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0篇

圆圆 分享 时间:

送别友人,黄鹤楼上眺望,江水悠悠,情谊绵长,诗意盎然,难舍难分,何时再会?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小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关范文,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建议 篇1

(一)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教师还可以准备乐曲《送别》《驼铃》和古筝曲《阳关三叠》。

全诗赏析: 篇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李白十分敬爱孟浩然,此番送别,情自依依。然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说教材处理: 篇3

本堂课的教学在教材处理上,我重点进行了三方面的处理,一是课前安排学生收集资料,养成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二是以这首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三是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大胆改革,即对古诗进行改写,把古诗改写成故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篇4

一、说教学内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1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译文: 篇5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名句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首诗前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事 篇6

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孟浩然即将踏上去往杭州的旅程。李白闻之此事,决定到黄鹤楼为好友送行。

一路上,李白策马扬鞭,朝着黄鹤楼的方向飞奔而去。小径两边山花烂漫,柳枝随风摇曳,树上的。鸟儿悠闲地唱着山歌,与河边洗衣服的几个姑娘的窃窃私语遥相互应,然而,李白却无暇顾及这美景佳人。此时,他的心中只有黄鹤楼,只有他的孟兄。此刻,仿佛路程变得漫长了,时间似乎凝固了,李白的心早已于他的人先一步到达了黄鹤楼。

初春的黄鹤楼掩映在一片繁花似锦、绿树环绕之中,显得格外幽静。孟浩然正倚栏远眺,等待好友的到来。只见李白身影渐近,孟浩然疾步向老友奔去。二人相见,执手相望,此时无声胜有声。李白将随身携带的酒菜摆将开来,他要为老友饯行。

李白举起第一杯酒:“孟兄,此行路途遥远,当保重身体。”

李白举起第二杯酒:“唉,不知何时能再相见,我多想伴君同行。”

李白兴起第三杯酒:“此番前行,愿君能遇伯乐,尽展才华。”

孟浩然连饮三杯,长吁一口气,慢慢起身,艾艾说到:“时候不早了,我该启程了。“

李白站在江边,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消失在水天连接之处。他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给江水,随船前行。李白望着滔滔江水,随笔写到: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翻译:

译文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频频挥手,一起在那告别了黄鹤楼,他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将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座“碧山”。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文 篇8

又是一年春天,在这阳花三月美丽的季节,柳树长出嫩芽,像刚出生的小宝宝,桃花在溪流两边绽开了笑脸,那重重叠叠的花瓣,红的似火,粉的像桃,白的似雪,一团团,一簇簇,争奇斗艳,就在这美丽的季节。李白和孟浩然默默地坐在黄鹤楼前,沉默着,他们的心情似乎都非常沉重。

这时,李白突然高举酒杯,哽咽地说:仁兄啊!这一别就不知道何时再见面了,孟浩然也举起酒杯,将酒一饮而尽,说道,是啊!可是苍天逼人。我也没办法,贤弟,我走后,你一定要多保重,别再喝太多酒了,唉,李白叹息道;这才相遇几天啊!这又得告别,还记得咱俩相遇时,我在黄鹤楼上喝酒,你也因思乡来,这一遇,真是缘分啊!孟浩然连连点头,又饮下一杯酒,一颗颗冰冷的泪珠顺着脸颊滑落,哎,在这阳春三月告别,我真有点不舍,原本还想一起去赏桃花,吟诗作对,谈笑人间,可……孟浩然戛然又止。

这时渔工开始催促了,唉,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缘自会再相见,在渔工的再三催促下,孟浩然依依不舍得踏上小船,李白望着孟浩然远离的背影,几珠眼泪情不自禁地落下,回忆起了他们之间那深厚的友情谊。

注释 篇9

⑴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⑵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⑶ 之:往。

⑷ 广陵:即扬州。

⑸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⑹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⑺ 尽:消失。

⑻ 唯见:只见。

⑼ 天际:天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篇1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通过理解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验作者情感。

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古诗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古诗,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你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诗来。

(李白《赠汪伦》、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什么古代有这么多送别的诗呢,古代交通不便,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以写送别诗就成了当时送别的一种习俗,有无数文人写下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句。我们今天的课文《古诗两首》就安排了这样两首送别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3、回忆学习古诗方法。

学习新课之前,请大家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 (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 4.揭题释题。(知诗人) (1)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诗题,注意“孟”、“浩”、“陵”的写法)

看老师写课题,写字要一笔一划,做人也要认认真真,如果同学愿意可以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孟”第一笔注意是横撇。“浩”三点水三点位置要摆好,右边“一口咬掉牛尾巴”。“陵”要特别注意右边“土八下面是折文”。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跟老师把“陵”右边再写一遍,下课了还能记住这个字么? (是的,课堂学得好,课后不用学) (2)简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李白大家都不陌生,谁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生自由交流。教师可适当补充。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3)释题

自己读一读课题,看看从课题中能看出哪些内容。 ①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

②出示长江示意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 ③孟浩然(资料)

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 ④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⑤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诗句埋下伏笔)

(4)读题。

诗题的意思我们都了解了,谁再来读一读诗题。

(设计意图: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二、读通读顺。(读诗文)

弄明白诗题,下面我们进行第二步——读诗文。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预设:如学生充分预习了,可直接进入第二环节。 昨天预习了吗?都读了几遍?谁愿意来试一试。 2.指读正音。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读通、读顺、读熟)

三、理解诗意。(明诗意)

1、读准字音读通字句,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都读明白了呢,下面请大家默读诗句,出示自学要求:

A、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B、有不懂之处作上标记。(求助热线——1多读看图,用心思考;2看注释或查工具书;3向他人求助)

2、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碧空”、“尽”、“唯”的意思。

(2)质疑解疑。有没有不懂之处了? (3)练习完整地讲述诗意。

四、赏析佳句,入境悟情。(悟诗情) 1. 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想象美景。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4)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播放画面欣赏,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5)指导朗读前两句。

(设计意图: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再欣赏图片加深感受,最后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理解、表达融为一体。)

2.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为什么是“孤帆”?“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又是什么? (2)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3)指导朗读后两句。师引读——

师:这句话内涵这么丰富,怎么能读好呢,看看插图,李白站在江边,假如想象一下我们现在站在江边,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李白还在望啊,不禁想起两首诗——生读。

师:船已经越来越远了,真是—— 师:这船已经消失在碧水蓝天了,李白想起了他们在一起的情景,于是他脱口而出这样两句,读——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读到这里,同学们你们对故人有更深的了解了吗?他们只是一般的朋友吗?

(忘年交、生死之交、非常好的朋友、情深意重……) 我们怎么把这种情深意重读出来,站起来读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看怎么把这种意境读出来。读。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设计意图: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五、回顾全诗,拓展延伸,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2.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拓展阅读。

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

烟花三月

碧空

远影

孤帆

扬州(江苏)黄鹤楼(武汉)

16 44480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