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通用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折线统计图(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折线统计图》【第一篇】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64页—65页
教学目标 :
1、认识及其特点,了解制作的一般方法。2、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根据数量多少描点、连线。
3、看懂,能根据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
4、体会统计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看懂,能根据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简单分析。课前准备:
1、让学生收集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自己的体重情况,并制成统计表;2、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3、制作本节课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辅垫
教师叙述:小明是一个气象爱好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认真地收集了2000年每个月的降水量,并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多媒体出示64页统计表)。
教师叙述:小明为了比较形象具体地把收集来的数据表示出来,他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了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根据第64页例题制作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问: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
它用什么表示每个月的降水量的?有什么特点?
二、初步认识,引入新课
1、教师叙述:后来,小明把它改成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例题)
问:这幅统计图与刚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指导学生看懂图中每个月的降水量是多少,弄清折线上升、下降与数量变化的关系)
2、揭示课题
这幅统计图叫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三、制作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1、师生共同制作图
(1) 师生共同边说教师边用多媒体演示至画好横轴、纵轴、网格后的图。
(2) 针对一月和二月的降水量,让学生说说如何描点?(学生说,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3) 问:怎样连线?(突出“顺次”,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连线过程。)
(4) 制好后检查。
2、指导学生看图
问:从这幅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相邻两个月之间,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下降得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归纳的特点
请你说出的特点。
指出: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板书:特点:表示数量的多少;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问:小明为了表示2000年降水量变化的情况选用哪一幅统计图比较好?
教师叙述:所以小明把这幅折线统计图寄给了当地的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为当地的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一点依据。我们也要学习小明,小能人做大事,用自己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这祖国的发展作点贡献。
四、巩固练习
1、(1)根据自己收集的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的体重制成折线统计图。
(2)画完后相互交换检查。
(3)同桌根据自己制成的折线统计图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变化情况。
(4)到实物展示台前展示自己画的折线统计图,并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信息。
2、教师叙述:小红生病了,在今年6月7—9日住进了医院。医院每隔4小时给她量一次体温并把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66页第一题图)
(1) 指导学生看图。
(2)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 这幅折线统计图与我们前面见到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制作折线统计图。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深化拓展
教师叙述:我是育才文具店的老板,你们都是我的员工。我收集了本店二至九月钢笔销售的情况,并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图)进货多了,我怕卖不掉,积压资金;进货少了,我又怕不够卖,赚钱少了。请你根据图帮我预测一下十月份我该进多少支钢笔比较合适?
(1) 学生先独立分析。分析完后口答,并说明理由。
(2) 指出:这要用到更为复杂的统计,比如市场调查等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开展讨论研究,组织关于这方面内容的一次数学课外活动。如果活动开展得好,我将给你加薪——给平时成绩加分。
《折线统计图》教案设计【第二篇】
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06~107页的内容及第109~110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9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统计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投影出示课本第106页例2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见课本图形)
观察两图中数据,你得到了哪些数据?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说: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呢?
生答:我们可以把这两幅图画到一起就好比较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新课讲授
1、怎样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出两条不同的折线呢?
教师用电脑演示画图过程(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并用图例说明)。
2、学生在课本中画出死亡人口折线后。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着重强调要用不同的线段来分别连结两组数据中的数。也就是制作复式统计图时,先要画出图例。
3、引导学生回答教材例2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两条折线变化的趋势。
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4题。
这题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结合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的复式统计图,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从而了解甲乙两地的不同气候特点,然后由学生解决3个问题,再全班反馈。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5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的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3、课余时间完成第6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会画复式折线统计图,而且还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得许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过程:【第三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永嘉的有很多美丽的景点,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龙湾潭。示龙湾潭图片,不仅景色优美,而且刺激好玩,吸引了很多人们前去游玩。
二、对比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1、解读统计表。
(1)课前老师统计有关人数,并让你们根据预习单回答问题。先看第一个问题:从统计表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们写的结果统计如下
内容
人数(总人数43人)
信息1
表示出每年的人数
38
信息2
2011年游客最少
2015年游客最多
35
信息3
人数的变化
9
信息4
谁比谁多(少)
16
信息5
其它
(2)根据统计表的统计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和同桌交流想法。
(3)汇报交流
预设:大多数人看出“信息1”说明从统计表上可以很容易找到每年的人数,板书“统计表上容易看出数量”:只有9个人看出,说明人数的变化在统计表上不容易让人看出。板书“不容易看出数量变化”。
2、解读条形统计图。
内容
人数(总人数43人)
信息1
表示出每年的人数
15
信息2
2011年游客最少
2015年游客最多
39
信息3
人数的变化
12
信息4
谁比谁多(少)
17
信息5
其它
(1)师:观察条形统计图,这是横轴,表示年份,这是纵轴,表示人数,纵轴一格代表多少人。课前也叫同学们写出相关信息,你们如何写的呢?一起示信息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的统计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和同桌交流想法。
(3)汇报交流
预设:大多数人看出“信息1”说明从条形统计图上可以很容易找到每年的人数,板书“条形统计图上容易看出数量”:只有12个人看出,说明人数的变化在统计表上不容易让人看出。板书“不容易看出数量变化”。
3、这两种都可以表示出数量多少,看出人数变化比较困难,那有没有一种更好的统计图来表示出数量的变化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设计意图
(1)通过课前让学生做预习单,把握学情,了解学生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掌握情况,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2)通过教学预习单的回馈,复习统计表和条形统计的知识,为折线统计图的引出做好铺垫。
(3)通过复习,并板书这两种统计方法的特点,为对比三种统计方法做好铺垫,让学生更清楚比较出三者的异同,突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折线统计图
1、点的作用
(1)师:如果这个2014年的7000人用一个点来表示,这个点应该画在哪儿?电脑演示:横轴和纵轴地交叉点----并隐去条形-----只剩点。
(2)师:第一个条形上画一个点?其余数量多少都用点来表示,这些点又应该在哪里?电脑演示。
(3)师:这些不同位置上的点都是表示什么?每年的人数。
板书:数量的多少
2、线的作用
(1)师:看着这些点你能不能用手势比划出来,如果画出来是怎么样的呢?电脑演示,它就是折线统计图。
(2)师:点表示数量多少,线有什么用吗?看出数量的变化。
(3)师:这些线怎么变化?人数先减少,再一直,不断上升,让你们猜下,根据这种情形,你觉得2016年会有多少人?这几个同学推测的数有什么特点,都比2015年要多些,那你们怎么想到要多些?预设:因为前面都是一直上升,所以2016年要多些。你们是根据前面一直上升这种趋势,来推测后面也会增加。
(4)师:如果你是龙湾潭的经理,你希望实现哪种预测?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5)师:通过线的起伏可以看出数量的。整体变化趋势。你觉得线还可以有什么作用?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来说下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我是通过计算;看格数;我是通过看线的长短,越长说明增加最多,越短增加越少。除了看线长短,还可以看什么得出?通过坡度,坡度越陡增长越快,坡度越平,增长越缓。
板书:(长)陡----快 (短)平 --慢
小结:线的起伏,可以更清楚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板书:更清楚得反应数量的增减变化。
3、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相同和不同点。
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条形统计图能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能清楚表示数量多少,更直观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设计意图
(1)让学生经历折线统计图形成的过程,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对比三种统计图,更加突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建构学生的知识网络。
(3)同时为画折线统计图做好铺垫。
(4)并能根据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强化统计的意义。
四、巩固练习
1、下面两种数据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比较合理?
图表一:2015年龙湾潭部分动物数量统计表。
动物名称:田鱼 山鸡 螃蟹 松鼠 野兔
数量: 560 20 120 260 150
图表二:2011~2015年龙湾潭山鸡数量变化统计表。
时间: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数量:120 70 40 25 20
(1)让生选择,并说明理由。
(2)小结:如果只用表示数量多少,可以用条形,如果要表示出动物数量变化的,用折线统计图。
2、画折线统计图。
师:你能根据统计表画出这幅折线统计图吗?
学生独立完成。
(1)你们是怎么画出来?先描点,再连线。
(2)看下图,你有什么想说的?
(3)老师用同样的数据也画了一幅图,看看和你们一样吗?怎么回事?数量变化的程度是一样的,只是直观感觉上不一样的。格数不一样。读图要看清纵轴上的单位。如果纵轴上单位不一样,图形又会怎么样呢?
(4)为了宣传大家要保护动物,你会选择哪幅图?第一幅,第一幅让大家感到数量下降很明显。看图时要注意看清横轴和纵轴的单位,虽然数量变化一样,但是给大家的直观感觉不一样。
(5)我们应该根据生活需要选择合适的形式进行合理表达。
3、生活中的统计图。
师:除了我们刚才看到的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折线统计图,你在哪有见过吗?学生说完,课件出示生活中的折现统计图。
4、小结。
师:一起回顾这节课,我们是怎么学的?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点 :数量的多少
↗ 升:增加
线:数量的增减变化 ↘ 降:减少(长)陡----快 (短)平 --慢
→ 平:不变
《折线统计图》教案设计【第四篇】
课前准备:
由于学生是在一年以前学习过了复式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尽管折线统计图还没有正式学习,但从其他一些媒体中是见过的,学生对此并非一无所知。为了唤起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回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然呈现折线统计图,课前预设了一项作业:通过报纸、书刊、电视或网络了解并收集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
一、交流收集的各式统计图表,引入新课
1、交流并展示同学们课前收集的统计图或统计表。(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中的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单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展示)指着折线统计图问学生:你们知道他们的名称吗?这就是我们在本单元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2、老师也在课前进行了调查,用多媒体或挂图出示“非典”图片。介绍2003年发生在我国“非典”期间的一些事例。在讲到全国人民都很关心北京这个“非典”重灾区的情况,报纸、电视和网络每天都要公布新增病人的人数,这也是全国人民了解疫区情况的重要途径时,同时出示教科书提供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这两份统计图表。
(1)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请上台来指着统计图或统计表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学生交流的信息主要包括:不同日期所对应的人数和不同人数对应的日期,以及新增病人最多与最少的日期,其中可能会有个别学生能说出新增病人人数越来越少。
教师:刚才我听到有个别同学说新增病人人数越来越少,你们觉得是这样吗?是怎样看出来的?(请这个学生上来讲一讲)
教师:这个信息在当时可重要了,让人们心理安稳了许多。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信息只有少数同学看到了?如果把它换成这种形式的统计图,这个信息就很明显了。(出示折线统计图)
二、认识折线统计图
1、师:从折线统计图上你都看到了些什么?(通过看图,学生明确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一样,有统计图的名称,统计的时间,统计图的横向表示日期,纵向表示新增病人数。)
2、师:请同学们观察统计图,你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是怎么看出来的?(先独立思考,再与同伴说说)
学生:我看到了5月1日对(对应)的点最高,说明这天新增病人最多。
学生:我看到了5月31日对应的点最低,说明这天新增病人最少。
学生:我看到从5月1日以后的线在一直往下走(用手势在边说边比划),所以新增病人在不断地减少。
学生:我看到从4月26日到5月1日,新增病人还在增加,因为这个时间的线段在往上走。
教师:同学们不仅能说出新增病人的变化情况,还能从折线统计图中点的位置来说明人数的多与少,从线段的上升和下降说明人数的增加和较少。很了不起!
教师:刚才同学们已经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了5月1日以后的新增病人在逐渐减少,那么是不是每个月减少的人数都一样呢?能不能从图上看出来那个月人数减少得最多呢?(学生讨论)
学生:每个月减少的人数,我可以将挨着的两个点的人数相减,再比较就可以知道了。
学生:不用那么麻烦,我只要看哪一段斜得最厉害,这期间的新增人数就减少得最多。
教师:他说“那一段斜得最厉害”是什么意思?谁听明白了?
学生:我知道,比如说5月1日到5月6日,竖着看,人数减少了2?5格,1格代表20人,2?5格大约就减少了50人。在看5月6日到11日,也是竖着看,人数减少了1?5格,大约减少了30人。
教师:把相邻两个点竖着比较,看人数的减少情况,是个好办法。谁再来说说你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我发现相邻两个点横着的距离都是一样的,竖着减少得越快,这部分的线段就越陡,说明人数减少得越多,也可以说,如果线段越平,人数减少就越少,就像26日到31日那样,减少的人数最少。
教师: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线段倾斜的程度就表示了人数减少的快慢。
3、根据折线统计图独立完成第117页下面的填空。
教师:请同学汇报自己是怎样填的,并说明你是怎样从图中看出来的。
学生:第1题新增病人在5月1日最多,达到122人,以后人数在逐渐减少。因为5月1日的点最高,所以人数最多。达到的人数我是从统计表中看到的,统计图上看不准确。因为在5月1日以后的折线都在不断下降,所以人数在逐渐减少。
学生:新增病人减少最快的时间是在5月2日到5月6日,减少了52人。我发现从5月2日到5月6日的线段下降得最快来找到的,减少的人数也是从统计表中查到的。
学生:我觉得6月初的新增病人的人数会更少,说不定没有了。
教师:做出这个预测有道理吗?依据什么?
学生:看这个折线的变化就知道,新增病人人数越来越少,折线越来越向下降,所以可以估计6月初的新增病人会更少。
教师:怎么理解?
学生:就是看折线一直往下降的趋势。
教师:看“趋势”来做预测,很有道理!
简评
该案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既有利于唤起学生对已有统计知识的回忆,又能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地引入折线统计图,同时丰富的统计图表还能为统计知识的后继学习留下一些直观印象。
二是在折线统计图之前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认读中,抓住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对于“新增病人人数越来越少”这个重要的信息只有少数同学能看到的现象,直接换成折线统计图形式后,学生明显感觉到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三是教师将认识折线统计图分成了两个环节,在第1个环节中,给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发现的空间,在学生容易看出的现象中,突出落实在折线统计图中点的位置与线段上升与下降的认识。尤其在认识线段的倾斜程度就表示人数减少的快慢这个教学难点上,教师让多个学生用自己语言来表达,教师用不多的语言,抓住学生话语中有价值的字眼,如“斜得最厉害”、“把相邻两个点竖着比较”来引导全班同学去理解、咀嚼与分享,使学生的思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不断地升华。第2个环节则是一方面巩固前面的认识,并着重将怎样看“趋势”和以此进行预测落到了实处。
上一篇:《村居》教案汇总4篇
下一篇:《山谷中的谜底》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