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2021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篇】

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第29页例1、例2,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同学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和千。初步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数法,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关系”的理解。

教具准备:按教科书第29页例1所示方块图制成实物或图形,并自制若干计数器供同学使用。

教学过程:

1、复习

(1)观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后面数出5个数来。

①73,74,75,76,____,____,____,____,____。

②19,29,39,49,____,____,____,____,____。

(2)99是几位数?再添上一个是多少,它是几位数呢?

2、导入新课

怎样数一百以后的三位数,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的数法(板书课题)。

3、新课

(1)教学例1。

先出示一个小木块,要求同学随着教师的小木块的逐个出示,一个一个地进行数数。当数到10时提问:

“十里面有几个一?多少个一是十?”

教师把十个小木块换成一个由同样多木块排成的木条。

提问:“能不能十个十个地数数?”

随着木条的逐个出示,同学一十、二十……地数数。数到九十时提问:“它加上一个十是多少?”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多少个十是一百?”

教师把10个小木条换成由100个小木块排成的一层木块,然后说明,刚才数数是一个一个地数和十个十个地数,一和十是已经学过的计数单位,今后数一些较大的数,还可以一百一百地数,用红笔在“十、一”左边板书“百”。

教师把木块一层一层地出示,同学一百、二百……地数数。数的过程中教师提问:

“刚才数了几个一百,是多少?”

“再添上一个一百是几百?”

当数到九百时问:

“九百里有几个一百?”

“再添上一层,就是几个一百?是多少呢?”

多让一些同学说一说。教师用红笔在“百”的左边板书“千”,并重述九百再添上一个百就是10个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出示“10个一百是一千”的结语,让同学齐读一遍。

教师说明,百和千是我们新认识的计数单位,它们是互相紧挨着的邻居,所以又称它们是相邻的计数单位。(板书:相邻)

让同学看教科书第29页例1的插图,要求联想刚才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一百一百地数数过程,回答:

“十里面有几个一?十和一是什么关系?”(10个一是十,我们就说十和一是十进关系。)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百和十是什么关系?”

“那么千和百之间是不是也是十进关系?为什么?”

随着同学的回答,教师在每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板书:10

(即 千 百 十 一)

\ / \ / \ /

10 10 10

问:“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表述这个关系,再让同学复述。

教师稍加小结: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它们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今后可以根据需要,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来数数。

(2)教学例2。

①出示计数器,让同学说一说每一档所表示的数位名称,要求从右至左按顺序回答。着重认清千在右起第几位,它和哪一位相邻。让同学在自身的计数器上找出千位。教师在千位上拨珠,让同学回答其表示实际的数是多少。

②教学例2的(1)。

出示例2的(1),从一百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百二十。

教师结合计数器的演示,边拨珠边数数,一百零一,一百零二……拨珠过程要清楚,动作要慢一些。当数到一百零九时问:

“再加上一个珠子,个位上就有几个一?”

“10个一是多少,这时应该怎样拨珠?”

“看一看各个数位上的数是怎样变化的,所以接下去要数多少?”

接下去数到一百二十(教法同上)。每个同学再拨珠数一遍。要求数数和拨珠速度一致,一开始可以数得慢一些。教师巡视,和时给同学协助。数完的同学可以和教科书第29页例2的(1)图对照一下。

③教学例2的(2)。

出示例2的(2),从一百九十八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二百零六。

让同学在自身的计数器上拨一百九十八。教师先拨珠并让同学数数。数到一百九十九时,问:

“个位上再加一个珠子,九十九后面就是多少?应该怎样拨珠?这时计数器各个数位上的数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一百九十九后面的数应该怎样数?”

多让几个同学上前面拨珠演示,并数出后面的一个数。

“谁能说一说为什么是数二百而不是一百,不是向百位进一吗?”

再继续数到二百零六。

让同学再拨珠数一遍。教师巡视。

教学完例2后,教师提问:“一百九十九加一是二百。那么二百九十九再加上一是几百?三百九十九再加上一是多少?……”

4、巩固练习

做教科书第30页“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八中的第1~3题。

(1)“做一做”中的题。同学独立拨珠数数后,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同学数数情况。例如:

“二百九十九后面一个数应该怎样数?”

“和四百相邻的两个数是多少?”等等。

也可以让同学判断数数中发生的问题,以便加深认识,例如:

“接着九百八十九后面的数是九百九十九,对不对?”等等。

对于数数掌握较好的同学可以进一步提问。例如:

“谁能不用计数器,任选一题给大家数一下?遇到有困难时,仍可以请计数器帮助。”

(2)做练习八中的第2题。指名让同学说一说。

(3)数数接力竞赛。要求按横排数数,每排人数相等,可以拨计数器数。

竞赛开始,教师先在自身的计数器上拨一个三位数,每横排第一个同学立即小声地数出它后面的六个数来,并将数的第六个数拨在计数器上;下一位同学看清前一位同学计数器上的数再接着数出六个数……直至最后一个同学在计数器上拨出他数的最后一个数。数得正确且快的一排获胜。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同学拨在计数器上的数,找出数数中存在的问题,和时协助解决。

5、作业

练习八第1题(口头练习)。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2021文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 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感知角有大小。

3、 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叉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PPT、小棒、线、纸片、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二)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导入新课。

1、 从生活中的角引入数学图形中的角。

师:板书“角”字。

谈话: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些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数学图形中的角。

2、 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角。

(三)引导探究角。

(3)联系实际,感知角的特征。

谈话:角是个调皮的娃娃,特别喜欢玩捉迷藏,你能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出示扇子、三角尺、钟面、剪刀的图片。

同桌一起找一找。

汇报交流,总结。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 抽象出图形。

谈话:让我们把角从物体中请出来。

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引导说出:尖尖的,直直的。

2、 摸角,感受角的特征,明确各部分名称。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

为什么把它叫做三角尺?

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各个角吗?

摸一摸三角尺上有角的地方,在手心轻轻按一下,看看留下了什么?

再摸一摸尖尖地方的两旁,有什么感觉?

尖尖的地方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叫顶点。

直直的两条线是角的边。

3、 画角。

边画边讲解画角的步骤。

4、 快速说出屏幕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5、 清晰角的表象。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刚刚认识的角是什么样的,把它记在心里。

6、根据学习经验,准确辨认角。

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学生做出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7、数出平面图形中的角。

谈话:看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图形朋友们也想考考大家,想接受挑战吗?

出示图形,数出每个图形里各有几个角。

学生汇报结果,并指出每个图形里的角。

8、寻找生活中的角。

(1)谈话: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角,能够准确辨认角,还能数出图形里到底有几个角,真了不起!

其实我们的身边到处都藏有角,仔细观察,你还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2)同桌互相指。

(3)汇报交流,规范指角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体会角的特征。

1、 创造角。

(1)明确要求。

每种材料只做一个角。

小组合作,比比哪个组的小朋友手最巧,变出的角最多。

(2)动手创造。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1)展示成果。

谈话:哪位同学能勇敢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给大家听听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阐述自己做角的过程,并指出所做角的各部分名称。

(4)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用自己的双手做出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2、 比较角的大小,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1)活动角游戏。

谈话:这位同学做的角真有趣,还可以自由活动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活动角。

其他小朋友有做了活动角的吗?

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吧。

3、 感受叉开程度与角大小的关系。

谈话: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总结。

4、 感受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无关。

谈话:角变大和变小的时候,边的长短改变了吗?

5、 比较角的大小。

(1) 出示习题。

(2) 独立思考,汇报结果

三、巩固深化,再创造。

1、 出示正方形。

谈话:如果把正方形纸沿一条边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2、 猜想一下,并动手验证你的猜想。

同桌合作,动手操作。

3、 汇报交流。

4、 演示,总结。

四、欣赏角的美丽身影,总结全课。

1、 欣赏。

(1)谈话:角的世界就是这样变化多端而又奥妙无穷,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因为角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让咱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角的美丽身影吧。

(2)课件一次出现金字塔、五角大楼、乡村木屋等图片,教师介绍,学生欣赏。

2、 总结全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

你们对自己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用一个手势来表示自己的心情吧。

看到角了吗?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角的奥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篇】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验算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把下面减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

(1)15—3 = 8( )+( )= ( )

(2)42—30=12( )+( )= ( )

2.按课本上面:“如果把例3里的差和减数加起来,结果怎样?算算看。”

用竖式计算:1230—425 805 + 425

指定二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列式计算。

做后,引导学生观察两道复习题,并说说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数之间的关系,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授

1.教师将上述两题竖式中相同部分用线连起来如下:

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差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 我们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教师说明: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不仅要掌握计算法则,认真计算,还要学会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师板书课题:减法的验算。

2.教学例4。

(1)出示:4736 — 826 =

指名用竖式演算,然后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验算。全班学生计算并验算。

(2)利用学生的板演,指名讲计算过程。(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减起,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作10,百位17减8得9,千位剩3。)

(3)正验算是否正确,看差与减数相加是否等于被减数。

教师还要指出:如果题目没要求验算,为了简便,也可以不另写验算的竖式,就用原来的竖式验算。验算时也是把差和减数加起来看得数是否等于被减数。

可以让学生看看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由学生口述:个位0加6得6,十位1加2得3,百位9加8得17,千位是进上的1加3得4。

板书如下:

3.小结: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齐读验算的方法。

做课本 “做一做”和习题第1 — 3题。

四、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5 — 7题。

五、课后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8、9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第四篇】

教学内容:

课本P10页,例3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分果冻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可以分4份。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具体感知“每2个分一份,8个分成这样的4组,就要分4份。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2页的第5题。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二第6题。

(1)第6题。出示分玉米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16 12786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