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精编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螳螂捕蝉》教学案1
学习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预习学案1.我会读趁虚而入 不堪设想 固执 毫不介意 禀报 自由自在 螳螂 恍然大悟 诸侯2.我会填这是1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 的故事,告诫吴王 并使吴王打消了 的念头。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4.我质疑通过对这篇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请写下来。导学案 (一)交流预习,质疑促学1.组长带头,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小组展示3.交流质疑,互帮互助(二)读议结合,合作探究1.同样是劝说,为什么大臣们失败了而少年成功了?2.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3.少年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拓展延伸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也不少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吗? 板书设计: 少年智劝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吴王明理 吴王攻楚 诸侯国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危险 课堂检测1.照样子写词语。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写八字成语) 2.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1.仔细读读这两段话,大臣的劝和少年的劝共同之处是什么? 2.大臣的劝和少年的劝带来的结果各是怎样的呢?
3.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果?
《螳螂捕蝉》ppt课件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新词的意思。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拟定小标题。
3、把握文中人物性格,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成语引入,激发兴趣。
1、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成语故事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颗明珠。比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的成语你能接一接吗?
2、你也能说吗?根据学生所说板书课题:螳螂捕蝉。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
一、解析课题,质疑激趣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
出示课题《螳螂捕蝉》的图片和文字图。(字理析字词:螳螂、捕、蝉)
2、请大家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认为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
3。师: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1篇寓言故事,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它到底写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划出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3)遇到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指名认读后齐读。
(2)文章中还有什么字不会读的吗?
(3)读了这些词语,你觉得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能用上其中的词语来说说吗?
3、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呢?结果怎么样?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四字小标题来概括出来。(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来板书:(固执攻楚巧妙劝说打消念头)
谁能用自己的话具体来说说这件事讲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品“不堪设想”,明后果危险
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不堪设想”这个词语。谁能读一读呢?读到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呢?
2、是什么不堪设想呢?课文里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找找看,是哪句呢?读句子: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这句话中有一个生字是——“侯”。看到这个“侯”字,你想到了哪个字?(字理析字:候、侯)
生自由谈。用什么方法来区分这两个字?我们先来看看它们的古文字是怎么写的。
3、在中国古代,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基本为混战时期,诸侯国实力不均,春秋五霸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当时的形式。
4、其他的诸侯国乘虚而入的后果怎么样?
(事情的后果很危险,很难想象。)
所以“不堪设想”的意思就是不能想象、很难想象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
5、想到不堪设想的后果,该有多少人去反对啊!可是吴王还是——固执攻楚。
(二)品“恍然大悟”,识少年机智
1、过渡:后来仗打起来了吗?(没有)
什么原因呢?(因为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后恍然大悟。)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恍然大悟)。
它是什么意思?聪明的你们可能知道了。如果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字理,相信你们印象更深。
2、文中谁恍然大悟了呢?(吴王)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让他恍然大悟啊?(少年)
3、这少年就这么轻松地一劝说,就能够让吴王打消念头,你觉得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啊?能够用什么词语来夸夸他吗?(板书:机智勇敢)
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文中哪些语句告诉了我们呢?生交流。
生甲:“少年连露水打湿他的衣裳和鞋子,也不在意。还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师相机提问:少年为什么在那转来转去?还连续转三个早晨?)
师:从这里可以感觉少年劝说吴王的决心很大,是个顾大局的人。连续转三个早晨就是为了引起吴王对他的关注。他只是一个侍奉吴王的下人,这样吴王才能注意到他啊!这个办法想得真好、真聪明!
生乙: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
师:少年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调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
生丙:“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劝说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
师:不动声色、晓之以理
生丁:说故事巧。
师:故事从头到尾都没讲到攻打楚国有危险,但是却让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真是妙,智慧啊!
师:还你发现了什么?你找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戊:少年善于观察。有耐心。不是直接劝说吴王……
是少年的——巧妙劝说让吴王恍然大悟的啊!
(三)品“死命令”,解吴王固执
1、过渡: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吴王呢?我们可以从两句话中去了解他。这两句话都有一个“死”字,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它们。
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2、这两个“死”的意思一样吗?怎么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看“死”的古文字是怎么样的就明白了。(字理析字:死)
生自由答这两句话中“死”的意思。
(1)失去生命;
(2)不可更改。
3、由此可见吴王真的很固执!(板书:固执)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专横暴君顽固暴躁……)
我们来练读这两句,读出这样的感受。指名读。指导:在表现吴王的专横时,要注意哪个字呢?(处死死命令)
4、谁敢劝谏谁就——死!这个时候,一个少年却巧妙劝说了吴王,更突出了他的——(勇敢爱国)(板书:勇敢)这就是大智慧、大爱啊!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及反思3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考虑周全,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的寓意,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找出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用△做上标记(9、11自然段);再找出相关句子,用“
三、指名汇报: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四、精读理解:
1、(小黑板出示)指名读三句话。
师引读: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生读(蝉)
(1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①从第一句中找出描写蝉神态的词语:“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 ②从这些词体会到了蝉怎样的心情?
③是啊!蝉此时沉浸在美味之中,心里会怎样想?
④齐读。
(2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①从这句话中找出描写螳螂的动词:“拱着、举起”,螳螂心里怎样想?
这个句子中有两个动词是什么句?什么是连动句,有两个动词以上陈述一个主语,是连动句,哪位同学来说个连动句。
②齐读第二句。
(3)那黄雀呢?瞄准它呢(推荐打开范文网。
①从这句话中找出描写黄雀的动词:“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②齐读这句话
2、把这三句话合成一段话,齐读。
3、这个故事中 ,涉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板书:螳螂、蝉、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 ?身后隐伏的祸患是什么?
喝捕啄打露水←—— 蝉←——螳螂←——黄雀 ←—— 少年
4、引导:
⑴大家的示意图,侍奉吴王的少年只用一句话就概括出来了,是哪句话?
(指名读)
(出示、齐读):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利益:好处,益处 。隐伏:隐藏,潜伏。
祸患:祸事,灾难。
其实少年 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 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思考:①少年这句话是对谁说的?(吴王)②为什么要对吴王说这番话?(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③还有谁也劝说吴王?(大臣们也劝说吴王不 要攻打楚国)④结果呢?(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3)“固执”怎样理解?(顽固,坚持己见)
“处死”的“死”呢?(失去生命,丧失生命,没命了,杀死了)
5、总结:是啊,谁也不愿失去生命,所以大臣门再也不敢直接劝阻吴王了。(板书:直劝)
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理解“死”:不可更改的),怎样才能使无王吴王改变注意呢?侍奉吴王无恙的少年想出了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诬枉。(板书:巧劝)
那么,吴王听明白少年讲的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从哪里看出来的?
6、齐读最后一段。(小黑板出示)指生补白: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忽然想起了大臣们的建议: 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7、齐读这段话,分析大臣门的意见,把楚国、吴国、其他的诸侯国这三者的关系用“→”表示出来(指生板演):
攻打攻打
楚国←——吴国 ←—— 其他的诸侯国
①乘虚而入:趁着空虚进入。文中指的是 其他诸侯国车趁着吴国攻打楚国兵力不足,而去偷袭吴国。
②不堪设想;事情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指向很坏,很危险的地步发展。吴国一旦攻打楚国将会有怎样的后果 ?
③于是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④你从哪个词语看出吴王明白了不攻打楚国了。(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呢? ⑤吴王明白了什么?
是啊!吴王明白了,知错就改,是个好大王啊!
8、(出示少年的话以及大臣的意见),两相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9、结合板书,师点拨:如果吴国攻打楚国,吴国就相当于故事中的,楚国就相当于,其请他诸侯国就相当于。可见,大臣们的意见时正确的,所以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领悟寓意: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每个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那么这个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同学们,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是很危险的。)
六、口语交际: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少年?吴王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少年:聪慧胆识过人
吴王:固执知错能改
七、学了这篇课文说说同学们的收获。
八、作业:抓住这则故事的寓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1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10、螳螂捕蝉
喝捕啄打
露水←—— 蝉←——螳螂←——黄雀 ←—— 少年
攻打攻打
楚国←——吴国 ←—— 其他的诸侯国
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是很危险的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1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警戒人们。
教学时,我从《螳螂捕蝉》的故事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个故事中涉及到哪几个具体对象?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隐伏的祸患是什么?蝉、螳螂、黄雀、少年这四者,大部分学生能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他们的利害关系。抓少年和大臣们不同的劝阻方式来理解。让学生明确吴国、楚国,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利害关系。有利于让学生理解吴王攻打楚国背后的祸患。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少年讲的故事巧妙,发人深思。引导学生明白这个故事所蕴涵的道理。这样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并没有按照文章原有的写作顺序进行教学,我觉得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更容易给学生以明晰的知识框架。
在教学结尾,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经过课堂实践,我发现学生对“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的祸患”这句话有许多自己的理解,所以我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一些这样的事例。问题一出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言。学生例举了很多与生活相关的例子:“看见地上放着一个钱包,你偷偷地捡了,没有想到却中了骗子的计。只想到了眼前利益,而没有想到身后的祸
患。”“我不会做的题目就去看同学的,到考试时就抓瞎了。抄作业是眼前利益,考试成绩差,就是祸患。”“钓鱼时,鱼儿只顾吃鱼饵,却没想到中间有个钩子。”听着孩子们的发言我知道他们是真正懂得了做事要三思而后行的道理。既考察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的言语表达能力。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体会前利后患的具体所指,在视觉、认知等方面产生较深的体验。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4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螳螂捕蝉”这个成语有时也写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它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
2、揭示寓言特点: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让人们从中领悟到一个深刻的道理。
3、那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揭示的又是什么道理呢?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固执 侍奉 诸侯 禀报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同桌互相读、提醒纠正
提示:“候”与“侯”的区分
2、提出读书要求,让学生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4、谁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把事情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这几个要素讲清楚。
三、感悟课文第一和最后一段
1、过渡:文中大臣们和少年都劝说国王了,可大臣们劝说的结果是怎样的?而少年劝说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2、组织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3、学生交流
大臣劝说的结果:招来了吴王的死命令;少年劝说的结果: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大臣怎么劝说的?说的有道理吗?
(1)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理由
(2)出示楚国和吴国的地图,并介绍:楚国在长江中游,而吴国在长江的下游,相隔很远,旁边是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吴国想要攻打楚国,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楚国,攻下楚国后,你认为其他诸侯国此时“乘虚而入”,“虚”包含哪些因素?
(3)学生交流
(4)指导学生朗读吴王固执的死命令: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5、比较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的区别(课后第三题)
6、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少年劝说的结果
四、感悟课文,领悟道理
过渡:同样是劝说,为什么结果却是截然不同呢?
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1)少年讲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请大家先读一读课文9—11小节,再想一想能不能也讲一讲这个故事。
(2)指名讲这一故事,并说说蝉、螳螂、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身后隐伏的祸患”各是什么?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1)少年为什么要用这个故事劝说吴王呢?螳螂捕蝉和吴王攻打楚国有什么关系呢?
出示两段话: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学生比较这两件事的相同之处
(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攻打楚国就是眼前的利益,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就是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吴王和蝉、螳螂、黄雀一样,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5)指导朗读第一句:少年在说这句话时,一定是意味深长的,一定会突出“眼前的利益”、“身后隐伏的祸患”这些词语,你会意味深长的说吗?
(6)学生练读句子
3、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1)理解:“恍然大悟”;练读吴王说的话
(2)你能说说吴王明白了什么吗?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新词的意思。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拟定小标题。
3、把握文中人物性格,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课前谈话:成语引入,激发兴趣。
1、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成语故事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颗明珠。比如“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样的成语你能接一接吗?
2、你也能说吗? 根据学生所说板书课题:螳螂捕蝉。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
一、解析课题,质疑激趣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
出示课题《螳螂捕蝉》的图片和文字图。(字理析字词:螳螂、捕、蝉)
2.请大家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认为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
3.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1篇寓言故事,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它到底写了什么。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2)划出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3)遇到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指名认读后齐读。
(2)文章中还有什么字不会读的吗?
(3)读了这些词语,你觉得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能用上其中的词语来说说吗?
3.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呢?结果怎么样?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四字小标题来概括出来。(板书:起因经过 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来板书:(固执攻楚 巧妙劝说 打消念头)
谁能用自己的话具体来说说这件事讲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品“不堪设想”,明后果危险
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不堪设想”这个词语。谁能读一读呢?读到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呢?
2.是什么不堪设想呢?课文里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找找看,是哪句呢?读句子: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这句话中有一个生字是——“侯”。看到这个“侯”字,你想到了哪个字? (字理析字:候、侯)
生自由谈。用什么方法来区分这两个字? 我们先来看看它们的古文字是怎么写的。
3.在中国古代,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基本为混战时期,诸侯国实力不均,春秋五霸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当时的形式。
4.其他的诸侯国乘虚而入的后果怎么样?
(事情的后果很危险,很难想象。)
所以“不堪设想”的意思就是不能想象、很难想象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
5.想到不堪设想的后果,该有多少人去反对啊!可是吴王还是——固执攻楚。
(二)品“恍然大悟”,识少年机智
1.过渡:后来仗打起来了吗?(没有)
什么原因呢?(因为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后恍然大悟。)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恍然大悟)。
它是什么意思?聪明的你们可能知道了。如果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字理,相信你们印象更深。
2.文中谁恍然大悟了呢?(吴王)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让他恍然大悟啊?(少年)
3.这少年就这么轻松地一劝说,就能够让吴王打消念头,你觉得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啊?能够用什么词语来夸夸他吗?(板书:机智勇敢)
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文中哪些语句告诉了我们呢?生交流。
生甲:“少年连露水打湿他的衣裳和鞋子,也不在意。还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师相机提问:少年为什么在那转来转去?还连续转三个早晨?)
师:从这里可以感觉少年劝说吴王的决心很大,是个顾大局的人。连续转三个早晨就是为了引起吴王对他的关注。他只是一个侍奉吴王的下人,这样吴王才能注意到他啊!这个办法想得真好、真聪明 !
生乙: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
师:少年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调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
生丙:“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劝说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
师:不动声色、晓之以理
生丁:说故事巧。
师:故事从头到尾都没讲到攻打楚国有危险,但是却让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真是妙,智慧啊!
师:还你发现了什么?你找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戊:少年善于观察。有耐心。不是直接劝说吴王……
是少年的——巧妙劝说让吴王恍然大悟的啊!
(三)品“死命令”,解吴王固执
1.过渡: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吴王呢?我们可以从两句话中去了解他。这两句话都有一个“死”字,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它们。
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2.这两个“死”的意思一样吗?怎么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看“死”的古文字是怎么样的就明白了。(字理析字:死)
生自由答这两句话中“死”的意思。(1)失去生命;(2) 不可更改。
3.由此可见吴王真的很固执!(板书:固执)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专横 暴君 顽固 暴躁……)
我们来练读这两句,读出这样的感受。 指名读。指导:在表现吴王的专横时,要注意哪个字呢?(处死 死命令)
4.谁敢劝谏谁就——死!这个时候,一个少年却巧妙劝说了吴王,更突出了他的——(勇敢爱国)(板书:勇敢)这就是大智慧、大爱啊!
上一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实用5篇
下一篇:四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精彩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