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课例优推10篇
通过阅读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培养其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意识与决心。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课例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注意多音字“挣”“喝”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周恩来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奠定基调,直入课题。
1、师介绍周恩来的简介。(多媒体显示配乐画面)
2、导入课题,解题。
(1)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师指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通过昨天的预习,谁能为我们说说课题的意思呢?
(3)带着我们的理解,清晰而坚定地再读读课题吧(师指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聚焦“中华不振”。
1、初读课文,读准词语,读通句子。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
(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词语,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老师检查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多媒体显示)
(2)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请大家完成关于课文主要内容的填空。
3、聚焦“中华不振”。
(1)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说明了原因。请把它找出来?(“中华不振”)
(2)对!你们都有一双慧眼,都找出来了,是“中华不振”,这个词正好与“中华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课题下方板书“中华不振”)请齐读这个词。
(3)让我们走进百年前的中国,来看看当时的中国到底是怎样的不振。
(多媒体播放历史背景资料)
(4)观看完短片,你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请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个词(指名读,齐读)
三、精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1、默读课文,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那么课文中又有哪些具体词句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词句划下来。
(学生默读课文,画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同学们,课文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生交流)
预设
(1)“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这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没处说理呀!”
师:(点击鼠标显示句子)你能从伯父的话语中感受到中华不振。你们知道“租界”是什么意思吗?(多媒体播放关于租界的资料)
师:此时此刻,伯父的内心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父此时的心情吗?(担心、无奈、愤怒、沉重)
师:指导学生带着体会读好这句话。
(2)“周恩来一直想着伯父的话,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他偏要进去看个究竟。”
师:(点击鼠标显示句子,突出“一直、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 )
师:请你们这个小组的同学齐读这句话。
(3)“在租界地里,他目睹了中国同胞受欺辱的情景,心情非常沉重。”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心情怎么样?
师:指导学生读出愤怒之情。
4、补充材料。
(1)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我们怎么能够不伤心,不愤怒?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处处受欺辱的事情太平常了。(多媒体显示相关事例)
(2)看了这些事例你又想说点什么呢?
(3)是啊,洋人当时就是这么欺人太甚!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洋人竟然敢这么猖狂,这么蛮不讲理,欺人太甚!这是为什么啊!因为——(学生齐答:中华不振。)
四、感悟立志,拓展延伸。
(1)看着外国人在我们中国领土上的一桩桩事情。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翻江倒海的难过。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沉思,他都在想些什么呢?(小组讨论)生交流
(2)周恩来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哪!(师板书:哪)
五、感情朗读,感受周恩来的伟大志向
(1)于是,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师生合作读第5段)
(2)你们愿意做小周恩来吗?那么,现在你们就是小周恩来,我们合作的读读5、6、7段吧!(师生分角色朗读)
(3)课文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再来说说周恩来为什么而读书?
多媒体显示:周恩来不是为( )而读书,不是为( )而读书,不是为( )而读书,也不是为( )而读书,而是为( )而读书。因为在少年时他就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欺辱,就要( )。
(4)齐� 引读
他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可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 篇2
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
1、交流资料
师:同学们,昨天布置大家查找周总理的资料,大家有收获吗?
生:有!
师:那么,谁来给大家交流交流。
生:周总理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这些是妈妈帮我从网上查到的。
师:网络是个信息量非常丰富的资料库。老师相信大家以后经常会通过这个渠道获取信息。
生:出示图片“周总理的睡衣”,这是周总理的夫人——邓妈妈,这时她已经七十多岁了,戴着花镜,安详地坐在椅子上,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大家看,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看得出周总理是非常简朴的。
师:真好!如果你能说说是怎么找到这张图片的就更好了。
生:我还从书上看到一个小故事:飞机遇险的时候……
生:我在姐姐的课本上找到了一首诗:周总理,你在哪里?……
师:我们通过上网、查书、向大人请教搜集了许多周总理的资料。那课文又给我们讲周总理的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学学这篇课文。
2、学习课文
(1)多媒体一笔一画出示课题,请大家一起书空写。
(2)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的题目——
生齐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来读一读。
生齐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能不能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一遍?
生齐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二、自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学生读,教师巡视)
2 、同桌互读
师:请同桌同学互相当小老师,认真听对方读课文,如果对方完全读对又完全通顺,就给他画红旗,如果对方读得有不对或不通顺的地方就帮助他,让他也能得到光荣的红旗。
3 、教师检查
师:那些同学的了红旗,请举手;谁在同桌的帮助下,读对、读通顺了的请举手。
三、学习讨论读悟道理
1、学习课文,相互交流
师:大家要一边认真读课文,一边给感受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反复读。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对课文作了细致的研究,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
生:通过读书我知道了课文写了周恩来少年时,老师问大家为什么而学习,周恩来郑重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生:我明白了“环顾四周”是向四周看的意思。
生:我查了字典,知道了光耀门楣是为家族争光的意思。
生:我明白了“崛起”就是强大的意思。
生:我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周恩来在13岁时就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2、合作讨论,用心感悟
自由寻找合作学习伙伴,根据电脑屏幕出示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并讨论完成:
讨论问题
a、读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b、课文中什么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还有谁喜欢“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说说喜欢的原因。
d、读一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假如你就是小时候的周恩来,学一学当时他是怎样回答的。
3、师生互动,深化体验
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生:这件事发生在1910年,爷爷告诉我当时处在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许多国家都来欺负我们侵略我们,霸占我们的国土,还让我们赔款,国内局势也非常混乱,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师:面对倍受凌辱、贫穷、落后的祖国,周恩来“若有所思”、“略加思索”,他在想什么?同学们,请你们写下来!
(学生自由书写)
(指名学生读自己写的话。)
生:周恩来想,中华民族地域辽阔,人又多,为什么这么软弱,被外国人欺凌,是因为什么?
师:问得好!
生:周恩来想,人与人都平等,外国人没有权利来侵犯中国,为什么中华人民敢怒不敢言?为什么中国人不团结起来,万众一心,把前来欺凌我们的外国人给打倒?
生:他会想,我们的国家贫穷、落后。老百姓才没有好日子过,只有国家富强了,别的国家才不会欺负我们,人民才会当家作主过上好日子。为了使国家变得富强,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所以听见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周恩来略加思索,郑重地说……(连续指名学生回答。)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四、升华志向放飞理想
师:同学们,周恩来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
生齐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下课!(学生嘹亮的声音仍然在耳畔回荡。)
附作业
自选一题,可独立完成,也可与人合作。
1、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想和同学合作朗读对话的部分。
2、找一找,抄一抄课文中的成语。
3、搜集一些有关立志的名人名言或故事,与同学交流。
4、你有什么志向?说一说,写一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堂教学实录 篇3
一、教材解读
课文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地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课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二、教学思路
本文教学我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生平;汇报预习时查字典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情况。解决难以理解的词语:租界地、帝国主义、耀武扬威。
本课时的教学思路:
1、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从内容上看,课文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一振的胸怀和报负。如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个串讲,不仅耽误时间,听起来也是索然无味。经过一番琢磨,我发现在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教学只要能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深入解读,必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每一个文字都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因此,我设计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这是我对整体处理文本的思考与尝试,也是提高教学效率,长文短教的一次试验,抓住最有生命力的核心的线将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
2、剖析人物语言,洞察内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
言为心声,语言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语文教学讲究“披文以入情”,这文一方面的书面语的“文”,一方面是文本中人物语言的文。而后者对情感的表达更为直接,更易于品味和感悟。因此,人物语言是不可忽视的动情点,点,悟情点。在反复吟诵之中,我体会到伯父的话中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感:担心、无奈、愤怒……周恩来的心里活动实际上是没有说出来的语言,那一连串的质问充满了疑惑和不解,突显的是一个忧国忧民,胸怀报国之志的热血青年最清晰的民族良知。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在这样的语言中多走几个来回,在反复品味、思考、感悟之中真正情有所感,心有所动,学有所得。
3、抓住重点内容,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本文重点事件是一个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这一点,以至于才有了让中华崛起的志向。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因此,我设计配乐范读营造凄凉之心境,学生想象后描述所见之情境,在一遍遍的质问中,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我设计了一个填空,使质问的过程同时成为语言表达的训练过程。学生读提供的一份背景资料是默读训练,读后写感想又是练笔之需要。在�
4、拓展文本,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树立报国之志:
如果本文仅限于对中华之不振的了解,仅限于对那段历史的拷问,仅限于对周恩来少年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钦佩,那本文的教学就是不完整的。慕贤、明理的目的是导行。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去努力落实,就是这节课教学必不可少的目标。为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我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解读“中华不振”让孩子们心海难平;二是研读周恩来让孩子们心有所向;三是直面现状让孩子们在与现实的对话中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孩子们谈的志向和理想可能是粗浅的不确定的,但根植在幼小心灵中的民族情感却是长久的,甚至于能伴其一生。从大而言之,对改变经济上与发达国家悬殊,上受到一些国家影响,军事上受到日本等国家威胁的现状是意义深远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堂教学实录 篇4
教学教程:
一、聚焦“中华不振”
1、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读——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师:在课文中有一个词和课题中“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到这个词,圈出来。
3、据生答板——中华不振!
师:“中华不振”你怎么理解这个词?就是——中国(落后、衰败、软弱)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刚才你们说的仅仅是这个词的表面意思,这四个字还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屈辱历史。
二、感受“中华不振”
1、师:让我们跨越时空,回到那段令人痛心的历史,用心去感受一下周恩在租界里亲眼目睹的那一幕,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7、8自然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华不振”,作上记号。
2、交流反馈:
师: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中华不振”,找到一处的同学再认真读,仔细找,可能你会有新的收获。你们到找到哪几处?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师:读着这句话,有一个字很快跃入我们的的眼帘——“闯”。
这个“闯”字你感受到什么?(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行走,本来可以堂堂正正的,居然还要闯,)
评:从一个字可以看出中华不振。(齐读)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同学们读读这段话,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
◆抓“大不相同”
师:看到这个词“大不相同”,这里与中国的别处有哪些大不相同?中国的别处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房屋破旧不堪,到处是断垣残壁;街道冷冷清清;街道上行走的大多是衣衫褴褛的中国人……)
师:放眼中国满目苍凉,唯有几处繁华的地方,但却不属于中国,请接着老师的话读:
(师)中国的别处一条条街道破旧不堪,冷冷清清,而这里——(生)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师)中国的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而这里——(生)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多么鲜明的对比,多么强烈的反差,从一个词也可以反映中华不振!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读读这段话,文中谁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
交流反馈,预设
◆大个子洋人。他轧死了人,还得意扬扬。
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生读)
师:听得出,你对“得意扬扬”这个词很有感触。这个洋人能得意扬扬吗?他轧死了人本该怎么做?(赔礼、道歉、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后悔……)
是呀,这些都是一个肇事者最起码要做的,可洋人非但没这么做反而得意扬扬,他凭什么轧死了人还得意扬扬?(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政府软弱无能,所以洋人敢在租界地胡作非为,甚至凌驾于法律与公理之上。)真是为所欲为,令人气愤!一起读!
◆中国巡警。中国巡警原本应该惩处肇事的洋人,结果没有惩处肇事的洋人,还把中国妇女训斥了一通。
出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中国妇女期待的是什么?得到的却是什么?
中国巡警的表现让你感到——他们的所做所为还让你感到——(愤怒、痛心、失望……)
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评:“不但不……反而……”这个关联词,听出了你的忿忿不平!
评:真是一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世界。
中国巡警的行为刺痛我们的心,更深深地刺痛了周恩来的心!让我们带着各自的感受一起来读!(齐读)
◆围观的中国人。他们紧握着拳头却又不敢怎么样。
出示: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面对同胞的惨死,面对妇女无助的哭诉,他们为什么不把拳头砸向洋人?为什么不为自己的同胞讨回一个公道?(因为在外国的租界地,中国人是无处说理的,不敢怎么样。
他们能做什么?他们能说什么?(能做的只是紧握着拳头,能说的只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女,)而此时此刻,那个不幸妇女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安慰,她希望的是什么?
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呀!因为这是洋人的租界,难怪伯父告诫周恩来(出示伯父的话)“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唉!中华不振啊!”(齐读)
师:唉!中华不振!这是我们的无奈呀!(女同学读)这也是我们的悲哀啊,(男同学读)。
师:文中还有一个人最让我们揪心。(妇女)
◆那个失去亲人的妇女。
师:亲人无辜惨死,原指望中国巡警能帮她主持公道,换来的却是一通训斥,围观的中国人却又不敢为她伸张正义,你的眼前仿佛看到妇女怎样的面容?她的眼里——脸上——穿着——
她衣衫褴褛,脸色苍白,满脸泪水,眼睛又红又肿……
师:都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可现在,有理也寸步难行啊!看到这样的妇女我们不禁为她掬一把泪,但是那个肇事的洋人,居然在一旁得意扬扬,中国巡警还要训斥她,真是让人悲痛欲绝呀,谁来读读(音乐起,指名读)
评:听着你凝重的神情,听着你动情的朗读,我的心都被揪起来了,我们也像他这样一起读。(生齐读)
师:这个中国妇女的不幸也折射出了当时中国的不幸,在当时,像这样的事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5、补充材料(请默读这个故事)
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1868年,上海的租界*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拦,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提出*。几天后,租界*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 ”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提出*,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师:这段文字中,最让你感到触目惊心的是哪几个字?——“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看到这几个刺目的字,你有什么感受?(痛心、愤怒、悲哀……)
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深地理解你们的感受。
三、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1、师:然而,在中国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着这样的事,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不平等事件,激荡着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他经常独自沉思。他可能在想什么呢?请用你的笔,走进周恩来的心里,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下来。
2、交流反馈学生的写话。
师:停下手中的笔,没写完的,呆会儿可以说出来,让我们先来倾听一下少年周恩来心声。
一个泱泱大国,却沦落如此,怎能不叫人痛心呀!但光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能解决问题吗?他可能还想到了什么?
3、师: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因此,当魏校长在修身课上提问:为什么而读书时,他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掷地有声的九个字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出示: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指名读2)
师:“有志者当效周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魏校长的这句话,不仅是对周恩来的同学们说的,也是对我们所有中国人说的,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句话,(指名,齐读)
4、师:(配乐)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板书),读书就要
5、出示一组图片,(周恩来的一生)
师:在少年时代,他远渡重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青年时代,他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际,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他改变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世界的敬仰,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又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抬头仰望,他的音容笑貌依旧,侧耳倾听,我们仿佛又听见他那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 篇5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近百年前,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了解的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我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为学好课文做好准备。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言语的形象、意境、情感、道理,让课文言语在学生的心里活起来。教学时,我围绕“中华不振”这四个字,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再补充租界的课外资料,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深藏于心的爱国情感。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思路
1本课篇幅较长,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又是课文的难点。课堂教学采用了变序的教学方法,先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再学习“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和“在租界地的所见所闻”两部分内容。
2、首先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不同,并创设情境进行表演。使学生体会到,周恩� 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3、以“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课文的第一部分,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分别出示伯父和周恩来的对话,指导学生读好两个人物不同的语气。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以评促读、以评促学。再一次出示周恩来不明白的问题并指名读,在这里学生也自然理解了词语:疑惑不解。课文读到这里,学生已打开思维的匣子,为了把学生这种情感引向一个高度,我和同学一起补充了相关的资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既帮助理解课文,又提高了学习能力。听了资料介绍后,学生的心灵已受到强烈的震憾,再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这部分的学习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其次是抓对比,妇女的哭诉与洋人的得意扬扬,巡警与围观中国人对妇女不同的态度,以评促读、以读促悟,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利用过渡段课文第9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周恩来究竟在想些什么?学生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4、最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
教学中,我极力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努力让学生做到:听,听得声声入耳;说,说得慷慨激昂;读,读得荡气回肠;写,写得情真意切。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 篇6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课前你搜集了哪些有关周恩来的资料?
生:我查到了一个小故事,写了周恩来小时侯每天坚持练毛笔字。有一天晚上,他从外边回来时,已经是夜里十二点了,可是他不听大人的劝告,仍然坚持把毛笔字练完才睡觉。我觉得周恩来有当天的事情坚持当天做完的好习惯。
生:我在爸爸的帮助下查了一些资料,了解到1910年是处在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许多国家都来侵略我们,霸占我们的国土,还让我们赔款,国内局势也非常混乱,人们的生活非常困苦。(用实物投影突出学生介绍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师:面对倍受外强凌辱、贫穷落后的祖国,作为中国人,你有什么样的想法?
生:当时我们国家太落后了,所以别的国家才会来欺负我们,如果祖国强大了,别的国家就不会来欺负我们了。
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学好本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富强起来。
师:周恩来和我们有同样的感受,所以,他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师: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生:为了中华的强大而读书。
[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周恩来以及时代背景的了解,激起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作好了铺垫。同时加强了课堂与课外的联�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朗读中遇到的困难,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借助拼音、字典、请教等多种方法认识生字、读书,然后在小组内读课文,交流读书的体会或不懂的问题。)
师:哪一小组的同学想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学生读课文,并对读书情况进行评价。)
[让“按异质情况”分组的学生读课文,便于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说说你们的读书体会和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交流读书情况,提出问题,对于有价值的问题作好记录。)
[教育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课文写了1910年周恩来才13岁,一天,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来读书,有的说为了家父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光耀门楣而读书,周恩来说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和同学们都夸赞他。
生:我们通过读书理解了“环顾四周”是向四周看的意思,“若有所思”是好像正在思考的意思。
生:我们小组对“光耀门楣”这个词语不太了解。
生:“光耀门楣”和“光宗耀祖”一个意思,就是为家族争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读课外书了解到的。
师:多读课外书能丰富我们的视野,以后我们都要多看课外书呀!你们读书的收获真多,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生:周恩来略加思索后为什么郑重地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生:我们小组的问题是:听了周恩来的话,老校长为什么浑身一振?
[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订正生字的读音,交流读书的体会和存在的问题,激发起学生思维积极参与,解决了相对简单的问题,学生也对课文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这样在全班的交流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是相对深刻的,对课文的认识也是相对全面的。学生的学习也就有了层次,有了深度。]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
1.师:你们打算怎样学习,解决读书遇到的困难?
生:我们想先自己读课文,画出感受深的地方多读一读,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我们想在小组内读课文,一边理解课文,一边互相指导朗读,读的多了,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师:你们的方法都不错,那你们就照自己的方法学习吧。(学生在小组内读书、交流体会。)
2.师:通过再次读课文,你们肯定又有了新的体会吧,下面请你们结合课文来说一说。
生:(读第五自然段)从“若有所思”和“略加思索”这两个词语我们就知道,周恩来一定想到了:我们国家贫穷落后,老百姓才没有好日子过,只有国家富强了,别的国家才不会欺负我们,人民才会当家作主过上好日子。为了使国家变得富强,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所以他郑重地说:“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听了他的发言同学们忍不住翘大拇指。)
生:我想补充,周恩来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他才
师:(一边应和一边板书)有句话说:立大志,成大器。对吗?(学生也纷纷点头赞同)
生:(读课文)话音刚落,老校长浑身一振,他大声地说:“好!好!这话讲得好!”这句话说明老校长听了周恩来的回答后非常激动,他想:这是一个多么有志气的孩子呀!所以忍不住大声地夸赞周恩来。
生:“同学们望着魏校长那期待的目光”,我们认为“期待的目光”,说明魏校长非常希望同学们都能有远大的志向。前边两位同学一个说为家父读书,一个说为光耀门楣读书,周恩来却想到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话正好说到了老校长的心里,所以老校长激动地“浑身一振”。
3.师:是啊,周恩来从小就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多么伟大的志向,多么有志气的同学呀!所以周恩来这个名字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在全校师生中传播开来。并且一直传诵到现在。同学们的体会很深刻,能把课文读好吗?
生:我先读给大家听。(有声有色地读课文。)
生:你读得非常有感情,特别是“老校长浑身一振,大声说:‘好!好!这话讲得好!’读出了老校长激动的心情。但是“只见这位小同学站起身,略加思索后,郑重地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语气应该更坚定一些。(评价后范读)
生:(点点头,又重新读了一遍。)这样可以了吗?(生2满意地点点头。)
(学生非常活跃,纷纷要求读。)
师:给每人一个机会,你可以自己读,也可以读给自己的伙伴听,还可以分角色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师非常注重学习氛围的创设,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读书,感悟,交流。在汇报读书体会的时候,学生代表不用举手就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小组的代表有序的补充,对于个性化较强的见解,教师也不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自由表达,相互之间展开讨论。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尽情发挥,思维不断产生碰撞。平等、中肯的评价方式相得益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四、拓展延伸。
师:在祖国贫穷落后的时候,周恩来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说一说你是为什么而读书的?
生:我现在努力读书,长大想当一名科学家,为祖国做贡献。
生:我想当一名医生,为人们解除痛苦。
生:我有不同意见,老师经常对我们说,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的妈妈,他才会爱自己的家乡,也才会爱自己的祖国。爸爸妈妈非常辛苦,我想努力学习,长大了挣很多钱,让爸爸妈妈过上幸福的生活。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努力学习相信我们的愿望一定 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一些有关名人的资料,咱们举办一个“名人成长”故事会。
[“语文课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凝聚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具有了立志的意识,树立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又安排了搜集名人成长故事,举办故事会的活动,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名人成长事迹,感受名人精神,并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升华自己的志向,放飞自己的理想,踏实自己的行为。]
点评:本课的教学,教师一改以往逐步分析讲解的思路,而是创设和谐自主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在不同层次的读书中,整体感知课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逐步体会文章的情感,经历了一个由不懂到懂的思维实践过程。同时,在反复的读书中,在丰富的语境中,潜移默化地认识、巩固了生字,理解了词句,使得字词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堂教学实录 篇7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知道了周恩来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地探讨一下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二、通读全文,自读自悟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边读边思考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精读语段,感悟立志原因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为了帮助大家弄清其真正原因,老师针对8至16自然段,出了几道练习题,请大家默读8至16自然段,边读边完成练习题。(投影出示学案)
精读8至16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 面对正在哭诉的妇女:
“中国巡警”的表现是( )。
“大个子洋人”的表现是( )。
“国人”的表现是( )。
2、“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只能”一词突出说明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是( )(用伯父说过的话来回答)
3、想想周恩来当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4、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联系全文想一想他在沉思什么?
5、周恩来既不是为( )而读书,也不是为( )而读书,更不是为( )、( )而读书,而是为( )而读书。
6、“崛起”的意思是( ),想一想他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边读边做题。
三、全班交流,升华提高
师:大家做题的时候,我发现第五题大家做得又快又好,那我们就从第五题说起。谁来说说第五题?
生:周恩来既不是为明理而读书,也不是为做官而读书,更不是为挣钱、吃饭而读书,而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真好,声音也很清晰。周恩来第一次回答魏校长的问题时是用怎样的语调回答的?
生:清晰而坚定。
师:对,“坚定”是什么意思?
生:坚决,肯定。
师:请同学们用“清晰而坚定”的声音读一读这句话。(投影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读。
师:“崛起”的意思是什么?
生1:强盛。
生2:振兴。
生3:兴起。
师:“崛起”的意思是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那么他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1: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都是为自己,而周恩来是为国家。
生2: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好,而周恩来是为大家的利益。
师:是啊,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呀!而那时周恩来只有多大?(生:12岁)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呢,就有了如此远大的抱负,因此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要求周恩来再说一遍,这时,周恩来是用怎样的语调回答的?
生:铿锵有力的声音。
师:“铿锵有力”什么意思?
生:声音有力,很响亮。
师:还非常有节奏。下面就请大家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把这句话读一读。(投影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读。
师:究竟什么原因让年仅12、3岁的周恩来立下了如此远大的抱负呢?课文告诉我们,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他和要好的同学闯进了哪里?
生:租界。
师:他在租界里看到了什么?
生:一位妇女正在哭诉她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给轧死了。
师:面对正在哭诉的妇女,“大个子洋人”是怎样表现的?
生: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师:“中国巡警” 是怎样表现的?
生: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巡警是中国人,为什么不帮自己人,反帮外国人呢?
生:他害怕洋人。
师:“国人” 怎样表现的?
生:都紧握着拳头。
师:这说明什么?
生:他们很生气。
师:仅仅是生气吗?
生:他们很愤怒。
师:对,围观的中国人都很愤怒,但他们有能怎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现在谁来说说洋人为什么会轧死了人还得意扬扬?
生:因为大家都不敢做声,就连巡警都怕洋人,所以大个子洋人得意扬扬。
师: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只能”一词突出说明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是怎样的?
生:中华不振。
师: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的确是中华不振,下面就请跟随老师一起回到周恩来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年代,去看看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
(播放幻灯片:清朝末年入侵北京的图片、八国联军屠杀义和团民的图片、圆明圆原样及被毁后的图片)师边播放边解释说明。
师: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生1:我很愤怒。
生2:如果是我,我会把他们从中国赶出去。
生3:帝国主义者太可恨了,我要参加八路军把他们消灭掉。
师:那时还没有八路军。同学们都是爱国者,很好。因为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再加上我们落后的科学技术,人家洋枪洋炮,而我们还用着大刀弓箭和土炮,所以我们的反抗是薄弱的。国家落后了,人民也抬不起头来。租界里那位不幸的妇女不是一个偶然事件,中国人遭受帝国主义者欺凌的事在当时很常见,想想周恩来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1:也很愤怒。
生2:他真正体会到了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师板书:中华不振)
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什么?
生1:我们国家为什么受人欺凌?
生2: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师:怎样才能振兴中华?(师引导学生看课题)
生:读书。
师:对,要想改变中华不振的局面,就要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振兴中华。(板书:振兴中华)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他逐渐明晰了自己的读书目的,坚定地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请大家再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读一读这句话。(投影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读。
四、回归整体,朗读9至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9至最后一个自然段,再次感受周恩来那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生齐读9至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拓展延伸,立志读书。
师: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周恩来一样的革命志士,为了民族的振兴而艰苦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新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投影出示:杨利伟与神舟五号图片)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杨利伟。
师:这是杨利伟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走出时的瞬间,我们中国人也上天了,当时全国人民异常兴奋,全国上下一片欢腾。
(投影出示:嫦娥一号发射图片)
师:这是今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的图片,这是继神舟五号之后我国航天又一件大喜事。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我们中国正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请你想一想,在祖国飞速发展的今天你为什么而读书?
生1:我要为祖国的发展而读书。
生2:我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读书。
生3:我要让全世界没有战争,让人们生活的更美好。
师:你的理想更远大。
师: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地思考才立下了远大的志向。祖国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各个方面的人才,你究竟为什么而读书?请同学们课后也认真地思考以下。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 篇8
今天早上上课时,我准备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因此,刚一上课,我就说:“前几节课我们体验了雨后及做好事后的快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立志这个单元的第1篇课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一边板书课题,一边问:“你们知道这是谁说的话吗?”当有几个学生回答是周恩来后,我就准备进行新课的教学了。这时我忽然想起二(1)班语文老师说她讲这课时的情景。她说,当她问学生自己为什么而读书时,学生的答案是各种各样,什么都有,很有意思。那我们班的学生会说出什么样的答案呢?我忽然很想知道谜底。
“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那你为什么而读书呢?”我的问题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秒钟后,马上就有人把小手举起来了:“我为中国而读书。” “我为家父而读书”(这个学生可能事先看了课文)“我为科技的进步而读书。”“我为社会的发展而读书。”“我为学习知识而读书。”“我为自己的前途而读书。”学生们回答问题的热情非常高。
听着学生的回答,我不禁感叹:现在孩子的想法可真不简单呀!这样看来真要给他们一个杠杆,也许他们能把地球翘起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他们一些机会,他们的思维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 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过程:
一、 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中华 崛起)咱们把这两个词语连起来读一读!(生读)
“中华崛起”是什么意思?
中国一天天繁荣、强盛起来,听到这样的消息,你有什么感觉?(兴奋、激动……)那我们就兴奋、激动地再来读读这两个词!(生读)
有一位少年,他就是以“中华崛起”作为自己读书奋斗的目标,他是谁呢?(生答:周恩来)
看来,课前大家是认真预习过课文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5课(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直奔文章主要事件
那么,你对周恩来有哪些了解呢?谁愿意交流一下?(生交流)是啊,周恩来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担任政府总理。正是因为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样的读书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以他才能大有作为。那么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才促使他立下这样的远大志向呢?相信大家认真读过课文之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现在,谁愿意来给大家读读课文?(指名读课文)
那么其他同学就认真听,边听边思考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好了,开始读吧!(生读课文)
1、课文当中有几个比较生僻的词语,我们再来读一读。(出示生字卡片)(灯红酒绿 耀武扬威 衣衫褴褛 惩处 铿
2、交流: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才促使他立下这样的远大志向呢?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租界地)
你知道租界地是什么地方吗?(生交流)
师补充
三、研读课文,体会中华不振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地再读7、8两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在场的都有哪些人?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选择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会儿起来交流一下。也可以边读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
1、 场的都有哪些人?
2、 择印象最深的交流
a、中国妇女
为什么她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怜)(板书:可怜)你能把课文中描写这位中国妇女的句子读一读吗?(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
“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生答:就是衣服很破旧)这说明了什么?(她家里很穷)那么她在哭诉什么呢?(生答:她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是啊,可能今天早晨他们出门的时候还是高高兴兴,有说有笑,可是现在却被洋人的汽车无情地轧死了,她怎么能不伤心?怎么能不悲痛?怎么能不哭诉?现在,她仅仅是希望中国巡警能给她一个公道,但结果呢?换来的却是什么?——是中国巡警的一顿训斥!大家看,多么可怜的中国妇女啊!
b、洋人
洋人的哪些表现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的站在一旁)(板书:得意扬扬)
你知道“得意扬扬”是什么意思吗?那我们通常做了什么事的时候才会“得意扬扬”?(生答) 是啊,当我们考试取得好成绩,妈妈表扬了我们,这时候我们才得意扬扬;当我在故事比赛中夺得了冠军,这时候也有些得意扬扬……那么,洋人是做了什么好事吗?(不是)是啊,他把中国妇女的亲人轧死了,还得意扬扬,此时此刻,他可能在想什么?(生回答)
同学们,你们看啊,多么令人气愤啊!多么令人恼怒啊!此时此刻,你心中对这位洋人有着怎样的情感?(气愤、恼怒……)当我们这些情感上升到顶点,就有可能化为一个字——什么?(板书:“恨”)是啊,多么可恨的洋人!(板书:可恨)
c、中国巡警
你能说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理由吗?来,把课文中描写这个中国巡警的句子读一读。� )
生:是伯父说的话“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阿!”
生:是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好奇心:租界地是什么样的?
生:是伯父说的“中华不振阿!”
生:是周恩来干任何事都喜欢思考的性格:为什么中国人都不能到那儿去,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师:同学们都很会读书,读得很仔细,也很善于思考。谁能说说你从少年周恩来身上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他从小就有好奇心。
生:发现他很喜欢思考。
生:我发现他很大胆。
师:我们从少年周恩来身上受到了什么启示?
生: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
生:要勤于思考,亲自去弄清原因。
生:我也要像周恩来那样,决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难问题。
〖教学反思〗
教育无痕。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学生阅读课文,通过人物对话建立起人物印象,通过对照文中人物的品质来同化自己,实现有意义的阅读。在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一个引导位置,而学生却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边读边思,完成自我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这一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学会做人”。
〖片段二〗
师:请同学们阅读8、9自然段,周恩来闯进了租界后,看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用精练的语句加以概括。
生:周恩来看到租界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外国行人肤色各异;中国巡警耀武扬威。
生:还看到了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亲人的衣衫褴褛的中国妇女受到中国巡警的训斥,而肇事的洋人却在一旁得意洋洋的情景。
生:周恩来想起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也真正体会了它含义。
师:“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
生:中国巡警自己把自己不当人。
生:中国巡警把同胞不当人。
生:中国巡警把洋人当人,把同胞不当人。失掉自尊。
生:中国贫穷、落后。
师:是啊,落后就要挨打。
师:文中写道: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这一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大部分中国人对那些没有志气的中国人是恨之入骨的。
生:说明围观的中国人也在暗暗发誓:我们要报仇!
生:说明围观的中国人都是爱国的,都是有志气和有自尊的。
师:这时的周恩来又想到了什么呢?
(学生阅读10~17自然段。)
生:周恩来想到了一定要好好读书,把这些洋人赶出租界。
生:周恩来想到了一定要振兴中华。
生:周恩来想到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让我们一起用同样清晰而坚定的声音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句话吧。
〖教学反思〗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道结合,对学生进行有机的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幼小的心灵里,少年周恩来听到了,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给民族带来的屈辱。 那么我们的学生也应与文本互通心灵的灵动世界,他们也在一次感受主人公的身临其境中,心灵一次又一次受触动,他们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终于也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呼声,这种感情是不请自到的。因此,相机激励学生满怀激情而又情不自禁地呼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水到渠成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堂教学实录 篇10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1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第七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以“成长”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由读课后生字表里的字。
(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出示3组词语
▲ 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 闯进 惩处 吵嚷
▲ 踊跃回答 铿锵有力
2.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四)梳理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
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
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
(1)指导写字:学习“惩”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2)理解词语: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
(3)思考讨论:
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
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 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 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感情朗读。
(1)引读: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
(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4.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四、写话或说话训练。
(一)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说。
(二)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
(三)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
五、总结全文,引发思考。
六、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
第二课时(略案)
教学过程:
一、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一)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
(二)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三)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二、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
(一)自读阅读链接内容。
(二)指名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三)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周恩来的救国抱负和博大胸怀。
(四)激情诵读诗歌,指名读、齐读。
三、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1.人物:引导学生从“不解地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经常想”、“沉思”、“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处体会周恩来还是个善思的人,并学习这种品质。
2.写法: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用法。
3.感悟:交流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四、抄写生字词:把文中四个字的词语找出来,抄在自己的“摘录笔记”上。
五、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参赛实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堂实录
安徽省阜阳市颖州区鼓楼中心巷 王小红
课前:
师:知道南昌纪念馆有个做这样姿势的人是谁吗?(师做姿势)
生:毛泽东。
师:不是,是周恩来。了解他吗?
生:他是南开大学唯一的免费生。
师:你知道的真多。
生:他曾经去法国勤工俭学。
师:也是去读书。
生:他明白了要想不受帝国欺凌,就要努力读书。
师:是的。我们二年级学过1篇课文,《傣族的泼水节》就是写周恩来的事情。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咱们南昌留下了足迹。就因为他在少年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上课: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看老师写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来,齐读课题。
生:(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周恩来是怎么产生这个想法的?
生:什么情况下产生这个想法的?
师:大家的疑问都是同一个问题,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打开书的21页,自己读吧,不要齐读。按照自己的速度读,自己读自己的。
生:(自由练读)
师: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读第二遍了。课文读完了,词语会读吗?
(出示投影)
生: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师: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租住别人的国土,里面还不让弱国的人进去——继续读。
生:衣衫褴褛,耀武扬威。
师:大家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一个人在地上哭诉着,他的衣服很破旧。
师:再一起读。继续。
生:铿锵有力。
师:大声读——
生:铿锵有力。
师:这就是铿锵有力。这个词——
生:惩处。
师:放到句子中。“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生:(读)
师: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生:中华不振。
师:一起读。
生:中华不振。
(师板书:中华不振)
师: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我们请同学来读课文,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就画下来。
生:12岁的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师:读的很好。后面一位。
生:“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师:驱使着他,你读出了周恩来的疑惑不解。请另一位接着读。
生: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师:真喜欢听你读书。谁接着再读?请你读。
生: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常思(此处与课文不完全符合)那天上修身课,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师:是不是只有这些答案?
生:不是,因为后面有省略号。
师:后面的谁愿意读?
生:(都举手)
师:这么多啊,还是请你读吧。
生: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师:好,老师也要为你的朗读喝彩。老师们也为你鼓掌了。最后一段,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 )
师: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生: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租界里的这一幕,让周恩来感到了中华不振。
生:(其他句子,如,“又能怎么样呢?”)
师:伯父的话也让周恩来感受到了。
生: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师:这里让你感受到了。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去看看,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哪一段写到了租界?
生:第七段。
师:谁来读?
生:(读)
师:(示范读第一句)你知道了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不容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地方。
生: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是的,这就是租界,就是不让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里去看看那一幕令人揪心的一幕吧。
(投影出示第八自然段,学生自由练读)
师:孩子们,透过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蹲在汽车旁边;一个大个子洋人得意洋洋地看着他。原想让中国巡警帮助她,不但没帮她,反而骂了她。
师:(指导读)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你的心,请你再读一读。
生:(读,较为投入)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蹲在汽车旁边;一个大个子洋人得意洋洋地看着他。原想让中国巡警帮助她,不但没帮她,反而骂了她。
师:你看到了,你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
生:看到了。(读有关句子)
师:亲人被轧死,却遭到训斥。你能体会她的心情吗?
生:她肯定很委屈。
师:她此诗心一定觉得?
生:非常难过。
师: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再读,感情到位)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她鸣不平。(师范读)请同学再读读这几句话。
生:(再读,感情饱满)
师:你也在替这妇女控诉这不公的世道。(师生接读这一段)
师:除了可怜的妇女,可恨的洋人,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师:是什么让人都紧握着拳头?
生:愤怒。
师:读出你的愤怒。
生:(读)
师:我们一起紧握着拳头,一起读。
生:(齐读)
师:此时你紧握的拳头最想揍谁?
生:揍那个洋人。
师:让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写一写这个“惩处”。但是我们只能把这些放在心里。在你的本子上也写一个“惩”字。
写好的同学,我们再读这个词。
生:惩处。
师: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
生:该。
师:但是谁又能怎么样呢?因为这是在洋人的租界里。
(接读本段)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师:走近百年前的中国,感受那段历史。
(播放电影片段,内容为租界奢侈的生活和中国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对比)
孩子们,谁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
师: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处说理的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让我们体会到了——
生:中华不振。
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常思……在沉思什么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下节课再交流。
下课!
(本实录是现场即时整理,会与真实课堂有一定出处,仅供参考,请以录像和录音资料为准)
上一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