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教学设计方案精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学设计方案1

教材内容说明

这是1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活灵活现。先描述了蝈蝈的歌声,写出了声音的各种特点,如“柔和”“清脆”“尖锐”“窃窃私语”等,特别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

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接着又描写了蝈蝈的外形特点》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文章重点内容写了蝈蝈的食物习性。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饶有兴趣地介绍了蝈蝈喜欢吃的食物是蝉,又解开了蝈蝈喜欢吃的是蝉肚子的原因是既有肉又有甜食。还介绍了蝈蝈之间的相处和睦,从不争吵的特点。

教材使用说明

七年级的学生对小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本文又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因此让学生自主阅读,体验阅读过程中的快乐。在探究交流中,深透理解文意,体会生动传神的文学笔法。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关于蝈蝈生活的习性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 回忆所学课文《蝉》,

2.比较写作内容写和作目的不同,

3.两篇文体不同,

4.明确本文是介绍科学知识,

5.说明的对象是蝈蝈。

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学生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学生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强调易错音和易错字。

三、速读课文,提取信息

四、再读课文,把握课文重点

1、思考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绿色蝈蝈的特点?

2、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

教师指导明确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蝈蝈的习性写了叫声和食性。

五、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1)比较阅读材料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很低沉,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声尖锐、急促的叫声。

要求和第三段对比阅读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

第三段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生动传神,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与趣味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体会这样写的效果。

当蝈蝈捕杀蝉时称:狂热的狩猎者

当蝈蝈晚上鸣叫时称:夜晚的艺术家

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称: 笼里的囚犯

当蝈蝈吃蝉肉时称:蝉的屠夫

作者这样称呼蝈蝈的原因: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比较阅读材料二 《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

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

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

1 、生动传神的描写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对绿色蝈蝈的喜爱之情《差异网·》。

2、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语言生动传神,读来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与趣味性。

3、 通过作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这些作比较的运用,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特点,又让读者对其他昆虫也有所了解,同时,也说明作者对各种昆虫的特性了如指掌。

六、总结课文,完成《评价手册》中该课的课后相关练习。

七、教学探讨与反思:

快速阅读,是一种基本的获得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既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又需要学生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阅读来实践、训练。本文作为1篇典型的科普性文章,作为学生快速阅读训练的材料是非常合适的,所以教师应充分对文本加以利用。文章采用生动的文学性笔调,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在行文中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自然亲切,富有感染力。学生总会喜欢某些方面的知识,因此采用个性化解读文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赏析,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品味语言的美妙之处,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文章的写作特点也能认真掌握,并在以后的习作中加以借鉴了。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5篇《教学设计方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教学设计2

教材内容分析

《尊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1篇讲读课文,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帮忙干完活以后,才吃这份食物。他的言行受到了杰克逊大叔的由衷赞赏,他被杰克逊大叔留了下来,并很快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从这件事可以体会到,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引导学生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中,体会到年轻人在困境中仍坚守自己的尊严;从杰克逊大叔的言行中感悟到每个人都应该诚挚地维护他人的尊严和尊重别人,认识到尊严的可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尊严”是课题的名称,也是贯穿全文的主旨。

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分析:

对于“尊严”一词,学生在理解上是有困难的。因为它太抽象,无法用言语清楚地表达出来。应该说那是一种意会的精神。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对于自尊自强的认知是浮于表面的,不能真正从内心产生认同感。要孩子们通过文中对主要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来感受其中深刻的含义那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孩子们毕竟还是有他们阅读后的一些感受和体验的,让他们互相交流,彼此合作学习,相信在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下,也能有一定的感悟。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有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有自己一定的见解,而且有较强的发言积极性。

教学目标

教养: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学会其中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尊严、逃难、款待、朴实、狼吞虎咽、例外、骨瘦如柴、喉结、赞赏、思量、疲惫不堪、面呈菜色、僵硬、许配等词语。

2、能通过把哈默与其他难民进行比较,从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中体会到人物自尊的品格。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不同人物的形象。

教育:通过对哈默、杰克逊这两个人物的认识,从中懂得人不仅要有自尊,还要懂得尊重别人。

发展:培养学生的阅读、想象、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懂得什么是尊严。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杰克逊对女儿说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解决办法:采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谈话法

教学媒体

幻灯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课题入文,学习生字词,能读,会写,识记。

2、初读课文,能读通、读顺。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

请你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年轻人、杰克逊)

设计意图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高年级的重点能力训练目标,学习内容的解读应该有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初知到深化的逻辑过程,所以在进行深入的探究之前,我让学生回顾全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也锻炼学生用凝练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欣赏人物——品味表现人物品质的语句。

(一)、找准切入点,表层解读年轻人。

1、师:这一节课吴老师和大家再次走进这个故事。一个寒冷的冬天,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者(出示:逃难者)问:看到这三个字,在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那文中又是怎样描写这些逃难者的呢?

出示:默读课文,用 线画出描写逃难者的句子。

3、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句子

句子(一)

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1)请学生齐读这两个句子。

(2)理解词语:“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3)问:那你能从这些描写逃难者的词语中感受到什么?

(4)指导朗读这两句话。

句子(二)

“这些逃难的人,显然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1)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两个句子,并思考:从描写逃难者的句子中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抓住“立刻、狼吞虎咽、连……也……就”等词语体会逃难者的极度饥饿。)

(2)通过指导朗读体会。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使‘教师执行’的课程转化为‘学生经验’的课程。”“学习过程还必须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来源。”学生对逃难者的境遇的了解并不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抓住“逃难者”这一个词语,让学生去想象逃难者的可怜与悲苦,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形容“逃难者”的句子,变抽象为具体,一个简单的词语,使学生不仅理解了“逃难者”这一词语的意思,而且也为后面更好地理解“尊严”打下了铺垫。

4、让学生想象:这些人在逃难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

5、小结:吃的没有、喝的没有、长距离的奔波流亡,又天寒地冻,在这样饥寒交迫艰难的境况下,这些逃难的人此时此刻最需要的是--(指名说)食物来填饱肚子、来维持自己的生命。

6、出示:这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他更需要的是 (指名说)

过渡:然而一个如此迫切需要得到食物的年轻人,在面对杰克逊大叔送上的食物时,他并没有马上接受这眼前的食物,而是表现出与众不同,杰克逊是怎样评价这个年轻人的?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说,目的让学生明白一个如此迫切需要得到食物的年轻人,在食物面前,却拒绝了。初步感知年轻人的与众不同,为深入了解人物形象作铺垫。

(二)锁定重点,解读尊严,深度了解年轻人。

1、让学生快速从文中找出杰克逊大叔对这个年轻的逃难者评价的句子。

出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1)全班齐读。

(2)出示:贫穷、尊严、富翁 三个词语。

(3)然后引导学生口述这三个词语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简单的词序调换,不但是对学生的语言训练,而且是引导学生对“尊严”的诠释。

过渡:同是逃难者,为什么杰克逊大叔对年轻人有如此的评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哈默的三句话,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2、出示:自由朗读课文2~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年轻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并在书本旁边写批注。

(1)学生自学,写体会。

(2)汇报交流:出示年轻人的话:

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

抓住年轻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引导学生去体会年轻人心中的那份尊严:不应该接受别人的施舍,而是坚决地认为:自己想要得到食物,就必须得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

(3)出示:对话 指导学生朗读,个人--自由练读—齐读—分角色,读出年轻人疲惫中带有坚定。

(4)再次出示:两个描写逃难者吃食物时狼吞虎咽的句子。

问:这个时候年轻人狼吞虎咽地吃所得到的食物与其他逃难的人得到的食物一样吗?(指名说)

(5)发散说话:此时此刻,假如这个年轻人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去感悟人物形象。学生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并且抓住课文的空白处,去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想象中对哈默与众不同的做法有更深入地理解。

三、感悟文章中心,升华人物形象。

1、引读杰克逊大叔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2、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板书:赞赏)

3、拓展介绍:幻灯片出示哈默照片,教师介绍哈默。

4、同学们,年轻的哈默是可敬的,他也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一个赏识他的杰克逊大叔,那杰克逊大叔可敬吗?(善良、有智慧、懂得尊重别人)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读、自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既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又攻破了难点。哈默心中那份高贵的尊严也不断耕植于学生的心中,杰克逊大叔的形象也植入了孩子们的脑海,学生的品格受到了陶冶。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出示名言请学生读:尊严,就是拒绝乞讨。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

2、请你围绕“尊严”说或写一条格言来激励自己或自己的好朋友。

小结:让我们大家都做一个像哈默有尊严的人,也要做一个像杰克逊大叔一样懂得尊重别人的人。

设计意图拓展语文学习广阔天地,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五、作业:

(1)推荐一本书《勇敢的人—哈默》

(2)搜集有关“尊严”的故事。

《教学设计》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线索。

3.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每一次感受。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感受中国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难点:

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线索。

3.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三)学习课文:

1.自学指导(一):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自学检测一:认识生字词。

2.自学指导(二):

(1)“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地方出现?

(2)每次出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全文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正确读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企鹅爸爸是怎样呵护小企鹅的,感受企鹅爸爸坚韧伟大的父爱。

3、体会课文的细节描写。

教学准备

了解企鹅的生活状态,搜集反映动物艰辛养护子女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1、通过“动物的母爱”这一话题,引出本课课题。

2、读课题,企鹅爸爸是怎么抚育孩子的?交流已知信息。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几个有难度的词语,要求读准确,初步了解它们的意思。

三、再读分享,理解内容

1、从课后题入手,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2、企鹅爸爸的哪些行动最能体现它对孩子的爱?自由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再读一读,想象一下。(学生交流自己读的情况,汇报自己的感受。)

3、抓住几个重点句,体会企鹅爸爸伟大的父爱。

四、激情朗读,畅谈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受感动的句子;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课文以后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摘录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

数学教学设计5

第一章第三节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 与 、 、 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 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 ,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设计意图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 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与 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和 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

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

(四)练习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数值。

(1)。 ;(2)。 ;(3)。 。

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

(五)问题变形

由sin3000= -sin600 出发,用三角的定义引导学生求出 sin(-3000),Sin150 0值,让学生联想若已知sin3000= -sin600 ,能否求出sin(-3000),Sin150 0)的值。 学生自主探究

1、探究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又有什么关系;

2、探究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过程的再现是深刻记忆的重要途径,在经历思考问题-观察发现-到一般化结论的探索过程,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深入脑中,此时以类同问题的提出,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重现了探索的整个过程,加深了知识的深刻记忆,对学生无形中鼓舞了气势,增强了自信,加大了挑战。而新知识点的自主探讨,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充满了极大的挑战。彼此相信,彼此信任,产生了师生的默契,师生共同进步。 展示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诱导公式(三)、(四)

给出本节课的课题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设计意图

标题的后出,让学生在经历整个探索过程后,还回味在探索,发现的成功喜悦中,猛然回头,哦,原来知识点已经轻松掌握,同时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小结。

(六)概括升华

的三角函数值,等于 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 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合。(即: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设计意图

简便记忆公式。

(七)练习强化

求下列三角函数的值:(1)sin(-1000 ); (2)。 cos(-204000)。

设计意图

本练习的设置重点体现一题多解,让学生不仅学会灵活运用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还能养成灵活处理问题的良好习惯。这里还要给学生指出课本中的“负角”化为“正角”是针对具体负角而言的。

学生练习

化简: 。

设计意图

重点加强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综合应用。

(八)小结

1、小结使用诱导公式化简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为锐角的步骤。

2、体会数形结合、对称、化归的思想。

3、“学会”学习的习惯。

(九)作业

1、课本P-27,第1,2,3小题;

2、附加课外题 略。

设计意图

加强学生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记忆及灵活应用,附加题的设置有利于有能力的同学“更上一楼”。

(十)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反思

对本节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本人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教材的内容,编排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积极投入到思维活动中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在逐渐展开中,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方法予以解决,并获得知识体系的更新与拓展,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尤其是练习的处理,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感受“观察——归纳——概括——应用”等环节,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合作意识,达到了设计中所预想的目标。

然而还有一些缺憾:对本节内容,难度不高,本人认为,教师的干预(讲解)还是太多。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内容,应放手让学生多一些探究与合作。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都在不断更新,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更加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用全新的理论来武装自己,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效。

22 4688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