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设计【优质10篇】

冠军 分享 时间: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学生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促进社会责任感,提升综合素养,增强参与意识,关注时事与现实问题。下面是小编给各位分享的高中政治教学设计【优质10篇】,仅供参考,喜欢就支持一下啦。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提高学生整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教学过程

(一)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新课

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

视频展示:满江《中华颂》,请学生认真欣赏歌曲,抢答里面涉及了多少中华文化?

(二)第二环节:活动探究

(三个活动,探究三目内容)推进新课

设置现场招聘会:招收国际高级旅游顾问若干名

条件——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凭,身心健康,无不良嗜好,责任心上进心强。

待遇——月底薪5000,福利加提成至少3000,且无上限。

过三关斩六将:第一关:眼力———鉴宝

第二关:脑力———才思敏捷

第三关:实战演练(共50分)

第一关:眼力———鉴宝

活动要求:应聘小组合作探究对应号码的“珍宝”,然后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对此宝物名称、特点和价值的了解情况。要求简明扼要,发言时间不超过一分钟。(总分40分)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明朝万历年间的吴承恩,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书中孙悟空这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西游记》不仅内容极其丰富,故事情节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鲜活、丰满,想象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更为重要的是,《西游记》在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

京剧又称京戏,在台湾又称平剧、国剧,与豫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京剧起源于徽剧、汉剧、昆曲、秦腔(梆子)四个地方的剧种,并于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互相影响,逐渐融合发展而成;早期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京剧脸谱有讲究,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代表凶恶;金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留用至今。京剧内容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被公认为是我国的国粹。

中国早在11世纪北宋庆历间(1041-1048)由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它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为世界科学技术史写上了光辉的一页。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著作的,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是我国医药宝库,以论药材为主,《本草纲目》也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实用性极强。该书还注重整体性,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不愧是中国古代中医科学方面的集大成者。

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已掌握了较多这方面的实例,所以可放手交给他们,教师只需注意引导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为重点,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显示国外著名学者的一些评价,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关:脑力———才思敏捷

在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学习中,学生分别搜集吴越文化、滇黔文化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因为学生的'活动空间和视野不是很广,如果缺乏前期准备,会导致该部分的教学出现空洞、抽象的问题。课堂上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观看两组文化,展示视频。回答以下两个问题(每问5分,共10分)

1、各小组分别推举成员比较两组文化的特点

2、分析导致文化呈现区域性特点的原因

得出结论: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同时,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第三关:实战演练(共50分)

假设现在有一批外国贵宾想重点了解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中关于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以及特色民族节日习俗这四个方面的信息,请你为他们现场介绍。

要求:请各应聘小组合作探究相应主题,小组代表现场介绍,介绍时间不超过两分钟。

多媒体继续展示石窟艺术、民族文学等,学生在感受少数民族文化成就的过程中不难得出结论: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由此进入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是该目的落脚点。

接下来,集体智慧,学生思考:区域文化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却能和谐共处于中华文化之中,这说明了什么?当然,该问题在此处未必可以得到完美解释,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可。这样,继上一框题讲述“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后,为最终彻底解决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再次做了铺垫。

经过前面的铺垫,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理解难度已有所降低,学生可以尝试展开深入探究,但为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仍需教师适当加以点拨。过程如下:

1、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分组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

2、从现代找出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开放心态和中华文化非凡融合力的例子。这样可增添几分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实践。

3、在双向互动中,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将以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

课后小结

本课教学内容,理论性不是太强,难度不大,主要要说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教学环节在设计上鼓励学生列举事例分析说明了中华文化的这一特征,并且设计了探究环节,让学生在讨论分析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但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引导和总结。避免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本节课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发挥程度,所以课前要组织学生去搜集有用信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获取、解读、及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内容

(一)课题: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政治第三册《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

(二)主要学习内容: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不同文化的作用,影响是不同的。

二、学生分析:

在高一思想政治课的两个模块中,学生分别了解了经济、政治的基础内需,并在前一框题中懂得了文化的含义,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三者的关系的理性认识基本上是空白。

三、设计思想

(一)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觉得“政治课内容就在我身边”教学过程活动化,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体验所学的内容。

(二)教学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自主学习。

(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P9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中渗透着文化的作用

阅读材料,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请学生推荐对自己影响力或最喜爱的文化活动或文艺形式

积极发言体会“政治课内容就在我身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过渡到下一步内容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引导学生阅读P10“专家点评”,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这段话说明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阅读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问:你对《三国演义》印象如何?

积极发言

用学生熟悉的内容更能达到通俗易懂济的集中表现;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并反映经济和政治(幻灯片演示①)的效果

反问: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是否意味着文化的变化

发展与经济、政治绝对同步?

思考并回答问题

反问往往能带来学生的积极思考,给他们以深刻的印象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重大影响

引用名言: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进一步体会三者的关系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实例中分析认识生产的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认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教学重难点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遵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运用“探究—交互”式教学,积极采用启发式、谈话法、案例分析法、情绪激励法。

四、教具

电脑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商品与消费的有关知识,我们知道了商品是生产出来的,有了商品的出现,我们才有消费,大家看看我们使用的课桌,还有风扇等,都是生产出来后由学校买来供我们使用的。由此可以得出:从生产可以推出商品,由商品可以推出消费,依据数学知识,我们可以从生产推出消费,但是,从我们生活常识和经济学角度讲,能否由生产推出消费呢,生产与消费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回答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第x课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二)新课教学

学习导航:必须带着问题学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什么,怎么样),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大力发展生产力问题。让学生明确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实情况决定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练一练:

1、出谋划策:请大家谈谈我们中部地区应该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重视人才;利用我们的优势,发展我们的优势产业。

2、“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提出过高的消费要求是错误的;而在生产发展允许的范围内,一味限制消费也是不对的。”你同意以上观点吗?请说明理由(理论:生产与消费)。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不同,能够理解先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落后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能力目标

能够通过贴近生活的实际例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能够辨别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带来的不同作用,激发学习先进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不同,能够理解先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落后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难点

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能够辨别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带来的不同作用,激发学习先进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方法

活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我国不同时期的传统文化和不同国家、地域的不同文化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有什么想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地域的文化呢?这些文化给我们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板书: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环节二:新课讲授

展示案例封建社会的农耕文化对当时经济政治的影响、现代社会的文化对当前经济政治的影响?

提问:封建社会农耕文化对当时的封建经济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相比较而言,与当代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有和不同?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不同的文化对于经济政治的影响是不同的。

教师:文化除了对于经济政治有一定的影响,对于社会发展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略)

展示视频中美文化的差异对中美两国发展道路的不同影响的纪录片。

教师提出问题:中美两国之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发展道理?纪录片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展示案例图片展示景观墙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们社会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文化,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教师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正面的作用呢?

展示图片迷信算命害人不浅主题漫画和弘扬航天精神给人们带来的鼓舞作用的图片。

小组讨论请同学们针对两幅图片展开讨论,不同的文化对社会有着怎么样不同的`作用?

学生回到(略)

教师总结:通过图片中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迷信算命的落后文化阻碍了人和社会的发展,而航天精神是一种先进文化,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和爱国主义的精神,鼓舞了人们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先进的、健康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腐朽的、落后的文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发展。

环节三:巩固提高

列举案例:请同学们说一说身边有哪些先进文化?这些文化怎么样影响了你?又是怎样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能够理解先进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进步意义,以及明确了腐朽、落后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在日常社会中要努力弘扬先进文化,抵御腐朽和落后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作业:课下请同学们针对不同文化给学生带来的不同影响做一个小调查,并提出解决方案。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学习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品质。

3、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重难点

1、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教学过程

一、全章概述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相关知识,了解我国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

本章可分为3个框题

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新课程学习:

6、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党的性质、宗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

3、联系历史和现实分析说明中共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中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具体讲解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国家制度的基本观点,知道了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主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各国统治阶级不仅重视采用恰当的政体,而且也十分重视政党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一般是由政党领导的。那么,什么是政党?什么是政党制度?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是怎样的?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1、新中国诞生前夕政治力量的较量

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62页,指出:这三个镜头分别反映了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三种基本政治力量的状况。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实践证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软弱性而导致革命的不彻底性,也不能担当起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斗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A、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0世纪上半叶相继出台了三种建国方案,经历长期实践的'检验和人民的选择,最终的结果是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

(2)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教师: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说明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总结: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了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而且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教师:请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执政的?执政方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3)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相互关系

①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②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互为条件和前提。要做到科学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和民主讨论。而要实现民主执政,也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为前提。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5页关于我国现行宪法四次修订情况的图示,谈谈有何感受?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宪法这四次修订记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历程,也使我们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什么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以及执政的方式。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 篇6:

1.教学目标:

能依照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学情制定多维度教学目标,目标内容表述清晰,用语精炼准确。

2.教学重难点:

能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并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学情分析:

简明分析本班学情,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学生对本课时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

4.教与学(方法)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教学方法并作简要说明,也可阐明教与学的设想和规划,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关键设计和学法指导。教法、学法设计可选一项或两项。

5.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容量适中、结构合理,教学活动设计能突出学生主体,体现师生互动、讲练结合、具有一定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符合课改理念,体现高效课堂精神。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拓展和落实,有教具、学具、多媒体等应用设计,有简要板书设计,有精炼的作业设计,有教学反思。

6.书写规范:

格式整体、美观、布局合理、内容完整。

高中板书设计评分标准

1.板书设计目的'明确、条理清楚,能突出学科特点,充分体现教学重点、知识网点和活动主线。

2.板书设计布局合理、内容恰当、有层次感(20)。

3.板书设计无知识性失误、书写规范、美观,无错别字,标点正确,间距适中。

4.板书设计新颖、独特、巧妙、美观,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很好地帮助和引导学生领会教材内容,掌握所学知识。板书设计能结合教材特点,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形象性和艺术性(20)。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属于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第一框题,分为两目: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第一目在介绍价值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明确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为最后一框题《实现人生价值》的学习提供理论依据。

2、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两个问题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这两个问题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鉴于当前思想多元化,各种不良文化对中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本课的难点问题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课时的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价值、价值观的含义

②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的价值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

三、教法和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计划采取一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景探究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等。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四、教学流程:

整体思路:

(1)展示故事,情境导入

(2)讲述明星成龙的先进事迹,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3)搜集地震中正反两方面的素材,对比钟南山和犯罪分子事例,感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感悟先进人物的事迹,树立奉献意识。

分步思路:

(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小故事,飓风洪水中救人

一位平民被困在洪水浸泡的树上已经六七个小时。救援队接到任务后马上派出直升机和救援人员。风疾水猛,还有树枝叉的阻挠。直升机上绳索吊下的救援人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甚至一度直升机也面临着坠毁危险。但是,他们依然行动。经过艰难万险,救援终于取得成功。

这件事情过后,在社会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问:用几个人的生命和直升机坠毁的危险作为代价去救援一个人,是否值得。

(设置学生探究活动,展开讨论,学生代表回答)

老师总结:不论是同学们持哪一种观点,其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那么究竟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价值与价值观

(二)开始新课

第一目、人的价值,其逻辑顺序是价值的基本含义—————人的价值的内涵——————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

探究活动1、关于价值的基本含义的教学:探究活动1图片展示今年8月8日台风莫拉克袭击台湾造成特大水灾、大陆在第一时间捐助钱、食物、板房以及两岸三地的演艺明星义演赈灾。

设置探究问题:

①这些物资和演艺明星的义演对灾区人民有什么样的价值;

②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事务的价值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总结概括出具体事物的价值与哲学价值的区别和哲学价值的含义。

板书:

1、价值的含义、区分哲学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

设计依据:以最新的热点材料切入,容易引起学生兴趣,通过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2、关于人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这一部分是本框的重点。本部分的教学通过情境设置和合作探究来突出这一重点。

探究活动2:图片展示8月17日两岸三地的演艺明星义演赈灾,介绍影星成龙为赈灾晚会负担所有开支(420万新台币)。有数据表明,成龙前后共捐慈善款8亿3千万左右。在中国共捐建了75所学校。

播放视频:访问成龙,汶川大地震后第一个到达灾区的成龙说,公益慈善事业有起点,但没有终点,要一直做下去,直到不能做为止。在成龙的电影中,主题都在宣传正义和善良,同时他又不断的宣传中国化的东西,又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早在2003年,成龙就当选感动中国人物,推荐委员们对成龙的评价是:成龙在好莱坞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英雄的概念,然而最打动人心的是成龙的公益心;成龙在国际演艺界为中国争了光,他热心公益,不忘回馈社会,这是难能可贵的。

设置探究问题:

①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一样吗?

②从成龙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价值是什么?

③如何评价人的价值?(学生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熟悉的明星的事例设置情景,容易引起共鸣,通过讨论和合作探究问题,自然得出结论: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贡献和索取,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板书: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贡献和索取,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第二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其逻辑顺序是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导向作用的两方面的表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本目题主要设想,通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和课上探究活动,锻炼其动手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价值观的基本含义和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的表现,并初步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探究活动3:课前把全班分为2组,搜集汶川地震中灾区正反两方面人物的表现,然后每组出一名代表上讲台展示,说明搜集理由并做简单评价。

设置探究问题:事例中的同学和老师的活动受什么观念的支配?是什么使这些同学和老师在危难之中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搜集材料和课上的合作探究,理解价值观的含义和对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导向作用。

板书:

1、价值观的含义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对认识和改造世界

3、对于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作用

探究活动4:图片展示科学家钟南山在抗击非典和甲型流感方面的事迹和最近原赤峰市市长徐国元受贿审判案。

设置探究问题:上述图片体现了价值观的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得出结论: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板书: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教师小结:价值观是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重大的反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我们要向先进人物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奉献,回馈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就是正确的价值观。

(三)课堂总结。通过“我的收获”环节的设置,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回顾本课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知识,谈谈自己本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同时在思想认识上得到升华。

(四)回归生活、运用本课所学知识,结合案例,撰写小论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真谛》

五、效果分析:

学生可能出现的典型误区:

价值与价值观的关系:区别:价值是事物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的特定关系,属客观范畴;价值观是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属主观范畴。联系: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价值观。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要求

1、基本要求

(1)知道效率和公平的含义

(2)了解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3)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及其意义

(4)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发展要求

理解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重要意义

二、基础知识

1、公平

(1)含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要求保证人们的生活需要。(注意:收入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

(2)意义:是社会主义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实现发展、社会。

(3)实行社会公平的措施: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

②保证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

a意义: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b措施:当前要着力提高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机制和机制。

③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

措施: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收入,调节收入,取缔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

2、效率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与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

(2)矛盾性: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矛盾。

4、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又要。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既要反对,又要防止;既要落实,又要提倡;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

三、思考问题

1、公平等于平均吗?公平允许差异存在吗?你认为什么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呢?

2、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呢?

四、深化拓展

正确理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将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生产要素的提供与报酬支付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初次分配关系;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职与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关系。

五、巧建结构

六、应用练习

易错知识警示

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我国主要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汇票、支票及其主要用途;了解外汇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节约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国家国家金融制度。

教学重点

外汇

教学难点

汇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2、货币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导入新课

当我们去商店买东西时,例如说买笔,我们会直接给店主钱。然而,当我们要在网上购买一件货物或是向一些外地朋友买东西,你怎么办?

这两种就是人们常用的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前者主要是用纸币来完成货币的支付手段,而后者是收付双方通过银行转帐来完成货币的收付行为。(P7)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板书)

一、信用工具(板书)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板书)

银行为什么要开展办理结算这个业务?可以避免大量使用现金带来的麻烦。大量使用现金有哪些麻烦?

学生:

1)容易丢失;

2)结算不方便;

3)外出带很多现金可能出现的意外。

过渡:所以,办理结算必须使用一些信用工具,而这些信用工具有信用卡、汇票和支票。

2、常用的信用工具

⑴、信用卡(板书)

讲之前可将商业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已经各种其他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指出哪个为信用卡。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信用卡吗?接着指出:信用卡含义:是银行发给自己信用情况较好的'公司及有稳定收入的个人以便其购买商品或取得服务的信用凭证。(P7)

提问:信用卡为什么会流行?你们在使用信用卡时,感觉到信用卡有什么好处没有?(P8练习)

就是因为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贷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使用起来方便、安全,外出购物,使用者可以不必携带大量的现金,并且还可以超出自己的存款数进行支付;对收款人方来说,可以节省大量收付、清点、保管、押运现金的劳动;对于银行来说,发行信用卡不但节省大量印刷、发行、收付、清点、保管现金的劳动,而且可向使用信用卡的一方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当持卡者透支时,银行还可以作为贷款收取较高的利息。正因为信用卡如此方便,有如此的好处,所以它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流行的一种支付行为,人人离不开卡。

过渡:点出信用卡在货币发展史上的地位,即货币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对于比较陌生的电子货币,必须交代清楚其内涵和外延

内涵: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储存和处理的存款。外延:包括信用卡,自动柜员机,电子转帐终端等组成的银行交易工具和业务;出现电子货币的原因: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时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半导体产业和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

⑵、支票(板书)

支票就是一种由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在我国,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请讨论P9探究活动1。并看相关链接1

注意: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

(二)、外汇(板书)

讨论P10探究活动1,(必须用到外汇)。

外汇:一国持有的以外币表示的用以进行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其有两个基本特征:

①它必须是以外币表示的资产,凡用本国货币表示的有价证劵、信用工具均不属于外汇。

②它可以自由兑换成其他形式的资产或支付手段,凡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和支付手段的外国货币不属于外汇。

汇率:一种货币用另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称为汇率或是汇价。汇率表明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

汇率的标价方法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计算应折合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方法。如1美元可以兑换8元人民币,即$1=¥8。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折合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如1元人民币可以兑换美元,即¥1=$。目前,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均使用直接标价法。

讨论P10探究活动,并联系时政热点:小组讨论升值与贬值的利弊。(结论:稳定的意义)

本课总结:这堂课我们懂得什么是信用卡、支票、汇票,知道什么是外汇,理解保持币值稳定的意义。

作业:人民币升值与贬值的利弊。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含义。

2、理解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优缺点,珍惜选举权的重要性。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政治参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选举方式的选择,选举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选举方式的选择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的问题涉及学生具体的民主活动实践,建议多引入、创设具体的政治活动情景等辅助学习、理解,增强学生的实际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政治权利,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正确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这是本节内容要学习的。

(二)进行新课

一、民主选举面面观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5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1、镜头一反映的是直接选举,镜头二反映的是间接选举,它们都是差额选举的方式。

2、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应该珍惜并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要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当家作主的主人翁责任感。

二、选举方式的选择

1、我国当前的选举方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明我国当前有哪些选举方式?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1)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直接选举:由公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优缺点:每个选民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信赖的人。但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情况下无法使用。

间接选举:先由选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再由代表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

优缺点:每个选民不能直接选择自己信赖的人。但可以弥补直接选举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情况下无法使用。

(2)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为等额选举。

优缺点:能比较充分的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影响积极性。

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为差额选举。

优缺点:能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但如果对竞选活动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造成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

可见。各种选举方式都各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采取什么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2、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制约因素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6-18页内容,结合我国并不同时期选举方式的变化,了解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1)选择选举方式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文化水平来确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方便,人民群众的民主素养不高,我国只在乡镇人大代表选举中实行了直接选举。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民主意识增强,政治参与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国将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级人大代表选举,并实行了差额选举。

(2)选举方式的选择要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取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状况,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三、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18页,说明为什么要重视自己的选举权利?如何重视并使用好自己的选举权利?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行使选举权的重要性

(1)行使好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是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2)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是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行使好选举权,才能更好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3)是否积极参与选举,认真行使选举权,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标志。

教师活动:那种“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的想法,是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意识不强的表现。那么,怎样才能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呢?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2、如何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

(1)要不断提高自己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端正参加选举的态度,提高选举能力,选出切实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

(2)要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自己的选举权。

(3)要不断提高政治参与

22 3452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