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精彩2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设计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重点培养学生基本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通过趣味活动提升学习兴趣,鼓励合作学习与实践应用。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教材根据《标准》的理念,加强了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从而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教材呈现的是四名学生小组活动时的场景,展示了三种不同的分法。最后还提出: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说说你的理由。做一做的第1题,是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第2题是让学生说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以及任意四边形之间有什么不同,进一步把握这些图形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特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学生分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的,也较难掌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同时,还可以采用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并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学生一系列自主性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理念:

1.联系生活,展开教学。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就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充分利用生活实际的情境:校园场景引入四边形的教学,把认识四边形这一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图形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情境,探究规律。

几何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所以我尽量提供各种感性材料,如教材例1中的图,各种各样的图形卡片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出四边形的共同特点,然后再通过学生动手围一围、分一分、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思考,使学生对四边形有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从而也进一步认识了两种特殊的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3.小组合作,全体发展。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钉子板上围四边形,一方面使学生学会分工、协作,一方面在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中,各种层次的学生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又如:在小组合作中,培养他们学会谦让、团结友爱等的情感、态度方面的优点。这样做,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美丽的校园录像,学生欣赏。

师: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定格的校园图片。)

在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图形?

学生从中找一找图形,一边看一边汇报。

2.师:大家真能干!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啊,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图形宝宝──四边形,你们愿意和它成为好朋友吗?(板书课题:四边形)

〔课前播放录像,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中引入数学知识,感悟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日常化、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1.想一想。

课件出示图形王国的图片。

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数学王国!在这里我们就要和新朋友四边形认识了。

你想像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

指名回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2.找一找。

师: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看,数学王国里有这么多的图形,请你挑出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作上记号。

(出示例1图,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

请学生上台利用课件将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拖入四边形的家。别的同学若有不同的观点,可以立刻陈述,最后达成共识。

让学生把认为是四边形的都涂上相同的颜色,同桌互相检查评价。

3.议一议。

师:请大家观察一下,在四边形的家里面的这些图形宝宝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汇报、互相交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四边形的特征,结合图形得出: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教师板书。

师:看着这么多的四边形,现在你能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4.举例。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鼓励。

〔创设图形王国这一情境,通过想一想、找一找、议一议等活动,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了四边形的共同特点。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休课件动态演示的优越性,使图形可以随意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动手操作,互动交流

1.剪四边形。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发现的关于四边形的特征,动手剪一剪,要求每个同学剪出两个以上不同的四边形,我们看一看哪个组剪的四边形最多。

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发展

利用卡纸,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如果学生剪出的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适当补充一些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有选择地让学生上台展示各种类型的四边形,教师适当加以评论,及时表扬。

2.四边形分类。

师:大家真了不起!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的四边形朋友。下面呢,请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将桌上剪出的四边形分分类,然后互相说一说分类的依据和理由。

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的想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组内交流结果。请学生以组为单位,上台展示分类结果,并说一说分类标准。

〔在学生对四边形特征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动手剪一剪四边形,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利用剪出的四边形进行分类,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对不同四边形的理解,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互帮互助,既内化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3.围四边形。

a.师:用钉子板围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特殊在哪儿呢?小组里说一说。

师: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汇报,得出结论。

b.师:围出一个对边相等,但却不是长方形的四边形。

教师下位巡视,及时进行指导。

上台展示个别小组的作品,全班进行评析。

〔从抽象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教师设计了围四边形的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清晰地认识了四边形。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四、延伸拓展,结束新课

1.猜一猜: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认识啊,我们已经和四边形成了好朋友,瞧!他可高兴了,还在为我们在进行表演呢!

课件演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任意四边形的演变。让学生边看边猜一猜下一次将会变成什么图形?

2.剪一剪:

不改变长方形的大小,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把它变成另一个四边形。

〔在学生已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以动画形式展示图形演变过程,初步渗透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而剪一剪的练习让学生在有机会展示自己,使他们感受到学无止境。从而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各有发展,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求知欲。〕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开心吗?

评析: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活动中体验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四边形这个内容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教师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精心设计学生亲自实践的活动,以和四边形交朋友为主线来串联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想一想、找一找、议一议、剪一剪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认识四边形、感受四边形,从而获得新知。

这节课,教师导学得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多媒体课件也恰到好处的发挥了作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下进行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认识了四边形这个新朋友,真正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课本第五册第74页例1,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

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2×3=6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或7×3=21或6×3=18

4×3=125×3=1518+18=36

24+12=36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 第46页—47页例一、做一做和练习十第3题。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口算和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借助点子图,初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学生在自主探究、寻找方法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感。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二个因数得多少个“十”,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四、教学难点:

解决两位数乘两位笔算时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五、教学过程:

(一)口算铺垫,引入新课。

师:在今天上课的一开始,请同学们来看黑板上这几道题,直接口算哪些题你会算?(22×3= 14×2= 14×10= 31×10= 14×12= )第一题会算吗?(生:会)等于多少?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分别等于多少?第五题会算吗?(生回答)有的同学说会,有的同学说不会,没有全班通过我们给他打个问号。

师:同学们来看,我们会做的这些题都是些什么题啊?

师:那也就是说我们会做的题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再来观察我们不会做的题又有什么特点?

师:不会做的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同学们!你瞧,今天我们就要利用我们会做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知识来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得计算。

师:这就是咱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到了哪些信息?要求的是什么问题?

并列式14×12=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估算14乘12。

师:同学们你能估算一下王老师大约买了多少本吗?你是怎么想的?(找2个学生说)

师:刚才我们估算出了12套书大约有多少本,那12套书到底有多少本呢?以前我们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还学过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知识,你能不能根据这些,求出14乘12的准确积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生说把12分成10和2)

(2)点子图演示分法和算法。

师:我们把每一本书都看作是一个小圆点,就出现了这样的点子图,如果把你的想法在点子图上来表示出来,(课件演示)就是把12套书分成了10套和2套,10套是14×10=140(点子图上画括号),2套是14×2=28,140+28=168。看来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他刚才是把12分成了10和2,那12还可以分成几和几呢?(生口答)

(3)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师:你们会像董老师这样在点子图上表示出你们的分法和算的结果吗?那就请大家拿出一张这样的点子图,在点子图上先分一分,再算一算。好开始!

(4)展示学生点子图作品。

师:请你来说一说。

(课件同步展示)

生1:把12分成5和7。

生2:把12分成4和8。(师引导学生说出把12分成3个4)

生3:把12分成10和2。

师:不管大家用的是哪一种算法,董老师发现我们都是先把两位数分成了两个一位数或者是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去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同学们真了不起!都能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5)比较三种分法。

师:请同学们再来观察一下,这几个同学的作品,�

师:刚才我们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一种口算的过程,那我们能不能利用竖式来计算呢?

学生自己尝试着做一做,教师巡视,找出带0的竖式和不带0的竖式

(7)指名板演竖式并回顾计算过程。

1)学生展示自己竖式过程。

1、生:(展示带0的)说计算过程(让学生手指大屏幕解说)

2、生:(不带0的)生一边说老师一边板书同时问每一位上的数分别表示什么。

2)比较一下这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是否可以不写0

3)再次回顾不带0的计算过程并说出每一层积是谁和谁的积,是几套数的本书。强调第二层积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

4)检查自己的竖式,把不对的地方改正过来。

(8)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下面我要考考大家,请大家完成学习卡上的第一大题,看谁算的仔细。

(指名黑板板演)

(四)巩固练习。

第一题:看谁算的仔细。

第二题: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收获了这么多?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那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下请大家完成书47页第2题和第4题。

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初步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421×4= 726×7= 285×4= 561×2= 478×4=

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算式结果,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这是我们在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但前一节课只算了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钱。这里还有这么多的商品呢?你能看图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来大家解决吗?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第29页看着第4题,请你帮助这些小动物判断一下,它们的计算究竟对不对?如果有错,错在什么地方?又该怎样克服呢?

2.教学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在书上计算出结果,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3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7题。

四、课堂小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2、培养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欢迎来到《同步课堂》。

本校的“妙味快餐店”开业了。今后同学们可以在学校吃到可口营养的盒饭了。盒饭中的菜只限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快来选一选自己爱吃的荤菜和素菜搭配成一个盒饭吧。

二、配菜

1、初步感知搭配的意义

菜谱一

荤菜:肉丸子

素菜:白菜冬瓜

师:你想选哪一个荤菜和哪一个素菜?

搭配方法一、肉丸子、白菜。

师:还有别的配菜方法吗?

搭配方法二、肉丸子、冬瓜。

师:通过刚才的配菜,大家可以看出,一个荤菜和两个素菜可以有2种不同配菜方法。

(设计思考: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使数学教学更具体;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培养创新思维。)

2、体会搭配的有序方法

师:大家不仅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菜,还学会了配菜,现在本店已贴出了明天的菜谱,请大家看一看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菜谱二

荤菜:牛排素菜:豆腐

鱼油菜

师:请同学们自己试着配菜,可以用学具摆一摆、搭一搭,然后把你的配菜方法说给大家听,看看你能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配菜方法一:牛排豆腐

牛排油菜

鱼豆腐

鱼油菜

这种搭配方法是先确定荤菜搭配素菜,每样荤菜有两种搭配素菜的方法,这样一共搭配出了4种不同的盒饭。

你能像这样先确定素菜搭配荤菜,画出示意图吗?动手试一试,看谁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师:我们像这样画出示意图,不仅有序的表示了我们搭配的过程,而且能够保证搭配的方法不重复、不遗漏。你们学会了吗?

3、实践操作、用示意图表达搭配过程

师:看来同学们都学会了配菜,可 后天我店将推出二荤三素的菜,谁能一次配成所有种类的盒饭,就有可能被聘请为本店配菜部经理。你们有信心吗?

菜谱三

荤菜:肉丸子素菜:白菜

虾豆腐冬瓜

搭配方法一、确定一个荤菜搭配素菜(课件出示示意图的制作过程)。

肉丸子有3种搭配素菜的方法,虾也有3种搭配素菜的方法,所以一共能搭配出6种不同的盒饭。

师:先确定素菜,再搭配荤菜该怎么画示意图呢?自己动手试一试。

小结:2个荤菜3个素菜搭配成1荤1素的盒饭有2X3种搭配方法

看来你们都能成为合格的配菜经理了,真了不起。那你能试一试:3个荤菜3个素菜搭配成1荤1素的盒饭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4、探究符号表示搭配过程的方法

我们要很快画出示意图,可以用字母、数字或是符号来表示这些荤菜和素菜,我们用大写字母表示3种荤菜,用数字表示3种素菜,同学们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符号试着画出搭配过程吧。看谁搭配的最有序,还能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课件演示示意图的画法,总结搭配方法有9种。

有些同学不画示意图直接写出算式3X3=9来表示3个荤菜3个素菜搭配成1荤1素的盒饭有9种搭配方法,这样可以吗?

小结:这样列算式表示搭配的方法有9种也是可以的,通过同学们画示意图搭配也验证出这个答案是对的,看来数学的简洁之美大家都能体会了。你们不光可以成为配菜部的经理,我看你们将来自己开个快餐店都不成问题了。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勤于思考将来一定能有所作为。

5、思考:4个荤菜3个素菜搭配出多少种不同的盒饭呢?

(设计思考:这样的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

三、课后练习,生活中的其他搭配问题

1、搭配路线。

师:搭配问题不仅体现在配菜方面,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搭配问题,课后看谁能成为学习的有心人,找找生活中的这类问题,并利用我们学到的本领解决它。

同学们看一下这幅图,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出示由学校到动物园的路线图)。

师:共有几条路可以走,这是搭配问题吗?你能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找出这道题的答案吗?

方法一、画示意图总结搭配方法

方法二、一一例举

A→C B→C A→D B→D A→E B→E

方法三、直接列出算式2X3=6

2、搭配服装。

看来,搭配还真是一门学问。

不仅菜要搭配,路线可以搭配,日常生活中的衣服也是要讲究搭配的。

(课件出示课后第二题),要配成1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搭配,画出示意图总结搭配方法。

(设计思考: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更多搭配中的学问,设计了“搭配服装”“搭配路线”两个活动,让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的基础上集体交流。)

四、拓展应用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演示了6种搭配方法。那么3件上衣、3件下装、3双鞋子搭配成不同的一套服饰,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呢?

1、用符号表示上衣、下装和鞋子,试着画出搭配示意图。

2、课件演示固定一件上衣搭配下装和鞋子一共有9中不同的搭配方法。

3、所以3件上衣一共可以搭配出27种服饰。

(设计思考:这样的练习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学生能熟练的掌握用符号表示的示意图的画法,解决起来并不难。这一部分的练习重点不是学生的搭配方法和过程,而是课件演示搭配方法,学生感受搭配的数学意义和作用。)

五、课后总结

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感觉高兴吗?你学到了什么?自己说说吧。

今天我们认识了生活中的许多搭配问题,解决了荤素搭配、路线搭配、服饰

搭配的数学问题。我们知道了要想不重复不遗漏的搭配可以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当然了在数学学习中养成有序思考的好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我处的认识和对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在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和解决总量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挂图、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课前你们每个小组都分得一个学具篓,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学具篓里都有些什么物体,能告诉老师吗?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运用这些学具进一步探索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出示课题:周长是多少

二、操作实践,解决问题

1.拼一拼

(1)请同学们取出6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动手拼一拼,看看可以拼哪些形状的图形?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学生互动交流。想一想你拼成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学生操作,汇报交流。

2.比一比

(1)谈话:同学们都自己动手求出了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老师这里有两个图形(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后两个图形)同学们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先估计下:哪一个图形的周长长一些?请同学们验证下自己的猜测。学生尝试测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2)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它的周长和刚才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比较一下三个图形,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画一画谈话: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吗?在小组交流下,看看有几种情况?你能画出这些长方形吗?如果正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画出这个正方形吗?

4.量一量出示课本上两幅图。这两幅图是什么?你能指出它们的。周长吗?和你的同桌交流下。(第二幅图注意让学生明确周长就是圆的周长,和里面的图案无关。)你能估计出这两幅图形的周长吗?你能验证下吗?你打算如何验证?同桌合作测量出两幅图形的周长。(第二幅图让学生通过软线来测量,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刚才的四个活动,你对周长又有哪些认识?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 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 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评析: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评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 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评析: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评析:本环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准确定位,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平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 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

(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评析:本环节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中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势必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 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 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 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评析: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最后一个练习,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整节课前后呼应,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页的练习二十一。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和验算。

三、教学重点: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准备:

投影片、表格图。

六、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础

练习

应用

训练

1、口算。

84÷778÷6

56÷260÷4

51÷399÷9

240÷8700÷5

2、学生在书上计算。

在里填上>、<或=。

学生先算出小得数,再比较大小。

3、出示表格图。

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要怎么算,再在书上填空。

4、聪明题:()÷6=204.。.。.。3

()÷4=1600.。.。.。3

小组讨论,()里要填什么数,再在书上填空。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

2. 引导学生由复习迁移、类推到新知的学习。

3. 引导学生通过笔算,感觉美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方法,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准备:

师生各准备小棒8捆(每捆10根)又7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笔算(指名学生板演):

24×2= 213×3=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情景图:(课本13页例6)

2.抽学生回答从情景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并自由发言)

灰天鹅:48只;

白天鹅:是灰天鹅的2倍;

三、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探讨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根据情景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出示完整题目:

湖里有48只灰天鹅,白天鹅的。只数是灰天鹅的2倍。白天鹅有多少只?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48×2

(2)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板书:48×2=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呢?)

①学生估算48×2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

②师生共同活动,演示操作,第一行摆4捆,另摆8根,表示48。接着再摆同样一行小棒。要求2个48根一共是多少根,就是要先算出2个8根是多少,再算出2个40是多少,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加起来。先算2个8根是16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放在2行小棒的下面,另外6根放进这捆小棒的右边:再算2个4捆是8捆,一共是9捆又6根,那么48×2=96是怎样算出来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竖式计算。

问:怎样计算呢?借助直观操作、边讲解边板书竖式。

4 8

× 2

1 6----------8×2

8 -----------40×2(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9 6 ---------(积的十位上为什么是9?)

然后指出,为了书写简便,以上竖式可简写为:

4 8

× 1 2

9 6 (进位的表示什么?)

(3)尝试讨论,掌握算法。

2 8 4 3

× 2 3 × 1 3

8 4 1 2 9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题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怎样处理进位的数?使学生明白乘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积满二十,应向十位进2,积满三十呢?如果十位上满十就向百位进位。

①归纳: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

②注意:告诉学生,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2.探讨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出示试一试:4×152=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估算出大约的积是多少?

(2)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竖式,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3)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积的百位上写几?为什么?

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说明乘的顺序及进位法则。用竖式计算时,注意什么?

四、巩固、拓展练习

1.完成课本第14页1、2题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14页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归纳一下本节课所学的算理。

2.归纳一下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应注意的地方。

六、作业

课本14页第3、4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三、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早锻炼;

8:30-9:00吃早饭;

9:00-11:00看书、做作业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习。

(2)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习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习: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出示本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这节课的时间。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评移,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掌握在放歌纸上画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3、进一步体会平移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位置教学难点:正确画出平移后图形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来说说怎样判断物体或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板题:图形的平移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方法,掌握在放歌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二、出示学习指导

三、

1、认真看书例3,弄清题意后,思考怎样移,注意顺序,重点看黄色字体。

2、认真看例4,思考:这四个图形能一次移到图(2)吗?应该怎样移,有几种移法?

四、先学

师:看书时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开始看书自学。

(四)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

师:看完的请举手,下面老师要来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效果出示检测题2名学生板演,其他在练习本完成

(五)做一做

练习六第3题

要求:要看清题中黄色字体的要求

1、指名板演

2、生独立完成

五、后教

(一)更正

师:认真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和你的答案不一样的请举手。(指名上台用红笔纠错)

(二)讨论

1、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

师:谁能说说怎样画平移图形?师强调:(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平移前,先要确定图形中某一点的位置,画新图形中的每条线段长度与原图形每条线段长度要相等。

2评正确率、板书

3、师:对照黑板上的答案,批改自己的。

4、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在方格纸上画评移图形的方法……下面就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好。

六、当堂训练

练习六第4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1

一、教学内容:

学习小数是认数的一次重要扩展,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往往采用小数表示。本单元初步教学小数的知识,也为第二学段系统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基础。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例2:认识小数

例3:小数的大小比较

例4: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一位小数;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学会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时间:

4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件和配套光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时、分、秒”和“千米和吨”的知识加以巩固,提高计算和估算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克千克和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各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进行各单位之间的简单计算和估算。

二、教学过程

(一)归纳整理,相互交流

1、谈话引导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数学中我们已经学了几组表示事物及其特征的特定单位。你们知道有哪些单位吗?

如:表示时间的单位有哪些?还有表示什么的单位?

2、小组讨论

由小组长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展示

并评出哪一组记录的最完整。

(二)加深体验,建立观念

1、数一数

出示时间单位时、分、秒。讨论:怎样才能感受和记忆这些时间单位?

让学生从钟面的认识,1时、1分、1秒内所干的事情,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等方面复习时间知识。

2、比一比

出示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米和千米

小组讨论: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长度单位?

让学生通过用手比划,以及用语言描述,全面复习所学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知识系统化。

3、估一估

出示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

小组讨论: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质量单位?

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全面复习所学的质量单位及其进率。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1、算一算

出示课本第122页的第9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独立解答。最后交流自己的算法。

2、 猜一猜

结合课本第10页的第4题,让学生根据路程的远近,猜一猜他们是步行、乘车还是乘飞机?

3、 估一估

通过第125的第8题,使学生掌握千克与吨之间的计算与估算。

(四)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课本第122页的第10题,集体核对。

(五)总结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掌握的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课件出示表格,并让学生填写表格。

年()个月

大月

小月

2.填空:平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闰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通常每()年里有()个平年,()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1题。

引导猜测:小明的生日是下个月的第1天,你知道是几月几日吗?

要求:请用类似“我的生日在教师节前两天”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日让其他同学猜。

2.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2题。

(1)提问: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在今年的年历上把它们圈出来。

(2)追问:爸爸、妈妈的生日过了吗?在爸爸、妈妈的生日这一天,你为他们做了什么?还没有过的同学,你打算怎样给爸爸、妈妈过生日?

3.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月份,找出×月1日是星期几,制作一个月历,并完成以下要求。

(1)在表中圈出节日、纪念日。

(2)算一算这个月一共上课多少天,休息多少天?

(3)你还想说些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0页“动手做”。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月历卡,四人一组做框数游戏。

(1)要求:每次用长方形横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2)要求:每次用长方形竖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3)追问:还可以框出几个数?怎样框?试一试。

2.出示教材第50页“你知道吗”内容。

提问:同学们,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年四季和一年的四个季度一样吗?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说说从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明确:一年四季与一年的四个季度是有区别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设计 篇14

单元内容:

教材第1—14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和分米度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3、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会换算质量单位。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并牢记它们之间的进率。

单元难点:

1、能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和表示物体的质量

2、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课时安排:

7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并且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还知道1厘米=10毫米。

(2)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3、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4、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5

教学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一些日常的安全常识。

2、使学生学会自护自救。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啊哟加倍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

二、教授新课

1、防止烫伤

烫伤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故。在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是被热水、热油等烫伤。如何防止烫伤呢?

(⒈)从炉火上移动开水壶、热油锅时,应该戴上手套用布衬垫,防止直接烫伤;端下的开水壶、热油锅要放在人不易碰到的地方。

(⒉)家长在炒菜、煎炸食品时,不要在周围玩耍、打扰,以防被溅出的热油烫伤;年龄较大的同学在学习做菜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要把水滴到热油中,否则热油遇水会飞溅起来,把人烫伤。

(⒊)油是易燃的,在高温下会燃烧,做菜时要防止油温过高而起火。万一锅中的油起火,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应该尽快用锅盖盖在锅上,并且将油锅迅速从炉火上移开或者熄灭炉火。

(⒋)家里的电熨斗、电暖器等发热的器具会使人烫伤,在使用中应当特别小心,尤其不要随便去触摸。

2、安全使用高压锅

用高压锅做饭,节省时间和能源,许多家庭都使用它。高压锅在使用时,锅里的温度高、压力大,所以安全问题十分重要。

(⒈)使用高压锅之前,首先要检查锅盖的通气孔是不是通畅,安全阀是不是完好无损。

(⒉)在使用中,不要触动高压锅的压力阀,更不要在压力阀上加压重物或者打开锅盖。

(⒊)饭菜做好以后,不能马上拿下压力阀或者打开锅盖,要耐心地等待锅里的高压热气释放出来后,才能拿下压力阀,打开锅盖。

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生活中发生烫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⒈对只有轻微红肿的轻度烫伤,可以用冷水反复冲洗,再涂些清凉油就行了。

⒉烫伤部位已经起小水泡的,不要弄破它,可以在水泡周围涂擦酒精,用干净的纱布包扎。

⒊烫伤比较严重的,应当及时送医院进行诊治。

⒋烫伤面积较大的,应尽快脱去衣裤、鞋袜,但不能强行撕脱,必要时应将衣物剪开;烫伤后,要特别注意烫伤部位的清洁,不能随意涂擦外用药品或代用品,防止受到感染,给医院的治疗增加困难。正确的方法是脱去患者的衣物后,用洁净的毛巾或床单进行包裹。

三、总结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并能进行正确地估算。

3、回顾倍的有关知识及对混合运算知识的掌握。

4、解决问题的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与生活应用中的联系,使学生更系统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元旦快到了,老师决定在我们班里举行联欢会,同学们想一想,筹备联欢会需要做哪些事情呢?

[学生进行交流]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师:图中的小朋友为筹备联欢会做了哪些事情呢?请同学们帮忙一下。

[学生在小组内按顺序]

活动二:教学左面板块

让学生先解决分组的问题:

(1)“60人做游戏,每5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2)如果每8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教师可结合本班的`情况,进行开放性的练习,由此引导学生回顾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活动三:教学上面的板块

师:215名学生参加联欢会,每张桌子围坐8人,需要多少张桌子?

你能估计一下吗?

你会准确计算吗?

设计开放性问题:如果每张桌子坐3、4、5、6、、、、、、人需要准备多少张桌子?

学生自主进行练习。

活动四:教学右面板块

师:观察右面的图,你都能发现哪些信息?小组内交流。

你能根据图中所给的数据解决这些问题吗?

[生合作探索。]

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活动五:教学下面板块

师:你能说说计算除法时要注意什么吗?混合运算时要怎样呢?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7

第3课时

24时计时法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24时计时法(教材第82~83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知道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会进行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2、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感受24时计时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生活能力。

3、在探索活动中,发展空间想象力,培养探索精神,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2、掌握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互化方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刘老师今天想考考大家的猜谜能力,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谜语。

生:钟表。

师:同学们的能力可真强,现在钟面上是几时(课件出示:钟表9时),你可能在做什么事情?

生1:上午9时,我在上课。

生2:晚上9时,我在睡觉。

师:原来一天中有两个9时,一个是上午9时,一个是晚上9时,(随机板书:上午9时晚上9时)像这样,在9时的前面加上上午或者晚上的词语,这种计时法叫做普通计时法。

师:谁能再举一个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刻。

生:凌晨3时早上6时中午12时下午4时晚上11时

师:同学们对普通计时法已经掌握了。

【新课讲授】

1、认识24时计时法。师:老师知道大家很喜欢看电视,中央台今天有哪些精彩的节目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中央台节目单。

师:观察这个节目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获取信息,发言。

师:同学们的眼睛可真亮,你们有问题要问吗?

生1:为什么这些时间的前面没有加“上午、下午、晚上”的词语?

生2:16时是几时?

生3:《美术星空》和《七巧板》间隔多长时间?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先猜想一下16:00是几时?(课件出示)

生1:4时。

师:是4时吗?

生:下午4时。师追问:16:00为什么是下午4时?

生:时针第一圈走了12个小时,再走4小时就是16时。16时就是下午4时。

师:真聪明,不愧是我们班的小数学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种新的计时法。(板书:24时计时法)

2、感知24时计时法。

师:课件出示(晚上12时),这是几时?

生:晚上12时。

师:对,当我们沉睡在梦乡时,新的一天开始了。晚上12时它既是前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也可以说成是0时。(课件演示:0时)

师:请把你钟面上的时刻调到0时,利用钟表学具,从0时开始,边拨边数,研究一下从0时往后是几时?然后把你的发现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咱们看哪个小组的研究最深入,发现最多!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师:每个小组的研究发现都非常了不起,现在我们来证实一下你们的想法。开始一天的旅程吧!(课件出示)

师:可以跟着数。一天结束了吗?

生:没有。

师:从0时到12时,时针走了几圈?是几小时?

生:1圈,12小时。

师:时针继续转动,现在是几时?

生:13时。追问:为什么是13时?

生:时针已经走了12个小时,再加上1小时就是13时。

师:说得真好,掌声送给他。老师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一样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师:继续,现在是几时?

生:17时,我正在写作业。

师: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现在是几时?

生:24时。(0时)我们正在睡觉。

师:一天结束了吗?(结束了)

师:从12时到24时,时针走了几圈?是几小时?

生:1圈,12小时。(课件出示:一天的时间。)

师:小博士告诉大家,这种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师:根据刚才的研究探索,(课件出示:钟表)想一想,外圈数和内圈数有什么关系?

生1:内圈是时针走第1圈的时间。外圈是时针走第2圈的时间。

生2:外圈数比内圈数多12。

3、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互换。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24时计时法计时了,想不想做小主持人预报节目?正好我们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正在招聘小广播员,条件是要用24时计时法预报,你想试试吗?老师相信你能行!课件出示:红领巾广播站节目预报。学生自己练习播报。

师:谁第一个来应聘?(指名播报)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根据学生表现师小结。

师: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普通计时法是怎样转化成24时计时法的?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如果是第一圈的时间,直接把前面的词语去掉。如果是第二圈的时间,把前面的词语去掉,还要在几时的基础上再加12。

师:24时计时法又是怎样转化成普通计时法的?

生:如果是第一圈的时间,直接加上前面的词语。如果是第二圈的'时间,把前面的词语加上,还要用几时减掉12。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化。24时计时法因为使用方便,被广泛的应用于交通、邮电、广播等许多部门。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

生:电话、万年历、手机、电视……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那赶紧来挑战一下!

【课堂作业】

教材第83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同学们,一节课40分钟就在我们的研究、讨论、交流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课后作业】

1、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第1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24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从凌晨0:00到中午12:00,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相同,中午12:00以后,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对应时刻相差12小时。

教学反思:

24时计时法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计时方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运用得比较多的还是普通计时法。如何使学生接受24时计时法并学会用它来计时,是这节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本节课的教学,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前猜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钟面,说说你可能在做什么事情?

通过对普通计时法的简单介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做铺垫。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了中央台精彩的电视节目,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为24时计时法的学习做好铺垫。

2、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有趣的事物。因此,应紧密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选取生动有趣、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在本课的教学中,以课本中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为教学资源,通过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钟面上的时刻,使学生经历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并学会设计较复杂的对称图案。

2.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欣赏这几幅图案,你能说一说看到这些图案的感受或知道图案代表的意义吗?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1)每一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哪幅图案是对称的?(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先在小组内交流评议课前收集的图案是不是具有以上特征,再全班汇报交流。生活中有这么多美丽的复杂图案,它们都是怎样得到的?

(二)解释应用

1.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复杂图案呢?

(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教材第24页)。

学生在书上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请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在画图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

(2)继续画下去(教材第24页)。

我们一起来欣赏,观察图案,它是由哪个简单图形运用什么现象,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得到的。

(学生汇报。)

2.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利用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的方法设计的图案,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我们能不能把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设计出更美丽的图案呢?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9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1、请学生把书本从13页看到34页,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2、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3、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二、练习

1、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⑴这块草地有一间教室那么大,它一天产生的氧气够3个人用,我们三年级有120人,要多少块这样的的草地?

⑵丁晓林家到学校有450米,他每天上学大约走8分钟,他每分钟大约走多少米?

⑶三年级的。225名学生要乘5辆车去春游,如果每辆车坐的人一样多,每辆车应该坐多少人?

2、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三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4、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5、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

三、巩固。

商的位数估算的结果准确值

四、作业

36页2、3题。

(一)复习:

1、估算:

2、解决问题:

有62棵树,三年级5个班去植树,平均每个班种多少棵树?还剩几棵树?

(二)练习:

1、第4题:是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练习。第4题采用竞赛计时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一种激励的氛围种提高计算能力。

2、第5题:提醒学生看清题意,逐以带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第6题:

是计算在解决问题种的应用。而这题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练习时,要让学生独立读懂题意,会从图中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合理进行解答。

待学生完成后,让自己对所列出的列式作出口头表达解释,这样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4、3元一根冰棍,30根冰棍装一箱,杨叔叔8箱冰棍4天就全卖完了,那么杨叔叔4天卖了多少钱?平均每天卖了多少根冰棍?

(三)小结:

你觉得这个单元你学到什么?你对这个单元的那些知识还不是很清楚?你对这个单元还有什么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20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国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板书设计:

面积与面积单位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2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

2.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卖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数量=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组讨论: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目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买5个要用多少元? 25×5=125(元)

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6个、9个、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00÷2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小括号? 200÷(75÷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面两道题.

①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订正:

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0÷2=35(千米)

b.7小时行多少千米? 35×7=245(千米)70÷2×7

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 250÷5=50(千克)

b.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1750÷50=35(时)1750÷(250÷5)

请学生分别说说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教师提问:比较例3、例4和试做(3),每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相同(给出了总数量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示课题:归一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1.独立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 ①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 ②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并说出为什么.

①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米,要走多少分钟? A.300÷5×720B.720÷(300÷5) C.720÷5÷300D.720÷300÷5

②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A.300×5×15B.300×(15÷5)C.300÷5×15

(3)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某食堂4天用大米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大米够吃几天?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一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22

教学内容:

课本第4至5页例3和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4至6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识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

一把米尺、1米长的小棍、一盘卷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二、导入新课

教师请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三、新授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1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2、用米量。

(1)、教师出示一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一盘卷尺,用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或校长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指名两个学生用卷尺去量教室黑板的长度是几米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做课本练习一第4题第

1、3两小题。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5米=( )厘米200厘米=( )米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米的认识和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还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六、作业设计

1、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 )作单位。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

3、5厘米+30厘米=( )厘米70米-7米=( )米

4、在下面的( )里填上米或厘米。

(1)电线杆高8( ) (2)教室长8( ) (3)钢笔长15( ) (4)小红从家到学校要走100( ) (5)量篮球场的长度用( )作单位(6)一张课桌长1( )

教学反思:

(略)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2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一、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

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

2×3=6

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

或7×3=21

或6×3=18 4×3=12

5×3=15

18+18=36 24+12=36

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

2.对照路线图,能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重点:

从里程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对照路线图,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482-167+456863-(285+578)428+(547-398)

二、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完成,教师适当点拨。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

这节课哪个组表现得最棒?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教师抽查。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24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

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2教学例2

(1)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有对准0刻度的。 (2)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先让个别学生说,然后教师再小结。

五、作业设计:

1、填空

(1)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作单位。 (2)图钉的长大约是( )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 )厘米。 (2)数学课本长( )厘米。 (3)你的笔盒长( )厘米。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25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进一步掌握不整十、整百数乘一位的方法;能熟练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方法,谁能来说一说我们计算时是利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的?(借助表内乘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利用表内乘法计算下面的题目。

二、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上下两题的联系与区别。

2.练习一第2题。

学生分组完成,然后集体订正,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三、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习。

刚才同学们做的非常仔细,非常认真,正确率非常高,对于下面的练习有没信心?

(一)完成练习一第3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白菜有多少棵?青菜呢?

2.你能提出一个关于“倍”的问题吗?(青菜是白菜的多少倍?)

3.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可以先圈一圈,也可直接列式,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4.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二)完成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要求学生列除法算式来解答,不熟练的同学可以先圈一圈,再列式。

(三)完成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两名同学板演,再让其中一位同学说说自己是如何想的。

四、拓展延伸。

今年,妈妈27岁,小明3岁。

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追问:明年妈妈的岁数又是小明的几倍呢?

五、全课小结。

你知道如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2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算法的比较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自己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以及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独立思考与善于倾听的习惯。

二、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三、教学重点:

能正确笔算连续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四、教学难点:

正确掌握连续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眼急脑快(口算)

利用羊村为了迎接亚运盛会,举行了圣火接力赛,让学生通过口算来帮助小羊胜利的完成任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逐一出示口算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8+7=9+5=8+42=46+9=

34+53=28+12=520+300=

2、心明手巧(笔算)

师:同学们很顺利就迎接到了圣火,但如果想把火炬保留下来,必须打开密码箱才行,你们有信心把火炬保管好吗?现在请拿出练习本,用竖式算一算,密码是多少,看谁算得好。

笔算下列各题:25+38=45+29=

学生独立用竖式进行计算后汇报结果并引导学生观察。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竖式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

3、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帮羊村完成了这意义重大的任务,村长为了表扬我们对他们工作的支持,决定请我们去参观野生动物园,高兴吗?准备好,看看你认识那些野生动物。

伴随悠扬的音乐,课件分别演示熊猫、东北虎、丹顶鹤、蜥蜴、青蛙、金丝猴、藏羚羊等受保护野生动物。

(二)交流探索,解决问题

1、分析统计表,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注意思考从“已知种数”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的数量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数据教育学生爱护野生动物。

(2)让学生仔细观察中国特有的种数的统计图表,说出表中的信息,并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3)出示第一个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让学生思考。

2、尝试解答

(1)师: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请用竖式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98+25=)

(2)指名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计算。

(3)师生齐分析学生完成的情况,并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结合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把这题的计算过程再说一遍,突出“那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3、比较总结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打开密码箱的两题和例题,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汇报交流结果,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通过比较总结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特点并引出课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神机妙算(直接写出结果)

65 39 67 43

+78 +86 +95+88

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教师巡视。

指名说出结果及计算过程。

2、拔萝卜(用竖式计算)

58+9468+5286+77

(1)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同时指3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计算过程,教师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

(2)让3名学生当小老师,批改同学的计算。(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算式的数抄错)

(3)集体评讲学生的完成的情况。

3、配钥匙(连一连)

师:班长暖羊羊它负责小羊们的日常生活,但它不小心把小羊房间的钥匙给调乱了,你们能帮帮暖羊羊,把钥匙给配好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看谁找得又快又准确!

58+9458+6759+7579+89

125168152158134

指名学生说说如何算得又快又准。

4、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师:暖羊羊为了感谢大家那么快就帮他配好了钥匙,就请我们去参观他们的农场。你们看,饲养园里养了什么?

师:你会解答吗?请把你的算式写在书上。

巡视学生的解答情况,并指名说出解答的算式。

师:除了上面这个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5、想一想(扩展延伸)

两位数加上的两位数加和是多少?

(四)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16 37364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