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动画。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不是) 教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演示动画“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3.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你能看见几条棱?哪几条棱?

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 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演示动画“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

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第二篇】

活动目标

通过发豆芽活动,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运用多种途径查询和收集相关资料,并能运用数学的方法记录和描述豆芽的生长情况,培养同学们动手实践、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并先做一次实验。学生分组准备黄豆、绿豆各50g,以及发豆芽的器皿。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豆芽的生长过程吗?你自己发过豆芽吗、

2、学生根据查询的资料和咨询科学教师得到的知识进行交流。

3、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我们也来试一试发豆芽。

揭示课题:发豆芽。

二、讨论交流,得出活动步骤

1、提问:发豆芽要做哪些准备?怎样记录发豆芽的过程呢?对最后的记录如何分析呢?

结合学生的交流,得出本次活动的主要步骤:调查与收集;发制与记录;整理与分析;推测与应用。

2、学生结合教材了解4个环节应该做什么,并在全班交流。

教师重点提问:发豆芽的`统计图画什么好?为什么?如何计算发豆芽的盈利情况?

三、学生分组活动

1、教师演示发豆芽的过程。

2、教师提出要求:

(1)发豆芽活动要做的事情比较多,我们要分组进行,每组5个人。

(2)为了方便观察与记录,我们都将豆芽统一放在教室里进行观察,每天每个组在固定时间进行浇水。

3、各组学生进行发豆芽[]实验。

时间大约是6天。教师对各组实验的情况进行适时的指导,对各组的记录进行及时督促与检查。各组在发豆芽完成后,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制作好相应的统计图表,写好分析总结。

四、小组交流,感受价值

交流发豆芽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

五、观察、记录、分析

1、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大约6天时间)

2、记录豆芽的生长情况。(每天进行记录)

3、把豆芽的生长情况制成统计图表。

4、分析统计图表,写好总结。

六、总结反思

小组结合统计图汇报豆芽生长情况,说说在发豆芽活动中的收获。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第三篇】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3、24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什么是质数和合数,掌握了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2.我知道100以内的质数,记住了20以内的质数。

3.我能在自主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时畅所欲言。

学习重点:

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习难点:

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会给自然数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3.试试身手:第23页做一做。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利用课本24页的表格,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2.展示、交流:你们是怎样找出100以内质数的?

3.小组讨论:(1)有没有最大的质数或合数?(2)根据因数的个数,可把非零自然数分成哪几类?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能很快熟记20以内的`质数。

5.独立思考:

(1)是不是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2)是不是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3)是不是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

(4)是不是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6.组内交流。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四篇】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体积与重量的关系。

2、知道单位体积的重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3、会计算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的重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重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这是两块同样的木料,你估计哪块更重一些呢?

师:其实这里的大小也就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有关重量与体积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长方体木料。

(1)问:如何能知道1立方厘米这样木块的重量吗?

(2)交流。

(3)出示测量数据。

2、1立方分米、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多少克?是多少千克?

生:独立解答,交流。

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3、小结:

①同样的物体体积越大重量越大。

②1 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物体的重量统称为单位体积的'重量。

4、练习

①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700千克,仓库里堆放了39立方米这种木料,这些木料重多少千克?

②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700千克,一辆卡车一共装了这种木料,这些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这两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要能够熟练解答关键要知道单位体积的重 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5、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只要比较两个木块的体积就能比较他们谁更重。给出数据:长方体长4分米、 宽3分米、高5分米,正方体棱长4分米。

生独立解答。

(三)巩固练习。

1、一块钢板长 米,宽 米,厚 米,每立方分米钢重 千克,这块钢板的重量是多少千克?

2、一块正方体花岗岩,棱长是2分米,如果这块花岗岩重20千克,那么每立方分米石料重多少千克?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吗?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要求: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16 1503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