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通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通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内容:五上第63~64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让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对信息进行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体验列举

摸球游戏

袋子中有“红”、“黄”、“白”三只乒乓球,老师从中任意摸出一只,猜一猜可能会是什么球?如果从中任意拿出两只呢?

引入:像刚才几个同学把题目里可能出现情况一个一个地列举出来,像这样一种解题的思考方法,我们数学上称作为一一列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游戏,一方面把学生从课外吸引进课堂上来,激发学习的热情,同时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感受到一一列举的策略在生活中本来就存在,我们只要留心生活,处处皆数学。

二、自主探究,运用列举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引发列举需要。

小华同学在一些实际问题上遇了困难,大家来一起帮帮他好吗?

出示例1: “王大叔用18根1米到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1)创设情景:

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生1:围成的图形是长方形。

生2: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的长方形周长就是18米,我们要找出长和宽各是多少?

生3: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说明围法不此一种。

如果只要找出一种方法,这道题很简单。但是要想把所有围法一个不落的找全,可能还是有点难度了。

下面先请大家试一试,借助小棒动手摆一摆, 所有的符合条件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比一比,哪一桌的同桌完成得快。

(2)动手操作:

①汇报交流:

生1:长8,宽1米, 长5,宽4米。……

生2:可能是表格。

生3:算式:18÷2=9,8+1=9,7+2=9……

②反思策略:

师:老师发现大家都很了不起,都能帮小华同学把符合条件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 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你认为在刚才列举时应该注意什么,才能保证结果不重复,不遗漏。(在学生汇报中,板书:有序)

师:上学期我们学习过列表,列表解题的优点是什么?(生:更简洁)所以这类习题我们也可借助表格来完成,但是不管什么方法,我们在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③重点分析列表的方法。

下面老师借助列表,把一一列举的思路给你们重点理一理。

(1) 出示表格: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2)师:你们怎样才能很快地找出长和宽?

生:长和宽的和一定是9米。

怎么才能使答案不重复、不遗漏。

生:把宽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

(师用多媒体展示)

④发现研究规律:

现在老师还想知道这些图形的面积,你们觉得可在表格上怎样补充一下?

(1) 如果你是工人师傅你会选择那种围法?为什么?

(2) 观察这张表格,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小组里讨论,并让学生汇报)

教师说明:在周长不变的前提下,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方形的长和宽数据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2、介绍欧拉:

在几百年来,有个数学家与你们一样大时也发现这个规律,他独立帮助爸爸解决了一个围羊圈问题。你们想知道这个规律是谁发现的吗?生:想。

介绍欧拉:“1707年出生于瑞士,在他孩子的时候,就帮助父亲解决了围羊圈的难题。13岁时考上大学,15岁大学毕业,16岁获硕士学位,26岁时担任了学院教授,约30岁时右眼失明,60岁左右完全失明,在失明后,他仍然以口述形式完成了几本书和400多篇论文,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成就最为斐然的数学家之一”。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欧拉怎么样?

3、巩固列举:

小华同学想去图书馆。我们先来帮他看看公交车发车情况:

1路和2路车是同一起点站,1路车上午6时20开始发车,以后每隔10分钟发一辆车,2路车上午6时40分开始发车,以后每隔15分钟发一辆车,这两路车几时几分第二次同时发车?

师:这道题你打算怎么思考?

然后打开课本在p66填空。

汇报。

设计意图:整个例1的教学,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整理信息。为了防止学生囫囵吞枣地理解题意,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第二层,无序列举,让学生借助动手操作完成例题的探索,然后展示学生的围法,让学生明白只要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在表格中一一列举出来都可以。第三层,有序列举。组织学生讨论刚才解题时的体会,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认识到列举时要有条理、有序,体验有序的重要性,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第四层,反思提升。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再次反思、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其中“欧拉的故事”作为一种数学背景材料,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从中获得心灵的震憾。

(二)循序渐进,深入问题:

1、出示例2:

小华想从图书馆借几本书回家,其中他选了:《故事会》、《科学家》、《奥数王》;按照图书馆的规定:每次最少借一本,最多借三本。小华有几种不同的借法?

2、一一列举:

师:每次最少借一本,最多借三本什么意思?

师:怎样才能保证把答案一个不落的列举出来?(进步一启发:列举时,打算分哪几种情况)

生:分三类:借一本、借两本、借三本。

请同学们各人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

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

(有的用文字方式、有点表格的方法……,教师一一评点。)

优化方法:

师:老师有点同学用文字的方式来,这样写好像烦了点,有没有更简洁的办法?

生:可以简写、可以用字母代替等。

师一一肯定。

师:这道题我们也可以用列表的方式展示,只不过表格比前面的复杂了,下面我们来看看表格怎么设计。

师:分步出示表头和三类情况。

(1)列举时可以用老师提供的表格,在表格里打钩。

书 名 一本 两本 三本

《故事会》

《科学家》

《奥数王》

3、反馈交流:

师:你认为在本题中,怎样才能做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灵活选用策略的能力。让学生探索不列表时怎样列举所有可能的借阅情况,能促使学生多视角、多形式地解决问题,有效预防学生把解决具体问题作为学习目标,或片面地将一一列举策略理解为通过表格列举的策略,提高他们灵活选用策略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发展列举

下午,小华同学与同学们一起来玩“飞镖游戏”,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战况:

出示试一试。

师:“每人投中两次”是什么意思?

师:小华投中两次可能有哪些情况?请在练习纸上自己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注意要有序)

汇报。

拓展一下:如果把“小华投中2次”改为“小华投了2次”,结果怎样?

设计意图:本题是教材中的试一试,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不能独立有序地把条符合条件的答案一一列举出来。由于学生理解题意时可能出现偏差,所以教者有意地将学生把“投中”与“投了”作了比较,从而更好的达到了教学效果。

四、总结延伸,发展列举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获得了哪些知识?还有其他的什么收获?

指出:一一列举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列举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综合运用以前学过的画图、列表等策略,使列举的情况清晰、明了、有序,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到所有答案。

2、下面老师这还有一个羊圈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

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一条边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设计意图:每节课末尾的总结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帮学生梳理了知识,而且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次回顾。思考题是例题的变式,目的是让学生正确理清数量关系,而不能一味的以葫芦画瓢。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共安排了2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是其中的第1课时。“替”即替代,“换”则更换,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教材安排的例题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教学的任务是把沉睡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这是例题的编写意图,也是设计的教学思路。教材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教学意图]: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凸现了内容的情趣化和生活化;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过程的活动化,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2、使学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课前欣赏:播放《曹冲称象》录像,感受策略。创设情境,感受用策略解决问题的魅力1.承接故事情境,感受策略的作用。(1)故事中曹操提出了什么要求?(2)众大臣有没有解决这个难题吗?(3)曹冲用了什么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4)过渡语:要称出那头大象的重量,大人们都束手无策,七岁的曹冲却想出了那么妙的解决办法,用称出与大象相同重量的一船石头的重量来求出大象的重量,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这种办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初步感受用替换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让学生在课始就进入知识的探究中,自觉的参与到学习中去。探究新知,初步理解替换的策略(一)解决生活中的难题1、[电脑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2、引导交流: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随机贴出杯子图3、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4、问: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课前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结合学生的回答灵活的提炼到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上来) 5、问:这些问题现在都能解决吗?6、(生广泛发言,教师及时肯定和评价)7、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炼到今天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问题:同学们,你们看每个大杯和小杯的容器不一样。杯子的数量也不一样,只告诉我们这些杯子里果汁的总量720毫升,那怎样来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呢?我们该怎么办呢?你们能不能想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呢? 8、讨论讨论,想想曹冲称象的故事给我们解决这一个问题有什么启示呢?9、结合学生提出的已有经验,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把大杯换成小杯b把小杯换成大杯10、小结学生的方法:不管是大杯换小杯,还是把小杯换成大杯,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把两个较复杂的量转化成比较简单的同一种量来考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替换策略来解决问题 板书:替换11、过渡:在刚才的探究中,我们知道了可以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也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在这个过程中怎样来替换,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每个同学的桌上有这样的一张作业纸,拿出来四人小组合作。要求1、画一画,选一种替换方法画出替换过程。2、说一说,应该怎样替换,并且如何计算。小组展示汇报。12、分析数量关系及解答。黑板上(1)学生根据投影出来的方法说一说解答思路。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我们画的图可以怎么想?(2)哪些同学是和他一样的做法,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交流第二种方法。13、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口头检验。你觉得小杯的容量加上大杯的容量满足720毫升以后,还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吗?14、回顾反思(1)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策略?为什么要替换?(2)我们又是怎样来替换的?15、小结:在解决这一过程中,原来是有大杯和小杯两种不同的量,用替换的策略简化成了都是小杯这同一种量,而且总量也告诉我们,这样要求小杯的容量就方便了;同样用替换的方法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使题目中只出现了大杯这同一种量,要求大杯的容量也方便了。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还借助了画图的方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设计意图] 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感受、探索替换策略的运用。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各自的想法表述出来,大家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这样不仅调动和激发了学习主动性,而且提高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过渡: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替换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来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小广告1、播放达能广告同学们,从刚才的广告中你又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呢?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3、是啊!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课前老师也做了一些调查:[电脑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 杯牛奶呢?(1)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策略?在替换的过程中还需要用到画图,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张图在练习纸二上,画一画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想的过程。(2)除了把牛奶替换成饼干,还有没有别的不同的方法吗?(3)说一说这题该怎样检验?(4)提问:为什么你们都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学生交流后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般要选择简洁、容易的方法来解答。 [设计意图]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2、[电脑出示]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1)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2)与前面两题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3)你准备怎样替换?还有不同的替换吗?(学生说,教师演示部分课件)(4)“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5)选择一种喜欢的方法进行替换,请在练习纸上完成(6)学生汇报,结合学生的汇报让学生说说总数有没有发生变化?(7)口头检验3、学校买来5个足球和10个篮球,共计700元。每只足球比每只篮球便宜10元。足球和篮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1)画一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吗?(2)重点说说自己是怎样来解答的四、小结全课,优化策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用替换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五、课外知识的补充出示数学经典名题——清代康熙年间(1647年)编辑的算书《御制数理精蕴》中的一题“设有谷换米,每谷一石四斗,换米八斗四升。今有谷三十二石二斗,问换米几何?”先借助媒体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课后让学生解答。[设计意图]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实践能了勒,激发了孩子学好数学,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反馈机会。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1.直接出示你知道吗?“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它出自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师:你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学生回答。2.师说明:解答鸡兔同笼问题时,我们会用到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同时要用到以前的策略——画图或列表。教师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二、以鸡兔同笼为例,探究假设1.教师出示题目:鸡和兔一共有8只,数一数腿有22条。你知道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教师边出示边说明:为了解答方便,老师适当的改了几个数据。师:看到这个题目,是否觉得比较难?师:这样吧,我们用以前的一种策略——画图来解决。师让学生上台画鸡或兔,当学生有疑问时,问:这样画鸡或兔是否很麻烦,能否用其他方法来代替?师应引导学生用圈来表示鸡或兔,用2脚与4脚区分鸡与兔。问:能不能马上确定鸡兔各有几只?因此,我们画图时不能马上画出几只兔几只鸡。师:这时我们可以假设全部是鸡或兔了。分别板书:假设都是鸡 假设都是兔。师:我们先来假设都是兔,兔有几条腿?我们就用短线段表示脚,请同学们把所有的脚都画上。数一数,一共有几条腿?为什么会多腿?(要求学生一定说出因为把鸡当成是兔)了多几只腿?一只兔比一只鸡多几条腿?师:因为每只鸡比每只兔少2条腿,所以我们每次拿走2条腿。要拿走几次,你是怎样算的?师:现在你能发现什么吗? 现在兔有几只?鸡有几只了?你能否把刚才的过程表述出来?请同桌互说把刚才的过程表述出来。师:刚才的过程我们还可以用式子表示,谁来说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板书。8×4=32(条) 表示假设全部是兔总共有32条腿。32-22=10(条) 表示实际多画了10条腿。4-2=2(条) 表示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条腿。10÷2=5(只) 表示鸡有5只。8-5=3(只) 表示兔有3只。教师重点多次提问要求学生回答出每句话的含义。教师小结:我们可以首先假设全部是兔,然后数出兔的腿与实际的腿的差距,因为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条腿,所以看这个差距里有几个2,所求出的与假设相反的鸡,最后求兔。2、刚才我们假设了全部是兔,如果假设全部是鸡,应该怎样想?先让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有能力的学生独立完成,其他学生画图完成或看提示完成。在交流时分别对每步提问。问:8×2=16表示什么?(假设全部是鸡总共有16条腿)22-16=6表示什么?(实际少画了6条腿)4-2=2表示什么?(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条腿)。10÷2=5表示什么?(鸡有5只)8-5=3表示什么?(兔有3只)师:上面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师:除了全部假设为鸡或兔,我们还可以假设每种各有一半,可以怎样假设?师:如果是总过8只可以假设鸡有4只,兔有4只。如果是11只呢,我们可以怎样假设?师:如果是偶数,我们可以假设每种各有一半;如果是奇数,我们可以假设一种为一半多一点,另一种为一半少一点。而且,此类假设我们用表格来解决。师出示表格 鸡的只数兔的只数腿的条数和22条腿比较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4 4 4×2+4×4=24 多了2条在这里“多了2条”,表明什么?按照刚才的假设兔4只太多了还是太少了?如何调整?如果在这里“少了4条”,表明什么?该如何调整?师小结:此种方法我们首先假设各有一半,然后按照这种假设算出腿的总数,根据与题意差距,合理地调整。4、师:要知道我们所求的答案是否正确,我们还应检验,如何检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检验。5、小结:刚才我们用了三种方法解答了鸡兔同笼问题,都是采用的假设法,可以假设一种全是,也可以假设另一种全是,还可以假设各有一半,在解答时,可以选择你比较喜欢的一种来解答。三、以引入题为辅,再次巩固假设法。1、师:刚才我们采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我们回到刚才的你知道吗。老师把题目转化了。出示题目。现在你会解决了吗?这样吧,行的话你们可以直接完成,不行的话半分钟后会出现提示,还是不行的话一分钟后可以两人或四人商量商量。学生独立解决,完成后要求学生检验。2、交流时在实物转换仪展示学生作业,师提问学生每步的意义。方法一:35×4=140(条) 方法二:35×2=70(条) 140-94=46(条) 94-70=24(条) 4-2=2(条) 4-2=2(条) 鸡 46÷2=23(只) 兔 24÷2=12(只) 兔 24÷2=12(只) 鸡 46÷2=23(只)方法三: 鸡的只数兔的只数腿的条数和94条腿比较181718×2+17×4=104多10条201520×2+15×4=100多6条231223×2+12×4=94正好小结:对于此类题目,我们可以假设全部是一种量,先求出另一种量,再求出一种量,也可以假设两种量各一半,然后适当调整,到最后与题目相符。 四、以例题为练,提炼假设方法。1、师:刚才我们解答了两道鸡兔同笼问题,知道了此类题目的方法,接下去老师来考考你。(出示例题)全班51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了11条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2、师:现在你能归纳这种方法的解答过程吗?小结:于此类题目,我们可以假设全部是一种量,先求出另一种量,再求出一种量,也可以假设两种量各一半,然后适当调整,到最后与题目相符。五、总结。师:你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67页例题和“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初步学习用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对表格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中的数量关系,学会从问题入手和从条件入手,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目标: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有条理和富有个性地思考,并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情感与态度目标:充分体会有关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乐于和同学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能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克服困难及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画线用),文字贴图。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欣赏:播放《曹冲称象》flash影片,感受策略。(在黑板上贴课题)

一、创设情境,感受用策略解决问题的魅力

1.承接故事情境,感受策略的作用。

(1)看了故事你想说什么?

(2)过渡语:要称出那头大象的重量,大人们都束手无策,七岁的曹冲却想出了那么妙的解决办法,用称出与大象相同重量的一船石头的重量来求出大象的重量,真了不起!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真想送他一个美名“小小策略家”。

问:那你知道什么叫策略吗?你还在哪里见过或者使用过策略呢?

2.直接提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

师:对,今天我们要像曹冲一样巧妙地运用策略来解决问题。

过渡语: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也找头大象来称称他的重量好不好?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就解决一个身边的数学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列表的策略

1.生活中的难题(课件)

以动画图片的方式呈现情境:元旦快到了,为了使庆祝元旦的活动更有意义,固城中心小学五年级四个班准备分别在本班举行一次“我是环保小卫士”演讲比赛。瞧,四位班长正在买奖品呢。五(1)班买了9本笔记本用去36元;五(2)班要买11本笔记本;五(3)班用52元买笔记本。五(4)班要买8支钢笔。

2.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问: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课件依次出示三个问题)

问:这些问题现在都能解决吗?(为“五(4)班要买8支钢笔共要多少元”打下伏笔。)

(生广泛发言,教师及时肯定和评价)

3.第一个问题能解决吗?

图中有那么多信息怎么办?(张贴:整理信息)

四人小组交流:你已经了解了哪些整理信息的方法呢?

师:整理信息的方法是多样的。你们平时经常用这些方法整理信息吗?

4.师生共同完成列表整理信息。(在黑板上列表。)

过渡语:老师今天要教一种新的整理方法,你们想学吗?

(1)图中的信息都要整理吗?(张贴:有用信息)

板书:五(1)、五(2)

(2)整理的时候把这些信息全部抄下来吗?

先引导学生呈现纯文字的简化整理。

如:五(1) 9本  36元

五(2) 11本  ?元

问:这样整理怎么样?

师:如果再给他们加上点线框,就形成了一份表格了。感觉怎么样?(更清楚了,在学生的回答中张贴“有条理”)

5.课件出示列表,并指出这样的整理叫“列表整理”。(张贴:列表)

读表:你能从这张表格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比较:这张表与上面的情境图相比,哪个更有条理?

6.比较各种整理方法。

过渡语:同学们说了许多整理信息的方法,老师课前也准备了一下,想看吗?课件依次呈现预设的四种整理:

学生可以边看,边将看到的信息或者自己的感受与同桌交流

比较:如果让你选择,你会把最喜欢的一票投给谁呢?为什么?

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这几种整理方法都比较清楚,但列表更简单些。

过渡语:看样子,列表整理信息既清楚又简单,那么我们就根据列表中的数据来解答题目吧。

7.分析数量关系及解答。黑板上

(1)学生根据表格说一说解答思路。

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据表格我们可以怎么想?

适时的明确学生是“从条件想起”的或“从问题想起”的。并张贴纸片。

(2)完成计算,一生板演。

汇报时,追问:每一步分别求的是什么?这个结果对不对呢?

三、明理内化,初步运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二:五(3)班52元可以买多少本笔记本?你能用列表的方法先整理数据后解答吗?

你认为表格的第一列应该填什么?(五(1)和五(3))课件出示。

接下来会填吗?同桌商量一下。

学生在训练卡上填表整理,并解答。学生汇报做法,课件验证。

2.整合、简化。(课件呈现两张表格)

(1)师:观察比较两个表格,你能发现什么?

为什么两个表格中都有“五(1)买本子的信息”?

(讨论后汇报,只有通过这个信息才能知道本子的单价)

(2)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用了两个表格,多麻烦,能不能将两个表格合并成一个表格呢?需要设计几列几行?为什么?每一行分别填什么?(课件依次呈现)

(3)师讲解:如何不考虑班级,而将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数量与总价的关系上,这张表还可以简化成下面的形式。

出示箭头简化后的表格。

感觉怎么样?

这里面的数据会填写吗?

观察这个表格,你还想说什么?

3.小结全课: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贴出板书:列表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并检验。

四、巩固提高。

1. 完成书本p66页的第一题。

2. 完成书本p67页的第二题。

书本上两题,视时间而定,一般只完成第一题(字典摞起之高)。

3. 问题三:五(4)班买8支钢笔一共用去多少元?(有问题,但无条件。)

(1)给这一问题补充一个有用的已知条件。引导学生自主补充(相对开放),师:还可以怎么提?

(2)学生自主列表整理并解答。

(3)展示3位学生不同的列表及做法。后组内四人交流、修正。

4.开放题:根据所求问题自主选择有用的信息解答并展示。

具体设计如下:

学校要购买物品,商场里正在播放信息。(课件播放)

四人小组,每个组为学校解决一个问题,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你需要哪些信息?等老师播放信息。

课件:体育组买6个足球的钱,可以买几个篮球?

学校买7张办公桌共用去多少元?

买来的扫帚每班发3把,可以发给24个班,如果每班发4把,可以发给几个班?

学校用124元可以买多少个黑板擦?

足球:每个56元 椅子:3把100元

拖把:一把39元 粉笔:20盒46元

排球:每个42元 扫帚:3把10元

篮球:每个48元 办公桌:2张300元

计算器:一个24元 黑板擦:10个20元

学生根据课件中滚动的信息搜集相关信息列表。生独立完成,汇报。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生你有什么收获?

(2)你认为用列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

(3)列表的策略对解决其他问题也同样有效吗?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第五篇】

教学内容:教学91页的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定解题思路,并有效的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策略:昨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回想一下,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画图、列表、倒推、替换

2.提出课题:利用这些策略可以方便地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揭题)

二、新课:

1、创设情景,提出假设

(边描述边出示例题)提问: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到提出假设,这时可提示学生:在解决例1时,碰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先怎样想?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想法。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各种假设:

a、假设10只都是大船

b、假设10只都是小船

问:你们的想法都是把船假设成同一种船。还有其他想法吗?

c、假设5只大船,5只小船。

2、借助画图,初步感知调整策略

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三种假设,下面我们先来研究假设成同一种船的情况。

(1)讨论画图:

a.如果10只都是大船,那我们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什么策略来推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呢?(学生说不出来可以追问:想想,上节课我们是用什么策略把数量关系清晰的表达出来的?)学生回答:画图

b.你准备怎么来画呢?引导学生:用简明的符号来表示船和人(课件出示10只大船图,并给学生也提供10只大船图)

(2)研究调整:

a.发现矛盾引发思考:

问题1:假设10只船都是大船,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能多坐几个人呢?为什么会多出来呢?

学生独立思考并小组交流

反馈明确:当我们把10只船都假设成大船时,也就是把一些小船看成了大船;当一只小船被看成大船时,每条船会多出2人,所以会多出8人(板书:多出8人)

b.借助画图,研究调整:

问题2:那需要把几只大船调整为小船,才能使10只船正好坐42人呢?)(板书:大船→小船)

先想一想,然后再图上画一画。(学生在提供的图上画一画,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选择比较典型的2种画法,上台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想法

追问:你是怎么想到把4条大船调整为4条小船的呢?

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调整策略:一条小船看成一条大船会多出2人,多出的8人正好是4个2人,所以要把4条大船调整为4条小船。

板书:5-3=2(人)

8÷2=4(条)

3、借助列表,再次感知调整策略

谈话:刚才我们借助画图找到了调整的策略,解决了实际问题。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方法来寻找调整的策略呢?(列表)这位同学把10只船假设成5只大船和5只小船这样两种不同的船,那接下来我们就借助以前学过的列表的方法来试着推算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1)设计表格:(出示空表格)这张表格中需要哪些数量呢?完善表格项目

大船只数 小船只数 总人数 与42人相比

5 5 5×5+3×5=40 少了2人

(2)借助表格调整:

a.填入假设,发现矛盾:假设5只大船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板书少2人)

b.引导思考,表格调整: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坐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呢?先想一想,然后在表中填一填。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c.集体交流,得出方法:

学生展示方法:

方法优化:选取一次调整成功的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呢?

引导学生:少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做2人,2÷2=1(条),,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板书:小船→大船,2÷2=1(条))

4、检验结果

刚才我们算出了有6只大船4只小船,那是不是正确的结果呢?你有办法检验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算式:6×5+4×3=42(人)

6+4=10(条)

还有其它方法吗?想一想,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5、回顾整理,提炼策略

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1)引导学生整体回顾:先提出假设,假设后的总人数与实际人数不一样,这时就需要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借助画图、列表等方法帮助我们进行调整,从而推算出正确结果,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逐一板书:1.假设2.调整3.检验)

(2)突破难点回顾:

a.在借助画图和表格进行调整时,我们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先算出假设与实际总数相差多少,再算算每一份相差多少,最后算出调整数量。(并逐一板书)

b.你是如何确定需要把大船调整为小船,还是把小船调整为大船的呢?(结合板书使学生明确:人数多了,需要把大船调整为小船;人数少了,需要把小船调整为大船。)

三、练习:

1.运用策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巩固画图调整的策略

谈话:下面我们就用这样的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

a.出示:练一练1的题目

b.要知道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我们可以怎样来假设呢?(学生提出各种假设)

c.如果假设都是鸡,可以怎样借助画图进行调整来解决这个问题?有困难的学生利用书上的提示来独立完成。

d.交流:谁来想大家交流一下你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

让学生完整说一说,是怎样画图、调整,来推算出结果的)

2.渗透估计意识,优化策略——巩固表格调整的策略

谈话:刚才大家利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了非常有名的“鸡兔同笼”问题,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问题,六年级的同学就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能不能帮助他们解决。

a.练一练2,出示题目:估一估:可能会是各几块?你是怎么想的?

b.你估计的怎样?我们就把你估计的结果作为你的一种假设,你准备借助什么方法来帮助你调整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会出现画图和列表两种,这时可以让学生选择,并说说为什么你们都选择列表的方法?

通过学生的交流明白:数量多,画图起来不方便,用列表的方法比较方便。

c.学生展示,集体交流,说说怎样通过列表、调整,来推算出结果。

五、小结反思,分享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呢?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点反思:

1.用假设的策略可解决怎样的实际问题?

2.如何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引导学生说说如何通过画图、列表进行调整来推算结果呢?

3.怎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画图或列表的方法?

4.在本课的学习中还有什么其它的收获和体验?

板书设计

①提出假设——发现矛盾

②作出调整: 与实际人数比 多出8人 少2人

(画图或列表等) 每只船人数比 5-3=2(人) 5-3=2(人)

调整数量 8÷2=4(只) 2÷2=1(人)

大船→小船 小船→大船

16 26948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