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钱老师一课——《黄河的主人》精编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听钱老师一课——《黄河的主人》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黄河的主人》教学反思1
《黄河的主人》一课是四下的最后1篇课文了,我看到书的最后几张的时候,才知道这学期的课文教学就要再见了。因此在上这课的时候,我特地让学生把这篇文章事先背上。 一个中午和一个晚上的作业就是背这篇课文,学生绝大多数背上了,有很多学生背得很熟。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我把最后一段文字写在黑板上。然后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受黄河的惊涛骇浪和羊皮筏子的小而轻。让学生把黑板当作黄河,在黑板上画羊皮筏子。有的孩子画得很大,有的孩子画得很小。这样让学生讨论,留下他们认为大小合适的画。再结合书中的文字,让学生想象自己坐再羊皮筏子上会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样的担心。最后再抓住最后一段进行升华。
整个教学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黄河的凶险,让学生知道人定胜天的道理。利用插图让学生说黄河,领略黄河的风采。再利用想象来激发学生的激情,感悟到渡过黄河的艰难。抓住最后一节的背诵,提升情感,感受黄河,体味艄公的工作和心里。教学中有个孩子提出,人不能和大自然斗争,要敬畏自然,我这方面没有帮他解决,也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也有个孩子说题目有问题,黄河的主人是大自然,人是战胜不了大自然的。我说下课和他交流,实际上下课后我都忘记了,几天写的时候才想起来。我为我的教学机智而可笑!
这篇课文文字上很简单,教学上我也是选择简单的阅读和理解,孩子事先把握课文的文字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在课堂教学和阅读理解上是很轻松,很自然的,课堂中的很多环节也会完美的达成。 平时简单的一堂课上好了,做老师的心里有一种成就的感觉,学生也有种体验成功的快感,课堂其乐融融! 看来,上好平时的家常课也是很有必要的,那也是修身养性呀!
哎,课文阅读教学又要到暑假以后再来体验了!一学期又要结束了!准备复习了!但愿孩子们能够在考试的时候发挥正常!
初读感知——躬行撑筏的快乐2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文本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一座心灵桥梁,通过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见面。学生阅读文本,好似艄公撑篙,只有撑动篙子,才能到达彼岸。
初读文本,我采用“读、画、思、议”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读:认真放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画:再轻生读课文,画下生字、喜欢的词语、句子。
思:速读课文,思考文中围绕“黄河的。主人”写了什么事物、人物?
谁是黄河的主人?(这两个问题的引导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解决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
议:在交流中指导学习生字新词,在合作中交流学习方法。“你是怎样记下这个生字词的?”,“你为什么喜欢这个词语、句子?”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书要靠自己去读”,“但我们应以有指导的读书活动为中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用“三读、二画、二思、一议”四种研读实践活动方法触摸语言,充分地与文本进行沟通对话。
这就是语文的下里巴人,不能急功近利,只能循序渐进。
《黄河的主人》教案3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艄公的勇敢和智慧,感受他们作为“黄河的主人”的骄傲,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旁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 播放黄河水流湍急的风光片镜头。
2. 出示课题,质疑: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他能成为黄河的主人?
二、自读课文,初知文意
1. 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自读生字,读准“湍”、“骇”的读音。
2. 思考:谁是黄河的主人?
3. 抽问。
三、再读课文,根据旁批学会解决疑难
1. 再默读课文,学习课文旁批,写出不明白的。问题。
2. 师重点引导解决:艄公为什么被誉为“黄河的主人”?(而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则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一同解决。)
3. 解决疑难。
(1)注意引导学生体验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以衬托艄公的“勇”。
(2)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羊皮筏子的“小”“轻”,以突出艄公的“智”。
(3)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乘客们的谈笑风生,以表现艄公技术高超,令人信服。
(4)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艄公驾羊皮筏子的神态、动作,体会艄公的镇静和机敏。
(5)在体会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悟。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 齐读最后一句。
2. 教师利用旁批,让学生自己总结。
《黄河的主人》教学反思4
可以说很多学生事前都没有看过《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对于课文的重点问题:为什么艄公被称为黄河的主人?按照传统的方法来看,可以从黄河的磅礴气势,羊皮筏子的小而轻,乘客的谈笑风生等方面来理解和感受艄公的勇敢和镇静的风采。其实就是三个方面的衬托出艄公的勇敢和镇静。那么我们可以把文章的后半部分不要发给学生,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渲染、衬托上,让学生猜猜谁是黄河的主人呢?这样一来,课堂气氛会更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更大。
1、黄河和艄公两者的对比
2、羊皮筏子体积之小与其载物这之多的对比
3、旁观者和当事人的对比
在课堂上抓住这三个对比,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树立起黄河的主人——艄公那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形象,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对艄公肃然起敬,还让学生深深明白课文各部分与中心是紧密相连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学生对艄公的敬仰之情,是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之中“牵”出来的,要使在孩子的内心真正有很深的感受还应当在各个对比之中
“用心”读书,自然而然发自内心地生成,在一遍遍的读书过程中慢慢感受到,慢慢从心中“长”出来的真情实感,而不应该是老师带着学生从文章中生硬地“对比”出来的。
《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5
《黄河的主人》教学反思
这堂课是我第一次上,也是我本学期一节把关课。课上下来的感觉不是很好,或多或少都有些遗憾,在本办公室的老师和教导处领导点评之后,对自己的这节课认识更加深刻了。
作者袁鹰以独到的角度、大气流畅的文笔,以自己在黄河岸边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环境渲染、人物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刻画了战胜惊涛骇浪,在黄河上操纵羊皮筏子接送乘客和货物的艄公形象,突出表现了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只要勇敢、机智,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可以说,对学生而言,这是1篇文质兼美的佳作,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人文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五年级第九册的语文教材。作者袁鹰以独到的角度、大气流畅的文笔,以自己在黄河岸边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环境渲染、人物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刻画了战胜惊涛骇浪,在黄河上操纵羊皮筏子接送乘客和货物的艄公形象,突出表现了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只要勇敢、机智,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可以说,对学生而言,这是1篇文质兼美的佳作,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人文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可以说很多学生事前都没有看过这篇课文,对于课文的重点问题:为什么艄公为称为黄河的主人?按照传统的方法来看,可以从黄河的磅礴气势,羊皮筏子的小而轻,乘客的谈笑风生等方面来理解和感受艄公的勇敢和镇静的风采。其实就是三个方面的衬托出艄公的勇敢和镇静。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间的联系。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细细研究教材,我决定重点抓词语来教学,具体教学如下:
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板书了“黄河”一词,让学生简单交流一下自己对黄河的了解,可能是在我们枣庄这个地区的学生,几乎不大可能亲眼看见黄河,对于黄河也知之甚少(由于赶进度,没来得及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也可能是因为这,也为后面的教学失败埋下了伏笔吧)。于是我让学生打开书本,认真读两遍书,并用铅笔画出描写黄河的词语。在学生完成后,我请了两位学生说出那些是描写黄河的词语,其他同学拿词典查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一切都那么的顺利,我都为自己的这一设计有些沾沾自喜。因为这样不光让所有的学生都对黄河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也让学生对词语的意思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本应非常完美的一个开局,却因为我的缘故并没有延续下去。本设想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来感情朗读词语,读出黄河的那种令人心寒的气势,但不知为何,鬼使神差般到我竟然没有按自己的预设进行教学,而只是草草地读了一下,只能说是正音朗读(又一次为本堂失败的课埋下了第二个伏笔)。教学完黄河的词语后,我又让学生读第三遍书,要求用另一种符号画出黄河给普通人的感觉。所有的教学设想和教学手段都同上,但也是犯了同样的错,没有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词语(因而也就埋下了第三个伏笔)。词语教学完了,我又在“黄河”的后面板书了“主人”,同样让学生查词典理解了主人的意思。所有的一切除了没指导感情朗读,都是那么的自然又都尽在我的掌握中。把课题补充完整,请学生读题质疑。着一环节我没有像以往一样让学生自由质疑,我明确规定说读了课题后,请你提两个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因为与平时不同(平时一般是看了、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意提),因为有了要求规定,所以学生都显得真认真,很重视,不过已(阿拉文库☆)有了之前的这种看题提问的练习,所以学生很快地都举起了手。交流下来,基本是在我的预想中,学生都提了“‘黄河的主人’是谁?和为什么称他为‘黄河的主人’?的问题”请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第四遍读课文(学生都有好奇心,正抓了他们这个心理,我相信他们不会觉得第四遍书读得觉得厌的)。学生都很认真地读了一遍,并有大多数学生已举手示意找到答案了,但我不急着让他们回答,因为这不是第一课时要解决的,我话锋一转,让学生先不急着回答,先学本课的生词,同时相机释义,完了又让学生第五遍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这是以前常做的,所以学生们还是习惯性地读了第五遍,就这样,第一节课就在学生的朗朗书声中结束了。(但我没想到的是所有的一切失败阴影也都随之已埋伏在这堂课中了 )
第二课时,在复习完词语后(还是没有解决感情朗读的问题,虽然我心里真想纠正的,可到了课堂上反而是我放不开手脚而没有这么做),让学生又一次的分段落朗读全文,同时还是思考谁是黄河的主人。交流时,第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是“艄公”,我没有予以评价,而是让学生拿出词典查找“艄公”的意思,很快学生都知道是指撑船的人。在了解什么叫“艄公”后,我请学生再看看有无不同意见或有无发现什么不对的地方,在短时间的沉默之后,终于有几只手举了起来,我请其中的一位起来说,他说艄公的概念太广了,不能说所有的艄公都是黄河的主人,应该是在黄河上撑羊皮筏子的艄公。一切都那么顺利,第一个问题学生利用自己读书,查词典就解决了。我也没费多大的力,一切都很轻松。没想到的就是在这轻松的背后却暗含着接下来的一大尴尬失败。解决了“黄河的主人指谁”,接下来就解决“为什么在黄河上撑羊皮筏子的艄公就是黄河的主人?”我本以为因为前面的这些字词分析,学生应该能很快地了解原因的。但事与愿违,学生基本上是回答不出这个问题,最后也是在再三启发暗示下,才三三两两地找出了理由。
课后我仔细地想了一番,最后认为造成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其一、学生对黄河的了解知之甚少,但课前我却没有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对黄河有一定的了解,因而对于文中描写的黄河的语句没能产生共鸣。让学生自由表达,让他们展示一幅幅黄河的画面,就显得那么枯燥,空白。本来通过文章中的文字展开想象,最后再回到文字上来,将文字中的气势用语言来进行拓宽,认识了黄河的汹涌,对于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就会有更深的认识。但由于我的第一步没走好,加之后面也没有把精心准备的多媒体可见利用好,更是让学生的头脑中显得那么的空洞。其二、古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老师用真挚的情感激发学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甚至震撼学生。但我首先就没有情动,所以学生就别谈了,看来课前自己的准备还是不够充分,对教材的理解、分析还不到位。在课堂上学生的情感难以得到充分抒发,才能难以得到充分展示,个性难以得到充分张扬,虽然他们是自由的、充实的、快乐的、幸福的,但这都是浮于表面的。其三、在本堂课上,学生的朗读训练也未指导到位,从上课伊始时就显得冷淡,学生难以真正入境,课堂气氛也就难以活跃起来了,尤其在解决“为什么说在黄河上撑船的艄公是黄河的主人?”这一难点问题时,更加明显。
新课程如何转入课堂实践,我们的教师关注点是什么,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让我对此又有了新的认识。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新课程的教学需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才能达成有效结果。这种教学方式的变革,只有经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能体现出来。语文教学关注的不仅是知识(结果)的本身,更是活动的过程、方法,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和运用,这是动态的、鲜活的、富于变化的过程。教师要敢于摆脱教材和预设教案的束缚,明确自己的引导、启发、点拨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而不是设置圈套,变相牵引,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在深入研讨课文、全面筛选资料、细致了解学生的前提下,考虑“一种”或“几种”教学思路,选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组织教学。
总之,反思是新课程对教师评价体系的具体要求之一。深刻的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上一篇:《雅鲁藏布大峡谷》教案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