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蝌蚪人教案(汇总16篇)
蝌蚪人教案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有趣的蝌蚪人教案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苏教版《有的人》教案 篇1
【设计依据和教学目标】
1. 设计依据:
爱好诗歌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凡是好诗,不论新旧,都是经久难忘的。能够被大多数人记住,就表明这首诗是具有生命力的,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本课我们要学习的是臧克家的名篇《有的人》,这是一首能使大家经久难忘的好诗。学习一首好诗,我们要在充分了解诗人所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地读、各种形式的读来理解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这首诗不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对比中,阐述了某种人生哲理。诗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对比的方法,颇具意味。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诗歌的特点加以点拨,并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领会。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2.教学目标:
①通过自主学习来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
②了解诗歌中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的特色。
③能用合适的感情基调来朗诵这首诗,并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解读《自嘲》,构筑形象
1.师: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十三年后。,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来纪念鲁迅先生。
2.(出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和《自嘲》诗)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并尝试理解句子意思,再引入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最后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课前通过谈话和阅读鲁迅一生写照的诗句,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鲁迅先生的总体印象。而理解句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意思, 则是帮助学生在大脑中构筑了鲁迅先生的高尚人格和光辉形象。
二、介绍背景、拉近距离
1.师:用浓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诗的一大特点,因此,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些有关这首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请同学们将你了解到的有关这首诗和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告诉大家。
2.教师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学习一首诗,我们首先要充分了解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这样才能正确、全面地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去搜集、整理有关资料,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诗句。
三、初读诗歌,感知特点
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想一想:我能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3.小组合作,交流这首诗的特点。
4.全班交流汇报。
5.归纳总结:这首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处就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诗的每一节都用了对比,把真的、美的、好的、和假的、丑的、坏的作了对比。
设计意图:诗歌的构思和表达有其独特性。这首诗的艺术构思看似平常,其实奇特。诗人“有感”而作,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诗人并不贴标签,也不喊口号,只从对人世间两种深刻的感受出发,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用通俗、亲切、生动的语言,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这也是我们学习本诗必须要了解和认识的。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1.师: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
2.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补充。
3.讨论以下问题: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中两个“死”字、两个“活”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归纳点拨:前一个“活”是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是指“生命结束”。
2)“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归纳点拨:“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热爱。
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归纳点拨:“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能唤起我们读鲁迅《野草题辞》时的激动。“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
a.分组朗读(一位同学读每节诗的前两行,另一位同学读每节诗的后两行),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b.讨论: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归纳点拨:诗人不是为了歌颂鲁迅而歌颂鲁迅,而是在歌颂鲁迅的同时,也歌颂与鲁迅品质相同的人,而且谴责那些自吹自擂比人民群众“伟大”,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不让别人活下去的人。这样一个对照,比单纯赞扬鲁迅更加显示出诗的思想的广度与深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品读、讨论交流来理解诗意,体会到那些想为自己树碑立传的人,他们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而那些“情愿作野草”的人,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草一年一度地生长,他们也一年一度地永远为人民所怀念。鲁迅是如此,和鲁迅品质相同的人也是如此。那些“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人。而那些“他� 鲁迅就是这样的人的代表。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情
1.学生齐读诗歌。
2.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中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指名配乐读。
3.指导有感情地背诵。
4.师:在现代所有的中国人中,鲁迅无疑是最为深刻而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遗嘱全文:
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罢。当时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
不是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5.师小结:
他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划亮了天地之间的黑暗。
在他身后,有我们整个民族的血污、苦难、彷徨与觉醒……
他走了,留下了锋芒毕露的匕首和投枪!
他走了,留下了铁骨铮铮的思想和精神!
6.齐读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毛泽东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鲁迅遗嘱全文和毛泽东对鲁迅的高度评价语来进一步认识鲁迅的崇高精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诗。同时认识到此诗不仅反映了生活中真实的鲁迅,也表现了诗人对“有的人”的高度赞美的思想倾向。
【特别推荐】老师还想推荐几首诗给大家。
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名师简介】
葛永腾 高级教师,全国中小学作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中心理事,现在浙江省桐乡市启新小学任教。主要荣誉和科研成果有:XX年获全国作文教改先进个人,已发表近两百篇教学论文,主编出版《作文教与学》等教育读物。
《有的人》教案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
3、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崇高品质。
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
【自主学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深奥( )( ) 枯瘦( )( ) 详细( )( )
慈祥( )( ) 爱戴( )( ) 惊异( )( )
2、成语填空
囫( )吞( ) 张( )李 ( )经风( ) 北风( )
( )然大( ) 一目( )行 一知( )解 ( )痛哭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了四个小故事,可用四个小标题表示:①
② ③ ④
⑵伯父之所以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是因为:
【合作探究】
(一)阅读句子并作答。。
1、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⑴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
⑵这句话体现了
2、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句话通过对鲁迅的 和 的描写,表现了鲁迅
(二)读课文片段,完成题目。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⑴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恍然大悟:
⑵“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⑶“四周围黑洞洞的”怎么理解?
⑷把文中划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⑸这段话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⑴这个片段写了 这件事,通过 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
⑵本段中描写动作的词语有:
学习《有的人》
【自主学习】
1、本文是诗人 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 周年写的一首诗。
2、“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表明鲁迅先生的态度是( )
a.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反抗。b.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
c.盼望旧社会彻底消亡。d.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大众的事业。
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节诗的内容是( )
a.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b.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
c.人的活和死是对立的统一体。d.写两种人的不同活法。
4、判断下列说法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有的人》歌颂的是鲁迅先生的精神,全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
2)“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里的“野草”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野草》。 ( )
3)诗歌按表达方式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有的人》属于抒情诗。( )
一、d 二、b 三、1.√2.×3.√
语文大观
鲁迅名言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
☆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3
这首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题是“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
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对两种人的生与死进行评价,指出:有的人“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其实是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里。第二至四节,写这两种人对待人民群众截然相反的态度,赞颂了给人民当牛马的精神,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腐朽和骄横。第五至七节,写人民对这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给人民当牛马的人,“人民永远记住他”,而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只能落得个可悲的下场。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鞭挞了反动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这首诗中的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首诗是1949年 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作者曾说:“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
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节是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小节,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
②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③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2)对词语的理解。
①“有的人”: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②活: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③死: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④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
⑤摔垮:人民要推翻反动派,打倒反动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二、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三、教学建议
1、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教师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还可以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包括视听材料,加以补充,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来学习本首诗。
2、诗中部分字词含义深刻,如,“活、死、不朽、摔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相关诗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其中的含义。教师宜用更多时间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捕捉言外之意,要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3、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要注重对比朗读的训练。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教师在朗读指导中可以考虑采取多种对比朗读的形式,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一是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的对比;二是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的对比朗读;三是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朗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4、在理解整首诗的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同,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这首诗意蕴深刻,但教学时注意不要把本首诗的主题过分拔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
有的人·教案 篇4
课前准备
课件:毛泽东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教 学 过 程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山东安丘实验小学王晓丽)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2、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3、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四年多的小学生活,我们从书本上认识了许多人格上伟大的人。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一个人吗?
这些伟大的人都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 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二、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
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分享,教师范读。
2、再读课文
(1)这首诗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
(2)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适时点拨
(1)谁敢跟我比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现在就比对你们不公平。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
(2)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再做准备,比赛朗读。
4、�
5、欣赏诗歌。
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入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进入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根据你收集到的资料,交流一下对本诗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了解。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朗读示例: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对于其他诗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以检查效果。
六、学习迁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谈自己的体会:这篇散文《怀鲁迅》是郁达夫的1篇纪念鲁迅的散文,题材与《有的人》相似,表达的感情也基本一致。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发出了贩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22日上午10时船靠 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将要破裂似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教学反思: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6
反思我的教学设计:根据参考书的教学建议,根据这首诗的结构特点,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打破了参考书的教学建议,不是一节节学习,而是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找到诗的写作特点:一是对比(学生容易说出来),二是诗的2与5小节、3与6小节、4与7小节是相对应的。预设时我也想到了过学生对第二个特点可能回答不上来,于是我对这一环节设计了两种方案。
在教学中,对第二个特点学生确实答不上来,我准备使用第二种教学设计,我说:“现在找不出来没关系,学完诗后你会知道的。”这句话一出口,一位学生举手了,我让他回答,他居然说对了,我心里一阵高兴。我高兴的不是我可以用原来的方案上课,而是对这位学生能在我已经准备继续讲的时候,能够大胆地举手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位学生不是优等生,而是一位中等生。
虽然最后我还是用了原先的教学设计,但我觉得在备课时对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必须先要考虑到我们的学生,这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备课背两头。
《蝌蚪变青蛙》教案 篇7
综合活动:
蝌蚪变青蛙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活动初步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2、在讨论与操作中体验和学习在活动中与同伴合作的技能
3、在了解青蛙的过程中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
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青蛙成长过程卡片、音乐、歌曲
活动重难点:
掌握从蝌蚪到青蛙变化过程中的4个主要过程
活动流程:
激发兴趣——经验再现——欣赏故事——讨论交流——游戏巩固——活动延伸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兴趣:
师:你们听,谁来了?
2、经验再现:
师:哎,你们知道小青蛙小时候是谁吗?
小蝌蚪
师:小蝌蚪长的什么样子?
黑黑的身体、大大的脑袋、细细的尾巴、
师:小青蛙长的又是什么样子呢?
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露出白肚皮、四条腿
3、欣赏故事:
师:哎,真奇怪,小蝌蚪和小青蛙长的一点都不像,那小蝌蚪是怎么样变成青蛙的呢?
幼自由交流
师: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蝌蚪找妈妈》。
师播放课件的同时讲述故事
4、讨论交流:
师:恩,小蝌蚪甩着小尾巴在池塘里游来游去的时候先发生****变化,他们可开心了,更加起劲地向前游,这时候又发生了*****的变化。他们笑的更甜啦
,继续往前游,最后*****了。
好,我们的后面有四张桌子,每张桌子上面有一套蝌蚪到青蛙的成长卡片,请小朋友们去给他们排排队。
幼为蝌蚪成长卡排队,师巡回指导(着重指导一组)
师:来,我们互相看一下,卡片的顺序排的对不对。
5、游戏巩固:
师:恩,四个小组的卡片都排好队了。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就叫“蝌蚪变青蛙”。
师讲述游戏规则:小朋友卡片拿在手里,老师说到黑黑的身体、大大的脑袋、细细的尾巴的时候,小蝌蚪就游出来。讲到长出两条后腿的时候前面的小蝌蚪都游回去,长出两条后腿的蝌蚪游出来*****。知道了吗?
师:好,我们开始做游戏了。师讲述故事、幼一一对应作动作
6、活动延伸:
师:哇,我的蝌蚪宝宝们都长大了,变成青蛙啦,妈妈真高兴啊!我们一起去捉害虫吧!
(再次响起我是一只小青蛙的音乐)
师:好了,妈妈累了,要休息一会了,宝宝们帮我把卡片收起来,桌子整理一下吧!
师生共同整理活动室
幼儿园大班艺术《蝌蚪人》教案 篇8
幼儿园大班艺术《蝌蚪人》教案
一、活动目标:
1、观察和练习蝌蚪画,让幼儿初步学会用“○”,“一”来表示人的各种动作。
2、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学习蝌蚪画,并培养幼儿对人物绘画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早操音乐。
2、白纸20叠,勾线笔人手一支。
3、卡片(人物动作)。
三、活动过程。
(一)引题。
1、教师说:“今天早上郑老师发现一件很好的事情,就是我们的小朋友广播操做的特别好,现在请小朋友一起再来做一次好吗?(播放广播操音乐)
2、中间某个动作静止,说:“这个动作做得真好,我要把它画下来。“○”表示我们的头,“一”表示我们的手和脚。引出课题,“这个就叫做蝌蚪画法,好玩吗?”
(二)具体过程。
1、郑老师现在要给你们讲个故事,听好了!有个小朋友叫做豆豆,有天早上豆豆起床后伸了个懒腰( ),然后吃早餐( ),最后呢他要去学做模特体操,那你们猜猜看豆豆是怎么做的呢?
2、你们看豆豆是这样做的`。(拿出许多卡片,让小朋友模仿上面的图画)
3、教师:我也想当模特,谁帮我画呢?(教师做动作,幼儿画)
4、教师:现在我要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做动作,请下面的小朋友画出来。
5、请两个小朋友一起做,提示小朋友的身高是不一样的。
6、分组,把幼儿分成5个一组,其中一个当模特,其余的画,模特可以轮流做。
(三)结束。
教师出示画好的几张图画,请幼儿按照图画上的内容去做木头人的游戏。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难点: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查找鲁迅及臧克家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鲁迅像,这位是谁?你了解吗?教师出示鲁迅资料。指名读。
2、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是谁说的,生齐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过渡:鲁迅是一个时刻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人,他爱人民,人民永远怀念他。板书:爱人民,人民爱。今天,我们学习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有的人》。
3、一起来认识一下臧克家,课件出示臧克家资料及写作背景,教师口述。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这首诗歌,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课文,每读一遍的感受和收获都是不一样的,看看谁的收获最多。边读边注。
2、生自渎诗歌
3、交流收获。
学生说不到的教师提示:
1)哪些句子表达出了作者对鲁迅的怀念。
2)描写了几种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4、相信其他同学肯定还有很多感受和收获,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出来吧。想读哪一小节就读哪一小节。
5、指名读。
6、教师指导读、范读、理解读。
7、如果将文中“有的人”替换成某一种人怎么换,代到诗句中读一读。
过渡:这首诗歌不只是单纯的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哪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着,歌颂了鲁迅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板书:无私奉献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拿起你的笔,快速记下你此时的'感受。
3、交流感受
教师赠言:同学们让我们把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刻苦学习,以期有所成,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4、最后给大家留一项作业课件出示,教师读。
收集有关鲁迅的名言、故事、著作等,办一期纪念鲁迅为主体的手抄报。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 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诗歌语言朴素,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一开始安排学生自学感悟,教师点拨引导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朗读,将鲜明的对比融入到朗读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拓展到21世纪的小学生应该怎么做,学生说得非常好,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动起来,于是安排了写,记下此时的感受。
小班美术教案:有趣的蝌蚪人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10
目标:
1、体验用原色或间色表现蝌蚪人的乐趣。
2、大胆尝试使用棉棒、刷子等工具,知道用完后放在指定的地方。
3、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4、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准备:
物质准备:范例《有趣的蝌蚪人》(幼儿绘制)、图片《蝌蚪人》、故事《有趣的蝌蚪人》、刷子、棉棒、棉签、调好的颜料(红黄蓝或绿桔紫)、三夹板、绘画色纸、板纸(贴在床板上)、抹布。
经验准备:幼儿对人体结构有初步的了解、欣赏过作品《蝌蚪人》。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11
重点难点: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 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课时计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20xx年2月5日晚8时35分,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 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 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 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播放视频文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出示幻灯片7)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血腥*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二、 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 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 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12
教材简析:
《有的人》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诗歌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了解为多数人活着的人将得永生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对照的写作手法,体会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3、初步欣赏诗歌,对现代诗充满兴趣。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师: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鲁迅先生不幸病逝时说:“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有的人》。
二、自主初读,吟诗解疑
1、略读课文怎么学?生交流学法。
出示阅读要求:
(1)读准确,读流畅。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读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分节读诗,正音。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师:猜一猜,这句话容易读错的字是哪一个?
生:大多说“呵”,有的把字音说成是he,有的说成是a
师:这个字平时读“he”,比如— 笑呵呵、“呵斥
另外,“呵”和“啊”这两个字有的时候读音和意思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一样可以读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在这句话中读第几声呢? 为什么 ?
师: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些骑在别人头上的人,对自己的做法很骄傲。
生:这些人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所以才说“呵,我多伟大!”
师:所以,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强调预设:朽,理解:不朽。
3、吟诗:读顺诗歌。
回归整体,读诗。
齐读诗歌。
三、合作赏析,品悟主旨
1、“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种人吗?
(1)(随即出示)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2)轻声读读,发现什么?
两个“死”,两个“活”一样吗?
(3)朗读指导“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现在你心里应该非常明白,两个“有的人”一样吗?
板书:虽生犹死
虽死犹生
(4)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对比。(板书)
2、合作学习,细读《有的人》。
(1)找找两种人的不同,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心得。
3. 重构课文,对照感受
(1)第2到6节中找出第一类人。组内读读。
①(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②这些“有的人”是怎样的人?他们的结果呢?(出示)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③用一句话说说这样的人。
伟大,实则渺小,让你想到哪些人?
(2)另外的“有的人”呢?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燃烧。
有的人
他�
②人们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做牛马的
远记住他!
风吹到的地方
青青的野草。
他�
③你读出诗中的言外之音了吗?
牛马,野草为了别人更好的活的人是谁?
④补充鲁迅的资料,交流。
(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火,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腐朽。”
“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原来臧克家以此作比,竟都是出自鲁迅的原话啊!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又发现了什么?每节都是“先反后正”。
四、对比特写,写法感受。
1、对比读。
找找哪些字感受到强烈的对比?
2、交流:
品读“骑”“俯”,“刻入”“情愿”,“不朽”“烂得更早”……
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善一恶,一美一丑。
3、比较读
(1)2、3、4节5、6、7节
2与5节,3与6节,4与7节,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与“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跨,”
……
(2)与前面放在一起写比较,你感受到什么?
臧克家无愧于“中国当代诗魂”。
五、总结齐诵,激起共鸣
1、十三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七十二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
2、《有的人》仅仅是在歌颂鲁迅吗?更是在赞美那些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的人,以小见大。
3. 将来等我们老了,我们还依然记得,齐读诗。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 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先让学生读准,特别是对容易读错的“呵”字,进行正音。其次,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
《有的人》教案设计 篇13
教学建议
课文主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思路结构
这首诗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小结: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对比的写法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一、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l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二、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B、不知羞�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C、他�
三、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
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
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
A、“永远记住他”;
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前后呼应的结构特点
一、弄清全诗哪些小节之间存在着呼应关系:
1.第五小节呼应第二小节
2.第六小节呼应第三小节
3.第七小节呼应第四小节
二、体会这些呼应所起的作用:
1.深化所表达的主旨。
2.使全诗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难点解析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苏教版《有的人》教案 篇14
一、给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不朽[ ]摔垮[ ]臧克家[ ]二、用“/”标出的句间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b.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c.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d.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三、“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一句中对“抬举”的含义和感情色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抬举”的含义是又抬又举,本诗中是褒义词,表现对鲁迅的推崇。b.“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褒义词,表明对鲁迅的敬重。c.“抬举”的含义是抬起来举过头顶,表示尊重,诗中是褒义词,表明看重。d.“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中性词,表示称赞。四、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有的人》是臧克家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用的是对比的修辞手法。c.“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是从鲁迅的《自嘲》诗中化用而来。d.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但诗中议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带有形象的。五、指出下列各句中“活”和“死”的具体含义。有的人活着 活:他已经死了 死:有的人死了 死:他还活着 活: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文后的问题。(一)老马臧克家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1932年4月1.老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横竖不说一句话”,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马十分驯服,完全忠实于人类。b.老马一向是逆来顺受的,习惯了这种压力。c.老马默默忍受,是因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任人宰割。2.诗的结尾“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有什么含义?3.“老马”象征了旧社会中________的人。(二)双桅船舒婷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1.仔细阅读诗歌,体会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①“船”象征: ②“岸”象征:③“风暴”象征: ④“灯”象征:作者借助这些象征性形象,是为了鼓励人们________。2.双桅船在一个纬度告别,又相约在“另一个纬度相遇”,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一片又一片“心爱的岸”,“不怕天涯海角”,甘愿“再分东西”,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写照呢?【参考答案】一、 二、c三、b四、c(所引诗句是从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题辞》中化用而来。)五、活:生命存在,身体的躯壳活着 死:灵魂丧失,毫无生命价值 死:生命不存在 活:思想、精神永驻人间六、(一)(从诗中“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可知,老马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无力反抗。) 2.这一句把老马不甘心被欺凌却又无力反抗,只能继续在悲惨的生活中挣扎的那种无奈而又悲凉的感觉形象地描写出来,同时也激起人们对老马不幸的同情和对不公平命运的义愤。 3.广大的与牛马一般命运 (二)1.①人的一种不断追求的精神品质 ②人的生活境界和不断升华的审美理想 ③人生中的困难、挫折和挑战 ④一种希冀,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困难前面不畏缩,应怀着希望继续前进! 2.这是一种不断充实、不断进取、不断追求,生命不止,前进不止,有价值、有作为的人生写照。
《有的人》教案 篇15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学习对比写法。
3、了解诗中的议论,认识诗歌哲理性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对比写法,诗中议论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摘录臧克家《关于短诗〈右肘人〉》:
在旧社会里,我们看惯了这样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乡绅,残害压迫人民,坏事做绝,罪孽深重,却妄想“流芳百世”,到处竖起“泽被乡梓”“德高望重”一类的“功德”碑,把自己升为万古不朽的“伟人”。
《有的人》写于……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
2、看“学习重点”“预习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及内容。
3、读课文(定条件的由男女生结合,两人一组,每节诗由男读1—2行,女读3—4行,用磁带录上音待评)
(二)课堂教学(以读带讲)
1、导入新课(可借鉴吴玉章同志1961年6月11日为《革命烈士诗抄》题词“言炳丹青,德配天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书课题,配乐,范读全文(放录音磁带或教师朗读。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抽读课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老师对朗读速度、节奏、语调的讽刺与赞颂,情感的爱与憎予以指导)
4、预习检测
(1)放两组录音作业,第一盘放1—4节,第二盘放—一7节,同学评。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____,怀着的情感而写的。(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对鲁迅先生崇敬)
b、题目不直接写作“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课题更含蓄,便于对比突出主题,将鲁迅精神加以提炼、引伸,让读者获得深刻的教益。)
C、用诗句填空。“有的人”在诗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欢一种人。鲁迅属于____一种人。(最佳选择是第二节中的2、4行。)
d、“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诗中表达感慨用的表达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议论)
e、通篇采用手法,褒贬鲜明,但重在____。作者从鲁迅生前____,故后____这两点来表现他的伟大。(对比,赞颂,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人民热烈纪念他)
5、阅读研讨
(1)限时默读。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读每节诗的后两行)
(2)同桌互相听读。(针对以上问题互议,互谈)
(3)表情朗读。一人领全班合,齐读上面板书的有关内容。(注意激发颂扬情感)问:
①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还活着?
②谁以“野草”自比?有何含义?“地火”又指什么?“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
③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
(4)个别读。(带着下列问题)读每一节诗的前两行。问;
①诗中给我们刻画了另一类鲜明的形象,与前一种人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写法?其作用是什么?
②这首诗从哪几方面把两种人进行了对比?诗的2—4节同5—7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的?(学生抢答,教师归纳)
(5)让男生(或女生)带着讥讽、诅咒的语调朗读以上有关诗行。
(6)精读2—4节,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问。
1、你怎样理解活着的人已经死了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
2、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3、(展开联想)请联系中国近(现)代史,举一例说明“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下场如何?再举一例说明“他� 参看板书。
6、揣摩运用
(1)处理课堂练习第五题。
(2)第七题在课前或课后阅读体会。不作讲解。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16
扬州中学 李洁
(一)教学目的
认识本诗所表达的生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结合播放幻灯片“鲁迅简介”、“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臧克家简介”、“写作背景”)
在小说《故乡》中,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对人民群众深挚的爱和他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迫切愿望。“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他生活中的座右铭。尽管他在1936年10月19日就逝世了,但广大人民却永远铭记着他,铭记着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1949年10月19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的第一个鲁迅纪念日。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而隆重地纪念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感慨很深。于是在11月1日写成诗歌《有的人》,“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
解题
如果没有副标题,你能知道本文是为纪念谁而作吗?
【知道】诗中没有点出鲁迅的名字,但由于诗中化用的 “俯首甘为孺子牛”和《野草》序言为人所共知,所以也就不言而喻了。
【不知道】(引出下题)
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参考】因为这首诗不仅歌颂了鲁迅,也热情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与恶势力作斗争的革命战士。同时,还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他们的对立面——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朗读课文(请中等生朗读)
回忆上两节课掌握的有关诗歌朗诵的技巧、要领,评价该生的朗诵,指出其朗诵的不足在于没有读出诗歌中的爱憎情感。
诗歌中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对比
填词成句〖根据诗歌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 )的有的人与( )的有的人之间的对比
【参考】虽死犹生 虽生犹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剥削压迫人民
默默奉献 沽名钓誉
无私 自私
为人民所颂扬 为人民所唾弃
看图讨论
第2—4节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
〖明确〗分别是从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人生目的、社会影响三个角度进行对比的。
为人民鞠躬尽瘁 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横行霸道却恬不知耻、自我标榜
利用权势为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 为革命不惜牺牲
极端自私 不惜牺牲自己
第1节与第2-4节之间是什么关系?
【参考】果因关系(总分关系)
第5—7节与前四节在内容、结构上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因果关系(前三段写两种人对人民截然相反的态度,后三段则逐一写出人民对他们的不同回报)、逐一对应的关系。
为什么说“把……早”?如何理解“只要……野草”?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想“把名字刻入石头的”,活着早已被人民唾弃,死后也只能遗臭万年,“烂”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而一旦“春风”劲吹(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将一片青绿(甘愿为革命献身的先驱者将会后继有人)。前句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讥讽、嘲笑、鞭挞、讨伐;后句是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的生命力和不朽精神的热烈歌颂。
第7段中说“他的下场可以看到”,这个“下场”在前文的什么地方已经体现了?“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一句中“抬举”一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垮”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可耻的失败下场,“烂”表明他们会遗臭万年。“抬举”在这里是推崇、尊崇的意思,“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这首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两种人的生死进行评价;第二部分写两种人对待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第三部分写人民对两种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诗歌采用对比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使正反面人物对比得更为鲜明,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这是一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诗。诗中告诉我们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
〖明确〗有很多方面的道理,例如:人,到底应该怎样活着?应该如何对待广大人民群众?我们纪念鲁迅,是因为鲁迅有高尚的人生观、伟大的人格,我们应该像鲁迅那样,为人民而活着,勤于工作,乐于奉献,追求最有价值的人生,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才能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那些瞧不起人民大众甚至与人民对立的人,那些一心为自己谋私利的人是渺小的,他们只能被人民大众所唾弃。
主题
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阶级,深刻地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
本诗的议论有何特点?
这首诗纪念鲁迅,主要不是介绍鲁迅的生平,追记鲁迅的业绩并作评价,而是对比讨论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特别提出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从而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启示读者,议论用语形象生动。
(一)人生 活着——死了 (虽生犹死)
价值 死了——活着 (精神永存)
(二) 1.对人民 “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态度 俯身“当牛马”,恭恭敬敬
不同 2.人生 为自己,“想不朽”
表现 目的 为革命,愿牺牲
3、社会 他活着,别人不能活
影响 他活着,别人更好活
(三) 1.人民把他摔垮
人民永远记住他
不同 2.名字“烂得更早”
结果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3、“下场可以看到”
“抬举得很高很高”
布置作业:
从古今中外的实际生活中,分别找出两种人的实例来,并扼要加以分析,表明自己的看法。
“野草”的含义是( )
a.指鲁迅的散文集《野草》。
b.献身于人民事业的不追求个人名利的人。
c.泛指像鲁迅的《野草》一样揭露旧社会的文艺作品。
d.不畏牺牲,为人民服务的人。
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诗选入教材时,作者曾作了修改。下面选举三例,研究诗人为什么要这样修改?你赞同诗人这样修改吗?说明理由。
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修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倒;
修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念他!
修改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用自己想出来的富有哲理的诗� 题目也可以取作《有的人》,副题另加,要求能运用对比手法。
上一篇:人教版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优质20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