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4篇)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4篇)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篇】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圆:关于圆这个图形,你已经了解了一些什么?
学生口答。
2.那么你还想学习关于圆的哪些知识呢?(课件显示什么是圆的面积)
二、教学例7
1.初步猜想:猜一猜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2.实验验证:圆的面积与半径或直径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来做个实验。
(1)教师逐步出示例题中的第一幅图:先出示正方形,再以。正方形的�
提问:
①图中正方形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②猜一猜,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的几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圆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4倍,有可能是3倍多一些,并让学生适当说明自己的想法。)
出示方格图后指出: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再来验证刚才的猜想。
提问:想一想,我们怎样去数方格?学生交流时注意引导:
①先数出1/4个圆的面积;
②特别接近满格的可以看作满格,其余不满一格的可以凑成一满格。
在学生数出后,让学生用计算器算一算,这个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指出:只用一个圆,还不足以验证猜想,我们再找两个圆,并用上面的方法算一算。
让学生观察例题中的下面两幅图,计算并填写图下的表格。
3.交流归纳:从上面的过程中,你能发现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交流中相机总结:
(1)圆的面积是它的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
(2)圆的面积可能是半径·平方的丌倍。
三、教学例8
1.谈话导人: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的面积大约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那么圆的面积究竟应该怎样来计算呢?我们继续学习。
2.操作体验:教师演示把圆平均分成16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让学生用预先已经平均分成16份的圆,仿照教师的拼法拼一拼。
提问:拼成的图形像个什么图形?
追问:为什么说它像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图形上下的边不够直)
3.初步想像:如果把圆平均分成32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想一想,拼成的图形与前面的图形相比将会有怎样的变化?用实物或投影演示,验证或修正学生的想像。
4.进一步想像:如果将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闭上眼睛想一想,随着份数的增加,拼成的图形会越来越接近一个什么图形?
交流后,教师出示如教科书所示的箭头、省略号、长方形虚线框。
5.推导公式。
(1)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交流中借助图示小结: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是圆半径;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追问:如果圆的半径是厂,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应怎样表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c/2=2πr/2=πr)
(2)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来计算圆的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形如教科书第105页上的板书,并得出公式:S=πr。
追问:
①看着公式再回忆一下刚才的猜想,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多少倍?
②有了这样一个公式,知道圆的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面积了?
6.做“练一练”。
核对答案后,先引导学生比较两题的不同之处,再引导学生总结已知直径求圆面积的方法。
四、教学例9
1.谈话导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与圆面积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出示例9。学生读题后,可以先问问学生有没有在生活中见过自动旋转喷水器,再让学生想像自动旋转喷水器旋转一周后喷灌的地方是什么图形,最后借助多媒体动画或挂图帮助学生理解喷灌的地方是一个近似的圆,圆的半径就是喷水的最远距离。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组织交流。
五、做练习十九的第1题
1.指名读题,并要求说说对题意的理解。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反馈交流。对解答错误的学生帮助其分析错误的原因。
六、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重点引导关注: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的?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圆的半径和直径,分别怎样求圆的面积?等等。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选9【第二篇】
导学内容:
教材第8~11页,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4~7题
导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预习学案:
1、说一说等式的性质
2、解方程
12x=96x÷40=14x÷=5
导学案:
教学例7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米
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
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教学例7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米
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
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课堂检测:
根据应用题的题意,在空格处列出方程
1.有两个工程队,第一队有46人,第二队有28人,从第一队调x人到第二队使两队人数相等
列方程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10天可以完成,乙队单独做15天可以完成,两队合作x天可以完成
列方程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汽车厂今年生产汽车16000辆,去年生产x辆,今年比去年生产的汽车增加1倍还多1000辆
列方程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米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例1、22页做一做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xx页的内容及第xx页练习的第x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并总结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用长方形纸片(长3Cm,宽2Cm)与方格纸。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前面,我们通过研究两个数的因数,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在数轴上标出4、6的倍数所在的点
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画有两条直线的纸。
在第一条直线上找出4的倍数所在的点,画上黑点。在第二条直线上找出6的倍数所在的点,圈上小圆圈。
2.引入公倍数
(1)学生汇报,多媒体课件出现两条数轴,并根据学生报的数,仿效出现黑点和小圆圈。
(2)观察:从4和6的倍数中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演示两条数轴合并在一起,闪现12和21。
(4)我们发现: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如果让你给这些数起个名,把它们叫做4和6的什么数呢?(板书:公倍数)
说说看,什么叫两个数的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如果让你把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填在下面的图中,你会填吗?试试看。同桌两人可以讨论一下。
4.引人最小公倍数
学生汇报后问:
(1)为什么三个部分里都要添上省略号?
(2)4和6的公倍数还有哪些?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3)有没有最小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几?(板书:最小公倍数)
4的倍数6的倍数
4,8,
16,20,
12,24,
4和6的公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