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案(通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案(通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小学计算机教案范文【第一篇】

计算机辅助系统具有高效的设计信息快速检索功能,这个功能能够使设计人员对于需要信息的检索能力大大增强,设计人员能够根据关键词迅速准确地检索到需要的信息,大幅缩短了信息查找的时间,提高了设计效率。由于关于不同事物的设计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信息和数据,这些信息和数据又带有各自的位置信息、环境信息以及其他各种信息等,整体信息量非常地大,单靠人脑来进行记忆和提取是非常不可靠的,因此,我们需要计算机辅助系统来帮助我们进行检索。人们可以在计算机辅助系统中输入关键字来调取信息,既提高信息检索的可靠性,又节省了信息检索的时间,为人们在此信息基础上进行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

2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采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教师将课堂的重心放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讲解上面,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工具条讲解、用法讲解以及实际操作过程讲解等。在使学生了解了各工具的用途以及用法之后,教师一般都采用自己边讲解边演示的方法来开展计算机及辅助设计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之中,学生只能够被动地听讲和对教师的演示进行模仿,主动性较差。同时,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工具内容较多,用法较为复杂,所以学生很难通过模仿教师的行为实现教学目的。而由于高职学生自身的文化课基础较差等原因,其在课堂上只单纯地通过教师的讲解难以吸收消化复杂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内容,更不用提进行创造性的应用了,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在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可以将代表性强,操作性强的案例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明白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各项功能之后实际地进行操作。这样,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就能够得到充分地锻炼和加强,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增强自己的设计能力,最终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的目的。

3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案例教学的目的

我们在高职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社会培养职业化的人才,就是为了缩短人才从学校进入到社会的适应时间,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直接进入到企业中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因此,我们按照这个目标培养出来的高职人才必须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虽然现在很多高职学校都提出了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但是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很多学生都难以真正地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性能,更别提真正地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设计了。对于这种状况,我们试图通过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学生在课上课下对案例的实际操作和总结分析,来提高自己对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操作能力,并且最终在此基础上开展符合社会要求的设计。

案例的择选

案例的选择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案例的选择应该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首先,应该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选择案例。例如,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中各种工具的功能时,应该选择囊括这些功能使用方法的案例,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对案例操作的过程中实现对工具功能的了解和熟悉,最终做到熟练掌握。其次,案例的选择应该有所侧重。并非所有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案例都能够拿来当作课程案例,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堂上,如果案例选择缺乏针对性,涉及的知识点过多或者涉及的知识超过学生的理解范围,就会造成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新知识点过多,难以真正掌握课程所需知识的状况。

要选择能够调动学生设计能力和设计积极性的案例

很多教师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由于选择的案例不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要么过于简单,学生在案例操作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起不到提高学生设计能力的目的,要么案例的选择过难,学生在案例操作的过程中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这都不利于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该选择难度适中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案例,即案例的选择要在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之内,同时,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认真查询资料才能够进行解决的案例。只有如此,才能够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上既充满积极性又充满自信心。

要选择可操作性强的案例

在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上进行案例选择,应该选择可操作性强的案例。首先,案例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学生能够在对案例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其次,案例内容要能够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即选择的案例要在案例提出之后,学生能够按照其要求来根据其知识状况开展实际操作,而非是只对案例的操作过程进行分析和解读,或者是对案例的操作进行单纯地假设或者推理。[3]

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

⑴在计算机辅助课程的案例教学开展之前让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预习。让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能够让学生对于课程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能够让学生对通过自己阅读就懂的内容实现初步理解和掌握。如此,在案例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只对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重难点内容进行讲解,既缩短了自身讲解时间,由提高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将学习钟点放在对案例的学习上。⑵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向学生讲解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中的各种工具的功能。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中各种工具的功能是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只有掌握了这些工具的功能学生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或者案例教学开展之前向学生讲解清楚这些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中各项工具的功能,并且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强化增强学生对着这些工具功能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对这些工具的运用能力,从而使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地运用这些功能,进而在此基础上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⑶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要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为主。我们在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一定要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为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自身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首先,按照学生的人数以及教学案例的实际状况将学生分为5-8人的学习小组,小组内部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操作训练。其次,让学习小组成员对案例的内容以及设计过程等进行讨论。通过让小组成员对案例进行讨论,每个成员能够获得对案例的进一步认识,了解案例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以及设计步骤等,并且明白案例的完成需要使用的工具条以及需要调用的各种命令等,进而在其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能够做到胸有成竹。再次,让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按照案例的要求进行设计操作,完成设计的要求。最后,让小组成员对自己设计的过程中进行分析讨论,说出自己的新的,总结出进行实际操作的经验,以为下次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体统思路。⑷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案例缺乏或者是现有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案例不符合课程教学要求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自主设计案例来供学生进行学习和实际操作。根据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具体要求,教师可以设计出简单的、囊括并突出课程教学重难点的、能够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案例来共学生学习,提高案例的针对性,并且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结语

小学计算机课程教案【第二篇】

1 教学内容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中职生的抽象思维和数据逻辑分析能力都较弱,对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效果往往不理想。在设计和制定课堂任务时,应把知识点和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融入其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最终完成任务的实践过程。这样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可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能将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目标,对教材作出相应的处理。

2 教学手段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手段从过去传统的黑板+粉笔的课堂教学模式发展到计算机+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学,教学手段不断改革和创新。在课堂上授课时,可用投影仪演示多媒体课件,将课堂教学转入多媒体教室,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计算机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的学习将变得轻松愉快,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为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另外,还可以选择教学软件用计算机做现场演示,授课时边演示边讲解,还可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共同讨论。

3 教学方法改革

小学计算机课程教案【第三篇】

关键词:C程序;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模块化;案例;能力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7-1694-02

The Experience and Innovation on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Teaching

CHENG Qi-cai, WANG Hong-yuan, XIANG Yan, ZHOU Tian-to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Abstract: "C language Programming" is one of basic courses for Computer Science major and its related major. Its mastery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uccessive curses.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innovation of the course, the reasons for revising training programs and teaching Syllabus of "C language Programming" and arrangements are discussed. Teaching experience is described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the modular teaching, case-driven teaching and student final ability evaluation. It can be seen from teaching effect in our university that the innovation of the course is successful, which can't only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e ability and enhance their confidence, but als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tudying successive courses.

Key words: C programming language; training program; teaching syllabus; modular; case; ability evaluation

《C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编程技能,是与后续的计算机相关课程的重要铺垫,可以说它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但是由于很多高校课程间设置的不合理,再加上C语言本身的抽象特点,很多学生感觉这门课难学,枯燥,似乎一下子找不到成就感等等。为此,我们做了如下尝试,学生的上机实际能力大大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感觉到学生的精神状态,学习劲头也有很大改观。

1 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的安排

《大学计算机基础》和《C程序设计》是大一新生接触到的两门与计算机相关的基础课,这两门课的课时量安排各所高校不尽相同,但据笔者调查,绝大多数高校是将其看成两门独立的课程来教学的,而且通常是先讲《大学计算机基础》,后讲《C程序设计》,没有将它们很好的揉合到一块。这种将两门课进行独立教学的方式,笔者认为有不足之处:《C程序设计》这门课是一门节奏感较强的课程,偏重理解和逻辑推理,这与前导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偏重概念和单纯记忆的课程,理解性相对较少,与《C程序设计》形成强烈的反差,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C程序设计》时,还是套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方式,等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式有问题时,再重视《C程序设计》的学习,效果就比较差了,因为C语言是环环相扣的。

笔者所在的学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和《C程序设计》进行了改革,将这两门课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门课《大学计算机基础及C程序设计》,这样做笔者认为有诸多优点:

1) 即能够很好的与中学所学习的《信息技术》进行衔接,但又不是简单重复《信息技术》这门课。

2) 将《大学计算机基础》中与硬件和信息编码相关的章节作为《C程序设计》的前导章节,将《大学计算机基础》中与软件相关的,如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软件工程放在《C程序设计》课程之后开设,目的是通过《C程序设计》这门课的锻炼,让学生更深刻得懂得软件设计的相关知识。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多媒体内容可以放在《C程序设计》后续实践课程《C课程设计》里,让学生通过C语言来实现与多媒体相关的项目,如通过C语言实现对图像的放大、缩小、旋转等基本操作,多声音进行抽样采集识别等。

3) 能够有更多的课时量去讲解指针、链表和文件,让学生更进一步地领悟《C程序设计》的精华部分,有效提高学生用C语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C课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2 C语言中算法的模块化教学

所谓算法的模块化教学是指在教学工程中,将复杂的算法拆分成简单的,已经学过的算法,将简单的算法视为模块,然后通过“堆积”,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算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一些经典的核心算法的教学和练习。如交换两个变量,求最大值与最小值,求一个整数的各位数字,求商和求余,连加和连积模板等等。只有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这些核心的不可再分的算法,才能让学生游刃有余的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例如用冒泡法对一个数组进行排序,这实质上用了交换两个变量的核心思想;用选择法对数组进行排序,这实质上用了交换两个变量和求最大值与最小值这两个核心算法。

3 C语言案例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在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贯穿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计划中[1]。案例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其本质是帮助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案例教学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入课堂,将枯燥单调的理论讲解变成真实问题的公开讨论[2]。案例教学的关键是如何选择案例,因为所选择的案例既要能体现你上课的内容和目标,也要有一定的扩展性和深度,为后续章节做好准备,体现案例的连续性。下面就列举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一个案例,该案例可以作为C语言教学的一条主线,把C语言教学内容以该案例为中心展现给学生:

案例的功能需求:将某个班级的所有学生的个人信息(姓名、年龄、性别和学号)输出到显示器上。

表1的第一列以[3]为教材,给出了典型章节,第二列在该案例的功能需求下,结合相应章节的教学重点,给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方式。

4 学生成绩考核

在大工程观下,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成绩考核时,要突出上机能力的考核。我们已采取的措施是综合成绩=平时成绩*30%+上机成绩*40%+期末卷面成绩*30%,其中平时成绩以各单元上机测试的分数为主,上机成绩为期中和期末统一组织的上机考试成绩,期末卷面成绩为学生参加考试的书面成绩。通过这种考核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加强上机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以前的纯粹书面考试变为以上机为主,书面考试为辅的考核机制,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以致用,同时也大大锻炼了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大大改变了以前“只会做书面题目,不会上机编程,出错不知道如何调试”的所谓“语法型人才”。

5 结束语

《C程序设计》是一门基础课,该课程掌握情况往往决定后续课程的学习,但是这门课又是一门较抽象的课程。在我校的实践证明,通过这些改革,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效果都比过去有了明显改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整合《C程序设计》和《大学计算机基础》两门课,使C语言教学更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得到非常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唐世纲,李枭鹰。论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J].教学与管理,2006(16):47-49.

小学计算机课程教案【第四篇】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就是指“亲验式”的教学方法。它把生动的教学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创造出具有特定事件的现场,通过描述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们对这种情境进行讨论,借此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中职计算机课程案例教学时的过程

1.选择设计案例

中职计算机课程案例的选择对案例教学起着重大的作用。案例选取的原则为实效性、针对性、典型性以及趣味性。在进行收集设计案例教学时,要注重真实性的案例,并且还要和教学目标和内容相同。不能随意更改。选择的案例离着学生们的距离越近,就越能带动学生讨论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效果也会有很大提高。计算机教师对计算机案例里的问题和训练要设计的有一定的梯度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加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案例问题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层次性,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一步步的进行学习,使案例教学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展示案例

案例的展示安排在计算机教学开始阶段,在展示时要考虑到教学任务明确出计算机教学目标。在案例剖析后分涵盖内容,要全面的囊括知识点,让学生有个全面基本的认识了解。让学生搞清物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续案例做准备。比如进行Word文本的格式化教学,可以采用 “毕业论文排版”这个案例,它首先设置了毕业论文的字体、段落、页面,然后在展示页码操作时故意设置错误,要求学生查阅材料指出问题,然后进行实验操作。有时出现的页码不正确情况可以向学生们提出疑问“怎样分栏文档后添加正确页码”。

3.布置任务

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在设计方法上,可以采用树形的计算机结构框架,让各部分标题与题干相互联系,节节沟通。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然后让小组进行讨论制定方案,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实施步骤。

4.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过程需要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并且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学生间的案例讨论来解决问题。对老师来说,案例讨论意味着脱离了向学生简单的传授知识,转向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这种形式在学生提高学习知识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我们还要留给学生陈述自己观点的机会。学生有了课前和课后的准备,再通过案例讨论叙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理解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发散思维,进行思考。吸收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可以独立完成对知识的理解。

5.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作为案例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对整个学习活动进行综合分析检查。当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过程产生的想法和结论产生不同时,需要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评价,老师的总结评价是计算机课程案例教学取得成果的重要保证。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应做出激励性的,客观性的总结评价,对学生的探究讨论进行有效梳理。

三、实施中职计算机课程案例教学注意事项

1.在案例讨论方面

在案例讨论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处理好讨论中师生间的关系。在讨论中,要做到讨论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处在指导者的地位。老师在讨论时要注意处处设疑点,在关键部分设疑点,在易错部分设疑点,在模糊部分设疑点。老师应该巧妙的运用设疑的技巧,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和习惯,然后深入的引向学生的问题,这种情境的设置,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能力,让课堂随身可以摩擦出创新的火花。还要注意整个讨论不能偏离核心议题,以免出现脱离主题,自顾自说的情况。二是处理好独立性和课本知识的关系。课堂讨论要求做到论理透彻,论据充分,言语还要符合逻辑。还要避免学生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案例讨论的问题上,避免对课本知识体系的认识把握不足,这样课堂效果不会很好。所以既要注意讨论的独立性,也要注意课本上的知识掌握情况,两者不可偏一而废。

2.在教师总结评价方面

中职计算机老师在案例教学的总结评价过程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师生间的交流和合作,评价分析的方法也要实时变动。总结评价教学方法的总目标就是检查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对学习计算机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描述和确定。总结评价过程中要抓好以下内容:一是对于课堂空间的管理,计算机的学习过程要根据计算机课程的需要对空间进行调控,让教师可以关注到所有的学生学习。二是对课堂时间的管理,学习计算机要把教学的中心从学科转移到学生,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好策略。三是对课堂行为的管理,在课堂上防止出现学生在进行学习时过于活跃而没有产生较好课堂效果的现象,注意学生的良好课堂行为和思想品德。

总结

中职计算机课程中采用的案例教学法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代表,它不是对计算机理论的简单阐述,而是对真实情景的模拟。案例教学是个人人采用的实践创造活动。它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在计算机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之成为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曼霞。中职计算机的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J].医药卫生,2009(8)

[2]乐敏。关于中职案例教学改革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小学计算机课程教案【第五篇】

关键词:农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应用工具。同时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而农业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

由于目前的考试制度,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背上了沉重的书包,小升初、中考、高考让学不堪重负,在老师和家长的殷切希望中升入大学的大学生,离开父母和时刻陪伴的高中老师的约束。很多学生会放任自己,放松学习。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大多针对大一的学生开设的,高中的教学方法和大学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往往很困惑,不知怎么学,不知学什么,学习目标不明确。

2、目前,虽然农科院校的学生结构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有来自农村的学生,还有来自城市的学生。虽然计算机课程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普及,不是零基础,但是由于目前城乡差别以及考试制度所限,有的学校硬件条件不够,有的为了迎接高考计算机基础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程度有的差别很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给老师带来很大的难度。

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在农科院校是面向全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是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学生的教学,所以对专业设置、教师队伍、课程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等方面有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二、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1、开学之初要给学生进行前导性的教育。比如让学生从各方面(互联网等)了解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四封信,让他们对大学四年应怎样度过有一个认识和规划,从而学会计算机基础课究竟该怎么去学。教会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大学只是一个新的起点,不是终点。确定自己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长远目标。定位自己的方向。同时让他们认识到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

2、分层次教学

在基础一般的学生完成基本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掌握了计算机常用操作基础上,精心设计挑选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针对各个专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教学。深入挖掘本门课程与各个专业课程之间相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的学习氛围,教师尽量只起到引导、启发的功能。对于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应该同时让其兴趣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比如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计算机基础大赛等。

3、贴近专业需求,适时制定新课程标准。针对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不断的深入了解各个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技能需达到的水平、行业标准以及就业方向等,按不同的专业力求制定出适合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搜集编写适合各个专业案例,自编教材。每年对学校部分专业的大一学生以及毕业生通过反馈跟踪了解企业对相关专业计算机的要求。通过不断积累,最终生成适合全校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的案例库,在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对应选择与不同专业适合的案例做到“有的放矢、因专业施教”。

在实践中,我校采用“1 + X +Y”的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 + 若干必修或选修课程 + 若干门农业计算机应用课程。根据农业院校的特点和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将典型核心课程进行整合,构造新的课程,构建适合于本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学生可根据专业需要进行选择。

通过这样的学习培养了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性知识与应用技能; 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 掌握程序设计基础、程序开发技术等。在此基础上我校对于各专业提出相应的课程建议方案,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案。开课学期为第一、二、三学期,各专业要求至少修满6学分。学生可以在课程建议方案中选择合理的课程组合,也可根据专业和个人需求,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中自主选课,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目前已经过经过两个轮次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学生普遍反映,能够真正学到对专业有帮助的计算机知识,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采取集体备课,实施资源共享,共同讨论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媒体辅助课件教学,并辅以演示、实验等方法进行讲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电子教案,使教学生动形象;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转变。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互动式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考试模式利用考试系统实现无纸化,提高了操作能力以及考核的透明度。

5、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学科发展是动态的,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讨会,可以横向了解兄弟院校的教学改革方向。加强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训练,要求教师不断自学或进修、学习本课程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先进知识,以提高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鼓励教师讲授计算机专业课程,这样可以稳定计算机基础教师队伍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三、小结

农科高等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在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完善本学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上,基本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引领下,深入研究、探讨改进农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坚持计算机教育的连续性,注重计算机应用的不同层次需求,将会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使计算机应用课程更好的与相关专业结合,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信息化和科研方面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农林类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方案 苏中滨等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

16 24688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