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教养笔记随笔【优推4篇】
幼儿园大班的教养笔记记录了孩子们的成长与变化,关注他们的情感发展与社交能力,鼓励探索与创造,培养自信心与独立性,促进身心健康。下面是小编给各位分享的幼儿园大班教养笔记随笔,仅供参考,喜欢就支持一下啦。
幼儿园大班教养笔记随笔 篇1
我们班有个小男孩叫鹏鹏,鹏鹏是个比较内向的孩子,有时缺乏自信,有时还会把“善意”误认为是“敌意”。所以在平时和他对话时,要对他格外进行关注。
有一次户外活活动时,我事先提了要求:“玩滑梯时要注意安全只能从上往下滑,不能从下往上爬”等基本游戏规则。说完孩子们开始自由活动。过了一会,我发现鹏鹏在往上爬滑梯。于是我告诉他:“鹏鹏下来。”但是任凭我怎么说,鹏鹏都不肯下来。我走过去把他抱了下来,但鹏鹏却在我怀里哭闹不止。于是我决定退一步:“我把你抱回原处,你自己滑下来好吗?”鹏鹏顿时安静下来。我把他抱回了原来的位置,他乖乖的滑了下来。“鹏鹏,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把你把你抱下来吗?”“因为我不该往上爬。”“为什么不能往上爬?”“因为……”鹏鹏半天也没说出原因。“你从下往上爬是很危险的知道吗?”鹏鹏用力的点了点头。
这件小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不要总是拿出老师那份权威,退一步与孩子进行对话,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幼儿园大班教养笔记随笔 篇2
我班的孩子们都对幽默而又有趣的动画片《熊出没》非常的喜爱、入迷。常常不自觉的谈论着,凡是与熊有关的,他们总免不了会叫上几句“臭狗熊”,方才罢口,今天故事中的主人公“熊”当然也很受他们的欢迎,一下子投入到了今天的学习中,我向他们介绍着这是“熊叔叔”,然后打开绘本的第一页,带领孩子们开始逐页阅读起来。
绘本故事《熊叔叔的生日派对》充满悬疑,在熊叔叔的反复开门、关门、找不到人之间,让孩子们发现熊叔叔来来回回地做着相反的动作,并尝试着做一做,就这样在熊叔叔丰富的表情,动作间,让幼儿积累相反的动词词汇,使幼儿学的轻松又快乐。
当故事中熊叔叔三次开门、关门后还是没发现人时,我启发孩子们猜测着可能会是谁摁的门铃,如果你是熊叔叔,你会怎么做?怎么说?我先引导孩子们以熊叔叔的角色说一说熊叔叔可能会说的话,会做的动作,孩子们说出了“讨厌、真烦人”等心情差的字句,并做出了跺脚、手叉腰的生气的样,接着带领孩子们学一学故事中的熊叔叔的样,从它的动作、表情、话语,让孩子们更深入的理解故事,体验故事角色的心情。并提问“门铃响了这么多次,到底会有人来吗?”孩子们都说:“有的”,最后一次的门铃响了,出现了孩子们盼望已久的.一个大纸箱,请幼儿猜测里边会有什么?孩子们随着故事情节的层层深入,纷纷大胆猜测:有说“玩具,好玩的玩具”;有说“气球”;有说“很多小动物”;有说“生日蛋糕,因为今天是熊叔叔的生日……”孩子开动了他们的小脑瓜,大胆想象,因此答案的内容丰富而又精彩。我并没有肯定或否定孩子们的答案,而是让他们畅所欲言,让他们自己从绘本中去寻找,当我把小动物出来给熊叔叔庆祝生日的画面这一页内容揭示出来时,活动达到了高潮,他们纷纷为自己喝彩,很开心的窃窃私语,说到:“哇,我说对了”,最后我带领孩子们感受他们最喜欢的生日派对,丰富他们关于生日派对的经验。故事出人意料又温馨的结局满足了孩子们的情感需求,最后又让孩子们进行了一遍完整的故事欣赏,丰富了孩子们的阅读体验。
绘本教学注重欣赏与感受,为幼儿创设一个乐说、想说、敢说的学习环境,让幼儿的语言能力在无形中得以发展,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绘本教学更具魅力。也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不断反思,才能提升自我,达到理想境界。
幼儿园大班教养笔记随笔 篇3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仅要有耐心,还需要善于观察孩子所出现的一系列的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
最近我在我们班发现了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垃圾桶里总是会莫名其妙的出现被遗弃的饭菜。在我的定点蹲守下,我终于发现垃圾桶里的剩饭剩菜出自于谁手。 是我们班一个长得很可爱的小姑娘,叫李锦铭。
我问锦铭为什么把饭菜倒到垃圾桶里,孩子告诉我说,因为她吃饭吃的.慢,别的小朋友都吃完出去玩了,她不想自己在教室吃饭。听到孩子这么说,我有些自责。因为这问题我居然没发现,我告诉锦铭,让她以后快点吃,我等着她。
但是有个小要求,就是她以后不可以再偷偷地把饭菜倒掉了,锦铭很爽快的答应了。还和我拉了勾,看着她大大的笑脸,我心里也美滋滋的。
对孩子,不止要耐心,还要用心,毕竟我们面对的是祖国的小花朵儿啊!
幼儿园大班教养笔记随笔 篇4
成人往往总觉得孩子还小,能力差,正是需要教育、需要管束的时候,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或许要待他们长大成人的那一天吧。
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许多感触,印象较深的,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小A的故事让我深有体会。
小A病了一周没有来上幼儿园,今天他终于来了。很快我就发现他显得嫩生起来,说话的声音也小了,操也不敢做了,连走路都小心翼翼的。小A的.妈妈早晨对我说,他病了之后,整个状态还没有恢复过来。我心里怪难受的。中午餐后,我决定请小A为大家分发面巾纸。小家伙乐颠颠地行动起来。有孩子说里面有两张呢,要节约用纸。我想两个人发或许会更快些,于是请刘滋一起帮忙发。根据小A以前的个性,凡事都要占先的,今天有个人与他一起做事,也不知结果怎样。我没有提醒他们该怎样分工合作,暗暗担心俩小孩因为分工不明确可能会起争执。事情出人意料,他们做得倒也井井有条。小A将整张面巾纸递给刘滋,刘滋再将紧贴的两张分开,依次分到两位小朋友手中。原以为小A会亟不可待地自个分,事实并非如此,他与刘滋配合默契,一个拿,一个分,合作愉快。小家伙端着面巾纸盒,没有了常见的急性子,总是等刘滋分完两张,再递给新的。站在一旁,我不觉感慨,看来我小看他们了。他们已经能自主地将一件事情细化成几个部分,再分工合作完成了。如果我们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孩子的能力也许会更加超乎我们的想像吧。
生活中,我们是否为了孩子能力的增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呢?抑或是因为不信任他们而剥夺了许多次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不放心孩子做这个,不放心孩子做那个,也许是导致孩子能力较弱的直接原因吧。就像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不会与人相处,事实是没有让他到人群中,他又怎能与人相处呢?
如果今天俩孩子因为完成任务时意见不统一而发生了争执,会成为一个我向他们提出分工合作的教育契机。然而我看见他们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倒觉得自己的观念要更新了。
孩子正在悄悄成长着。成人之所以会讶异,缺乏的不仅仅是观察和聆听,缺乏最多的或许就是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吧。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教养笔记随笔汇总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