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部编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部编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质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双龙洞的特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感悟游记的语言美、景观美,掌握游记的基本写法。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二、整体感知,拟定游览路线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览路线。请一个学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为下面每个景点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1、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⑴ 走在路上,你的心情怎样?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路上”片断)

⑵ 看!“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这么多颜色放在一起,你感觉怎么样?(让学生感悟“明艳”)

⑶ 有谁知道溪流为什么“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水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的声音。)

⑷ 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想象路上的美景。(教师配乐朗诵)

2、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

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地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地在双龙洞。

⑴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洞口”片断)

⑵ 到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很有气势。谁能说说“突兀森郁”是什么样的景象?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查字典。

⑶ 从洞口“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我们可用一个字概括外洞的特征。(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外洞”片断)

3、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

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洞的孔隙。

⑴ 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

⑵ 小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像,小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孔隙”片断,配录音介绍。)

⑶ 请一学生上讲台,以椅子当小船,模拟作者的动作,想象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

⑷ 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的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指导朗读)

4、驰聘想象,分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

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

⑴ 学到这里,大家知道双龙洞里的“双龙”其实是什么吗?(学生踊跃发言)

⑵ 游览过溶洞的同学见到过石钟乳、石笋,谁能给我们讲解一下石钟乳和石笋是怎样形成的?没有游览过溶洞的同学也别遗憾,老师这就带你们观看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这些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给它们取上名字好不好?(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内洞”片断,呈现一些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让学生畅所欲言。)

⑶ 默读,想想“内洞”有什么特点。(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师生概括。)

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1、找“向导”,拟顺序:

⑴ 课文里有一个“向导”陪着我们一路游玩过来,大家知道它是谁吗?(引导学生从泉水着眼,再拟游踪。)

⑵ 做个小练习,把溪流的走向填下来。(教师点击课件中“溪流走向”)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⑶ 这个“向导”不仅陪着我们,一路上也陪着作者,想想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游览线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作者进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反,出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同。以溪流走向为起点,再拟游览顺序,使学生对作者“溪水流向、景点转移”的写作顺序有清醒认识。

2、品语言,学写法:

⑴ 我们学习这篇游记,不仅是欣赏蕴涵在游记中的语言美、景观美,还要学会游记的写作方法,指导我们的习作。

⑵ 这篇游记篇幅不长,但给人印象深刻。作者是怎样把一次游玩写得这样精练生动的呢?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⑶ 师生共同归纳,让学生领悟游记融情入景、巧抓特点、总分有序等写作方法。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1、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就要坐车回去了,你有什么感想?能不能给大伙说说?

2、暑假要到了,我们可以借鉴这篇游记的写作方法,把我们在暑期里印象最深的一次游玩写下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2、了解双龙洞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3、学习可以把特别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叶圣陶爷爷游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请同学来读一读点明地点的句子。

2、谁来回顾一下游览顺序?

小结:叶圣陶先生就是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3、这节课我们跟随着课文一起到“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去看看吧。

二、精读感悟

(一)“洞口”“外洞”

1、来看描写“洞口”的这一段。你会怎么读这一句话呢?指名读。听老师读“洞口”部分。你发现老师是怎样读书的吗?

2、像这样读一读,想一想,圈一圈,就找到了洞口的特点——宽(板书)。

3、共读“外洞”部分

用老师这样的方法,自由读读描写“外洞”的句子,找出“外洞”的特点,一生指名朗读描写“外洞”部分语句,交流读书感受。

过渡:用“读、想、标注”的方式,自由读第5-7自然段,思考:孔隙和内洞有什么特点?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里?

4、总结:孔隙的特点——窄小、低矮;内洞的特点——黑、奇、大。

(二)“孔隙”

我们经常出去游玩,和你去过的地方比,“孔隙”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里?谁来交流一下自己的读书体会。

1、进出工具——船小

a、大家对孔隙的印象就是一个字——小。那孔隙有多小呢?我们来读读对进出孔隙的船的描写,你能感受到“孔隙”之小吗?对比句子,老师把这个句子改了一下,你觉得哪个句子比较好。从四个“小”体会作者对船小的强调。指名读。

b、除了这四个“小”你还能通过哪些词告诉别人,是怎样的小船?在这条小船上,我可以坐着吗?我们可以三个人一起做吗?都不能!到底是怎样小的小船呢?谁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船的小呢。

c、假如后面有听课的老师想问问小船的情况,你会怎么告诉他呢?指名读。

小结:这孔隙只能容下这样小小的船进出,虽然写的是“船”,可让我们处处感受到“孔隙”的低矮、狭窄。

2、进出方式

a、还能从哪里感受到“孔隙”的小的呢?船小,这小船进出孔隙的方式也很特别呢?指名说。

b、老师这有一艘小船,请两位工作人员结合黑板上的图给大家解释一下进出孔隙的方式。

采访一下工作人员:为什么采用这样独特的方式呢?

c、哦,原来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就算是这么小的船在里面也没有办法掉头,只能直进直出,这个孔隙真的是太小了。

3、做法感受

a、同学们去过双龙洞吗?我们体验一下坐船过孔隙吧?

臀是本课的生字,臀是月字旁,句子中还有一些也是月字旁的字,这些都和——身体有关。你知道臀指的是身体哪个部位吗?摸摸句子中提到的身体部位。凡是和身体有关的部位都写出来了,从——到——到——,没有一处不——。这样细致具体地描写更直观地感受到孔隙的特点就是——窄小。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感觉吧!

b、引导换词体会:“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这里的“贴”字还能换成什么词?(如挨、触)读一读,你觉得哪个好?谁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这几个动作——挨、触、(体会到是紧紧地挨着,从而感受到孔隙的低矮)读一读这句话,体会着必须紧紧挨着船底的感觉。

模拟过孔隙:你是怎么躺的?想象着自己躺在小船里,谁能说一下。男生准备好了吗?男生一起来读这句话。女生呢?一起读。我们马上就要开船了。播放视频。

c、有人真去测量了这孔隙的高度,只有一尺(33、33厘米)低。你有什么感觉?你们会不会动?敢不敢动?要是把肩膀稍微耸起来呢?要是把脚稍微翘起来?要是把臀部稍微抬起来?学生想象说话。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出你的感受。

4、仿写“一线天”

a。感悟写法:这段文字,没有一个孔隙的“小”字,字里行间却处处让我们感受到孔隙的窄小、低矮,让我们的心也随着作者进入孔隙紧张起来。作者是怎么把孔隙窄小这个特点写清楚的呢?

小结:作者就是用见到的小船的小,这就是他的——见闻,还有他过孔隙的感觉,这也就是他的——感受,写出了孔隙的窄小,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身临其境。

b。拓展延伸:黄山著名景点之一——一线天,也是以窄著称,在一线天你看到了什么?过一线天你的感受是什么?学习课文的写法,也可以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让我们感受到一线天的狭窄吗?写一写,交流。

(三)内洞

1、内洞又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呢?谁来说一说。孔隙的特点是——小,内洞的特点是——大、奇、黑。

2、我们跟着图片去欣赏一下,发挥你的想象力,看到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你会想到哪些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3。有人游览了双龙洞,他觉得太有趣了,他是这样写的,谁来读一读?——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颜色各异,有“黄龙吐水”“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寿星与仙桃”“青蛙盗仙草”等四十余种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指名读。可是叶圣陶爷爷却是这样写——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如果把这一段加到课文里就更好了,双龙洞也介绍得很详细,你认为呢?就这个问题,我也问过叶圣陶爷爷,你猜他怎么说呢?

5。也许你读了叶圣陶爷爷的原文你就明白了。谁来读——“这是各处岩洞的通例,凡是岩洞都有相类的名目。我不感兴趣,虽然听了,一个也没有记住。”打开文章就像和作者对话,原文选进教材会有改动,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可以找到原文读一读。

三、感受写法

1。叶圣陶爷爷在这篇文章中还悄悄告诉我们一些写游记的小秘诀,你知道了吗?就像语文园地“交流平台”里说的那样——可以把特别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写了外洞和内洞之间的孔隙。

2。原来双龙洞作为自然景观都有1600年的历史了,在明代就有“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舠(dāo)仰卧入回溪。——(明) 屠隆” 这样的诗句,一起来读。另外,据考证双龙洞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卧舟进洞的溶洞。所以叶圣陶爷爷在这篇文章中花了很大的笔墨写了重点景观——孔隙。

3。《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文章就刻在景点里,具体位置还等待你们去找寻。你看,叶圣陶爷爷正在给一个小男孩讲述写好游记的小秘密呢?谁来猜猜,叶圣陶爷爷有可能怎么说呢?指名说。是呀,我跟着叶圣陶爷爷的文字游览了金龙洞,也从中学会了一些写游记的方法。老师也进行了总结,谁愿意读一读。出示——游览顺序讲分明,介绍景物抓特点,突出感受写真实,游记方能吸引人。

四、作业:

1。思考你游览过哪些地方?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推荐阅读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

板书设计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读 记 批注

见闻 感受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第三篇】

一、课前解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本单元的第2篇精读课文,文章以游览的顺序,写出了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历。本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按游览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要写出重点景物的特点。

关注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他是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16年,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1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关注写作方法:文章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依次介绍了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全文线索清晰,顺序鲜明,重点突出,对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有借鉴价值。

关注词语:突兀森郁、蜿蜒、器用、名目、上源,这些词语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可结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关注生字:本课要求会写生字15个,其中“臀”字笔画多,需要教师重点指导。9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可以分组进行比较,“杜、陆、端、源”是左窄右宽,“鹃、郁、移、额、乳”是左右等宽。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3.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三、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2.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巴金爷爷一起感受了壮美的海上日出景象,学习了“按变化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这节课我们将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走进神奇的地下溶洞。(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出示课件1:

2.教师引导: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叶圣陶。请你自己读一读。

出示课件2:

3.教师引导:叶圣陶为什么被“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呢?他的文章又有怎样独特的魅力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快速引出课题,通过介绍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文本,扫除阅读障碍

1.教师说明要求:自由读课文,标记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借助字典进行理解。时间4分钟,开始吧!

出示课件3:

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组织交流:同学们读完了吗?文章中出现了一些比较陌生的词语,请同学们说一说是什么意思:突兀森郁、蜿蜒、器用、名目、上源。

学生交流分享,教师点拨。

出示课件4:

2.教师引导:文章共有8个自然段,接下来请同学分段把文章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文,共找两组)

学生分段朗读文章,教师适时评价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认读生字词、指名读等环节,扫清了学生的阅读障碍。)

三、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1.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教师启发思考:《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是1篇游记,写了叶圣陶爷爷在游览金华的双龙洞时所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就请你默读课文,试着找一找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双龙洞的?把课后第一小题中的路线图补充完整。(时间两分钟)

出示课件5:

教师引导:同学们读完了吗?谁来说一说?

预设:通过阅读,我知道了叶圣陶爷爷是按照游览的顺序介绍双龙洞的。他的游览路线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教师适时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游览顺序)

2.默读课文,分出层次。

教师启发思考:再读一读文章,你能对照着路线图,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说一说每段主要写了些什么吗?

预设1:我认为文章的2-3段介绍的是去双龙洞的路上所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描写的是洞口,第5自然段描写的是孔隙,第6-7自然段在描写内洞的景物,第8自然段是描写作者出洞。

预设2:我认为第4自然段除了描写洞口外,还描写了双龙洞的外洞。

教师追问:那课文的第1段在写什么呢?

预设3:第1段交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和地点。

教师点拨并启发:作者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分段依次介绍了所看到的各处景物。第1段交代了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和地点。第2-3段描写了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4段依次写了洞口和外洞。第5段重点描写了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第6-7段描写了双龙洞的内洞。最后第8自然段简述了作者出洞的情况。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各处景物所对应的段落,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找到的呢?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出示课件6:

预设:课文中写到“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走进去……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这就到了内洞”“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我是从这些句子中发现的。

出示课件7:

教师引导思考: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请你再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这些介绍行踪的句子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1:这些句子能够让我们看到叶圣陶爷爷游览的路线。

教师补充:是的,这些句子是过渡句。叶圣陶爷爷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对双龙洞的各处景物进行了介绍,使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晰,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就在跟随着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游览。

3.找出重点描写

教师引导思考:在描写双龙洞各处景物时,叶圣陶爷爷所用笔墨一样多吗?有没有重点描写哪处景物?

预设1:我认为重点描写了路上的景色。

预设2:我认为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

教师启发思考:我们读一读关于这几处景物的描写,你们觉得哪处景物更有特点,留给你的印象更深?

预设:我觉得孔隙和内洞最有特点,孔隙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教师讲解:是的,叶圣陶爷爷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其中对于孔隙的描写更是让人觉得印象深刻。当你在写作时遇到所要描写的景物很多的情况时,也可以挑选一到两处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景物重点来写。

4.感受文章线索

教师提问:文章中提到了许多自然景物,有一个景物反复提到了多次,你发现了吗?

预设:我发现作者反复提到了泉水。

教师启发思考:真聪明!请你找一找文章中关于泉水的描写,看看泉水是在沿着怎样的路径流淌?你又发现了什么?(给生3分钟时间)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出示文章中关于泉水的描写。

出示课件8:

预设:我发现作者所描写的每一处景点都提到了泉水。作者说它的上源是在石洞里,顺着左边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流过外洞,流出洞口,一直流往山下。

教师启发思考:这样的顺序和作者的游览顺序有什么不同?

预设:泉水流出的方向和作者游览的方向是相反的。作者是从山下往山上走,从外洞往内洞游览,而泉水是从内洞往外洞流出,从山上流向山下。

教师讲解:同学们真了不起!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不仅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了各处景点,还通过泉水这样一个流动的景物贯穿文章始终,如果说游览路线是文章的一条线索,那泉水就是文章的另一线索,两条线索相互呼应,让文章读来非常有条理,顺序更鲜明,这样写真是别具匠心!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我们知道了作者按照游览先后顺序依次介绍了去双龙洞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以及出洞的情况,同时还发现了文章中的两条线索。双龙洞的各处景物独具特色,下节课我们继续去品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对重点内容的梳理,对线索的挖掘,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分出了段落层次。对过渡句的解读,更加深了学生对“按游览顺序写景”的体会。)

四、自学生字,引导练习

1.学生自学

教师说明要求:请同学们给生字注音,每个抄写两遍。在自学的过程中,你认为哪里需要老师讲解,或者把想和大家分享的勾画出来,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学生同桌互查,找出错误进行改正。

2.集体交流

教师指导学习:请大家观察这两组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课件9:

预设:它们都是左右结构,但是“杜、陆、端、源”是左窄右宽,“鹃、郁、移、额、乳”是左右等宽。

教师点拨:生字不仅要多写,还要会观察,这样才能把字写得好看。

教师针对个别生字进行指导:“臀”字要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月”写宽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窄”字宝盖头下方的“撇、点”不要丢掉。“笋”是竹字头,下面“尹”字中间一横要写得长一些。下面请同学们再把这几个字写一写。

出示课件10:

五、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梳理了文章脉络,知道了叶圣陶爷爷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和出洞情况。其中又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去看看双龙洞各部分景物有怎样神奇的特点,叶圣陶爷爷又是如何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

六、布置作业

1.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文章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

2.练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七、板书设计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 洞口 → 外洞 → 孔隙 → 内洞 → 出洞

游览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

2.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教师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按照游览的顺序初步感受了双龙洞的神奇。下面请你回顾一下,课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为我们介绍了哪几处景物?

学生填写,教师顺势出示答案。

出示课件12:

教师引导:作者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为我们介绍了去双龙洞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神奇的双龙洞,看看各处景物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习回顾唤起学生记忆,为本节课重点感受双龙洞景物特点、领悟写景方法作铺垫。)

二、研读2-7段,领悟写法

教师引导思考:在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过程中,各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特点?你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了这一特点?试着批注在旁边。(给学生5分钟时间进行阅读思考。)

出示课件13:

教师引导:接下来就让我们按照作者游览的顺序,依次来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看一看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1.学习第2-3段,感受上山路上的生机、明艳。

教师组织交流:谁来说一说这一路山景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预设: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作者写到了映山红还有油桐,这些植物都生长的很茂盛,这儿一丛,那儿一簇。

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作者说映山红要比盆栽的杜鹃更有精神呢?谁再来说一说。

预设:因为大自然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映山红也更有生命力更有精神了。自然的环境给植物增添了许多生机。

教师补充:是的,在对山路的景色进行描写时,作者抓住了路边具体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更有精神”“这儿一丛,那儿一簇”,这样的表达生动地写出了大自然特有的生命力。对色彩的描写又渲染出一片明艳之景。随着山势的变化,溪流蜿蜒而下唱起了小曲,真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一片明艳!(板书:生机、明艳)让我们欣赏着图片,体会着画面读一读,感受作者语言的生动、丰富。

出示课件14:

2.学习第4段,感受洞口宽大和外洞高大的特点。

教师组织交流:欣赏着山路美景,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来到了双龙洞前,映入眼帘的是双龙洞的洞口和外洞,这两处景物作者又是如何写出它们的特点的?请你读一读第4自然段并说一说。

预设:洞口让我觉得很宽大,作者写到“洞口像桥洞似的”,能容下一只船的通过,可见洞口很宽。另外作者还写到“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感觉非常有气势。

教师补充:山势险峻,郁郁葱葱,像桥洞一般宽大的洞口出现在我们眼前,气势非凡。(板书:宽、有气势)

教师引导:顺势走去,已置身外洞之中,外洞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预设:外洞给我留下了高、大的印象。作者先提到“高高的石顶”,写出了外洞的高。接着作者在描写中又写到“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让我觉得外洞非常的大。(随着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外洞的特点:高、大)

教师讲解: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千人是怎样的一个数量吗?想象一下,近20个班的同学聚集在一起还不显得拥挤,那得多大呀!作者这是在通过写什么来突出外洞的高、大呢?

预设:是在写他的想象。

教师点拨:“大会堂”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都是作者自己想象的、感受的,这是在通过表达自身感受来描写外洞特点,让读者身临其境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双龙洞外洞的照片感受一下。

出示课件15:

3.学习第5段,重点感受孔隙的狭窄、矮小,领悟写景方法。

教师启发思考:同学们你知道什么是孔隙吗?孔隙的本义是指:窟窿眼儿;缝儿。从字面上来看,孔隙是非常小的,但是在文章中作者又说“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到底双龙洞的孔隙是大还是小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给学生1分钟时间再读文)谁来说一说,孔隙到底是大还是小?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孔隙是非常小的,虽然它并不是像本义说中的那样只有一条缝、一个窟窿眼儿,但是与能容纳一千人的外洞比起来,只能容下一只小船的孔隙显然非常窄小了。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写出双龙洞孔隙狭小这一特点的?

预设:作者写到,孔隙只能容下一只小船通过,船上只能并排仰卧两个人,再容不下第三人,小船这样小,说明孔隙也很狭小。

教师继续提问:作者通过描写小船的宽度,展现了孔隙的狭窄,这是直观描写。还有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孔隙的狭小吗?

预设1:叶圣陶爷爷说“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说明身体不能和船有一点缝隙,但即便如此作者还是能感觉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他挤压过来,这让我觉得孔隙非常的矮。

预设2:我还有补充,作者还写到“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让我觉得石壁就紧贴着脸上方,空间很小。

教师追问:刚刚我们提到,这是在通过描写什么来突出特点的?

预设:通过写自身的感受。

教师点拨引导:想象一下,我们现在就平躺在这只小船上,身体和船身贴得紧紧的,假如你稍不留神,微微抬起一点儿头,额角和鼻子就会撞上石壁。这是多么狭窄、矮小的孔隙呀!除此之外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留意到工人拉绳子这样独特的行船方式?结合平时你所看到的划船方式,谁再来说一说?

预设:平时我们坐船都有人划船,但是这没有办法站立划船,只能在两头拉绳子,说明孔隙太矮小了。

教师补充:是的,在这一段中,作者正是通过描写小船的样子、行船方式以及表达感受这几个角度,将直观描写与真实感受相结合,突出了孔隙的狭窄和矮小。(板书:狭窄、矮小)同学们,这样的写作方法你学会了吗?我们再来看一看图片,感受一下作者生动、准确的表达。

出示课件16:

4.学习第6-7段,感受内洞黑、奇、大的特点。

教师组织交流:通过孔隙,我们终于走进了神奇的内洞,内洞中是怎样的景象呢?作者又是如何写的它的特点的。请你读一读第6-7段。

预设1:内洞给我留下的第一个印象是非常黑,作者直接写出了这一特点,并且通过汽油灯只能照亮一小块地方这样的细节描写,加深了这种感受。(板书:黑)

预设2:内洞还给我留下了神奇的印象,石钟乳、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有的还可以想象成神仙、动物、宫室等,让我想到了黄山的奇石!

教师引导: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关于石钟乳和石笋的介绍,请你自己读一读。

出示课件17:

教师点拨引导:石钟乳和石笋的形成要经过上万年或几十万年的时间,是不是非常神奇呢?难怪作者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板书:奇)内洞还有怎样的特点呢?谁再来说一说。

预设:作者还通过描写自身感受写出了内洞的大,他将内洞和外洞进行对比,外洞已经很大了,但是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让人惊叹!(板书:大)

教师补充:同学们说的很好,作者再次通过直观描写和表达感受,写出了内洞黑、奇、大的特点。

教师小结:通过对双龙洞各处景物的阅读,我们感受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方法,生动形象地语言,使我们身临其境,真是神奇伟大地自然景观啊!(板书:神奇、独特)

(设计意图:通过对双龙洞各处景物的阅读分析,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景物的特点,更让学生从中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方法,了解了作者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三、回顾全文,总结提升

1.教师启发思考:在第一课时中,我们知道文章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相信你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什么叶圣陶爷爷没有详细地描写如此神奇的钟乳石,而是着重写了孔隙和内洞呢?

预设:因为孔隙的狭窄给叶圣陶爷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孔隙和内洞也是双龙洞最有特点的地方。

教师小结:是呀,叶圣陶爷爷选择了最有特点的孔隙和内洞进行了重点描写,其中又格外突出了对孔隙的描写。在今后的练习中,你也可以把某些印象深的,或比较特别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带着体会,再读一遍课文吧!

学生再次回顾全文,自读感悟。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着叶圣陶爷爷的脚步,按照游览顺序一同领略了双龙洞的神奇风光,感受了各处景物不同的特点,还学会了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壮观、神奇的美景等待你去探寻,你也可以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将你的所见所闻写成1篇游记,记录下这些难忘的体验。

(设计意图:在学习完整篇文章后,再次回顾全文,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强化对文章的感悟。通过对选取重点景物的思考,使学生学会把印象深刻的或有特点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的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经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你是不是跃跃欲试了?在本单元的初试身手中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小向导的任务: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请你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介绍一下吧!

出示课件18:

五、板书设计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 洞口 → 外洞 → 孔隙 → 内洞 → 出洞

(生机、明艳)(宽、有气势)(高、大)(狭窄、矮小)(黑、奇、大)

神奇、独特

课后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本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通过对《海上日出》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按一定顺序写景的方法,《记金华的双龙洞》以游览顺序组织全文,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单元语文要素的理解,为后续习作训练再加一块基石。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把握,这有利于学生发现文章按游览顺序写作的特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本篇文章以“泉水”为暗线,和作者的游览顺序相呼应,使整篇文章变得更生动、充实,让学生在写作方法上有所积累。

文章的2-7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双龙洞各处景物。在教学中,我以景物特点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品读中,重点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尤其是对孔隙这一处的描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是通过直观描写和感受描写相呼应的方法,将重点景物写清楚的,从而为今后的写作积累方法,打下基础。

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内容充实,所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有些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让学生反复读,细细品味特点。总的来说,本节课我从单元语文要素出发,在学习了《海上日出》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感受按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体会按顺序写景的好处,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写作方法。

4、阅读与想像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5、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某一景点。

6、能概括地总结双龙洞的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空隙和内洞的特点。

2、分清文章的主次内容并领会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从而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由进内洞时作者的感觉体会空隙的特点。

2、在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资料,教师可准备有关双龙洞风景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认知:

1、通过自学,能读准生字,多音字字音,运用与结合课文等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作者叶圣陶的生平概况以及游记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和有关溶洞方面的自然常识。

技能、方法:

1、训练并初步掌握解词的几种基本方法,如查工具书、用近义词、借助图片、实物、结合句子,联系生活经验等。

2、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三要六不”,即读音要正确,声音要响亮,姿势要端正,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换读、不唱读、不读破格句。注意手握书本的姿势与站立的姿势。

3、训练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和交流,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景点以及文章的主次。

情意: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祖国山水的自然和神奇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课文,理解词语,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画示意图),同时在网上或课外书上查找关于溶洞的一些图片和资料。

2、教师方面:

①准备一幅叶老的人物像片以及他的有关作品集;

②准备一盆杜鹃花;

③有关溶洞的图片资料;

④有关文字投影片。

第一张:

①浙江合适稍微呈现

②罗甸森郁聚集昏暗额角

③系着绳子好奇的心情

第二张:

①突兀森郁合适盘曲而上变化多端聚集

②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

③杜鹃花映山红

第三张:变化多端千变万化变化无穷千姿百态

形态万千形象各异奇形怪状变幻莫测……

第四张:朗读课文“三要六不”。

第五张:关于石钟乳、石笋的小知识介绍。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练习审题:

1、同学们喜欢春游吗?说说你游览过的地方、景点的特征以及游览后的感受。

2、正值阳春三月,正是旅游的好时机,50年前的今天,即4月14日叶圣陶老先生曾游览过一个地方——逐步板书:双龙洞(景点)金华(地方)记(可换“游”字,它是游记性文章的一般命题方法,如游苏州乐园、游常州恐龙乐园等)

(二)学生汇报预习后的收获:

说说通过自学了解了些什么,掌握了些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有哪些疑问。教师相机介绍溶洞方面的知识以及关于叶老的生平情况。并鼓励和肯定学习有方法、学习刻苦认真的学生。再安排一、二分钟学生同桌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文字投影片a,要求读准加点的生字、多音字读音。

2、出示文字投影片b,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突兀森郁:突兀、高耸;森郁、森林、草木茂盛。

合适:结合句子理解指两个人并排仰卧在很小的船里不大也不小。(师用手掌代表小船、用两支粉笔代表人演示)

盘曲而上:引导学生用画示意图理解。

变化多端:引导学生用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并出示投影片c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聚集:引导小组同学表演理解。

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请学生扮演人体模特儿然后指出相关部位。其中对“臀部”一词要理解并指导书写:书写时要做到上紧下松,遵循“上盖下”的原则。

杜鹃、映山红:用一盆杜鹃实物认识。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①首先明确朗读课文的基本要求,先让学生说说,后出示文字投影片d“三要六不”。

②提示:朗读较长的文章,可选自己喜欢的,可选认为写得特美的或比较难读的,你认为主要的内容多读几遍。

③学生自由练读。

④指名朗读,组织评价。(朗读中,可推举班上最优秀的同学来读;可让认为本学期朗读有明显进步的来读,可邀请同自己水平相当的来赛读。听同学读时要专心,听出好的地方及不足的地方,以准备全面评价和取长补短。)

(四)小组学习,理清游览景点及顺序,了解内容的主次:

1、四人小组相互阅看自画的示意图,自填的顺序。

2、指名上台讲讲作者的游览顺序及景点(略)

3、请几名学生按示意图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文章分辨一下哪些是主要的内容,哪些是次要的内容。

4、训练学生用其它方法给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如:

①拓展小标题法:路途——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②连接段意法:课文先写了路途中的见闻,再等外洞的特点,接着讲如何通过孔隙,然后讲内洞的特点,最后讲出洞的事。

③以导游的身份介绍:

亲爱的游客同志,大家好!欢迎光临我们浙江金华。现在我们在乘车去双龙洞的途中,先观赏一下山坡上一片明艳的景色……这欢快的小溪泉水就是从双龙洞流出来的。待会儿我们到了洞口先进外洞游览,看完外洞再乘小船穿过孔隙进内洞,即所谓的双龙洞游览……今天准能让你们一饱眼福、流连忘返……

(五)课堂总结,学生自行设计课外作业:

1、画图;

2、朗读并背诵喜欢的片段;

3、查阅图片资料;

4、抄写词语,整理预习笔记;

5、学编导游解说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认知:

1、继续了解游记的一些写作特点,除了解按游览顺序这条明线以外,进一步了解泉水流经这条暗线;

2、结合课文理解词句,了解双龙洞的风貌和特点。

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训练写几句导游词。

情意:通过阅读与想象的结合。细读了解双龙洞的神奇之处,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的窄小,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听写,并对听写的词语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说出排序的理由:

1、听写:

昏暗

盘曲而上

合适

突兀

森郁聚集

2、排序:盘曲而上——突兀森郁——聚集——合适——昏暗

(路途见闻)(洞口看山势)(外洞较宽敞)(孔隙运输)(内洞)

工具小船很窄小

按游览顺序排列

(二)学生定标定法:

1、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先自学填表后小组讨论交流。

2、出示下列表格,供生分组选择重点内容自学及讨论交流:

景点哪几个自然段主要特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

(圈画重点词句)

路途

外洞

孔隙

内洞

学生自学时,师强调一定要朗读、默读、边读边想、边读边圈画,争取自己读懂课文。然后填表,最后再小组交流,学得快的同学可选学其中二、三个内容。

(三)集体交流讨论,训练有感情的朗读:

1、路途(2—3段)

(1)特点:景色明艳,一路迎着溪流。

(2)结合文章,理解“明艳”;理解“溪流”的活泼以及作者游览时的心情。

①出示投影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明亮鲜艳,“明”的是什么?“艳”指的是什么?结合理解“精神”,这里指植物长得很有活力,并不是指人的某种品质;红花绿叶相衬景色挺美。)

②出示投影片: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引导想象小溪的形态、流速、声音上如何变换调子的,体会溪流的活泼,大自然的情趣。然后练习朗读,注意朗读时的停顿和节奏,读出一高一低声调变化。)

③质疑解疑。

2、外洞(4段):

①特点:宽敞

②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宽敞,理解句子。“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哪些词可看出“宽敞”?能坐千两八百人的大会堂有多大?联系学校的食堂体会。)③质疑解疑。

3、孔隙(5段):

①特点:窄小低矮

②怎样说明“窄小”的?又是怎样说明“低矮”的?

结合句子“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设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理解船的小以及“从行船的方式”上理解孔隙的狭窄。

再结合作者体验到的“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摔伤鼻子。”反复朗读,结合孔隙的低矮和狭窄。

③质疑解疑。

4、内洞(6—7段)

①特点:黑暗宽广奇异(或:黑、奇、大)

②结合相关句子重点体会景色的“奇异”上,可发挥学生想象,可能有哪些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等。如“黄龙吐水”、“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兔探海”、“兔蛇共生”、“寿星与仙桃”、“青蛙盗仙草”等。然后进行练笔,写几句介绍溶洞的导游

③朗读、质疑解难。

四、小结读后感受,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1、同学们读了课文,感到双龙洞景色如何?可用哪些词句来形容?(神奇、奇异、奇妙……)“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上小船”;若把外洞作“龙厅”,内洞便是“龙宫”。

2、找出描写泉水的句子,研究泉水的流经,体会作者的构思之妙。(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

3、师结: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自东晋以来就为世人所钟爱,唐宋明清几度辉煌,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苏东波、李清照等历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彭德怀等党的国家领导人也在此留下足迹。请同学们课外阅读相关的书籍。

4、启发提问,拓展延伸。(假如你有机会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的话,你会选择什么季节,并做好哪些准备?目的是引导学生放开说,课后进行课外阅读,学会查资料。)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第五篇】

教学主题: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主要内容: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学会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是怎样按照一定顺序来写的,学会抓住重点景物去写。

《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很适合小学生阅读。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按照:外洞-洞口-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写的。作者围绕“游览的顺序”选取了外洞、孔隙、内洞等景物来写的,要求学生先整体感知,画出课文游览路线图。 再分析内容,看看作者选取的景物有哪些,哪些又是重点写的。

二、面向对象:

四年级学生能够用自己掌握的阅读方法,借助汉语拼音自读篇幅比较长的文章,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读出文章的情感。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局限性,对于阅读理解的深刻程度还有所欠缺,对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对文章质朴无华的语言理解不够深刻,对文章“抓住重点景物去写”的领悟不够深入。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运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法,品读描写景物的词句,唤起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走进美丽神奇的大自然,体会文章是怎样按照一定顺序来写的,怎样抓住重点景物来写的。

本班大部分学生喜欢语文学习,双基知识掌握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能够比较顺利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适应多媒体教学环境,适应信息技术手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掌握学生的特点,清楚地知道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领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

三、教学环境:

1、教室里有一台联网电脑,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具有丰富资源的共享学习空间;有一台交互式电子白板一体机,一台高清激光投影机,能够使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

2、利用PPT课件和教学视频引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小组研讨、师生互动、及时反馈,班级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3、利用PPT课件引领课堂教学流程、呈现关键知识信息、呈现多种媒体素材等。但是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照搬PPT课件内容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采用留白、动画效果、互动试题、超链接等方式丰富师生互动的形式。

22 2946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