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有教学设计实用(精彩5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土壤中有教学设计实用(精彩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土壤中有教学设计【第一篇】
本课中的土壤对学生来说司空见惯,但是他们可能从没想过土壤从哪里来的?土壤里都有些什么?并不是很注意,这正是本课的契机,也是突出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教学设计上,我力求活动设计清晰、有序、环环深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方法。在课堂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基本实现了教学设想,学生探究热情比较高,能运用感官和实验观察土壤,在探究中逐渐认清了土壤的成份,认识了土壤与动植物的关系。但是,反复回想本课的教学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问题一、在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回答错误的情况,此时,我往往进行了追问,并且语气有些怀疑。这样一来,学生得到的认识是他的答案不对。起来回答的同学很可能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质疑就开始怀疑自己的想法、说法。长期下去,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受挫,对科学探究的热情,对发言的热情都可能受到影响。因此,我迫切需要改变这种追问的方式。
问题二、对学生科学语言的规范不够。学生在表达、描述他们的想法时经常用一些土语,或者不准确的词语,这时就需要老师来进行纠正。上课中由于担心影响进度,我没有对学生说出的每个错误词语,错误说法进行纠正。这样有些学生就还用他自己的说法来表达,这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很不利,也是课堂教学少了几分科学的味道。我们说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没有每堂课的坚持,就无法让学生有质飞跃。所以说,关于学生语言的训练是不可忽视的。
问题三、忽视板书的重要作用。现在多媒体教学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方便和效率。但与此同时,板书也往往被忽视了。本节课中我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板书中只出现了土壤的成份,而没有出现课题,也没有其他重点的内容,这样在总结的时候学生就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那么他头脑中形成的知识框架就不够具体、清晰和具有逻辑性。板书是教学的良好辅助,在教学时需要善加利用才能让学生学的扎实。
通过本次教学,对我又是一次触动,经过反思,我发现了一些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热情,这些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长期的课题。期待着通过改进,学生们能在科学课上获得更科学的锻炼。
土壤中有教学设计【第二篇】
能力目标: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知识目标: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通过实验活动探究,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
分组:酒精灯、易拉罐、盛有一半水的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放大镜。
1组-4组砂土、5组-8组粘土、9组-12组黑土、湿抹布、小盘。
演示:滴管、装有土壤溶液的锥形瓶、玻璃片、试管夹。
课前活动。
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其实制作泥塑的土叫做粘土,你知道粘土有什么特点吗?
2.学生随问题依次交流:
3.教师小结:由于粘所以可塑性强,除此之外粘土还具有颗粒细、耐火度高等特点。所以人们经常利用它来制作泥塑。
一、导入。
1.谈话: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些老师从不同的环境中取来的土壤,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面前的土壤,根据你生活中的观察,判断一下这些土壤是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开始吧!
2.学生汇报:哪个同学来说说你面前的土壤是老师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
3.教师小结:究竟这些土是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请看大屏幕:出示图片1-4组面前的土是老师从学校花坛里取来的;5-8组面前的.土是老师从学校的种植园取来的;9-12组面前的土是老师从树底下取来的;这节课我们来共同研究这些土壤里都有什么。(板书:土壤里有什么?)。
二、学习新课。
(一)用眼睛观察土壤。
1.谈话:你可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的方法,观察你面前的土壤里有什么?看不清的话,可以用老师给你准备的放大镜来观察,观察过程中要可别忘记填写记录单。听明白了吗?开始吧!(发记录单1)。
2.学生观察:
3.学生汇报:哪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你们发现了土壤中有什么?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有的小组发现了土壤里有沙;有的小组发现了土壤里有黏土;还有的小组发现了土壤里有腐殖质。
(二)实验探究土壤的成分。
猜想。
1.谈话:现在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一下:土壤中还会有其他的物质成分吗?
2.学生猜测:你认为土壤里还有什么?说说你的理由。随学生回答板书。
3.谈话:这些仅仅是我们的猜测!想要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4.学生交流:
生2:做实验。
5.教师小结:因为有时我们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判断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要想获得正确科学的结论需要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
认识实验材料。
2.学生交流。
设计实验方案。
1.谈话:利用这些实验材料,你想怎样验证这些猜想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或者几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注意,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不要动手去操作,讨论开始。
2.学生分组商量实验方案、记录:
3.学生交流:
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想研究土壤里有什么?你们的实验方案是怎样的?
验证砂和黏土:师:哪个小组想验证土壤里含有砂和黏土?生:我们小组想验证砂子和黏土。我们想把土壤放在烧杯里,加入水搅拌均匀后,静置一会儿,观察烧杯的下面是不是砂子,上面是不是黏土?师:也就是说看看土壤会不会分层。老师提醒你——等待一会儿,实验现象会更明显。
温馨提示:
1.土壤分层沉淀(dian)需要一段时间,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先做分层沉淀的实验,把它放在一边沉淀着,再做其它实验,等其它时间做完了,沉淀也完成了,再进行观察。
2.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接触加热后的实验材料,防止烫伤!
3.观察时,要及时把发现写在记录单上。
4.谈话:那用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同学们交流的都很好,老师也有几点提示请看大屏幕(投影)。
实验探究。
1.谈话:大家听清楚了吗?那我可要考考你,做实验时先做哪个实验?为什么?做土壤分层沉淀实验时,一直不停的搅拌吗?那应该怎么样呢?还有不清楚的问题吗?下面请同学们利用你们想到的方法开始实验吧!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与交流:
解决难题。
1.谈话: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土壤里有水、砂、黏土、水、空气。现在我们一起来验证土壤里是否含有养料、养份。
2.师边演示,边讲解:我们知道养料用眼睛看是看不到的,能够看到的是一些比较大的杂质或腐殖质等,因此我们必须利用过滤装置过滤掉这些杂质,由于时间的关系,上课前,老师已经过滤好了土壤的溶液,在这。点燃酒精灯,用试管夹将玻璃片夹住,使用滴管吸出一滴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后放在酒精灯上均匀加热,待溶液蒸发后,观察一下玻璃片会出现什么?怎么样,会做了吗?注意不要用手接触加热的玻璃片,下面请小组长到前面来取实验器材,其他组员点燃酒精灯,按照老师的方法做一做吧。
3.学生操作:
4.学生交流: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大家发现了吗?
5.教师小结:这层白色的污渍就是养料的一种,我们把它统称为无机盐。(板书:无机盐。)土壤里的养料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了让植物生长的更好,农民伯伯会在适当的时候为土壤施肥、补充养料。
三、拓展延伸。
1.谈话: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初步了解了土壤里有什么,下面让我们再通过视频了解一些关于土壤的知识。播放视频。
2.学生观察:
3.教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土壤里有水、空气、腐殖质、砂、黏土、无机盐等,土壤的成分搭配的合适,土壤才能肥沃,植物生长才会更加茂盛,任何一种物质的缺失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其实关于土壤的秘密还有很多,比如说,南方的土壤与北方的土壤有什么不同,山上的土壤与平地的土壤有什么不同?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搜集有关资料,也可以采集一些不同的土壤,观察一下它们的颜色和特点,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石子砂微。
黏土。
树叶、草根腐殖质。
水
空气。
养料、养分。
土壤中有教学设计【第三篇】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处于“平等中的首席”这个位置,但这种角色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甚至是无足轻重。因为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我们教师需要明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并非排斥教师的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给予必要的帮助,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在指导的时候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而教师不敢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以致于削弱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相对来说较差,教师指导的作用应该多一些,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有必要给予指导,但在学生提出猜测,分析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应该少一些,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去说,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去做,教师绝不能越俎代疱,包办代替。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令教师预料不到的事情。在科学课教学中,不确定的因素很多,课堂上出现预测和生成不一致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关键是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一、如果这种“意外现象”对本节课教学有价值,有利于本课教学的主题,则教师可以放弃预设,转向生成的方向前进;二、如果这种“意外”的确是“杂音”的话,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要设法巧妙地回到预设的轨道上继续向前;三、如果“杂音”对本节课探究主题价值不大,但有探究的价值,则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让学生课下再去研究,到时候再引导学生汇报探究的结果。当然,意外毕竟是意外,在遇到确实无法探究的情况时,那只有把其中的道理告诉学生了。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科学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才能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科学课程的改革实践中,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向着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向健康发展。
土壤中有教学设计【第四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许多物质,有石子、沙子,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等等;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3、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愿意亲近土壤。
杯子、干湿土壤、放大镜、白纸、水。
一、组织教学。
1、课前选好组长、记录员、材料员。
2、关于老师,你想知道什么?
3、从进教室到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
4、师:通过刚才的谈话,老师发现我们方川小学的学生特聪明,特爱动脑筋,特爱观察,相信这一节课大家也能学得更好。
二、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周围的花、草、树木、庄稼都生长在哪呢?
2、板书:土壤。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想了解土壤的哪些知识?
3、出示课题。
三、寻找土壤的成分。
(一)观察新鲜的土壤。
2、如果给你一包土壤,你准备怎样观察?
3、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什么?(教师自己准备一套)出示:纸、筷子、放大镜。
4、你能说说这些工具的用处吗?你现在又准备怎样观察?动手之前强调:在观察的过程中要做好记录,比一比哪个组发现得最多。
5、学生分组研究土壤。
6、你们组发现了什么?利用实物投影仪投放汇报,其他组补充,教师写上。
7、你能给这些东西分分类吗?指导分类:水分、动物、动物遗留物、植物遗留物、杂物、土壤颗粒等。(它们腐烂后就成了腐殖质)。
4、像小石子、沙这样的颗粒,我们称为土壤颗粒,那你们在观察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比沙更小的颗粒呢?(如粉砂、黏土)。
5、我们来看看科学家(地质学家)是怎么分类的,课件出示。(沙砾指的就是小石子)。
(三)沉积实验。
1、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区分沙砾、粉砂和黏土吗?
2、说说你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出示温馨提示提醒学生:
温馨提示:
1、将土块放入杯中时动作要轻,以免溅起水花弄湿桌子;
2、土块放入水中后,先不要搅拌,注意观察水中土壤发生的现象,再搅拌;
3、搅拌的动作要轻、慢,以防水溢出杯子。
3、交流反馈。
小结:我们可以看见,土壤颗粒是分成一层一层的,下面的土壤颗粒大,有许多的石子沉积,是沙砾层,中间的`土壤颗粒小,是沙层,上面的应该是黏土层,水面上还漂浮着一层杂物。
4、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土壤中有(板书:沙砾、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补充:此外土壤中盐分,腐殖质和盐分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出示,读一读,记一记。
三、土壤和生命。
1、同学们,道在土壤中生活着许多生命,有(学生举例子:蚯蚓、蚂蚁、蜗牛、植物的根……)。
2、课件出示,从图上可见,土壤从上到下可分为———————,接着小组内讨论:
3、交流反馈。
4、进行爱土壤的教育:是的,人类没有土壤,我们将————,动植物没有了土壤,就无法存活,那么人类也将无法生存,人类和土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5、板书: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四、课外拓展活动。
土壤的作用可真大,作家高士其写了一首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详细地介绍了土壤的作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65—66读一读。
土壤中有教学设计【第五篇】
今天,我们工作室全体成员一起听了领衔教师z老师执教的《土壤里有什么》一课。
一、风格凸显。
徐老师语言幽默风趣,富有激发性。作为探究伙伴,教师参与到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体现师生平等的关系。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思维的碰撞,借助学生之间认识上的不同,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二、注重探究。
科学教学强调要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本课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实验观察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自然而然的作出小结: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三、关注细节。
教师注重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准备,课前积极进行下水实验发现问题,在细节上进行处理,使得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充分表现出科学教师严谨认真的态度,为学生做了榜样。
四、教学目标落实扎实有效。
在本节课上学生由接受知识转变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完全主动地建构着知识的意义,这就是充分利用知识的载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大家可以看到,学生课堂上在操作的过程中,潜心于自己的观察、思考和研究,积极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建构“土壤”的知识。教师的角色和任务也不是传授者和传授,而是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提供一套有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思考中去感受、理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徐老师对土壤中“腐殖质”和“无机盐”的这两个知识点的处理方法很好。师引导:土壤中只有肉眼看得见的物质吗?老师来做两个实验,从中你能看到土壤中还有什么?(1)燃烧土壤,让他们闻到一股臭味。引出“腐殖质”。(2)燃烧浸泡土壤的液体,水烧干后他们看到勺中的白色斑点,引出“无机盐”。这样就让学生的思维也相应的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发展了。
五、准确把握学生,发展学生能力。
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每一节课中都得到发展是科学老师的责任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合作能力和倾听的习惯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示,这得益与教师明确的要求。教师要求学生把本组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讨论好的计划等完整地说出来,这既让学生确保描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减少了必要性的提醒,保证了课堂的连续性和流畅性。教师要求其余学生认真聆听发言,找出需要补充和更正的地方,这为后续的补充或更正做好必要的铺垫,又培养了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