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精彩4篇
【导言】此例“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精彩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数学单元教学计划【第一篇】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认识钟表》的内容有认识钟表、认识整时(钟表和电子表)、认识半时(钟表和电子表)。《认识钟表》属于准备性筨,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如二年级的时、分、秒,三年胡学习的24时计时法做了铺垫。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第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第三、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妈展学生的九感和符号感。数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2)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3)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4)能估计运算结果。符号感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2)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变化规律。第四特点: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学会数学思考。第五个特点: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 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和半时的时刻 。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二、过程性目标
1、通过拨表、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2、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
1、认识钟表,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
2、会看、会写整时、半时。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难点:认识半时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单元教学计划【第二篇】
教学内容:
统计(二)(教材第109、110、111页内容及练习二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
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
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务。(播放录像)同学们请年,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其中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究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统计表(记录单)
种类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辆数
(2)组织学生第一次记录:
记录完后,问:在观看录像时,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
交流完说明用画“正” 字的方法又快又方便。
(3)第二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问:全部记清的同学举手?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产生了困难,因此顾此失彼。)
讨论:怎样记录才能又快又准确呢?
强调说明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汇报后,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学会制作统计图。
(1)分组讨论:
如果用每个 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格?
太麻烦了,怎么办呢?
讨论后得出结论:用1个 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2)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先让学生独立绘制,指名上台涂色绘制,然后共同订正。
(3)在书上完成例1统计图1、2、3小题,指名口答。
(4)组织讨论:20分钟后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老师充分放手,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交流合作带来的成功。
三、形成应用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四|、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课后从小组为单位调查班里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和促进。
单元教学设计【第三篇】
第三单元 乘 法
一、单元要点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数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此教材编排中删除了以往的机械、复杂的操练题目,增添了能使学生体验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的韪,多让学生尝试一些探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二)教学内容结构安排如下:
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有多少名观众(大数的估计)、神奇的计算器(认识计算器)、有趣的算式(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二、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经历交流算法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方法的道理。
2、能用竖式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会对三位数乘两位数进行估计;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逐步养成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
3、能运用乘法知识和估算策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4、结合计算器探索有趣的乘法,在观察、分析与比较中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激发探索数学的兴趣,培养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
三、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版式意义及简便条件 关键:引导观察算式特征,理解算式含义
四、课时划分(9课时)
卫星运行时间 1 有多少名观众 1 神奇的计算器 1 有趣的算式 1 计算工具的演变 1 练习三 1
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问题,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竖式计算的道理,能用竖式正确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善于倾听、敢于质疑的好习惯。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关键:掌握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或幻灯设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用电脑课件呈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或用幻灯呈现课文主题图)。
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
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圈、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
1、揭示课题。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旧知铺垫
(1)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圈、圈、圈需要多少时间?(2)学生用算式计算(3)反馈计算结果
(4)114×2=228分 114×5=570(分)114×10=1140(分)
说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
2、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畔需要多少时间?(2)列出算式表示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 114×21=(分)
(3)估算结果
① 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 学生可以把114看亻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比2000分多 学生2:比2500分少(4)具体计算:
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解决方法1:
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114×1=114 2280+114=2394 解决方法2:
114×21 = 114×7×3(用21看成“7×3”)= 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2394 解决方法3 1 1 4(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2 1 1 1 4„„114×1 2 2 8 „„114×20 2 3 9 4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3、试一试
课文第34页的“试一试“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2)反馈运算结果
① 54×312 列竖式时的注意点:写作: 312×54 ② 408×25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③ 47×210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
3 1 2 4 0 8 4 7 × 5 4 × 2 5 × 2 1 0 1 2 4 8 2 0 4 0 4 7 1 5 6 0 8 1 6 9 4 1 6 8 4 8 1 0 2 0 0 9 8 7 0(三)课堂活动
1、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2题
2、“森林医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每一步计算,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然后,再写出正确的竖式计算过程和结果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1、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有多少名观众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实物投影呈现图片。
略。(图片可以是课文主题图,也可以自选)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 教师:你知道这个体育场能容纳多少名观众吗?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3)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约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观众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约是2000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2、出示具体看台数据,进行估算。(1)幻灯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导提问: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6×28或72×28(3)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即:70×30=2100(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
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三、课堂活动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题。
题中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2-4题。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内容:
介绍电子计算器,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阈学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难点: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关键:利用实物加强练习、应用 教具准备:计算器、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电子计算器(最好每人一个)。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还记得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时,我们了解了计数的发展过程,知道我们古人在2000多年前发明算筹、1000多年前又发明的算盘,利用这些计算工具,提高了计算速度。到了1882年,第一台能按一定程序自动控制的计算机诞生了。
电子计算机的工作基于电子脉冲电路原理,由电子线路构成其各个功能部件,其中电场的传播扮演主要角色。我们知道电磁场传播的速度是很快的,现在高性能计算机每秒能进行几百亿次以上的加法运算。如果一个人在一秒钟内能作一次运算,那么一般的电子计算机一小时的工作量,一个人得做100多年。很多场合下,运算速度起决定作用。例如,计算机控制导航,要求“运算速度比飞机飞的还快”;气象预报要分析大量资料,如用手工计算需要十天半月,失去了预报的意义。而用计算机,几分钟就能算出一个地区内数天的气象预报。
足够高的计算精度
电子计算机的计算精度在理论上不受限制,一般的计算机均能达到15位有效数字,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可以实现任何精度要求。历史上有个著名数学家挈依列,曾经为计算圆周率π,整整花了15年时间,才算到第707位。现在将这件事交给计算机做,几个小时内就可计算到10万位。到了1946年,美国人发明了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每秒可以运算5000多次。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已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如下: 1.科学计算(或数值计算)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认识计算器。
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引导探索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2、认识一些功能键。(1)由学生来说明。
学生做小老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作适当补充。
(2)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 开关及清除键。
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闭计算器。② 运处符号键。
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③ 数学键
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显示屏就显示“1 2”。④ 等号键
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 小数点键
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
因为学生所准备的计算器的型号不同,所以各计算器中配置的功能键也不一样,以上5种功能键是比较普遍的存在。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器,介绍一些其他的功能键。
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3、尝试练习。(1)计算25×4 操作过程:
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2)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① 实物投影呈现:
菜 单 酒 : 14元 凉拌豆腐: 3元
肉丝: 5元 清蒸鱼: 16元 三鲜汤:12元 甜点: 8元 青菜: 3元
②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③ 反馈计算结果。
三、课堂活动
四、课文第39页的“试一试“。
计算器功能键的使用 具体操作步骤: 如: 300*3 + 400*2 先按 300*3 再按= 再按m+....计算机会记忆住 900 的值 再按 400*2 再按= 再按m+....计算机会记忆住 800 的值 最后按 mr 补充:
现将计算器上的其他几个键功能一并写在这儿与大家共享: ms:存储显示栏中的数字(显示左端出现m)。mc:清除存储的数字
(存数变0,m消失)。mr:在显示栏中显示存储的数字。m+:将显示栏中的数字加到存储的数字。m-: m-存储的数字减去显示栏中的数字。
c 是归零,本次正在进行的运算录入全部作废清零,所有的工作重新开始;在你本项工作完成了,或是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出错了,也或是其它原因想重新开始时使用;
ce 是清除,只清除最后一次录入内容,前边的录入和运算依然存在,你可以从出错处接着向下运算。在你发现最后一次录入数字错误而且还未按下运算键之前使用,清除本次录入,重新录入本次要录入的内容,接着往下运算。
on/ac:上电/全清键,按下该键表示上电,或清除所有寄存器中的数值。(all clear)ac:清除键,在数字输入期间,第一次按下此键将清除除存储器内容外的所有数值。(all clear)ce:清除输入键,在数字输入期间按下此键将清除输入寄存器中的值并显示"0"。(clear enter)平方根√ :显示一个输入正数的平方根。
m+:把目前显示的值放在存储器中,中断数字输入。(memory +)m-:从存储器内容中减去当前显示值,中断数字输入。(memory-)mrc:第一次按下此键将调用存储器内容,第二次按下时清除存储器内容。(memory recall clear)mr:调用存储器内容。(memory recall)ms:将显示的内容存储到存储器。(memory save)mc:清除存储器内容。(memory clear)gt:按下gt键,传送gt存储寄存器内容到显示寄存器,按ac或c键消除gt显示标志。mu:(mark-up and mark-down键),按下该键完成利率和税率计算。
有趣的算式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体会计算器不仅是计算工具,而且也是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工具。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发现有趣的乘法算式中蕴含的规律,并有条理地进行归纳概括,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和神奇,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出主题
1、谈话:在数学王国里有许多有趣的算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探索算式中的奥秘。
2、揭题:有趣的算式——探索规律
二、探索发现,掌握方法
师:在探索的过程中,如果有需要,可以请计算器帮忙。请按绿色键开机。
1、观察感知,发现规律
(1)学生借助计算器依次计算:1×1 11×11 111×111 1111×1111„„ 相机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你既不是口算,也不是用计算器,怎么能这么快说出得数?
(2)学生观察算式,尝试概括规律。师:到底这其中有什么规律,请大家观察、比较一下,看看乘数、积有什么特点;再看看积和乘数的位数有什么关系?
(3)组织全班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乘数、积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说清即可。师适时介绍“回文数”:正着读、倒着读都一样,这样的数叫做回文数。)
(4)运用概括的规律,推算:11111×11111,并用计算器验证。师结合课件梳理概括:
看来大家都已经发现了这组算式中的奥秘,像这样由1组成的两个相同的多位数,它们的积是一个回文数,从1开始,一个比一个多1,最中间的数就是乘数的位数。
(5)学生运用规律进一步推算7个1乘7个
1、9个1乘9个1的结果。(6)反思质疑,初步梳理方法。
师:奇怪了,前几个简单的算式,有的同学还要请计算器帮忙,怎么到后面越来越复杂,大家反而能很快说出结果,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发言)
师:原来是规律在帮助我们呢。那我们是怎样发现规律的?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一开始是先(计算)四个比较简单的算式,然后(观察)、从中(发现)规律,再通过(推理),从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依次板贴:计算、观察、发现、推理)
2、运用方法,探索规律
师:如果是其它数字组成像这样的算式,得数也会有类似的规律吗,6个9乘6个9会等于多少呢?
(1)出示:999999×999999(学生用计算计算器后,投影展示)师:看到这个结果,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
介绍:计算器上还显示字母e,看来它是想提醒我们位数太多了,超过了计算器可以显示的位数,就采用了其它的计数方法。
(2)质疑:
9太多了,怎么办?想想看。(学生思考)可以先和同桌讨论一下,再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写在学习单上。
(3)探索:学生尝试探索。
(4)交流: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同学们都很积极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同学的。展示1:列竖式。谁也是像他这样?在做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过渡: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展示2: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
评价:你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真会想办法。
他运用学过的运算律来解决问题,也是一种好方法,因为数太大,也容易出错。展示3:编题组,找规律。
师:请你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介绍,适时追问:你是从第几个算式开始发现有规律的?)他从简单的算式算起,找到规律后,直接用推理解决问题。谁也是像他这样做的?
你们能运用刚才的研究方法,学以致用,真了不起!掌声谢谢他的介绍。回应:用竖式计算
问:如果再解决这种问题,你打算怎么做?
评价:学习就是在不断的交流中得到进步,为他的进步鼓掌吧!
(5)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师:我们把刚才那位同学写的那一组算式投放到屏幕上,大家再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6)师结合学生探索出的规律进一步提问: 9个9乘9个9的结果是多少?
几个9乘几个9的结果是6个
9、1个
8、6个0、1个1?
3、回顾梳理,
总结
方法师: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探索了这两组算式中隐含的规律。现在请大家根据这些算式回想一下,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是怎么做的?
(全班交流,适时引导:可是在探索9的算式中,一开始就遇到复杂的问题,又该怎么做?)
结合学生发言,完善板书:
研究时,可以先从简单的算式入手,通过计算、观察、发现、推理解决复杂的问题; 如果遇到像6个9乘6个9这种复杂问题,可以先从最简单的入手,通过化繁为简,以小推大,从而解决问题。这样的方法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还经常会用到。
三、迁移方法,拓展提升
1、鼓励猜想,激发兴趣。
师:刚才这两组算式,都是由1或者9组成的多位数,其它数字也有规律吗?大家课后还可以借助计算器继续去探索。
2、拓展应用:神奇的142857 师:当然,在数学王国里,还有一些数,表面看起来没什么特点,但其中又蕴含着有趣的现象,比如142857(课件出示)。有人把它称为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数”。
到底有何神奇呢?带着你的猜想,我们先从这几个算式开始研究起吧。(1)计算得数,观察特点。(2)归纳发现,推测得数。
师:得数都是由142857这几个数字组成,都在这几个数里转,既然都在转,要不我们就让这几个数转成一圈来看看。
引1:观察一下,到底是怎么转呢?(学生思考,交流)
引2:确定积的最高位有点困难,那就换个角度看看,个位能直接通过口算确定吗?
哪一个数位上的数能直接确定吗? 引3:个位确定后,能找到最高位吗?是谁?
师适时小结:只要先确定积的个位,下一位就是最高位,得数刚好按顺时针绕一圈。照这样的话,乘5,乘6的结果又是多少呢?(乘5请一生说,乘6集体说)乘7呢? 看来,有些规律是有范围的,超过一定的范围可能又是另外的情况,所以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多深入研究。
刚才,我们发现142857乘1到乘6的结果都在这几个数里转,到乘7,它就休息了。所以有人传说一个星期有7天,就是因它而来的。
那乘
8、乘9,之后又是怎样呢?想知道吗?老师做了一个微课,请看。(3)拓展延伸:微课介绍“142857”中的“趣中趣”。
师:142857还有很多奥秘等待你们去发掘,也许它就是宇宙的密码。
四、梳理总结,畅谈感受
1、欣赏:课件展示算式题组,感受数学美。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在计算器的帮助下探索了许多算式中隐含的规律,这种有趣的算式还有很多,大家课外还可以去阅读、去寻找。老师搜集了一些,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继续延伸,阅读有关资料,拓展视野)
2、交流感想。
师:孩子们,数学怎么样?(学生交流)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
师:数学的奥秘无穷无尽,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大家继续去大胆探索吧!
单元教学计划【第四篇】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教科书第37~47页的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 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上的 直角进行比较,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单元教学要求:
1、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通过看、说、百、分、画、互问几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直角、锐角、钝角。
2、知平移、旋转现象。
3、画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
单元课时安排:
约3课时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精编5篇
下一篇:幼儿园精编的教学设计(优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