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课程教学评价大全【优秀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艺术课程教学评价大全【优秀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大全【第一篇】
摘要:针对高校由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紧迫要求,需要深入研究将基础课程建设为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和规律,探讨综合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本文以西北工业大学“普通化学”通识教育课程实践为例,在通识教育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普通化学”公共基础课为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框架结构,并论述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普通化学”;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通识教育,英文为“generaleducation”或“liberaleducation”,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在中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
一、通识教育的相关分析。
通识教育包括两方面含义:(1)专门的通识课程;(2)一种教育理念或教育境界。所谓大学教育,就是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培训,培养出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通识教育必然包含专业教育,但又超越了专业教育,实际上是二者有机融合的整体。通识教育是培育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的一种,不论它是哪种体现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知识素养,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正如布鲁巴克所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必须携手并进。同样美国学者阿诺德在《从通识教育走向自由教育》一文中指出:我们大多数人都希望高等教育能拓宽知识视野,培养批判思维和发展一种自由教育的意识,为此我们必须放弃使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想法。怀特海在题为《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的演说中指出,技术教育与文科教育对立是错误的,不涉及文科的技术教育不可能完美,不涉及技术的文科教育同样不能令人满意。在一个国家的教育系统中须有文科课程、科学课程和技术课程三种主要方式。英国教育学者戈登指出:通识教育既包括传统的自由教育,也包括科学和技术。通识教育的争论基本上集中在课程及课程均衡方面,大学通识教育的显著特色就是通识教育的精神贯穿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方面。
二、“普通化学”课程通识教育改革。
“普通化学”是高等工程院校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长期以来,“普通化学”的课程目的就是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层面。教学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着重于为学生知识面的学习扩充提供书面资料,并没有教会学生自己质疑、反思、分析问题,没有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培养重点,也就没有达到通识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为此,我们按照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对“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系统改革,促进了学生在人文情怀、历史眼光、科学精神方面的提升。课程教学改革包括以下几点。
1.调整“普通化学”课程教学目标,确定改革方向。通识教育背景下的“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加强化学现象与社会问题的有机融合,通过利用化学知识分析思考实际社会中的问题,获取灵感,培养语言表达、审美能力。通识教育背景下的“普通化学”课程并不是为了取得好成绩,也不是让学生记住书本上的定理公式,而是在讲授“普通化学”基础知识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严谨的科学作风,学会利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的能力。在开始该课程时,首先让学生清楚自己学习的目的,这样才能让学生轻松学习,热爱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与教师、同学进行沟通互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重新设置课程的内容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通识教育的内容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能为学生知识面的学习扩充提供书面资料,教会学生自己质疑、反思、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利用抽象概念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所有课程对他们以后的人生起到重大作用。化学是工程技术的基础学科之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与许多工程技术专业领域联系紧密。同时是生活的学科,与人类文明进步、百姓生活、人体自身、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密切相关。“普通化学”课程涉及基础化学课程的基础内容,是化学知识的基石和高度浓缩。以21世纪社会关心的重大问题(化学与能源、生命环境、历史文物、哲学等)为切入点,让学习者从化学角度展现人类文明发展史,介绍新知识,促使学生形成不拘一格的想象力,突显时代性。因此可以有大量的日常身边的实例供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这为开设好“普通化学”通识教育课程提供了保证。
3.实施问题/案例引导式授课,创新教学手段,提供学习兴趣。作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过程必须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否则教学内容越先进越广泛,学生将越感到茫然和疲惫,无法达到通识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在实践中,需要把教师讲授、多媒体课件演示、视频充分结合起来,能够生动地讲解课堂知识。教学改革需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习题讲解、实例分析等环节的取舍与编排上较以前的知识体系做一定的变动和优选,拉近基础课堂与学科前沿的距离,教学内容跟上国际学科的节拍。在课堂上精美图片、影像电子、学科前沿文献资料的大量应用,都充分体现出现在讲授内容的博大精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综合课程内容设计,为了使化学基础学科发展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必须贴近生活,兼顾学科知识的前后连贯性,按专题设计基于知识内容历史发展、原理应用的案例教学,每次课引入相关知识案例,分析相关理论,引出知识相关背景、原理、进展等,引导学生去了解此方面的知识情况,而不是仅限于掌握此科学知识。
4.改革课程评价体系,确保通识教育不偏离轨道。建立全过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发挥过程学习的导向机制。在学生学习环节管理方面,强化预习环节的管理。通过预习,让学生熟悉教学的主要内容,筛选出难点,使学生在听课时能把握知识的脉络和体系,抓住知识的重点,突出知识点中的难点从而有针对性的学习。在课堂讲授中,注意关键性、启发性提问,并鼓舞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后时间,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通过邮箱、qq讨论组让学生可以及时反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沟通,互相学习,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一步的了解运用。
三、结语。
通过以上改革措施,改变大学“普通化学”过多地强调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不足,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为学生知识面的学习扩充提供了书面资料,让学生学会质疑和反思,提高学生使用学过的知识理解、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达到通识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坚实的基础,有志于成为国家高层次的建设人才。
作者:尹德忠岳红耿旺昌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2010年12月版中译本)[m].李曼丽,译.北京大学,2010:45.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大全【第二篇】
三种教学法既可以各自成一体系,也可以互相结合来运用。三者都会极大的激发孩子身体中本能的音乐属性,可融入于声乐、钢琴、器乐、合唱、乐理、视唱练耳的教学中,是在校音乐老师及琴行机构教师都非常需要的学习科目。
1.奥尔夫:
奥尔夫音乐的最大特点是着眼于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开发,鼓励和启发他们自己去创造和编排。学生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接受到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同时,奥尔夫音乐可融入于集体课,让孩子懂得了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2.柯达伊:
其特色是以歌唱教学为主,从简单的单声部旋律到轮唱、合唱等歌唱形式,都是以演唱的方式来实施教学。儿童能在“唱”中学会呼吸、歌唱的技巧,各种音乐的知识和常识也能通过“唱”的方式来学习。
柯达伊教学法中有一套非常实用的手势——科尔文手势,可以让孩子通过视觉形象来感受音高的概念。
3.达尔克罗兹:
其特色是体态律动教学,立足于“听”音乐,它要求学生把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体验音乐中的各个元素,如节奏、旋律、和声、复调、曲式等。
三大音乐教学法是由国外流入中国,并且它们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下产生的,所以我们对于这些教学方法的应用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
不同的教学法将会带来不同的教学结果,所以我们需要将其融合,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应用在音乐教学上。
1.对于奥尔夫教学法,我们需要准备更为适合儿童的音乐教材,这种教学方式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我们可以选择儿童更为喜欢的民歌民谣作为音乐教材,并且融合舞蹈、歌唱等一些元素的创造性音乐教学来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不是单一的枯燥课堂,而是充满着音乐氛围的享受性课堂模式。
2.对于柯达伊教学法,音乐源于自然,源于生活,人声是最好的教学工具,在教学课课堂中,教学者应该通过无伴奏的歌唱,让学习者也跟着节奏学习。在一般的中小学教学课堂,这种教学比较普及,通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进行教学,从一开始的旋律,再到节奏感,最后再到乐谱的演唱来锻炼学生的音乐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学习曲调、师生合唱、轮唱等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通过民谣童谣等一些素材的改编教学,从小就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提高音乐素养,慢慢地掌握听唱读写的能力。
3.相比上面两种教学模式,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则更为开放,更加生动。这种教学法注重学习者音乐的全面发展,本着“人体本身就是一种乐器”的指导思想,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与普通的音乐课大致相同,但是有一个最大的区别,授课不是以教学者的讲课为主,而是通过听音乐用动作来表达音乐只是不以讲授为主,而是听音乐用动作表现音乐。这种教学方法强调“音乐是动的艺术”,音乐是动作和情感的表达,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动态的音乐教学。用肢体语言来表达音乐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容易亲身感受和聆听音乐,同时也更加深刻地了解音乐的魅力,使课堂教学更丰富多彩,更适合活泼的中小学生。比如随着音乐让学生进行走路再加之手脚的各种动作来启发学生的想象,使其畅享在音乐之中。这种开放式活动教学更受学生的喜爱。与坐着上课听讲相比,学生有着更大的乐趣,学生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加上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和即兴音乐这些元素,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音乐能力提升效果也比较明显。
4.柯达伊和奥尔夫教学法有着许多的共同点,二者对教学艺术和审美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标准和要求。但是奥尔夫教学法主要强调的是创新灵活性,不是枯燥的教学,是有着生动即兴活泼的课堂。我们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区文化特点融入自己的元素,加以改进,提高教学质量。而柯达伊教学法则是目前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是以全面的音乐教育系统为主,在音乐教材和较高艺术标准的基础下进行的教学。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它以大量的有特色的教材等教学资源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来实施有特色的中小学音乐教育。
5.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与之相比则有着更大的不同点,对于教学,学生不光要学会如何听音乐,教学者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所有感官,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来获得音乐的知识和能力。这种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让学生全身都融入音乐之中,培养学生的听觉和动觉,感知和对音乐的反应能力。
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根植于儿童自己“自然的生长土地上”,符合儿童自然发展法则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精心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特点,易被幼儿接受的乐曲,在不同场合出现不同音乐,能有效激发幼儿兴趣。如游戏时选用活泼的钢琴曲等。动人的旋律,明快的节奏促使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致顿然提高。如果教师生硬地要求幼儿唱一些难懂的歌曲,幼儿根本无法理解这些内容,也就无法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2、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要为幼儿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要增强教学的选择性与开放性。
3、教学内容的设计要适应时代需要,突出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同时要扩展和更新现有的幼儿音乐教育教学内容。
二、有了合适的教学内容,最具挑战的就是如何来运用手上的这份内容材料来施展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了。
1、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孩子们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前提。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指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应该为幼儿创设情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在进行唱歌教学时,借用美术、游戏、故事等表现形式,生动直观地把歌曲内容表现出来,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比如《十二生肖》是一首好听的、故事性很强的歌曲,教学中老师边唱边跳,让幼儿通过观看、欣赏,产生了要表现要学唱歌曲的强烈愿望。
2、运用多种形式,训练歌曲节奏。
第一步骤;运用儿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
儿歌节奏鲜明,富有韵律,很接近歌曲。在每次新授歌曲、出现新的节奏之前,要为歌曲节奏难点配上一个琅琅上口的儿歌,使幼儿通过朗读儿歌掌握节奏。例如:歌曲《拉拉勾》里出现了多个附点节奏,是幼儿较难掌握的。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教师有目的地训练,幼儿生动活泼、饶有兴趣地朗读,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发展音乐节奏感。
第二步骤;运用身体动作,训练歌曲节奏。
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也就是幼儿在无音乐、无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示出来,而不是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要启发、引导、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解释节奏,表达对节奏的认识。比如,在幼儿熟练掌握用手拍打的动作以后,教师要对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请幼儿用跺脚、拍腿、拍肩等动作代替拍手,训练几次后,再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创编其它能力和迁移能力。
第三步骤:运用歌词,训练歌曲节奏。
一首歌曲中的歌词,实际上是一首好听的儿歌。幼儿在掌握歌曲节奏后,教师出示歌词,要求幼儿自己将歌词填入节奏。这是节奏与歌词的同步训练,幼儿运用已掌握的节奏,成功地将歌词填入,他们会满足于自己的劳动,体验成功的喜悦。
3、启发引导,使幼儿掌握演唱技巧。
幼儿缺乏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高兴时往往用力喊叫,破坏了音乐的美感。因此必须指导幼儿处理好歌曲的快慢、强弱、连贯与跳跃的变化。如:表达高兴时要唱得欢快、活泼;抒情时则要连贯、柔和;表达悲伤时则要缓慢、低沉。例如,幼儿演唱《大母鸡》这首歌曲时,启发幼儿通过自己的感受,寻找处理这首歌的方法。大母鸡在生蛋的时候应该表现的怎么样,(用力,辛苦)生了又多又大的蛋它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开心的快乐的)。
4、运用已有知识,鼓励幼儿大胆进行创编。
幼儿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运用已有知识,创编简单歌词,能给幼儿更多的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和勇于创造的机会,这无疑对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大有好处。如在进行创编活动《颠倒歌》的教学中,启发幼儿根据原有作品的歌词创编一首新的歌曲内容。这首歌曲原内容是:小小老鼠树林里面称大王,大狮子害怕那个小老鼠,蚂蚁扛大树,大象没力气,事情全颠倒,哈哈你说多可笑!为了便于幼儿创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凭借想象、记忆进行创编。教师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幼儿自己商量创编新的歌曲内容。如:公鸭会生蛋,母鸭嘎嘎叫等等,启发幼儿边编边唱。最后,每组幼儿上台表演,大声地唱出自己的创编作品,这样既激发了幼儿的表现欲望,又提高了幼儿创造的积极性。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大全【第三篇】
在艺术设计的各专业教学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设计课是主要组成部分。一个专业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反映在专业教学的水平上。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不仅要加强专业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加强基本训练;还要通过教学,加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设计理论方面的建设,引导学生重视专业理论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也是专业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专业理论,除了教师课堂理论讲授外,还要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实践中,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研究专业理论问题。
专业教师所进行的理论讲授、示范作品分析、课堂作业辅导以及中间小结和全课总结,是专业理论教学的几个环节。通过这样几个环节,使学生初步了解所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认识专业的属性和特征,了解作业方法和要求。专业理论的讲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从理论上提高认识,使专业学习避免盲目性,能够按照教学计划进度表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
目前,艺术设计学生大部分是由喜爱绘画的考生报考进来的,入学前对于艺术设计了解甚少。所以专业教学要引导学生从一般绘画理论进入到艺术设计专业理论,尽快使学生纳入专业要求的轨道,把精力投入到专业基础和专业设计的学习中去。
对于专业的学习,特别是对专业理论,最初阶段有部分学生不是很感兴趣的,有个别学生产生厌学的思想,这当然与专业思想有关,同时也是学生缺少对专业的了解和喜爱,思想和兴趣还停留在绘画方面。此外对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还有一个了解和适应的阶段。根据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应对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多加强专业性特点。另外,还有些学生,对专业实践有兴趣,比较注重技巧和方法的学习,完成作业很努力,装裱很漂亮,但存在着忽视专业理论的倾向。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不只是由于专业化和课程的设置与需要,其根本原因还在于蕴藏其后的“功利”意识。这种学生,在作业方面可能表现出较好的成绩,但是从长远观点来看,对今后的发展是不利的,有的学生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到高班时就会出现,因缺乏专业理论修养,影响业务进步的现象。
为了提高专业教育的质量,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在专业教学中只注重作业实践是很不够的,教师还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加强专业理论方面的学习。在专业实践中有计划地加强辅导,从理论上分析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总结一点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认识学习专业理论的重要性,从而逐渐引起学生对专业理化的重视和兴趣。
通过作专业笔记,可以使学生把模糊的问题,经过思考,加以总结,使之清楚、明确、有条理,引出一些新的认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专业实践和笔记形式的总结,使认识逐步深化。在专业教学中,从课程一开始就提倡学生作笔记。这种笔记不应是只记教师讲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的心得、体会、理解认识记录下来。这不是记录本,而学习札记,要有自己的看法,要有所得、写所感,言之有物,哪怕是不全面的,日后通过实践,自会得到修正。
作专业笔记,是一种学习手段,而不是目的。作笔记要动脑子,要进行一番回忆和清理,即便是随时作笔记,仍然存在回忆的因素。作笔记促使再一次的“思想劳动”。笔记是为了以后查看,如果不看,就失掉了作用。“温故而知新”,读自己的笔记,也是一种学习,会有新的收获。在笔记本的边上留出一点空白,可以补记,可以批改,自我检查,自我督促,有利于推进学习。
在有些专业基础课中,如:基础制图、室内效果表现等,要进行临摹作业,对此更注意从理论方向分析一些规律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加深认识和理解。不然就可能出现单纯描绘或机械复制现象,停留在作业的表面效果上。进行这类作业,特别是对优秀作品的临摹,更要强调作笔记,或是在作业的空白处,作简短扼要的文字分析。这种文字工作,并不是学生做文章,牵强附会地拼凑,而是结合实际的点滴认识,作较为贴切的`分析,不求面面俱到格式严整,要求实事求是从至少一个方面深入,通过自己的头脑思考,有一点自己的认识,作一点理论阐述。
在专业设计课中,从设计构思、图纸绘制到工艺制作的整个设计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最为活跃,体会和认识也最多,在反复修正不断完善之中,收获也最大。已学的问题,在这里得到消化;对一些尚未接触到的问题,也会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的见解,实际上就是对专业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重视设计作业质量的提高,精益求精,这是对的。但却忽略了在提高过程中把每阶段的收获及时总结,时间久了,容易遗忘,这是很可惜的。专业老师应督促学生在设计制作完成后,进行展示讲评及时总结。同时开展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只要安排一天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翻看自己的笔记、讲义和有关书籍,从理论上总结专业设计中的一两个问题,就能够有所深入,而且也会得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使学生从理论上总结专业设计实践,更主要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和巩固已学的知识,使认识深化。
学生在专业课阶段的课外学习,直接影响学习的质量。所以有必要从课外学习的方法到内容,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提供课外学习参考书目。文章的目录索引,可以帮助学生把课余时间有效地利用到专业学习上来。把形象资料的收集、构思草图的积累、学习心得的随记、文字卡片的摘录以及网上所查的资料和相关内容等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这是课外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为撰写毕业论文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今后从事设计以及继续深造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上面所谈的专业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几个问题,大部分都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而是利用课间或业余时间来完成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最初阶段,把精力集中在专业学习上,思想不到于还停留在基础课阶段,跟不上学习进程。否则,课上学专业,课下却把精力放在绘画基础上,专业肯定是学不好的。专业课主要是进行专业实践的课程,不能因对专业理论学习的重视而占用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要强调在专业实践中注重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在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完成作业的情况下,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不仅手勤脑也勤,在动手的同时多动脑筋思考。当今教育理论由培养“专业型人才”到“综合型人才”的变革历程,更加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大学生,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研究精神,师共同配合,从而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2]方芳.试论现行高等教育实施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今日教育,2004,(1).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大全【第四篇】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使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因地制宜地快速进行改革,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艺术设计课程改革必须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各项原则为依据,以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教育为基础,突出能力培养,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加强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为保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教育规律,突出“面向基层、面向工程、面向生产一线”,着眼于基层.
作者:王文权姜敏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刊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ld年,卷(期):“”(7)分类号:g642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改革适应性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大全【第五篇】
内容摘要:设计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动态体系,有理性的方面,也有感性的方面。本文从历史发展对设计评价标准的影响方面入手,论述了设计从最初的生存方式设计发展为现代的生活方式的历史进程中,设计评价的变化。好的设计就是创造一种健康的、善意的、和谐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设计评价需求设计理念。
随着设计理念的不断成熟,设计的评价系统也日趋完善。但是要对产品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同工业设计本身的概念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一样,设计的评价体系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不仅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的分析论证,同时也处处显现出耀眼的人文的光辉。
正因为在对设计的评价中,会有一些与人的情感有关的感性的东西存在,设计的评价标准就具有了一定的不确定性。设计评价系统的完善性也是相对的,它不仅受到国家、地域、民族、文化的影响,同时具有浓郁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设计源于对人的需求的满足,在人学习造物的初始,设计仅仅是一种生存方式。这时的设计是朴素的,因为它只要满足人生存的最基本的`要求就足够了。但同时它又是最实用最有效率的设计,可能任何一点设计的失误都会导致使用者失去生命。实践的检验为设计提供了最简便合理的评价标准,即使时至今日,对许多这一时期的物品我们仍然是心存敬畏,越是简单就越是与设计的本质接近。
物质的丰富使人不再仅仅满足于生存的最基本需要。我们发现设计渐渐出离了原本的目的性。随着技术的发展变革,特别是现代工业生产的机械化规模不断提高,人的需要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设计从一种生存方式转变为另一种生活方式。一方面,人们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而另一方面,又无疑增加了人们的惰性和无休止的欲望。现在,在中国的大多数城市,私家车的拥有比例逐年都在增长。与生活的舒适和出行的方便同时到来的,还有环境的污染和城市交通的压力。经济的增长也刺激着人的消费,人似乎不是自己所制造出来的物的世界的主宰,而是它的奴隶。激烈的商战经常会想尽办法刺激人的种种欲望,而设计却在不经意的时候,成了商业化不良导向的帮凶。
在这样的状态下,设计的标准是混乱的,甚至是背离了设计的初衷。设计为人们提供了许多人们其实并不需要的东西,但人们却意识不到这样的产品对人的正常生活的侵蚀。人心迷失在过度丰富的物的世界中,这不由让我们想起了几千年前老子的一段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当今我们所拥有的视听技术、数码技术、网络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感官的需求,可是人们仍然会觉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就是设计所应该倡导的?能够满足人们无限增加的欲望和需求的设计是否就是好的设计?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设计的内涵和其评价的标准。那么设计终究应该走向哪里?设计对于我们的时代,又该担负怎样的责任?一方面是极其丰富的物质供给,另一方面却是精神的不安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把设计作为一种全面的素质来看待,它不是商业的附属品,也不只是一种职业,设计更应该是一种健康的、善意的、和谐的生活方式。
首先,设计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所倡导的就不应该是一种穷奢极欲的生活态度,而是在物质与人的心灵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为人的精神寻找一个家园是设计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任务,特别是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互联网如此发达,人们更加容易陷入种种虚幻的感官刺激之中。设计需要找出一种方式,使人更为健康地生活。设计对人的需求的满足不是被动地迎合,而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引导,通过产品的教育功能,把自我的设计理念与生活态度融于之中。
其次,设计作为一种职业,总是会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然而设计师也应具有的是关于设计的一种理念和道德,设计的善意有赖于设计师的良心。功利性和职业操守间的斗争是设计师们经常面临的极大挑战。商业活动必定追求利益与价值,设计应该扮演的角色是在个人利益与全体利益,短期效益与长远效益之间权衡轻重,并创造性地找寻出解决之道。在工业设计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有计划废止”这样的纯商业化设计,通过不断地推出新产品而使原有产品失去其价值。这不仅是对人类资源的最大浪费,同时也使设计的评价标准发生了极大的误差。设计的本意是让人更好地生存与生活,而不是一种谋取利益的计谋。
最后,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创造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现在设计中,就是对设计中人的要素的重新考虑。设计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而这里的“人”不是某个人,也不是某个国家的人,甚至也不是某个时代的人。它是指“人的全体”。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为满足自我的需求,而过度地消耗资源,那么,后代人必然会面对更多的困难和压力,这就是所谓的“代际不平衡”。同时,设计中的“人”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和谐的生活方式也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产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合理关系。在设计实践中,倡导使用无污染、可降解、可回收的绿色材料,不仅保护人本身的健康,同时也保护了自然环境。还有通过组合设计、循环设计等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使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化,避免了对自然平衡的过度破坏。这些设计的方法,都可以使人能够与自然更加和谐地相处。更重要的是,使人的心灵与自然达到一种和谐,只有这样,人的满足感才会从过度的依赖物质中解脱出来,找到心灵的宁静和幸福。
当我们把创造一种健康的、善意的、和谐的生活方式作为设计的最终目的时,也为设计找寻到了一种评价的标准,那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下,对设计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反思。
参考文献:
[1]何人可编《工业设计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
[2]尹定邦编《不断扩展的设计》,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大全【第六篇】
中国不同的区域拥有不同的风土人情,由此逐渐衍生出不同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与宫廷艺术、文人艺术相对而言的,是广大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而创造的世代相传的艺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人对于本土民间文化的认识不足,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生活地区的民间艺术知之甚少。因此,传承民间艺术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教学。
中加强地方民间艺术资源运用的意义。
如果需要上色,后期还会用颜料填色。学生可以通过京剧脸谱、花鸟山水、常州老房子变迁、卡通、科幻等题材,反映中国心、家乡情、儿童梦。经过学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学生通过学习民间艺术技艺,养成了养了勤于动脑动手的习惯,并能认识和切身体会传统劳动技能的意义、价值。
二、小学民间艺术教学的内容选择与教学模式探索。
民间艺术教学模式多种多样,相对于以往的美术教学方式,民间艺术的教学更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美术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民间艺术教学一般有以下四种教学模式。1.课堂教学模式。这是较为常见的教学形式,在此不再展开论述。2.课外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模式。这种模式是让学生利用课外活动、双休日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地方民间艺术。该模式适合学习一些制作工艺有一定难度、工具材料要求相对复杂的内容。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学习常州留青竹刻、常州烙画和常州梳篦制作工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模式能够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解自己平常较少关注的民间艺术,从而为保存、弘扬民间艺术培养受众,让更多的学生在相应的文化情境中更加热爱优秀的民族文化。3.开放式教学模式。教师可采用请民间艺人进学校和到民间工坊去的方式开展教学。请民间艺人进学校即邀请当地民间艺人走进课堂教学,让学生亲身体会民间艺人的创作过程。如,教师可邀请留青竹刻、常州梳篦、金坛刻纸等项目的传承人走进教室为学生授课,让学生通过和民间艺术传人面对面接触,走近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感受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到民间工坊去的方式是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参观一些民间工艺制作工坊、民间艺术博物馆等。如,教师可带学生前往市民广场欣赏走马灯、荡路船等民间艺术,到农博园欣赏农耕文化。4.竞争式教学模式教师在开展常州民间艺术教学时,可通过小组比赛,设置一些奖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一、二年级的学生。在竞争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获得教师的表扬、赢得荣誉的渴望,能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民间艺术课程。
三、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增强动手动脑的能力,养成耐心、细致的品性,感受常州民间艺术的独特之处,培养对常州民间文化的兴趣。学生要在生活中掌握知识、探究知识,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在实践中成长。在美术教学中应用民间艺术,可以建设民俗文化课程资源库,建构主题式民俗文化课程目标体系与内容体系,开设校本课程,推动非遗文化的研究和推广,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民间艺术,学会保护、传承民间文化。
作者:周心怡单位:江苏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大全【第七篇】
理论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当前很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并不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我们应该从学生本身、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学校的保障三个方面来不断完善,改变这种现状。
理论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系统地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可以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有些从设计院校毕业的学生,甚至连“包豪斯”“工艺美术运动”“后现代主义”等这些词语都搞不清楚。当然,出现这种现象有很多客观的原因,但归根到底还是认识上的问题,是对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
很多院校将自己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上,要求课程设置实践性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但是这并不是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忽略专业理论课程。旷课、打瞌睡、看小说、交头接耳等现象经常会在理论课程的课堂上出现。
笔者认为,影响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学生和老师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对理论课缺乏兴趣,认识不够。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知识都抱有极大的兴趣,但由于其理论水平、知识经验的限制,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理论课程往往设置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对于这两个年级的同学来讲,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没有认识到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是一种什么关系,也没有认识到后面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什么样的理论课程来奠定基础,所以不知道理论课程会对专业课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理论课丧失了兴趣,学习就会毫无目的可言,更谈不上方向和结果了。其次,教师授课方式有待改进。经常会有学生谈论某某老师的课上得好,某某老师的课一点儿意思都没有,这也就说明学生对老师的授课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认识和兴趣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对这门课程的授课方式和态度。有些院校的理论课老师还固守着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从头念到尾,根本没有问题的引入、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没有教与学之间的穿插,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艺术设计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艺术理论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视野宽、观念活,较少条条框框,敢于冲破常规去大胆创造和表现新的内容和形式,思想倾向比较复杂,自我意识强,个性张扬。要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正确的学习心理,必须首先从思想上使其认识到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理论课程主要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一方面,作为学生要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态度端正了,自然而然会激发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老师的授课,充分调动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
另外,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正确的学习心理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关系。首先,学生应提高自身素养,充分认识理论课程的重要性。现在并不缺少熟练掌握各种软件的设计者,软件只是一种工具,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设计思维,素质全面的设计人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厚的理论知识,才可能用设计来表达人文思想,体现人文精神,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老师应激活课堂,勇于在教学上有所创新。加强引导需要老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认真研究教材和教学资料的基础上,适当地调整讲课节奏,改善传统的授课方式。如:理论课程的内容比较枯燥无味,可以将教材的内容“问题化”,让学生从问题的角度进行思考,对问题进行追问,梳理教材的来龙去脉,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理论思维的训练;教材的部分章节可以由学生组成讨论小组进行讨论,针对某一观点或现象展开讨论,并将各组的讨论结果在课堂进行交流,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不停地讲的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具体的工艺美术作品或设计作品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作品的历史时期、创作背景、主要风格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充分利用新的网络资源调动学生参与理论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熟悉基本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前沿动态,开阔眼界,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将乡土美术融入到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来,乡土美术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把乡土美术的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指导现代设计,在相关的章节展开讲述,可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
当然,学校的重视是理论课程良性循环的有力保障。作为学校和院系来讲,要保障理论课程的教学顺利进行,不能一味增加实践课程的时间,而削减理论课程的必须课时。学校应该从师资建设、资料储备、硬件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完善。
众所周知,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不仅要熟悉中外艺术设计史论,同时还要关注当代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开阔视野,加深文化艺术修养,增强专业发展的后劲。设计师通过对古今中外艺术设计的欣赏、分析、比较与借鉴,可以获取广泛有益的启迪和灵感,避免片面性、狭隘性错误。总之,理论课程的教学,更多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些观念和思想性的东西,包括培养他们作为设计师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理论课程知识的传授,可以培养具有思想文化、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的高素质的设计人才,从而达到艺术设计教育的最高目标。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大全【第八篇】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初中生也面临着过重的学业压力,整天想着如何学习更多的知识,如何提高分数等问题。但是,这也让他们将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了学习上,反而忽视了体育锻炼,也就让初中生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精力越来越差。对此,教师就必须设计充满趣味性的体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提升自己的体能的同时,还能够释放他们所承受的文化课的课业压力,更能够使其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来面对文化课的学习,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做到学习、健康两不误。下面,笔者从设计多样化的体育锻炼活动、展开小组活动、使用多媒体技术三个方面,讨论在初中体育课堂中展开趣味性教学活动的具体做法。
一、设计多样化的体育锻炼活动。
初中生的个性、品质等都处于形成的关键期,好奇心较强,任何一种单一的、重复的教学活动都无法对他们有长久的吸引力,因此,要想实现趣味性教学,激发初中生对体育课堂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必须设计多样化的体育锻炼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堂中接受多?踊?的训练。多样化的体育锻炼活动不仅包括体育技能的教学,还包括课前准备活动,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使教学内容充满趣味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体育活动保持期待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带领学生做课前准备的时候,并不经常让学生围着操场跑步,而是经常为学生准备跳绳、毽子等多种学习工具,让学生进行课前热身准备。“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虽然初中生的生理不断趋向成年人,但是心智还不成熟,因此,我常常在教学中准备一些体育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参加体育锻炼。比如在短跑训练中,为了避免教学的枯燥性,我准备了“喊数抱团”的游戏,让学生围成一个大圈,每当我喊出一个数字,如“5”,那么五个学生便要迅速抱在一起。这个游戏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反应力、短跑能力等,还可以大大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大部分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都感到十分愉悦。我也常常在体育课堂中组织学生开展比赛,比如,足球比赛、跳远竞技等,让学生在浓厚的竞技氛围中进行锻炼。
二、开展小组活动。
体育教学中所包含的锻炼内容多种多样,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都是将所有的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为学生示范,学生进行模仿与练习。但是,就如每个学生的智力发育水平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身体素质也有所差异。因此,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应该组建兴趣小组,将有着同样锻炼兴趣或需求的学生分在同一组,如此一来,教师便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得体育课堂变得生动、多彩。我们班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从小看《灌篮高手》等与篮球有关系的漫画、影视资料等,对篮球的学习兴趣很大,于是,我将他们组成“篮球小组”,为他们多提供一些打篮球的机会,并且教给他们一些打篮球的技巧;我们班有个女生从小学习艺术体操,于是,我让她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艺术体操,并且让感兴趣的学生志愿加入到“艺术体操小组”中,让这个女生与教师一起进行艺术体操的训练教学等等。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在体育课堂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某个兴趣小组内,他们的锻炼积极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互联网+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体育学科虽然无法与文化课享有同样的教学地位,但是它对于提升初中生的身体素质的积极作用得到了人们的不断关注,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个机会,将多媒体技术与体育教学联系起来,为体育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也让学生学习更加全面、丰富的体育知识。比如,在讲述篮球中“三步跨栏”的动作要领时,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所以教师的演示并不能让所有的学生进行观察,于是,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找到了nba中经典的三步跨栏动作,并且通过慢放、暂停等让学生掌握这个动作要领。
总而言之,教师必须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出充满趣味性的体育课堂,让每个初中生都能够产生“我要锻炼”的意识。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组建兴趣锻炼小组,并且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体育课堂充满人文性、多元性、趣味性,进而让初中生爱上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