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对杜牧《江南春》被误读的再思考精编2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对杜牧《江南春》被误读的再思考精编2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对杜牧《江南春》被误读的再思考1
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从中感受自然美。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教学过程
一、举行诗歌朗诵赛,引入新课,理解诗题,感受美。
1、以地名入手,向学生提问:江南是指哪个地方?
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
2、师提问: “春”又让你联想到哪些诗词呢?
学生诵读学习过的关于描写春景的古诗。如《游园不值》《惠崇春江晚景》
3、江南之春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生发挥想像,自由表达)
过渡:我们一起看看诗人杜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板书课题:江南春 杜牧
二、整体感知,初步自学古诗,品词析句,体会美。
1、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对照注释,理解诗意。(借助工具书或根据需要进行探讨研究,合作式学习),学生读通古诗后,师抽读,后再齐读。
3、师提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把诗中描写描写景物的词画出来), 表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让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说说词语所表达的意象)
4、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的春天吗?(生说理解)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在内容描写上有什么不同?
5、师提问:表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江南地域辽阔,春景繁富。 “千里” 之内,处处杂花生树、 红绿相映、黄莺歌唱;“千里”之内,水村山郭,处处酒旗飘扬;“千里”之内,“南朝四百八十寺”点缀于山水佳胜之处,金碧庄严,楼台隐现。霏霏细雨,淡淡轻姻,使无边春色在烟雨空蒙中更显出迷人的风韵,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突出这一特色,就把“江南春”写活了。)
6、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擅长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爱画画的可以画一画。
在江南一带,到处可以听到莺的啼叫。百花开放、山青水绿,在邻近水边的村镇酒家的酒幔子在风中飘扬。
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许多寺庙。
佛寺中的这亭台楼阁在蒙蒙的春雨中留着。
7、学生分组练习、展示并进行评价。
三、理解诗意,诵读古诗
1、学生说说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4、生有感情的再次朗读课文。
5、师生共同背诵古诗。
四、展开想象,拓展学习
1、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发挥想像写一段话。
2、说说自己喜欢的词或句,为什么?
3、把收集到的诗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六、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江南春
唐•杜牧
黄莺 绿叶红花 晴朗明丽
春光 水村山郭(山青绿水)酒旗 春风 生机勃勃
南朝 八十寺 楼台 烟雨中 朦胧迷离
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对杜牧《江南春》被误读的再思考2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师出示几张镜山广场的春景图,请同学们仔细看看,猜测一下照片拍摄的季节,并且告知是从哪些细节判断出来的。
(生:花红柳绿、阳光明媚、柳条发芽等等可以判断出是在春天拍摄的,而且从假山、玻璃尖塔等也可以判断出是县城的镜山广场)
2、师:镜山是江南的一处风景,长江以南大片的地区,我们经常用两个字来定义它,叫“江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关于江南的春天的古诗。请大家小声地快速地课本上的内容。读上面的诗,读上面的作者介绍,读上面注释。
(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
评析:精心采用学生故乡景物创设情境,引导其理解“江南”及其景色的特点,入情入境,且直观,亲切,简洁。
二、学会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1、师:请学生回馈,通过阅读了解到了些什么内容?
生:我知道了在公元420到589年的南朝建立了许多,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生:我还知道了南朝一共有四个朝代,是宋齐梁陈。
……
2、师:同学从资料当中知道了很多小知识,这些知识点和本诗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同学们刚才说到的都是和这首诗有关系的一些背景资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3、生齐读《江南春》。
评析:《江南春》词句浅显,执教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纸媒和注释,让其自读,而不是逐句解释,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引导学生交流读懂的背景信息,则能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得到自己学习的机会,而不单单成为课堂的配角。
4、师:老师也来读读,请同学们听听老师读得和你们的有什么区别?
5、师朗读本诗。
6、生自由发表看法。
(生:有快有慢、有轻有重,断句也有所不同……)
师生总结:朗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同时还因为平仄的不同要有快有慢、有轻有重。我们今天学习的古诗,也叫格律诗。它在声音上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在古诗当中,我们把现在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称之为“平声”,它们比较舒展、平缓,当然也有极个别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发生变化,这个我们暂时不讲。那么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叫“仄声”(板书)。它比较短促、有力,读得快一点。在我们停顿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板书)如果它们是平声,我们要读得长一些,如果这二、四、六位置上的字是仄声,我们读得短一些。
7、
8、师带读,并逐字逐句的请同学来尝试读一读,适时鼓励和表扬他们。
9、熟读后,教师配乐有感情朗诵古诗。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评析:不讲平仄的古诗教学不是真正的古诗教学。如何讲解平仄是古诗教学中的难点。执教者启发学生辨析质疑,然后清晰简明地介绍有关概念,接着又细致周到地组织学生模仿、学习、操练。学生从不会到会,教学效果明显。如果前一板块是诗意的情感导入,那么,这里就是语言的形式学习。
三、 辨析词义体会诗境
1、师:同学们,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我们读了这首诗。你从这首诗里,看到哪些景物了?
生:我看到了黄莺。
生:我看到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
生:我看到了靠山而建的城。
……
2、师依次板书学生所列景物。然后要求学生用一两个句子说说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个连起来的画面,水面上有许多许多楼台,立在那个烟雨中,景色很美。
生:我看到了有一棵大树,上面有好多黄莺在歌唱,好多鲜花衬托着绿叶。
评析:梳理景物,学生自然而然地由说词语,到说句子说画面。在叙述过程中,学生内化教师提供的信息,体会诗意,并表达出来。同时,学生也会明白,古诗是古人将所见之景描述下来,古今的情感是一致的。为最后的照片描述环节提供了语言素材,奠定了情感基调。
3、师表扬学生们的丰富想象力,同时质疑:"千里"如何能听得见“莺啼”?诗人如何能知道南朝正好有四百八十座寺庙呢?
4、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师总结这些两次都是虚数,表示“很多”的意思。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大地上处处生机盎然的景象。
5、评析:执教者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辨析词义。在情境中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如地从不同角度体味“千里”的妙处。教师的知识储备亮相,不是为了显示课堂亮点,而是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资源,因此,材料的巧妙组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角度,思辨之余情趣盎然且不留痕。
6、师:在这样的景象中,你可以听见什么?看见什么?还可以闻到什么?
(生:莺啼 、寺庙、花香……)
7、想象画面,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一起来感受江南的美景。再次配乐诵读。
评析:执教者启发学生从视觉、嗅觉等角度体会想象,并与诵读练习结合起来。学生则借助这个过程继续尝试从不同角度体会诗意的方法。孩子是天生的诗人,让他们在一次次诵读中,自己去感受诗中的优美景色。
上一篇:夜莺的歌声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