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人教课标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第一篇】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提示课题

1、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请大家拿出来。

2、学生进行交流。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卖木雕的非洲少年。提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情况。把朗读的句子读通顺。

3、朗读提示: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2、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以与学生讨论。

3、全班交流。

理清课文的顺序:

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四、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售”字的上半部分,不要少写一横;“驮”字右边不要写成“犬”;“构”“端”“辨”“堆”“模”可以让学生先和以前学过的“沟”“喘”“辫”“推”“摸”字比较,注意不同之处。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巩固文中的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

3、了解课文背景,让学生感悟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难点: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回顾内容

1、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卖木雕的少年》。今天,老师找到了许多非洲木雕的图片,让我们伴随着非洲击鼓乐的节奏,我们一起看看吧!

设计意图:通过非洲击鼓乐和木雕的图片,感受非洲人民的淳朴和智慧,在情境中走进文本,唤起学习愿望。

2、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词语?由此你想到了文中的哪一个情景?

(看木雕)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3、读词语,回顾课文中的故事情景。一组一组读,一组一组体会。

4、根据“看木雕”“选木雕”“卖木雕”“送木雕”等画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词语是有生命的。通过看图片,想词语,看词语,想情景,使学生在文字和画面之间建立起联系,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和生动的画面联系起来,继而复习了词语,积累了词语,又理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研读第一次见面,体会遗憾

1、自由读全文:哪个自然段写了作者和少年都感到遗憾?

生:第九自然段

2、出示第九自然段: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生读。读出遗憾的语气。

3、默读课文1-8*阿拉文库 *自然段:作者为什么感到遗憾?少年又为什么感到遗憾呢?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语句。

设计意图:通过抓住两个遗憾,凸显全文的主要矛盾。从而通过理解为什么遗憾,如何弥补遗憾,辐射全篇。

4、学生汇报:

(1)作者的遗憾:

①木雕,是非洲最常见的工艺品。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想到朋友的叮嘱,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

a.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挑选。

因为木雕,是非洲最常见的工艺品,所以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挑选。

因为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 所以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挑选。

因为想到朋友的叮嘱,__________ 所以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挑选。

b.带着喜悦读一读。

c.没有买回来,真是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填写句子的训练,帮助学生读懂这个自然段的三个意思,体会到三个意思的并列关系,以及和“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读懂了这个自然段的结构,体会到了作者买不回去木雕的遗憾。

②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着一块寸把厚的树桩。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A.大象的鼻子像( ),

耳朵像( ),

身子像( ),

四条腿像( ),

象背上驮着( )。

B.所以说构思新奇,栩栩如生。

C.指导读。

D.没有买回来,真是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真实的大象的样子,训练学生说比喻句,从而使眼前出现了大象的'画面,使学生懂得这样的木雕真是“栩栩如生”“构思新奇”啊!在语境中理解了词语,积累了词语。

③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A.从哪些词语能够看到作者对象墩子的喜爱?

B.还能说我怎么着象墩?

预设:拿、提、抱、举、端……

C.用哪个好呢?

生:“捧”好,更加体会出作者的喜爱。

D.指导朗读。

E.不买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读一读,换一换,比一比等词语教学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研读重点词语,读懂了句子的意思。

④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A.比较: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不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B.指导朗读。

C.不买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改一改、比一比等方法,训练学生读懂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体会到作者遗憾的心情。

(2)少年的遗憾:

①出示:“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②体会少年的内心。

③师生读对话。

④质疑:为什么少年因为作者是中国人而感到遗憾呢?

设计意图:通过少年的前两次对话,读懂他非常希望自己的木雕能够卖出去的心情。通过作者的语无伦次,体会到作者的矛盾和遗憾。最后通过质疑,使学生突然明白:少年的遗憾,主要来自于作者是个中国人。

(3)背景介绍。

A.周总理曾三次赴非洲十国;

中国派出了100多个医疗队支援非洲;

帮助修建了全长1860公里的坦赞铁路。为建设这条铁路,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亿元人民币,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100万吨,先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近5万人次,高峰时期多达16万人。在这项工程中,中方有64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B.图片: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

中国物资运到非洲;

中国医疗队给非洲人民看病;

中国科学家教非洲人民如何种植蔬菜;

坦赞铁路。

设计意图:通过对故事背景资料的补充,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体现了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的优势,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了情感。

(4)拓展练习,动笔书写:

A.此时此刻,少年的内心无法平静,

他忘不了作者( )时的喜悦,

忘不了作者( )时的犹豫,

更忘不了作者带着( )离去的身影。

他想:一定要( ),因为( )。

于是,他( )。

设计意图:这段的练笔有三个目的。一是对作者、少年两个人遗憾的回顾,二是对少年内心世界的揣摩,三是对小木雕由来的补白练笔。通过这样一石三鸟的活动,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发展。

B.汇报:

预设:

生1:于是,他飞奔回家,做了一个和大象墩一模一样的小木雕。

师:我现在你的妈妈。孩子,你不去卖木雕,在这里做什么呢?

生:一个中国阿姨喜欢木雕,我给她做一个。

师:你从我们家的木雕里给她选一个吧。

生:她是我们的朋友,不能随便选的。阿姨喜欢小象墩,但是太大了,带不回去,我做一个小的送给她。

师:妈妈支持你,我去卖木雕,你做吧。

生2:于是,他飞奔回家,取出了自己心爱的、和大象墩一模一样的小象墩。

师:我是你的妈妈。孩子,你不去卖木雕,回来取这个木雕做什么?

生:妈妈,一个中国阿姨喜欢这样的木雕,我送给她。

师:这是你过生日的时候,妈妈送的礼物,你怎么能随便送给陌生人呢?

生:妈妈,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他们对我们非洲人那么好,我应该把更好的东西送给她。

师:你做得对,真是我的好孩子。

生3:于是,他来到其他卖木雕的摊点,买了一个和大象墩一模一样的小象墩。

师:我现在是卖木雕的人。孩子,你家里不是有很多木雕吗?

生:是的。但是,我想买一个小小的象墩木雕。

师:为什么偏偏买这样的呢?

生:刚才,一个中国阿姨到我这里买象墩木雕,因为我家的太大了,所以没有买。我要买个小的送给她。

师:为什么要送呢?你和她认识?

生:不认识,但是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不应该要钱的。

师:对,他们对我们非洲人这么好,你这样做得对。给,拿去,你也不用给我钱。

生:谢谢您!

生4:……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转换,创设口语交际情境,使教师和学生在自然的对话中,真实地体验文本中人物的所思所感。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的想象和体验都是个性化的:想象小木雕的来历是多角度的,在不同的环境中遇到的人物角色是不同的。然而,在他们的对话中,少年所表达的意思却是共性的,都是建立在少年淳朴、善良、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基础上的。这一环节的教学,升华了少年的美好品质,初步体会了对于朋友的理解。

三、研读第二次见面,体会朋友

1、研读对话

(1)师生对读少年和作者的对话。指导学生读准确。

设计意图:初读对话,借助提示语读准确,把握语调语气的合理性。

(2)去掉课文中的提示语,生生对读。根据标点,读出对话的语气。

出示:“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

“太好了!”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

设计意图:去掉提示语读对话,更有人物之间交流的真实感。通过指导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初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第二次生生对读,体会两个人的想法。

出示:“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

“太好了!”……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

预设:“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①这回您就不用遗憾了;②这就是您最喜欢的样子了,小小的,多好看;③带回中国,会有更多的人喜欢……)

“太好了!”……(①这回我不遗憾了!②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③这个孩子真热情!……)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①中国援助非洲,给我们多少无私的帮助啊!②管朋友要钱,那就不是朋友了。③她从那么远的国家来,我作为朋友送个小礼物,也是应该的!……)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①是的,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②我们相互帮助,是最好的朋友。③对啊,我们虽然不相识,但是我们两个国家的友谊却是深厚的!……)

设计意图:在每一个人物语言描写后边,加上一个省略号,给学生提供补白的空间。通过给对话补充合理的内心独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使我们眼前出现了两个更加具体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善良热情的少年,一个是激动惊喜的作者。

(4)生生对读,说出心底的话。

出示:“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

“太好了!……”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

设计意图:在上一次品读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内心的基础上,将省略号放进了引号里边,引导学生把体会到的人物心里的话说出来,将揣摩到的人物内心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了情感体验和语言训练的和谐发展。

(5)师生对读,回归文本。

出示:“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

“太好了!”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

设计意图:这一次读对话,虽然文字又回归到了文本中的简简单单,但是,由于前两次补白的心灵体验,学生的情感和文本人物的内心相通,通过朗读,自然而然地将对人物的理解读出来,丰满了人物形象。

2、透过少年的微笑,体会少年的内心

(1)出示: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2)这是怎样的笑容?

预设:幸福 善良 愉快 满足 安慰……

设计意图:这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通过体会少年笑容的含义,促使学生学会阅读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且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

四、升华文本

1、出示:我们是朋友!

我们和非洲人民是朋友!

我们和非洲人民永远是朋友!

2、复沓读

在作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少年热情地伸出了双手,

因为——我们是朋友!

当非洲人民遭受苦难的时候,中国人民热情地伸出了双手,

因为——我们和非洲人民是朋友!

愿我们能够永远珍惜彼此关爱的点点滴滴,

因为——我们和非洲人民永远是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三次复沓读,总结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将情感表达推向高潮。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第三篇】

第一课时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能读通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第1-4自然段,体会瀑布的美和木雕的精致,并能感情朗读。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首先教师谈话导入:小朋友,你曾经到过什么地方旅游?引出到非洲南部游览一番。然后观看瀑布的图片,并交流看后的感想。借机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发生在这个大瀑布的不远处,那里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读题,提问。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接着教师检查学生的读书的情况,读生字表、词语词语手册,然后让学生分自然段读一读课文,读完后留时间让学生评价。

三、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我以“非洲南部的什么景物吸引了众多游客去观光游览呢?”这一问题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经过交流得出是瀑布和木雕吸引了游客。然后通过“瀑布、木雕又是怎么样的?”请小朋友用( )标出来,并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四、精读描写瀑布、木雕的句子

①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

品读这句话,理解“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感情朗读这句话。

然后是指名说木雕是怎样的,边出示:

②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品读这句话,理解“构思新奇”、“栩栩如生”,再出示投影图片,让学生观看。最后感情朗读这句话。

③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想到朋友的叮嘱,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

让学生自己读读这句话,再理解“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并进行想象说话,然后进行感情朗读。

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欣赏了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美景和精美的木雕,卖木雕的少年和我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目标:

1、学习5-15自然段,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回顾导入

昨天我们以学习了《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不知道大家对课文的词语掌握的怎么样(出示词语),陈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

1、读读词语

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十分壮观 清晰可辨 (大瀑布)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木 雕)

仔细观赏 爱不释手 五官端正 语无伦次 (人 物)

2、运用词语

请你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夸一夸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或那里的木雕。

(将文中词语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练习表达,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训练组织语言的能力,让学生积累好的语言,促其语言的内化。)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第四篇】

一、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体会友好的情感是相互的,爱的表达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

二、教学重难点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三、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图片、非洲木雕工艺品图片、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卖木雕的少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积累了哪些四字词语呢?

1、复习词语

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清晰可辨

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

仔细观赏爱不释手五官端正语无伦次

2、运用词语

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和“木雕”是非洲的两大特色,想不想去看看?

(1)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谁能用一个或几个积累的四字词夸夸它吗?(课件出示)

(3)出示“木雕图”(看了这些木雕,你脑海中蹦出了哪些四字词语?)

二、品读课文

抓重点词句,深入感受黑人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寻找深入感知课文的切入点。

1、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中谁遇到了遗憾的事?

2、出示句子: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引导理解:遗憾

3、质疑:读了这个句子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①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

②他怎样做才能不遗憾呢?(课件出示)

4、指导自主学习。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

第一个问题: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

①理解少年为什么遗憾?引导学习第一次对话。

②指导朗读(读出年“诚恳”、“猜测”的语气)。

③理解“我”为什么遗憾?

④小结:

过渡:“我”带着遗憾离开了出售木雕的摊点。少年是怎样做的?(等、赠木雕)

交流第二个问题(他怎样做才能不遗憾呢?)

①理解我是怎么做的?

②研读第二次对话(课件出示)读10-15自然段

③少年送给“我”的木雕是什么样子?(体会“拳头大小?的木雕)怎么会沉甸甸的?

想象:从白天到晚上,这段时间里少年在干什么?这个小象墩从何而来?沉甸甸仅仅是重量吗?

师:“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少年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只木雕,这木雕里饱含了对我沉甸甸的情谊。(板书礼轻情意重)

④当我掏出钱包就要付钱,少年却连连摆手,不要钱,这是为什么?(板书我们是朋友)

⑤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非洲少年为何单单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老师收集了一些资料,请读一读。

三、补充资料:中国援建坦赞铁路

四、情感升华

师:友好的感情是相互的,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正是中国人民的付出,才赢得了非洲少年的感情!我们已被黑人少年那诚恳的态度,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深深打动了。此时此刻,你想对黑人少年说点什么?

(1)学生自由表达。

(五)布置作业

1、填一填: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其中象墩(构思新奇),大象雕德(栩栩如生),我一看就(爱不释手)。

2、把你要对这位少年说的话写在写话本上。

3、阅读《同步阅读》中的文章《新结识的伙伴》,把感受写下来。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通过的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个性化的朗读体会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体会友好的情感是相互的,爱的表达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大胆尝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由于种种原因,整堂课下来,自己觉得有许多不足之处,譬如:在课堂教学中自己的激情不够,对于学生的回答也没有精彩的评价,再者,课堂气氛不活跃。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第五篇】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1篇课文,这也是本单元关于友情关于爱的第3篇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这节课,由于这节课的四字词语较多,又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我主要采用析词语,抓住关键突破重点的方法。也就是说,抓住关键词语,读来懂课文。

我让学生采用了分组学习的方式,也就是每个组选择自己重点学习的部分,之后再通过寻找词语来学习。比如有的小组在学习“挑选木雕”时候找出“构思新奇”“栩栩如生”来帮助理解后面“我”的遗憾以及少年赠送木雕的难能可贵;通过对“语无伦次”的理解来揣摩“放弃买木雕”时候“我”的复杂心情。在比如分析“清晰可辨”“晚风吹拂”所在段落时候,学生们注意到“特意”这个词语,由此展开讨论“少年为什么要特意这样做呢?”结合两个“沉甸甸”——“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进一步理解少年的行为,从而也明白了中国人民的无私援助在非洲是多么深入人心。经过这样的环节,不仅完成了对词语的学习,也理解了课文,重点难点轻而易举地化解了。对于较难理解的四字词语我在教学时就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如,“游人如织”的“织”不好懂,这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说明游客很多,像织布机一样穿梭往来;“琳琅满目”的“琳琅”本意是“美玉”,这里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栩栩如生”中的“栩栩”是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我觉得不能让学生记词语注释,更不能把词语分解成单字让学生一一对应。只需要学生能在本课的语境中,大致理解词语的意思就可以了。

16 7130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