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精彩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精彩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第一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2.4:1.6和60:40。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60:40。
内项。
外项。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如::=:
外内内外。
项项项项。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0.5=1.2:。
两个外项的积是×=0.6。
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2.4×40=1.6×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填一填。
(1)=。
()×()=()×()。
(2)0.8:1.2=4:6。
()×()=()×()。
(3)4×5=2×10。
4:()=():()。
=
4.做一做。
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
5.课堂小结。
(2)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三、作业。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课后记: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找找比比:
(判断下面的比,哪些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518:::。
5/8:1/:32:89:27。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说说判断过程。
2、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比例的有关知识。
二、新授。
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3:5=18:30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5=18: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2、教学例4。
(1)理解题意,信息搜索: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2)、学生写不同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3)、学生探索规律。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写比例,验证规律:
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5)、师生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思考分数形式的比例3/6=2/4,通过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相等。
4、练习:“试一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1.8和0.5: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
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3=():64:()=():5。
3、做练习十。
第1。
2题。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的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播放课件,引出主题图。
(播放视频,生观察,并说看到的内容)。
师:看到这些画面你的心情怎么样?(激动、兴奋、骄傲、自豪……)。
师:是啊,老师和你们一样,每当听到雄壮的国歌声,看见鲜艳的五星红旗,老师的心情也十分激动,国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神圣的。
问:画面上这几面国旗有什么不同?(大小不一样)。
师:虽然这几面国旗大小不一样,但是长和宽的比值都是一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比例的知识。(板书:比例)。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出长和宽各是多少)。
问:你能根据这些国旗的长和宽的尺寸,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吗?请同学们先写出学校内两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生动手写比、求比值)。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生汇报求比值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观察你求出的学校内两面国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师: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我用“=”把这两个比连起来,可以吗?(可以)。
师:从图上四面国旗才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求出比值,也写成这样的等式呢?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一试(生动手写比,求比值,写等式,并汇报)。
师:指学生汇报的等式小结,像这样由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组成的等式就是比例,谁能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生汇报,是板书意义)。
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关键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小练习,课件出示)。
(1)自学比例的名称。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例的意义,那么在比例中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各部分名称与各项在比例中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呢?打开书34页,自学34也上半部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生自学名称,汇报,师板书名称)。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合作学习发现的规律。
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样的特性呢?分组验证课前写出的比例式。
师:问想一想,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除了根据比例的意义去判断外还可以根据什么去判断?(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见课件)。
四、汇报学习收获。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第四篇】
1.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2.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学习重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一、复习(课件出示以下问题,指名学生回答)。
1、什么叫做比例?
2、什么样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3、判断下面的比,哪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3:918:303:::49:27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
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除了看比值是否相等,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自学要求:1)自学书第41页的内容,把重要的地方画上线,不懂的问题用铅笔标在书上。2)提示:可以结合以下问题进行自学:
(1)什么叫比例的项?比例中有几个项?分别叫什么?(2)你能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吗?改写成分数后你还能找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吗?试试看.(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性质吗?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何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一个比例.(4)小组中议一议并集体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自学成果。1)试一试。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如果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并指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3:6和8::和4:502)课件出示三组比例,让学生填空。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
四、课堂总结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第五篇】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教学过程:
1、谈话。
2、复习。
(1)、什么叫做比?什么是比值?(2)、怎样求比值?(3)、求比值。
6:10。
9:15。
1/2:1/3。
6:4。
:
先一起做第一个,然后指名回答第二个。
4:16=3:1216:12=4:3。
4:3=16:123:4=12:16。
12:16=3:43:12=4:16。
12:3=16:4。
1、“比”和“比例”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
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课堂总结: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大家可以想想这句话的意思来联想一下“解比例”的做法。
板书。
第二种——3:4和6:8。
因为3×8=244×6=243×8=4×6。
所以3:4=6:8。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第六篇】
1、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能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知识链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1、什么叫比例?
2、下面的比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和60:40。
二、导学探究,建立模型。
(一)导学探究,解决问题。
1、导学提示,明确方向。
请自学教材41页例1之前的内容,然后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3)请自己任意举例,验证你的发现。
4)试着。
总结。
2、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二)展示交流,建立模型。
1、学生汇报,重点释疑。
1)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60∶40。
两外项积是:×40=96。
两内项积是:×60=96。
×40=×60。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各小组代表汇报。
全班交流。
3)学生举例子,验证发现的规律。
2、归纳小结,建立模型。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
练习检测,巩固应用。
1、填空。
1、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3、在a:7=9:b中,()是内项,()是外项,a×b=()。
4、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分别是3和8,则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外项可能是()和()。
2、判断。
(1)因为6×9=18×3,所以6∶3=18∶9()。
(2)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互为倒数,两个外项也应互为倒数。()。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和4∶50。
四、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先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先判断,并说明理由。
巩固学生对比例各部分名称的理解。
巩固学生对比例的意义的理解。
板书设计。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1、在教学比例(特别是分数形式的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要特别强调哪是外项,哪是内项。
2、本节课充分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第七篇】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会用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灵活地判断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
投影机等。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
2、求出下面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2:16:::6。
二、提示课题,引入新课。
1、引入:如果有两个比是相等的,那么这两个相等的比以叫做什么?它有什么样的性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
2、引入新课。
三、导演达标。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的表格后回答:
a、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什么?
b、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什么?
c、这两次比的比值各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关系?
板书:80:2=200:5或=。
(2)引出比例的意义。
a、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c、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d、做一做。(先练习,后讲评)。
(1)看书后回答:
a、什么叫做比例的项?
b、什么叫做比例的外项、内项?
(2)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先让学生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再计算两个内项的积,最后让学生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然后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3、练习:判断下面的哪组比可以组成比例。
6:9和9::2和7:10。
四、巩固练习:第一、二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五、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及怎样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的方法。
六、作业:第二题。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第八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和60:40。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60:40。
内项。
外项。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如::=:
外内内外。
项项项项。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
两个外项的积是×=。
两个内项的积是×=。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40=×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填一填。
(1)=。
()×()=()×()。
(2):=4:6。
()×()=()×()。
(3)4×5=2×10。
4:()=():()。
=
4.做一做。
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
5.课堂小结。
(2)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