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设计精彩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单元教学设计精彩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单元教学设计【第一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单元设计;整体教学

小学新课改自2001年就已经开始实施,小学英语教育新教材的采用已经有几年时间了。随着新课改和新教材的引入,小学英语教学从内容到策略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变革传统英语教育教学设计,突出整体教学的优势,开展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进一步挖掘新教材的价值,促进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的双重提高,

是小学英语教学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1.需要考虑的基本元素

在诸多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虽然受到教材编排、学生学习能力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语言知识、英语文化、语言能力和英语思维这四个基本要素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

2.整体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教学设计实质上来说主要突出的是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教得如何。因此,相应的单元整体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通常为:分析―设计―评价―反馈修正,这和普通教学设计模式一样。

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为了以实际案例生动分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本文笔者采用新版牛津英语一年级英语教材相关模块为案例展开分析。

首先是分析。教学内容:第四模块,该模块共计三个单元内容。

Unit 1 on the farm教材分析:单元主题为on the farm,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用kitty和grandma去参观动物园这一话题,设计谈话语境,运用给定的语言结构,向学生介绍一种喜欢的农场动物。学生分析:知识基础方面,学生通过之前的英语学习,对于表示动物外形的形容词,如:fat/small,对表示动物动作的jump,swim等已经掌握,加之孩子们在平时的动画等影视作品中可能已经见过这些动物,因此在用到这些词描述动物时,大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陌生。在能力基础方面,由于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英语学习,孩子们已经能够听懂并运用简单的课堂用语去描述话题了。而困难之处在于学生首次接触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对于用It is...句型描述动物有时会出现句型混乱。

其次是设计。设计主要分为目标、内容、策略和过程设计四个方面。在目标设计上,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强调的是整体目标与单课目标的关系定位,整体不是各个单课目标的简单叠加,二者之间是在知识环环相扣的基础上的递进关系,其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以第四模块第二单元in the zoo为例,其设计环节基本情况

如下:

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为学习并且理解tigger,bear等表示

动物名称的核心词,并能简单运用It is.../What is.../以及Yes/No等句型和回答技巧。能力目标则要求能够朗读并且听懂目标单词以及目标句型。而在情感目标上则是让学生了解动物的活泼、可爱,进而产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而在分课时目标上,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态度等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分解设计,并无完全一致之模式。内容设计方面,首先要注重挖掘单元之间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在选择好单课话题以后,选用和教材关系较近的文本进行教学,例如:牛津英语4B Module 2 Unit 2 anlima friends,其教材的原文本是这样的:Miily sees an apple on the tree, she wants to eat it, but the tree is tall.而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加词的方法对文本内容进行丰富,可以有这样一种重构:

Milly is two,she is a mouse,she see an apple on the tree,she wants to eat,but she is small,the tree is tall,she can not climb the tree.

通过对比这两种文本,我们发现重构后的文本在确保不超出学生知识范围的原则下,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完整、有趣味性,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内容上教材与教学的完美结合。在教学策略设计上更是有更大的操作空间,教师可以在遵循博采众长、为己所用、科学整合、灵活运用、实施调整、逐步提高的基本原则下自主设计,在此不做案例分析。而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一般突出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

最后是评价。评价是课程设计中一个基本的也是重要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关系到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首先,要坚持评价环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其次,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最后,要突出评价内容的多样化,从口语、听力以及英语文化知识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要确保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小学英语教学目标与新教材、新课程标准相结合而派生出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一种模式。这一模式既有其基本原则,也有其自主操作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充实、丰富和改进这一模式,推动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单元教学实施方案【第二篇】

关键词:高校;绩效工资;实践;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87-04

绩效工资又称绩效加薪、奖励工资或与评估挂钩的工资,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2009年9月2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至2012年底,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本文分析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背景,从高职院校实行绩效工资的具体实践对绩效工资的影响进行评估,提出完善绩效工资的对策和建议。

一、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的背景

1.实行绩效工资的意义。实施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规范津贴补贴的同时实施绩效工资,逐步形成合理的绩效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的分配激励机制和健全的分配宏观调控机制,对于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继续贯彻落实2006年出台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需要。方案明确了事业单位建立以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补贴为薪酬结构的新制度。几年来,事业单位已经普遍实行了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由于事业单位情况复杂,特别是事业单位分类、财政拨款体制调整和资金筹措、岗位设置等方面工作量很大,致使实施绩效工资工作不断延迟。2012年,随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人员聘用等改革基本完成,为收入改革方案实施到位打下了基础。

二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大政方针的具体措施之一。通过贯彻执行2006年出台的公务员工资改革方案,公务员的工资已普遍提高,部分效益好的企业近几年来持续提高员工工资,农民收入也有了一定幅度提高。在此基础上,需要相应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

三是提高事业单位服务效能的需要。事业单位推行绩效工资,通过绩效考核制度将职工所做的社会贡献及工作质量与工资水平直接挂钩,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水平,为社会提供更优质、高效的社会公共服务,进而提高事业单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四是规范事业单位收入分配体制的需要。部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以及收入分配秩序和分配方式不够科学,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分配观念在事业单位职工思想中根深蒂固,基本工资和津贴补贴占职工收入的比重较大,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自行发放的津贴补贴缺乏一定的监督检查。事业单位推行绩效工资,有利于加大事业单位搞活内部分配的力度,强化内部成本核算意识,限制不合理经费使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2.实行绩效工资的步骤。根据国务院的安排,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分三步展开。第一步从2009年1月1日起率先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第二步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从2009年10月1日起,在疾病预防控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第三步从2010年1月1日起,在其他事业单位实施。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同时,对离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

3.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原则。一是实施绩效工资与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相结合,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收入分配秩序,严肃分配纪律。二是以促进提高公益服务水平为导向,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三是分级分类管理,因地制宜,强化地方和部门职责。四是统筹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的收入分配关系,不断完善绩效工资政策。

二、高职院校实行绩效工资的实践

作为其他事业单位,高职院校被列为第三批实行绩效工资的单位。2012年,第三批绩效工资改革基本结束。下面以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绩效工资的情况为例进行介绍。

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高职院校实行绩效工资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其他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政策,适应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工资水平合理决定机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为目的,通过绩效考核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完善事业单位分配制度,促进单位发展。基本原则是:一是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二是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原则。三是坚持总量调控、内部搞活的原则。

2.实施范围及时间。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全院在册在岗工作人员从2010年1月1日起实施绩效工资。

3.绩效工资构成。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标准与工作人员的岗位对应,主要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单位类别、岗位职责和经费来源等因素,在原职岗津贴的基础上,归并原工资组成中的过渡性补贴、结余津补贴等项目,加上原考核合格发放的一个月工资等组成。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月发放,标准在1 000元~3 000元之间。奖励性绩效工资按照“责任大小、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进行分配,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在考核的基础上每学期发放一次。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占比为4∶6。

4.绩效考核兑现办法。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分为教学人员劳务费(课时费)和行政后勤人员劳务费两类。

教学人员劳务费主要依据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等进行考核。专任教师课时费标准按其职称挂钩(初级29元,中级34元,高级39元,正高44元),同时按地域(汤逊湖校区课时标准按同级标准上浮3元)、教学质量(上下10%)浮动。非专任教师课时费按同类人员80%计算。同时明确了实验课时费标准(初级15元,中级16元,高级17元)、监考费标准(每次35元)、合班系数(0~45人为,45人以上每超过10人加,最多不超过)、校内实习、课程设计、综合练习、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等费用标准。

四、高职院校实行绩效工资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是绩效工资制度的核心,绩效工资是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具体体现。因此,制定完善绩效评价体系至关重要。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岗位考核指标体系。以岗位职责和聘用合同为依据,科学制定符合各岗位特点的考核指标体系,明确各岗位考核内容、权重以及考核标准,确保岗位考核指标可量化、可分解和可操作,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考核标准。同时,要将公共绩效纳入绩效评价体系,促进公益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其次,要规范绩效考核过程。单位内部要成立考核领导小组,按照考核程序进行严格考核,要坚持程序公正,以确保结果公正,同时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在考核过程中要进一步检验绩效标准的设定是否科学合理,在需要时作出及时调整,以顺利实现绩效计划。最后,应综合运用结果考核、行为考核和态度考核的方法。

2.完善民主措施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分配方案涉及到每个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必须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尽量做到公平合理。在制定方案时,要将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及岗位职责等进行细化和量化,并提交到职工代表大会上反复讨论、修订,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让普通教师参与整个评价方案的编制过程,可以使他们了解评价的意义以及评价方案的依据所在,提高他们对评价结果的理性分析能力和对薪酬差异的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减少薪酬差异带来的不公平感。在实施绩效工资的过程中,要遵循“客观、科学、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经常保持与教职工的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纠正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和错误,完善相关制度和办法,确保绩效工资目标的实现。

3.建立科学的绩效工资总量动态调整机制。国家通过审批绩效工资总量来对高职院校的收入分配进行调控,但高职院校的人员、岗位结构和学生数量随时都在变化,因此绩效工资的调整是一个动态化管理过程。一是调整绩效工资总量。党的十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人员变化及实际情况,参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绩效工资增长水平,建立可持续性的绩效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二是调整绩效工资结构。充分考虑各岗位工作量、技能要求、责任和风险等因素,科学地测算和制定岗位绩效工资分配系数标准,将绩效工资分配系数控制在合理区间内,防止同一单位教职工之间绩效工资差异过大或过小,影响教职工工资满意度。如适时对教学科研岗位、管理保障岗与工勤技能岗之间对应的岗位绩效工资标准水平比例关系进行调整,使得不同系列的相当岗位之间的分配关系更加合理。三是调整绩效工资的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教职工对学校的认同程度、学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教职工的劳动强度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绩效工资强度,即绩效工资在总收入中的比例。如重新配置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之间的比例,增减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构成元素,调整各项构成元素的计量标准等,使得绩效工资强度、构成项目和元素更加满足学校战略目标的需要,最大程度地凸显其社会公益属性。

参考文献:

[1] 周小葵。高校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务与金融,2010,(3):92-95.

[2] 杜旌。绩效工资:一把双刃剑[J].南开管理评论,2009,(3):117-124.

[3] 山鸣峰,张英姿,朱明原,李峰。高校实施绩效工资的理性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36-140.

[4] 张锐。浅谈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与绩效评价标准的构建[J].知识经济,2009,(9):149-150.

[5] 宋林英。浅谈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J].研究与探索,2010,(12):67-68.

单元教学【第三篇】

关键词:

知识点;技能点;微教学单元;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1014802

我国高职已经走过10年期的规模化发展,接受高职教育的对象逐步由四批一、四批二的普高生源向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乃至社会上有进修意愿的广大民众过渡,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进入高职的门槛会更低,高职教育对象的基础文化素质会进一步下降。但对不同生源的高职学生调查表明,不管学生个人的文化素质起点如何,绝大多数高职学生都是抱着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的意愿而来,他们都期望自己成为合格的毕业生走出校门,并借此找到满意的工作。两相比较,存在着教育对象的素质下降与受教育者职业期望上升这一对矛盾。作为高职院校如何让社会认可我们把学生“教好”了,学生又如何感受到自己“学好”了,从而成功地化解这一矛盾是现今高职教育工作者在新时期新生源背景下需要研究和面对的新课题。

1新社会需求下,对于人才观的再认识

自古以来,人才都是与社会发展和社会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高八斗”者在社会上找不到施展才智的舞台,抑郁终生,此未必是“合格人才”;程咬金只会“三板斧”却在沙场上淋漓驰骋,成就其英雄美名,此乃“合格人才”。如今社会中凭一技之长而笑傲江湖者比比皆是;艺人、画家、企业家、技能大师等等,他们并不都是满腹经纶,但他们“有才”却是社会认可的事实。考察这些“成功案例”却不难发现,所谓“人才”一定是适应了社会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同时他们的“有才”绝大多数都是奠定在有限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上,正是凭借这些有限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使他们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舞台,开启了其辉煌的事业。

所以,我们从事职业教育,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必拘泥于系统化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应该着眼于学生某一方面甚至某一点上的职业能力,尤其是职业技能的开发,让学生凭借这些技能或能力去撬开社会,形成抓手去开辟人生。事实上,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我们想系统化的培养学生最终却并没有促成学生系统化的掌握,反而造就了许多老师眼中的“不合格”学生。反之,如果我们把教育教学重心调整为促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掌握几个“绝活”,这样学生学习的压力会减轻不少,老师的教学也会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一技之长”或“绝活”在现今的高职教育教学中对应的就是“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和“技能点”就是掌握了开启精彩人生的钥匙,必然能够在社会上打开一扇属于自己的大门。

2基于“知识点”和“技能点”开展教学的现实意义

那么学生需要掌握多少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才可以称之为“人才”呢?回答这个问题也需要突破常规的理念。

我们知道,不在同一位置的两点可以决定一条直线,两条直线可以决定出一个平面;不同的平面可以构建出一个立体的多维空间。从知识和能力的构建角度来看,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也是基于这个道理,即由不同的知识点可以串联成某一方面或某一方向的“了解、知道”,知识点掌握到一定的程度则达到“必需、够用”的程度;由不同的技能点可以串联成某一方面的“会、能”,技能点掌握得越多则达到“高技能”乃至“技术技能”的程度。单一方向的知识点、技能点能构建出学生在某一方向或某一岗位的职业能力,多个方向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可以构建出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要素,形成从事某一专业领域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若需要复合型人才,则需要涉猎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点……

所以,知识点和技能点掌握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妨碍学生在社会上成为“人才”,多有多的作为,少有少的精彩,重要的是将所学到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能与社会需要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之发挥作用。正如同师傅带徒弟,同样的师傅带出的徒弟功夫各有不同,但每个徒弟都在用他学到的那些功夫行走天下。

从教学角度来看,若按照专业领域的工作任务要求,将完成或胜任工作的知识和能力要素细化为一个一个的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以此构建专业学习领域的“微教学单元”,老师上课就是在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引导或指导学生学习。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若要求现今的高职学生完整细致地学好一门学科性逻辑性强的课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引导他们学好几个或多个“知识点”和“技能点”则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的。所以,将教学内容改造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正是考虑到现今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自觉性。采用“知识点”和“技能点”“微教学单元”组织教学比较适合现今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

3实施“知识点”和“技能点”教学的有效策略

经过10多年的高职发展,各高职院校都建立了相对完备的人才培养机制,在专业所面向的就业岗位、职业能力需要、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发等方面都逐步归于完善。但如何促成学生掌握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却是事关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问题。

人们在生活中看电视连续剧都有这样的感受:由于各种原因,很难做到从头到尾的连续看完一部电视连续剧。所以,为了提高收视率,导演正视了这个现实,将每一集的电视剧都做成一个一个的相对独立的故事剧情,方便观众在“偶尔间断”的情况下都能很快地抓住故事剧情并有兴致地观看。看完一集甚至一个片段都能获得一个局部的完整的故事情节,从而保持其收视的吸引力。同样地,将教学内容细化为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以这些“知识点”和“技能点”为学习“剧情”组合出丰富多彩的“微教学单元”,老师在一个教学时间内引导或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微教学单元”。学生只要专注了任何一个“微教学单元”都能吸收或掌握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技能点”。

所以,老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将教学内容序化为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形成丰富多彩的学习“大餐”,学生在“微教学单元”的学习“大餐”中可以选择性学习、也可以间断性学习,能很快形成一个一个的学习节点,不必受制于连续性的系统性的学习要求。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没有必要要求学生把每一个知识点和技能点都掌握。事实上,要求学生都掌握也是不切实际的。学生做不到,老师其实也难做到。

值得指出的是,近10年来,许多高职院校投入巨资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训装置来改善办学条件,改进教学手段,实施项目化教学,以此来促进教学效果。但笔者看到,“工作过程系统化”实际上是众多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一个有机组合,实际教学中仍然需要把隐含其中的各个知识点和技能点“解剖”出来才能呈现给学生,同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各个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综合应用,这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不是低了而是高了。事实上,很多高职学校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教学中都遇到诸多的困难,最后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

相对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整体打包式的项目化教学,基于“知识点”或“技能点”的“微教学单元”却是走的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教学策略。深层次地看,“微教学单元”并不排斥项目化教学,实际上是将项目细化为一个一个的相对独立的任务,即学习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是对项目内容的深度剖析,是化整为零的教学战术。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加大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笔者认为这有助于提升教师提炼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功力,也有助于教师组合出更有效的“微教学单元”。

4结束语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近10年,在校生人数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我们都知道,高职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及基础文化素质差强人意,但他们都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就业,就好业”。从满足学生就业的意义上来说,以“知识点”和“技能点”为学习单元可以打破学习过程中的“连续性”要求,可以“间断性”甚至“偶然性”进行随时学习,也可以满足高职学生的“选择性”学习和能力许可的“差样性”学习,比较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也能够促成他们学到一些具体的职业技能。

当然,要想把某一专业所蕴含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都挖掘和整理出来,首先需要教师对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有一个深度的全面的剖析和理解,这可能需要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深入该专业领域去充分地实践;其次,教师的钻研精神必不可少。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任课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他所教的学生总体水平就是高出一筹,这是老师练内功得出来的辛勤成果,是任何奢华的实物装置所难于取代的。基于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教学策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个人的敬业精神和业务水平,回归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邱葭菲,蔡郴英。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焊接方法》项目课程教材的研发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2).

[2]余红梅。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铁道通信信号专业课程体系开发[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单元教学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单元整合;国定课程;校本化

“课程”的本意是“课业及其进程”。

“艺术课程标准解读”课程被定义为: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在一个有计划地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获得的经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给予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利,促使课程地方化、校本化和个性化。

网络资料显示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是一种理解与领悟、反思与实践、创生与发展的课程,教师即课程。

而我们的理解是,课程是一个主题,一个启示,一个资源或一个例子,它应该提供给学生选择,可以开发,可以作为一个扩展的机会,可以探索,并可以研究。呈现出开放型、生态型的特点。

现在,我们可以做的就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做我们应该做的和能够做的。研究学校学生现状,解读课标理念,解读教材,探寻一条适合我校师生发展的美术课程之路――主题单元式教学。

一、梳理教材,从理解内容走向校本探究

以“学科整合”为主线,将国定课程校本化实施。每学期开学初我校的每位教师都会根据自己所任教的不同年级研读教材,梳理出可以整合的教学内容,并多方收集教学资源,结合平时课堂教学,试着用主题单元来准备课程计划,并使材料的开发和利用为这两者的时间。

在学习内化层面,教师在课程创新时必须实现观念破冰。首先,改革课程结构,为学生创造适合的课程。其次,在文化渗透的过程中,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第三,它反映了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学生文化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发展的过程和道德的形成过程。学科教学到课程实施转变:由教师个人单一备课到备课组整体单元设计、由教教材到用好教材等资源教、由教学活动设计到课程设计。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课程实施空间,以“专题突破”为基本策略,将成熟的教育教学活动“系列整合”,形成单元化、年级化、年段化,逐渐实现“形成体系”。形成合力、深度整合、多头并进转变日常教研方式,变学科公开课申报制为课程基地建设定期交流研讨、资源汇报、亮点分享、网络教研等,实现集中力量打造;整合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市区教研、名师工作室、教师基本功培训、社区资源等)拓展课程资源、开阔课程视野,逐步形成学科内整合、跨学科整合、课程资源整合等。

二、单元整合,从单篇课例走向单元整合

美术教师们在主题单元式的教学模式中需要改变现有的三种观念:

1.改变课程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宽度与深度。

2.改变学科整合理念,从学科内整合到跨学科整合,知识与技能是专业类学科的核心要素,对课程的理解才能体现出学科特质。

3.改变美术学科原有的备课方式,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完成学科内整合到跨学科整合再到全“人”的教育的过程,即是从单一性到多元化,从线性化到网状化的备课模式。我校将构建“主题单元类型的体验与创新课程”,并在各级领导、专家、同行和我们的研究团队建设美术课程体系。从艺术的角度看,一切都是相互共存的,课程需要去深入的整合,实现更高层次的融合,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三、开发拓展,从教师主导走向学生主体

由于研究的复杂性问题或现实社会问题,而追求全面发展的学生在立体化的目标,需要进行较长的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因此,教学程序更为复杂,“单元”的研究计划包括:单元任务、三维对象、单元设计、单元内容结构、单元计划(执行过程和类分配)、单元评估表、参考等,然后写上教案(简案或详细案例)。

同时还需要思考:

如何根据主体的基本内容来设计“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的内容,扩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的内容?

如何设计“单元构成问题”和“小问题”,深化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完成这一单元课题需要多少课时量?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如何进入才最有效?

如何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来安排教学秩序?

需要制订哪些“游戏规则”(包括计划、学案、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以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22 1277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