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小班教案(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精品小班教案【第一篇】

目 标:

1、发现图画中空缺和补块的形状特征,丰富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认识。

2、能根据形状线索和画面线索选择合适的补块,尝试运用平移、旋转完成补图。

3、能坚持尝试,找出正确的补图方法。

准 备:刺猬麦麦1个;底卡3《补图画1》的6个补块、底卡4《补图画2》的6个补块分别取下,放在相应的底卡下方。

过 程:

一、情境导入(以帮麦麦做“填充补图”为情境)

1、介绍角色 出示麦麦,“看看谁来到了我们班?大家和他打个招呼吧!”幼儿“麦麦你好!”

2、引出问题 “今天麦麦有点不开心,因为他有两块新图版不会做,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麦麦吗?让我们来看看麦麦的新图板是什样的?”出示底卡3、4,讨论其中的空缺可能是什么?“看看这里的洞洞是什么形状的?猜猜可能会是什么呢?为什么说会是**呢?”

3、讨论补法 出示有补块的小盒子:“谁愿意上来试试?帮麦麦补上一个洞洞呀?”“他补上的是什么形状,补上的图案对吗?”

4、总结规则 教师:“今天我们玩得游戏叫做‘补图画’,要找出合适的补块,然后把它填到底板的洞洞上,所有的洞洞都要补上才行。”

二、幼儿分组操作

1、分组操作 请幼儿回到自己所在组开始补图画。

2、观察指导 教师巡视各组,观察幼儿是否理解操作规则。

3、提示常规 教师:“做完的小朋友,可以拿给其他小朋友检查一下,检查完后要把所有补块放回小盘子里,如果少了赶紧找一找,材料都收好了就可以和相应组小朋友交换操作。

三、交流评价

1、展示交流 教师:“小朋友,你们都补完了吗?请把这次补好的图板留在桌子上,我们和麦麦一起来检查一下,看看是不是都补对了。”

2、评价 教师:“今天我们都有哪些小朋友学会了根据洞洞的形状和周围图画来补图了?”

3、整理 教师:“麦麦要和大家再见了,我们也一起把材料收起来吧。幼儿有序收学具,活动结束。

小班教案【第二篇】

活动目标

1、知道梧桐树的名称,通过观察了解其外形特征。

2、学习远看整体、近看局部,能按树干、树枝、树叶的顺序有序地观察梧桐树。

3、有观察的兴趣,愿意积极表述自己对梧桐树的想象和认识。

活动准备

1、选择种有梧桐树的地方事先采集若干梧桐叶。

2、教学挂图《高大的梧桐树》。

活动过程

一、根据叶片寻找梧桐树。

1、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自对树叶外形的认识,同时用类比的方式对树叶展开大胆的想象。

2、引导幼儿根据树叶寻找相应的树,引起对梧桐树的关注。

二、整体观察感知梧桐树。

1、师:秋天里的梧桐树有什么变化?(感受秋天树叶枯黄、飘落的景象)

2、引导幼儿整体感受梧桐树的高大,帮助幼儿了解梧桐树的主要结构——树根、树干、树枝和树叶。

三、有序的观察梧桐树。

1、引导幼儿运用感官多方位感知树干的特征。

2、启发幼儿用语言和身体动作来表现树枝的生长状态。

3、教师带领幼儿有序的讲述梧桐树各部分的特征,丰富相应的词语“粗大的树干”、“茂密的树枝”、“枯黄的树叶”。

四、师幼一起玩“找梧桐树”的游戏。

1、师:看看周围,找找还有哪些是梧桐树?找到后站立在梧桐树下。

(教师强调游戏规则,以稳定幼儿情绪,也便于教师检查幼儿是否找到梧桐树)

2、师:你怎么知道这棵是梧桐树的?只要幼儿说出梧桐树的一个特征即可。

五、欣赏教学挂图《高大的梧桐树》。

教师出示挂图:看看这张图上是什么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班教案【第三篇】

活动目标:

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

2、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透明玻璃瓶两个,小碗幼儿人手一个;盛有温水的大盆三个,盘子三个;木耳、大枣,干蘑菇,茶叶,核桃若干;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无这里有一些宝贝,你们想不想看?

幼:想。

师:那你们可要睁大眼睛喽。

出示已经泡好的和没泡的木耳、蘑菇、茶叶。

师:“这三组物品有什么特点?”

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变得不一样的?我们来试一试好不好?”

二、过程

1、出示两块大小基本一样的木耳,教师动手实验。

师:“知道老师手里拿的什么?”

幼:“木耳。”

师:“这两块木耳一样大吗?”

幼:“一样。”

师:“待会儿老师要把它放在这两个瓶子里,在一个瓶子里倒上水,另一个瓶子里不放水,一会儿它们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小朋友猜猜木耳会变成什么样?”

幼儿进行猜想,并说说为什么?幼儿在等待验证结果时,启发幼儿进行生活经验联想:你还知道哪些食物泡发后会发生变化?

2、幼儿观察比较干湿木耳的区别。

3、组织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泡发。

师:“小朋友,老师今天带了很多材料过来,你想不想亲自探索一下?”

4、幼儿动手泡发教师提供的材料,进一步感知验证。

教师提供的材料中有的能被泡发,有的不能,让幼儿自己探索,其中哪些可以被泡发,哪些不能。(播放背景音乐)

教师总结哪些材料能被泡发,哪些不能被泡发。

活动延伸:

泡木耳。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厨房阿姨一个忙吗?厨房阿姨明天想给小朋友们做木耳炒鸡蛋吃,可木耳还没有泡,你能帮厨房阿姨泡些木耳吗?”

活动反思

自从参与了省级实验课题《操作材料对幼儿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支持》的研究以来,面对进行的科学活动,我更加注重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多角度地实施教学活动。"变了变了"主题活动,如果按教材上进行也会上得很顺利,对幼儿来说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我认为,教材只是提供给教师可参考的活动内容和素材,不一定是最适用的。什么样的形式更能吸引幼儿呢?除了考虑到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外,还要通过游戏、图片、音乐、肢体语言等多元化形式,引导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科学的奥秘。这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幼儿对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发言积极踊跃,当看到水中的木耳慢慢变大了后,他们都兴奋地拍起手来,活动结束时好多幼儿还意犹未尽。我觉得活动效果比较好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是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熟悉的一些生活用品(木耳、茶)入手;

二是幼儿亲手验证,感受变化,满足了参与活动的愿望;

三是活动是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

小班教案【第四篇】

一、教学目的:

通过看情景表演,让幼儿知道水是如何被污染的,使幼儿知道保护水源清洁的重要性,小班环保活动教案:水为什么变脏了。

2、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大透明框1只,清水;垃圾,污水,图片2副。

2、鱼头饰,魔棒,污水,面具各一。

3、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一。看情景表演1.(出示有水的透明框)这水干净吗?有什么用?2.看情景表演,“这条河现在变的怎么样?还有用吗?”

4、小结:

使幼儿认识河水被污染后,水很脏、很混浊,就不能饮用了,教案《小班环保活动教案:水为什么变脏了》。

二。看图对比:

1、请一名幼儿扮演小鱼,介绍她的家的转变。

2、出示图片,进行图片对比1)。尚未受到污染的河流让幼儿观察,上面怎么样的?有什么?2)。出示一些工厂废水,住宅区的生活垃圾的图片,让幼儿观察、体会。3)。启发幼儿动脑筋,想办法解决水污染问题。

3、小结。三、幼儿游戏:救小鱼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幼儿扮小鱼,在快乐的游者,(请出情景剧中的污水参加游戏),当“污水”来时,“小鱼”全倒下“死”了,教师出示魔棒,请一名幼儿拿着魔棒做勇敢者,把“污水”赶跑,“小鱼”又复活了为胜利而欢呼! 2.幼儿游戏,结束。

小班教案【第五篇】

小班表演游戏——小猪变干净了

活动目的: 1、安静的倾听故事,喜欢听故事。

2、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懂得爱干净才能让人喜欢。

活动准备;

小猪、小鹅、小兔的头饰若干。故事磁带、故事挂图。沐浴棉、香皂。

活动过程:

1、 导入;以一只又脏又臭的小猪找朋友激发幼儿兴趣。

2、 教师讲述故事,幼儿倾听后回答问题;“你会和小猪做朋友吗?为什么?”“小猪变成什么样子你才和它做朋友”

3、 教师用挂图,磁带向幼儿讲述故事。

4、 教师与幼儿共同讲述故事。 幼儿讲对话。

5、 幼儿与教师一起对话。教师当小猪,幼儿分组分别当小鹅、小兔。

活动反馈:

幼儿喜欢听故事,幼儿对故事情节,对话不能完整的复述。

活动对策:

教师与幼儿在下次活动时复习主要的角色的对话,及他们的表情。

15 272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