特长”是在综合培养的基础上,在第二年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就业面向分方向培养,学有所长,教有所长,能突出胜任小学某类学科教学。该模式的实施提升了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增强了创新意识,提高了从教能力,明确了就业面向。
2.借鉴中师特色,注重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中等师范院校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小学教师,在多年的办学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对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的重视上,有着自己独有的优势。随着小学教师培养层次的提升,在专科、本科阶段的小学师资培养上培养方式有了很大变化,突出了教育理论、学科知识的教学,但在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往往重视不够。这也导致了现在的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在进入小学教学时,尽管理论水平上去了,但在具体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学基本功差、课堂组织不好等情况,因此向中师学习,重视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出合格的、更受小学欢迎的小学教师。
调整课程结构,简化教育理论课程。
高中起点的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文化知识学习的能力,而现在的初等教育专业为了突出其专业特色,太过于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小学教育具备自身的特点,小学教师应该多些感性化、通识化、实践操作化,少一些理性化、专业化、理论化。太多的教育理论的学习,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更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浪费了学习精力。要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仅仅只有理论学习是不够的,更应该注重学生教学经验的积累。但由于高校近年的扩招,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量增加,但是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很多高校更愿意开设一些对硬件要求比较低的理论课。而实践课的开设,如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因为对硬件要求较高,很多高校满足不了大量学生的.需要,而对实践课程进行了压缩。要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必须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简化教育理论课程,增加教育实践课程。
强化课程实施能力。
1、加强“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训练。
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是教师的必备职业技能,三笔字包括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虽然现代技术的发展,很多地方对写字的要求降低了,但由于小学教育的特殊性,面对的是初学写字的的小学生,对三笔字的要求更高,不但要书写漂亮,更重要的是书写规范。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更应该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而简笔画在教学中比语言、文字更直观形象,比实物,模型,多媒体简便、灵活,在小学教学中适当使用,能为孩子在头脑中建起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普通话的标准与否,直接影响的教学效果,清晰、标准的的口语表达不仅有利于小学生的学习,更能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口语能力。因此,应把“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纳入课程体系范畴,作为必修课,加强训练,进行过关考核,每个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基本功。
2、加强艺术、体育技能的训练。
小学生的教学是全面发展的教学,我们培养的小学生是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小学教师,要求能胜任艺术、体育等方面的教学并具备组织开展小学生艺术、体育活动的能力。只有掌握了相应的艺体知识和技能,在小学的教学中才能适应小学生艺体方面的活动需求。因此,在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中,也要强化学生的艺体技能的训练,开设相关的课程,制定考核标准。
3、加强学生讲课训练。
加强学生讲课方面的训练,应当突出训练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加强试讲训练,鼓励学生多登讲台,在开设的教法课中,少理论,多实践,争取人人上台,在老师指导下,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第二是加强说课方面的训练,说课是与试讲相比不仅要熟悉讲课的教学环节,更要求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强化说课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在学生练习说课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更能很好的把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相结合,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教学水平,学校应当制定相应的说课标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考核。第三要加强微格教学训练。这种教学训练模式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是训练学生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重要途径。
4、积极开展学生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应当结合本专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的活动,这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组织开展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演讲比赛、书写比赛、小学课文诵读比赛等活动,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平台,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助精神。
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是初等教育专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现在因为学生学生人数增多,而见习周期短,工作量大。加上部分小学由于升学压力大,接待见习的学生数量过多,不太欢迎学生来见习。很多学校对见习工作能少安排就少安排,能不安排就不安排。而教育见习是学生提高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要步骤,学校应当积极与小学沟通联系,加强合作,合理的安排见习。按照传统教学计划,教育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并且只有两个月时间。在教育实习中,学生需要实习的内容很多,包括教育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教学科研的实习,太短的实习时间,不利于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初等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时间应当延长,让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进行训练和学习。
数学教育对幼儿园学生的影响【第十篇】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呢?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呢?下面笔者简单地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充分挖掘他们创新的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流程,考虑教学环节,运用教学手段,从而真正做到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讲解为学生的活动服务,教学的过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同时,我们还要解放教育思想,开放教学空间,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放课堂的教学空间,因为“创造力是无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的才能。”作为教师,还应以创新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学习态度、工作方法、思维方式等,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更新的观念和知识技术武装自己,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接收新理念,学习新经验,以新的思想和学识启迪学生。这样,在教学中就能借助教材这个载体,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构思教学流程,循循善诱,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营造创新氛围,给以创新时间,教给创新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感到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是完全自由的,真真正正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激励每一位学生,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创新潜能被充分的开发。同时,给以一定的创新时间,这样,他们就可以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质疑问难、操作观察、勤做练习等。而最重要的莫过于教给他们创新方法了,因为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方法是能力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探索、演练,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创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常用想象、联想、求同、发散、逆反、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教学生创新。
3坚守课堂阵地,加大创新力度。
巧设导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言是否生动、直观、有趣,将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成功的导言应该富有情趣,富有吸引力,它可以使学生主动、迅速地进入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主动迅速地进入教学的情境之中,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因此,我们要利用好有限的时间,恰当、生动、直观、有趣地设置导言,把学生引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循循善诱,精心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
精心设问,既能导思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适应学生的要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起学生思考和争议,使他们产生探求知识发展过程的强烈心理、渴求及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
注重操作,主动实践,激活学生的思维。
人的知识从实践中来,能力也是通过实践逐步磨炼出来的,教会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次序的观察,唯一的途径是放手让学生独立地进行观察实验。
鼓励质疑问难,保持创新积极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过程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使学生疑中生奇、奇中生趣,不被表象所迷惑,不被“一般”所束缚,让学生通过质疑、讨论、释疑,寻找知识的关键所在,抓住知识的重、难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学习方法,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