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范例汇总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2024年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范例汇总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2023年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范文【第一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2023年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范文【第二篇】
教学目标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关注人物命运,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阅读梗概和精彩片断,把握名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个人使用批注。
猜想激趣,导入新课。
阅读梗概,了解内容。
浏览片断,体会特点。
快速浏览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思考:
(1).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认为精彩片段中哪些地方最精彩?
2.学生自由发言,展开交流。
四、结合疑问,激发兴趣。
1.学生自由质疑。
2.师生解疑。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7*《汤姆.索亚历险记》。
情节——浪漫有趣有惊无险引人入胜。
语言——轻松幽默讽刺夸张。
2023年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范文【第三篇】
一、教材简析:
《匆匆》是人教版十二册第四单元的第2篇课文,这篇散文朱自清写于1922年3月,当时作者已经24岁。五四运动时,朱自清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摧跨,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很想为国家作出贡献,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没有目标,于是陷入了思想苦闷中,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散文。以此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的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充满着诗意的语言,将自己的感慨依托于燕子、杨柳、桃花等多种可观的大自然景观中,读起来像一首流淌的小诗。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语言的美,进而感受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从而更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生词。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2.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从而更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四、教学重、难点:
(一)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二)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策略:
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搜集关于朱自清的资料。
七、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语言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边学过乐府诗《长歌行》还能想起来吗?(学生齐背)这首诗中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吗?(珍惜时间)是啊!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志士写过珍惜时间的名诗佳句,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有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今天我们学习1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
(二)作者介绍:
借助课件介绍作者的有关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生词。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四)初读课文,感知时光匆匆。
1.读准字音。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五)、品读感悟,体会时光匆匆。
1、听录音,领悟感情,思考问题:
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
2、根据学生汇报,顺学而导,品读时光一去不复返内容。重点品读以下内容:
a引导学生汇报感受。
b学生个性化朗读。
(2)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a品读八千多日子的无声无息,体会作者比喻运用的巧妙。
b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22年3月,当时作者已经24岁。五四运动时,朱自清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摧跨,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很想为国家作出贡献,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没有目标,于是陷入了思想苦闷中,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散文。
(3)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a学习表达方法。
引导从伶伶俐俐、过去、跨过、飞去、溜走、闪过等词语中体会时光来去轻悄匆忙,在稍纵即逝间就过去了,速度越来越快。
b理解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
引导从洗手、吃饭、凝然、躺在床上、叹息体会朱自清日子的流逝,来去匆匆。
c引导学生联想时光还会怎么样匆匆流逝,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仿说.
的时候,
日子从;
的时候,
日子从;
的时候,
日子从。
d体会情感,指导朗读。
a引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来理解本文感情。
(六)小结,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写一段自己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16、匆匆。
时光匆匆。
(无奈)。
一去不复返。
2023年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范文【第四篇】
1、使学生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化简。
2、培养学生类比、推理和概括思维能力。
一、探究新知。
1、前面我们认识了比,想一想2:4与6:12这两个比的大小是相等的吗?你能证明吗?----小研究(后附)。
(1)4人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比值相等可以证明,还可以运用学过的哪个知识也可以证明呢?
(4)商不变的性质是不是对每个比都适用呢?自己举例试一试。
4、学生齐读,我们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呢?分数的性质可以使分数化简,比的性质同样可以使比化简,那么,什么样的比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呢?(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最简单的整数比就简称为最简比。
5、你能举例说几个最简比吗?说得很好,在计算结果时,我们一般要得到最简比。
(二)化简比---完成练习题(后附)。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小结:化简比时,我们一般利用比的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化成整数,再化简比较快。但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分数时,用求比值的方法较快,只是注意最后结果要写成真分数、假分数或比的形式。
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注意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化简比:它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结果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但不能写成带分数、小数获整数的形式。
二、巩固练习。
1、学校体育室有10个篮球,15个足球,篮球与足球的个数比是()。
2、李师傅8小时生产了72个零件,李师傅生产零件总个数和时间的比是()。
3、拓展练习。
3:8=(3+6):(8+)。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师生共同总结。
()年()班姓名。
你知道2:4与6:12这两个比的大小相等吗?你能证明吗?你有什么发现?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我的发现:
聪明的同学:请你结合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化简下面各比,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序号。
比
我的方法。
(写出过程)。
我的发现:
2023年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范文【第五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2023年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范文【第六篇】
本文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字词。读读记记“瘙痒、窈窕、秽物、堂皇、缈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各自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重点难点。
清楚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五个兄弟,住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你们猜这是什么?对,就是手指。
2、谈话: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手上长着十个手指(伸出两只手),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可你去仔细想过他们吗?是不是对他们的存在感到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比如我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3.简介作者:丰子恺(出示)。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他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过渡:那么围绕手指主要写了什么?丰子恺先生笔下五个手指各有什么长与短?请大家自己去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答案。
1.学生自读。(出示)提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汇报自读效果,讨论交流。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瘙痒、窈窕、秽物、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不理解的词语提出讨论。(本文语言浅显朴素,较容易理解。)。
(2)指名说说的主要内容,出示。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___,然后分别具体写___,最后总结写___。
(板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023年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范文【第七篇】
一、旧知铺垫导入。
2、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
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
过渡:同学们,比有各部位的名称,把比组成比例后我们有了新的名称,请自学课本第34页。生阅读后,请同学说出黑板上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的认识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所以让孩子们自学,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读数学书的习惯。
三、反馈练习。
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投影出示)。
先小组之内说一说,然后在指名回答。重点说分数形式的比例外项和内项。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重点学习组成一个比例的两个比哪两个数是外项,哪两个数是内项。重点突出分数形式下怎么去找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四、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投影出示几组比例,让学生观察看看能有什么发现?细心的同学很快会发现这几组比例数字相同,但是书写位置不同。然后老师在质疑,为什么这些比例里的四个数书写位置不同却能组成比例呢?请小组合作找个这个秘密。
(2)学生找出原因后,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出来。并指出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3)继续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样的性质,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4)比例写出分数形式后,也就是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乘得的积也一定相等。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我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用质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这样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总结归纳的过程,并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
五、巩固练习。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投影出示练习)。
2、应用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学生独立完成后,用展示台展示)。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里填上适当的数。(投影出示)。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并且留给孩子质疑问难的空间。
七、拓展练习: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
3×40=8×15。
2023年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范文【第八篇】
“比的应用”实际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按比例分配”知识,今天应届毕业生网友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六年级《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反思,更多教学设计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比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关系和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数量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对于“按比分配”的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的意义。
2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最终解决问题。
2、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能力。
1、在问题解决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
2、了解比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掌握解题的关键。
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习,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3、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140根。
一课时
一、创设生活情景,谈话引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2、学生交流分配方案。
(1)平均分配,把橘子平均分给两个班
(2)按人数分配,人多的班分多点,人少的班分少点。
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1、抓住契机,适时提问。
(1)师:同学们的提议都很不错,其中认为按人数分配的更加细心和合理。
( 2)如果把这筐橘子按3:2来分给这两个班,你们又怎样分呢?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1)用小棒进行实际的操作。
(2)分组进行操作,组长记录分配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3、提升认识,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种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是我们这节课探讨的问题—比的应用(板书课题)。
4、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方法。
(3)提问方法,学生板书。
方法一:3+2=5140÷5=28(个) 28×3=84(个) 28×2=56(个)
方法二:3+2=5140×3/5=84(个) 140×2/5=56(个)
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这两种算法都是可以的。第一位解法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了整数乘除法的问题。第二种解法是把各部分数的比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分数乘法的问题。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三、实践运用,巩固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现在有许多生活中的一些运用到比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一一解决。
1、课本75页试一试:小清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巧克力与奶的质量比是2:9。
(1)引导学生选用喜欢的方法做题。
(2)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联系生活,介绍比的应用的广泛性。
1、举例
2、数学书第56页练一练第2题。
3、数学故事:
孩子在学了按比例分配之后兴趣正在浓厚的时刻,在次给他增加难度,使他们的探究欲望再次得到升华。
五:回顾教学,总结方法。
1、引导学生总结比的应用的一些方法。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我们班准备在班队会上进行一次制作水果沙拉的比赛。要求:选择几样水果,按照一定的比,设计制作500克一盘的水果沙拉。要求要简介设计的名称、思路,并计算出所需水果的数量。
七: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方法一:3+2=5 方法二:3+2=5
140÷5=28(个)140×3/5=84(个)
28×3=84(个) 140×2/5=56(个)
28×2=56(个)
答:大班分到84个,小班分到56个。
一、充分挖掘教材,旧知迁移新知。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反思比的应用是平均分后又一种分配方式,它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课本重点例题当成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创设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那该怎么分比较合理?学生很快说出两种分法,这位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多媒体或教具,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主题、客体、媒体处于不断地先通过互作用和转换生成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常常发生难以预设和意料的变化。对此教师从一开始就应该是一个积极、热情的“旁观者”,时时充满着对学生的爱心关注,感受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审时度势地做出激励,调整,启迪,补充,提醒等及时引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学习高效而少费时。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以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使学生明白算理,从而明白按比例分配。由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猜想、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了新知,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情趣性,学生不仅为自己的发现而喜悦,也感受到数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三、教师在小结升华时讲解。
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汇报等具体的情景中明白了算理,学生已经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掌握的比较好,教师只要在小结时加以强调,:刚才同学们的这两种算法都是可以的。第一位解法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了整数乘除法的问题。第二种解法是把各部分数的比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分数乘法的问题。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