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热选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热选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乐于探究。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3、通过整理算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准备

彩笔、白纸、小棒、图片等。

教学过程

激发学习热情

活动一:同学们喜欢看特技表演吗?请同学们欣赏空中特技表演。

1、出示图片:飞行表演

2、边观察边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飞行员在表演,有红色队和队;

我想到了红色队比队多多少人?

队比红色队少多少人?

红色队和队共有多少人?

我还想到了长大后要像他们一样学习飞行表演。

……

二、探究解题策略。

(一)活动二:寻找生活中数学问题。

1、根据同学们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相关算式,写在本上。

2、学生汇报,说明算式的含义,并对算式进行分类、整理。

(二)活动三:重点研究11减几的算式。

1、学生汇报,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方法1:出示图片:圆片

从11个当中去掉7个,从图中看出结果是4。

方法2:出示图片:小棒

用小棒一根一根地减,从11根当中减去7根,还剩4根。

方法3:把11拆成10和1

10一7=33+1=4

方法4:把7拆成1和6之后再连续减。

11—1—6=10—6=4

方法5:把减数7凑成10,多减后再加。

11—10+3=1+3=4

方法6: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得出结果。

因为:4+7=11

所以:11—7=4

课间游戏:小朋友们,累了吧?咱们一起说个歌谣吧。

歌谣: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

(三)活动四:培养思维有序性

思考: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11—2=9  11—9=2

11—3=8  11—8=3

11—4=7  11—7=4

11—5=6  11—6=5

11—6=5  11—5=6

11—7=4  11—4=7

11—8=3  11—3=8

11—9=2  11—2=9

三、培养数学技能。

(一)看图列式(出示图片:小鸟和小鸭子)

(二)看图列式(出示图片:松鼠和小兔子)

(三)出示图片:小猫钓鱼

教师谈话:周末了,小猫欢欢和笑笑到池塘去钓鱼,它们俩在为谁钓的鱼多,谁钓的鱼少争吵呢?小朋友们,快来帮帮它们呀!

(四)出示图片:小熊射门

教师谈话:森林运动会上,其中一项比赛是足球射门。看图回答问题,看谁填的数最多,时间3分钟。

教案点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获取学习资源。

入课时,通过观察空中飞行表演,让学生大胆猜想、想象。提出一些现实问题,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列出相关算式。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同时用事实印证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二、探索解答策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及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本节课在解决11减几的问题上,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平台,准备了图片、小棒等等。为学生提供了宽泛的'学习材料和充裕的学习时间。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画一画、摆一摆以及逻辑推理,从不同角度通过多种方法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整理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通过让学生整理11减几的算式,并讨论从中发现了什么。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四、变“书本”中的作业为“情境”中的作业,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喜欢数学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设计一节课时,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实践证明:情境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图文并茂、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注重情境设计在

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课伊始,以精彩的飞行表演入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结尾,变“书本中”的作业为“情境中”的作业,使学生兴趣浓厚,乐于探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进位加的算理,掌握进位加的运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

2、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创设情境。

1、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8+5= 9+6= 7+5= 3+1+1=

5+6= 7+8= 8+8= 4+2+1=

2、请帮小白兔找到要拔的萝卜。

34+5 26+32 56+40

96 39 58

3、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5+37=,学生试算,交流方法。

2、摆小棒。说摆法。问:一捆几根?捆好的有几捆?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5+7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协商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5+31与35+37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你觉得应该还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问题?

二、拓展运用

1、算一算

2,看看下面藏着几?

26+48=☆4 39+14=☆3 60+39=☆9

37+12=☆9 54+16=☆0 45+8=☆3

三、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认识直线、线段、射线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生学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概念、用尺子画角。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演示动画角的认识。

2、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角。

(揭示并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引导探究

1、(1)演示动画直线、射线、线段

(2)启发提问:手电筒、太阳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看作射线呢?

(3)小组讨论:直线、线段、射线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联系: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区别:端点数不同,线段的测量长度直线、射线是无限长的,无法测量)

2、初步认识角

(1)演示课件角的认识。(从一点引出4条射线)

提问:①你能从中找出多少个角?(最多6个)

②如果只想得到一个角?该怎么办?

(2)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认识,演示角各部分名称。

(4)引导学生利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小钉子摆角。

教师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①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

②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

③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

3、联系实际,深入感知。

(1)提问:联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哪有角?

(2)启发学生用不规则的纸折出或剪出一个角。

全班进行比赛,看谁的角最标准。

摸一摸自己得到的角的顶点和边、感受角,教师选择有代表的角巾在黑板上展示。

(3)观察黑板上的角,按照角的大小请同学们排出顺序。

(4)当学生在叙述顺序语言表达困难时,适时出示角的表示方法。(强调和的不同)

4、讨论尝试,比较大小。

(1)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通过故事,引出问题。

(2)同学讨论、尝试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3)继续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

(4)由学生小结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先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的位置,哪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外面哪个角就大。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说明两个角相等。)

5、体验画角。

(1)由学生尝试用尺子画角,教师巡视。

(2)小结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起画两条射线)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126页第1题。

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线段?

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一张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四、质疑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射线、线段、什么叫角,角的各部分

名称、比较两角大小的方法和角的画法)

课后总结。教师出示顺口溜:

小小角,真简单,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

先画顶点后画边。

五、布置作业

从一条射线的端点开始,截取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篇】

教学内容:

9的乘法口诀,教材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记住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交流释疑

根据课前的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收获?把你的疑问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二、观察操作,交流展示

课件出示例题,读懂题的意思,学生分小组操作。

学生探索操作,教师注意巡视。

交流展示,其他学生给予补充,教师相机板书9的口诀。(也可以让学生边展示9的乘法口诀过程边板书9的乘法口诀)

三、熟记口诀,精讲点拨

1、引导思考。

师:还有其他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吗?

看看,每一行有几格?一行中有几颗智慧星,空几格?每行智慧星的个数比10少几?(课件演示过程)

2、分组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4、填表。

(1)学生尝试填表。

(2)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师出示结果,全班集体订正。

5、让学生观察表中内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总结规律。

6、集体交流。

7、师:记住9的乘法口诀还能用我们的双手呢?

课件演示“你知道吗?”的知识

学生共同完成双手及口诀的方法。

8、怎样记住9的乘法口诀呢?给你时间,你能很快背出来吗?试试。

生:交流方法并表演背。

师:说说你认为哪句口诀最好记?哪句口诀最难记,怎样想办法记住呢?

四、巩固提高

1、游戏:对口令

师生、生生对口令

2、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交流时说说用的乘法口诀是什么?

3、拓展《九九歌》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

六、作业布置

“想想做做”第3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

(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2)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3)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比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课件放大1厘米的长度作为标准,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以实际1厘米的长度作标准。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小棒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三、练习中巩固新知

(一)读物体的长度。(课件播放教材第4页做一做,适当补充)

1.读铅笔的长度。(0~8厘米) 问:铅笔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2.读橡皮的长度。(0~4厘米) 问:橡皮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3.读小刀的长度。(0~5厘米) 问:小刀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4.读小棒的长度。(3~12厘米) 问:小棒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二)估测。(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量一量。(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

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

设计意图:通过读、估、量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时应该怎样求物体的长度。

四、小结中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16 2905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