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教学反思(通用20篇)
通过《轴对称》教学,学生对轴对称的理解加深,动手实践增强了学习兴趣,课堂互动有效提升了思维能力,教学方法需进一步优化以适应不同学习需求。下面是小编给各位分享的《轴对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喜欢就支持一下啦。
《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1
讲过[轴对称]这节课,我有了新的熟悉,以下是我的几点收获:
第一、要明白课一开始复习对称轴是为了什么,也就是要明白你的每一节课上每一处的教学设计的意图。我想,在这里复习对称轴是为了唤起学生已有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生活经验,同时为本节课进一步熟悉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探究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做铺垫吧!
第二、在我让孩子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学生说的都是生活中的物体,这时老师可以指出我们今天钻研的轴对称图形是平面图形,比如他们说黑板,课桌时,我可以适当的加以纠正“黑板,课桌的面是轴对称图形”!
第三、开始让学生指出图形的对称轴时,不能只让她们简单地用手比划一下,而是应该让他们在书上画一画,语言上的叙述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规范严谨。比如说:中间那条线是对称轴,应该是“上下两条线的中点的连线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
第四、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在操作中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时”,老师一定要放手,主动权给孩子,重点要让学生说,然后他们才会画。先让学生找一对对称点,然后连接对称点,从图中发明两条虚线相交之处有直角符号,直角符号表示两条虚线垂直,这样才会清晰地发明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是垂直的关系。接着再数一数点A和其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知道点A与其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这两个特征要给孩子时间去操作去发明去尝试,尝试才有发明,发明才有创新!耐下心来,总有学生会发明的!
然后再找其他对称点,去验证这两个特征,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没有经过具体的操作,学生是发明不了的。经过几次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明白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熟悉。
第五、在发明对称轴两边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之后,还要指出特殊的一类点:对称轴上的点,他们的对称点在哪?使学生明白点沿着对称轴折过去之后跟谁重合对称点就是谁,从而他们才明白这一类点的对称点就是它本身,也在对称轴上。
第六、要给学生强调画图的时候要用铅笔和直尺,而我在课堂上只强调了画图要用直尺,这一点以后一定改正。
第七、在讲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最后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类画图题的方法步骤:
1 “找”,找出图形上的端点或者说要害点。
2 “定”,根据对称轴确定每一个端点的对称点。
3 “连”,依次连接这些对称点,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小学阶段的画图,还是要给学生规范方法步骤的。
我课堂上的组织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假如有学生提出质疑,要及时肯定赞扬,激励他的思量过程,思维习惯,久而久之,数学课堂上该有的思量味儿才会越来越浓!
《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2
感谢年轻教师申盼飞老师的加入,让数学组充满了活力,知识点的教法灵活多样,自己在授课上也有提高。
导入:蝴蝶、枫叶的动画效果,很好的演示了轴对称图形的实质。引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接着看图案判断那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练习一巩固。
活动二:动画演示,多边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能够与另一个多边形重合,我们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练习二巩固。
思考: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动画演示: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看图思考:
1、对称轴和对称点所连线段的位置关系;
2、对称点所连线段于对称轴的交点到两个对应点的距离。
得出,对称点所连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引出垂直平分线的定义。进而总结轴对称的性质。
本节课,讲授与练习结合,导学案与班班通结合,学生思考深入,课堂容量大,效果不错。
《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3
《轴对称》是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个教学内容,为能上出开学第一节课的精彩,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互助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课的一开始,我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轴对称图案,让学生谈感受,从中选取几个美丽的、常见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既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又顺利的进入了新知的探究活动。
二、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突显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上述情境的创设,组织学生观察、思考,并借助手中的图片动手操作,然后组织汇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的概念,很自然地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轴对称现象。让孩子们充分调动自己的原有生活经验,举出了很多的轴对称现象,并通过小练习(判断下面个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完善学生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尤其是在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时,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小组活动(用尺子量、数一数)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接着放手让学生完成例2.(画出下面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这样的设计,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了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三、贯彻美育,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
在课的开始,我借助媒体向学生展现生活中的美丽的轴对称图案,在学生欣赏到到美的同时,又发现了轴对称的`数学知识。接着让学生们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轴对称现象,使学生真切地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美。
在学生充分感知了轴对称图形、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之后,我设计了“利用轴对称变换设计美丽的图案”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所掌握的知识和思维,动手设计,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体验着轴对称图形的美,在交流展示中获得“创造美”的愉悦,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4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合理处理教材。皮亚杰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从原有认知水平经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新的认知水平。因此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坚持“以学定教”,合理处理教材,选准教学的切入点,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立足点。本节教材的设计是利用天安门、飞机和奖杯引入对对称现象的认识,再把天安门、飞机、奖杯抽象成平面图形,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感兴趣而有研究价值的数学问题,应是教师课前思考最多也最重要的问题。本节教学中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什么叫完全重合?什么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等等。这些问题,使他们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并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
3、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空间,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但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交流,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本节教学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探究、建立模型——应用拓展,走进生活”这一思路展开教学,用学生感兴趣且富有探究空间与探究价值的问题引领学生的探究方向,用科学而有结构的材料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用独立猜想、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班级交流等形式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与交流机会,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感悟数学学习的方法与策略,使教与学达到高度和谐,使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了充分发展。
在教学设计上若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兴趣将更高,教学效果将更好。
《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5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本教材是在“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中人是轴对称图形,知道其基本特征,绘画其对称轴。本节课非常生动有趣,是以二年级学生的特点编排的,是一节动手、想象能力强的课。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节课符合儿童特点,动手较多,使学生在动手中感受到物体和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孩子们在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比较容易,也能很容易看出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是对于教学中的几何图形就相对较难,找不全,看的不太明白;在优化规则图形的对称轴,找不到合适的重点,在教学中应充分教育学生如何找图形的中心,从而能从图形中自如的画出对称轴,而且画的恰到好处。
总之,一节课的时间只是新知识的渗透,想要真正理会知识的应用仅仅一节课是远远不够的,教学练习才是根本。
《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6
《轴对称》这一章节的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直观教学的重要性。轴对称图形具有鲜明的视觉特征,通过直观的展示和动手操作,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在课堂上,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了大量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和视频,这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和性质。同时,我也安排了小组讨论和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时仍显得力不从心。这可能是因为我在课堂上的讲解过于笼统,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分层教学的元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和讲解,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总之,这次教学让我更加明白了直观教学的重要性,也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分层教学。
《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7
在教授《轴对称》这一数学概念时,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轴对称作为图形变换中的一种基本形式,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其定义和性质,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际图形中识别和应用。
首先,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通过清晰的定义、性质以及例题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轴对称的基本框架。然而,单纯的理论讲解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他们深入理解轴对称的本质。因此,我引入了大量的实践操作环节,如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轴对称图形,或者从生活中寻找轴对称的例子。
在实践操作中,我发现学生的参与度显著提高,他们通过亲手操作,不仅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还学会了如何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问题。同时,我也注意到,一些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困难,如无法准确找到对称轴或对称点。针对这些问题,我及时进行了个别辅导,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原则。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实践操作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8
在教授《轴对称》这一章节时,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和应用轴对称的性质,还要求他们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出创新思维。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开放性的问题,如“如何设计一个轴对称的`图案?”“如何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回答。这种开放性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讲解例题和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让他们掌握了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此外,我还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解题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这两个方面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9
本课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通过对对称轴的进一步学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折一折,画一画,找一找,说一说等一系列有序的活动。这样的设计提供了让学生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开始,我先让学生复习了有关“轴对称图形”的概念,部分同学还记得“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然后再让学生完成数学分层测试卡的基本练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接着我拿出长方形纸,学生很快判断出是轴对称图形,同时让学生找找对称轴,再教学对称轴的画法,强调点划线。随后的正方形的四条对称轴学生也很容易的找到了。接下来以动手方式为主,完成教科书想想做做第一题,寻找不同的图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菱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在操作中感悟,利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看一看”等实践操作,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自主研究出不同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让学生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在全班交流中帮助学生整理,梯形中的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三角形中的等腰三角形也有一条对称轴;菱形有2条对称轴;学生总的来说掌握的不错。
紧接着我画出一个平面图形长方形,再让学生探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在这个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最后总结归纳出:先量一组对边的长度,再找出他们的中点,最后通过两点画轴。
这样的'程序可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准确理解和掌握对称轴的含义及画法,直观的演示,可以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最后再以数学分层测试卡的综合练习第四题为巩固练习,加深学生的印象。
但课后我觉得课堂效果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教学设计的优势,主要原因是不敢放手,总怕学生对前面的知识理解不透彻影响新知的接受,因此,几个重要的练习没有保质保量完成。另外,经过认真细致反思,总结为以下几点:
1、把科学与数学融为一体,体现了各学科间的整合;
2、课件设计合理,运用得当;
3、练习设计有层次,有坡度,体现了练习的多样性;
4、挖掘教材较深,课堂调控地较好;
5、引导学生从折出对称轴到画对称轴过渡自然;
6、评价语言及细节问题的指导不够到位;
7、板书的内容接近本课重点难点内容。
8、学生自己能总结出来的知识,老师代替较多,如果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10
在教授《轴对称》这一章节时,我着重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和应用轴对称的性质,还要求他们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出轴对称图形的立体形象,进而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演示、实物模型展示等。这些手段不仅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我还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如剪纸、拼图等活动,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魅力。
在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方面,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内在规律,进而进行推理和证明。例如,在解决轴对称图形的'问题时,我鼓励学生先通过观察图形,找出对称轴和对称点,然后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学生在面对复杂的轴对称图形时,往往难以准确找到对称轴和对称点,导致推理过程出现错误。针对这些问题,我加强了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通过提供更多的练习和指导,帮助他们逐步克服这些困难。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这两个方面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11
一、从课堂反思
1、这堂课从常见的生活例子引入,激发了学生兴趣,练习内容也相对简单,学生容易接受,很快进入课堂节奏。在上课的过程中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数学转化思想和“建模”能力的培养。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2、在课堂的合作探究中,我设置了几个有铺垫作用的问题,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引导效果比较明显,特别是学生能说出例题1和课前的引导有相同之处,也说明学生对本堂课的认真程度比较高。课堂中也给了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养成探究问题,与同学合作的良好习惯。
3、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懂得了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一定能得到异想不到的结果,要求我们老师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二、从教学方法反思
“差异导学”教学方法以“尊重差异”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与障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让优生帮助后进生,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从学生反馈反思
这堂课学生能积极思考,认真学习,课后作业都能及时完成,特别是作图完成比较好。但对为什么这样作图就是最短的路线还是有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对于稍难点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表达有一定困难。这是我后面课堂要注意的地方,这对优生的培养很重要。
《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12
本课的教学中,我大胆挖掘创造使用教材。教学过程中能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采取“说一说、找一找、猜一猜、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的能力。
一、导入新颖,为概念的形成架设了很好的桥梁。
在导入部分,我创设学生喜欢的魔术情景,在老师的动手操作中,变出一个“爱心”图形,同时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引导学生观察“爱心”图左右两边,看有什么发现,自然引出“对称”一词,通过学生动手折一折手中的'物体,从而引出:对折““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等新名词,概念形成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知识。
在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等腰三角形。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在展示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方法多样,呈现出不同的思维碰撞,学生深入理解知识,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三、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我把学习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一开始的感知,到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空间下,和谐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指导。
借助多媒体声音、图像、动画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学生记忆,印象深刻。
五、板书设计图文并茂,简单明了。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动手操作基础上,基本掌握知识。达标检测达成率高,学生学习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还有一些地方是欠缺的:
1.课堂上部分学生格外活跃,但有些学生在展示环节,不注意听别人的发言,有我行我素的感觉,没能积极参与。
2.课堂评价单一,对学生使用的激励性语言不够丰富,评价的过于形式,不够具体。
3.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还缺乏机动灵活性,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
总之,每一次教学就是一种历练,是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示,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和教材把握准确,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合理,重点难点准确定位,方法得当,导学案的设计以及课件制作精益求精,教师对教学课堂掌控自如,并能合理的做出课堂的预设,灵活的处理课堂生成,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点拨相机结合,还需要教师设计好每一个细节,包括语言和板书。教学即艺术,教学是个不断修炼的过程,我们就在这个修炼过程中不断成长。
《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13
《轴对称图形》是数学西师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轴对称》中的第二课时。我在两年前曾为数学市级骨干教师上过展示课,两年后再上,只是在个别环节上做了一些修改,但面对不一样的学生,不一样的心境,又有了很多不一样的感悟。
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是在上节课认识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基础上,来认识图形中的对称,也就是轴对称图形。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感受图形的对称美,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优势,学习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具体形象或表象、动作进行思维,因此在学习时单靠教师讲是不行的。操作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措施。
一、学具操作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与由教师讲授和个人自学相比,学具操作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挥学生认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条件。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每当我们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学生总是兴趣盎然,热情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有:
(1)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比较小,经常表现出爱的程度上得到满足,使他们在操作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因而总是情趣较浓。
(2)学具自身不论是在颜色、设计的形状等方面都近似于儿童玩的一些拼插玩具,能够吸引学生对它进行操作。
(3)让学生进行学期操作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己去探索发现学习知识的自由空间。正如赞习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作用。"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正是这样的教学法。
二、在学具操作中可以发挥学生潜能,使他们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改革追求的一个具体目标。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被动局面。在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针,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动手、动口、动脑,自主地探究知识,实现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矛盾转化,形成新知识网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抽象概念的掌握要从动作开始,让学生动于操作学具可以使丰富的信息源源不断刺激细胞,以控制学生情绪使注意集中在学习活动中。
在教学新知的这个环节里,为了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将教材中的例1、例2进行了整合。让学生在第一次图形的对折过程中明白完全重合的概念:是形状、大小一样,边缘重在一起的。并通过第二次对折三等分圆的错例分析,强化学生对完全重合的认识。在理解了什么是完全重合后,给出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在这个环节的最后,通过观察正方形的不同折痕,发现不同的对称轴,有意识的渗透了有的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的观点。
三、在学具操作中可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动态学具操作为学生思维能力提供直观支持。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低年级学生正处在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抽象思维为主发展过渡阶段,运用学具操作,引导学生思考,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感知认识基础上经分析、综合、抽象思维化。促进了思维发展,为学习抽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会擦出创造性思维火花。教学中第一个练习设计为判断轴对称图形,从对折过度到在头脑里想对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因此,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注意的地方:
1、在操作的过程中,老师给予学生的要求还不够明确,有些学生没有真正的静下心来听清老师的要求,对操作的过程不清楚。加强对孩子操作的指导,给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让学生真正的听懂要求,是相当重要的。
2、在教学中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在由我示范的剪纸过程这个环节中,用的时间比较长;而在这个时间段学生却无事可做,显然浪费了时间。我后来想如果在课前将剪纸做好,只展示剪纸的步骤,可能会好一些。
3、这节课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上还不是很够,如果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许会更好。
《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14
上班开始接触四年级,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四五六年级顺次教下来,一直期待或者是幻想自己教低年级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更担心,我教得会低年级的'孩子吗?
很幸运,刘老师通知我准备一节三年级的《轴对称(一)》,同课异构,和中心组的成员同时准备。接到通知的我百感交集,兴奋却更多担心,时间紧张,又遇到我出差在外,周三正式上课,周一晚上回到郑州,于是晚上加班整理教学设计。周三课结束后,羞愧万分。准备不足,应该是我最大的失误,在教学中居然出现了忘记教学设计环节的严重失误。究其根本原因,第一是因为心中无课,没有把这节课真正内化于心中,如果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了然于心,真正读懂教材、理解教材,又怎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误。第二,平时努力不够。功夫在平常,如果基本功足够扎实,每一节课自己的状态都能像有人听课一样,激情四射,条理清晰,即使突遇听课也不会让自己措手不及。第三,教学管理能力不足。反思自己为什么在日常教学中不能锻炼自己,不能让课堂拿得出手,不能不怕他人听课,我在日常教学管理上存在很大不足。学生的课堂纪律差,很多时候浪费时间在于维持纪律上,影响到课堂流程、课程结构的进行。
《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15
一、注重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对于“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也包括教师。我认为,片断一中的那个孩子表现堪称“壮举”,因为他面对的是被证明了的事实。“眼见为实”,岂容怀疑?
二、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片断二所展示的`画面,已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强烈意识以及他们在应用过程中所显露出来的创造力。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情感交流。
《新课标》要求我们“以人为本”,这就决定了数学教学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展。因此,教师只有以学习者的角色去理解学生,才能教好学生。片断二中,学生能向老师赠送自己的作品,充分说明了师生间情感的交融。
《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16
在教授《轴对称》这一章节时,我深刻体会到直观感知对于学生理解轴对称概念的重要性。轴对称作为一种图形变换,其精髓在于理解对称轴两侧图形的镜像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难点,我采用了多种直观教学手段。
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了大量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视觉上对轴对称有一个直观的感知。这些图片和视频不仅包括了自然界中的轴对称现象,如蝴蝶的翅膀、树叶的对称等,还包括了人类创造的轴对称艺术作品,如建筑、雕塑等。这些生动的.实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帮助他们初步理解了轴对称的概念。
然而,仅有直观感知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深化理解来巩固知识。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大量的实践操作环节,如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轴对称图形,或者通过折叠纸张来验证轴对称的性质。这些实践操作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直观感知与深化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同时加强实践操作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17
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而且对于一幅图中的任何两个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在教学“轴对称”这节课时,首先让学生独立画出例题1上面图形的对称轴,帮助学生回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教学例题1,接着在例题1的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引导学生分别观察不同类型的轴对称图形的各对应点与轴之间的关系,进而让学生探索、发现图形成对称的基本性质。
不足之处如果这节课是运用多媒体上的话就更直观、更有效果了,直接可以显示出“折叠”、“重合”形成轴对称图形,清晰而一目了然。
《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18
在教授《轴对称》这一章节时,我深刻体会到,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过程。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既有收获也有反思。
首先,我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动手操作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特别是通过让学生亲手制作轴对称图形,他们不仅加深了对轴对称概念的理解,还锻炼了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时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可能与我在课堂上的`讲解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有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分层教学的元素。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和讲解内容,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提升。同时,我将更加注重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的引导,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解答,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共同进步。
此外,我还意识到,将轴对称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轴对称现象,如自然界中的生物、建筑艺术中的设计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轴对称的美感和应用价值。同时,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项目式学习任务或实践活动,如设计轴对称图案的装饰画、制作轴对称图形的工艺品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轴对称》的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数学教学需要注重直观性、实践性和层次性,同时还需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
《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19
在教授《轴对称》这一课时,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轴对称作为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方式,不仅在数学中有广泛应用,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课堂上,我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蝴蝶、树叶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首先,学生在理解轴对称概念时,部分同学存在困难,尤其是对称轴的判断和图形的.绘制上。这提醒我,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概念的细致讲解,并通过更多的实例来帮助学生巩固理解。其次,课堂互动环节虽然热烈,但个别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我应设计更多层次的提问和练习,以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通过这次教学,我认识到,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设计更多与生活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20
《轴对称》作为初中数学几何部分的重要章节,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图形变换、空间想象以及逻辑推理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提升。在完成了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期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这一重要概念。
首先,我深刻体会到,直观教学手段在轴对称教学中的重要性。轴对称图形具有鲜明的视觉特征,利用实物模型、多媒体展示或学生亲手制作的轴对称图形,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快速理解轴对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展示蝴蝶、树叶等自然界的轴对称现象,以及建筑、艺术中的轴对称设计,让学生感受到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和应用轴对称概念时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对称轴的确定、图形的折叠与展开、以及轴对称图形的绘制等方面,部分学生表现出理解不透彻、操作不准确的问题。这提示我,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概念的细化讲解和实操训练。可以通过设计更多层次的练习题,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绘制方法和对称轴的确定技巧。同时,增加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共同进步。
此外,我还意识到,将轴对称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轴对称现象,如建筑物、家具、标志设计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轴对称的美感和应用价值。同时,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项目式学习任务,如设计轴对称图案的贺卡、制作轴对称图形的装饰品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