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推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永生的眼睛》教案设计【第一篇】

学情分析:经过三年多的积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强了,他们能自觉做记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学句。在阅读中能通过做批注、自读自悟等学习方式,使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更趋于个性化,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学习目标:

1、认会写会10个生字,理解积累“振聋发聩、栩栩如生”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也是有意义的。”这句话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调查搜集有关捐献角膜的资料,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调查,搜集信息

1、调查采访:你周围的人对捐献角膜等器官有什么看法?

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有关捐献角膜的知识、史料。

二、揭题导入,初读课文

1、板题,读题。

2、学生自由读文后,“开火车”读,力求把字音读准。

3、同桌互读互查,交流对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的理解(教师巡视,收集学生不懂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读后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

生:琳达的母亲、父亲和女儿在他们死后都把眼睛无偿捐给了他人,琳达得到受助者深深的敬意与谢意。

2、再读课文,独立完成下列表格,理解文章脉络。

1965年炎热的夏日   母亲因病去世   父亲给“我”上了一课

1980年的一天

1986年的这一天的两周

又三周后

同桌交流后指名交流评议。

四、细读课文,读中悟情

1、谁的眼睛是永生的?你从“永生的眼睛”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句段后,细细品读,将自己的体会记在书上。

同桌互相交流讨论后指名说。

生1:我认为是父亲的眼睛永生了,从他说的话中,我懂得了帮助别人是最有意义的。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一起来读父亲的话(4、5、6、7自然段),结合你们课前的调查,再谈谈自己的体会。(生读后,同桌交流调查体会后指名说)

生:现在有许多人都不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可琳达的父亲能这样想,确实令人敬佩。

生:我在调查时很多人不接受我的采访,他们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事,现在读了“父亲”的话,我感受和体会到他们给予别人的是一份多么无私崇高的爱啊!

师:大家的发言令老师感动,你们经过自己亲身体验真正理解了琳达一家人的心愿。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父亲的心愿呢?

生:我的眼睛能给失明的人带来光明,那将是多么快乐的事。

生:我认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就是能够帮助他人。

生:别人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师:同学们都能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这很好。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父亲的话吧!(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生2:我认为温迪的眼睛是永生的眼睛。小温迪虽然去世了,但她的眼睛使两位盲人重见天日,这两位盲人因为有了温迪的眼睛,他们的生命从此有了光彩,生活充满了阳光。

师:说得不错。让我们一起读读写温迪的段落(9―15),再体会体会。(学生个人读后指名读)

师:再读读温迪和妈妈的对话,想想如果你是小温迪你会怎么做?(同桌讨论交流后指名说)

生:如果是我,我想我会很害怕的,根本不会想到要把自己的器官献给别人。

生:我想我会很不理解外公的做法,不过学了这篇课文后我会象温迪一样乐意把眼睛送给失明的人。

师: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的温迪他们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

生3:读了这篇课文,我最敬佩的是琳达,她能将自己父亲和女儿的眼睛无偿捐献,这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

3.再读你感受深的句段,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用适当的语气读。

五、拓展延伸,整合信息

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整理成书面形式,在班内评比展览。(提示:可以是调查报告、倡议书等)

教学反思:

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了解到捐献器官在中国面临着重重困难,身边的许多人不愿意捐献器官导致器官供体严重缺乏,患者的迫切需求与人体器官来源十分紧张形成重大的矛盾。有了这样的感受,再来学习课文,学生自然会对琳达一家人产生无限敬佩之情。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训练学生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整合、梳理自己获取的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教学结束后,以教材为依托,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确立探究的主题,从解读文本成为“读者”到感悟课文成为“学者”,最后提升认识成为“作者”的过程中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训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

语文教案《永生的眼睛》【第二篇】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4.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5.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6.小调查:问问你身边的人们,他们对器官捐献的事情了解多少?他们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为什么?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设计理念:

引发质疑,以疑导学,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同时注意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引导学生领悟关键语句,把握文本精髓。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讲授法、、自学法、情感教学法情、导读教学法

一、阅读资料,交流感受

1.教师导入:《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下面的资料

(投影出示)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 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 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xx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2.看了这两段资料,心中有什么话要说?

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器官移植的看法:假如自己的父母要求在死后捐献器官或遗体,你会同意吗?你是否愿意在死后捐献自己的器官或遗体?

二、熟读精思,探究文本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学习之后一定会对器官移植产生新的看法。

2.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3.仔细阅读,边读边把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哪个小组最会学习。

5.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研读

研读重点:文章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研读重点: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

a.投影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10个。

2、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捐献器官,帮助他人,并为此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3、对自愿死后捐献器官的高尚行为产生敬佩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理解作者一家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活动体验,交流资料。

1、请学生都蒙上眼睛,把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进书包。边做边想:假如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明,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学生体验,纷纷说。)

2、结合“初显身手”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师补充资料:

资料1、长期以来,许多中国人具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传统观念。因此对于死后捐献器官,大多数人不能接受。一方面需要移植角膜的患者多,而另一方面损献出来的角膜少,因此患者重见光明的可能性小。

资料2、张英瑜幼小的生命来到世界仅仅116天,而她的角膜却给三位受捐者带去长久的光明。

资料3、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20xx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资料4、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4、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5、揭示课题。从题目中,你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什么是永生?为什么要说“永生”?谁的眼睛是永生的?)

6、默读课文,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大多数学生根据课前的资料收集、调查和课上的交流、感知,会说爸爸和温迪很高尚。)

二、自主学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为什么爸爸和温迪很高尚呢?

再次默读课文,独立完成课后的表格练习,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合作交流,深化理解

1、4人小组交流自学情况,互相质疑。

2、全班交流。

3、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来品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2)替每个人物说明他的观点,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做?

①琳达不愿意捐献母亲的角膜,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她的这种心情?

②学生找出“我惊呆了――完整地离去”,指导朗读琳达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的感情。

[加深情感体验,和后面的自觉捐献形成对比,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琳达转变的过程。]

③琳达一开始极力反对,她的看法改变了吗?简单说一说。(生说,师板书:)

(捐献角膜)母亲父亲女儿

(“我”的态度)不理解理解主动

[突出重点,对父亲的话进一步深刻理解。]

(3)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从爸爸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弄懂父亲很有爱心,他给失明者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而正是这种爱心、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感染了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5、课文的最后一段连续用到了“骄傲”这个词,每个“骄傲”都是什么意思?让我们把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能从作者一家愿意给失明者捐献角膜,并为能够帮助别人而感到自豪,学习他们那富有爱心的高尚品德。]

6、父亲离去了,他的爱心离去了吗?在哪里得到了体现?

7、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温迪说,她也要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这一刻,妈妈紧紧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妈妈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8、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能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话想说。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时,没能想到的是,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小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耳际:你想过如果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

温迪去世三周后,我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银行的一封信。

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终生享她的美丽。

如果哪位受捐赠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游玩,并且爱上了马,坐下描绘它们,我想我知道那慷慨的‘施主’是谁。金发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帮助学生体会带爱心是不会停止的,是永生的,进一步理解“永生的眼睛”。]

9、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读了以后有什么新的感受?

10、将想说的话写下来,用心写!

[帮助学生体会带爱心是不会停止的,是永生的,从而真正理解“永生的眼睛”。]

四、回读课文,课外延伸。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学习了这篇文章,有哪些收获?

2、师生共议:我们能不能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做些什么?

(1)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身边的人听。

(2)替重见光明的角膜受捐者写一封感谢信。

(3)利用收集和调查到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

(4)写一封捐献器官倡议书。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四篇】

一、激趣导入:

前些天,老师在一本杂志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的故事。就在去年,这位34岁的电视台记者闫阿红因患癌症去世了,阿红清醒时留下的最后一段话是:“我要把自己这双眼睛,献给那些失去光明的人,让他们能够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她在清醒时留下的最后一封信里写道:“朋友,虽然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面,但是我的生命在你的眼睛里延续着,祝福你,祝你好好保护自己的眼睛。”她的眼角膜成功的移植给了一位大学生和一位70多岁的老人。可想而知,这两位昔日的盲人,重见光明的那一刻,将会多么兴奋。生活将会多么美好。这样感人的故事也发生在琳达一家。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永生的眼睛》齐读课题。

二、情境入课:

1、器官捐献,这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结合这个问题大家在课下进行了调查,你周围的人对此有什么看法?

2、这种“身体发肤,受之与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琳达也有,她也不愿意捐献母亲的角膜,课文哪儿表现了她的这种心情?(指导朗读:读出琳达痛苦和难以接受)

3、琳达一开始极力的反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吗?能够简单地说说吗?

学生回答: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角膜→遵从遗愿捐献父亲的角膜→主动捐献女儿琳达的角膜

4、是什么促使她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呢?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采取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边读边划

5、全班交流

(1)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你能够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指导朗读: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啊,你们自己也读一读。

在短短的时间内,父母亲就能够坦然接受并且身体力行,多么令人钦佩呀,能读出他们的无怨无悔吗?指名读

(2)还有什么地方表达了父亲的这一观点?

指导朗读:那个盲童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带给人么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读出你的感受吗?(个人读)

越来越多的人得到了欢乐,那我们怎么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全班读)

6、当我把父亲的心愿告诉温迪后,温迪的反应是怎样的呢?和当年琳达知道这一情况的反应是否一样呢?如何读温迪说的话?

女儿温迪的话充分印证了琳达的父亲的话,她也愿意捐献自己的角膜,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生接答)

请你自己来读读这句话,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回答:温迪为外公的行为而感到骄傲,为外公的精神而感动,这么小也为别人着想。

指导朗读:你能读出这种骄傲吗?

7、祖孙两代人对角膜捐献的支持,使得琳达在失去了可爱的小温迪后主动捐献了女儿的角膜,她再也看不到女儿那栩栩如生的画儿,但她却仿佛看到了(生接)

你又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人已去世,精神永存)

指导朗读:是呀,可爱的金发小温迪无时无刻不活在每一个人心中,她手中的画笔——

8、我们了解了琳达一家人的故事,你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吗?

9、在我们的社会调查中,共采访了40个人,下面请看调查表:图表显示很多人都表示愿意捐献自己的角膜或其他器官,可是事实上又是怎样呢?请你看看网上提供的资料。看了这几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我国的角膜捐献情况显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10、但是在我们身边也有人非常积极的捐献角膜,看(出示课件)

看到这些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吗?

其实啊当人体的某一器官出现病变导致功能衰竭,威胁到人的生命时,植入健康的器官代替原有的器官成为现代医学延长生命的重要手段。然而器移植供体短缺的矛盾也日趋严重,目前大约有五分之四需器官移植的病人在等待供体的过程中死亡,因此急需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的来源问题。

11、我在想,怎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都了解角膜及其它器官捐献的重要意义,让大家都能够自觉投入到捐献者的行列中,即口头上支持,又付之于行动呢?你们能想个好办法吗?

三、总结: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捐献者的行列中来,让更多的残疾人和家庭充满幸福和快乐!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五篇】

一、导入

1、谁还记得《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吗?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谁还记得课文是怎样描述小钱的生命状况的?

相机出示:这个刚满18岁地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回味一下,你读出了什么?)

3、身为一名患者的小钱,他最希望能得到的是什么?

4、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个感人的故事。《永生的眼睛》(板书)

5、揭题:永生的眼睛

深情地读一读课题,生质疑:眼睛如何能永生呢?

二、初读,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为课文中的谁而感到骄傲。为什么?

(生自由读)

预设:

生:我为课文父亲而感到骄傲,……

生:我为琳达而感到骄傲……

生:我为女儿温迪感到骄傲……

2、一家三代人令人骄傲的举动,同时,也是令人感动的。

三、深入阅读

1、现在请同学再次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地方,并多读几遍,思考为什么?

2、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看看谁读得更有感情,并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3、集体交流。

(1)“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2)“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4、为什么14岁的温迪能懂得在自己死后把身体的一部分捐赠给他人帮助恢复健康是有意义的,而妈妈琳达在14时的反应却完全不同?

5、默读课文1—4自然段,体会琳达失去母亲的感受。找出表现琳达心情的句子或是词语。

生说预设:“巨大的悲哀与苦痛”“惊呆”“无法面对没有妈妈的孤零零的生活”……

师:从这个词(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把“悲伤”写在这段话的附近,把“痛苦”写在这段话的附近。“愤怒”“难以理解”。

师:甚至琳达还冲着爸爸哭喊着……

出示:

我冲着爸爸哭喊:“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师:可爸爸却是怎样回答的?

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父亲用这句话安慰女儿,心情是怎样的?

生:平静的。

师:那我们用平静地心情来齐读一次。

师:父亲的内心真的平静吗?为什么?

生:不平静,因为当时的`女儿不能接受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去做,他也很难过,痛苦,但他要安慰女儿,所以只有这样说才能安慰自己的女儿。

师:多感人的一句话,不计较自己的得失,只希望自己死后能为更多的人带去光明。就是受到爸爸这种精神的影响,14的温迪也希望在自己死后,也能延续自己的光明,给别人带去希望。

师:现在,你都为谁感到骄傲?

生:父亲、母亲、琳达、温迪。

师:永生的眼睛,并不是永远地活着,而是即使在自己死后,也能让别人延续光明。

板书: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四、情感升华。

1、师:此时此刻,相信大家的心情已经不一样了。我们都深深的明白:

出示:

“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齐读,有感情地读。

2、师:因为永生的眼睛,就是要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3、师总结:同学们,生命因短暂和唯一而显得极为宝贵,然而器官捐献自愿者们战胜了短暂,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获得了永恒。

4、这个时候,你想让自己短暂的生命,为这世界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哪怕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

五、课外拓展。

1、阅读《儿啊,你要为我传递光明》。

2、读完之后,写下你对文中主人公想说的话。

3、生分享感受。

六、回顾父亲的话,巩固结束。

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最后,我们齐读课题

板书:

永生的眼睛

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22 30800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