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黄河颂教学反思(通用12篇)
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黄河文化的理解加深,激发了爱国情感,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课堂氛围积极,参与度高。下面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2024年黄河颂教学反思优秀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黄河颂教学反思 篇1
还记得某一次校内教研活动时,我对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成老师说:成老师,我好想重温初中的感觉,你给我们上节课听听吧。成老师豪爽地拍着胸脯大声说:行,你们想听什么课我们组内一致大叫--《黄河颂》。笑言已过。十多年来,校内公开课听过无数,只是《黄河颂》始终无人问津。我想,这就是有一类课文,语文老师始终欢喜不得,永远不会选取来上公开课的。
这天,我上了《黄河颂》,此刻自信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思绪却掀起万丈狂澜。
我认真备课了。教学视频看了两个,教学实录打印若干。充分取长补短后,又实际研究了第二单元教学目标,能够概括为三:1.反复朗读,感知思想资料2.学习语言运用技巧3.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我明白这样的1篇诗歌,能够简单上。朗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但是,只有朗读,怕语言品析落空,缺少语文课堂最实效的资料;怕缺少爱国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课堂的深度。我纠结了很久,决定一个不放手。
三大板块,遂在我脑海中成形。
先朗读(蓄势)--品语言(实质)--扣现实(升华)。
刹那的犹豫矛盾之后,还是决定按预设的走,至少在我的掌控范围内。可越往下,越觉得凶险茫然。这个词语赏析已经在朗读指导时浅尝辄止了,关键是学生再怎样找词语替换其实质都差不多。奔、掀、劈、滚滚、狂澜等等都展现黄河的气势力量之美。这一赏析环节实质上进入了无聊重复阶段。马老师的点评一针见血,我方才悟得缺乏实质品析的朗读指导如空中楼阁,品与读本就是能够自然融合的。因为我的人为割裂,浪费很多课堂时间,而这些本能够用来联系现实,拓展深度。我已经设计了在结尾阶段引入正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的名古屋市长关于否定南京大屠杀事件,我想学生的爱国热情必须会在诗人的点燃下,在现实的冲突中熊熊燃烧,那么这节课的思想魅力也不言而喻了。只是,还是我这个教者缺乏应变的智慧,文本解读的深度吧。
一节遗憾的课!但,谁又能说教学不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只是期望自己能够在这一节课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学,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黄河颂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听歌、读诗、赏诗等容量很大,怎样能环环相扣呢?关键在于课堂环节的衔接,本节课的以“颂”为中心,以“颂”为主题,贯穿始终,使爱国之情、爱河之情洋溢在课堂的始末。自然而然达到德育和美育的目标。学生的情感能力得到了自主而全面的发展,朗朗的读书声,踊跃的举手声,勤于思考的智慧声,无不展示着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老师自然而然的也受到了感染,为之感动,一股爱国之情犹如清清的小溪流入心田,所以才有了激情澎湃,所以才有了洋洋洒洒,所以才有了呼之欲出。
但是教学中仍存在不足,这批学生都出生于九十年代,他们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之中,其中大多数生活在都市,生活优裕,没有遭遇过战争与离乱的痛苦。他们可能“少年不识愁滋味”。国破家亡的伤痛,保家卫国的激情要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
对学生来说理解黄河的主题是有难度的,特别抗日战争的背景离我们毕竟久远了些。所以教学中如果设计一下有关本文抗日的背景简介会好些。由于时间有限,没有具体介绍。
以上都是我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改进的。
人人都知道:迷人的彩虹出自大雨的洗礼,丰硕的果实来自辛勤的耕耘。我们在学习上要永不知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勇于面对挑战,才能不断跨越。
黄河颂教学反思 篇3
结合学校的“干部与课改同行”活动,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名执教教师,参与此次活动,以此为契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范文之教学反思:《黄河象》教学反思。我执教的是五年级的1篇说明文——《黄河象》。
《黄河象》是1篇科普小品。写的是科学家根据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科学家们是怎样想象黄河象的来历?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这是全文的重点,教学反思《《黄河象》教学反思》。根据教材自身特点,采用“逆推法”教学,从中教给学生由已知求未知,从结果推原因的追溯性逻辑推理方法,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为了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讨论,自己去发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的学变成以学习为乐,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们接触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逆向思维,我还注意了对学生们回答问题的评价。评价作为一种对学生回答问题是否合适界定的方式,要发挥其真正的实效,是不能以单纯的“好!”“真棒!”“太完美了!”来表述教师听了学生发言后的看法,而应结合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具体表现出来的优点和不足加以点评,比如,在这堂课中,我对于学生朗读的指导就从他朗读的语速和朗读的投入程度进行了评价,“你读得真好!入情入境!”“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真得感觉到了它的高大!”……而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我则进行了自己的概括:“你抓住了黄河象的特点!”“你善于从文章中去寻找所需要的信息,真会学习!”“你回答问题时从比较完整,还运用了一些连接词‘于是’‘因此’,让你的描述更加完整!”学生们听了教师的评价对自己回答问题的方向性就更加明确,为他们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其实,教师教学手段的采用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有时候其实我们并不需要一些看上去有着光环的手法,只要在我们的教学中自始至终保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就会使我们的教学效果在不断进行的教学过程中突显出来。
本次五年级期末调研测试,从学生的答题情况以及教师的阅卷情况所反馈的信息可以得知: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积累的量上不足,许多知识知道却写不准确;独立阅读能力欠功夫,没有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习作的总体水平不高,范文之教学反思: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五年级语文试卷分析。下面作具体剖析:
本次五年级期末调研测试全乡参加考试人数为人,实考人数为人,及格率为%,均分为,最高分是分,最低分是分。
这次的语文试卷分五大块:能拼会写、遣词造句、文海拾贝、阅读理解和妙笔生花。试题突出了第三学段语文的训练重点,侧重考查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试卷题型灵活多样,富有新意,处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既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又加强了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关注学生的态度与情感,使考试本身成为学生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概括起来具有以下特点:
1、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试题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基础知识主要从字词句段、成语、古诗、名言警句、名篇等方面命题,基本技能则是从写字、字词理解,文章感悟等方面考查,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很好地涵盖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点,因此能客观准确地检测出学生的语文能力。
2、强调了语言的积累。
学生充分积累语言,能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打好语言基础。在第二大题“我能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按要求写句子”这些考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阅读重态度与情感考查。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强的基础课程,它要求学生以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收获,本次检测在阅读命题上就突现了这一点。阅读材料考题课内外有机结合,主要检阅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关于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4、习作重生活性与开放性。
1、第一题“能拼会写”是考察字词和拼音。出现的问题有:少数考生失分较多;多数考生书写不认真,错别字多。如:
(1)我是出色的调音师(用“——”标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许多同学把“友谊”的“谊”标成了二声,把“威风凛凛”的“凛”标成了后鼻音。
(2)我是小小书法家(根据拼音填入词语),一大部分学生把“香港”写成了“乡港”,“脸庞”写成了“脸盆”“榜样”写成了“傍样”“膀样”等。
2、第二题“遣词造句”
(1)我会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许多学生不按要求解释加点的字而是解释词语的意思。(2按要求写句子,错的类型五花八门。句子写的不具体;胡编乱造诗句;歇后语使用不当且有错字;仿写句子找不准句子特点等。
3、第三题“文海拾贝”其实是根据所学的课文填空。大多数考生做的很好。只有少数题目少数考生存在较大问题。
(1)一曲高歌一樽酒。好多学生答不上。
(2)填写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许多同学没按要求写,写的是关于刻苦勤奋方面的。
(3)所填的空中错别字很多,如:“迁”写成了“忏”;还有许多学生写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字。
4、第四题“阅读理解”,第一个课内阅读题大部分学生做得好,只有少数考生不认真读题目要求,没有按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写哪里的美丽景色。第二个阅读题错的原因是回答欠完整,表达不清楚,还有的学生审题欠仔细。如:
(1)给第一自然段分层次,大部分学生只能分对第一层;
(1)云的名称能找到,云的特点概括得不对;
(1)要求写出文中使用最突出的说明方法,80%的同学做不对。许多学生分不清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把“打比方”写成了“比喻”。还有就是根本不知道文中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4、第五题“妙笔生花”,作文题目为半命题:我得到了。要求。
(1)在横线上填一个适当的词语,如表扬、锻炼、理解、教育、关心、教训等;
(2)选择一件事来写,注意围绕中心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做到语句通顺,层次清楚;
(3)400字左右。由于命题宽泛、开放,所有学生都能较好地补充题目。存在主要问题。
(1)一部分学生写两件事情或写许多件事情,中心不突出,层次不清楚。
(2)在叙述事情的时候,所写事例不新颖,写得也不够具体,语句较平淡且不通顺。
(3)书面不整洁,涂改勾画,字迹潦草。
1、重视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书写习惯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发育,而且能引起学生的书写兴趣,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养成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阅卷中发现,学生用圆珠笔书写涂改现象,卷面不够整洁。这说明学生具有粗心马虎的不良习惯,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将写字训练落到实处。
2、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
黄河颂教学反思 篇4
要求学生多次诵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让学生在脑海里浮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大,这符合诗歌的教学特点。
教学过程中,播放《保卫黄河》的歌曲,让学生聆听比较,比较歌曲《保卫黄河》和歌曲《黄河颂》的旋律有何不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其实,诗歌是歌曲的文字载体,学生只有读懂了诗歌,方能领会音乐的旋律和精神;记住音乐旋律,便记住了诗歌,两者相辅相成。
这首诗以短句为主,兼用长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突出黄河的伟大形象和伟大精神。如“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些诗句既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啊!黄河!……啊!黄河!……啊!黄河!……”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层次分明、感情深沉。如“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运用了直接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反复咏叹强、而有力的结尾,突出了黄河的伟大精神。歌词也久久回响在中华热血儿女的耳边。还有拟人、比喻等等的修辞手法,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黄河颂教学反思 篇5
关于要不要在公开课的时候讲《黄河颂》我纠结了很久,因为这节课没有太多的情节,主要的就是朗读,后来问过张老师之后,秦老师说这节课可以讲成一节朗读为主的公开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观摩几节公开课之后,心里有了讲课的一个大概思路:以“读”来贯穿整节课,听朗诵,自己读,展示读,分析读,齐读……这篇课文中的这种气势磅礴和英勇豪迈也要通过读的过程展现出来;一想到要读,要讲课的班也就定了下来,一班有几位同学声音很洪亮,比较适合朗读,他们可以带动起班级气氛,所以定下来要在一班讲这一节课。在具体的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发现会有很多问题:首先,课前的时候是不是要放一放歌曲《黄河颂》?或者是放《保卫黄河》更合适一些?其次,“读”的顺序如何确定下来,是先齐读还是先范读?学生展示的时候应该让他们小组合作着展示还是个人展示?然后还有应该在哪个过程中融入对与文章的分析等问题都扑面而来……实在想不通这些问题的时候,又请教了莫老师,陈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把我不确定的地方一点一点的帮我落实下来,在讲课之前我的心里也有了底气。
开始讲课,学生们也很配合,他们也知道有老师听课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课前播放的《保卫黄河》把学生们也带进了激情澎湃的氛围里,每一个环节的衔接都很紧密,学生在课上也很配合,能够看出后面听课的老师脸上不时地浮现出来的笑意。真的是经过了一个多月的锻炼了,在讲台上的那种紧张的感觉已经没有了,更多的是自信与从容。在展示的环节,我没有规定个人或者小组起来展示,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有些小组真的很积极,读完朗诵词之后意犹未尽,次次我找人读的时候他们都举手,还特别的积极,真的很高兴。在前几个部分都是小组展示之后,我本以为最后部分也会是小组来读,没想到一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这段我自己读吧,我知道他是真正的在这节课上放开了自己,平时是个很腼腆的小男生,这次却主动表现自己了,我感到很欣慰。在这节课结束之后,听课的老师陆续的走出教室,而学生们却还沉浸在《黄河颂》的激情之中,自发的吟诵起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要知道这首《将进酒》他们还没有学过,他们却已经可以自发的背诵了,我被我的学生们的表现感动了。
在评课的时候,还是张老师对我们进行的点评:我与上次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抓住了诗歌教学的重点就是要读,在不断的读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体会到本文应有的情感,环节的设置非常紧密,学生在课上也受到了触动。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学生不太清楚的地方没有及时的给予解答,“对不对”口头语太多等等。
通过这次的听课,我的成长和收获很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努力,争取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
黄河颂教学反思 篇6
教学《黄河象》一文,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课文内容如何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都由学生自己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课题一出现,学生即运用已掌握的审题的一般思路开始了审题交流。有个学生提出《黄河象》到底是重点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还是黄河象的来历?是介绍黄河象,还是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通过阅读课文,加上老师适时的点拨: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容易,说明黄河象化石为什么保存得那样完整难,科学家为了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对黄河象的来历进行了严密的假想,故应着重来探讨作者怎么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
至此,学生的交流进入到对课文内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顺势引导:默读课文,以文章的`重点内容为基点,可划分为几块?少顷,自主探索交流继续:“我认为文章按主要内容来划分,可分为三大块:先介绍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形象,再写科学家对黄河象来历的严密假想,最后写人们发现了发掘这具黄河象化石。”段落划分好,学生进入理解课文重点内容过程,他们发现问题:“假想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什么?”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探索讨论,学生一致认为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黄河象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河里,并引申出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此时,却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黄河象会失落水淹死在河里?有的说因为不小心急要喝水,有的说因为石头滑,有的说因为天气热……面对学生零碎、不全面、不系统的答案,通过看全过程再选词填空,使之变得有条理,引发科学家假想黄河象从(热)——(渴)——(喝)——(陷),最后淹死河里的结论,并指出这个结论是科学业家从已知求未知,以结果推原因,运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推出来的。
这样,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主动探索、发现构成教学过程的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环节。学生发现以后,懂的就讲,老师则因势利导,于学生疑惑处启发,于思维陈列阻塞处引导,于学习关键处点拨,起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
黄河颂教学反思 篇7
刹那的犹豫矛盾之后,还是决定按预设的走,至少在我的掌控范围内。可越往下,越觉得凶险茫然。这个词语赏析已经在朗读指导时浅尝辄止了,关键是学生再怎么找词语替换其实质都差不多。“奔”、“掀”、“劈”、“滚滚”、“狂澜”等等都展现黄河的气势力量之美。这一赏析环节实质上进入了无聊重复阶段。马老师的点评一针见血,我方才悟得缺乏实质品析的朗读指导如空中楼阁,“品”与“读”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因为我的人为割裂,浪费很多课堂时间,而这些本可以用来联系现实,拓展深度。我已经设计了在结尾阶段引入正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的“名古屋市长关于否定南京大屠杀”事件,我想学生的爱国热情一定会在诗人的点燃下,在现实的冲突中熊熊燃烧,那么这节课的思想魅力也不言而喻了。只是,还是我这个教者缺乏应变的智慧,文本解读的深度吧。
黄河颂教学反思 篇8
《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民族伟大精神的诗歌。它是《黄河大合唱》中第二部分《黄河颂》的歌词。诗歌以奔放热烈的笔调歌颂了黄河精神,激发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激情。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往往会借助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写景就是借景抒情,如果咏物就是托物言志。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我始终提醒自己,要引导学生学会从这些事物或景物中品析、理解诗歌内涵与作者感情。
在上课一开始我向学生介绍了作品的有关背景,从九·一八事变到《黄河大合唱》的几个组成部分;由介绍历史背景到聆听这段历史的荡气回肠;由对《黄河大合唱》的整体感知到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感受,学生对这样宏大的作品的主题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在上课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时,学生基本都能准确感知。他们对这首歌词中体现出的一种压迫下的呻吟,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愤,全民团结抗战的激情,都有十分深刻的理解。面对学生的这些感悟,我知道他们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基本可以掌握了。
接着,为了进一步激发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借助多媒体在音乐的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诵引导学生反复体味歌词中激情澎湃的民族感情。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地诵读实践中,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采用多种方式读出诗歌的韵味。最后利用对课文歌曲的欣赏渗透德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在一次又一次影像、音乐,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充分感受到黄河的英雄气魄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了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同时更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最后,我还根据自己的见解和简单的音乐了解给学生唱了《黄水谣》、《保卫黄河》、《满江红》、《我爱你中国》等几首歌。学生在我的感染下激情高涨,这样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首歌词的理解,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黄河颂教学反思 篇9
教师指导朗读技巧之后,自己进行范读,再由学生诵读。可以让学生集体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诵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也能发现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只有朗读,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的审美情趣。当然,出现以上问题不能全怪教师。其一,由于本校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学生大多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诗歌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平时很少看课文,在课堂上未能很好的与教师呼应。其二,教师是即将毕业的实习生,对课堂的教学不够熟悉,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所难免。
黄河颂教学反思 篇10
《黄河颂》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我明白:反思是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透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潜力发展的过程,是进行创造性劳动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回顾刚刚在学校小组公开课上展示的《黄河颂》一课,自我反思如下:。
一、运用“美”的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声像文相结合,打破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超多的联想和想象,创设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黄河,历来被誉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犹如聚龙般横亘祖国东西,涛涛河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礼貌。然而亲眼见过黄河之壮美的同学却几乎没有。因此,我制作了“美”的课件,声像文结合,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
在导入新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黄河的配乐视频(配的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目的是以图象来显示情境,以音乐来渲染情境,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视频中的黄河惊涛澎湃,气势磅礴,又配以雄浑的钢琴曲,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当我问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都激动的近乎抢答,能畅谈其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感中所生。
在学生的激情中,我说:这就是黄河,黄河以它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古老,它蕴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历史;人们歌咏它,还因为它沧桑,它和它的人民一齐经历过抗争。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就以磅礴的力量,激励它的儿女奔赴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文艺工作者,一齐来到了黄河,来到壶口瀑布,被这惊涛澎湃、气势磅礴的黄河水所感动,于是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下面我们就认识一下诗人光未然。(利用多媒体展示光未然的照片和简介)。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也异常激动,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一连写了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般作品--《黄河大合唱》,激励着当时的抗日人士,迸发出了他们黄河般一往无前、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出示冼星海的照片及简介)。
就这样透过直观的照片配以文字的形式把词、曲作者展示给学生。并透过知识链接介绍《黄河大合唱》简介及其八个乐章的名称。让学生了解其有关知识。
在听读课文时,我把收集到的黄河图片,按照歌词的资料,描述的角度不同精心安排展示的顺序、时间、方式,力求图片和诗歌资料一致,让学生有图文并茂之感。
整个课件集视频、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在幻灯片中,或以漂亮的美术字为教学环节的名称,或以养眼颜色的图片为背景,或用雄浑的黄河图片展示黄河伟大坚强的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黄河的魅力,进而感知课文思想内涵。
二、将听、说、读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
如以下几个环节:。
诗歌欣赏:。
1、学生朗读诗歌:请一名同学领读(读朗诵词),其他同学齐读歌词。
2、范读: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音频朗读,学生听的同时欣赏黄河图片集。
3、学生自由朗读:先跟音频朗读一遍后,再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请学生畅谈自己读诗的感受。(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
展示自我风采:。
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全诗讨论质疑。
诗歌欣赏环节,就是要学生反复的读,无论是跟读,自由读,还是分主角读、齐读,都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既是听的训练,又是读的示范,更是读的训练。
自由论坛和展示自我风采环节是在上个环节的基础上读与说的双重结合。透过朗读,学生对诗歌有了新的感受:。
……。
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能够“亮”起来。今后,我会倍加努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黄河颂教学反思 篇11
教师指导朗读技巧之后,自己进行范读,再由学生诵读。能够让学生群众朗读,也能够让学生分主角诵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也能发现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只有朗读,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的审美情趣。当然,出现以上问题不能全怪教师。其一,由于本校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学生大多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诗歌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平时很少看课文,在课堂上未能很好的与教师呼应。其二,教师是即将毕业的实习生,对课堂的教学不够熟悉,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所难免。
看来,今后的语文教学,还得继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黄河颂教学反思 篇12
《颤抖的羽毛》是1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写“我”为了制作一个漂亮的毽子和同学一起捉鸡拔翎,拔大公鸡逼进了水池,几经折腾,大公鸡快要死了,后自悟到了错误,于是加倍呵护大公鸡。
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为了自己而损害他人,自己会受到良心上的谴责;真诚地想方设法弥补自己的过失,会重新得到别人的信任。
课文通过“我”为了制作一只漂亮的毽子,使大公鸡遭受不幸、面临信任危机,然后偏爱,单独喂养大公鸡恢复信任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尊重大自然中的所有生命;为了自己而损害他人,自己会受到良心上的谴责;真诚地想方设法弥补自己的过失,会重新得到别人的信任。
整体感知,锻炼学生总揽大意、获得直觉、捕捉感受点的能力。
联系课文内容,以点带面,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我”给大公鸡带来的伤害及事后愧疚的心情。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并根据中心话题把发言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创设各抒己见的氛围。让学生从读中体味真情。
拓展环节的设计在于深化文章的主旨“自悟、自省”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