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教学诊断【最新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生活中的比》教学诊断【最新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找准单位“1”,找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复习辅垫
1.找出单位“1”,写出数量关系式
(1)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1/3.
(2)红花朵数的1/2相当于黄花的朵数。
(3)白兔只数的5/6是黑兔的只数。
(4)一批化肥运走3/8。
2.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对,水是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对我们人体是至关重要的,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那么你们了解体内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
师: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师:你能算出自己体内的水分吗?(学生回答)师:一儿童的体重是35千克,你们能帮他算出他体内水分的质量吗?生回答后出示:儿童的体重×4/5=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
35×4/5=28(千克)
师:谁还能根据另一个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式?成人的体重×2/3=成人体内的水分的重量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可真好,如果老师告诉你们小朋友们体内有28千克水分,你们能算出他的体重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题。
2.合作探究
师: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解答出来。
3.学生汇报
生1:根据数量关系式:儿童的体重×4/5=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再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进行解答。(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课件)生2: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的,知道体重的4/5是28千克,就可以直接用除法来做。
28÷4/5=35(千克)
4.比较算术做法与方程做法的优缺点。
5.对比小结
和前面复习题进行比较一下,看看这道题和复习题有什么异同?
(1)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2)复习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例1单位“1”的量未知,可以用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3)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6.试一试: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多少元?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谁和谁在比?哪个量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的?
根据学生回答画线段图。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找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师:这道题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解答吗?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只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为用除法计算。)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1.练一练:
(1).小明体重24千克,是爸爸体重的3/8,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2).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2/5,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2.对比练习
(1)一条路50千米,修了2/5,修了多少千米?
(2)一条路修了50千米,修了2/5,这条路全长是多少千米?
(3)一条路50千米,修了2/5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教师强调: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注意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答后要注意检验。)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第二篇】
设计思路:
本节课在谈话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背景中让学生亲身感受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对例题进行探索,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释应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体验解题的多样化,初步形成验证与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2、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
3、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探索精神的养成。
教学重点:
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
掌握解题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价值
1、师:同学们,大家平时放过东西吗?
2、请大家分一分彩旗吧。(课件:植树节到了,学校准备了60棵树苗,要把它发给六一班和六二班栽植,已知两个班人数相等,如何分比较合理?)
注:学生一般会按平均分的方法解答,教师就可追问:这样分配的方法,我们以前学过,叫什么分法呢?
3、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的,而是按不同量来进行分配的。
注:教师用谈话的方式,以两班分配植树任务的事情为事例,分步呈现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有关信息发表见解,体会平均分只是一种分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还需要更为合理的分配方式。这样结合旧知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
二、探究教学
1、探究例题
呈现例题,根据学生的建议,共同完成例1
师:植树节到了,学校准备了60棵树苗,按3:2的比例分给六一班和六二班栽植,两个班各应栽多少棵? (2)分析题意:按3:2的比例分给两个班栽植告诉我们那些数学信息?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结果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题方法
第一种:60÷(2+3)=12(棵) 12×3=36(棵) 12×2=24(棵)
第二种:2+3=5
60×3/5=36(棵) 60×2/5=24(棵)
注: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上两种解法,对于学生以前学过的归一问题的解法,老师应给予肯定。而重点放在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解答的方法上,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2、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我们通常把这种分配方式叫做按比例分配。
3、思考:如何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呢?
讨论: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什么特点?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决实际是要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检验不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小结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将感性的解题经验归纳,深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关键是被分的总数和分配的比,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巩固练习教材做一做。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教材的编排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既是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又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发展点,它们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按比例分配问题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又有它独特的价值。在谈话导入环节中,设问如何分配植树任务才合理?引发学习的思维,发现平均分之外的另一种分配方法(按比例分配),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2、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及时反思十分必要。教学中先是观察分析这类题型的结构,并讨论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和步骤。接着引导学生归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规律,并反思遇到不同的问题,应选择哪种方法比较合适。这样在回顾反思中理清思路,不断提升思维的层次。
《比的应用》教案【第三篇】
教学内容
课本第31~32页内容。
教学目的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①4是5的百分之几?
②5是4的百分之几?
2.基础训练。
指出下列各题中,哪一个是单位“1”的量,谁与单位“1”的量相比?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2)实际产量是计划的`百分之几?
(3)某实验田普通水稻的平均产量是每公顷5.6吨,采用杂交技术后,水稻的平均产量为每公顷7吨,杂交水稻每公顷的产量是普通水稻的百分之几?普通水稻每公顷的产量是杂交水稻的百分之几?
3.引入新课。
将基础训练第(3)题的两个问题改为: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增产百分之几?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减少百分之几?同学们是否会做?引出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二、新授
1.问题: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增产百分之几?
(1)让学生读题后
(2)指导学生边审题边画出线段图
师生共同分析:问题是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增产多少吨怎么求呢?板书:增产的数量÷普通水稻的产量
(7-5.6)÷5.6=1.4÷5.6==25%
或7÷5.6=1.25=125%125%-100%
2.问题
②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增产多少吨怎么求呢?
提问:谁是单位“1”的量?谁与单位“l”的量相比?怎样计算?
板书:少的数量÷普通水稻
3.提问:这道例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师生共同讨论。
让学生说说算理。
三、巩固练习
1、下列各题,每小题均回答三个问题:
a.谁是单位“1”的量?
b.谁与单位“1”的量相比?
c、比较量对应的分率是多少?
(1)男工人数比女工多百分之几?
(2)今年每公亩的产量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
(3)汽车速度比火车速度慢百分之几?
(4)红花朵数比黄花朵数少百分之几?
2、(1)4比5少百分之几?
(2)5比4多百分之几?
3.五(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求男生人数是女生的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注意单位“1”)
4.列式计算课本第32页“试一试”。
四、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又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它的结构特征如何?如何求相差数的百分率?
五、作业
课本第32页“练一练”第1~3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55—56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比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已掌握了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的解题方法,体会这类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学生在以往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有过一定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学生无序的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实际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小调查:奶茶中,奶与茶的比是3:7,从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2、3月12日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42棵小树苗的任务分配给六年级人数相等的三个班,怎样分配才合理?(平均分配)
3、出示教材主题图,获取信息: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先独立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提出两种分配方案:一种每班分橘子的一半;
另一种按大班和小班人数的比来分配
通过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按大班和小班人数的比来分配比较合理。
4、出示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比的应用”
设计意图: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二、分析探究,初步感知
1、出示题目:老师这有一筐橘子,把这筐橘子按3:2分给幼儿园大班和小班应该怎样分?(课件显示)
(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有的同学想到要实际分一分)
师:这样吧,我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小组分一分
(老师给每组相同数量的小棒,但没有告诉学生小棒的数量,学生按3:2分小棒,教师巡视)
师:分好了吗?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1:先给大班3根,小班2根;然后再给大班3根,小班2根,就这样一共分了8次分完。由此可知这堆小棒有40根,最后大班分到24根,小班分到16根。
生2:我们前两次分得跟他们一样,第三次我们发现剩的太多,我们就给大班分6根,小班分4根,就这样又分了两次分完,结果也是大班分到24根,小班分到16根。
生3:我们的分法和他们的不一样,我们按3:2来分,因为小棒有一大堆,我们就想给大班分30根,小班分20根,后来发现不够,就给大班15根,小班10根,剩下的再给大班9根,小班6根,正好分完。
师:虽然分得结果一样,但是你们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可见同学们是用心、用脑去想了。事实上,很多科研成果也是通过科学家们的无数次试验得来的,希望你们把这种好的学习方法保持下去。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操作的空间,每个小组都利用小棒来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不同的分法,有的小组按部就班一直按3根、2根分;有的小组按3根、2根分了后,及时做了调整按6根、4根分;有的小组“大胆”地按30根、20根分,不够了又再做调整。不同的分法都代表了学生对比的理解和数感,也为进一步寻求这类问题的方法积累了经验。
2、师:在这次分小棒的活动中,你们有什么发现?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1:我觉得不管怎么分我们都要按3:2的比来分,也就是我们每次分的小棒的个数比是3:2。
生2:我发现6:4,30:20,15:10,9:6结果都是3:2。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产生新的解题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生:我觉得按3:2的比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给两个人不一样,因为平均分后两个人每人分得的个数相同,而按3:2的比分两人分得的个数不同。
师:实际上以前我们学过的平均分就是按照1:1进行分配的。
设计意图:分完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鼓励学生说出在分的过程中的发现和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发现无论怎么分都是按3:2分,这正是理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有的学生发现了6:4,30:20,15:10,9:6结果都是3:2,这不仅巩固了化简比的内容,同时为以后学习正比例积累了经验;有的学生联想到了以前学过的平均分,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
3、师:如果现在有140个橘子又该怎么分?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
生1:我觉得现在橘子数目大了,再像刚才那样一次一次的分太麻烦,实际上按3:2来分的意思就是大班3份,小班2份,还是先算出来再分比较好。
生2:……
设计意图:注意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140个橘子按3:2又该怎么分的问题时,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想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4、比较不同的方法,说出你的解题思路,并找找他们的共同点(课件展示)
方法一:列表法
方法二:画图
3+2=5 140÷5=28(根) 28×3=84(根)28×2=56(根)
方法三:列式
3+2=5 140×=56(根) 140×=84(根)
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
设计意图:有上面小组合作的经验与发现,这次可以用操作、画图、列式等不同的方法分,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理解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三、运用新知,学以致用
1、独立完成教材56页“试一试”,集中反馈。
2、独立完成教材56页“练一练”2题。,找学生板眼,集中反馈,讲解不同的解题思路。
3、用4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5∶3,这个长方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互帮互助的作用,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在这一过程中,便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四、归纳拓展,巩固新知
教材56页故学故事
五、总结全课
1、学生看书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对于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
3、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六、作业:按不同的比例把糖和水配成糖水,品尝之后,记录好你最喜欢的糖水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品尝不同比例的糖水加深印象,明白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是很广泛的,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知识的自信心。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第五篇】
课题:
比的应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使学生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
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由分卡片时所产生的问题设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教师提出关于稀释液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稀释液”的意思。
2、利用课件出示例2。
(1)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引导学生找出题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
(3)课件出示稀释液的配制过程,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4)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
(5)小组讨论解题方法,然后进行汇报,并集体订正。
(6)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7)提示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检验,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3、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
1、解决课前分卡片时所产生的问题。
2、课件出示练习题1,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练习题与例题
的异同,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后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练习题2,理解题意,引导学生比较本题与例题及练习1的异同,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独立解决,并引导学生自行检验。
四、拓展延伸
利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你知道吗”,教师介绍“黄金比”的知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课堂总结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鼓励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