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趣谈教学设计【汇集4篇】
【导言】此例“京剧趣谈教学设计【汇集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京剧趣谈【第一篇】
关键词:梨园风采;京剧;教学设计
去年暑假开学,我任教八年级音乐,翻开目录感觉头都大了,第二单元《梨园风采》除了京剧的欣赏,还涉及京剧的学唱。我认为:学生对这一单元肯定不感兴趣,课堂上又会出现死气沉沉的气氛。
去年听了省优质课《唱、念、做、打展梨园》,这节课可谓是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学得投入。同样是学习京剧,在那节课中孩子们不也是兴趣盎然嘛!我就有一股也想尝试的冲动,有了这样的想法,我觉得还得先从自身努力,对这一单元的内容精心设计。因此,在课余时间我就早早地对第二单元进行了备课,熟悉教材,网上收集相关知识,学唱唱段。
我觉得京剧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兴趣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对课堂作了精心的设计。
课堂首先要让学生走进京剧的氛围,课堂导入我选取了2014年春晚上的戏曲联唱。这一段作品短小精悍,能够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学生基本上都听过,相对比较熟悉,通过唱段中人物的特征又很好地衔接到京剧行当的教学。
京剧唱段的欣赏在这一单元占很大比重,在欣赏每段音乐前,我对提问进行了设计,做到了有效提问,同学们的“听”和“思考”就有了针对性。如,在欣赏唱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时,我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生角的嗓音有什么特点?唱段的节奏、速度怎样?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人物的情绪、性格等。
学唱《儿行千里母担忧》时,我先带领学生“吊嗓”,找到演唱京剧的感觉。再学习京剧的咬字,碰到不好学唱的句子时,我就谈自己对句子的感触。一堂课下来,学生已经能跟着节奏、打着板唱得有模有样了,几个平日里调皮的孩子也唱得很带劲,这说明课堂已经激起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
京剧趣谈【第二篇】
关键词: 艺术类高职 京剧专门用途英语 需求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文件精神,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应该沿着以应用为目的的方向进行改革。同时,国家和天津市颁布的关于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都明确提出,要“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发展壮大演艺、影视、导游、会展等文化和服务产业”,“抓紧造就一批精通外语、善于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的人才”。由此可见,要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应该努力使英语课程内容满足学生专业和未来职业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高职学生朝着“语言+专业”方向培养。因此,笔者开展了相关需求情况调查,旨在进一步了解艺术院校英语教学现状,进而分析艺术类院校开发京剧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的必要性及应开设的课程内容。
二、研究现状
(一)我国职业教育中ESP发展现状
刘润清先生早在1996年就指出,将来英语学习的一个重大变化可能是不再单单学习英语,而是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十余年来,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沿着以应用为目的的方向进行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然而,总体来讲,国内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ESP课程建设有待完善:首先,目前我国还未出整的、统一的ESP课程设置方案;其次,教材和师资问题也构成了ESP课程不能得以充分发展的原因。
(二)国外研究现状
ESP是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英文缩写形式,是能够使学习者实现英语知识和技能专门化的应用型课程。我们从全球专门用途英语(ESP)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期刊《国际专门用途英语》所刊登的文章中,可以分析出国际范围内职业教育中ESP的研究动态。统计此刊物426篇文章的研究方向,我们了解到职业英语方面的ESP论文占%,具体来讲,在80年代初、中期,此方面的文章数量较多,而从90年代初期至今数量较少且数量基本保持不变。这正说明了国际范围内职业教育中的ESP存在很大学术空间有待研究者探索。
三、研究的意义
进一步了解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及学生对英语课的实际需求,并全方位掌握文化艺术领域专业英语的应用情况,进而较全面地分析艺术类院校开发京剧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的必要性及应该开设的课程内容,为艺术类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开发提供现实依据。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访谈。
(二)研究对象与数据采集
本次京剧专门用途英语需求问卷调查以天津艺术职业学院京剧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共计170份,回收问卷170份,有效问卷165份。访谈对象是京剧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及热爱京剧的外籍人士。问卷中典型题目的分析将在第五部分给出,下面呈现的是访谈记录。
访谈记录1:
被采访人:赵某某,国家一级演奏员,工京剧打击乐,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问题一:听说您上世纪90年代被南开大学聘为教授,当时您主要教留学生什么内容?
回答:我当时教南大的两个美国留学生,教他们打鼓,总共上了一个学期的课。
问题二:留学生对京剧感兴趣么?
回答:我教的这两位留学生对京剧非常感兴趣,他们学京剧时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他们一直努力克服,最终圆满完成了一场汇报演出。
问题三:我们现在计划开发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对于京剧专业英语来说,您能否回忆起留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京剧问题,我们可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
回答:首先,外国学生都觉得京剧很深、很神、很玄妙。他们对京剧华丽的服装非常喜爱,尤其是一些夸张的设计,如“水袖”、“吊鱼”、“靠旗”等。此外,大多数外国人(尤其是留学生)觉得京剧脸谱很玄妙,他们经常会问什么人勾这样的脸谱及原因,不同颜色脸谱表示的含义。
访谈记录2:
被采访人:关某某,天津青年京剧团高级舞美师。
问题一:关老师,您工作30多年,有很多出国演出京剧的机会,我想知道,您在国外演出京剧时,观众的真实反应是什么样的?
回答:英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观众对京剧很喜欢。我们演出结束后,观众把我们围住了,几乎是里三层外三层。
问题二:那么多的观众,交流时翻译得过来么?咱们演员自己要是能自己用英语给外国友人介绍京剧岂不是更好?
回答:说的是啊。只有一个翻译,根本译不过来,要是演员自己会说就太方便了,哪怕能简单地用英语介绍京剧也行啊。
访谈记录3:
被采访人:宋飞鸿,京剧名票,旅美“优秀华人创业家”。
问题一:宋女士您好!我早就听说您出身梨园世家,您父亲宋宝罗既是中国一代京剧名优,而且您本人也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您能介绍一下么?
回答:谢谢你的关注!我对中国文化艺术是情有独钟的,踏上美国新大陆后,我深深感到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非常不容易。所以我后来就自己开了一家书店,有近4000种英文版的中国文化图书,内容包括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国的舞蹈、中国服装、中国京剧等。
问题二:以您旅美几十年的经历,您觉得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地位如何?还有在对外交流中语言算不算是一个大障碍?
回答:中国的地位在美国人眼里越来越高,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向美国人民推广中国文化。在艺术领域进行交流时,语言可以说是一个障碍。搞艺术的人不精通语言,精通语言的人又不太懂艺术,缺少复合型人才。
五、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问卷数据分析及讨论
问卷调查典型题目数据统计如下,虽然过半数学生(占%)对学校的英语课感兴趣和不确定是否感兴趣,但仍有%的学生对学校英语课“非常不感兴趣”。过半数(占%)的学生认为现行英语教材没有趣味性,这个数据也许能解释学生为何对英语课不感兴趣。绝大多数学生(占%)学习英语课的动机是通过学校的考试和将来找到较好的工作,他们的动机属于工具型动机和表层动机,即把英语当做一种工具,这恰恰符合专门用途英语(ESP)的特点,即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实用价值高,同时说明ESP课程的开发是符合学生需求的。对于教师结合艺术专业知识来讲授英语课,有%的学生表现出感兴趣,%的学生选择了“不确定”,这充分说明了学生从内心对学习专业英语知识的渴望。
综合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不难看出,学生希望英语教学内容与所学专业、未来职业密切相关,这正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所在,是专门用途英语(ESP)的起点、焦点和精髓。经过认真的调查与分析,课题组确定将ESP课程开发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瓶颈的突破口,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发出以多个艺术类专业为依托的、独具特色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进而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文化艺术人才。
(二)访谈分析
从访谈记录不难看出,艺术专业英语知识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讲是多么重要,对他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必须的条件。这样的调查结果给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的开发不仅提供了有力支持,而且为我们带来了可贵的灵感。
六、结语
需求分析结果表明,从学生角度来讲,京剧专业学生对于ESP课程具有较强的动机和较大的兴趣,这是我们进行下一步课程开发研究的最强动力;从教师角度讲,教师不但要在内容上开发出更多与艺术专业相关的学习资料,使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更加贴近学生,还必须使用先进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有意义的英语学习中。
参考文献:
[1]Tom Hutchinson & Alan 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University Press,1987.
[2]陈兆军,庄福星。高职公共英语中ESP教学模式需求分析研究。中国ESP研究,2011(1).
[3]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颁布/试行,2000,10.
京剧趣谈【第三篇】
1907年2月,“春柳社”在东京骏河台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礼堂内搬演《茶花女》。100年后,日本规模最大的话剧院团――东京民艺剧团来到上海,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牵手演绎《双城冬季》。
对于这次合作,总导演吕凉十分感慨。早在四年前,编剧喻荣军便把部分剧本寄给了日本同行,并提出合作意向,对方也给出了积极回应。然而好事多磨,该计划一搁就是四年,直到在中国话剧诞生百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5年的2007年才“终成正果”,这大概要归功于“缘份”的安排吧。
日方导演秤屋和久总是面带微笑。他不愿多谈四年来所遇到的创作上的困难,只是不断提及日本政府在立项资助上给予了很大帮助,促成了此次剧团的上海之行。此外,秤屋还谈起了两个剧团的友好往来历史。上世纪60年代,上海人艺的《家》作为中日友好交流项目赴日演出,东京民艺剧团正是接待方,秤屋还有幸参加了翻译工作。1992年,他又参与了中日合作话剧《东京的月亮》并随团来沪演出,对这个城市有着良好的印象和浓厚的兴趣。
求大同存小异
《双城冬季》的合作方式颇为特别――中日双方先是各自排练,在演出前几星期由日方来沪合练串排。由于文化、观念等因素,双方的演出风格存在一定差异,但吕凉对于跨文化的双语戏剧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试图用戏剧情境来呈现两种文化的对话。由于时间较紧,吕凉对于《双城冬季》在形式上的捏合还略感遗憾。他说,目前只能用一种平行的叙事方式来强调两者的“同质”面,而对于创造“交流对话”的情境还值得进一步探索。
中方导演滕学坤则从更具象的角度来看待这种融合方式。他说,日本演员和中国演员在表演技巧和观念上略有不同――中国演员受斯坦尼影响,讲究起承转合、矛盾冲突,表演方式比较戏剧化;日本演员则更接近自然状态,有生活流倾向。合练初期双方节奏相差很大――中方较快,戏剧矛盾冲突较强烈;日方节奏显得稍慢,剧情显得淡雅缓和。
秤屋和久显然更注重双方表演方式的“同”的方面。他说,双方在合练过程中虽有时会发生交流困难,然而于不经意间达成的共识显然要比困难多得多。他们试图用一种普世共通的空间来消磨上海与东京的城市差异,用现代东方人的伦理观念来融合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当代情感历程。
小剧场 多元化
吕凉、滕学坤、秤屋和久对于小剧场话剧有着自己独到的想法。
曾成功执导《去年冬天》的滕学坤承认,小剧场白领戏剧的盛行有着它的价值和现实合理性,“因为它贴合了城市戏剧消费的主流,在时尚元素运用上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不过滕学坤同时指出,戏剧不能只为迎合消费而存在,白领戏剧不应成为主流,“而是应该像外百老汇那样成为一种支流和补充”。
京剧趣谈教学设计【第四篇】
《京剧趣谈》选入教材本单元,旨在使学生感悟艺术的高妙,受到美的熏陶。课文分两部分,作者的编写意图是想通过这两方面的介绍使学生对京剧这门艺术有一些了解。第一部分《马鞭》是为了向学生介绍京剧表演中利用虚拟的道具来表现真实生活的特点;第二部分《亮相》是为了向学生介绍双方打斗场面的表现手法。文章语言严谨,生动有趣,说理清楚,可读性强。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中“驰骋、尴尬、虚拟”等几个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京剧表演的特点及运用的说明方法。
3.想象京剧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京剧表演特点的说明方法。
教法:为了紧扣大纲,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了尝试教学、变序教学等多种方法,利用多**软件,运用“以读代讲”“尝试练习”“点拨议论”的方法。重视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合作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渗透“读”“思”“议”“悟”“勾”等学法。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喜欢京剧吗?说一说你喜欢的京剧名段吧。
2.教师板书课题点明“趣谈”。“趣谈”是什么意思?
3.“京剧趣谈”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二)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1.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新词及不理解的词。不理解的词可在小组解决,也可查字典解决。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词语。
2.巩固练习,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检查学生理解词语的情况。 3.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把它画出来,提出来和同学们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4.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读书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京剧的哪几种艺术特色?(一是利用虚拟的道具能演出得具有神韵,二是奇特的亮相表演能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四)重点讲读,体会写法。
1.但是,舞台的空间总是有限的。要表现骑马的一个场景,应该怎样来实现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这个问题。
2.用虚拟的马鞭来表现骑马,成功吗?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指导:演员用马鞭来表演骑马很成功。主要表现在:骑马人特定和优美的姿态能鲜明地表现出来。马鞭拿在手里,演员可以很**地做出各种动作,表示出各种意义。
3.京剧中有些虚拟的道具一样感觉可使用,为了说明这个事实,作者举出了哪两个例子?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然后回答。五、出示要求,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要求:自读《亮相》一部分课文,看看作者讲出了京剧的什么艺术特色。想象自己是一位解说员,要向外宾们介绍京剧的这种艺术特色,想一想,你准备从哪些方面按什么顺序来讲呢?
2.提示学生注意讲出以下两点:
(1)双方交战正激烈时,演员的动作忽然停止。此时无声胜有声。
(2)双方交战,一方败阵逃走,另一方不去追,反而在原地耍“杂技”,凸显人物英雄气概。
3.学生当解说员,模拟场景练习解说。
4.思考讨论:作者在介绍各种京剧艺术特色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上一篇:《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4篇
下一篇:踏雪寻梅教学设计(精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