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汇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汇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范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50【第一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84—86页。

1.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

让学生经历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

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纸片各一个,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各三组、剪刀等。

每组同学准备两个完全一样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各一个。

一、欣赏画面,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让学生找自己会算面积的图形,并说出计算公式。教师提问:你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吗?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关于三角形,你学过哪些有关的知识。学生回答,师展示。

二、分组操作和讨论,填写实验报告单。

(一)

1、上节课,我们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大家猜一猜: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呢?

2、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课前准备的完全一样的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3、按照你的想法,和小组内同学一起拼一拼,剪一剪,看一看,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哪些我们会求面积的图形。

4、学生小组合作,拼剪图形。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拼剪。

5、各小组填写发现报告单,填写我们是用()拼或剪成了()。

6、小组汇报摆出的结果:

7、组织学生讨论。

第一种: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所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第二种: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那么,我们的平行四边形跟三角形有没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思考:

①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②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之间有什么联系?

③三角形的面积该如何计算?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那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还可以怎样写?(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二)、课件演示:用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各种已学过的图形。

(三)、归纳公式

1、(屏幕显示提纲)学生根据实验报告回答。

a、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c、你能根据实验结果,写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2、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α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你能用字母写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h÷2

3、进行爱国教育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动手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

请看屏幕。(多媒体出示p85页的你知道吗?),学生阅读后,汇报知道了什么。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3)三角形面积是s=ah。()

2、课件出示例2

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一生板演)集体订正。

你认为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什么地方容易出错?(强调“÷2”这一关键环节)

3、完成做一做。

4、联系生活,做课本86页的练习第1题。课件出示下图:

师:你认识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吗?知道它们的具体含义吗?交通标志对于维护交通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请大家算一算,这个标志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教育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接着让学生口头列算式,不用计算。)

5、拓展题。

四、作业:

p86—3、4

五、回顾总结,深化提高: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今天我们分小组通过动手操作,相互讨论、交流,用摆拼等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帮助我们找到探究问题的方向,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但请大家仔细想想,这节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三角形面积=底×高÷2

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第二篇】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一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出示复习题,回忆有关比的知识。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4.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学生回答后,师说:∶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这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用等号连接。(板书:∶=10∶6)

二、探究新知

1.比例的意义。

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__;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__。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

(1)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的问题一一解答。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就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2)由教师告诉学生:象∶=10∶6、80∶2=200∶5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师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生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

引导学生议论、交流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在“两个比相等”下边划“”。)

(3)做一做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①6∶10和9∶15

②20∶5和1∶4

第①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思路如下:

所以:6∶10=9∶15

其余各题分组讨论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4)填空

①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比例。

②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的。

2.比例的基本性质。

(1)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边叙述边板书如下)

(2)让学生看下面这些比例,说出它的外项和内项是多少?

∶=10∶6

6∶10=9∶15

(3)让学生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师边板书如下)

外项积是:80×5=400

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4)由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从两个乘积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每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都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5)由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想一想: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指名回答后,师板书:

(7)做一做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和4∶50

3.阅读课本第9、10页的内容并填空。

三、巩固发展

1.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讨论后指名说明: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有四个项。

2.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

(2)∶2和7∶10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比例。

五、布置作业练习一第3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范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50【第三篇】

课题名称《认识钟表》

移秀兰 溱潼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一年级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84、85页一课时 · 认识时针、分针、整时、大约几时 · 认识钟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过程与方法: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本单元在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设计理念:设计本课时力求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整堂课都以学生自主探究和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体验,认识钟表。拟在本课教学中体现以下几点: (一)知识呈现生活化:“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新知从生活中自然导出,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二)学生学习自主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识钟表面、认识整时刻、判断大约几时等,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自主获得。

(三)学习过程活动化:新课程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总能处于一种新奇、兴奋、快乐的活动氛围中,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模型等。

一)导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

什么时候睡)。师:猜猜它是谁?

教师通过猜谜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了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气氛。 2、课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钟,教师提问: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是啊,钟表不仅外型漂亮,还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识 1、认识钟表

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给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发现与表达的空间,注重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 2、教学整时

这一环节在教学形式上应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因此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思维拓展空间。

出示3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再出示1时、4时、6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然后再提问:1时、4时、6时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分针都指着什么数?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的方法吗?

小组讨论看整时的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连一连:学生口头回答钟面时间,巩固看整时的方法

说一说:将整时融入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将钟表知识与实际生活自然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大约几时

出示7时、7时不到和刚过7时三个钟面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三个钟面的时间

小结:一个是7时不到,一个是刚过7时,我们把它们都叫做大约7时 师追问:这两个都是大约7时,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个是7时未到,一个是刚过7时 说一说:让学生说出钟面上大约是几时 (三)巩固练习

1.画一画: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出缺少的是时针还是分针,再借助直尺画出钟面上缺少的针,这里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2.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发现、思考、讨论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时针每天要在钟面上走两

圈,所以一天要走两个10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出示两幅表示10时的图,让学生观察,看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两个都是10时,但不一样,一个是上午10时,一个是晚上10时。

提问:一天有几个8时,几个9时?

3.拨一拨:学生在钟面上拨出自己起床和睡觉的时间,然后同桌的同学说一说,要求说完整。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顺势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4.说一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根据儿童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 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对时间的观念,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全课小结。

教学内容与

教师的活动

媒体的运用

学生的活动

教师进行逻辑选择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有效突出了重点,分解了难点;多媒体介入了学生感兴趣的钟面,激起了学生说的欲望。课堂效果显示学生能较灵活地运用自己小结出的方法进行练习。课后反馈反映出学生通过语言项目的学习,对认识钟表已经基本理解,包括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大多数学生掌握良好,由练习反馈也可知。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新知,尽可能将学生的学习效率最优化;同时教师还需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如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比较、总结,从而更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第四篇】

设计说明

本课时主要复习“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统计与概率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判断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能力,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以参与求体验。

复习过程中,通过谈话、小组合作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学会构建知识网络的同时,能够整体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以练习促掌握。

复习过程中,先通过基础习题的练习,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再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习题难度,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练习中,查缺补漏,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感受、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强概率意识。

3.以创新谋发展。

复习过程中,通过讨论、练习等手段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在有效的碰撞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研究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1、构建知识网络

1.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独立思考、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知识网络图)

可能性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2、分类复习

1.结合教材,复习“不确定性”的知识。

关于“不确定性”,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吗?

(如小明会成为科学家)

2.结合课件,复习“可能性大小”的知识。

要想使获得最高分(或者一等奖)的可能性增大,如何修改下面两个游戏的游戏规则?

(1)在飞镖游戏中,把得5分的靶心面积增大,得最高分的可能性就大了。

(2)在转盘游戏中,要想使获一等奖的可能性最大,应使一等奖的图案数量最多。

设计意图:有效利用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在理解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基础上,经历修改游戏规则的过程,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课堂练习

1.根据给出的条件把盒子中的三角形涂色。

2.根据转盘填空。

3.想一想,填一填。(下面每个盒子里都只有一个红球)

(1)任意摸一个球,从(  )号盒子里摸,最有可能摸到红球。

(2)从(  )号盒子里任意摸10次球,最有可能一次红球都摸不到。

4.根据要求填一填。

在布袋中放入6个彩球,如果要分别达到下面的要求,该怎样放?把方法写在横线上。

(1)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30次,摸到蓝球的次数比红球多。

(2)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30次,摸到蓝球的次数比红球少。

(3)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30次,摸到蓝球和红球的次数差不多。

(4)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摸到红球。

(5)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蓝球或黄球。

设计意图:结合摸三角形、摸球和转盘游戏,使学生理解可能性的大小不仅与事物本身的数量有关,也与总数量有关,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等可能性。

3、课堂总结

通过对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4、布置作业

教材105页1、2、3题。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第五篇】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22 13813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