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实用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实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操作使学生知道分数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2.在正确认识单位“1”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解决有关的问题。
3.通过操作,分析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类比,迁移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单位“1”及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整体”的含义,明确“1”在这里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分数的产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一些东西,会遇到分不到整数的情况。(出示插图)如:两个小朋友分别平分一个橘子、一块月饼。,这些数能用整数表示么?
不能的话,怎么办?(用小数表示、用分数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其中的一种----用分数来表示这些数。
二、教学分数的意义
1.三年级时,我们简单的学习了分数,会比较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大小、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来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你能用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的含义吗?
2.课件出示课本46页插图。
说一说,每个图下面的分别:
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了几份?怎么表示其中的1份?(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归纳)
3.你能用前面的方式,说一说的含义么?
4.引导概括分数的意义。
那么,同学们,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分数的意义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板书。
(1)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来表示。
(2)教师指明:在数学中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3)请学生说一说46页4幅图中的单位“1”分别指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将“一个整体”替换为单位“1”。
(4)议一议。你能说一说分子、分母的含义吗?
教师听取学生的回答,并订正后,加以板书:
……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
(5) 以为例,说一说分你是怎么写分数的,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先写分母,表示整体一共被平均分成几分,再写分数线,最后写分子--表示有其中的几份。)
(6) 及时练习巩固
学生快速完成46页的“做一做”,师生即时订正。
三、教学分数单位
1.自然数的单位是几?10里面有几个1?32呢?(通过自然数的单位是“1”,引出分数单位“几分之一”)
明确:分数也有属于它的单位,我们把它称作分数单位。
2.引出分数单位的概念:
把单位“1”(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1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板书)
3 .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含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4.说出上面分数的分数单位,它们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5.指出:分数单位是由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四、巩固练习
游戏:同桌之间互相为对方写出一个分数,由对方说出它的意义和分数单位。请2组同桌上台展示。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意义: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单位1),把一个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来表示。表示其中1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1 3...........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导学;设计;重点;效果检测;策略
当前很多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对于数学教材的一些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造成学习难点越积越多,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课堂效率也不高。另一方面理解能力好,又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虽然每节课都能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掌握教学内容,考试成绩很好,但不会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长此以往,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通过翻阅资料,决定采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完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就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导学”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导学问题”的内容设计要重在“导”
“问题导学”,顾名思义就是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导学问题不仅是课前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向导,也是课堂师生共同研究活动的主线。导学问题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在设计导学问题的时候,必须在“导”上做足文章。
1.计算课的问题导学设计——寻找新知生长点。一个好的导学问题应该找寻新知生长点,即编写有助于迁移新知的练习,通过练习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通过问题直指新知迁移点。比如,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1)做一做。竖式计算并验算。58+203,1007-47,想一想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2)学一学。预习例题+,,想一想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3)试一试。试着在书上完成“练一练”第1题。(4)想一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5)问一问。我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这组问题导学的设计围绕着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间的异同展开,先让学生重温整数加减法计算过程,在第一问中提取“数位对齐,低位算起,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的计算经验;第二问通过对“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的追问,使学生明确“把小数点对齐,其实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第三问让学生理解在小数加减计算时同样需要从低位算起,同样得遵循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的计算法则。所不同的是小数加减法需要对齐两个数的小数点,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应该说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着眼于沟通整、小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学习实现对新知的自主建构。
2.概念课的问题导学设计——寻找生活中的知识原型。概念课的问题导学设计是要重视引导学生找寻生活中的知识原型,为概念的有效建构提供表象认识,同时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困惑与问题,以备课堂质疑。如《百分数的意义》一课可设计如下的问题自学:(1)我找到的百分数:___。(2)读作:___。(3)这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__。(4)我还知道 。课前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再在课堂上进行反馈交流,不仅使学生能认识到百分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又利于学生理解百分数的这个概念意义。
二、“问题导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困惑问题
小学生自学能力有限,教材内容也有难易,因此对概念、公式推导等难点内容,许多学生仍处于“未知、模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困惑与问题进行分析,设置相应的情境和练习让学生理解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下面我继续以《百分数》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理解困惑问题。
师:同学们,谁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百分数?并请指出这个百分数的意义。
生1:我找到的百分数:衣服里料成分涤沦60%,这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涤纶质量占衣服里料质量成分的60%。
生2:我找到的百分数:毛线里的山羊绒98%。这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毛线中山羊绒质量占全部毛线质量的98%。
生3:我找到的百分数:肉松里蛋白质42%。这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肉松中所含的蛋白质占全部肉松质量的42%。
生4:我还知道:(1)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2)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数的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3)百分数是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不能表示某一具体量,后面不带单位名称,而分数是可以的。
我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在黑板上板书:60%表示涤纶质量占衣服里料质量成分的60∕100,98%表示毛线中山羊绒质量占全部毛线质量的98∕100,42%表示肉松的蛋白质质量占全部肉松质量的42∕100。这样学生便能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是表示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百分之几。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合适的答案填空:120%,%,%,100%。(1)老师希望理解百分数意义的同学达 。(2)小明的爸爸是个著名的牙科医生,经他主治的牙病治愈率达 。(3)爸爸的身高是小明的 。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意义合理选择不同的百分数,确定在哪一个范围内取舍比较合理,从而巩固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由于学生对于“百分数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未必全部理解,只是把教材中的归纳性知识填起来而已,我引导他们明白“比值是两数之比”的意思,生活中“率”的概念有:效率、税率、概率、圆周率、出勤率、增长率。让学生理解百分数不是一个数,而是两个数的比值关系。
三、“问题导学”要注意通过巩固练习检测评价效果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 高一函数概念 教学设计 集合与映射
一、引言
在高一数学教材讲述函数概念时,主要是通过集合与映射引入。但是每个教师在教学中讲解函数概念的方式、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不相同,使得对于相同的知识各自的教学设计也有所不同。
本文首先给出了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的一般环节及优缺点,然后叙述了函数概念教学的意义及困难现状,接着通过具体的高一函数概念教学设计分析教学设计的优势及缺点,吸收教学方案中的优点,进而加以反思,最后总结出函数概念教学设计研究中的体会。
二、教学设计的分类
(一)传统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设计,它的设计理念是基于教师“教”为主体的思想上,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中心进行设计编排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教学设计模式。
1.传统教学设计主要环节
(1)目标分析;
(2)学习者分析;
(3)确定教学方法与策略;
(4)选定教学媒体;
(5)实际教学,并获得教学反馈。
2.传统教学设计的优点及不足
传统教学设计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模式,其优点在于教师能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科学知识。
传统教学设计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学生成长。
(二)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设计,以学生自主的“学”为中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建构者。
1.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设计主要环节
(1)情景创设;
(2)信息资源提供;
(3)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4)组织与指导自主发现,自主探索。
2.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设计的优点与不足
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其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发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散思维。
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设计不足表现在,过分以学生为中心,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不够系统科学。
(三)“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
“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既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肯定了教师的主导教学,是传统教学设计理论和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设计理论的结合。
1.“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
(1)教学目标分析;
(2)学习者特征分析;
(3)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活动设计;
(4)学习情景设计;
(5)教学媒体选择与教学资源的设计;
(6)实际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并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设计加以改进。
2.“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优点与不足
“学教并重”教学设计是结合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灵活选择“发现式”教学和“传递―接受式”教学,便于考虑情感因素,即动机的影响。
“学教并重”教学设计不足在于教师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教师素养等的差别,从而导致教学设计的不同,因而我们仍要学习不同的教学设计改进教学。
三、函数概念教学设计的相关问题
(一)函数概念教学的意义
函数是数学学科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概念的学习是学习函数知识及其他数学概念的基础。因此,了解函数的背景是十分有益的[1].
(二)中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程度
从思维发展的特征来看,初中生处于从形象思维为主的逐步向经验型的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由于高一学生还处于经验型的抽象思维阶段,根据经验理解函数概念非常不适应,这是构成函数概念学习困难的主要根源[2].
(三)函数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函数概念的抽象性
在中学生函数概念教学的诸多问题中,函数概念的抽象性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3].针对函数概念的抽象特性,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注意把概念具体可观化,利于教学。
2.教师对函数概念理解不够深刻
在函数概念教学中,除了函数概念本身的抽象难懂之外,教师对函数概念理解本身就不够深刻也是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四、具体函数概念教学过程设计研究
函数概念教学设计
1.教学重、难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及“y=f(x)”的含义,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掌握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法。
2.教学过程:
(1)阅读课本引入新知,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
(a)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2)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3)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
(4)函数的概念。
(5)函数定义的五大注意事项[5]:
(a)f表示对应关系,在不同的函数中f的具体含义不一样;
(b)f(x)是一个符号,表示x经过f作用后的结果;
(c)集合A中数的任意性,集合B中数的唯一性;
(d)“f:AB”表示一个函数的三要素:法则f(核心),定义域A(要优先),值域C(上函数值的集合且C∈B).
(6)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表示方法。
3.例题讲解:
例1:根据函数定义,判断下列图像是否为y关于x的函数图像:
4.课堂小结:(a)函数的概念。(b)函数定义的五大注意点。(c)函数的三要素及符号的正确理解和应用。(d)定义域、值域的表示方法。
5.课后作业及板书设计。
从函数概念教学设计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发:第一,函数概念教学有四大核心,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及对应法则、函数的应用;第二,函数概念的教学随着函数概念的发展应循序渐进,相关概念的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应把握整体,首先认识函数中的变量,突出函数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其次学习函数表达式,最后把握概念本质,理解“对应”,牢记函数定义,形成函数对象,建立函数模型;第三,函数概念教学设计的具体环节应考虑全面,包括重难点的把握,新课的引入安排,师生互动安排,代表性例题的选择等;第四,教学设计完成后,经过实际教学,形成教学反思,通过反思,总结经验,改进教学质量[6].
参考文献:
[1]方晓燕。浅谈中学函数概念的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7-48.
[2]朱文芳。函数概念。学习的心理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1999,8(4):24.
[3]夏也。学生在函数概念学习中的困难分析[J].电大理工,2007(3):66-67.
[4]烁箩。《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兼评网上教学设计[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12):27-29.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4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各部分名称、含义和分数的读写;培养学 生学数学的兴趣及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
一、新知学习准备(略)
二、新知学习
1.提出目标。首先我们学习分数的意义,通过对这一节内容的预习,你们能学到什么呢?
概括本节知识学习目标:①知道分数的产生;②理解分数的意义;③掌握分数各部分名称、含义和分数的 读写。
2.分数的产生。
(1)计算的需要。看分苹果的电脑画面:①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怎样列式? (2÷2=1 )小结:这个计算结果能用整数表示;②如果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每人又分得几个? 怎样列算式?1÷2=(1/2),这样的计算结果还能用整数表示吗?小结:这样的计算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 需用分数表示。
(2 )测量的需要:看用米尺度量黑板长度的电脑画面:这是一把米尺,它是怎样量黑板的,量得的结果 怎样?〔3 米多一些(对着米尺某一刻度)不足4米,即不是整米数〕
小结:从上面两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分数是由于计算和测量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而产生的。
3.分数的意义。
(1)理解平均分
①观察理解。请同学们看电脑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一块饼)把这块饼怎样呢?(平均分成2份)每份 是它的几分之几呢?(1/2 )(板书:2份,1份,1/2)你们怎样知道它是平均分的呢?(因为它分得的两份 完全叠合,即每一份一样多)
②操作理解。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折纸练习,看看我们是不是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正方 形纸,把它平均分成4份, 有几种折法?(学生折后,与电脑演示的三种折法(如图1)比较, 并用红、绿反 馈牌示意反对或赞同)对其它的折法师生分析,评判。
附图{图}
③识别理解。再看电脑屏幕上这两个图,图2的每一份能用1/ 3表示吗?
附图{图}
图3的每一份能用1/2表示吗?为什么?
④结语:平均分就是分得的每一份都一样多。
(2)正确认识单位“1”。
①表示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
(Ⅰ)用电脑显示一张正方形纸。接着演示并提问:A.这个图表示什么意思?(把这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 4份)B.表示这样的1份,是这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呢?3份呢?(板书:4份,1份,1/4;3份,3/4)
(Ⅱ)用电脑显示一条线段,表示一个计量单位。接着演示并提问:A.把这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几份?( 5份)B. 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呢?4份呢?(1份是它的1/5,4份是它的4/5)
小结:一块饼,1张正方形纸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物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我们都可以看作一个单位, 叫做单位“1”, 将其平均分成若干份,它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单位“1 ”除了表示一个物体, 一个计量单位以外,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②表示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Ⅰ)电脑显示4个苹果图。接着演示并提问:这里是将4个苹果组成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 份,每份有多少个苹果?每份的一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板书:1份,1/4)3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 之几?(板书:3份,3/4)
小结:将4个苹果组成的一个整体,可以看作单位“1”。
(Ⅱ)电脑显示6只熊猫图。 接着演示并提问“这里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呢?(6只熊猫)把6只熊猫平均 分成了几份?(3 份)每份是多少只熊猫?(2只)每份的2只熊猫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呢?(板书:3份,1 份,1/3)2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呢?(板书:2份,2/3)如果把6只熊猫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几分 之几呢?如果把6 只熊猫平均分成6份呢?每份又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小结:把6只熊猫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
(Ⅲ)让学生联系实际举由多个物体组成一个整体的例子。
总结:单位“1”不仅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 还可以表示由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3)归纳分数的意义。
①讨论概括这些例子的共同点:同学们,我们举了这么多例子,都是为了说明什么样的数叫分数,请同学 们想一想这些例子有哪些共同点呢?请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②尝试归纳:请小组代表回答,什么叫分数。
③与课本对照:打开课本85页,看看课本是怎样概括的,请一位同学回答。老师边板贴(把单位“1”平均 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分数)边用强调的语气重复这句话。
④找出并解释分数意义中的关键词:这句话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请同学们找一找?(“单位1”、“平均分 ”、 “这样的”)“这样的”是什么意思呢?“这样的”和三年级学习的“其中的”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讨论后,结合分数直观图归纳:“这样的”和“其中的”在份数的表示上前者是没有限制的,后者是 有限制的。
4.分数各部分名称和含义。
(1)自学:请同学们看书本85页最后一段。
(2)检测:请同学们看电脑,说出3/5 这个分数各部份名称和它们的含义。
5.分数的读和写。
(1)读分数:
①尝试:请同学们看电脑,这里有一组分数, 即1/2,3/4,8/5,5/7,9/11,21/13,23/30,… …怎样读它们?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②小结:分数是怎样读的?先读什么?再读什么?
(2)写分数:
①实践: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三个分数,看会不会写,同时请一名同学上来板演。
②总结:说说分数的正确写法?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评析:在新知学习这个教学重头戏中,设计有5个教学活动。 为首的是板书课题提出目标。这个根据学生 心理需求,由学生提出的知识目标的活动很重要。这个目标可使课堂教学行为步调一致,便于学生主动的探索 和参与;其次是教学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分数的读和写。整个过程的展开条 理清楚、层次分明、主次恰当。特别是教学策略明确,具体体现在:其一,对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够学会的材 料,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学、合作、讨论、尝试、自测、总结来完成。即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反馈,主动总结 的办法来提高学生从课本获得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分数的读和写等就是这样做 的。其二,对学生学习有困难的材料,如“分数的意义”则采用抓住其关键要素,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 ,采取启发诱导递进反馈调控或分散难点各个击破等两种方式。譬如,理解分数意义中的平均分采用的是第一 种方式,具体做法是在观察理解中调控,在操作理解中调控,在识别理解中调控,最后通过小结来完成对平均 分概念的理解。又譬如,正确认识分数意义的单位“1 ”则采取第二种方式,即先认识单位“1 ”可表示一个 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再认识单位“1”可表示由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然后进行变式、举例、总结。与此 同时又紧扣反馈调控,使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另外对新知认知过程的设计,还特别注重学生 的主体性和参与的全面性,注重利用认知过程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各种能力, 这是值得称道的。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5
年级上册《分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分数乘整数》是人教版六
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题1、例题
2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现实起点
来说,学生不仅熟练地掌握了 “求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
法,同时也已经较为熟练地掌
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方法,以及分数与小数的转化
等等,为学习分数乘整数提供
了多种可能。
一、学生起点分析
为了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
学习起点,并为教学提供更有
针对性的建议和参考,笔者对
46名六年级学生进行了前期的
问卷调查。
1.
算法应用呈现多元化。
调查问题:对于算式“3/10x
3”你打算怎么计算?有哪些方法?
调查目的:了解学生对“分
数乘整数”的算法认识。
数据分析:从数据统计结果
来看,学生对于“3/10X
3”计算不存在问题,正确率为%。从选择方法来看,主要以“乘法意义”(即ax
b表示a个b相加)和“分数化小数”计算为主。同时,“求一个数的几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分数乘分数”,也成为了支持学生计算 “3/10x
3”的方法选择。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于“分数乘整
数”计算方法相对较为多元和灵活。
2.
意义理解相对偏面化。
调查问题:算式“3/10X
3”
表示什么意思?
调查目的:通过前测调查,
了解学生对于“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理解。
数据分析: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学生对于算式意义的理解,相对侧重于从“乘法的意
义”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理解 为主,相对缺乏对分数乘法的认识。对于“分数”算式意义的
理解不够全面和多元。
基于学生的现状,笔者在设计《分数乘整数》时,以落实算式意义理解,以促进学生对
于知识内容的整体建构,作为
教学设计和突破的主要方向。
教学设计
二、教学过程设计
1
.直奔主题,分享预学方 法。
师:课前,我们同学已经完
成了“
3/10x
3”这个算式的计
算,我们都是用到哪些方法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一
起来看一下同学们的思考方 法。
设计意图:运用前测收集到的调查结果,将学生对于“分数乘整数”的思考与认知,较为生态地进行呈现。一方面,有助于准确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另一方面,也为课堂学习生成丰富的生本资源。同时,“以
定教”的引入方式,也是对于一
般教学的一次突破和改进尝
试。
师:这么多种方法中,大家看懂了哪一种?哪些方法之间又是相互有联系的?请你先和同桌之间进行交流,结束之后
我们再来讨论。
生1:我看了方法②,因为3/10=,所以“
3”等于
。
生2:我看懂了方法①,因
为“3/10x
3”,表示“3个1/10”,1/10+1/10+1/10=9
/10。
生3:我认为,“3➗10X
3”
等于“
3”,因此,这种方法
和第②种实际上是一样的。
生4:第④种方法,是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方法来计算的。
师:你知道得可真多!对 “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都有所了解。
生5:第⑤种方法,实际和
第①种方法是一样的,都表示
“3个1/10”相加,所以只要分子相乘、分母不变。
教师小结:真了不起!同学
们不仅能够读懂其他同学的方法,而且还能找到方法与方法
之间的共同点。实际上,无论是分数的知识,还是乘法的知识,
都为我们今天研究《分数乘整
数》提供了很多的经验和帮助。
设计意图:通过对于多种
算法的解读和沟通,使得学生
进一步明确算理,丰富对于算
式意义的本质理解,促进学生
对知识的整体建构。
2,加强应用,深化意义理
解
设置情境,丰富内涵。
师:那“3/10x
3”可能解决的是生活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呢?
学生思考回答完之后出示
下列题目:
师:这些问题能解决吗?师:结合题目说一说,每一
个题目中的“3/10x
3”各表示什
么含义?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或体
会?
设计意图:通过“3/10x3
不同的情境内容设置,既体现
了对乘法意义、数量关系、面积计算的关注,也渗透了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知识铺垫。通过对算式意义的解读,进一步拓宽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整体
认知背景。
(2借助“一半”,理顺思维。
师:如果喝掉3L的“—
半”,那是多少呢? “一半”还可以说成什么呢?
生:“一半”就是1/2。
师:3L的1/2是多少?会用算式表示吗?
生:3x
1/2=3/2
师:根据“3L的1/2”的经验,那“3L的9/10”有多少?算式又该怎样表达呢?
生:3x9/10=27/10
师:3L的2倍呢?
生:3x
2=6。
师:整体观察,大家有哪些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题组的观察和比较,不仅使其模型结构进—步得以凸显,同时与倍知识的沟通中,深化、完善了对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整体建构。
3,
拓展练习,加强知识应用。
师: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 “分数乘整数”,那大家能不能自己也试着编一编这样的题目呢?
(学生自主开放编题)
师:这些题目,我们都能解决了吗?
(学生尝试着完成解答,教师强调约分)
三、教学设计解读
1.
找准学习起点,挖掘生本资源。
本节课,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成为了支撑“分数乘整
数”学习的重要基础。从前测数据来看,对于“3/10x
3”来讲,
生普遍在计算上不存在实质性困难,多元的计算方法选择,为课堂教与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尤其通过对前测结果的充分运用,不仅改变了一般 “教”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使得主体已有认知得到外化,亦使后续的“学”更具真实性和针对
性。同样,在练习巩固阶段中教
师让学生自主模仿编题,进一
步强化了题目特征,开放的教学任务设置,使得课堂生成更
具丰富性和随机性。《数学课程
标准》所提倡的学生分析问题
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也在这里得到关注和落实。
2.
拓宽知识背景,构建整体网络。
虽然分数乘法和整数和小数的乘法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它的学习却与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注重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沟通和衔接,将“分数”置于整个知识结构的框架中,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整体建构,而且更利于难点的突破。从学生的生成来看,有将“分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结合,即“a✖️b”表示“a个b想加”;有将“分数”与“求一个数的几倍”、“同分母分数加减”知识相结合,还有将分数与小数相结合,
进行等量互化等等。借助以往的认知经验,不仅拓宽了“分数”的 知识背景广度,同时也使“分数”
的意义内涵愈加丰富多元。
3.
把握问题症结,渗透数学
思想。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虽然主体对于“分数乘整数”的计 算方法呈现多元态势,但对于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有思维难度的,这点也可以从前测对“ *3/10✖️3”意义表征的调查中得到印证,学生还普遍只是停留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对“求—个数的几分之几“相对缺乏认识。因此,这也是“分数乘整
数”开展教学意义所在。
基于此,教师以“3L装的
—桶水,喝掉了它的3/10”为抓 手,进而发展到“3L的1/2(半
桶)”、“3L的9/10”……不断丰富模型结构。通过整体比较、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