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出塞教学设计【实用2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通过分析诗歌意境,探讨边塞生活与情感,结合历史背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文化理解。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课文出塞教学设计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课文出塞教学设计

课文出塞教学设计 篇1

2.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2.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学生背诵。

课文出塞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学习阅读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3.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习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感情。

学习难点: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的写法。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搜集边塞诗,并朗读;搜集中国现代国防知识。

2.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古诗接力。

我们已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古诗接力,怎么样?每一个小组一个同学先背诵,第二小组任意一位同学紧跟上,接不上算输。

二.导入新课,交流学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出示视频范读)。

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它?

三.按学生的意见,先交流预习中所思所疑。

1.指名一学生读这首古诗,注意读音。

2.自由读诗,小组中交流自己在预习中理解的内容,向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小组中无法解决,便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也参与其中,捕捉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深入进行研究。

4.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

“秦时明月汉时关”

猜测:作者是想说:

1.在边塞看到了秦代的明月,汉代的边关。

2.在边塞看到了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

3.在这边塞上,明月还是那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那秦汉时的边关。

四.在小组中边起来说说诗意,集体交流。

五.进一步朗读、理解。

1.读诗,怎样朗读才能更好地体现感情?

2.再读后,你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收获?

3.思考:(选择自己能解决的难度系数)。

一星级:从“万里长征人未还”感受到作者怎机关报感情?

二星级:你从“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看出作者还想说什么?

三星级:“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作者的一种愿望,因为:

又是作者的一种感慨,因为:

六:背诵古诗。

七:创情境说话。

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看一段动画,组织语言,再次看的时候,当一名小小解说员。

播放flash动画,使学生进入《出塞》这首诗的情境中。

再播放动画,谁愿挑战这个任务?

八.交流边塞诗。

你在课外还读过哪些边塞诗?能读给大家听吗?(会背更好)。

教师出示《塞下曲》《凉州词》,学生齐读。

九.交流中国国防知识。

交流资料,教师补充资料(关于美国飞机在我领空与我战士王伟的飞机相撞的资料、中国最先进的武器图片,最好是能搜集到建国五十周年阅兵式的资料片)。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我国军事实力如此强大,有什么感想?用你们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吧。

十.模仿创作。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你们有没有信心写出一首关于现代国防的诗来?

友情提示:

1.可以改动诗句中的一些词。

2.可以将几首诗中的句子改装合并。

3.借古诗句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4.别忘了至少要二、四句押韵。

交流创作成果。

十一.作业超市:

选择你最喜欢的作业。

2.继续搜集和背诵边塞诗。

3.继续搜集和交流中国国防知识。

4.预习《草船借箭》,并到《三国演义》中了解本故事前后的内容。

作者邮箱:ssjtiger@。

课文出塞教学设计 篇3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怀。

1、提问:“唐朝”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朝代,能用简明的词语进行概括吗?(繁荣昌盛、富足、强大……)。

2、同学们知道吗,在这繁华昌盛的背后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背井离乡,别妻离子,常年戍守在大漠边关,抵御外族的入侵。在人才济济的唐代诗人中,也有这样一些诗人,他们不留念都市的繁华与喧嚣,而把目光投向了荒凉的大漠和驻守边关的将士们。这些诗人以边塞生活为创作题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这就是我们今天将学习的——边塞诗。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轻读《出塞》《凉洲曲》这两首诗歌,注意把每个字音读准确,并想想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相机正音。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且诗人都姓王。

(2)都是边塞诗。

1、过渡:两首诗歌虽然类型相同,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让我们先来看看《出塞》这首诗。

2、同学们自己细致地读读诗文,联系注释,想想这首诗歌的大意。想好了,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议一议,说一说。

3、指名说说诗文的大意,疏通诗意后追问:

(1)作者一开篇就抓住了“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进行描写。但老师却有一丝疑惑,诗人为什么要在“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前加上时间限定词“秦”和“汉”呢?我斗胆改一改,改成“一道明月照边关”,行吗?(不行,“秦”和“汉”两个时间限定词,说明边关的战事已延续多年,使诗歌显得雄浑苍茫,韵味悠长。)。

(2)是呀,从秦至唐近千年的时光,边塞地区战乱不断,驻守的将士换了一批又一批,可明月还是那轮恒古不变的明月,边关还是那苍凉寂寥的边关,想到这,作者此时心中多少感慨啊。你能用读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感慨吗?(指名读后再齐读)。

(3)岁月更替,可驻守边关的将士们的命运却大多相同,诗中哪一句告诉我们了?(万里长征人未还)。

(4)你知道将士们不能还家的原因有哪些吗?又有哪些人在盼着他们早日归家呢?

(6)面对这千年来不断重复的人间悲剧,诗人多想时光能倒流啊,让时光能回到汉朝,回到那一段相对安宁的日子,因为……(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过渡:李广,西汉一代名将,骁勇善战,屡建战功,令敌军是闻风丧胆,好几年不敢入侵中原,唐代诗人卢纶曾有一首诗歌《塞上曲》就描写了李广将军的英勇威猛。

2、教师范读并口述大意:傍晚,光线昏暗的丛林中风吹草动,将军拉开了弓箭射向猎物。等到天明去寻找箭头,却发现箭已深深地插入了石头的棱角中。

3、学生齐读《塞上曲》。

4、对李广这位汉代名将怀念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另一层深意,你能揣摩出吗?(唐朝无良将,企盼有良将能平息战乱。)。

5、你能用企盼的心情再读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吗?

1、过渡:诗人期盼良将,沙场上的将士们又何尝不是呢?让我们来到疆场,看看将士们的生活吧。

2、学生自读《凉洲曲》,联系注释,想想诗歌大意。

3、指名读并疏通大意。

4、全班齐读。

5、品悟诗情:

(1)、即将赶赴战场,却还举杯畅饮,将士们真的是饮酒作乐,贪杯好酒而醉吗?(不是,他们是借酒消愁。)。

(2)将士们愁的是什么呢?

(3)酒入愁肠愁更愁,将士们心里知道“古来征战……”。谁来用读说出它们的心声。

1、是呀,“古来征战几人回”,正是因为“几人回”,才致使“万里长征人未还”。让我们再来读读《出塞》和《凉洲曲》,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歌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愿望。(爱国忧民,盼望和平,厌恶战争,企盼良将)。

2、这些美好的愿望不仅仅是唐代诗人们的愿望,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愿望。著名歌手蔡琴就用她的歌声表达出了同样的心愿,听歌曲《出塞曲》。

秦时明月汉时关,葡萄美酒夜光杯,

万里长征人未还。人未还——几人回欲引琵琶马上催。

但使龙城飞将在,醉卧沙场君莫笑,

不教胡马度阴山。盼望和平古来征战几人回。

厌恶战争。

课文出塞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谈话激趣:

1、提问:“唐朝”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朝代,能用简明的词语进行概括吗?(繁荣昌盛、富足、强大……)。

2、同学们知道吗,在这繁华昌盛的背后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背井离乡,别妻离子,常年戍守在大漠边关,抵御外族的入侵。在人才济济的唐代诗人中,也有这样一些诗人,他们不留念都市的繁华与喧嚣,而把目光投向了荒凉的大漠和驻守边关的将士们。这些诗人以边塞生活为创作题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这就是我们今天将学习的——边塞诗。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轻读《出塞》《凉洲曲》这两首诗歌,注意把每个字音读准确,并想想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相机正音。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且诗人都姓王。

(2)都是边塞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过渡:两首诗歌虽然类型相同,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让我们先来看看《出塞》这首诗。

2、同学们自己细致地读读诗文,联系注释,想想这首诗歌的大意。想好了,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议一议,说一说。

3、指名说说诗文的大意,疏通诗意后追问:

(1)作者一开篇就抓住了“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进行描写。但老师却有一丝疑惑,诗人为什么要在“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前加上时间限定词“秦”和“汉”呢?我斗胆改一改,改成“一道明月照边关”,行吗?(不行,“秦”和“汉”两个时间限定词,说明边关的战事已延续多年,使诗歌显得雄浑苍茫,韵味悠长。)。

(2)是呀,从秦至唐近千年的时光,边塞地区战乱不断,驻守的将士换了一批又一批,可明月还是那轮恒古不变的明月,边关还是那苍凉寂寥的边关,想到这,作者此时心中多少感慨啊。你能用读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感慨吗?(指名读后再齐读)。

(3)岁月更替,可驻守边关的将士们的命运却大多相同,诗中哪一句告诉我们了?(万里长征人未还)。

(4)你知道将士们不能还家的原因有哪些吗?又有哪些人在盼着他们早日归家呢?

(6)面对这千年来不断重复的人间悲剧,诗人多想时光能倒流啊,让时光能回到汉朝,回到那一段相对安宁的日子,因为……(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参读《塞上曲》,了解李广。

1、过渡:李广,西汉一代名将,骁勇善战,屡建战功,令敌军是闻风丧胆,好几年不敢入侵中原,唐代诗人卢纶曾有一首诗歌《塞上曲》就描写了李广将军的英勇威猛。

2、教师范读并口述大意:傍晚,光线昏暗的丛林中风吹草动,将军拉开了弓箭射向猎物。等到天明去寻找箭头,却发现箭已深深地插入了石头的棱角中。

3、学生齐读《塞上曲》。

4、对李广这位汉代名将怀念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另一层深意,你能揣摩出吗?(唐朝无良将,企盼有良将能平息战乱。)。

5、你能用企盼的心情再读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吗?

(三)、学习《凉洲曲》。

1、过渡:诗人期盼良将,沙场上的将士们又何尝不是呢?让我们来到疆场,看看将士们的生活吧。

2、学生自读《凉洲曲》,联系注释,想想诗歌大意。

3、指名读并疏通大意。

4、全班齐读。

5、品悟诗情:

(1)、即将赶赴战场,却还举杯畅饮,将士们真的是饮酒作乐,贪杯好酒而醉吗?(不是,他们是借酒消愁。)。

(2)将士们愁的是什么呢?

(3)酒入愁肠愁更愁,将士们心里知道“古来征战……”。谁来用读说出它们的心声。

四、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是呀,“古来征战几人回”,正是因为“几人回”,才致使“万里长征人未还”。让我们再来读读《出塞》和《凉洲曲》,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歌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愿望。(爱国忧民,盼望和平,厌恶战争,企盼良将)。

2、这些美好的愿望不仅仅是唐代诗人们的愿望,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愿望。著名歌手蔡琴就用她的歌声表达出了同样的心愿,听歌曲《出塞曲》。

五、拓展文本外延,展示课外积累的边塞诗作。

出塞      凉洲曲。

秦时明月汉时关,     葡萄美酒夜光杯,

万里长征人未还。        人未还——几人回       欲引琵琶马上催。

但使龙城飞将在,     醉卧沙场君莫笑,

不教胡马度阴山。盼望和平    古来征战几人回。

厌恶战争。

企盼良将。

课文出塞教学设计 篇5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能深入理解是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诗文。

3.准备课件。

一、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跟战争有关的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复习方法,交流资料

1.复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有一个把古诗学好学透的方法,谁来说一说是什么内容?(生叙述)。

2.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2)明确背景。

(三)讨论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诗,整体感悟。

2.运用学法,小组探究。

3.分句汇报,品味诗句。

a、汇报前两句

(1)说清诗意,体会诗情。

思考:为什么要提到秦汉时的明月和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带给你什么感觉?

(2)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升华诗情。

(3)拿出摘录笔记,记录诗句,养成积累的习惯。

(4)联系课外,链接知识。

b、汇报后两句

(1)汇报方法同上:读、背、摘录、板书。

(2)看教材“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了解诗中引用的典故“龙城飞将”。

二、

(一)凭借情境,升华诗情。(出示课件)

让我们再看全诗,大声诵读一边,再来体会作者之情。

(二)回味诵读,深入品味。(再出示课件)

学生诵读,练背。

三、

(一)解决书后练习题,对比本课两首描写战争的古诗各自的感情基调。

(二)再看“我的视角”,解决冬冬的问题,理解多数古人选择战争题材写诗的原因。

四、日积月累,课外延伸。

收集王昌龄其他描写战争的古诗,还可以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古诗。

课文出塞教学设计 篇6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引导学生读悟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古诗大意,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

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提示课题。

1、师导语: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又学习了不少古诗,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两首边塞诗吗?(《碛中作(唐·岑参)》、《凉州词(唐·王翰)》)来我们一起背诵一下吧。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大家有兴趣吗?

4、板书课题。(指导“塞”的读音,理解其意)齐读课题。(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常有的题目)。

5、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联系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诗文,老师准备了自学提示,谁愿意来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检查初读情况:

2)诗是有节奏的,所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

3)听古诗录音。咱们再来听听这首诗的录音吧。读得怎么样?咱们也像这样试着读读。齐读。

3)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三、细读古诗,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这二行,边读边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画面。谁来说说这画面描绘了什么?(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四周是荒凉的原野,远处有一座雄关,)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边塞)。

3)“秦时”和“汉时”分别指什么?

4)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以至万里长征人未还。

5)从“万里”一词中你体会到什么?这里的“人”指的是谁?“人未还”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不回家?(板书:人未还)(他们还在戍守边关,还在打战,不能回家;他们已经战死沙场,回不去。边关的战事接连不断,不能回家。)师:他们想回家吗?(想)。

6)补充资料。这些将士们多么想回家啊,可是他们真的能平安地回家吗。我们来看资料。(课件出示)。

读了这份资料,我们看一个“未”字包含着多少辛酸与失望啊!读到这里我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悲凉、凄凉)。

7)指名读。读出你的感受。

8)齐读。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啊!让我们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一起齐读……(一二行)。

8)此时,假如你是那些将士中的一员,你会想些什么?

9)是啊,当那些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将士们,渴望回家的时候,在同一轮明月下,远在故乡的亲人同样也会思念他们。“人未还却心相系”,让我们感觉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这该死的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从这里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板书:痛恨、同情)。

12)带着这种感受再来齐读这句。

(二)品读第三、四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结合注释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李广将军的简介。

3)理解“但”

4)了解了这些,再来读读这句诗,谁来说说这两行诗写了什么?(板书:飞将在)。

5)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不敢度阴山)阴山也就安定了,那么边关也就会……(安宁了),边关安宁了,将士们也就不用万里征战了,他们……(就能回家乡),和家人团聚,那么国家……(也会更太平)。

6)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良好的愿望呢?(期盼有良将,期盼和平)(板书:期盼)。

7)期盼有良将,难道朝廷真的没有像李广将军这样的良将吗?(有)为什么他们不到前线杀敌呢?(有的不愿当将领,有的则是不被朝廷重用)。

8)唐朝前期曾经有过辉煌与繁荣的时期,人们也过着安定的生活。可是到了唐玄宗时期,皇帝昏庸无能,朝廷无能,将领们醉生梦死。诗人高适在《燕歌行》中就写出这样的诗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课件出示)诗人写这两行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对朝廷用人的不当,将帅无能的不满。(板书:不满)。

9)指名读。谁能来读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评读,再指名读。听录音。再读。

这不止是诗人的希望,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的希望,他们希望……。

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三)小结,并尝试练笔。

1)通过刚才的学习(师点板书),我们明白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既有对戍守边关战士的同情,对战争的痛恨,也有对和平生活的期盼以及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

2)假如你是士兵、是父母、是妻子、是儿女……你想说些什么,请写出来。(课件出示)。

四、赏读古诗,背诵古诗。

1)是啊,你们说的这些都表达了将士们的亲人渴望早日结束战争,渴望亲人早日团聚,然而战争结束了吗?(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有着浓浓爱国情怀的诗人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愿望,再读读这首诗,试着背下来。

2)学生试背。

3)指名背、齐背(配乐)。

五、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出示介绍李广的诗。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结识了飞将军,唐代的诗人卢纶也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赞颂飞将军的,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

2)我们今天虽然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却反映了中国人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美好愿望,让我们远离硝烟,远离战争,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也希望我们的国家兵强将广!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课文出塞教学设计 篇7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诗人。

1、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

三、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指名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搜集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1、导言:同学们从《长歌行》中不仅领略了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比喻,更使我们受到了有益的启发,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不时地激励我们珍惜时间,不断努力。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1)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沛国谯县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受软禁。

(2)请学生介绍这首诗创作的经过。

3、(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5、学习向导:(跟随“学习向导”自学本诗。)。

(1)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6、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拿来豆子煮豆羹,滤掉豆渣成为了豆汁。豆秸锅下燃得旺,豆子锅里哭啼:咱们本来是同一个跟上生,你为什么迫害我这么急!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四、拓展创新训练。

2、学生分头准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附:板书设计。

七步诗。

曹植。

豆和豆秸。

相煎何急。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豪迈奔放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出塞》。揭题《出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他擅长写边塞诗。选择边塞军旅生活作为写诗的素材。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的。

1、同学之间互相读。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五、指导朗读。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七、推荐欣赏:(投影)。

教师导入: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现在老师在为同学们推荐一首歌颂李广的诗作,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附:板书:

课文出塞教学设计 篇8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课时:一。

课前游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古诗多。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课文出塞教学设计 篇9

1、唐诗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看看这几句古诗,试着填一填,把这几句补充完整。

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

林暗草惊风,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2、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呢?

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

3、解释边塞诗的含义。

我们把这种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要仔细地读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生字读得字正腔圆。

2、学习本课生字词。

三、解诗题,知作者。

【塞】:边关要塞。【出塞】:到边疆戍守边关。

2、【知作者】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充分的预习可使你在课堂上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你有哪些了解呢?老师这里有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四、明诗意、悟诗境。

1、【明诗意】请同学边读边思考,借助课本上的注释帮助理解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补充知识点:龙城飞将李广是稀罕的名将,匈奴畏惧,称之为飞将军。司马迁曾评价他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学习提示:在概括诗意的时候,可以将注释带入诗中思考,书中注释如下: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教】令,使。

【阴山】位于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例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意】只要还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英勇善战的将领,就不会允许外地越过阴山。

2、读一读这句诗,说一说:这两句诗仅仅是在表达诗人和士兵在思念飞将军李广?

(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广一样能征善战的将军来带领他们保家卫国,希望朝廷能够起用良将……)。

(希望名将在,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3、请你根据老师的提示,想一想“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什么?

【还】回家。

【长征】长途出征。

【关】边关。

【诗意】这里依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长期在外出征、御守边关的将士至今未回家。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保家卫国。在边关的孤独寂寞。)。

五、回顾全诗,拓展延伸。

1、联系诗人写诗的地方,想象一下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宁静的夜晚,偏远的边关,清冷的月光,戍边的将士,这是一幅多么孤寂、萧瑟的画面啊!)。

2、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诗,结合诗文,你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希望名将在,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希望朝廷能够起用良将,战争结束,回到家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在边关吗的孤独寂寞,思念家乡。)。

3、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一读《出塞》,并划分出节奏。

4、按照划分的节奏,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课文出塞教学设计 篇10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怀。

1、提问:“唐朝”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朝代,能用简明的词语进行概括吗?(繁荣昌盛、富足、强大……)。

2、同学们知道吗,在这繁华昌盛的背后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背井离乡,别妻离子,常年戍守在大漠边关,抵御外族的入侵。在人才济济的唐代诗人中,也有这样一些诗人,他们不留念都市的繁华与喧嚣,而把目光投向了荒凉的大漠和驻守边关的将士们。这些诗人以边塞生活为创作题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这就是我们今天将学习的——边塞诗。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轻读《出塞》《凉洲曲》这两首诗歌,注意把每个字音读准确,并想想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相机正音。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且诗人都姓王。

(2)都是边塞诗。

1、过渡:两首诗歌虽然类型相同,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让我们先来看看《出塞》这首诗。

2、同学们自己细致地读读诗文,联系注释,想想这首诗歌的大意。想好了,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议一议,说一说。

3、指名说说诗文的大意,疏通诗意后追问:

(1)作者一开篇就抓住了“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进行描写。但老师却有一丝疑惑,诗人为什么要在“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前加上时间限定词“秦”和“汉”呢?我斗胆改一改,改成“一道明月照边关”,行吗?(不行,“秦”和“汉”两个时间限定词,说明边关的战事已延续多年,使诗歌显得雄浑苍茫,韵味悠长。)。

(2)是呀,从秦至唐近千年的时光,边塞地区战乱不断,驻守的将士换了一批又一批,可明月还是那轮恒古不变的明月,边关还是那苍凉寂寥的边关,想到这,作者此时心中多少感慨啊。你能用读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感慨吗?(指名读后再齐读)。

(3)岁月更替,可驻守边关的将士们的命运却大多相同,诗中哪一句告诉我们了?(万里长征人未还)。

(4)你知道将士们不能还家的原因有哪些吗?又有哪些人在盼着他们早日归家呢?

(6)面对这千年来不断重复的人间悲剧,诗人多想时光能倒流啊,让时光能回到汉朝,回到那一段相对安宁的日子,因为……(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过渡:李广,西汉一代名将,骁勇善战,屡建战功,令敌军是闻风丧胆,好几年不敢入侵中原,唐代诗人卢纶曾有一首诗歌《塞上曲》就描写了李广将军的英勇威猛。

2、教师范读并口述大意:傍晚,光线昏暗的丛林中风吹草动,将军拉开了弓箭射向猎物。等到天明去寻找箭头,却发现箭已深深地插入了石头的棱角中。

3、学生齐读《塞上曲》。

4、对李广这位汉代名将怀念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另一层深意,你能揣摩出吗?(唐朝无良将,企盼有良将能平息战乱。)。

5、你能用企盼的心情再读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吗?

1、过渡:诗人期盼良将,沙场上的将士们又何尝不是呢?让我们来到疆场,看看将士们的生活吧。

2、学生自读《凉洲曲》,联系注释,想想诗歌大意。

3、指名读并疏通大意。

4、全班齐读。

5、品悟诗情:

(1)、即将赶赴战场,却还举杯畅饮,将士们真的是饮酒作乐,贪杯好酒而醉吗?(不是,他们是借酒消愁。)。

(2)将士们愁的是什么呢?

(3)酒入愁肠愁更愁,将士们心里知道“古来征战……”。谁来用读说出它们的心声。

1、是呀,“古来征战几人回”,正是因为“几人回”,才致使“万里长征人未还”。让我们再来读读《出塞》和《凉洲曲》,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歌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愿望。(爱国忧民,盼望和平,厌恶战争,企盼良将)。

2、这些美好的愿望不仅仅是唐代诗人们的愿望,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愿望。著名歌手蔡琴就用她的歌声表达出了同样的心愿,听歌曲《出塞曲》。

出塞凉洲曲。

秦时明月汉时关,葡萄美酒夜光杯,

万里长征人未还。人未还——几人回欲引琵琶马上催。

但使龙城飞将在,醉卧沙场君莫笑,

不教胡马度阴山。盼望和平古来征战几人回。

厌恶战争。

课文出塞教学设计 篇11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及已积累古文知识,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品味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几首边塞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边塞诗的主要特征,体会诗人的情怀。

1、出示《从军行》、《塞下曲》,师感情朗读。

2、这两首属于什么诗?简单介绍“边塞诗”的特点。

3、引入《出塞》。

1、师配乐朗读;生试读。

2、交流读诗方法:你有什么方法或途径把诗读懂?

3、按以上大家交流的读诗方法自主交流古诗的意思。

4、班内检查交流情况。

(一)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

1、在这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景物?(明月、边关)。

2、“明月”和“边关”从秦汉时期到如今都怎样?

3、作者想借助这两种没有改变的景物来说明边关的一种什么现象?(边关的战事也一直在持续,跟秦汉时一样)。

4、是啊!几百年了,边关的战事一直都没有平息,国家始终受到侵扰,此时作者的内心充满了对国家的什么之情?(担忧)。

5、点学生品读出“担忧”。

6、长年的战事,作者有没办法改变?所以作者内心又是如此的……?(无奈)。

7、点学生品读“无奈”。

8、每到寂静的夜晚,将士们面对皎洁如水的月光,“举头望明月”“低头……”将士们思念着什么?(家乡)还思念着家乡的……?(亲人)这又是多么凄凉的夜晚啊!

9、点学生读出“凄凉”。

家乡的人儿也想着将士您啊!因为您“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出示“万里长征人未还”

1、为什么“人未还”?

2、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战场上一种怎样的惨景?

3、将士们死的死,伤的伤,他们何曾不想回到家乡,回到亲人的身边?可是“万里长征”,路途是如此遥远,来回谈何容易?作者内心对将士们如此遭遇充满了……?(同情)同时为他们发出哀叹。

4、点学生品读“同情”与“哀叹”。

(三)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简介“李广”

2、从“但使”这个词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可惜这位名将不在了,作者内心充满了对这位英雄的什么之情?(怀念)。

点学生品读出“怀念”

提示:要是这位名将在该多好啊!要是朝廷能发现这样的人才该多好啊!这是作者美好的愿望。

品读出“愿望”

3、以此看出作者希望朝廷能怎样做?(任用良将)。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边塞诗。

2、投影其中三首让学生朗读。

3、挖掘边塞诗的共同点。

(写的都是边关的景色。写的都是将士的生活。表达的都是作者同情、哀叹或赞扬将士的情怀。)。

4、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配乐朗诵。

背诵古诗。

出塞。

景哀叹(远离亲人)。

人(将士)。

忧国忧民。

但使……。

情愿望(任用良将)。

不教……。

课文出塞教学设计 篇12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诗人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文学成就。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殡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这种思想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调,洗尽六朝宫廷诗浮艳色情之污秽,有力地扭转了齐梁歌咏的不良文风另一方面,就艺术表现而言,王昌龄又发扬了六朝华美艳丽、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继承了其形式美。因此王昌龄被誉为是成功地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

课文出塞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及已积累古文知识,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品味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几首边塞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边塞诗的主要特征,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路,大致了解“边塞诗”

1、出示《从军行》、《塞下曲》,师感情朗读。

2、这两首属于什么诗?简单介绍“边塞诗”的特点。

二、熟读古诗,疏通古诗意思。

1、师配乐朗读;生试读。

2、交流读诗方法:你有什么方法或途径把诗读懂?

3、按以上大家交流的读诗方法自主交流古诗的意思。

4、班内检查交流情况。

三、品读古诗,体会古诗意味。

(一)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

1、在这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景物?(明月、边关)。

2、“明月”和“边关”从秦汉时期到如今都怎样?

3、作者想借助这两种没有改变的景物来说明边关的一种什么现象?(边关的战事也一直在持续,跟秦汉时一样)。

4、是啊!几百年了,边关的战事一直都没有平息,国家始终受到侵扰,此时作者的内心充满了对国家的什么之情?(担忧)。

5、点学生品读出“担忧”。

6、长年的战事,作者有没办法改变?所以作者内心又是如此的……?(无奈)。

7、点学生品读“无奈”。

8、每到寂静的.夜晚,将士们面对皎洁如水的月光,“举头望明月”“低头……”将士们思念着什么?(家乡)还思念着家乡的……?(亲人)这又是多么凄凉的夜晚啊!

9、点学生读出“凄凉”。

家乡的人儿也想着将士您啊!因为您“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出示“万里长征人未还”

1、为什么“人未还”?

2、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战场上一种怎样的惨景?

3、将士们死的死,伤的伤,他们何曾不想回到家乡,回到亲人的身边?可是“万里长征”,路途是如此遥远,来回谈何容易?作者内心对将士们如此遭遇充满了……?(同情)同时为他们发出哀叹。

4、点学生品读“同情”与“哀叹”。

(三)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简介“李广”

2、从“但使”这个词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可惜这位名将不在了,作者内心充满了对这位英雄的什么之情?(怀念)。

点学生品读出“怀念”

提示:要是这位名将在该多好啊!要是朝廷能发现这样的人才该多好啊!这是作者美好的愿望。

品读出“愿望”

3、以此看出作者希望朝廷能怎样做?(任用良将)。

四、课内外整合,挖掘古诗意蕴。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边塞诗。

2、投影其中三首让学生朗读。

3、挖掘边塞诗的共同点。

(写的都是边关的景色。写的都是将士的生活。表达的都是作者同情、哀叹或赞扬将士的情怀。)。

课文出塞教学设计 篇14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深入理解是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诗文。

3、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跟战争有关的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复习方法,交流资料。

1、复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有一个把古诗学好学透的方法,谁来说一说是什么内容?(生叙述)。

2、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2)明确背景。

(三)讨论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诗,整体感悟。

2、运用学法,小组探究。

3、分句汇报,品味诗句。

a、汇报前两句。

(1)说清诗意,体会诗情。

思考:为什么要提到秦汉时的明月和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带给你什么感觉?

(2)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升华诗情。

(3)拿出摘录笔记,记录诗句,养成积累的习惯。

(4)联系课外,链接知识。

b、汇报后两句。

(1)汇报方法同上:读、背、摘录、板书。

(2)看教材“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了解诗中引用的典故“龙城飞将”。

二、(一)凭借情境,升华诗情。(出示课件)。

让我们再看全诗,大声诵读一边,再来体会作者之情。

(二)回味诵读,深入品味。(再出示课件)。

学生诵读,练背。

三、(一)解决书后练习题,对比本课两首描写战争的古诗各自的感情基调。

(二)再看“我的视角”,解决冬冬的问题,理解多数古人选择战争题材写诗的原因。

四、日积月累,课外延伸。

收集王昌龄其他描写战争的古诗,还可以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古诗。

《出塞》作为1篇古诗,是从战争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英勇善战的名将镇守边关,以消除边患的感情。今天这堂课,总的来说是按照预设上完了,总的感觉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从预设角度上来看。我一直思考,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是字词,句子,学习方法?还是一首诗,一段话或1篇文章?从教以来,我认为,语文应该是深度的思考和广度的吸纳,语文的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的流动图书馆。于是,我想通过一堂课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学元素。

《出塞》是七绝诗的压卷之作,是唐边塞诗中的一朵奇葩,因此,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应该将其融在边塞诗中去体会。因此,教学的破题,我选择“塞”字为突破口,打开边塞之门,直观地感知边塞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战事之频繁、生死之惨烈。为学习诗歌,培育好一个深沉凝重的基调。学生的直观感知,是通过古诗词典型句子和边塞图片直观去体会,以诗解诗,对于我们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来说或许稍难,但我预设之初是非常想做这样一个尝试的。

在这基础上,让学生把诗读熟,初步体会诗歌大意,从戍边而引出“万里长征”,进而在体会万里长征时,从时间长去感知征人生活的艰难、惨烈、悲壮,在深究征人“人未还”的根由时,体会征人不能回的事实,同情征人的生活。最后再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中,一层层地体会征人出征的豪迈;诗人对和平的憧憬和对朝庭的不作为的无奈。通过分析,去体会。然后再通过朗读去体悟。

课堂安排很紧凑,环环相扣,课堂语言的设计也很精美细致,但正是由于预设的东西太多,整堂课似乎都变成了教师的舞台,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严重削弱了。这堂课课堂容量很大,大到似乎已经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以致于课文后面接连几次教师的激情引读都没能引读出学生最有感情的朗读。

我想说的是对于课堂预设和生成的问题。本课教学我的失误在于注重了课堂预设,却忽略了课堂生成。而课堂生成才是一堂课中最闪亮之处呀!课堂上,预设虽然重要,但是生成更不可缺少,只是我很多时候,往往不敢去抓住生成的东西,或者说是没有能力去在瞬间捕捉生成的契机。《出塞》这堂课,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所以提高自我文学修养是我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课文出塞教学设计 篇15

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其七绝诗堪称唐边塞诗中“神品”,尤以《出塞》为冠,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是一首怀古伤今的感时之篇,它通过月照边关时戍边士卒思慕良将的强烈感情和报国建功愿望的抒发,抨击了唐玄宗开元年间边将无能,致使边衅四起的现实,表现了诗人诚挚的爱国热忱。“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大意是一轮明月挂在边关上空,令人不禁想起国力强盛、边防巩固的秦汉时代。然而,现在明月如故,雄关依旧,边塞的形势却今非昔比,只看见部队不断开往塞外,却不见他们凯旋归来。这两句诗想象雄奇,给人以纵横开阔的时空感。“秦”、“汉”二字,足见诗人“思接千载”的艺术功力;家乡、边关那“万里”空间距离的“视通”,又把天地的变迁、山河的易主,一同摄入笔端,交织成一幅现实与历史、现实与愿望和谐融合的阔大悠远的境界。透过历史的天空,静心品读,我们会发现,诗的背后包蕴着作者对于所有生命的尊重与关爱。而这一点,正是唐诗的主旋律——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礼赞生命。这是博大的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伟大人文精神,在今天,它依然彰显着非凡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古诗新唱。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能说说你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

生1:我体会到大漠非常的荒凉;

生2:我读懂了边关将士非常的孤独寂寞;

师:很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

(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

指导读题:轻轻地读——。

响亮些——。

再自信些——。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预设:

生1:我知道,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

师:你很善于归类总结,有做学问的潜质。

生2:我知道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师:是的,呆会就要了解为什么称为“压卷之作”。

生3: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奴和中原之间的战争从秦朝开始,到汉朝,到唐朝,一直没有间断。

师:你也是做历史学家的好苗子。

谢谢你们的资料,这对我们理解古诗很有帮助。

三、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接下来,请大家亮开嗓子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生1读。

师:也许你不是读得最动听的,但你是这个教室里最勇敢的;

生2读。

师:字正腔圆,向你学习;

生3读。

师:很有自信,继续发扬。

指三名学生读。

师相应评价:这是一个含蓄深沉的王昌龄;

这是一个激qing澎湃的王昌龄;

这是一个从容平和的王昌龄。

3、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多读几遍,意思也会渐渐浮出水面的。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师:谁先来?

生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期的明月依然照亮着边关,)。

师:这里明明说的是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呀?怎么?

生: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彼此拼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

“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征边塞的士兵,至今仍没有回家。

师:士兵,就是诗中的——。

但使龙城飞将在——假如有李广将军来戍守边关。

师:李广将军就是诗中的——龙城飞将。

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定不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南下入侵。

师:你从哪个词中读懂了“匈奴的军队”——胡马。

再请一个同学连起来说说看。

四、诵读涵咏,体味感情。

(一)想象画面,触摸凄苦。

1、出示课件,配乐:看着看着,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由回答)。

生1:我感觉大漠非常的荒凉。

生2:我想起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非常的雄浑苍凉。

师:美,却美得有点残酷。

生3:我觉得边疆战士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非常艰苦;

生4:我想起了王昌龄的另一首诗: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师:寥寥几笔,比画面更显凄苦。

2、师:环境恶劣,生活艰苦,这就是征人们的生活!

他们不由得发出感叹(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轻轻地读一读,看看这两句诗中哪个词最牵动你的魂,最让你遐想联翩?

生1:明月。

师:是啊,明月从来都是思念的代名词——“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生接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生接背)明月夜夜照边关,征人哪夜不思乡啊!请你仰起头,读读这两句。

生2:关,边关。

生3:长。

——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个性朗读。

生4:未。

师:“未还”——是还活着仗没有打完不能回呢?还是已经战死沙场回不去了呢?一个“未”字,饱含了多少辛酸与失望啊!

师:听着听着,我们的心越发变得——。

生1:沉重。

生2:凄凉。

生3:悲哀。

3、人未还,心相系。同学们,当征人们经历了战争的生死考验,幸存下来,渴望着回家的时候,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板书:亲人)。

出示: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

征人稚嫩懵懂的孩子……。

(生发挥想象,表达感受,完成练习)。

师相机引用诗句:老母倚窗望,风萧叶又黄;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这是多少人的愿望?这征人不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是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征人啊!他们苦守着边关,守望着明月,一遍遍嗟叹——万里长征人未还!

千百年来无数的白发双亲老泪纵横地说——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千百年来无数可怜的妻子在哀怨——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千百年来无数孤苦的孩子在哭喊——万里长征人未还!

生1:——还有痛恨;

生2:愤怒!

师:让我们站起来,手指向那该死的战争,控诉它吧!——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拓展延伸,感受期盼。

1、原来,王昌龄这首诗是“字字有泪,句句含悲”啊!同学们,你们希望征人们早日平安回乡,和家人团聚吗?幸好,征人们还有些指望,请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示后两句诗)。

2、关于“龙城飞将”

出示资料:

师:李广将军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夸夸他吧!——一生读一句。

他,是西汉著名军事将领。他射得一手好箭,以打硬仗而闻名。他一生皆在边关御敌,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他曾经与匈奴交战七十多次,每次制敌先机,匈奴称他为“飞将军”。武帝在位时派他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来了,都畏惧得争相逃避,多年不敢侵入境内。他一生为人清廉,爱兵如子。他每得赏赐就和士卒共享。士卒不尽饮,他不近水边;士卒不尽吃饱,他决不先食……他,深受边关军民的爱戴,在历代的边疆士兵中都有着崇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气天下无双”的将军。

师:他就是——“飞将军”李广。

3、了解了这些,你再读读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生:士兵怀念西汉的李广将军。

师: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

生1:不敢度阴山。

师:要是李将军在,边关——。

生2:就会有安宁。

师:要是李将军在,将士——。

生3:就能回家乡。

师:要是李将军在,国家——。

生4:也会更太平。

引读:要是李将军在,多好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4、对比:但事实上,李将军早已不在人世,现在的将帅是怎样的呢?——。

出示: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当战士们在奋勇杀敌的时候,将领却在寻欢作乐;

生2:他们在醉生梦死,完全不顾征人的死活——。

引读:多么残酷的现实啊!

这个时代没有像李将军那样的贤将,所以他们殷切的呼唤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个时代的将帅完全不顾征人的死活,所以他们只能失望而无奈的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师:读着读着,我们终于明白了,征人们哪是在盼李广将军啊,他们是在渴望——。

生:现在也有像李广这样的良将。

板书:思良将。

师:可是,现在的将帅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啊!那就这样一年一年地打下去,一年一年地耗下去吧!总有一天可以回家吧!征人们回家有望吗?让我们从众多唐代诗歌中去寻找答案吧!

出示:

师引读:

李白写的也很直接: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李白《关山月》。

李颀也无奈地说: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如汉家。李颀·《古从军行》。

曹松更是一针见血: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已亥岁二首》。

王翰更是无奈地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张藉也眼睁睁地看见: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关山月》。

师:读着读着,你明白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战争真的很残酷。

生2:我明白了征人们十有八九都回不来。

生齐:不是,是冢!是坟墓!

师:同学们,读着读着,我们的心又添了几分沉重,对战争又添了几层——。

生:痛恨!

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不仅仅是征人的希望,这还是谁的希望?

(亲人、诗人、我们、大家、中华儿女)板书:人民。

五、激qing诵读,升华感情。

生:不是。

师:是什么导致了战争?

生1:人的贪欲。

生2:人的野心。

师:是的,哲人们早就看透了战争的真面目,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出示:关于战争的名言。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

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

在战争中死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此多的牺牲还没有换来和平。

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同胞。

指生一句一句地读,再交流感受。

师:同学们,你们听见了吗?齐读这些名言。

师:你们记住了吗?同学们,不要忘了战争,不要忘了那些征人,不要忘了人类苦难的历史,不要忘了这首诗,不要忘了王昌龄,不要忘了这节课!让我们把这种豪情壮志通过诗,通过背诗告诉全世界!

(齐声背诗)。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出塞》;

2、积累、赏析边塞诗,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出塞。

王昌龄。

征人亲人人民。

思良将恨战争盼和平。

课文出塞教学设计 篇16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出塞王昌龄教学设计,希望你会喜欢!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引导学生读悟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提示课题。

1、师导语: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又学习了不少古诗,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两首边塞诗吗?(《碛中作(唐·岑参)》、《凉州词(唐·王翰)》)来我们一起背诵一下吧。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大家有兴趣吗?

4、板书课题。(指导“塞”的读音,理解其意)齐读课题。(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常有的题目)。

5、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联系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诗文,老师准备了自学提示,谁愿意来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检查初读情况:

3)听古诗录音。咱们再来听听这首诗的录音吧。读得怎么样?咱们也像这样试着读读。齐读。

3)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三、细读古诗,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这二行,边读边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画面。谁来说说这画面描绘了什么?(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四周是荒凉的`原野,远处有一座雄关,)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边塞)。

3)“秦时”和“汉时”分别指什么?

4)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以至万里长征人未还。

5)从“万里”一词中你体会到什么?这里的“人”指的是谁?“人未还”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不回家?(板书:人未还)(他们还在戍守边关,还在打战,不能回家;他们已经战死沙场,回不去。边关的战事接连不断,不能回家。)。

师:他们想回家吗?(想)。

6)补充资料。这些将士们多么想回家啊,可是他们真的能平安地回家吗。我们来看资料。(课件出示)。

读了这份资料,我们看一个“未”字包含着多少辛酸与失望啊!读到这里我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悲凉、凄凉)。

7)指名读。读出你的感受。

8)齐读。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啊!让我们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一起齐读——(一二行)。

8)此时,假如你是那些将士中的一员,你会想些什么?

9)是啊,当那些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将士们,渴望回家的时候,在同一轮明月下,远在故乡的亲人同样也会思念他们。“人未还却心相系”,让我们感觉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这该死的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从这里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板书:痛恨、同情)。

12)带着这种感受再来齐读这句。

(二)品读第三、四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结合注释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李广将军的简介。

3)理解“但”

4)了解了这些,再来读读这句诗,谁来说说这两行诗写了什么?(板书:飞将在)。

5)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不敢度阴山)阴山也就安定了,那么边关也就会——(安宁了),边关安宁了,将士们也就不用万里征战了,他们——(就能回家乡),和家人团聚,那么国家——(也会更太平)。

6)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良好的愿望呢?(期盼有良将,期盼和平)(板书:期盼)。

7)期盼有良将,难道朝廷真的没有像李广将军这样的良将吗?(有)为什么他们不到前线杀敌呢?(有的不愿当将领,有的则是不被朝廷重用)。

8)唐朝前期曾经有过辉煌与繁荣的时期,人们也过着安定的生活。可是到了唐玄宗时期,皇帝昏庸无能,朝廷无能,将领们醉生梦死。诗人高适在《燕歌行》中就写出这样的诗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课件出示)诗人写这两行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对朝廷用人的不当,将帅无能的不满。(板书:不满)。

9)指名读。谁能来读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评读,再指名读。听录音。再读。

这不止是诗人的希望,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的希望,他们希望——。

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三)小结,并尝试练笔。

1)通过刚才的学习(师点板书),我们明白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既有对戍守边关战士的同情,对战争的痛恨,也有对和平生活的期盼以及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

2)假如你是士兵、是父母、是妻子、是儿女……你想说些什么,请写出来。(课件出示)。

四、赏读古诗,背诵古诗。

1)是啊,你们说的这些都表达了将士们的亲人渴望早日结束战争,渴望亲人早日团聚,然而战争结束了吗?(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有着浓浓爱国情怀的诗人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愿望,再读读这首诗,试着背下来。

2)学生试背。

3)指名背、齐背(配乐)。

五、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出示介绍李广的诗。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结识了飞将军,唐代的诗人卢纶也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赞颂飞将军的,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

2)我们今天虽然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却反映了中国人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美好愿望,让我们远离硝烟,远离战争,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也希望我们的国家兵强将广!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课文出塞教学设计 篇17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3、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教师印发诗歌《和平颂》,课后自学,朗诵。

出塞。

边关。

对英雄的渴望。

征人。

父母。

妻子。

孩子。

对和平的向往。

《出塞》一课的教学,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2、创设意象、营造意境。诗歌是一门艺术,对于诗歌的意象的创设和意境的营造,本节课做了一些尝试。如本课的导入,借《静夜思》导入,抓住睹月思乡中的明月,联系《出塞》中的明月,在本节课创设出明月意象,古人是望明月而思亲人啊,那么征人望着那从秦到汉一直高悬的明月,心中当作何感想?再如,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3、读悟结合,体味诗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在学生悟到征人们一个朴素愿望回家后,教师再引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4、以诗解诗,促进感悟。《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补充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古诗所表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较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了帮助理解诗歌,《出塞》教学中,我抓住人人思家这一情感的共通之处,从李白思乡到自己思乡的感觉,进而理解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归永远永远不能回家的感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但本课的教学,教学环节不够简洁,有拖沓感。例如第一句诗的教学,教学环节过于繁杂,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不足。此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贫乏,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检讨改正的。

课文出塞教学设计 篇18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引导学生读悟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古诗大意,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

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提示课题。

1、师导语: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又学习了不少古诗,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两首边塞诗吗?(《碛中作(唐·岑参)》、《凉州词(唐·王翰)》)来我们一起背诵一下吧。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大家有兴趣吗?

4、板书课题。(指导“塞”的读音,理解其意)齐读课题。(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常有的题目)。

5、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联系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诗文,老师准备了自学提示,谁愿意来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检查初读情况。

(3)听古诗录音。咱们再来听听这首诗的录音吧。读得怎么样?咱们也像这样试着读读。齐读。

(4)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三)细读古诗,入境悟情.

1、品读第一、二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这二行,边读边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画面。谁来说说这画面描绘了什么?(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四周是荒凉的原野,远处有一座雄关,)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边塞)。

(3)“秦时”和“汉时”分别指什么?

(4)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以至万里长征人未还。

(5)从“万里”一词中你体会到什么?这里的“人”指的是谁?“人未还”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不回家?(板书:人未还)(他们还在戍守边关,还在打战,不能回家;他们已经战死沙场,回不去。边关的战事接连不断,不能回家。)。

师:他们想回家吗?(想)。

(6)补充资料。这些将士们多么想回家啊,可是他们真的能平安地回家吗。我们来看资料。(课件出示)。

读了这份资料,我们看一个“未”字包含着多少辛酸与失望啊!读到这里我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悲凉、凄凉)。

(7)指名读。读出你的感受。

(8)齐读。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啊!让我们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一起齐读——(一二行)。

(9)此时,假如你是那些将士中的一员,你会想些什么?

(10)是啊,当那些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将士们,渴望回家的时候,在同一轮明月下,远在故乡的亲人同样也会思念他们。“人未还却心相系”,让我们感觉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这该死的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从这里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板书:痛恨、同情)。

(11)带着这种感受再来齐读这句。

2、品读第三、四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结合注释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李广将军的简介。

(3)理解“但”

(4)了解了这些,再来读读这句诗,谁来说说这两行诗写了什么?(板书:飞将在)。

(5)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不敢度阴山)阴山也就安定了,那么边关也就会——(安宁了),边关安宁了,将士们也就不用万里征战了,他们——(就能回家乡),和家人团聚,那么国家——(也会更太平)。

(6)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良好的愿望呢?(期盼有良将,期盼和平)(板书:期盼)。

(7)期盼有良将,难道朝廷真的没有像李广将军这样的良将吗?(有)为什么他们不到前线杀敌呢?(有的不愿当将领,有的则是不被朝廷重用)。

(8)唐朝前期曾经有过辉煌与繁荣的时期,人们也过着安定的生活。可是到了唐玄宗时期,皇帝昏庸无能,朝廷无能,将领们醉生梦死。诗人高适在《燕歌行》中就写出这样的诗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课件出示)诗人写这两行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对朝廷用人的不当,将帅无能的不满。(板书:不满)。

(9)指名读。谁能来读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评读,再指名读。听录音。再读。

这不止是诗人的希望,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的希望,他们希望——。

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3、小结,并尝试练笔。

(1)通过刚才的学习(师点板书),我们明白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既有对戍守边关战士的同情,对战争的痛恨,也有对和平生活的期盼以及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

(2)假如你是士兵、是父母、是妻子、是儿女……你想说些什么,请写出来。(课件出示)。

4、赏读古诗,背诵古诗.

(1)是啊,你们说的这些都表达了将士们的亲人渴望早日结束战争,渴望亲人早日团聚,然而战争结束了吗?(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有着浓浓爱国情怀的诗人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愿望,再读读这首诗,试着背下来。

(2)学生试背。

(3)指名背、齐背(配乐)。

5、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出示介绍李广的诗。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结识了飞将军,唐代的诗人卢纶也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赞颂飞将军的,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

(2)我们今天虽然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却反映了中国人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美好愿望,让我们远离硝烟,远离战争,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也希望我们的国家兵强将广!

课文出塞教学设计 篇19

王昌龄(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4、指导感情朗读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配乐朗诵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3、配乐师生齐诵。

课文出塞教学设计 篇20

《出塞》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1篇课文,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王昌龄著有《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2、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3、说重点难点: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教诗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第一、二句的时间,空间跨度极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

4、说教学方法:

(1)想象法: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诗教学也是这样,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译诗意,因此,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五次想象,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2)以诗解诗法:为了使课堂更充实,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我以《出塞》为例。这为生打开了边塞诗的大门,借其它也塞诗的名句丰富了学生的语感,知识与情感,并为理解本诗做了很好的铺垫与引申。这种借鉴对比也是一种理解诗意的捷径。

5、教具使用:

一堂精彩、成功的语文课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我选择了精美的古诗配画,再配以如泣如诉的琵琶曲,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在有着诗情、画意、音韵的课堂中,学生的心智受到了启迪,情感受到了熏陶。

二、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古诗教学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出塞”这个题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意象,课一开始,我便在学生理解“塞”的意思之后,引导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一句古诗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从而感知边塞环境恶劣,战事的频繁。

第二环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古诗讲究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作为小学教材中的必读课文,更以其优美的节律与独特的意境著称,是小学生阅读、赏析的典范。因此,我教这首诗的第一步骤,便是引领学生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教给学生简单的平仄规律,在老师的范读、老师做手势学生读、学生读、这样有层次的读中,指导学生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先声夺人。

第三环节: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已由一字一句地教诗意转变为通过看注释,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大体把握诗意。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讲解诗意,可不讲诗意,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在解与不解之间,我找到了一个更好的途径——想象。

在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不同类型的五次想象:读诗后谈脑海中的印象是一种再造想象;紧扣“人未还”谈想到的情景是一种联想想象;听音乐写亲人的话是一种创造想象。此外,在结尾的拓展读诗中,我还引导学生读古诗谈听到的声音,这是一种声音想象,引导学生站在战士的角度揣度他们的心理活动,那便是一种角色想象了。这里的种种想象,既是对诗的整体性和生命性的一种小心翼翼的呵护,又是对诗的一种具有个性化的深入解读。

第四环节:拓展读诗,读懂诗人。

一首古诗便是作者生命中的一面镜子,透过诗,我们是可以,也应该去了解诗人丰富的生命体验与情想世界的。如果还有他的其他作品作以比较,补充,便会对诗人有更全面的认识。因此,我选择了王昌龄的《出塞》(二)作为这堂课的补充与延伸。通过对诗歌场景的想象,对我们情感世界的想象,折射映衬出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这样既与教学内容形成互补,又紧扣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第五环节:回到现实,激励阅读。

课的结尾,请学生思考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将课延伸到现实中,延展到课外,体现了语文课的开放性,现实性。最后,为学生准备了边塞诗的资料,为课外阅读提供了范本,把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落到实处。

三、说板书设计:

出塞。

人未。

同情征人,渴望和平,热爱祖国。

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诗在时间,空间上的广度,又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为学生理解诗歌意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22 36773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