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纪实与评析【参考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纪实与评析【参考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艘名为“诺曼底”号的邮船在夜晚航行时被撞开一个大窟窿,情况万分危急。船上会发生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九课。
二、整体感知
1、看诵读动画,进入意境,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继续感悟。
3、初步交流。
⑴ 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⑵ 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
⑶ 说说还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三、深入学习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
⑴ 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指名朗读船长的这番话。
⑵ 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⑶ 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看图,理解“这尊黑色的雕像”:
⑴ “这尊黑色的雕像”指什么?
⑵ 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形,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⑶ 船长是一个舍己救人、临危不惧的人,在被救助的人的眼里,船长则更加可敬可爱,他的形象与品质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⑷ 用“这尊黑色的雕像”暗示了船长这一人物的品质与壮举深深刻在人们心中,永不磨灭。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2、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雨果在法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及其作品的价值。
2、认识生命的意义、面对灾难时生命的价值体现以及对待职责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课前准备:
(一)教师:
1、收集有关“雨果”及其代表作的资料,确定向学生介绍的内容。
2、反复阅读课文,能很好地读出课文第十六段后“简短有力的对话”的语调、语气。
3、 准备好投影仪,写好投影片。
4、 准备好课堂研究的话题。
(二)学生:
1、借助工具书,熟悉课文中的字词,编好字词练习,朗读课文。
2、借助图书室、网络等查阅“雨果”的相关资料,摘抄在本子上,课上交流。
3、根据教师提供的研究话题,自行选择,并学会与同学共同研究。
五、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作者“雨果”,根据学生准备的资料,有选择的投影出来,进行交流。学生可以补充。此时,教师要通过询问获得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方法”的掌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作适当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雨果”及其作品的地位,进而导入课文的学习,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二)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全文情节,准备复述。
(三)指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可以采取“接龙”的形式,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达到全面感知。
(四)分小组,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动的语段读给同组的同学听,并交流感悟。
(五)小组推荐同学来朗读,要读出语调、语气,并分析处理的理由。教师根据同学的分析,引导学生从“生命的意义”这一角度来思考阅读的感悟,特别是重点阅读第十六段后的“简短有力的对话”和文章结束对船长的描写,结合“探究·练习一”,引导学生讨论“对船长以身殉职行为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面对灾难时生命的价值体现”以及“对待职责的态度”。
(六)研究性学习:
(1) 蚂蚁在遇到火灾和水灾等时,总是抱成团,以个体的牺牲来保全群体的生存,怎么理解?
(2) 去年的高考题,面对危难时,首先丢掉的是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
(七) 自主学习:请学生投影课前准备的关于字词的练习,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字词的掌握情况。教师对从中发现的掌握较差的学生要加强指导。
(八) 布置作业:写一段对“生命·职责”的感悟的话,要求真实,字数不限。
六、教学建议: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最后1篇课文,通过对作家“雨果”的学习指导,教会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在对课文的理解中,着重在运用各种阅读方法。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第三篇】
设计理念: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新大纲也指出:“要正确地对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这些都说明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据于此,本节课,我力求“以人为本”,倡导学法的引导,着力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体现教师指导下学生读书、思考、交流、想象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遇难一刻的惊险与船长的镇定自若;
(2)通过研读人物言行重要语句的方法领悟人物形象,提高默读、感悟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体会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感受船长牺牲时场面的壮美及他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难点:
了解船长是个怎样的人,体会他的品质
教学疑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质疑法、想象补充、情境教学
学习方法:
抓住重点句段反复品读、批注自己的感受、有见解地思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大海是美丽的,大海是雄放的,但大海又是无情的,有关大海中的故事说不完也道不尽。今天,咱们就去了解一个海上故事——“诺曼底”号遇难记,去认识一位船长,一个英雄——哈尔威。
2、生齐读课题。
二、感知质疑,直奔重点
1、根据预习,快速浏览全文:想想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师小结。
2、抛出问题:“天有不测风云。”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正被美好的生活所陶醉时,意外的灾难可能会让我们不知所措。在这场灾难之中,有一处地方使老师印象深刻。
3、质疑:读了这简短对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4、梳疑: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他这样做对吗?你眼中的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5、学法引导:这篇课文人物对话多,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老师给同学们提个建议。
三、品读探究,合作感悟
1、师:海难的发生,始料未及,在课文的描写中一定有许多地方让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屏幕上出示的问题细读全文。(提出要求)
2、学生自读自悟。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4、学生汇报,教师主要引导以下两方面:
A、(1)引导其体会场面的混乱:用“——”线划出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
(2)课件演示:
看完后,你们又有一些什么感受,能与大家交流一下吗?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场面?
(3)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再读课文第7、11段,用心感受那个混乱的场面。
(4)师:人们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你能预测一下将会发生怎样的场景吗?故事的结果是这样的吗?为什么?
B、从怎样救援入手点,汇报这是一个怎样的船长?重点引读、反复读简短的人物对话。
四、缅怀船长、情感升华
1、最后一段范读
2、师:在船长镇定指挥的20分钟里,一个个生命被挽救,而惟独自己却随着轮船沉入大海,难道他忘了自己了吗?下面,请大家思考:船长有没有逃生的机会?他为什么要随着轮船一起沉没而不想法逃出来?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
3、师渲染:撞船后,哈尔威想到的是船上的人们,想到的是他们的生命,完全把自己抛在了一边。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关心着船上每个人的生命,可见他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忘我精神和誓与轮船共存亡的决心!
4、再次读最后一段话:理解“黑色的雕像”
5、凝望着在夜色中随着轮船一起沉入大海的哈尔威船长,你想对他说什么呢?任选一种身分,想像说话。
五、拓展延伸、作业布置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实录【第四篇】
(片断一)
师:这样不可开交的后果会怎么样?
生:谁了活不了。
生:船会沉没。
师:可是读了课文我们却发现结果不是不可开交,而是――
生:大家得救了。
众生:井然有序!
师:是谁让这一切改变了?他是谁?
生齐:哈尔威船长。
师:是的,正因为哈尔威船长改变了这一切,课文的作者雨果在课文最后用一个句子评价哈尔威船长,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请你大声地读出来。
师:(课件出示句子)
生齐读: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师:相信通过学习,这个句子我们会朗读得更好。为什么说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是什么地方不能和他相提并论呢?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读课文,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想想,课文中的哪几个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读课文找有关内容)
[这是第一次点击“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这个句子。丝毫没有犹豫,老师和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这个对于全文至关重要的句子上,集中在了“相提并论”上,这是一个焦点,找到了这个焦点,接下去的学习就由此辐射开去。]
(片断二)
师:让我们先看第一个画面:
(课件出示句子: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
生:(读句子)
师:读完了,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生:哈尔威船长在这种可怕的情况下,仍然是镇定自若。
生: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
生:哈尔威船长只想到把60人救出去,没有想到自己。
师:是的,船上可不是60人大家注意这一段,(课件出示第3段:“诺曼底”号上有28名船员,1名女服务员,31名乘客,其中12名是妇女。)请同学读读这一段。
生:(一生朗读这一段)
师:作者把这些数据详实地呈现给我们,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时的你感受到船长的什么精神?
生:只想到别人的精神。
生:舍己救人。
师:是的,他唯独把自己忘了。(课件出示第6段:船上一共61人,他唯独把自己忘了。)他忘了什么?
生:忘了救自己。
师:他没忘的是什么?
生:船上人员的安全。
生:其他的人。
师:孩子们,让我们大声地来读一读船长的话。
生:(齐读船长大声吼的句子)
师:同学们,当时的船上一片混乱,我们这样读能让船员听到吗?
生:不行,还要响一点。
师:请你大声吼出来!
生:(再一次大声读)
师:所以说,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课件出示)
不能和他相提并论的是什么?
生:他的临危不乱。
生:他的舍己救人。
师:这一次,你想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一句话?
生:敬佩的。
生:我想更激情地读。
师:让我们再一次读这句话。
生:(充满敬佩地朗读)
[第二次点击这个句子是在深入研究第一个感人画面后,对于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的“大声吼”、舍己救人的“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学生有了深切的体会,心中充满了对哈尔威的敬佩。此时,再次出现这个句子,学生对于“相提并论”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迫不及待地将自己对英雄的感悟融入到朗读之中。]
(片断三)
师:让我们再来看第2个感人的画面。这是一段很重要的对话,这段对话里有几个角色?
生:3个。
师:那就请最近的3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练练,让我们重现当时的情景。
生:(组成3人小组并练习)
师:哪一组来试试。
生:(一组练读)
师:刚才这两组读得怎么样?
生:船长还不够有力。
生:洛克机械师读得太慢了。
生:有点没什么力气。
师:同学们想想,当时是什么情况?
生:乱得不可开交。
生:人们忙着逃命,什么也顾不上了。
师:是的。当时的这段对话虽然简短,但却是有力的!船长的声音是威严的,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声。我们来听一段模拟的录音,好吗?
生:好的。
师:(播放对话录音)现在我们知道应该怎么读这一段对话了吧!请小组里再练练。
生:(小组再次练习)
师:哪一组来试试?
生:(一组朗读)
师:船长,你问“机器怎样”是怎样的心情?
生(船长):我心里很急。
师:那你再读读。
生(船长):(再读一次)
师:对了,这次是真急了。
师:洛克机械师,机器停了,你急吗?
生(洛克):也很急。
师:那你再读,比刚才好多了。所有读洛克机械师的同学,你们再试试。
生(洛克们):(再读一次)
师:这一组读得很不错,我再请一组。
生:(另一组练习读)
师:“够了”,真的够了吗?
生:是来不及的,一分钟要上3个人呢。
生:够了,也许船长想通过自己的好的指挥就能行的。
师:船长的语气坚定,他传递给所有人的是一种力量,船长,你再试试!读得坚定一些。
生(船长):(再读一次)
师:很有进步,所有读船长的同学请你喊出来,压倒一切嘈杂。
生(船长们):(齐读船长的话)
师:让何老师和大家分角色读读,我先读船长,等会儿换过来。
(师生分角色投入地朗读)
师: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船长?
生:只想着别人的。
生:镇定自若的,临危不乱的。
生:舍己救人的船长。
生:伟大的船长。
生:他是个伟大的英雄。
师:所以说“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课件出示)
生:(齐读这一句)
师:不能和他相提并论的是――
生:他的临危不惧。
生:他的坚守岗位。
生:他的舍己救人。
生:他的伟大。
师:现在你读这一句话,你是又怀着怎样的感情读的?
生:无比的敬佩。
生:我还有点惋惜。
师:让我们再来读“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生:(充满激情地再次朗读)
[这一次,哈尔威和船员的对话让我们震动了。老师和学生一起练习对话,一次次地练习,一次次地指导,不仅是对朗读的提升,也是对当时危急情况的体验,更是对哈尔威的英雄精神的感悟。此时点击“相提并论”,是想再次激起对英雄的敬佩,而对英雄的理解是建立在触摸英雄的一言一行上的。]
(片断四)
师:(课件出示课文倒数第二段的文字、配乐和画面)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生:(沉浸在这个画面、音乐和文字里)
师:同学们,一起来读读。
生:(动情地朗读)
师:这就是“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的哈尔威船长,让我们记住这个英雄。
[当凄美的音乐响起,所有的学生都沉浸在英雄的壮举中,空气似乎凝固。最后这一次点击已经无需再说什么,所有的学生都深深地震憾了,所有的学生都明白哈尔威船长的的临危不惧、坚守岗位、舍己救人是英伦海峡上,任何一个海员都不能与他相提并论的。英雄的精神荡漾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久久徘徊。]
观点
英雄确实离我们有点远,尤其对于孩子们的生活。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高高屹立,似乎高不可攀,所有对英雄的感动、震憾、敬仰,都浓缩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里:“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这也是雨果对哈尔威的最高评价。如何让孩子们理解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内在,感悟英雄?
清代理论家叶燮说“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只有去观察、触摸英雄的一言一行,体验当时的一举一动,才能有“会于心”。所以,教学中,随着我们将描述英雄的画面一幅幅地展开,字里行间都向孩子们展现人物的内心,当孩子们捕捉到了,情感也一步步贴近英雄。
反复点击,感悟英雄。 “诺曼底”号遇到的灾难是可怕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然而老师却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结果——井然有序,60人全部获救!反差一下子出现,悬念一下子产生。兴趣是智力发展之母,悬念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孩子们急着要看看哈尔威是怎么改变这一切的,这使接下去的学习成为学生本身的心理需要,良好的思维环境和心理态势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自然而然地,教师引领孩子们将目光聚焦在“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这个重点句子上,随之,孩子们就找到了令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一幅幅画面展开了,孩子也随着哈尔威一起“大声吼”、用“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声”,和哈尔威一起决定“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和哈尔威一样“唯独把自己忘了”。每一幅画面学习结束,老师都和孩子们一起点击“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披文以入情”,每一次点击,孩子们对于“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都有了更深的新的体会,从感动到震憾再到敬仰,通过对三个画面的品读、思考、讨论,通过反复地点击重点句子,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一个临危不惧、坚守岗位、舍己救人的英雄。画面学习的结束再次学习重点句子,是将孩子们直观的感受提升,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重点句子的学习,是强化孩子们对英雄的理解、感悟,乃至将人物的形象定格在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