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精编的教学设计(精编4篇)
【导言】此例“《桂花雨》精编的教学设计(精编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桂花雨》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箩、杭”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一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能说出来给大家听听吗? 说说在儿时曾发生过些什么有趣的事?
是啊,童年是幸福的,难忘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桂花雨)
2、同学们,你们喜欢桂花吗?请你谈一谈你对它的认识。上课一开始激发学生,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景,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3、快速默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想一想:“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提出了那些要求?
4、针对课题说说想了解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知大意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展示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展示自学的生字词
(三)、品读语句悟情感
1、看“摇花乐”的图片,分小组读并画有关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语句中所描绘的情景,再说一说此刻在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体会)
⑴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⑵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然后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在桂花树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读懂了桂花雨吗?桂花雨美吗?美在哪里?此时落在你头发上、脖颈上、身上的不是雨滴,而是那细小、芬芳的桂花,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换成是你,你将会怎样的喊?
最后学生兴奋而激动地读
[3]“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大家一起喊。分组读,评议,
2、 全段以“乐”字为线索,“摇桂花”不仅乐了“我”的一家,也乐了乡亲们。再让学生美美地感情朗读“摇花乐”这一段,以至于背诵这一段。
3、品读体会并诵读
[1]学生自读课文的7、8自然段,读后提问你们能读懂母亲的心思吗?抓住重点句“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从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的小山上桂花因为多,更是香气浓郁,这是我们用鼻子来分辨香气的,那妈妈是用什么来分辨的呢?其实妈妈是太喜欢院子里的桂花了,她是用感情来分辨的。同时引出: ①东西是自己的好; ② 月是故乡明。更进一步体会到桂花做的食品(桂花茶……),此时桂花已充满她生活的全部空间,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小伙伴讨论、交流。接着进行说话练习:外地的环境好,还是( )。外地的生活好,还是( )。然后抽生读7自然段读出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了理解,对全文的感情有了深化,加强了语言文字训练,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课文用生动的文笔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中蕴藏着浓郁的乡情,读了后很感人。
(五)拓展练习。希望学生能够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写一写你童年难与忘怀的人和事,或写一写你喜欢的植物或家乡的特产。
读写结合的练习,其目的是从读后的感慨入手,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托,促使学生有感而发,落笔成文,完成读写结合的迁移。
年级:五年级 学校:小寺沟学校 时间:
科目:语文 课题:7.《桂花雨》 执教:何学梅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的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童年的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4篇《桂花雨》优秀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桂花雨教学设计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桂花雨》教学设计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中的1篇课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迷人。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五到第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同时点题,写“我”爱童年的“摇花乐”。
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内容,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出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品中语言文字和感情表达的关系。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二、 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我利用电教手段或通过用图画创设多种情境,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我基本采用了全放的方式,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适当的点拨,学生通过动口说、动手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快乐,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3、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三、说学法
素质教育应强调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在是教学生念书,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索。因此,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训练指导。
1、质疑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学生可以围绕“作者喜欢桂花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进行提问,然后抓住重点词语“摇花乐和桂花雨”进行质疑。这样不仅让学生主动探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懂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及其理论依据
(一)谈话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的第一句说道:“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昨天我们品味了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谦虚,不骄傲;是因为它的香气迷人,令人陶醉。作者那么喜欢桂花,但更令作者喜爱的还是那乐趣无穷的“摇花乐”。那么到底作者的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那阵阵的桂花雨纷纷落下时又是一番什么样儿的呢?好,这一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跟随作者一起去摇桂花,同作者一起分享那落英缤纷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创设了一个特定的环境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体引入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印象。这样设计运用旧知引入新知,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容易和本节课的新知产生有机的联系。
(二)、精读感悟课文3——6自然段
上课伊始,我便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3自然段,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表示摇花乐的有关句子。
然后集体交流。随学生的交流而灵活探究,学生说到那一个问题,教师就引导大家来学习这一处。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读代讲,训练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交流的要点:
首先指名读有关的句子与学生一起评议。
接着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想象与作者一起感受摇桂花的快乐,学生看图想象边表演边说摇桂花的动作,和作者一起分享童年的欢乐。
然后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在桂花树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读懂了桂花雨吗?桂花 山草香…雨美吗?美在哪里?此时落在你头发上、脖颈上、身上的不是雨滴,而是那细小、芬芳的桂花,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换成是你,你将会怎样的喊?
最后学生兴奋而激动地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大家一起喊。分组读,评议,
再让学生美美地朗读第3自然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经过自学,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大概了解,有了一番摸索的功夫,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领,或者是困惑不解。一旦进入探讨阶段就会全身心投入。汇报交流的过程既是学生畅谈见解和观点的过程,又是师生“阅读反思”的过程。发表自己见解,听取别人的意见,思索别人的看法,反驳错误的观点。重视以读促理解,重视各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默读、范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各种情境中,主动读书,自主发现。在充分的读中体会到课文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读、悟、说、想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语言文字训练。以情促练,又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快乐,进入语言学习的奇妙境界,这便是以练激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顺学而导,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真正地推动课堂对话的发展。并在训练设计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教法学法化,学法教法化”。
全段以“乐”字为线索,“摇桂花”不仅乐了“我”的一家,也乐了乡亲们。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的5、6自然段,读后提问你们能读懂母亲的心思吗?重点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小伙伴讨论、交流。接着进行说话练习:外地的环境好,还是( )。外地的生活好,还是(
)。然后抽生读5自然段读出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了理解,对全文的感情有了深化,加强了语言文字训练,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朗读全文,读出作者对“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的桂花的热爱之情。带着对课文的感悟和体验回到课文,实质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也是对整体的回顾。
3、拓展了练习。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说一说你童年难与忘怀的人和事,或说一说你喜欢的植物或家乡的特产。
读写结合的练习,其目的是从读后的感慨入手,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托,促使学生有感而发,落笔成文,完成读写结合的迁移。
五、谈板书 喜欢桂花 怀念家乡
11 桂花雨
摇花乐 怀念童年生活
一个好的板书,不仅能清晰地显示出课文的内容,还能突出文章的重难点。并能让学生能根据板书,理解文章的中心,复习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所以有人说板书是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它能体现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特点,把文章的重难点展现出来了。
《桂花雨》教学设计3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是1篇充满着浓浓乡情的优美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文章紧扣 “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这句,以童年时代的眼光展开叙述。学生读后,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特别是“母亲”常常说的一句话更让人回味无穷。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摇花的乐趣,难点是体会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从课文插图入手,让学生说说图画上的内容,再从文中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朗读后划出重点语句,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这篇课文以清新的语言,描写了作者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这是1篇自读课文,在设计时我尽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 的时候,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乐的事情?学生发言热烈,觉得很开心。这时学生融入课堂中间,有的还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于是我接着让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反思这节课,我感到有一些不足:
一、重点词语教学上的不足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样一句话。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过孩子们的品读并不到位,比较他们在理解重点词语前后的朗读,没能发现明显的区别,证明这一环节效果没达到。我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尤其是一个“浸” 字,这里可以尝试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来代替“浸”字,通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比可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
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我觉得这话说得好,我今后的教学在这方面一定要加强。
二、将语文活动融入到生活中时,不够深入形象
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可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词语的含义孩子们体会得不够深。我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讲“缠“字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这时有个女孩子提到了自己缠母亲带自己去市区玩的经历,我顺着那位女孩子的思路来深入引导体会,效果不错。但在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时,让学生想象情境,显得不够深入。我想,如果让学生们站起来加上动作摇一摇,接着说“那伴着阵阵芳香的‘桂花雨’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思维,去深入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喊”时的心情,再次加上动作来喊一喊,相信学生们的情感就能彻底激发出来了。
三、学生体验文章情感的过程过于粗糙
课文最后我试图通过母亲心思的讨论,母亲话语的品读,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是这么多的问题一个个套给孩子,却始终没能达到学生与文本的共鸣。我想或许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的原因,越学到最后,就越担心课堂时间把握不住。所以这个环节显得过于急促而粗糙,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过少。应该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体会,要相信他们的能力。可是,学生预读、思考习惯不够好,课堂时间有限,这确实是一个矛盾。
我想,今后在课堂效益上要有提高,必须狠抓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第7课的1篇阅读课文。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的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读着这篇文章,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且溢满字里行间。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由于本课是1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认读生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桂花给作者带来了什么快乐。然后,细读课文,体会"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自己的想法后,与同学进行交流。从交流中,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正是从"我"对有关桂花的童年小事的回忆及母亲的话里表现出来的。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读出摇花带给作者的快乐,以及无穷的回味。应该说本文是1篇语言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生活美好的回忆,我除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外,还鼓励学生把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诵,抄写下来,以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
《桂花雨》教学设计4
潜心会文本 ——走进《桂花雨》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8
作者:孙 萍
一、解读文本的重要性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教师、学生运用自我期待同文本撞击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文本是一个重要的对话者。所谓文本,它是教学的凭借,是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它用语言文字组成了多姿多彩、精彩纷呈的世界。我们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走近它,与角色交谈,与作者交流。因此,研读文本,在文本中寻找有效的资源,并在课堂上有效解读和利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错误的解读
提起走进文本,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文本解读,或者说是教材理解。 我记得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说过这样的教育感言:我备课,决不先看参考书,自己备好了,可以参考一下,每一课都要经历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独立思考的过程又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自认为有几年教学经验的我,曾经是这样理解和实践的:把课文内容熟悉;然后翻阅参考书、教案;查阅这篇课文内容的相关内容,如作者简介、时代背景之类的;最后,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做出计划。
这样解读文本时,没有考虑到学生解读障碍,甚至连自己解读时遇到的问题,都是照搬参考书解决的;教学时怀疑学生的能力,搬用专家的意见方便。正因为课前对文本解读态度上的不够注视,方法不得当,所以感觉自己的课堂教学止步不前。再看看身边一些课堂上,很多老师也存在以下问题:把文本精品肢解,大多只讲一下背景,分析一下词句,理一下段落,归纳一下主旨,品品写作特点,把语文课上成写作课;或者上成了有关领域的学术课、知识课、信息课:或者仅把文本当作思维的触发点,大搞创新、发散思维;或者片面强调人文性,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我想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把握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性质。以上做法,无论偏向工具性,或者偏向人文性,听说读写能力难免都会落空,创新恐怕也只是纸上谈兵。只有我们超越文本,开放文本,缩短文本与学生原有知识、生活经验的距离,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把握文本,逼近文本的真义。
三、潜心解读《桂花雨》
当然,文本的解读是多向的,专家的解读只代表一种意见,我们可以有自己的合理的解读。再说,学生也很喜欢有独特见解的教师,更希望听到老师对自己恰如其分的评价。因此在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时,我首先以读者的身份走进文本;然后,在以欣赏者的身份跳出文本;最后,以教师的身份去解读文本(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下面我来具体地谈一谈我是怎么解读文本的。
第一读,作为读者,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主旨。
这是1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写为什么要摇桂花,接着主要描写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第二读:还是作为读者探究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描写摇桂花的快乐。
摇花前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从大事|、缠着两个词中体会到作者盼望早点摇桂花的急切心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结尾的感叹号。作者是问的预期,结尾却加个感叹号。感叹号一般是用来抒发比较强烈的感情。作者这里用感叹号是为了说明自己非常急切地盼望早点摇桂花。从一 就 赶紧、提前这些词中可以体会出母亲也很关心摇桂花这件事。
摇花时
1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作者喜形于色地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抱桂花树使劲地摇这几个连续动作就是作者作为孩子,帮助家人摇桂花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快乐心情的流露。
2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阿!啊!其实就是作者对桂花飘落下来样子的赞美此时作者多么兴奋、快乐!真像下雨是说桂花飘落下来的样子很美,就像下雨,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好香的雨啊!是说桂花飘落下来时,带着浓郁的香味。这香味沁人心脾,令人陶醉!作者除了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喜悦的情感,还一连用了三个感叹号。可以想像作者的心情是多么快乐。这时作者的快乐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只有借助标点符号才能表达内心强烈的感情。
妈妈
文中的洗净除了能说明母亲不忍把桂花弄脏。其实在我们这里,这也是一种乡俗的体现。学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家人拜祭神仙时的虔诚。文中母亲拜祭桂花神,感谢花神给全村人带来了丰收。父亲则以自己喜欢的吟诗的发式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父亲口占一绝的诗又是对前文内容的浓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便能理解。
全村人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句中的全年、整个村子从时间、空间的角度巧妙地写出了桂花带给人们、家乡的欢笑、快乐。以浸写香,化无形为有形,更是神奇地把琦君及家乡亲人们整个身心融于桂花香气的幸福感受展现无遗,与题目桂花雨遥相呼应。同时,浸润桂花雨中的香甜感受为反衬作者如今的思乡情愁打下伏笔。
回味香
香,是文章的一眼睛。全文香字共出现八次,写家乡院子桂花带有香的句子共五句,涉及香之味、香之韵、香之形、香之情……
思乡情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再次,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是教学上的难点。杭州的一处小山全是桂花,香飘十里。而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
(第一范文 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