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说课稿【优秀16篇】
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简单易懂,通过公式引导学生掌握,结合实际例题,增强理解与应用能力,培养数学思维。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说课稿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说课稿 篇1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说说是怎样学到的,还有什么问题要与教师或同学们商讨吗?目的是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附板书设计:长方形面积=长×宽。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说课稿 篇2
听了关老师的整堂课,觉得关老师的数学教学本领还是过硬的,从她的课堂导入、学习新知等教学环节,看出了关老师对这一堂课的重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所花的精力与心血,很值得我们学习!
《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从平面计算过渡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及掌握其表面积计算方法,学生对平面图形的面积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学生的空间思维没有真正的形成,这需要物体的实践操作与直观演示。
关老师的这堂课,从整体来说,教学思路很清晰,从复习、理解概念,到计算长方体各个的面积,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我认为关老师的教学方法可行。
1、复习导入比较全面,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教师讲授很详细,准确,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3、教学循序渐进,降低学习难度。
4、每一个知识点,老师都很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注重课堂教学效率,注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如何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在学习探索这一教学内容时,要抛出这一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学生通过实物和教师的`演示来逐步教师长方体的表面积,可以通过小组的学习、讨论,得出重要的结论,不要急于教师直接讲授如何去计算。
2、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如何去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这一很难的一个知识点,学生要经历从平面计算到立体计算的转化,老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感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老师要利用学生手中的长方体,让学生进行近距离的观察、触摸,得出长方体六个面的大小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懂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含义后,会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也会逐步推导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说课稿 篇3
《梯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一个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特征,经历、探索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并形成了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中没有安排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的意义建构,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2、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发现知识之间的规律,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探索的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由于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初步理解了平移、旋转的思想,具备了初步的归纳、对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启发。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容易就会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而用一个梯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对有的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班额人数较多,因此在合作中给教师的指导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根据教学的三维目标,结合几何形体教学的特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知识的迁移法: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采用“小组活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体现变知识的接受过程为科学的探究过程,利用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采用直观教学法。
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演示,来突出教学重点,从而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学会以旧引新,学法迁移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上述认识与理解,我对梯形的面积教学流程作了如下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根据我班现有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我们班同学喜欢听故事吗?”学生上五年级以来,最感兴趣的就是爱听故事。于是,我通过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悟出转化法来解决梯形的面积。由此,很自然的导入本节课。让学生认识到求梯形面积的必要性,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活动。因为学生学过了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所以很容易就会想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推导面积公式的途径。最后,再用课件直观展示出梯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发散验证。
在操作探究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我向学生提问:“如果我们手中只有一个一般的梯形,你们能不能自己动脑想出别的方法验证我们刚才的发现呢?”以此来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刚才的结论。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通过展示学生们个性化的研究思路与成果,激发他们成功的学习体验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积极愿望。同时也达到既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使学生真正学好数学,形成数学技能,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其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围绕这个目的,我设计了下面的一些练习:
第一题:是判断题,加深学生对推导公式的印象。
第二题:基本题,例3,基本题,课本中的“做一做”。目的在于让学生准确使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第三题:是书中89页做一做,能发现了什么?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第四题:课本90页的第1题,给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第五题:是一道变式练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
练习设计由浅入深,有层次性,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五环节:课堂回顾,总结收获。
成功和体验是学生情感发展的基础,师生在交流中共享学习的快乐。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明确主题1. 生活中我们能找到许多平面图形,这个教室里有吗?2. 请大家看看这组图片,看看你发现了谁?找到了就立刻喊出它名字!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梯形)板书2.梯形,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它了,谁来介绍一下它。 3.今天,我们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朋友,研究梯形的面积。(板书)。
二、回忆旧知,建立联系1.面积,我们现在已经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了?他们计算方法你们还记得吗?(课件)2. 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还记得吗?3.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它们面积的计算时候,都用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板书)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这种思想,这节课我们也要用到。三、转化梯形,推导公式(一)应用的需要引出猜想1.同学们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喜欢篮球吗?(课件出示篮球场地)你们知道这一处是什么区域吗?这是3秒钟限制区,是限制对方队员在这个区域内停留不能超过3秒钟。2.但是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学过,你猜想梯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你想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3.同学们都很有想法,那到底是不是像同学们想的那样呢?让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在动手操作之前,老师提出三点建议:(1)想想能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2)根据转化图形与梯形的关系,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3)填写好汇报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动作快。明白了吗?开始吧!(二)小组活动十分钟(三)汇报1.刚刚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了多种图形!现在让我们请这几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大家注意听,你们的意见相同吗?你还有补充吗?汇报:平行四边形:两个怎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同学拼成的是长方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拼的。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那你们的推导的结果应当是一样的。是吗?2.师:同学们,观察这些图形,无论长方形还是正方形,都是……。再看,(移动图形)你发现什么了?过渡:看来,只要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就能拼成一个…….(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板书)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两种图形间的联系来推导梯形的面积了。谁来帮老师梳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平形四边形的高就是……,所以梯形的面积……为什么除以2?3.刚才展示的都是拼组的方法,还有些同学只用一个梯形就完成了任务,他们用了分割的方法。你们都看懂了吗?请这个小组的同学来简单说说你们是怎么推导的。你们小组的方法真独特!方法不同,那你们推导的结论呢?4.总结: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有共同点。谁来说说?5.是不是这样啊?那大家就一起把我们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读一读吧!(课件)如果用字母表示你会吗?6.在这个公式中,哪里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呢?在计算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四、加深理解,巩固新知。1.总结:好了,同学们,刚刚大家用学过的知识,通过拼合,分割,旋转,平移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了学过的图形,根据图形间的联系就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2.这个方法你们记住了吗?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了!(判断题)3.通过刚刚的研究和辨析,相信大家对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一定有了深刻的理解吧!这个三秒限制区到底多大呢?你会求吗?需要什么条件?(课件出示)动笔试试吧。4.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你们想用新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5.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小到…..大到…..都会用到它。五、结语 转化在数学当中是一种非常重要而又常用的思想。在图形的学习中,同学们多次用到了转化的策略,(课件)其实在学习计算时我们也用到了。那我们转化的目就是化未知为已知。以后你再遇到一个未知的新问题,你会怎样想呢?是不是任何未知的问题都可以转化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去思考。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说课稿 篇5
小学数学关于几何知识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本册教材承担着让学生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任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并分析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再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实例验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道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依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领会割补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转化与等积变形。
关键点:通过实践——理论——实践来突破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重点。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问题的理解,通过“剪、移、拼”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等积转化成长方形。
通过平时的学情观察,我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有些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内容并不陌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这是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性,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也是教学中要考虑的重点。为突破重难点,关键要遵循小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我打算为本节课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自制长方形框架、方格纸、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直尺等。
(一)发展迁移原则。
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打算主要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三)反馈教学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采用反馈教学法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形成和运用的机会,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本节课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培养学生初步感知和运用转化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等行为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寻”数学,在实践操作中“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课堂教学环节:
(一)巧设情境,铺垫导入。
(二)合作探索,迁移创造。
(三)层层递进,拓展深化。
(四)总结全课,提高认识。
下面我就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说一说:
新课开始,我先拿出一个长方形框架,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唤取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随后我把长方形框架拉成了平行四边形框架,并让学生比较周长是否发生变化?面积是否发生变化?通过这些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它的什么东西有关系。
为说明面积发生变化,引出数方格求面积的方法。数方格的时候注意提醒学生先数整格、后数半格,并提示数半格的方法。通过数方格,学生很容易知道拉成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原来长方形的面积要小了。这时我启发学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和长方形是不一样的,不可能等于相邻两条边的乘积了。那么拉成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会变小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究竟和什么有关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
1、图形转换。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
由于前面在数格子时已经有同学提到用割补的方法来求面积,所以我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操作之后进行汇报,交流自己的验证过程。汇报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有序按照三个步骤——怎么画、怎么剪、怎么拼来说。同时,我及时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拼成的长方形面积变了没有?”引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之后,请学生展示不同方法。
2、探讨联系。
汇报后,我总结了预设的两种基本方法,并用媒体展示了过程,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等积转化的过程。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并比较,进而讨论:拼出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拼成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通过上面问题的思考,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得出推导过程: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后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或高,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或底。接着我让学生根据填空同桌互相说一说整个操作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3、推导公式。
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后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或高,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或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并让学生齐读和书空。
4、验证公式。
刚才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现在让学生用公式计算并验证。同时,我及时让学生反馈用公式计算要知道什么信息。并让学生比较数方格和公式计算哪种方便。培养学生用心学习观察的情感。
5、教学例1。
例1: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引导学生写完整整个解题过程。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倡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而建构了学生头脑中新的数学模型: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整个过程是学生在实践分组讨论中,不断完善提炼出来的,这样完全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把学习数学知识彻底转化为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与内化。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四个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层:变式练习。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举一反三,知道求高和求底的公式。
第二层:强化练习。
强化公式中对高的理解,知道高是底边上对应的高。
第三层:综合练习。
让学生自己动手作高,并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再计算面积,这个过程也体现了“重实践”这一理念。
第四层:拓展练习。
猜一猜: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黑板报栏目,要求面积是24平方分米,那么底和高各是多少?(底和高都是整数)。
发散学生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几何美的教育。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说课稿 篇6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真分数和假分数》,本节课包含两道例题,分别给出一组表示分数的图形,学生观察、比较每个图形所表示的分数,它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想一想: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在这基础上,概括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这是一节概念课,本节课是在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真分数、假分数,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分数概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于分数的数感。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过分类、举例、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或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感悟生活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二、说学情。
1.说学生的知识经验。
学生在三年级已有了初步认识分数的经验基础,但那时主要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角度来学习的,认识的分数都是真分数,而现在,引入了假分数,这就需要学生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
2.说学生的技能态度。
因真分数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而假分数表示什么?在单位“1”不够取的时候怎样理解?在生活中假分数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学生并不明白。因此,建构对假分数意义的理解是个关键,同时也是难点。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概念的建立,结论的探索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3.说学生的特点风格。
五年级的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上都存在对直观形象的知识点较为容易理解和掌握,但对于枯燥无味的概念性的知识点,学生学习起来:首先是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兴趣,其次是对于枯燥无味的概念性的知识点学生学习起来也无从下手。
三、说教法。
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在交流中得到提高,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我尝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探索。课前让学生先学:通过读、思、悟、做、疑,即研读教材,认真思考,感悟新知,尝试实践应用,深入分析质疑,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通过交流汇报收获,讨论解决自学中问题,而后全班汇报,解决问题,拓展知识。实践证明,把课堂学和教的主动权给学生,课堂是开展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学生兴趣很高,教学质量也得到显著提高。
四、说学法。
本课教学采用“自主、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分类、比较、交流等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水平,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一)说整堂课的设计思路及程序。
本节课的设计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新知识沿着理解、掌握、熟练地过程不断前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尤其在“怎样用画图来表示?”这个环节中,使学生在对比、辨析、不断地矛盾冲突和解决的过程中,加深对假分数意义的理解,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还有在给分数分类这个环节中,通过让学生自主分类、说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本节课自始自终都使学生在充分的信息的相互交织中、不同思路的相互促进中、充分感受与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说主要教学程序与环节的理论依据。
第一部分:创境激疑(4-6分钟)。
1.听成语,说分数,老师说成语,学生说出相应的分数,师生共同评价。
2.复习“分数的意义”。
3.复习“分数单位”。
1.认识真分数。
(1)出示例1信息窗,让学生分别涂色表示出下面各分数,并说一说把什么作为。
并说一说把什么作为单位“1”。思考: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
分别是多少?它们各有几个相应的分数单位?
(2)比较信息窗中2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分子都比分母小)。
(3)联系情境图想一想: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
提问:什么样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有什么特点?
板书: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2.认识假分数。
(1)出示例2信息窗,指导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用分数表示出下图各分数。下面这几个你还能解决吗?(提示:把谁当作单位“1”,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生尝试回答!
(2)联系图例想一想:这些分数有些什么特征?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5/5=1,10/5和11/5都大于1)。
板书: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假分数大于1或者等于1。
第三部分:启思导疑(3-4分钟)。
我会创造真分数和假分数。
师:大家明白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了吗?下面我们进行“创造真假分数”比赛,老师任选两组同学,看哪组同学说的又快又好。
师:大家说的都非常好!相信你们也能写出三个不同的真分数和三个不同的假分数!先写出来,再和同桌读一读。开始吧!
谁愿意把你写的分数读给大家听?谁还想给大家说说?
生:1/23/46/55/58/7(答案灵活)。
师:谁能给大家举几个等于1的假分数?你来说!(强调:分子分母。
相等的分数是特殊的假分数。)。
师:大家不但会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还会自己创造真分数和假分数,真厉害!
1.“瞧我的”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并判断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3.判断。
(1)假分数都比1大。()。
(2)分母比分子大的分数是真分数。()。
(4)假分数的分子不小于分母。()。
4.按要求做题。
(1)说出四个分母是7的真分数。
(2)说出三个分数值是1的假分数。
第五部分:总结评价(2-3分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谁来给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2、用一个分数来评价一下你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三)说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因此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需使教与学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使学生的学带有积极性,也只有这样学生对知识掌握才能更灵活、更牢固。因此开课伊始,我让学生通成语游戏,听成语,说分数:一分为二、百里挑一、十拿九稳、十全十美、百发百中。老师说成语,学生说出相应的分数,师生共同评价。通过成语游戏、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说出学过的分数,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分数进行自主探究画图涂色表示分数的意义,并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画图涂色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潜移默化的复习分数的意义。
其次,重点引导学生探究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分数在5/5表示10/5、12/5上,并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涂色的过程,在说这个分数5/5或10/5时,出现了不同的答案,这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的突破点,引导学生在说这个分数的时候就是在教学假分数的意义,让学生会说这个分数的意义,那么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在通过比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和引导观察图形的涂色部分,以及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理解假分数与真分数的内在联系,对这些分数进行比较,并在交流汇报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从而形成表象,进而以归纳的方式抽象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本质属性,理解概念,牢固地掌握概念,正确地运用概念。
最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交流汇报,提升了思维水平,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个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学生练习反馈来说,学生对真分数和假分数意义掌握不错,能正确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从而达到这节课的目标。
(四)说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的策略。
重难点突破设想主要有以下两点:1.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本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同时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构建概念。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绘图、交流汇报,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本设计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素材,用分画图的形式数表示出各分数的意义,比较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突出了教学的直观性,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辨析概念、构建概念。已达到突破重难点的教学。
(五)说教学媒体、教具的选择与使用。
教学课件一套,教学投影仪,教学用a4纸条,课件的选择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
六、说板书设计。
设计理由:本次板书设计主要分为二个部分:课题及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什么叫做真分数和假分数,真分数及假分数的特征,大于1或小于1的情况、这样设计是为了让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比较直观的呈现和展示在黑板上,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
像1/4、3/4、2/5这样的分数都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真分数和。
假分数。
像5/5、10/5、11/5这样的分数都是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说课稿 篇7
尊敬的评委们,老师们:
一、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身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表面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显得有点抽象。虽然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教学目标: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灵活解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五、教法、学法。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为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我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纸盒、剪刀。
七、教学设计。
本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这一设计意在赋于教材以生活的气息,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二个环节:实践探索、获取新知。(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独立感知——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我请学生闭上眼睛,触摸长方体的各个面,感知“表面”的含义,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这一做法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实物,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第二个活动:合作交流——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开放的情景和问题,学生往往会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为每组准备了一个大小不一的长方体,让他们利用这个长方体,通过看一看、剪一剪、拼一拼,并结合它的基本特征和表面积的意义,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期间,我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指导他们的实践,倾听他们的发言,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大约经过10分钟的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后,我就会让各小组汇报,估计情况如下:
有的小组直接观察立体图,有的小组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无论哪一种探究方式,都比较容易发现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把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相加;第二种:(电脑演示)用上下面的面积加前后面的面积再加左右面的面积,从而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第三种:上、前、左面的面积和乘2,从而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老师及时的点拨,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果学生没能发现以下这种方法,我就适时地指导学生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引导学生把长方体纸盒分成侧面和上下面两大部分,从而挖掘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底面周长×高+长×宽×2。至此,学生的认知得到升华。
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方法,并确定最简算法,使计算优化。
教材蕴含着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奥秘,因此我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第三个活动:运用公式,尝试解题。
对于例1,我继续放手让学生从刚才发现的方法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变“教数学”为“用数学”。
第三个环节:应用新知,培养能力。(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基础练习,照顾全面。
我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让他们通过说理、比较,进一步巩固知识,又为解决下面的变式练习作好铺垫。
第二层:回应情景,发散思维。
这时,我又巧妙地请出聪聪,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解疑。聪聪:“包装这份礼物时,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呢?同学们,帮我算算吧!看谁算得快,算得妙!”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说课稿 篇8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身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表面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显得有点抽象。虽然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灵活解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为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我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要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本着这一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六个大的环节。在每个环节中也预设了针对性较强的问题,给学生以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以问题为引路,在学习活动中活跃思维、畅所欲言,使所学的知识自然生成。
1、课前准备。在这一环节,我重在引导学生回忆长方体的特征,为本节课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这一环节我先呈现问题情境,让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所求问题是什么,将“做这样一个包装盒需要多少纸板”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求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和。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和呢?让学生明白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盒展开图的面积。
3、合作探究。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这里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组内将长方体学具展开,通过几何直观引导学生分析长方体及其展开图的对应关系,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展开图各边之间的关系。在动手操作与观察讨论中归纳概括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由于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它的基本特征,正方体的表面积作为长方体表面积延续,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交流时,重在关注学生的基本解决方法及长方体表面积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联系和区别。
4、实践应用,巩固提升。我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习题,练习题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梯度,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同时充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使每个孩子都能在解决问题中尽情地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5、课堂小结。让孩子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可以使所学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利于学生掌握。
6、作业。找一找生活中哪里还用到长方体的表面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长方体表面积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通过教学,基本达到预期的目的,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检测,学生已基本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本节课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特点:
1、课堂中关注学生观察、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当然,在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到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说课稿 篇9
1、通过教学,让我更加明白:要充分相信学生。新课程理念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出发,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很多时候要计算梯形的面积,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梯形面积的学习欲望。在这种内驱动力之下,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出了很多种方法,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节课就能培养起来的。这节课学生能够想出那么多种方法,要以前几节课的探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为基础,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经过一定量的积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如果长期这样得到训练,学生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就会越来越短,创新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3、本节课的设计考虑到了一个首尾照应的艺术原则。课的导入部分以优美的音乐伴随引入生活中的问题,课的结尾同样以伴乐欣赏生活中的梯形。在轻松的氛围中让知识得到延伸,又遵循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4、这节课还经过研究提炼,让我认识到:在学生探究各种方法的时候,不必马上让学生统一到梯形的面积计算的规则公式中来。有套用模式之嫌。可以在最后让大家一起观察,把各种方法进行沟通,理解,在统一。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说课稿 篇10
各位评委:
《组合图形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一方面可以巩固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因此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针对五年级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隐蔽条件,选择最适当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所以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达到方法的多样化。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
在新授部分展开过程中,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组合图形的趣味性,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说一说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拼一拼七巧板。
3.看一看拼出的图形像什么?有哪些图形拼成的。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说一说,拼一拼,看一看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明确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和组合图形的面积有关.
1.学生独立与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
出示例题,请学生自主独立尝试解决“这面墙的面积”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在这一环节中我真正的转变们了教师的角色,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先进行独立思考,因为没有独立思考为基础的小组交流是无效的,那样只能是学优生、思维敏捷孩子表演的领地,只有建立在每个孩子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每个孩子才有话说,那样的小组合作才有效。在这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取更多的解题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2.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汇报时用多媒体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演示出来,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
(2)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梯形。
学生边汇报,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后随即板书。其他同学能清楚地与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并及时发现错误并纠正过来。
3.师生总结分割法。
接下来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上面几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后,再总结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分割法”这种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分割图形越简洁,解题方法越简单。
a.模仿练习,以割补法为主。
b.变式练习,渗透“添补法”。
练毕校对,及时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们要考虑到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关的条件就是失败的。这样做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交流多种计算方法,使学生感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选择最优的方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说课稿 篇1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六年制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练习。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基础上进行系统整理,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易错易混点进行合理的习题创编,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沟通各种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内在联系,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再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已学过的各种多边形的面积公式,提高应用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落实减负增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1.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对平面图形面积计算间关系的理解。
利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各图形之间联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课前谈话:同学们咱们又见面了,还记得我来自哪里吗?胶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到处都充满了美的事物,少海新城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让我们一睹为快好吗?(播放视频)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少海新城游览一番,让我们一边游览一边发现那里面有什么数学问题。准备好了吗?上课。
一、创设情境,回顾梳理。
1.创设情境,启发导课。
谈话:同学们请看,目前要在这片空地上种植一块花圃,大家猜猜看,它可能是什么形状?
学生可能回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
揭题: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图形,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这些图形,上一节多边形面积的练习课。(板书课题)。
2.回顾梳理。
(1)解决问题。
学生回答:不能。
追问:为什么不能?
谈话:(课件呈现数据)现在你能计算了吗?快速的写在练习纸上。
组织学生交流求花圃面积的做法。
(2)梳理公式。
谈话:同学们做的都很好,你们在计算它们的面积时,先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追问:那你能说说它们的面积公式用字母怎么表示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字母公式。
(3)突破底与对应高的问题。
学生回答:底要和对应的高相乘。
追问:那为什么非要用底与它的对应高相乘呢?
谈话:看来大家有困惑,没关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些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我相信只要同学们边观察边思考,就一定会想明白其中的道理。
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追问:那三角形呢?谁能结合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学生回答: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正好是三角形的高。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三种拼的过程。
小结:看来我们在计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时,一定要注意用底和它对应的高相乘。
1.基本练——求花圃的面积已在第一环节梳理知识中完成。2.变式练——求草坪的高。
谈话:草坪的面积我们解决了,工作人员还在草坪中修了一条鹅卵石小路,你能求出这条小路有多长吗?(课件呈现)。
提问:要求小路的长,就是求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追问:对就是求9米这条底对应的高,想一想要求高,先求什么?自己在练习纸上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组间交流。
谈话:平行四边形草坪中小路有多长?
学生回答。
提问:三角形草坪中小路的长是多少?
学生可能出现:
生1:12×6÷2=36平方米。
36÷9=4米。
生2:12×6÷2=36平方米。
36×2÷9=8米。
谈话: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谈话:说得真有条理,同学们来看当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和底,要求高,别忘了先用三角形的面积乘2,得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再除以底,得到这条底所对应的高。(课件呈现)。
3.综合练——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1)利用“加加减减”的方法求面积。
谈话:景区里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同学们去解决,敢继续接受挑战吗?在这块平行四边形草坪旁边是一片底为4米,高为6米的三角形的竹林,草坪和竹林一共占地多少平方米?(课件呈现)。
学生独立解决。
学生交流做法:
生1:平行四边形面积加上三角形面积。
生2:求梯形面积。
小结:刚才同学们用部分面积加部分面积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它看成“加”的方法。(板书:加)。
谈话:同学们继续看,在三角形草坪周围增设了健身区,你能求出健身区的面积吗?(课件呈现)。
学生独立解决。
学生交流做法:用梯形的面积减去空白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健身区的面积。
(12+18)×6÷2-12×6÷2。
谈话:同学们这种用大面积减小面积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它看成“减”的方法。(板书:减)。
小结:其实我们在求组合图形面积时经常会用到这种“加加减减”的方法。(完善板书:加加减减)。
(2)减少信息,利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
谈话:刚才同学们的表现很出色,继续看,现在你还能求出健身区的面积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课件呈现缺少上底的图形)。
组织学生交流。
谈话:请同学们请看,蓝色三角形和黄色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追问:为什么它们的面积相等?
根据学生回答,借助课件演示利用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将两个阴影部分的三角形转化成一个大三角形,渗透转化思想,让学生体验转化思想在数学上的应用。(板书:转化)。
4.发展练——求喷池面积。
(1)学生独立做。
(2)组织学生交流。
谈话:谁愿意把自己的解决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到展台讲解,可能出现:
生1:15×2÷5=6(米)。
5×6=30(平方米)30+15=45(平方米)。
生2:15×2÷5=6(米)。
(5+5+5)×6÷2=45(平方米)生3:15×(1+2)=45(平方米)根据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小结:虽然他们解题的思路不一样,但都用到了画图的方法。看来,在解决图形问题中,画图确实是一种很好的策略。(板书:画图)。
谈话:同学们,快乐的少海之旅就要结束了,我们在观光游览的同时,还解决了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老师希望同学们从学会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方法,有什么感受等方面全面进行总结,先在小组里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并进行评价。
教师总结提升: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都能像今天这样从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总结,这种回顾梳理知识的能力,对我们今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说课稿 篇12
(1)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继续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
一、复习旧知。
1.求出下面图形的面积。
2.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演示课件:拼摆三角形 下载)。
二、设疑引入。
三、指导探索。
第一部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1.小组合作推导公式。
提纲:
2.(演示课件:拼摆梯形 下载)。
电脑演示转化推导的全过程。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说课稿 篇13
这节课的设计,给学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听、嘴说、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新知,并尽可能地从多角度来验证结论,这使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学法,为学习提供一把释疑解难的钥匙。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说课稿 篇14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第6课时《梯形的面积》,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几何图形面积计算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习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在生活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
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基于学生对梯形特征的认知,又刚刚获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探索的成功体验,相信此时学生已经建立了良好的空间观念、能够熟稔地完成旋转、平移等操作活动,形成了初步的转化思想。所以教师不必让学生去数方格,直接运用转化思路求梯形的面积即可。
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
2.(过程方法)利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操作演示,通过合作探索,推导并归纳出公式。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依据为:一本课的教学目标。二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学重点为通过操作探索活动,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巩固“转化”这一重要思想,并逐步形成习惯。正确地思路和良好的操作探索习惯在这里显得特别有价值,将成为漫漫数学长路中宝贵的财富。教学难点是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高段数学教学中往往会阶段性的出现一些困难学生,所以我以预设的情境a为全班同学必须经历的过程,重复强调,多种感官刺激,去体验推导过程。
说教法学法。
“纸上得来终究浅,绝知此事必躬行。”陆游道出了实践操作的意义所在。同时也依据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特点,我确定教法为: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在活动中相互合作,主动探索,操作验证。
学法和教法相结合,主要通过旧知迁移——操作探索——抽象概括——巩固提高过程,将新知旧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说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准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卡片若干,剪刀、学生尺。小黑板出示两道拓展题。
本课教学分为五部分。
一、复习导入。
1.生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2.生口述并演示推导过程。
3.生小结推导思路。
4.复习梯形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联系新知;强化转化的思想,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铺垫;复习梯形各部分名称,预防学困生在剪和拼等操作活动中,以及后面的运用公式计算时分不清底和腰。)。
二、探索活动。
1.示情境图,怎样计算堤坝横截面的面积?能否将它转化成我们所学过的图形?
2.巡视,教师针对教材所列三种提示进行重难点指导。
a.转化后的图形和原梯形有什么关系?b.怎样计算转化后图形的面积,又如何得知梯形的面积。c.帮助学困生操作。
3.交流汇报。
个别学生汇报并演示,师将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贴在黑板上。板书拼成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关系,面积计算方法。
同桌之间互相演示过程,并口述拼成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关系及面积计算方法。
教师指导有困难学生。
预设情境b同上供全班了解,但无需人人会做。
预设情境c做拓展项目。
(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组织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这一环节同是应用“转化”的教学思想,又分为三个层次。三种预设逐步深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使教学内容有了深度。引导学生从多维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转化,训练了学生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其空间想象力。交流汇报时教师对转化关键点的提问,强调了重点。对于预设情境a中的转化方法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来口述,同桌之间口述。这样教师能够快速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快速发现问题、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不让一位同学掉队。边演示边口述,显性的语言表达引导隐性的有序思考。我是这样突破重点和难点的。)。
三、总结归纳梯形面积公式。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讨论,发现上述三种计算面积方法的共性,并归纳出公式、用字母表示公式,使学生舔尝到成功的乐趣。这时教师的注意力应该不漏声色地转移到中等生、困难生身上,鼓励他们说公式,上黑板板书公式,树立其自信心。
四、练习应用公式。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有效方法,本节课设计了有梯度的几个练习。
1、2题属于基本练习,旨在巩固梯形面积公式。3题是综合练习,体现了等积变形,引导学生体会决定梯形面积的因素不是形状而是它的底和高。
五、小结提高。
引导学生回忆刚才的面积计算过程,让他们感知到公式计算的方便性,为下面的发展性练习做铺垫。通过有一定难度的拓展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
最后开放式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团队协作精神。学生通过回顾本堂课的收获,自我感悟、自我评价,培养其反思意识。使学生感受到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数学的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提高。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说课稿 篇15
今天,我执教的是《梯形的面积》一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在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从整个教学过程看,这一目标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和体现。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作为教学重点、难点,也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
对于本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
我在设计教学时,就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由于学生学过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而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2、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实现生生互动。
本节课力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概括梯形的面积公式,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合作探究,初步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通过“剪、移、转、拼”的活动,让学生真正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同时,又由于各项活动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在时间上给以保证。
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是为了学生给充足地用眼看,用手做,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情的`表现和发展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者,参与者的作用。当学生受现有知识的制约,推导概括公式思维停滞时,我进行点拨诱导,促其思维顺畅,变通,最后使学生明确,尽管拼摆的方法不同,但都达到验证了梯形的面积公式的目的。
这节课的教学已经结束,自己感觉教学过程顺畅,是一节自己比较满意的课。但对于很多细节,觉得仍需要推敲,相信自己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使自己的教学日趋成熟、完善。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说课稿 篇1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最大公因数》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几方面展开说课。
《课程标准》对本课教材作了以下要求:1、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2、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知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的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也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及课标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增强合作意识,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发扬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获得成功的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此,课前我对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到: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93的学生能熟练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87的学生能正确表述“因数的含义、一个数因数的特点”。
2、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有97的学生喜欢以“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
根据学生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难点为: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关键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针对教学重点,我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作到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针对教学难点,我主要遵循三条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
在学法上我采取让学生用动手操作、自主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主要讲究重操、重学、重习、重实。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于是,我决定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从“四导”入手:导新、导学、导练、导总结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新。
3月11日,日本发生了的大地震。我国政府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在第一时间给日本捐送了救灾物资。我家孩子也在家折了一些千纸鹤想寄给日本的小朋友,她折了红色千纸鹤10个,黄色千纸鹤15个,要想让它们分别装入信封,每种颜色的一样多并且没有剩余,每个信封可以装几个?最多装几个?同学们想不想帮他回答这个问题呢?学完本节课“最大公因数”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这一现实情景的对话设计,积极引导着学生进入今天的数学探究之中。这一环节着眼一个“疑”。
(二)动手操作,导学探究。
1、操作实验、感知概念。
出示例题: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长16分米,宽12分米储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请同学们想一想,按这个要求,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呢?看来,一下子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困难,我们可以借助学具来完成。”这一过渡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的探究之中。
操作中感知形成的表象,为抽象数学概念提供了直观支柱。
2、联系旧知、建立概念。
请同学们结合因数的知识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1、2、4和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也可能会说,1、2、4是16和12的共同的因数;1、2、4是16和12公有的因数等。
从学生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要使正方形的地砖是整块的,它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接着把16和12的因数,通过罗列的方法写在黑板上,(板书)同学们不难发现,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引导学生说出:16和12的公因数是:1、2、4。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是:4。所以地砖的边长可以是1dm、2dm、4dm,最大是4dm。接着让学生总结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板书)最后用集合圈形式的展示,让学生懂得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还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示。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晰,更形象地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学生凭借对因数概念的理解,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经历了抽象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了数学概念,也获得了数学方法。有效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现在让我们解决怎么装千纸鹤的问题,可以怎么办?”同学们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了问题。(因为10和15的公因数是1、5,最大公因数是5,所以每袋可以装1个或5个,最多可以装5个。)这一活动,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设计意图】:“活动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本环节我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互动,在互动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这一环节主要着眼于“探”、“动”。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有梯度练习的设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为此,我把练习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1、基本练习:准备一些数字卡片,1、2、3、4、6、9、12、18,按老师的口令站队,是12的因数的站在左边,是18的因数的站在右边,这样就有一些同学不知道该站在哪边,老师再明确: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的,请站在中间。通过游戏巩固了学习知识,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公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2、开放提高: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在两个学生用列举法板书之后,让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出:列举出27的因数,再看哪些是18的因数,从而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也可能会想出:列举出较小数18的因数,再看哪些是27的因数,从而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针对学生的回答,我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你真了不起,发现了快捷、有效的好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个练习,进一步突破了教学难点。
3、拓展应用:育才小学六(2)班有男生24名,女生30名,参加了争当“环保小卫士”活动,如果男女生分别进行分组,每组人数一样多,每组可以有几人,最多有几人?当学生找出可以施行的方案后,老师又追问:“如果是你,你认为每组几人比较合适?”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三个层次的练习做到了有趣、有益、有层、有度。这一环节主要着眼于“悟”。
(四)引导总结,完善建构。
最后让学生说出这节课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
好的板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网络图,因此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突出以下几点:(1)条理清楚,层次明确。(2)突出重点,与课堂小结相呼应。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自主的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应用概念。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放飞了孩子的心灵!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下面是关于小学五......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下面是关于的内容......
上一篇:质数和合数练习【优秀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