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字系列【汇集10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字系列【汇集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支持一下小编了!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字系列【第一篇】
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的名称、生活年代、地点和发现的主要考古资料,知道我国早期远古人类的名称、生活年代、地点、体制特征、使用的工具、火的使用和发明以及生活组织情况。
2、能力目标:利用课本中的历史地图、图片,培养看图、识图能力;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课程标准。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
2、难点: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演化,掌握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四、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
1、教学设备:多媒体。
2、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和演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视频导入):《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元谋人遗址》,学生边观看视频边思考——从这个视频中,你获取到怎样的信息?请简单概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视频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本课作为历史课程开篇的第一课,先声夺人地将学生牢牢地吸引进我们的历史课堂至关重要。)。
(二)授课过程。
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学生回答略。
教师:(展示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图片),什么是化石呢?请同学们查字典了解一下。(由于自然作用在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地史时期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生物体分解后的有机物残余等统称为化石。)观察这两颗牙齿化石,它们有什么特点?(硕大、粗壮,根据考古学家的鉴定,它们同属一个男性成年个体,而且是门齿化石。)。
学生回答略。
教师:另外,考古学家在元谋人的遗址中还发现一些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像刚才视频中提到的刮削器,而在遗址的黏土层中还发现了许多炭屑和黑色的烧骨。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现在,请同学们扮演考古学家的角色,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分享学习成果。
学生回答略。
(教师呈现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同学们认真观看这一张图片,看看能归纳出哪些有用的信息?同学们读历史地图的时候,要遵循一些原则:
第一,看图片题目,弄清楚这幅图要告诉我们什么;。
第二,看图例,知道图中符号所表示的含义;。
第三,看图中的地名、分布方位及古今地名注释;。
第四,找出特点。
现在,以四人小组形式共同讨论这两个问题。
同学们讨论、回答略。
教师归纳:从这幅图可以看出,我国已知的远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说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确是中华人民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的远古文明。在这些远古人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年代最早的是元谋人,他们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生活年代距今有大约170万年的时间了。刚才我们已经学习过元谋人的相关内容了,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认识另一远古人类——北京人。
2、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
教师展示周口店的照片,为学生介绍: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的岩洞里,考古工作者首次发现了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会发现北京人长得既像猿类而又具有现代人的特征,也因为这样,我们称他们为“猿人”。细心观察,会发现北京人头部的猿类特征比较明显,比如前额低平,眉骨粗壮,颧骨突起,嘴部前伸,没有下巴。他们体格健壮,肌肉有力,毛发非常浓密。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略。
教师归纳:正是由于劳动,手由最初只能做简单动作到逐渐会做各种复杂动作,灵巧性越来越强。因此,手是最先向现代人方向发展的。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还是劳动的产物。下肢在四肢分化之后,只担负支撑身体和行走的任务,所以相对手的发展来说较为落后。而随着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展,脑也在缓慢地进化。这些变化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教师展示图片,提问:根据北京人制造的石器图和北京人砸击敲打图,描述北京人是怎样劳动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原始时代,北京人要面对种种险恶的环境,为了生存下来,他们要进行顽强的斗争,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逐渐创造了和自然作斗争的武器,也就是石器和火。当时他们已经会制造不同用途的石器,他们通过砸击、敲打、碰撞的方法,把石块加工成各种形状的石器。同学们可以翻到书本的第4页,看看顶头部分的小字内容,了解一下北京人打造的石器。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说明北京人已经懂得用火了。而从灰烬的成堆来看,他们还不会人工取火。那么他们的火是怎样来的呢?火又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再扮演考古学家的角色,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对,他们使用的是天然火。火的使用,能够帮助他们吃熟食、御寒、照明和驱赶野兽,这也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虽然如此,当时的生活条件依然很艰险,不仅要抗击种种自然灾害,还要猛兽的攻击。
在这么艰险的环境下,我们的祖先是靠什么样的组织形式一代代繁衍下来的呢?试着描述一下。
学生回答略。
教师:他们过着互相协作的群居生活。这种社会性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社会力量的源泉。北京人大约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微博的劳动成果,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采集是北京人获得食物的主要方法。在群居生活中,他们还处于原始的乱婚状态。这种群体就是原始人群,也就是早期的人类社会。他们就是靠这种社会组织,经过长期的艰苦劳动和斗争,顽强地改造自然,改造自己的体质,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3、山顶洞人(距今约万年)。
到了距今约万年的时候,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又生活着一种原始人类,因为他们的遗骨化石是在龙骨山山顶的洞穴中发现的,所以被称为“山顶洞人”。同学们自学一下这一部分的内容,一边阅读,一边与北京人的外貌、劳动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回答略。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认为重点内容是哪些?(学生回答略)。
教师用课件展示知识结构。
(四)作业。
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写1篇小作文,500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
主板书。
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云南元谋。
二、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
1、形貌、体质特征。
2、制造工具:打造石器。
3、使用天然火。
4、群居生活。
三、山顶洞人。
副板书:根据课堂实际需要。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字系列【第二篇】
我这堂课最先是放在五班上的',学生事先没有丝毫的准备,当我宣布就革命派、保皇派的观点进行论战时,学生立刻来了兴致。我马上指定左边两组为正方(革命派),右边两组为反方(保皇派)。辩论程序是先由正方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接着反方代表反驳正方的观点,然后,正方就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最后是教师总结。
由于五班的同学准备得不充分,而我自己对这方面的东西也很生疏,所以在五班的这个小型辩论不是很令我满意,不过,学生的兴趣是得到提高了。
六班是一个很活跃的班级,有几个学生很有自己的见解。在辩论过程中不时碰出思想的火花。然,美中不足的是,秩序有点混乱,有几个调皮的学生竟起哄,扔矿泉水瓶。
七班、八班是第二天才上的。因此,我及时总结经验,前一天晚上即去教室通知学生次日将辩论,让他们提前去准备。同时,让一名学生抽签决定辩题,以便他们能有的放矢。同时,第二天,上课时,宣布了课堂纪律。结果,效果很不错。
在同学的要求下,不久,我又进行了一个辩论课,这一次的辩题是:辛亥革命失败了(反方)、辛亥革命胜利了(正方)。同时,给予学生以充分时间准备,并且,还选出了主持人、记时员、记分员。这次辩论比以前成熟了些。然而,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女生占多数的八班在辩论时几乎只有几个女生在辩,男生参与率不高。因此,我在想,如果下一次搞辩论,让他们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给男生压力。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不久以后,高一历史老教师刘雯老师也组织了一场辩论,她把她的九班和十班进行比赛,即每班选四名代表,提前两星期通知并决定辩题。选一主持人,评委由两个班产生,时间在下午第三节,地点是校多媒体教室。事后,听刘老师讲,由于地点太小了点,坐后排的同学听得不太清楚。她认为以后可以考虑去科学馆三楼,并且摆上话筒。
从这件事中,我意识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自己认真钻教材、研教法同时,应多请教老教师,向他们学习好的经验,为我所用。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字系列【第三篇】
1、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历史价值。
3、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培养从历史文物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丝绸之路”和“南方丝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丝绸之路”导入新课。
2、通过“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
3、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4、通过相关史料图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
1、丝绸之路。
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
教学难点。
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授课类型新课。
课时1课时。
教具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老师导入)两汉时期,中国以高度文明和繁荣富强闻名于世,中华文明向外传播。同时,中国也要吸取外来文化充实自己。那么,中国与世界是通过哪条商业通道来实现的呢?(学生回答“丝绸之路”),(老师肯定)对,在两汉时期,中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实现的,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两汉时期中国与世界有哪些交流?“丝绸之路”又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板书课题)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老师导课)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
(板书第一标题)。
一、丝绸之路。
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老师讲解)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和今天的新疆,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由于在这条商路上,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所以叫“丝绸之路”
2、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呢?(老师指出)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了,其实“丝绸之路”就是张骞开辟的。(请同学齐读“后人对张骞的评价”)“骞始开通西域道也。”
3、(老师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丝绸之路”路线图和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比较它们的起点和走向。巩固记忆。
4、“丝绸之路”开通后,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加强了,那么“丝绸之路”的形成有何作用?(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了东方和西方,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6、(老师指出)在汉朝时,“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已初步形成。(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3页小字部分内容,找出“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走向。)(老师点拨:中国与朝鲜交往既可通过陆路,又可通过海路实现。中日交往只能通过海路,但中国和欧洲的首次交往是通过海上实现的。)汉朝以开放的态度与外界交流,特别是与周边邻近国家有着密切交往,其中朝鲜和日本深受中国影响。
(板书第二标题)。
二、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
1、(指导读书),找出中国与朝鲜交流的方式,并勾画出来。中国的经济文化对朝鲜的影响并归纳:(1)中国人移居朝鲜半岛。(2)中国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传入朝鲜。(3)中国的物品传入朝鲜,如蜀郡制造的漆器。
2、(指导看图片)教材74页“东汉陶船”、“秦汉造船工场遗址图”,从这两幅图反映出汉代造船业发达,也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3、(老师指导)朝鲜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与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日本也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指导读书,出示东汉疆域图)(1)找出西汉时就与日本有交往的历史,(2)找出东汉都城洛阳、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在地图上的位置。提问: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那东汉的“丝绸之路”起点在哪里?为什么?(3)找出东汉时中国与日本交往的历史。(然后讲解,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说明了中日交流源远流长,中日人民有友好交往的历史。
4、(拓展提问)中日关系应向什么方向发展才有利于两国的发展?(对中日两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两国只有和平相处,互利合作,才能促进两国经济文化发展。)。
(老师引导)汉朝时,除了与邻近国家交往外,中国还与欧洲有着友好交流的史实。
(出示第三标题)。
三、汉与欧洲的往来。
(老师讲述)公元,东汉官员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虽然没有到达大秦(古罗马),但他了解了大秦和欧洲更多的情况,为以后双方的交往准备了条件。
(老师提问)欧洲与中国第一次交往是什么时间?处于哪一世纪?交往的具体情况是什么?
课堂小结:
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增多了,丝绸之路开始形成。丝绸之路上,留下了东西方交流的足迹,它是古代文明传播的道路,它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彼此的发展,它的存在反映了两汉时的对外交流十分繁荣。两汉与近邻、朝鲜和日本有着密切的`交流,与欧洲同样友好交往。正是由于实行了这种开放的政策,两汉时的经济文化也十分繁荣。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的起点是()。
a长安b成都c洛阳d西域都护府。
2.标志着欧洲国家与我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的历史事件是()。
a第赛出使西域b甘英出使大秦c班超经营西域d大秦遣使来汉。
3.中国和日本交往的历史悠久。赠给日本倭奴国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的中国皇帝是()。
a汉武帝b汉元帝c汉文帝d汉光武帝。
4.欧洲国家同中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开始于哪一世纪?
a公元前1世纪b公元1世纪c公元2世纪d公元15世纪。
5.近年来,在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汉代文物,其中有蜀郡制造的漆器。这说明()。
a朝鲜在汉朝时和中国有往来。
b秦汉的经济和文化对朝鲜有着重要影响。
c在汉朝时,朝鲜和中国往来比日本要早。
d在汉朝时,朝鲜和蜀郡有直接贸易往来。
6.西汉时通向今印度、缅甸的“南方丝绸之路”实际已经形成,其起点是()。
a重庆b成都c洛阳d长安。
7.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之所以得此各字,主要是国为()。
a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影响深远广泛,名称准确行动。
b是历史上横贯亚欧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c丝绸的名字优美动听,人们好记。
d第骞通西域后命此名字。
8.公元97年,东汉官员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了条支海后没有继续前行,扩大了国中人的视野。“条支海”是现在的()。
a红海b波斯湾c里海d黑海。
拓展训练:
1.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对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a张骞b卫青c班超d甘英。
2.汉朝时,中国同西方的陆上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其路线是()。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c长安―――今新疆―――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欧洲―――西亚。
3.公元166年,一批大秦人从海路来到中国,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由此可推断当时已开辟了()。
a陆上丝绸之路b海上丝绸之路c南方丝绸之路d西方丝绸之路。
培优训练: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有什么现实的价值和作用?
2.你认为当代的中国应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中日关系应向什么方向发展?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字系列【第四篇】
1、课标要求: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说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主要内容:课文以“美国南北战争”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首先是战争的爆发,概括了南北战争的起因和战争初期北方处于劣势的情况;其次以北方的胜利为线索,着重叙述了林肯政府的作用、战争的结局、战争的性质和作用。
3、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在美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加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4、本课不仅关系着美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影响着世界的发展,也有助于解决我国台湾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没有通过网络或图书去更多地了解美国,没有知道美国当时南北实行不同经济制度的原因,分析不出战争初期北方连连失利的原因,对于战争的性质也没有认识,对于林肯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因而,教师要适当引用网络等相关资料进行引导,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进行集体探究。
1、了解美国向西部领土的扩张情况。
2、掌握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战争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和战争的结局。
3、分析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南北战争中北方由失利到胜利的原因及战争的`性质和意义。
4、评价林肯,学习他的坚忍刻苦、正直廉洁、热爱祖国、维护统一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5、借鉴美国历史,讨论中国如何把握好一国两制解决台湾的问题。
1、教学重点:美国政府在南北战争中采取的措施;南北战争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和美国南北战争的性质。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字系列【第五篇】
教学目标:
简要了解与概括秦统一六国的原因及条件(重点)。
1、根本条件(社会基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
2、人心所向: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3、实力条件: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
4、主观条件(个人因素):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重用人才推行正确的政策(连横)。
5、政治上:废分封,行郡县,实行中央集权制,有利于统一。
6、诸侯争霸形成了局部性的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2、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符合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政治方面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b、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管制和行政机构c、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2、经济方面a、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b、统一度量衡、货币。
3、文化方面统一文字。
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以及统一天下的时间。
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30——公元前221)。
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秦半两钱,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社会上流行隶书。
秦朝的疆域。
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一带。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教学法。
2、故事讲述法。
3、情景教学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总结秦得以统一中国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通过秦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让学生明白统一是发展的趋势。
四、教学准备:
1、教师通过各找到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对本课进行预习个途径。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战国时期,七国割据称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奴隶制被废除,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了,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因此,七国中秦国最有实力统一六国。向学生播放《秦王扫六合》的歌曲,并配以秦始皇画面和李白《古风》诗句,即歌曲的歌词,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前感受到“扫六合”的气氛,产生学习的注意力及好奇心,提问:“秦王”指的是谁?(秦始皇)“扫六合”是什么意思?(统一天下)。
2、新课分享课堂准备。
秦朝完成统一的时间?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官职以及各个官职的职能是什么?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理国家监察事物太尉:管理军事。
秦始皇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在全国所通用的字体,货币是什么?
在全国通用的字体是隶书,通行的货币是秦半两钱。
3、快速阅读完成后同桌相互讨论,交流得出答案,再有老师抽查,最后公布答案,并让学生勾画出来。
学习探究。
提问:为什么同一全国的任务由秦完成?
课后辩论: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统一,作为我国的始皇帝他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其暴政,劳民伤财,横征暴敛,使劳动人民揭竿而起,反对秦朝的统治。那么秦始皇的功过与得失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学生可分为正方与反方进行辩论,增加乐趣)。
五、板书设计:秦朝的统一。
1、完成统一——秦王扫六合a、条件b、过程c、时间d、意义。
2、巩固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的建立。
a、政治措施(2)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
(3)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b、经济措施(1)统一货币。
(2)统一度量衡c、文化措施:统一文字。
总结与评价。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提出:通过《秦朝一统》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秦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采取的措施,也知道了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产物。现在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一直被“统一”问题困扰着,台湾这个游子至今也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的看法,教师不做任何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让他们畅所欲言,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拓展想象空间。
知识延伸。
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或到相关网站查找有关秦始皇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将进行一场“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历史学习网站,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上浩瀚的信息来学习历史知识,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字系列【第六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本课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媒体。
幻灯片、图片、视频。
教学结构与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已习惯了借助了电灯照明,使用电话与人交流,我们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五颜六色的汽车来来往往,遥望蓝天,银白色的飞机在空中翱翔......还有今天的世博会,这些都让我们自然的联想起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师引导]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在生产领域又有一次大变革。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人类由“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相关的知识。
[板书]。
第20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力广泛应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家中或周围都有哪些电器,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的生活和“电”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电是如何发明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小字内容。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第一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即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那么电是怎样发明的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二、三段小字内容。
[学生复述]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但这种发电机存在许多缺点,到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才进入实际生产领域。
[学生回答]传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能远距离输送并可按用户需要分配能量,使用方便、清洁高效、价格便宜等。
[教师小结]由于电力作为能源具有这么多优点,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电器的发明与使用。
1.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
[教师小结]总之,没有电,我们的生活将会很不方便,所以说,电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在生产领域的一场巨大的变革,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教师引导:第二次工业革命另一个重要领域的发明,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讯领域。
[出示图片]早期的电话。
[教师讲解]这是最早的一次电话通话演示,图中的通话者就是电话的发明者贝尔。在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贝尔展示的电话引起了轰动。电话及电报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而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
[教师过渡]在电器发明领域,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最为著名。下面就来了解一下爱迪生和他的发明。
2.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泡。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内容,了解爱迪生发明灯泡的过程。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在电灯发明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的是煤油灯或煤气灯,这种灯不但亮度差,而且烧起来有黑烟和臭味,要时常添加燃料,擦洗灯罩,还很容易引起火灾。自从电出现以后,很多人都想用电来照明,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效果都不理想,以至电灯很难普及使用。
爱迪生立志解决这一难题,在几年的时间里,他和他的助手们废寝忘食,试验过从世界各地找来的1600种耐热材料、6000种植物纤维,才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终于造出了耐用的白炽灯。
[教师补充]爱迪生是著名的“发明大王”。他一生中有近两千项发明,正式注册的就有一千三百多项,其中最著名的除了电灯以外,还有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碱性蓄电池等。许多人称爱迪生是个“天才”,而他本人却回答说:
[投影显示]。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教师提问]请大家就这句话结合自己对爱迪生的了解谈谈个人的认识和感受。
[学生回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字系列【第七篇】
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解题技巧,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应试素质。
备课--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实效;落实考点,深挖教材;联系热点,研究动态。
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思维为主导。双边互动,练讲结合,问答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及效果:
教学内容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教材的处理,依托教材,打破章节顺序,突出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注意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因素。
(一)成功之处:
1、重视基础,强调知识的整体,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活化历史知识,切准发展脉络、把握时代特征,提升了能力,拓展了思维。
2、突出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教育功能,关注热点,延伸历史的发展性,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把台湾问题、和谐社会、民族问题等学生们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和学习历史知识结合起来,自觉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之间应和谐发展,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此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生活,让历史为现实服务,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身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个性健康发展。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字系列【第八篇】
1.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识记《权利法案》的内容,理解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3.理解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及运作。
环节一:导入阅读一则新闻,思考:。
首相在英国政治中扮演什么角色?与议会的关系?在英国掌握大权的还是女王吗?
环节二:探究问题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确立起来的?(板书)。
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提问:为什么叫光荣革命,其实质是什么?)。
历史传统:英国早期的议会传统。
思想基础: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探究问题二: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如何确立的?(板书)。
小组讨论:对比前后两个国王的权力不同。
年议会改革:上下议院的早期组成?议会改革的原因?议会改革的结果?
3.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政党制的发展:内阁的由来:
责任内阁的形成:(举手回答;小组讨论:梅姨上台的步骤)。
内阁与首相议会的关系:(小组讨论,逐条回答)责任内阁关系图。
(补充总结):为了获得议会多数席位,资产阶级政党展开激烈竞争,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
阅读历史纵横,总结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板书)(举手回答)。
思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及影响(举手回答)。
环节三:本课小结(提纲和关系图)。
环节四:课堂练习环节五:布置作业。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字系列【第九篇】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我们看来,即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的最佳结合,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通常同类的书籍,要么以理论分析见长,案例呈现是为说明理论问题服务的;要么是案例的集合,案例的点评中也间或有些理论的指导,但读起来终觉得不过瘾。本书编者从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两条线组构了本书的篇章,力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在理论方面,较少议论理论的意义与价值,着重于理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教学案例不只是单独呈现案例本身,而是将案例放到一定的理论框架中去解释、叙述。在本书中,大量以叙事手法呈现的教学案例,希望能帮助一线历史教师在阅读中学会写作,为老师们写下自己的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提供一些范本。同时,书中所举案例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线历史教师的案头佳作,具有一定典型性,可读性强。可以说,本书不是一本历史教学设计研究的纯粹理论著作,更有别于历史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集,我们期待读者朋友们以游园的姿态来阅读本书,可以随意翻阅,不必讲究阅读的章法——从头读到尾,只要你翻开喜欢的章节、打开亮眼的案例,即可欣赏无限的风景,收获无数惊喜。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字系列【第十篇】
师:不仅牧区的自然环境牧业生产生活的关系是这样的,其他的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也是如此。
师:自然环境决定生产活动,生产活动决定生活方式,自然环境也决定了生活方式。生活方式适应生产活动,生产活动适应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也适应了生产活动。
师:请同学们抓紧时间完成课堂检测,活学活用。
师:课堂反馈。
板书:
启示:因此发展生产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后感:
磨砺与提炼。
依据课标2—5,我选择了《一方牧区养一方人》的课堂教学。本课以“天山牧场”和“内蒙古牧区”为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整堂课下来,收获很多,既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又找到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找到提升的新空间。
优势:
1、在教材处理上,选取内容突出典型性、差异性、可比性,能够较好地反映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师傅们给予了多次的指导,再一次感受到集体智慧力量的强大,也体现到了虚心好学的好处。
2、在教学素材中,运用图片、视频及文字等信息,通过反复强化,突出教学的重点,巧妙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素材选材的重要性及运用教学素材方法的重要性。
3、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处理较为严密,能够较好地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立足于学情,以探究式教学为主,通过创设情境等形式,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4、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比较法的意识与能力,以表格的形式进行知识归纳,梳理知识的内在逻辑,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归纳综合的能力。
5、在板书设计上,板书呈现突出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较好地紧扣本课的教学中心。板书呈现突出“从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能够初步运用类似的推理方法,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不足之处:
1、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语调较为单一,不够抑扬顿挫。
2、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方面有待提高,不够自然巧妙。
3、学生关注面有待提高,应当进一步扩大学生关注面。
4、激发学生“发问”的能力有待提升,自身的问题设计需要进一步“精细化”,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实效性、典型性。
总体而言,非常感谢一直帮助我的老师们,尤其是王老师对我的“指导”及师傅们对我的细心指导,不仅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亦有助于改进自身的做人处事方法。
今后,一定会再接再厉,虚心学习,刻苦钻研,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素养。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