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案幼儿园【优推14篇】
通过诗歌欣赏,引导幼儿感受夜晚的宁静与美丽,培养他们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否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枫桥夜泊教案幼儿园”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枫桥夜泊教案幼儿园 篇1
教学目标:
1、吟诵《枫桥夜泊》,体会古诗描写的景,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简介时代背景和作者
张继是唐代大诗人。
二、释题:
(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三、范读诗歌(听录音带)
四、读诗歌,提出疑问。
读诗歌,借助注释想象诗意,提出疑问。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睡呢?)
五、试讲诗歌描写的景色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月亮渐渐落下,听到乌鸦哇哇地啼叫声,天空中布满了寒霜,诗人面对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满腹忧愁而难以入睡。这时,姑苏城外寒山寺里夜半敲钟的声音传到客船上来了。)
六、指导朗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七、读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的意境。
八、总结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由于这首诗情景描写真切,画面清新,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甚至使得枫桥和寒山寺也因而名扬天下。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所见 月落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所闻 乌啼 钟声
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枫桥夜泊教案幼儿园 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活动准备:
1、诗歌范例。
2、人手一份纸、笔。
3、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及配乐诗磁带。
活动重点:
理解诗意,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活动难点:
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指导要点:
通过观察图片,听听说说,引导幼儿充分感受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活动过程:
1 . 出示挂图导入。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季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小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配乐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2)再次欣赏,引导幼儿结合挂图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问:这首古诗描写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幼儿跟读。
3 . 了解古诗结构。
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4.分句理解古诗。
(1)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了,远处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寒气阵阵,秋霜仿佛满了天地间。
(2)江枫渔火对愁眠–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江面上渔船的灯火,诗人想起家乡,难以入睡。
(3)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传来了沉闷的钟声。
(4)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钟声传到了诗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师: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弯弯的月亮落下了。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5、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请个别幼儿念。
(3)作画。
过渡语:刚才我们做了一回小诗人,现在我们来当个小画家,让我们听着配乐诗画出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
评价要素:
1、是否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能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活动建议:
在其他时间段反复播放这首诗,并把诗歌范例和幼儿的绘画作品贴在墙上,供幼儿欣赏、认读、吟唱。
附:古诗《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教案幼儿园 篇3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绘了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伴着乌啼、钟声,交织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图。“愁眠”是《枫桥夜泊》的诗眼,因为愁眠,诗人才看到月落、江枫、渔火,感受到霜气满天,听到乌啼、钟声。月落后,天地之间一片昏暗,江边枫树影影绰绰,江中渔火星星点点,霜气袭人、乌啼凄厉,景中无不带着作者的愁思。诗人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或许,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才能与诗人相伴。在教学时,我从诗题入手,引出“愁眠”,在反复品读中感受诗人内心的“愁”。
在课始,我通过“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时至今日,当年的状元现在已无人知晓,可落榜学子张继的一首诗却流传至今。那么这首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这样一段话激起学生对《枫桥夜泊》的学习兴趣。
遵循“一课一得”的教法,这节课仅仅围绕“愁”来讲。我紧紧地抓住了课文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字展开教学,找准了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初读古诗,并让学生评价。之后学习了一个生字“愁”。通过反复朗读,在阅读中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情。又结合图画来说诗句意思。紧扣诗眼,抓住“从哪看出诗人张继很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古诗。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张继“愁什么”时,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月亮落山了,乌鸦在哇哇地叫着,整个大地都被大雾笼罩着。江边的枫树映衬着点点渔火,诗人张继独自站在船头,难以入眠,只听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在耳畔萦绕,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孤独、凄凉、寂寞。重点讲解了关于“霜满天”和“对愁眠”的几种说法,开拓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知道答案不止一种,面对同一事物,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好,自己的见解来会更好。最后体会诗人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通过课后反思,以及找别的老师评课,我感到有许多不足之处。
1.在给五年级的学生上公开课时,是否还要讲解生字?如果讲的话,怎样来讲,讲到什么程度,占用多长时间才合适?这是令我困惑的地方,这一方面的问题没有很好地处理。
2.在引导学生赏析品味诗人张继的愁绪时显得空洞、凌乱,没能让学生们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愁。没能利用对比、移情,让学生深入地体会诗人夜泊枫桥时的心境。看来,真的要教好古诗,确实要花一番苦工在上面。
3.由于对理解“愁”没有引导到位,学生的朗读也始终没有出来感情。朗读指导太少,导致学生几乎没有读出应有的感情。而面对这一问题,我也没有及时的朗读来引导学生。
4.前后时间安排不太合理,前面朗读占用太多时间,导致后面讲诗句意思时没有太多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这又回到了前面几个问题上,总之就是应该引导学生深刻感悟诗人的愁思愁绪,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满怀深情的投入到朗读之中。前后朗读对比才更会有层次感。
5.板书也是一大问题,没有做到清晰简要。本来我设置的是板书完以后,会变成一首叫做“愁”的五言绝句,但是我最后没有点出来,这就造成板书不清晰简要。
6.本课快要结束时放的一首歌因为选择失误,太不符合情景,因为太过欢快,导致把前面营造出的“愁”的氛围给打破了,反而弄巧成拙,没有收到预期的目的效果。
7.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问题的,教学基本功有待提高。上课时只顾讲自己的课,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照顾到学生,没有很好地处理课堂的生成,感觉和学生没有融合在一起,课堂也很少走下讲台与学生互动,这可能也直接导致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体会到本诗的感情。
总之,在这次教学中,有收获,也有许多不尽满意的地方,但是找出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在以后教学中会指导我继续努力。
枫桥夜泊教案幼儿园 篇4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此处设问可由学生回答。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诗歌从很细小的景色入手,绘制了一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江南水乡秋夜图。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
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
教学思路:
1、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2、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3、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4、拓展漫谈,深入体会忧愁。
5、指导写字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
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
之情。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课件
2、学生准备: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收集写“愁”的名句,字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1、请学生背诵积累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在学这首诗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幅图。
出示课件:现代苏州枫桥图片
师述:这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叫枫桥。每天这里都会有很多游
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其实,枫桥只是一座在江南非常常见的单孔石拱桥,那它为何引来如此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呢?原因啊是一首诗!想知道是什么诗,让一座普通的桥而闻名天下的呢?今
天我们就来学学这首诗。
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3、解题。
(1) 指导“泊”读音并多音字组词。
查字典理解“泊”在两个不同读音情况下的意思。
(2) 生理解《枫桥夜泊》题目的意思。
过渡: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
夜泊》,板书:张继
简介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
《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1、生自学古诗。
出示:①自读古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②
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作者在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画面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学生自读古诗。
2、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读,相机纠正“愁、苏、城、寺、钟”这几个生字的读音。
3、读得还不错,但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划出诗的节拍。出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
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1、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1)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边听边想,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师范读。(配乐)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月落 霜满天 江枫 渔火乌啼 钟声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穿插提问:看到满天的霜,你什么感受?“乌啼”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怎样?从寺中传来了钟声,这钟声怎样?
简介寒山寺。
(3)在刚才的朗读中,大家仿佛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
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好,你们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
师相机提示: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 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寂寞)
小结: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生诵读诗句。
2、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
(1)提问: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板书:愁)此时此
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
生质疑。师相机板书学生的问题。
(2)师: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你
们的这些问题。
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师:好,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生回答。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你从哪里知道?
(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3、师:在这里,还有一种愁。
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1篇散文。 出示:(《不朽的失眠》片断)谁愿意来读一读?(配乐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枫桥夜泊教案幼儿园 篇5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2.学习词语:一丛丛、一簇簇;星星点点;飞檐翘角,并能用相匹配的肢体动作表现。
3.能大胆合作,用长卷画的形式表现故事中的景物,体验创作的愉悦。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今天,薛老师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师进行配乐讲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你听到了什么?”“文章.出自大.考.吧幼.师网.”幼儿讨论、讲述。
“你们在什么时候也会感到孤独呢?”
二、再次欣赏故事观看PPT
观看PPT师讲述故事第二遍
1、刚才,你在画面中看到的枫叶,是什么样的呢?
“什么叫一丛丛、一簇簇?”
2、乌蓬船是怎样停在江面上的呢?
“那我们也来变成一条条乌蓬船,星星点点的停在江面上。”幼儿用动作表示
3、远出一排排的寺庙是什么样子的呢?
“飞檐翘角是什么样子的啊?”
三、学习古诗
“你们表演得真像故事中的景物。诗人在这样的景色中,写了一首古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师朗诵古诗《枫桥夜泊》
2、集体动作朗诵“让我们一边朗诵,一边来表演吧”
3、情景表演
四、绘画创作
“现在,就让我们把这美丽的景色画下来吧。”
幼儿进行古诗绘画创作
活动反思: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听所感。整个画面给人孤独、寂寞、忧愁、寂静的感觉。教学设计中,抓住“愁眠”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让幼儿说说这个愁眠的夜晚,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再结合诗人的心境,让幼儿展开想象,力求想象出画面,入情入境。
枫桥夜泊教案幼儿园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4.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目
1.出示课件,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唐朝有一位叫张继的诗人(板书)他也失眠了,就在他失眠的那个晚上,他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竟然让他名垂千古,让一座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众多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古今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古诗之作《枫桥夜泊》(板书课题)
2.学习多音字:泊。
这个“泊”字还有一个读音, 出示:再来读一个词“水泊梁山”,还可以组“湖泊”。
“枫桥夜泊”的“泊”是“停泊”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说?(夜晚,张继把船停泊在枫桥旁边。)
那是一个古老的石桥,那是一个宁静的夜晚。来,咱们再读课题!
二、简介诗人,读通诗句。
1.张继,(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2.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就让我们走进那个古老的枫桥,走进那个宁静的夜晚。
3.播放课件,师配乐范读。
4.请你们试着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从大家刚才琅琅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学习古诗的热情!谁来第一个读古诗?正音,注意平翘舌音。
5.我们来合作读一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三、乐说畅读 细读感悟
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你再自己读一读,你感觉到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板书“景”)
2.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出示自学提示: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并用“——” 画出诗人看到的景物,用“~~~”画出诗人听到的声音。
3.小组合作交流,预习卡内容补充,师巡视指导。
4.全班汇报交流
①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呢?生说
(板书:月落)月亮渐渐地落下,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还看到了什么?(板书:江枫)
师描述,生闭眼想像:一阵阵秋风吹过,你看那江边的经霜的枫树火红火红的,枫叶在瑟瑟的秋风中摇晃,一片一片飘落下来。
师:江枫瑟瑟,落叶飘零,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板书:渔火)出示画面找一个词来形容形容你想像中看见的渔火。(忽明忽暗、若隐若现、星星点点、闪闪烁烁等)
“霜满天”(板书)给“霜”组词吗?“秋处露秋寒霜降”霜只有在寒冷的季节里才会出现,说明此时天气已经很冷了。李白有句诗“床前明月光——生:(接答)疑是地上。”从诗中看出霜(出示)霜应该是覆盖在——地上的,张继怎么会感到满天都是寒霜?说明什么呢?
(这是因为他感觉特别的冷,寒气从四面八方袭来,他的心里也是像寒霜一样非常冷)
张继又听到了什么?(板书:乌啼)我国民间流传乌鸦啼叫是灾祸发生的预兆,几声凄厉的乌啼,打破了夜的沉寂,反而使得茫茫秋夜更加沉寂。
②诗人还听到了什么?(钟声)哪里的钟声?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钟声是什么时候传来的?诗人半夜听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
5.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描述画面,师引导学生说具体生动)
6.这样的诗句,这样的画面(出示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凄凉、孤寂、愁绪、满怀。)
黑: 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怎能不黑呢?
冷:从哪感受到的?“霜满天”,秋末冬初的半夜怎能不冷呢
静:半夜三更,应该是人们酣睡的时刻,
为什么又要写乌啼、钟声,岂不吵吗?(以动衬静,
比如:教室里很安静。
教室里很安静,只能听到同学们沙沙的写字声。这两个句子你感觉哪一种更静?)
四、探知“愁”因、感情诵读。
1.孩子们,读《枫桥夜泊》,有人读出的是忧愁,有人读出的是寂寞,有人读出的是凄凉,也有人读出的是寂静。
对比:在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寂寞的感觉吗?
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寂静的感觉吗?
2.都不会,而我们读《枫桥夜泊》,感到的却是忧愁、是孤独、是寂静、是凄凉。这些感觉正是诗中所描绘的这些景物所传递给我们的。那么面对此情此景,身临其境的张继又有什么感觉呢?再读,找出一个能表现诗人此时此刻心情的字——愁。
诗人此时此刻正在对愁眠(板书):诗人有多愁呢?面对这些景物,诗人愁得难眠。
3.为什么他的心会是那么愁呢?请大家再读读古诗,从诗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猜猜他为什么愁眠?
① “客船”,并不是和现在我们说的“客车”一个意思
它在古诗中表示客居他乡,王维有一句诗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里的客也是表示客居他乡。
补充:张继是湖北襄阳人,此时此刻他正在姑苏,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相隔1400多公里。也就是他现在远离自己的家乡。
那天晚上,他的妻子在吗?孩子在吗?朋友在吗?一个人漂泊在外在愁什么?
所以,他愁啊,他只好一个人静静地在船头轻轻地吟诵着这忧伤的诗句,来表达他浓浓的思乡之情:“——”师生合作读
②诗人此时还有可能因为什么而发愁呢?
古代读书人,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知。苦读十年寒窗只是为了有朝一日榜上有名中状元,骑着高头大马插花游街,衣锦还乡。孟郊就在金榜题名后写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落榜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所以,他愁啊,他只好一个人静静地在船头轻轻地吟诵着这忧伤的诗句:“——”师生合作读
③还有可能因为什么愁眠呢?
出示资料:张继生活唐朝,唐朝是中国最伟大的一个朝代,它曾经兴盛过强大过,可不幸的是张继却生活在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败的中唐,张继曾经在<阊门即事>这首诗中写到——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猜到张继可能会因为什么失眠?
所以,他愁啊,他只好一个人静静地在船头轻轻地吟诵着这忧伤的诗句,来表达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师生合作读
4.这首诗写的是景,月落是景乌啼是景……句句写景,句句却又抒情,表达着他强烈的哀愁,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诗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于是,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音乐响起,教师范读全诗)
随着音乐,学生齐读全诗。
(随着音乐)师创设情境: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了凄清的夜空。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晚上,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在心里轻轻地念道——
随着音乐,学生再次齐读全诗。
五、借“月”咏愁,升华拓展。
因为愁眠,诗人李白曾经这样吟唱道——(齐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因为愁眠,诗人杜甫曾经这样诉说道——(齐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因为愁眠,诗人张九龄曾经这样祝愿道——(齐读)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也是因为愁眠,王安石曾经这样感慨道——(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还是因为愁眠,苏轼苏东坡曾经这样质疑道——(齐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大家一定已经发现,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种景物连在了一起,这个景物就是(明月)。
正所谓,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失意之悲,忧国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上。可是张继失眠的那个晚上竟连月亮也落下去了。在这个孤独愁苦的夜晚,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在心里轻轻地吟道——(齐诵)
师:(随着音乐,高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高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随着音乐,低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低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笔下的钟声是如此的感人
如此悠长的钟声悠悠回荡,不断传递,
宋朝陆游曾写道: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明朝高启曾写道: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清朝王士曾写道: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这钟声传到了现在,陈小奇的《涛声依旧》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这就是经典,这就是文化。
新时代的我们读了《枫桥夜泊》,相信你的心里也有了一种感触、一种感受、甚至一种感动。当你们有机会去苏州,你一定想起一个地方,你一定会看一座桥,你此时踏在青石板上,你会想起一位诗人。那你也肯定想听一听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充满深情地吟诵一首诗,那就是——(生齐答)《枫桥夜泊》。
这就是经典诗歌的魅力,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影响。
枫桥夜泊教案幼儿园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我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古诗意境,体会使人情感,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对诗中“愁”的理解。
一、 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导语: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咱们将一同去感受。
2、板书课题。
3、释题。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过渡语:《枫桥夜泊》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诗,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听一听?
1、课件出示古诗内容,聆听范读。
你们也想来读一读吗?
为了让你们能读得更好些,老师给大家提几个小建议,待会,同学们先一个人自由地读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明白了吗?
2、学生朗读。
⑴分男女生朗读。
⑵指名朗读。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过渡语:古诗虽然短小,但往往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要学好古诗,咱们就得细细地去体会这其中的感情,只有理解了古诗所包含的意义才能更好的体会它所要表达的感情。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课件出示“月落乌啼霜满天”学生试理解“月落”和“乌啼”以及“霜满天”的意思。
2、学生根据句中词语意思,试说诗句意思。
3、用以上方法逐句分析古诗。
4、自由诵读古诗。
5、教师配乐吟诵古诗,学生闭眼想象诗文所描绘的画面。
6、你觉得诗人此时心情怎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通过学习,我们一步一步走近了这位诗人,也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同学们,你们想进一步了解了解这位著名的诗人吗?
7、介绍作者。
进一步认识了诗人张继,我相信大家更加理解他此时的心情。你能通过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哪位同学能自告奋勇地试试?
8、指名吟诵古诗,试读出诗人的感受。
9、作者在诗中没有写一句伤感失落的话,但通过八种景物,描绘了一幅宁静、幽暗、寒冷而又美丽的江南秋夜图,传达出他浓浓的愁绪,这就叫做借景抒情。同学们,以后在你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增添文章色彩。
四、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过渡句:同学们,张继借《枫桥夜泊》抒发了千古一愁,你们还知道哪些带“愁”字的诗句?
1、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愁”字的诗句?
2、你想对这些充满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大家说的真好!
3、教师小结如何正确面对挫折。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面对忧愁,有的人沉沦,有的人思索,有的人彷徨,有的人分奋发。而张继呢,变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4、全班齐声背诵诗文,结束本课。
播放乐曲《平湖秋月》
师: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在这优美的乐曲声中背诵全诗结束我们今天的课程。
枫桥夜泊教案幼儿园 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和重点诗句。
2.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你们最熟悉的白居易、高适、李白、杜甫、张继等都是唐朝大诗人。有不少同学会背诵不少唐诗,谁愿意背一首?
2.简介三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按照预习要求分小组进行预习。
2.说说这两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作最喜欢哪一首?哪一句?说说为什么?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词语。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质疑问题。
四、学习《枫桥夜泊》
1.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2.教师配乐范读。
3.反馈预习情况。
4.指名朗读。
5.引导学习全诗。
(1)齐读。
(2)逐句重点理解词语。
(3)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诗人因何而愁呢?
(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6)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根据学习《枫桥夜泊》的学习方法,掌握自学方法,自读自悟。
1.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
2.先同座互相读讲,再指名逐句读讲,有讲得不准确的,老师酌情指点。
3.把四句诗连起来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枫桥夜泊教案幼儿园 篇9
[教学目标]
1、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
(找2—3名学生吟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叫什么名字吗?
生:《枫桥夜泊》。
师: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真到位。没错,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
二、初读古诗,感受枫桥夜泊的画面,并介绍此诗的由来。
1、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师:读得还不错。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大家可以划出诗的节拍,也可以模仿古人“摇头晃脑”的去读。大家尝试一下。
2、老师划好节拍并示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4、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诗歌。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觉得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师:我们说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现在,请同学们慢慢的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在不停地啼叫,周围到处弥漫着寒霜。这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清冷。
江边有火红的枫叶、有小桥、有流水,渔船上还闪烁着灯火,有人家。这又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很暖、很美。
你在这么美的夜色里,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你会感觉怎样?
生:很幽静。
师:好的,现在可以睁开眼睛了。刚才大家一起感受了诗中描写的意境,那作者当初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呢?
(写作背景)那年秋天,诗人张继去赶考,榜上无名,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乘舟经过姑苏,把船停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他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彻夜未眠。
准备天亮时,他走出船舱,看见一轮月亮渐渐落下,成群的乌鸦啼叫着离开巢去觅食,天空中布满了寒霜,江边的枫树,远处渔船上闪烁的灯火,好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象。他又往远处看,城外的寒山寺朦胧可见,悠远的钟声从寒山寺传出来,格外的寂寞、忧伤。
或许是忧于国事,又或许是触景感怀,于是心有万千,这动人的诗句油然而生,从而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三、介绍诗人。
张继,从小聪明好学,唐玄宗天宝年间,举进士第,时任盐铁判官,为官正直,有政绩,唐代大历末年检校祠部元外郎,于红州(南昌)分掌财赋,后来因不满时政,辞官漫游,晚年游历于吴越一带的名山大川之间,与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创作上受东晋文人陶渊明影响。诗法清迥,传世之作不多,以抒写个人愁绪的《枫桥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阊门即事》最为有名。
四、分析诗歌
师:这是一首写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诗。
1、题目叫《枫桥夜泊》,那枫桥在哪儿? 生:在江苏省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其实枫桥原名为“封桥”,是因为张继的这首诗才更名为“枫桥”的,并且从此与寒山寺一起驰名天下。枫桥,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每天都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
2、“泊”有两个读音,在这首诗里读作“ bó ”,那它还有一个读音该怎么读呢? 请大家组词说明:湖泊(pō)停泊(bó)(板书)
3、夜泊又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把船停泊在岸边。
4、有谁知道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生:意思是作者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师:你说得很准确。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
5、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秋天
6、从哪儿可以看出来?——霜满天
秋霜季节是指每年的九月、十月份,是深秋来临。
唐朝杜牧也写过一首关于秋天的诗《山行》,大家还有印象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板书)
8、看到满天的霜,你是什么感受?——清冷、凄凉
9、“ 江枫渔火对愁眠”,读着读着,哪个字眼触动你的心?——愁
10、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 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11、作者又听到了什么?——乌啼、钟声(板书)
12、“乌啼”是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是怎样的形象? 乌鸦的叫声。
乌鸦主要是以吃腐肉和其它一些小型动物为生,所以被称做大自然的清道夫,它的叫声是“呱——呱——”的粗劣嘶哑声,因此使人感到又凄凉又厌烦,被认为是一种不祥之鸟。其实乌鸦还是受国家保护的益鸟。
乌鸦的嗅觉异常灵敏,它能及时发现地上的动物死尸,还能闻得到从地下散发出的腐尸味而常在有新坟的墓地呱呱乱叫,甚至还能在房前屋后飞过时,捕捉到某个病人临死之前所散发出的特殊异味,然后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发出异样的叫声。可以说,乌鸦常常在乡间预言并见证了一个人的整个死亡过程,并且以口无遮挡的方式提前发出了各种不祥的讯息。加上乌鸦本来就一身黑羽,自然少不了以神秘阴冷的形象首先进入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据说,人死之前会发出一种气味,乌鸦闻到后,就会停在旁边叫,预示人将死,所以人们就恨乌鸦嘴,认为乌鸦是不祥之物,听到它的叫声家里就会死人,所以用乌鸦嘴来形容对事情发展提出不好的预测的人。
13、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
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我们平时形容教室很安静,常常会怎么说?“一根绣花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以绣花针的声音来衬托教室的安静。
那晚上一个人在夜半听到钟声,会是什么感觉?——静、寂寞、忧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抒发了一种暗夜中落寞愁苦的幽深之情。
14、在刚才的讲解中,我们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好,你们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寂寞)
小结: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五、拓展:拓展一:师:在这里,还有一种愁。
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1篇散文。《不朽的失眠》片断,谁愿意来读一读?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读了这篇散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姑苏城外,寺庙钟声又不断地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写下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拓展二:从《枫桥夜泊》到《涛声依旧》 板书:毛宁的《涛声依旧》
接下来我们听一首歌,这首歌有部分歌词是借鉴了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歌是毛宁唱的《涛声依旧》。(给学生发歌词)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现又回到你的面前。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1、听完歌,请同学们找出歌词中借鉴诗歌的部分进行对比。对比: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江枫渔火对愁眠(带走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留连的钟声)
2、歌词中描写的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的爱情故事。
青春烂漫的男孩和女孩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在枫桥古镇边相遇、相识、相恋,最后因为不得已的原因,各自怀着一份对对方无尽的思念和真情分手,回到了各自的世界。
二十年后的今天,两个已步入中年的男女,又在枫桥边相遇,面对江枫渔火,古寺钟声,双方蕴积在心的二十多年的思念一下子爆发出来。经过太多的世事沧桑、太多的荣辱沉浮、太多的感情折磨,才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人,就是自已一生中要苦苦等待的这个人。
一份真爱,已经错过一次,千万不能再次错过。那种久淤于心的祈盼、渴望、见到对方后的那种欣喜、以及对对方心思的猜度和心灵的感应都蕴涵在歌词所表达的意境中。
3、我们经常说一个人“饱经风霜”,这个“风霜”怎么理解?
(解释:饱:足足的,充分; 经:经历;)
举例: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风霜”:形容在岁月中经历得多,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各种艰难困苦,显得很沧伤。
4、对于现实中受到“风霜”感染、受到“涛声”影响的人,我们该如何对待呢?
对于现实中饱经风霜的人,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予尽可能多的关注、关心和帮助,使他们在关爱中摆脱落寞的阴影,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精神。“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这是歌曲中表达的愿望。
拓展三: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1、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小结:是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而张继,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那你呢?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是采取什么方式排解的?(学生自由回答)倾诉、转移注意力、听歌、睡觉、吃东西、逛街、旅游、淋雨、喝酒、打球发泄„„
六、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国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香的清茶,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所以,人们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七、作业
1、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收集写“愁”的名句。
2、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八、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看到: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 } 听到:乌啼、钟声
愁
枫桥夜泊教案幼儿园 篇10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全诗。
2.在诗句中体会作者淡淡的旅愁。
3.比比谁收集的古诗多。
二、教学准备:课件、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词。
三、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谈话导入。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余光中笔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折头,你在那头。那么,在诗人张继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 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你已对这首诗做了哪些了解?
师小结,并解释题目《枫桥夜泊》及作者张继。《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3.指导初读古诗。并评价,在书上做好标记。
4.理解诗句。
(1)“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思。生回答师小结: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2)“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思。
问:为何愁眠?联系这两句的景色想一想。(出示课件)板书:愁眠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教师引读:1、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2、同学们看到这样的情景,也会触景生情,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3、所有的人看到这样的情景,都会和诗人有同感,,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意思。
(4)“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思。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5.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6.诗中的感情。板书:表达了 __愁闷____的思想感情。
7.听音乐《涛声依旧》读古诗。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不仅了解了《枫桥夜泊》这首古诗,还感受到了诗中所描绘的秋夜的美和孤独。希望本文的枫桥夜泊教案幼儿园内容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枫桥夜泊教案幼儿园 篇11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 残、 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古诗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枫桥夜泊教案幼儿园 篇12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绘了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伴着乌啼、钟声,交织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图。“愁眠”是《枫桥夜泊》的诗眼,因为愁眠,诗人才看到月落、江枫、渔火,感受到霜气满天,听到乌啼、钟声。月落后,天地之间一片昏暗,江边枫树影影绰绰,江中渔火星星点点,霜气袭人、乌啼凄厉,景中无不带着作者的愁思。诗人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或许,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才能与诗人相伴。在教学时,我从诗题入手,引出“愁眠”,在反复品读中感受诗人内心的孤独。
一、读诗题,谈所得,引出“愁”。
“枫桥夜泊”简单的四个字,交代了地点、时间、事件。“枫桥”在苏州西北的枫桥镇,诗人夜间在此停泊。诗题不难解读,学生在课前也做了充分的预习准备,能够准确说出生字“泊”的意思。理解诗题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枫桥在苏州,距离诗人的家乡湖北襄阳千里之外。此时,诗人不是一个游客怡然自乐,而是一个科举考试的失败者。此时,夜深了,诗人独自一人,他的心情如何?”愁,自然引出。
二、读诗文,勾画面,体味“愁”。
诗人挥不去几多愁,无法入眠。正因与愁相伴、睡不着,诗人才能看到眼前景,听到耳边声。“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诗文,闭上眼睛,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看到的景物在诗中用‘——’画出来。”学生读完,我先请学生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这是整体的描绘。然后,我让学生按顺序说出诗人看到的景物“月落、江枫、渔火”,并思考“如果让你来画这些景物,你会选择什么色的画笔,怎样画”。让学生想象作画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情的过程。学生说“月落”在画面中不好表现,我说:“是啊,月亮落下,可不好画啊,那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张继一直守着天边的月,一直到月落。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月落就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那是忧郁、孤独、伤感。受到插图和现实生活的影响,几个学生在说画“江枫”时选择红色的画笔。我没有急着否定,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顺着学生的话:“是啊,‘霜叶红于二月花’,枫树是火红的。可是,此时月亮已经落了,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没有灯光,你能看得很远、看得很清楚吗?”学生摇摇头。“是啊,四周黑洞洞的,借着微弱的渔火,江边的枫树在诗人眼里也是模模糊糊的,会透着火红的色彩吗?”月亮已经落下,江边的枫树模模糊糊,船上的渔火星星点点,一切都不是那么清楚。“此时,在昏暗的夜色中,诗人会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诗人很孤独,在秋天的深夜,会感到瑟瑟寒风,诗人甚至感到了——“霜满天”。接着,我和学生辨析,“霜能不能满天,是不是诗人写错了,用词不当?”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诗人凄凄冷冷,感觉到霜气满天,实际上是到处都冷,没有一丝温暖啊。
三、品钟声,抒情感,解落“愁”。
“乌啼”、“钟声”是诗人听到的。乌啼透着凄凉,但是钟声是复杂的。我播放了钟声的音频,让学生感受钟声的深远、悠长,并补充了寒山寺钟声的特殊意义:过年时,夜里11点40分寒山寺的钟声都会敲响108下,最后一声敲响正好第新年的0点。这108声钟声,预示着人的108种烦恼都会随钟声消除。“这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写话训练水到渠成。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张继啊,请你不要再发愁了,这108声钟声之后,一切都会好的。”“张继啊,科举落榜不算什么,你还有机会。”
寒山寺的钟声响了千年,你听,在陈小奇在《涛声依旧》中这样写道:“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歌声在教室内响起,孩子们沉浸在音乐声中,此时下课铃已响,可他们坚持要听完这首歌。我想,“枫桥夜泊”的风景和“枫桥夜泊”的钟声一定会留在孩子们的心中。
枫桥夜泊教案幼儿园 篇13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
2,课时:
二、教学课题
《枫桥夜泊》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9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它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愁绪。
三、教学方法
我认为,对于如此优美的古诗,如果过于琐碎地讲解分析,定然会破坏其意境,影响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验。因而,我十分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我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
四、学习方法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这一方法更是尤为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点。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情感,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一次地充分地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我在教学中充分注意了学生的自主性;在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在理解“借景抒情”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热情和教学效率,让课堂生发了许多亮点。
五、 教学目标 本诗所在的第六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对课文中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照单元目标,结合本诗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熏陶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了解古诗大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对古诗意境的想象和感悟能力;
4.理解诗人的愁绪,感受诗人的情操。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因为本诗意境深远,情感复杂,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要感受诗中通过种种景物表现出来的“愁绪”,是非常困难的,而这又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它自然就成了本诗教学的难点。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
1 导入新课,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这首诗,它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古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你们知道吗,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城西,有一座桥,这个桥叫枫桥,在离枫桥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寺庙,这个寺庙就叫寒山寺。一座桥,一座寺,看似很平常的地方,凡是去苏州市的人大多要去看一看枫桥,要去听一听寒山寺的声音,甚至日本、韩国的朋友都特地来到中国苏州亲耳聆听一下那儿的钟声,用手抚摸一下那儿的桥,这 1
是为什么呢?对,这是因为唐代诗人张继写了一首有名的诗,叫做《枫桥夜泊》。这首诗,千百年来,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咱们将一同去感受。(板书课题) 2 读诗题,理解诗题。
请齐读课题。关于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枫桥是江苏省苏州城外的一座小石拱桥。夜——泊?“夜”是什么?(夜晚),“泊”呢?是多音字(停泊bo)(湖泊po),那“夜泊”就是什么意思呢?谁用自己的话把这题目的意思说说?谁把船停泊在枫桥?
就在那个晚上啊。他写下了这名扬千古的诗句。来。咱们再读课题!
3 创设情境,教师激情诵读。
《枫桥夜泊》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先好好地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二、初感诗句
1 自由读古诗。
为了让你们能读得更好些,老师给大家提几个小建议。同学们先一个人自由地读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打开书开始吧。(出示课件,生自由读古诗。) 从大家刚才琅琅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学习古诗的热情!谁第一个给大家读一读。
2 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三、再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古诗虽然短小,但往往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要学好古诗,咱们就得细细地去体会其中的感情,接下来,大家再好好地读读,读出你的感受来。
(生自由朗读古诗。)
说说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你感觉到了什么?
我们把读的要求放高一点吧,谁能美美地读一读吗?还有什么感觉吗?你能读读吗?看怎么读出一点“愁”的味道?
四、细体诗境
1 你能感觉到诗人的忧愁?
在那个晚上,诗人张继,他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读。
2 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这时候的心情? (板书:愁)他愁些什么?我们从哪个字可以看出,他这个时候不在家乡。哪个字?
3 抓住“客”字,理解诗人孤独寂寞、思念家乡之愁。
你从这个“外”字也感觉到了他不在家乡,在外地,是吗?感觉挺有意思的!客,客是什么?(客人……游客……在外做客……)是啊,客人也好,游客也罢,反正他就是个“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哪怕不是佳节啊,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这漂泊在外的游子,他也会“倍思亲”啊!对吗?
晚上睡不着觉,一个人站在船头上,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外漂泊,感觉很累了。一个人在外面。家乡的一切他都不知道。
4 介绍作者,补充资料,理解诗人人生求索之愁、忧国忧民之愁。
查过资料,介绍作者:诗人因为参加府试,没考中,感到愧对父母,为前途渺茫而愁。
5 诗人的愁绪,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再想象一下,诗人临行前,他母亲为他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夜深了,他无法入眠。站在船头上,他非常地想家。可这时候,家人不在身边,哪怕是看到了美丽的夜景,有人陪他分享吗?……要是遇上了伤心的事儿,有人可以诉说吗?…,夜深了,睡不着, 2
想找个人说说话,聊聊天——(也没有)他只好一个人站在船头上,轻轻地吟诵着这忧伤的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
五、感受诗意
1 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通过学习,我们一步一步走近了这位诗人。也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想进一步了解了解这位著名的诗人吗?请同学们再读读。
2 理解诗意。 哪个同学能把第一、二句诗的意思说出来呢?(月亮已经下山了,只听得小鸟在树上呜叫。秋天的夜晚,寒霜透着寒意从四面八方向停靠的船袭来。……)听你这么一说,老师都感到了阵阵寒意。突然,当!当!沉闷的钟声从远处传来。从哪里传来?传到了哪里?(传到了诗人的客船里,飘到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诗文中第三、四行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哪个同学把这两行诗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半夜时分从姑苏城外寒山寺里传来钟声,传得很远很远,传到诗人的客船上。)
3 学生自由说整首诗的意思。
六、拓展延伸
1 创设情境,朗读背诵。
现在我们再来诵读这首诗,这首诗所描绘的秋景在你们眼里,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似乎很美。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
让我们成为小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寒冷的秋夜吧?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的秋夜。诗人乘坐的小船停泊在枫桥边……(语调低沉)
此时此刻,张继,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朗读、背诵此诗。)
2 学唱《枫桥夜泊》这首歌曲。
短短的28个字,既是一首诗,也像一幅画,更是一首歌。好,我们一起欣赏,跟随《枫桥夜泊》这首歌曲,轻声地唱起来。
八、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诗,古人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说,诗中的景物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的感情。凄清的乌啼、寒气袭人的秋霜、江枫、渔火、夜半钟声,无不烘托出诗人浓浓的愁思。总之,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多读,多背。让它陶冶你的情操,丰富你的思想。
枫桥夜泊教案幼儿园 篇1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听到的有()和(),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背诵课文。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体育活动教案汇总16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