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研讨课教学视频【精选5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小学语文研讨课教学视频【精选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语文研讨课教学视频【第一篇】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市语文研讨会,研讨的主题是:变教“课文”为教“语文”。对这个主题的阐述,后面高主任将做详细的阐述,这里先谈一下我们的理解:
1、多以思想内容的理解为主要目标。
2、多以对文本的深入解读,繁琐、碎片的分析为基本形态。
重的是内容的理解,碎片的、磨叽的语句分析。
以语文知识获得、语文学习方法掌握和语言技能形成的结构课堂教学为导向。
重人的认知品质、智能结构的培养。
要实现变教“课文”为教“语文”,核心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怎么“用’?对教材的.处理,学法的设置尤为关键。我们力主课堂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学习好本课的几个具体目标(几个学习要点),又要引导学生弄清点与点之间的联系,点与场(文本、信息源)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点,提出学习的思考问题;进而教交给学习思考的方法,培养思维结构。
本着这样的理念,对《老人与海鸥》一课的教学,说说三个处理:
教师设计了6个教学层次:
1、老人的青铜雕塑。
2、课题:老人与海鸥。
3、两组词语,
撮嘴呼唤边走边放亲昵说话啧啧称赞。
翻飞盘旋扇动翅膀肃立不动白色旋涡。
4、想象两幅画面。
5、依据画面和课文内容概括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6、提出学习问题。
了解了文章的脉络,看着这样感人的画面,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学习问题呢?
这样的处理,就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整体处理,实现了:
文本、信息源——重点词语——情节画面。
文本、信息源——抽象概括——主要内容。
文本、信息源——思考辨析——核心问题。
整体处理教材,这是一个过程,一个引导发现的过程,不是空投、指定(教师的)。
一个思考探究的过程,是路径、目标的寻辩(学生的)。
帮助学生把庞杂的文本、信息源,概括出了主要内容、两个画面,抓出了要学习的要点、方向。坚持长久的训练,学生会形成思考的方法和思路。核心素养得到发展培养。
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这一单元训练重点紧扣这一目标,教师设计了5个教学层次:
1、读课文14至17自然段,勾“意想不到”句子、想象画面。
2、抓语句悟画面——标出重点词。
画面一:翻飞盘旋:“翻飞盘旋”“大声鸣叫”
画面二:瞻仰、守灵:“煽动翅膀”“轮流飞到”“瞻仰”
“纷纷落地”“站成两行”“肃立不动。
画面三:直扑过来:“炸了营似的”“扑过来”“大声鸣叫”
3、联系生活说画面(可以一个个画面说、可以三个画面一起说、抓词说)。
主题:体悟海鸥的感恩、思念。
方法:一组词整体说;联系生活说。
4、引导悟表达方法:
海鸥们不会说话,这丰富的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海鸥的动作、声音、细节)。
5、感情朗读,提升主题——回报、感恩。
这样的整体学习方法,实现了:
整体的方法抓内容:段落——句子——词语。
整体的方法谈理解:一组词整体说,不碎片化。
整体的手段导学法:想画面、联实际、感情读。
三个层次的整体把握,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师设计了6个教学环节:
1、整体感知提出问题———教材的整体把握、
学路的整体梳理、
目标的整体定位。(师导设)。
2、学习海鸥送老人的画面。
3、学习老人爱海鸥的场景。
4、学习老人部分。
5、以读生情,回扣主题。
6、整体收获,收获整体——从整体上收获学习(两层)。
是收获的整体集中(生体验)。
整体——部分——整体的结构再次智能结构的塑造。
以上是我们试图体现的教学观点,很不成熟。也因为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体现的还不到位,敬请各位同仁海涵、指正。
小学语文研讨课教学视频【第二篇】
初识这个课题,心情就很激动,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讨会上的讲话。也许是这个课题与自己以前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不谋而合的缘故。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培养计划”语文课改实验项目,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由当代著名教育家、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主持。目前全国已有1800多所学校参与了此项实验。也是我在两年前就给大家推介的课题。
这个课题为什么有这么多学校参与,这个课题为什么好?为什么要稿这个实验?我的理解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
这个实验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
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语文学习强调多读,要诵读,广泛的阅读。强调积累,积累语言、积累情感、积累写法。强调感悟,语文的习得是靠学生自身的感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感悟,悟其意,悟其情,悟其法,这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而我们过去的语文学习常常犯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用理科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语文。我们理科的学习方式是举一反三,通过一个例子的学习,学生能解决与这个例子相类的问题。而语文的学习是是反三归一的,大量的阅读、大量的感悟之后有所得。举个例子:我们过去最典型的做法,比如学了插叙,马上就练习如何用插叙写文章。其实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让学生多读含有插叙的文章,当学生悟出了插叙的妙用,自然在写作时,从自己的大脑里将插叙提取出来,跃然纸上了。
语文是“习得”的,必须以学生自己的读书、练习为主才有收效。说到底不外乎多读、多背、多写。语文学习不能走“先明理,后应用”的途径,恰恰相反它只能“先使用,后明理”。语文教学不能指望教一得一、一步到位,可能教十才得一,练十才会一。而且语文知识和能力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教过语文的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的语文能力从初一至初三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在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中,有些能力和知识是需要不断重复的,需要反复的历练。最终才能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
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耗费了学生最多的学习时间,却培养也一批又一批不喜欢读书的孩子,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不读书的老师,是一个民族的悲哀。调查显示:我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我们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人均阅读不到别国的九分之一。与美国小学生比较,美国一年级儿童平均每年读3万字,我国一年级儿童只有4900字。这样的阅读量是很难促成人形成感悟的,只有达到一定的量的积累才能形成质的飞跃。语文主题实验就是要让学生每学期的阅读量达到100万字。而且这100万字的阅读量要在课内实现。
我之所以推介这个实验,因为我觉得它是我们语文老师减负提质的最好办法。过去我们费了很大的劲,结果却令人尴尬:学生讨厌语文,甚至讨厌语文教师,讨厌读书,害怕表达,恐惧写作,考试结果也总是不如人意。我们也因此遭到诟病说我们“误尽苍生”“祸国殃民”。仔细反思一下,我们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多少是我们课堂上教出来的?有多少是通过我们课堂上对课文的“肢解”得来的?有多少是学生在母语环境下自然生长的?有多少是在特定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学生自身获得的?我不是在否定语文教师的作用。有一年我带初三语文,刚开学不久我就病倒了。当时由于没有人接就临时把一个教劳技的老老师推了上去,当时很多人担心。我也不放心,因为那个老师连课文都读得错字连篇,实在是教不了语文。
而过去我们的语文之所以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就是因为我们把1篇好端端的课文肢解的七零八落,使一个鲜活的艺术作品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每一句话都要挖地三尺,每一个词都挖得火冒金星。甚至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要与标准答案与我们预设的答案吻合,有时那种概率不亚于彩卷中奖。这样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深不可测,不得要领,望而却步。
语文主题学习就简单了,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读读,悟悟,品品。学生弄明白了,就学下篇了。让学生在用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学完教材的基础上,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自由阅读。这项实验,不仅说得简单,做起来也简单。而且没有繁琐的模式与流程,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语文老师解放自己的一条出路。
这个实验没有起点。一般的学校、一般的师资、一般的条件,一般的生源都能够实现。核心就是围绕主题,拓展阅读。退一万步讲,我们就是不挂名搞这个实验,甚至我们就不搞这个实验,但我让学生把配套的语文主题学习材料都读了,都读懂了。我们也肯定会取得一个好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参与了实验,在别人的引领下前行,我们更容易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这个问题之所以说得多一点是因为取得这个认同,这我们启动实验的重要前提。没有这样的认同,你就不会去做,做起来也没有动力。而且这个实验的意见远非语文一科的改变,学生一旦走进书的世界,那么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的做人与修行的问题、而且一切教育的难题都可迎刃而解了。所以我们搞这个实验是一个利己利他的积德工程。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思考和研究的重点问题,我们要有一个充分的估计。因为我也没有亲自搞过这个实验,只是早就对这个课题感兴趣,去年在北京校长培训上,有幸与课题组的一位专家在酒桌上有过一点交流。所以也只是点化一下。
这个实验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怎么样才能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完成对教材的阅读?
对于字词的处理,大家都觉得有必要。其实按课程标准要求,识字认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初中阶段的要求是随文识词,随文解义。强调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字词的含义。我们之所以把字词单提出来教授,其实是在给小学补课。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遇到后,随机查字典就可以解决了。完全没有必要做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来处理。我想语文主题实验,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处理这些。
文学常识及文体知识,新课标强调要淡化文体教学,淡化并不等于不要,但也不适宜在学生还没有理解文本之前就抽出来事先讲解,你比如《海燕》一文用到“象征写法,教学中就有人在课前先大讲特讲“象征”手法。因为学生对文体和写法的把握,也得靠感悟。过去由于我们淡化文体教学,所以我们发现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四不象,像散文、又像论说文、又象诗歌(象散文诗)。过分强调文体知识教学,单纯抽离出来讲,也不可取。我想,语文主题学习的课堂上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处理这些东西。
要想把学生学习教材的时间压缩在三分之一以内,最关关键的是:问题的设计。因为问题的预构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同1篇文章,我们在解读时,可以设计很多问题,每个问题需要思考、解答、更正、强调,这样就会浪费很多课堂时间,如何找准文本的切入点,直捣中心,不蔓不枝,设计出既能刺激学生深层思考,又能破解文本的问题,是课堂上节省时间的武器。所以在问题设计时一定要优选。比如前两天在天津听课,有一位老师讲《钱塘湖春行》,在导读时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文中所写的内容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作者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景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应当说这些问题哪一个也没毛病,哪一个都紧扣诗意。但有没有更优化的问题设计?当时我就在想:钱塘湖春行,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是“春”,这也正是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所以就在这个“春”字上做文章,从哪里看出是“春行”?进而追出是“早春”,让学生体会“早春”的特点“几处”“谁家”“新燕”“浅草”,完成对字词的品味和对诗的主旨的理解。其实,如果每1篇文章我们如果静下心来研究:都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切入点,设计一个最优的问题。只是需要我们动脑子。
语文主题学习要求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学生自主、自由阅读。我想这种自主自由阅读,并不是完全放任自流。而是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的干扰和强制,组织学生围主题展开阅读,组织学生围绕主题进行交流。
因为只是通过外出学习和一些材料,了解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也很片面,不尽正确。大家辩证地去听。
任何一项实验,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不外出三个方面的原因:方向正确,方法科学,再加上辛勤的汗水。语文主题学习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在起步阶段,也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诸如学生原有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问题,课上时间如何充分利用的问题,教材的整合与主题的把握问题等等。我们要有充分的估计。有问题我们共同思考探究,问题都解决了,我们的实验也就成功了。
我们期待着这项实验能带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新的面貌、新的变化。除初一语文老师必须参加实验外,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老师能加入实验行列。
小学语文研讨课教学视频【第三篇】
我们进行的新教材实验工作是我国面向21世纪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语文素养的大事。同时,新教材实验工作要认真表达、认真落实语文课程改革倡导的先进理念,实现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一系列重大变革,这是一件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的难事。
必须打破课堂教学孤立、封闭的现状,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
要求学会的字,要会读,会写,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逐渐会在口语或书面表达中运用。在加强写字和词语积累。
要加强对实验工作的领导,重视实验资料的积累和阶段小结,不断改良实验工作。
老师们,共同的事业把我们联系在一起。让我们加强沟通,共同努力,把实验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小学语文研讨课教学视频【第四篇】
我们进行的新教材实验工作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语文素养的大事。同时,新教材实验工作要认真体现、认真落实语文课程改革倡导的先进理念,实现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一系列重大变革,这是一件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的难事。
这次会议是实验研讨的开始,在实验期间,各种形式、不同规模的研讨会还将召开多次。这次研讨会的主要任务是:以识字、阅读、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不同内容的现场教学为凭借,研讨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策略,以加深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的理解,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得到启示,特别是在如何体现母语教育的特点,遵循母语学习的规律,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对小学生进行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方面,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促进我们更多地研究与实践两天的观摩研讨颇有收获。五节观摩课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创造了一些可供操作的新经验。
大家对下述共同关注的问题,得出了肯定的认识:低年级学生能不能自主、合作学习?低年级的语文学习能不能向课外拓展,向生活开放?低年级的语文学习能不能从自我封闭中走出来,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与融合?大家认识到,在低年级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学习潜力,只要相信学生,要求适当,低年级学生也能进行自主、合作学习。低年级语文教师要有开放的意识,使语文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加强同其他学科的联系与融合。
要活跃学的形式,改变学的方法,调整学的结构。让孩子全方位地动、看、说、谈、思、写、唱、跳、演、画、玩。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要利用低年级学生好动的天性,在玩中学,做中学,活动中学。让美术、音乐、舞蹈、表演为“我”所用,既增强了语文教学效果,又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从大家提高的阶段小结和教学经验文章看,各级领导对实验指导有利,有计划,有措施,有小结。广西南宁市、广东深圳南山区、青海湟中县等提交了阶段小结。华中师大附小重视经验和资料积累,编制了《教材实验资料汇编》,从《告家长书》学前调查,到《学生语文学习跟踪手册》(体现家校经常联系)、阶段小结,资料翔实、系统,可见把教材实验作为一项事业,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成效是显著的。研讨会收到经验体会文章15篇,涉及拼音、识字、阅读、口语交际、培养兴趣、自主学习、对教科书的评价等方面;体现了观念的更新,教法的创新,课程资源的开掘,教学渠道的拓宽,特别是创造了一些观念新、形式新、易操作的方法手段,给到会的代表以启示把实验工作引向深入,要注意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打好基础与注重创新的关系。
课改重点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且要从小培养,但不意味着忽视基础我们所说的基础是“实”而“活”的基础,包括知识、能力、兴趣、方法、习惯,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课上看,比较重视认字、读书、交流,而对写字能力、充分读书以及良好习惯的培养有所忽视低年级五节课,只在两节课上看到学生动笔写字,且指导不够到位。要重视培养写字基本重要性,要求要严格,指导要到位,最好每节课都安排写字。教师要带头写好字,不能用多媒体显示代替板书两节阅读课,读得都不够充分。一是朗读指导不够,不是指纯技术性的指导,是指怎样在读中领悟怎样读,在有悟所感的基础上,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二是读的遍数不够,这么短的课文,除了部分地读,整篇地读,至少要读几遍,体现从读不好到读通、读顺、读出感情的训练过程口语交际课,不仅要创设情境,提供机会,还要提高交际的质量。一是交际要有几次来回话,尽可能地多谈;二是注重培养好的交际态度和语言习惯。语言要完整通顺、连贯,注重用礼貌用语。要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评一评,师生共同来规范口语。
总之,创新是方向,基础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尤其是一年级,基础不牢,发展不好。创新,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意识、想像力和发展个人见解的强烈愿望。
二、动与静的关系。
“动”是当前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开发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学活起来。这方面还需要加强研究。不仅要研究外在的“动”,还要研究内在的“动”,即怎样让学生的脑筋真正动起来。内在的“动”比外在的“动”更重要,也更难落实课堂是要既有“动”,又有“静”。不能为“动”而动,要动静结合,放收适度。要动而不乱、静而不沉闷。要加强习惯的培养,诸如,听的习惯,说的习惯,写的习惯,提问的习惯……有了好的习惯,就会动而有序,不燥不乱。
三、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必须打破课堂教学孤立、封闭的现状,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课堂教学仍是主要形式,但课堂教学要改革,内容上要引进课程资源,形式上要和课外校外沟通。内容要由一潭死水变为一泓活水,形式要多样,与课外联系的渠道要打通。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如在生活中识字交际,更要给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只要求,不展示,时间长了,学生就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反之,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在生活中自己认的字,不见得比在教科书中认的字少,而且可以收到以生活中认字来巩固课内识字的效果。
有老师问,如何把握认、写的不同要求?要求认的字,只要求认识,搬了家仍然认识,以便于阅读。关键是创造形式与机会,注意在复现中巩固。这次研究课创造了一些巩固认字的方法,更多的方法有待于大家创造。多见面、在练和用中复现,就能巩固,这和认识人和记外语单词的道理一样。同意“多认记牢,少写写好”的观点。
要求学会的字,要会读,会写,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逐渐会在口语或书面表达中运用。在加强写字和词语积累。
要加强对实验工作的领导,重视实验资料的积累和阶段小结,不断改进实验工作感谢大家对教材编写和人教社的服务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将尽力把教材编得更好,做好配套和服务工作。
老师们,共同的事业把我们联系在一起。让我们加强沟通,共同努力,把实验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小学语文研讨课教学视频【第五篇】
从事了多年的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就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我想谈一点自己的拙见。第一、小学高段老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做笔记的习惯,订正错误的习惯,以及修改文章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若是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的话,那么升上初中就能更快适应初中繁重而快节奏的学习。特别是就象我们学校特别重视反思学习: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反思;分专题抓好知识整理和归纳、语段阅读整理等。总之,尽量消除学生的依赖,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在课堂上,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比如课前三分钟的古诗背诵,散文介绍,组织学生来当小老师,编排课本剧、辩论、家事小法庭等等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学,又能联系我们的生活,让课堂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人文教育的作用。我上的《索溪峪的“野”》就是采用了由学生当小老师的形式来教学,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参与力都很强,上《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只有一个地球》的时候就编排了小短剧,学生也非常喜欢,同时还借入了辩论和法庭的环节,把内容进一步掘深,而学生听说读写中说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培养,思辩能力得到了锻炼,上完之后,学生一直惦记。最关键的是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使集体的力量得到了升华。或许中学的有些课目也可以作这方面的尝试。
第三、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多联系生活。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我以写作教学为例,现在很多学生的作文没有个性和情感体验,最主要的就是脱离了生活。著名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曾经说过:脱离生活,写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
一、提倡写生活随笔,最好一周两次。或者鼓励有灵感就写。不框定范围和题目,有感而发。张扬学生的个性,爱惜学生的灵性。相信这与写日记也是一样的。
二、老师大力表扬那些留心生活细节,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注重文章中可贵的点滴细节和感人的瞬间。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处处有心皆语文。鼓励学生广泛涉猎课外书,与父母亲人多交流,与同学朋友多相处,甚至去大自然放松自己。从生活积累点滴,写下心灵的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其实,小学高年级语文和初中语文中的很多方法是相通的,一脉相承的。可以互相借鉴。
下一篇:美术教案教学反思大班(精彩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