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薇》教案(精编4篇)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诗经采薇》教案(精编4篇)”学习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诗经采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理解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以爱情为主题的《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采薇》是一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
二、信息筛选
1、自行诵读全文,分出诗的层次
明确:分三个层次:1~3章为第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4~5章为第二层,直接写战争。6章为第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1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三、合作探究
1、仔细品读前三章,你认为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仔细品读4~5章,这两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弥、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四、分析鉴赏
再读全文,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战士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1、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2、对父母妻儿的担忧。
3、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古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五、拓展探究
假使你就是当年归途战士中的一员,请描写你当时的心理。
六、课堂小结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回忆是痛苦的。从古到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都是厌恶和反感的,相信大家都是热爱和平,并且会尽力去维护和平的。
七、作业
阅读《秦风无衣》,和《采薇》在内容和手法上进行比较。
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带来的4篇《《诗经采薇》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范文。
《诗经采薇》教案2
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二、学习《采薇》
1、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赏析:
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三、布置作业
背诵最后一段。
《诗经采薇》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品内容与情感;理解诗歌意思,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引导学生多角度鉴赏最后一个章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基本能够独立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理解主人公对家园之思的深切之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人类历史的车轮,并不都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是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诗经?小雅》中的《采薇》这首诗,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苦难的体味,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的复杂的人生百味。
出示本文学习目标。
二、整体把握、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诵读、翻译。
重点理解的句子:(1)岁亦莫止(2)我心孔疚(3)载饥载渴(4)王事靡盬(5)我行不来(6)彼路斯何(7)四牡骙骙(8)小人所腓(9)象弭鱼服(10)雨雪霏霏。
2.整体把握
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1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明确:“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 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问题:你觉得诗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什么内容?
要点提示:
第一、二、三、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以及军旅生活之劳苦。
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三、问题探究
1、观察本诗前三章,看看形式上有何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从4-5章来看,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场面的特色。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3、诗歌小结:这首诗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重点表现对故乡的思念。 采用了起兴、重章叠句、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起到了强化画面、音韵、情感的作用。
第 二 课 时
一、情境导入
播放余光中的《乡愁》,为诗歌情境作铺垫。
二、诗歌回顾渲染
学生通过齐声诵读,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品读,把全诗的内容梳理分为三个阶段,采薇思归、疆场思归、归家之哀,重新回顾全诗内容。
引用渲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三、合作探究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请谈谈你的理解。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前人赏析佳句:
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知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方玉润《诗经原始》
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采薇》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景而情与之俱。征役之况,岁月之感,胥在言外。——钱钟书
2、参考赏析:
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春天里,微风吹拂,杨柳轻柔飞扬。——依依惜别之情
寒冬时节,雨雪飘飞,纷纷扬扬。——伤感哀痛之情
⑵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焦虑不堪的家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有感觉。"——《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
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王夫之
⑶、对比
时序 “今——昔”
景物 柳——雪”
人生 “往——来”
活动小结,画面再现 :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边战士,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四、背诵比拼
齐读诗歌。
教师提示要点,鼓励学生个人背诵。
齐背诗歌。
五、延伸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赏析: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六、有感而发
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互相点评。
《诗经采薇》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积累字词,掌握《诗经》的基础知识。
⑵ 了解《诗经采薇》的思想内容及重章叠唱等艺术特色。
⑶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 反复诵读,感知课文。
⑵ 小组合作探究,积累相关字词,理清课文大意。
⑶ 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的积累,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 了解诗歌中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经历。
⑵ 通过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把握戍卒的形象,领会其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2、体会本诗中融情于景、比兴、重章叠唱等手法及其作用。
3、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播放《说句心里话》歌曲导入新课
这首歌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表现的是和平年代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而思乡的情感在战争年代尤为浓烈。几千年来,表现战士思乡主题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比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清代纳兰性德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等等。在卷帙浩繁的文化长河中,这些优美的诗句涌动着无穷魅力。饮水思源,当我们追溯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耀着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第一部诗集的《诗经》,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经·小雅·采薇》篇,走进那古老而又年轻的故事,感受征人的情感和泪水。(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介绍《诗经》知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下面请第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伟大作品。
明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5篇,最初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多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检查预习
1、自读一遍课文,勾划出你认为要注意的字音。
多媒体展示生字:
遑 靡 载 疚 戎 牡 腓 弭
2、第二小组文字障碍是如何解决的`?
⑴ 通假字
莫──暮 棘──急 华──花
⑵ 词类活用:
雨雪霏霏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
岂不日戒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日日)
⑶ 古今异义:
小人所腓小人
古义:士兵或地位低的人。今义:道德卑劣的人。
君子所依君子
古义:将帅今义:道德高尚的人
⑷ 重点词语:
作 柔 刚 思 维 止 斯
3、翻译课文。
4、齐读课文,注意重音和节奏。
四、整体感知
1、概括本诗内容:
明确:本文写一位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诗中抒情主人公感情极为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走在回乡的路上也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沉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对战争的不满以及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孰轻孰重。
2、理清思路(多媒体展示):
采薇思归──疆场思归──归家之哀
五、赏析课文
1、研读第一部分:
⑴ 作者怎样写征夫渴望回家的?
通过时间推移来表现他内心的渴望。
⑵ 怎样看出时间推移?从文本中找。
明确:开头两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绽放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采薇采薇,薇亦柔止”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采薇采薇,薇亦刚止”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
⑶ 你能描绘出士兵采薇的画面吗?
提示:诗歌一开始展示了一幅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摘野菜,一边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那种情感是焦急忧伤的。
明确:是啊!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这里用比兴的手法,说明时光的流逝,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回家呢?思家之情随时间的流逝一步步加深。
⑷ 体会重章叠句的手法及作用:
提问:诗歌前三节诗句有什么的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手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板书)这种手法我们以前在《蒹葭》里学过,另外还有一些流行歌曲如周杰伦的《断了的弦》等歌词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
作用: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⑸ 三读,体会音乐美和战士的情感。
分组比读,用低缓的语调,体会焦急忧伤的情感,看哪一组情感把握得好?
2、研读第二部分:
⑴ 提问:作者除了上文写征夫思归外,第四、五章还写了什么?
明确: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劳。
⑵ 提问:描写边境生活的内容有哪些?写了哪些细节?体现什么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