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课件(通用9篇)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课件涵盖设计原则、材料选择、力学分析及工程制图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与创新思维。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课件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机械设计教学课件 篇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动能和势能。在进行我们的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请同学们想一下这几个问题:
1、什么叫动能?其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2、什么叫重力势能?其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3、什么叫弹性势能?其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师:能量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在初二的时候就已经学习过关于能量的转化,请回答,电灯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风力发电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 电动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
生:电灯是把电能转化为光能;风力发电机是把风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是把电能转化为动能。
师:很好。以上说明: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那么动能和势能之间能否相互转化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五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板书:机械能及其转化
师:机械能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呢?我们来看几个实例就有答案了。
观看实验:
实验1:滚摆实验
师:老师将滚摆从低处滚到了高处,这时滚摆具有什么能?
生:弹性势能。
师:老师将滚摆释放,同学们注意观察有什么现象。
生:看到滚摆下降的同时越转越快,到了最低后又上升,越转越慢。
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下降时高度减小了,速度变快了,这时重力势能和动能怎样变化呢?
生: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
师:对了。说明了这时它的重力势能转化为了动能。
同学们再来分析一下滚摆上升时动能与势能的变化情况。
生:上升时,动能变小,重力势能变大,这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师:分析得很好。
这个例子说明了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板书: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师:请同学们分析下面的例子中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情况。
观察单摆实验。分析动能与重力势能的转化情况。
师:动能与重力势能之间能够互相转化,那么动能与弹性势能之间能够相互转化吗?请同学们分析下面这个实例。
观察小球撞击弹簧片的实验。
师:请同学说一下这个实验中动能跟势能的变化情况。
生:球撞击弹簧片后速度变小最后停下来了,这时被压到最弯。这个过程中是动能转化为了弹性势能。小球接着被反弹回去,这时是弹性势能转化为了动能。
师:回答得很好。
同时,这个实验说明了动能与弹性势能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板书: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师:我们把动能和势能�
同学们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的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刚才的单摆等会停下来吗?
生:如果没有消耗的`话,单摆应该不会停下来。
师:是的,在没有摩擦阻力的理想情况下,只有动能与势能之间的转化时,它是不会停下来的。我们把这个叫做机械能守恒。
板书:如果只有动能与势能之间的转化,机械能是守恒的。
练习:请同学们分析篮球落地到弹起到空中的过程中机械能的转化情况。
学生回答:篮球从高空落下的过程中,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当球接触到地面到停止的过程中,是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篮球从反弹到离开地面的瞬间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篮球离开地面上升的过程,是动能转化我重力势能。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生活出出有物理,只要我们留心留意,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打篮球时你有在细心地体会一下这种能量的转化吧。
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对着屏幕上的问题来进行小结:
做堂上练习。
1、小老虎撑杆跳高时,它助跑时的______能转化成杆的________能,杆在恢复原状的过程中,_______能又将其转化成小老虎的_______能,这时,小老虎被举高过杆。
2、说明下列过程中机械能的转化:
A.雪橇从山坡上滑下;
B.炮弹从炮口斜向上射出又下落的过程中;
C.玩具弹簧枪将“子弹”射出去;
D.小孩荡秋千
3、如图所示,小球先后从倾角为30°和60°的光滑斜面由静止开始从顶端滑到底端,它滑到底端时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1和v2,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v2 =v2
<v2 D.无法确定
请学生回答后将分析和答案投影在屏幕上。
师:下面我们来小测一下检验自己的掌握情况。
小测
布置作业。
下课。
管理学基础教学课件 篇2
1.课程设计理念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专业会计有一定认知,使学生具有一定会计专业思想素养和专业素质,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为进一步学好专业会计奠定基础。然而该门课程的理论体系和学习方法,甚至语言表述与以往学习过的课程迥异,尤其接触社会甚少的学生,对企业的运作、经营活动更是缺乏认识,从而导致学习困难入门难。
为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整个课程设计以突出职业能力为重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契机,以感性直观的“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重点突出和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将抽象的会计理论知识通过实训转化为实际的会计核算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突出高职学生“重实践,强技能”的特色。因此, 本课程的设计总体要求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会计岗位从业资格为主要考核依据,以夯实基础、适应岗位为目标,尽可能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2.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座谈、毕业生跟踪服务等调查的形式,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能力的要求,同时邀请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及行业领导与课程组教师共同探讨会计工作的特性及培养会计从业人员专业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理论+实训”的课程模式和“岗证课”三位一体的“双互、双层、双证”的教学体系:
(1)理论+实训的“1+1”课程模式,即在开设理论课的同时,同步开设实训课,在理论教学中边讲边练。理论与实训课的比例大致为1:1,所以成为“1+1”课程模式。
(2)“岗证课”三位一体,将岗位能力需求、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课程设置紧密结合,实现理论-实际-应用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3)“双互”体系,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相结合、基本理论模块和基本技能模块互相融合的课程模式。“双层”体系,是指专项训练与综合实训相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第一层次,在“理论+实训”模式的教学过程中,讲练结合,完成各项专项技能的训练;第二层次,理论课程学完后,集中进行会计综合实训。“双证”体系: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双证即毕业证书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教学内容采用模块教学,其模块结构包括理论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和选用模块。其中:
(1)理论教学模块包括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方法、基本经济业务处理三个模块。
(2)实践教学模块包括相关的单项基础实训和集中的模拟实训。
(3)选用模块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有关可以自学和了解的内容做出选择,课堂上不具体讲授。如会计的发展史、会计法规、会计监督和会计管理与组织等。
在实训教学方案设计上,注重实施“三阶双轨、培养三能力”的实训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经过专业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三个阶段,结合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和会计电算化能力训练同步进行的三阶双轨模式;培养学生“会计核算”、“会计检查”和“会计应用”三方面的会计专业能力。
3.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按理论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和选用模块构建,其知识模块内容是互相交叉渗透的。
选用模块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有关可以自学和了解的内容做出选择,课堂上不具体讲授。如会计的发展史、会计法规、会计监督和会计管理与组织等。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
4.教学方法设计
在教学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诱导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空洞无物、满堂灌输的“填鸭式”教学是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的目的。
兴趣教学法
对学生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消磨智慧的“苦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创设直观图形情境,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得更深刻;创设悬念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体会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增强学习会计的信念。风趣、通俗、幽默的语言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会计的专业术语及难懂的会计理论。
互动式教学法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推广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说课相结合,加强课堂讨论,采用互动教学及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充分参与,以提高其交流技巧和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案例教学法
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使学生能够真正对各种业务准确地填写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进行账簿登记和成本核算,以及掌握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并能独立处理特殊及较复杂的工业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其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
5.课程考核设计
考核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地评价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按照课程的功能模块,将考核分为理论考核与操作技能考核,具体方案是:
理论考核
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以此作为理论考核成绩。
技能考核内容
平时考核内容
以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学习态度以及作业完成情况为主要内容,以教师平时记载为考核依据。
分项目实训考核
即以理论教学中辅以的各实训项目作为考核内容
综合实训考核
根据本课程所学内容,以某个小型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例(资料由任课教师提供),完成一个会计核算流程。
书写实训报告
管理学基础教学课件 篇3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一、重点掌握:
(一)、概念
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二)、管理的性质。
管理具有二重性。
1、管理是由于许多人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
2、管理又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体现出生产资料占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三)、管理的基本职能。
1、计划:计划是事先对未�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首先,计划从明确目标着手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了保障。
其次,计划还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再次,计划通过规划、政策、程序等的制定保证着组织目标的实现。
2、决策
决策就是针对预期目标,在一定条件的约束下,从诸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并付诸实施。
决策是一个网络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四个环节构成。输入就是指出问题输入决策的信息和数据;处理是指确定准则和方法、建立模型、进行方案间的比较、评审和选择;输出是指最后输出最优方案;反馈是指在决策实践中运用的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3、组织
从静态意义上讲,组织是具有一定目标、按照一定原则成立、有秩序的人事综合体。从动态意义上讲,组织是围绕一定目标,设置并建立组织结构,安排群体成员的职位,确定其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使群体具有较高的效率。
组织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目标(组织存在的依据)、部门(组织的基本单元)和关系(部门及其活动的联系方式)。
4、人事
管理学中的人事指组织根据任务需要,通过选拔、培训、开发等活动为组织各部门、各岗位配备合适人选的活动。
5、领导
管理学中的领导职能是一门艺术,它贯彻在整个管理活动中。不仅组织的高层领导、中层领导要实施领导职能,基层领导例如工厂的车间主任、医院的护士长也担负着领导职能,都要做人的工作,重视工作中人的因素的作用。
6、激励
激励是人的需要和动机得到强化的心理状态,其作用在于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使人们能以最大的努力和主动性投入工作并取得最大成效。
7、控制
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8、协调
法约尔认为,协调是使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和谐地配合,以便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
二、一般掌握
1.组织外部环境的构成。
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文化教育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
2.组织外部环境的特征。
复杂性:构成组织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交叉性:构成组织环境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
变动性:组织环境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三、一般了解
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管理的作用。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重点掌握:
(一)、概念
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管理过程学派: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把管理学说与管理人员的职能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组织,管理人员的职能是共同的。
2、经验学派: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即指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就可以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以有助于学生或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来学习和理解管理学理论,使他们更有效地从事管理工作。
3、系统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它是由目标和价值、结构、技术、社会心理、管理等五个分系统组织。必须以整个组织系统为研究管理的出发点,综合运用各个学派的知识,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4、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管理是以决策为特征的;决策是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管理人员应该集中研究决策问题。西蒙将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他的研究重点放在非程序性化决策方面,提倡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解决决策问题。
5、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主张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计划决策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求出最佳方案,实现企业目标;经营管理是管理科学在管理中的运用;信息情报系统就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向管理者提供信息情报的系统。
6、权变理论学派:该学派认为,由于组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组织的管理并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也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理论,任何理论和方法都不见得绝对的有效,也不见得绝对的无效,采用哪种理论和方法,要视组织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而定。
二、一般掌握:
1、梅奥及霍桑实验。
2、人际关系学说。
3、行为科学理论。
三、一般了解:
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第三章 计划
一、重点掌握
(一)、概念
1、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这种计划是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有机结合起来。
(二)、计划工作的特征。
1、目的性
任何组织都是通过有意识的合作,来完成群体的目标而得以生存的。计划工作旨在有效地达到某种目标。具体地说,计划工作首先就是确立目标;然后,使今后的行动集中于目标,并预测和确定哪些行动有利于达到目标,哪些行动不利于达到目标,从而指导今后的行动朝着目标的方向迈进。没有计划和目标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
2、主导性
计划职能在管理职能中居首要地位。此外,管理人员必须制订计划,以了解需要什么样的组织结构,需要什么样的人员,按照什么样的方法去领导下属,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控制方法,等等。
3、普遍性
计划工作在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
4、效率性
计划的效率是指对组织目标所做贡献扣除制定和执行计划所需费用及其他因素后的总额。
二、一般掌握:
1.计划工作的程序。
2.编制计划的方法。
三、一般了解:
计划的种类。
第四章 目标管理
一、重点掌握
(一)、概念
1、目标:是期望的成果。这些成果可能是个人的、部门的、或整个组织的努力方向。
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
2、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目标、实施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来实施管理任务的管理方法。
(二)、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
1、目标建立
2、目标分解
3、目标控制
4、目标评定与考核四个阶段。
(三)、目标管理理论的应用与评价
1、从应用范围看,目标管理的应用有如下的特点:
A、应用范围广泛,除应用于工业、金融、商业等企业外,许多非盈利性组织也引入了目标管理的制度。
B、在许多大型企业,目标管理作为企业系统管理的形式加以应用,通过目标管理对企业各个管理层实施全面管理。在规模较小的企业中目标管理一般应用于生产作业方面。
C、目标管理在目标量化比较容易的财务领域应用最为广泛。如:成本、利润、投资收益率管理等。
2、目标管理制度的评价:
概括起来目标管理主要有以下的优点:
A、能有效地提高管理的效率
B、能有助于企业组织机构的改革
C、能有效地激励职工完成企业目标
D、能实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减少无效劳动
目标管理在应用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A、目标制定较为困难
B、目标制定与分解中的职工参与费时、费力
C、目标成果的考核与奖惩难以完全一致
D、企业职工素质差异影响目标管理方法的实施
二、一般掌握:
(一)、企业目标的性质。
1、企业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
2、企业目标具有多重性。
3、企业目标具有层次性
4、企业目标具有变动性。
(二)、目标管理的特点。
1、目标管理运用系统论的思想,通过目标体系进行管理。
2、充分发挥每一个职工的最大能力,实行最佳“自我控制”。
3、强调成果,实行“能力至上”。
(三)、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
1、现实性原则。
2、关键性原则。
3、定量化原则。
4、协调性原则。
5、权变原则。
三、一般了解:
目标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第五、六章 预测和决策
一、重点掌握
(一)、概念
预测:就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已知因素,运用人们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对未来进行预先估计,并推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活动过程。
(二)、预测的方法。
定性方法、定量方法
二、一般掌握:
1.预测的作用。
2.预测的基本步骤。
三、一般了解:
预测的类型。
第六章 决策
一、掌握
(一)、概念:
决策:就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决策目标:就是指在一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条件下,在市场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所预测达到的结果。
(二)、决策的特征。
超前性、目标性、选择性、可行性、过程性、科学性。
(三)、决策方法。
1、定性决策方法:头脑风暴法、特尔菲法、哥顿法、其他定性决策方法--淘汰法、环比法、归类法
2、定量决策方法:确定型决策方法--盈亏平衡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法
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冒险法、保守法、折衷法、后悔值法、莱普勒斯法
二、一般掌握:
(一)、决策的作用。
决策是决定组织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决策是实施各项管理职能的保证。
(二)、决策的原则。
满意原则、层级原则、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原则、整体效用的原则
三、一般了解:
(一)、决策的基本程序。
(二)、决策的类型。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初探 篇4
第七章 组织概述
一、重点掌握
(一)、概念:
组织: 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来理解。静态方面,指组织结构,即: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的网络。动态方面,指维持与变革组织结构,以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组织结构:是企业全体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二)、组织工作的原则。
1、目标任务原则;2、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3、分工协作原则及精干高效原则;
4、管理幅度原则;5、统一指挥原则和权力制衡原则; 6、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二、一般掌握:
1.组织的类型。2.组织的作用。
第八章 组织结构
一、重点掌握
(一)、概念
1、管理层次:是指一个组织设立的行政等级的数目。
2、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
3、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
4、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层次的一定程度的分散。
5、授权:是指上级把自己的职权(主要是指决策权)授给下属,使下属拥有相当的自主权和行动权。
6、部门:是指组织中主管人员为完成规定的任务有权管辖的一个特殊的领域。
(二 )、组织结构的主要形式:
直线职能制 事业部制 矩阵制等。
二、一般掌握:
1、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 2、衡量集权与分权的标志。 3、划分部门的方法。
4、授权的原则。
三、一般了解:
1.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
2.影响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确定的因素
3.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
第九章 人员配备
一、重点掌握
1、概念
人员配备:是组织根据目标和任务正确选择、合理使用、科学考评和培训人员,以合适的人员去完成组织结构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能活动。
情景模拟:是指根据被试者可能担任的职务,设计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项目,然后将被测试者安排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被测试者处理设定的各种问题,并根据其处理的方法和效果来评价其心理素质、潜在能力。
2.人员配备的原则。
经济效益原则;任人唯贤原则;因事择人原则;量才使用原则;程序化、规范化原则。
3.管理人员选聘的标准。
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相应的业务知识和水平;良好的决策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富于创新精神;健康的身体素质。
4、管理人员考评的内容。
德:包括思想政治、工作作风、社会道德及职业道德水平等方面。
能:指员工从事工作的能力,包括体能,学识和智能、技能等内容。
勤:指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中的表现,包括纪律性、干劲、责任心、主动性等等,积极性决定着人的能力发挥程度。
绩:指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及效果。
5、管理人员需要量的确定。
组织规模;业务的复杂程度;管理部门的数目;管理人员的储备需要。
二、一般掌握:
1、管理人员考评的程序与方法。
2. 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与方法。
三、一般了解:
1. 管理人员的选聘程序与方法。
管理人员考评的目的和作用。
第十章 领导
一、重点掌握:
1、概念:
领导: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
领导者素质:则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锻炼和学习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诸内在要素的总和。它是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的自身基础条件,是潜在的领导能力。
领导班子:在一个最高领导统帅下具有一定结构,一定层次的领导集体,即领导班子。
知识结构:指的是一个领导群体中各种不同知识水平的成员的配比组合。
能力结构:就是整个领导班子拥有的各种能力的比例情况。
2、领导的实质。
领导的实质在于影响。影响力由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两个方面构成。
(一)法定权力
法定权包括下述内容:决策权、组织权、指挥权、人事权、奖惩权
(二)自身影响力
构成领导者影响力的因素包括:品德、学识、资历、情感。
3、领导理论。
(1)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
领导方式是一个连续的变量,从“独裁式”到极度民主化的“放任式”的领导方式之间存在着多种方式。哪种方式的好与不好取决于多种方式。具有代表性的有七种。
A.经理作出决定并宣布
B.经理说服下级接受决定
C.经理提出计划,征求意见
D.经理提出初步的决策方案,以交换意见
E.经理提出问题,征求意见,作出决定
F.经理规定界限,请小组作决定
G.经理允许下级在上级规定的界限内行使职权
(2)管理系统理论。
A.专权命令式
B.温和命令式
C.协商式
D.参与式
(3)管理方格理论。
(4)权变理论。
4.领导者个人素质的要求。
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
二、一般掌握:
1.领导的特征。
2.领导班子的构成。
3.领导艺术。
第十一章 激励
一、重点掌握
1.概念
激励:是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使之朝向预定目标的作用。通常认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欲望、需要、希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
激励过程:就是一个由需要开始,到需要得到满足为止的连锁反应。
2.主要的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期望理论、波特-劳勒模式、公平理论
行为改造理论--强化理论归因理论
二、一般掌握:
1.激励的作用。
2.激励的方法。
第十二章 控制的基础理论
一、重点掌握:
1、概念
控制:是组织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为了确保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检查、监督、纠正偏差等管理活动的统称。
前馈控制:是指通过观察情况、收集整理信息、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将可能发生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为避免在未来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事先采取的措施。
现场控制:是指在某项活动或者工作过程中,管理者在现场对正在进行的活动或行为给予必要的指导、监督,以保证活动和行为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的管理活动。
反馈控制:管理人员分析以前工作的执行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偏差所在并找出原因,拟定纠正措施以防止偏差发展或继续存在,成为反馈控制。
集中控制:是指在组织中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控制中心,由控制中心对组织内外的各种信息进行统一的加工处理,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分层控制:是指将管理组织分为不同的层级,各个层级在服从整体目标的基础上,相对独立地开展控制活动。
分散控制:是指组织管理系统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独立地实施内部直接控制。
2.控制的基本过程。
拟定标准;根据标准评定活动的绩效;采取纠正措施,
3.实现有效控制的基本要求。
控制工作要有全局观点;
控制工作应面向组织未来发展;
控制工作应确立客观标准;
控制工作应符合主管人员的要求;
控制工作应有纠正措施。
二、一般掌握:
1.控制系统的特点。
2.控制的作用。
3.控制的基本内容。
第十三章 控制技术与方法
一、重点掌握:
1.概念:
产品质量控制:产品质量是指物质产品或服务产品适合社会和人们一定用途或者需要的特性总和。产品质量控制是企业生产合格产品、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和减少无效劳动的重要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质量控制则应达到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产品达到质量标准;二是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质量标准的产品。
工作质量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对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工作进行的水平控制。
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指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都参与到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工作过程中,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专业操作和开发技术、各种统计与会计手段方法等结合起来,在企业中普遍建立从研究开发、新产品设计、外购原材料、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预算:是指以数字形式表示的计划,预算多数是指财务预算,即用财务数字表明的组织未来经济活动的成本费用和总收入、净收益等。
成本控制:就是指以成本作为控制的手段,通过制定成本总水平指标值、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以及成本中心控制成本的责任等,达到对经济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与过程。
2.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
一是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二是全过程质量管理。
3、预算控制的种类。
刚性预算与弹性预算、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总预算与部门预算
4、成本控制法的基本程序。
制定控制标准,确定目标成本;
根据企业的各种数据记录、统计资料进行成本核算;
进行成本差异分析。
5、零基预算法及采用零基预算法应注意的问题。
零基预算的基本思想是: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把所有还在继续开展的活动都视为是从零开始的,重新编制预算。预算人员以一切从头开始的思想为指导,根据各项活动的实际需要,安排各项活动及各个部门的资源分配和收支。
在采用零基预算进行管理控制过程中必须注意如下一些重要问题:
(1)零基预算法的思想应贯彻到每一个预算编制人员和部门项目负责人的思想中。
(2)零基预算的主持者必须能把握各项活动的最终目标。
(3)摆脱旧有思想的束缚,发扬创新精神,。
(4)在实行零基预算法的过程中必须警惕形式主义。
二、一般掌握:
1.预算控制程序。
2.产品质量控制方法。
三、一般了解:
1、预算的种类。
2、零基预算法的基本程序。
第十四章 协调
一、重点掌握:
1.概念:协调、冲突、信息沟通、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协调:就是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
冲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在特定问题上目标不一致、或看法不相同或意见分歧而产生的相互矛盾、排斥、对抗的一种态势。
信息沟通:就是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正式沟通:是指按照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方式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如组织内的文件传达、定期召开的会议、上下级之间的定期汇报以及组织间的公函来往等。
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途径以外的、不受组织层级结构限制的沟通方式。
2.协调的原则。
目标一致原则;效率原则;责任明确原则;加强沟通原则。
3.协调组织冲突的对策。
回避、强制解决、妥协、树立更高目标、合作
4.信息沟通的影响因素。
信息发送者的技能、态度、知识和价值观;
接受者的技能、态度、知识和价值观;
沟通通道的选择;
外部噪声。
二、一般掌握:
1.正式沟通的方式。
2.促进有效沟通的措施。
三、一般了解:
1.协调的内容。
2.冲突的分类。
3.非正式沟通的特点。
4.信息沟通的障碍。
5.信息沟通的过程。
[管理学基础教学课件]
基础会计教学课件 篇5
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和体系,即研究世界观的学问,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科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离不开理论思维,离不开世界观的指导。所以,哲学和科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特殊和普通的辩证关系。医学研究生命运动的特殊规律,而哲学则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通规律。要探索生命的奥秘和健康与疾病的运动规律,医学就必须以先进的哲学思想为建构自己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医学属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范畴,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来建构理论体系,并使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系统中一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范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普遍的范畴。气一元论,又称元气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自然观。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中国古代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论,和阴阳学说一样,着眼于事物的矛盾作用,着眼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从事物的结构关系及其行为方式,探索自然界物质运动动态平衡的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统一的基础,是世界的本原。它以气为最高哲学范按着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系统,揭示了世界万物包括生命的本质,阐明了世界运动变化。
中医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用以阐明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关系,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以及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和提高劳动能力的措施等,建立了中医学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的一门比较系统的学科,在探索人体生命运动规律时,把当时先进的哲学理论和医学理论熔铸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属于自然哲学形态。但中医学是在古代医学中远较古希腊古罗马医学理论完善且医术高超的自然哲学,它以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自己的哲学基础,运用综合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时至今日,还无法用分析手段使其脱离自然哲学而成为独立存在的实证医学。因此,要学习和研究中医学,就必须弄懂中医学中所包含的哲学内容。做到这一点,才能深刻理解中医学理论的本质和特点。
中医基础学教学课件 篇6
色彩基础教学课件
色彩基础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应该都看过一些黑白电影或是黑白电视节目,如果我们生活在一 个只有黑、白、灰的世界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一两个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所以说色彩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不是单调的。(课题板书)
二、授新课
1、色彩范畴
色彩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两大范畴无彩色:黑、白、灰色。有彩色:红、黄、蓝等含彩的色。
2、原色、间色、复色
(1) 原色
原色是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和成的颜色。红、黄、蓝为原色也称三原色
(2) 间色
红+黄=橙 黄+蓝=绿 蓝+红=紫间色是由两个原色相混合而成的颜色。橙、绿、紫为间色也称三间色
(3) 复色
复色是由两个间色相混合,或三原色相混再加入一个原色,或一个原色与黑浊色相加。
如 橙+紫=(红+黄)+(红+蓝)=(红+黄+蓝)+红=黑浊色+红
视觉所感知的一切色彩现象,都具有色相、明度和纯度三种性质,这三种性质是色彩最基本的构成原� 三要素。
2、色彩的三要素
(1)色相是指色彩所呈现出来的色的相貌。
三原色红、黄、蓝,与三间色橙、绿、紫这些有彩色代表了色彩的基本面貌。
(2)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
(口述)在无彩色中,明度最高的是白色,明度最低的是黑色,中间存在一个从亮到暗的灰色系列。(拿出教具让学生感受明度上的变化)
在有彩色中红、橙、黄、绿、篮、紫都有着自己的明度特征。(拿出教具)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问)哪种颜色明度最高。(答)黄色。由于有彩色中黄色明度最高,所以通常在职业服装上使用黄色。如安全帽、养路工的马甲等都使用黄色。绿色明度呈中性,因此交通安全信号,邮局通信都使用绿色。
(4) 纯度是色彩的鲜艳度、彩度和饱和度。
(口述)我们视觉能辨认出的有色相感的色,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鲜艳度。如红色(拿出教具),当它混入适量白色时,虽然仍旧具有绿色相的特征,但它的鲜艳度降低了,明度提高了。当它混入适量黑色时,鲜艳度也降低了,明度变暗了。当它混入适量与绿色明度相似的中性灰时,纯度降低了,明度没有改变。
(总结)有了纯度的变化,才使色彩显得极其丰富。同一色相即使纯度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也会立即带来色彩性格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对色彩纯度的选择往往是决定一块颜色的关键,有时我们会在十几种灰红色布料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种。
三、课堂小结
1、色彩范畴
色彩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两类。
2、原色、间色、复色
原色是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和成的颜色即红、黄、蓝三种颜色。间色是由两个原色相混合而成的颜色即橙、绿、紫三种颜色。复色是由两个间色相混合,或三个原色相混再加入一个原色,或一个原色与黑浊色相混合。
3色彩的三要素
色相是色彩所呈现色彩基础知识-教案出来的色的相貌。明度是色彩的明暗程度。纯度是色彩的鲜艳度、彩度度和饱和度。
四、作业
用几何图形自己设计排列组合形成新图形,分别用原色间色复色进行填色练习。
要求:调色时注意水分的掌握,涂色要均匀。
尺寸:20cmⅹ20cm
机械设计教学课件 篇7
第一课时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杠杆,请一位同学回答下面问题:
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2、杠杆可以分为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生: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杠杆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省力杠杆省力费距离,费力杠杆费力省距离,等臂杠杆不省力不省距离。
师:回答得很好。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其他简单机械,有哪些?
生:滑轮、轮轴和斜面。
师:好。下面请观察并说明课本图中的科学漫画。观察后思考:为什么瘦子被拉上去了。
学生看图。
师:这个故事讽刺了一个不懂得定滑轮作用的人在使用定滑轮时闹出的笑话。
滑轮是怎样的物体?请同学们观察,结合实物和课本中的图片,描述定滑轮、动滑轮的区分。
生:滑轮边缘有槽,轮子绕轴心转动,轴固定不动的是定滑轮,滑轮随物一起运动的是动滑轮。
师:很好,那么使用这两种滑轮各有什么特点,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日常生活中哪里见过定滑轮,哪里见过动滑轮?
生甲:学校升国旗的旗杆上的滑轮是定滑轮。
生乙:打桩机上有定滑轮也有动滑轮。
生丙:起重机的吊臂下有定滑轮也有动滑轮。
师:我们一起看视频。(用多媒体投影一些滑轮的实物)
要把重物提到高处,可以使用固定在高处的定滑轮,也可以用随同重物一起上升的动滑轮。
两种滑轮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参考课本中的问题叙述所需器材,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明了的记录表格。
活动:学生按要求设计,经讨论后形成下面的表格,按照课本上列出的步骤让学生独立完成探究实验。
滑轮类别物体重G(N)物体升高高度h(cm)弹簧秤示数F(N)弹簧秤移动的距离s(cm)用力方向
定
滑轮
动
滑轮
师:同学们对定滑轮进行了很认真的探究,我们一起交流一下探究结果。
(将几组同学的结果用实物投影出来)
师:对比几组数据,我们有什么发现?
生:因弹簧本身有重量,使用定滑轮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一些差别。使用动滑轮时用力方向不同,弹簧测力计读数不一样 ,为什么?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8
首先,打好篮球,基础是必须的,我们没有很好地天赋或是球感,我在学校就认识一人,连篮下最简单的打板都不会,我想这就是天赋吧!
想要练好基础,肯定要先学会运球,所谓运球,就是不停的拍,你可以先练一只手运,最后两只手互换运球,记住重心一定要放低,我一开始练球,重心就特别高,导致运球不稳,还有就是没事的时候就拍拍篮球,不停的强化自己的手感,让自己的手对篮球不会陌生,
然后就是最基本的过档和背后拉球,过档靠手是完全不行的,要加上腿的移动和弯曲,要想过档快速而且标准,手和腿的配合一定要好!背后拉球也一样,要靠身体的弯曲和双手的力量。
还有一些简单地技巧,需要你经过实战才能接受。对于实战训练,虽然必不可少,但是仍要注意几点:
1.对于基础不扎实的人来说,实战并无用处,因为你缺乏一定的得分能力,在场上肯定拿不到球,现在的人打球都很独,如果你缺乏技术,没有一定的掌控能力,没有人会传球给你,当然这针对一部分,如果你和朋友组队去打,还是很有帮助的!
2.一定要加强自己的身体对抗,也就是身体素质,这就取决于平时的锻炼。
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可以练习哑铃,是单独举的那种,不是双手一起的那种,市场上都有卖,可以每天举,这样可以锻炼手臂的力量。时间一长你会发现,投球的感觉都变得不一样了,很轻松。
你想想,球场上靠的最多的是什么?
当然是一双手了,所以说,手臂力量一定要有!平时还可以做点俯卧撑,加上哑铃的不断训练,相信你们在球场上肯定会找到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3.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球品一定要好,球品才是篮球的最高境界,篮球可以打的不好,但是球品一定要好!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科比?
就是因为人家不仅球打得好,球品也很好。
所以,我希望你们可以养成一个良好的`球品,在球场上善于见机行事,懂得解决纠纷,那样你才能在球场上交更多的朋友。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课件 篇9
(一)学会狡猾地传球
隐蔽传球意图,出球突然,减少横传球和跳起传球:将球传到远离防守的一侧。传给移动的接球人时,要传出提前量:传给内线插上的队员时,传球高度和速度要适中,使其便于接球马上投篮:传给近距离迎面跑来接球的人时,传球时力量要小而柔。
(二)选择投篮的最佳时机
1、当移动到容易投篮得分的空位和自己习惯的投篮位置上接到球时;
2、当彻底摆脱防守时;
3、当利用同伴掩护、策应出现了良好的机会时;
4、当同伴占有抢篮板球的有利位置,或有抢篮板球的准备时;
5、当完成教练员布置的特定战术要求时,要当机立断,信心百倍地投篮。
(三)掌握持球突破的基本要领
1、蹬跨:跨出的第一步要大,争取接近或超越对手。
2、转体探肩:在跨出第一步的同时,向前转体探肩,降低身体重心。
3、放球:以球领人,发挥速度。
4、加速:二次加速,彻底甩开对方。
(四)清楚防无球队员和防有球队员的区别
防守无球队员时,主要是集中精力控制对手活动,不让接球,对威胁较大的投篮队员或进攻区域能接到球的队员,要选择合理的位置紧逼防守。防持球队员时,对手有可能投篮、突破或传球,防守者要善于发现对手的动向,正确判断持球进攻者的意图,及时占据有利位置,积极主动防守。
(五)明白组织战术的因素
1、位置:每个队员按一定阵形落位。
2、路线;队员或球都按一定的计划有目的地移动, 从而形成一定的路线。
3、任务:在完成战术配合中,每个队员必须完成不同的职责。
4、技术:以娴熟的技术来保证配合完成。
5、时间:必须根据战术的结构,严格地按一定时间程序去完成。
(六)懂得的区域联防的运用时机
1、对方外围中远距离投篮不准,而内线威胁较大时:
2、对方频繁地采用穿插移动和运球突破,本队个人防守技术差,或犯规较多时:
3、有策略地改变防守战术时:
4、为了加强组织抢篮板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