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范例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范例精编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1

语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之一,语文特级教师陈钟湃衔:“教学就是用最节省的时间、最简洁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尽快转化为能力。”但阅读教学“费时费力,收效甚微”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无效是一个重要原因。

例:《陋室铭》教学实录

师:写环境有什么作用?

生:沉默。

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个环境是非常寒碜还是非常清幽的?

生:清幽的。

师:好,清幽的,这个清幽的环境写出了什么?

生:品德的高尚。

师:品德的高尚、高雅,所以,环境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衬托品德――高雅、清幽。(师板书)

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这个生活风貌又表现了什么?

生:表明自己远离世俗。

……

2分钟5问,一节课96问。当前语文课堂提问的“沙化”现象较为普遍的存在。余映潮老师提出阅读教学的八个大量减少,其中之一就是“大量减少课堂教学中的碎问碎答”。

二、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特点

余映潮老师指出:“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点和粘合剂,在教学中有着“以一当十”的力量。我们在教学中通常将“主问题”误解为直接分析文章结构、主要内容、思想主题和写作技巧,其实,“主问题”应该采用“曲问”的方式巧妙设计主线问题,借以分析文章的重难点。简单而言就是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针对某一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以曲求直”的提问方式。如何设计主问题是教学设计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主问题具有纲领性(一种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问题),指向性(“主问题”能直切文本核心),层次性(“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精心安排的),牵引性(“主问题”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

三、如何进行主问题的设计

(一)根据阅读课的教学结构进行问题设计

例1:《端午的鸭蛋》

1.初读阶段:主要目的是初步读懂课文,把握文意。

问题①:这是1篇内容写什么的文章?

2.精读阶段:再读课文,欣赏文句。

问题②:让我们一起来品尝一下这枚端午的鸭蛋,品味文中的几句话。

3.品化阶段:读出文章的情趣。

问题③:趣读“挑鸭蛋”、“玩鸭蛋”,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呢?

这节课可以说是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初读―精读―品读,其实就是反刍式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层次逐渐深入的阅读过程,知识由于不断的反刍而得到不断的巩固,化为养料而被学生充分吸收。另外,以三个主问题引领三个教学板块,表现出一种外观形态上的建筑之美。

例2:《春酒》主问题设计

①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②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子?

③母亲是怎样一个女子?

④乡亲们可爱在哪里?

点评:由一个主问题,向下梳理,环环相扣。

例3:《马》主问题设计:

①本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你最欣赏“谁”?为什么?

②对这两种马,作者的情感一样吗?

③如果你是一匹马,你会选择哪种生活方式?

点评:主问题的设计,形成课堂教学的三大板块

(二)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入手

1.对标题的诠释,《向沙漠进军》:“这篇文章的标题通俗地说是什么意思?它包含几个方面的含义?”《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哪些段落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哪些段落写闻一多先生的‘做’?‘说’和‘做’分别指什么?通过‘说’和‘做’,写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些品格和个性?”

2.对标题的评论,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不是于勒?你认为文章的标题和内容是否吻合?”

3.对标题的补充,如《春》《故乡》两篇文章的标题,从语言上看,都是一个词语。它们无法给读者提供相对完整的信息,因而可以设计活动,将其补充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如补充为“我对春天的礼赞”和“我对故乡的人、事、物、景的记忆与观察”这样两篇文章的题旨便一目了然了。

4.拟副标题。如《最后一课》:“请学生默读课文,给文章拟写副标题,一个――故事,并简要说明理由。”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避免过去教授小说只重三要素的分析,肢解文章的倾向。学生在拟写副标题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对文章内容的初步理解和整体关照。

(三)巧妙抓取文章的联结点

《皇帝的新装》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骗,梳理出“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的故事情节)《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情节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钱字,于勒在没钱时和有钱时菲利普夫妇的言行、心理及精神实质)

《项链》中对玛蒂尔德的认识,过去的教学更多的是停留在她是个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这一点上。北师大二附中的何杰老师没有照搬套用,而是结合很多学生比吃比穿、讲排场爱面子的虚荣问题,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项链没有丢,玛蒂尔德会是什么样的命运呢?”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基本上能归纳为:“前期玛蒂尔德被虚荣心迷失了自我,后来通过诚实劳动找回了自我。”可以说,这个结果比较理性地初步认识了“虚荣”对一个人的影响。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批评能力上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奇妙的克隆》问题设计:

①“克隆”是名词还是动词?②克隆奇妙在何处?③克隆鲤鲫鱼出世前后发生了什么事?④围绕克隆人,人们有哪些讨论?⑤科技进步为什么令人“悲喜交集”?你还能举出一个事例来吗?

问题①设计的意图在于弄清克隆的含义,尤其是克隆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问题②抓住“奇妙”一词,这两个字是能够涵盖课文全部内容的,而且能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和结构。问题④⑤立足长远,着眼于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四)再现作家的“创作谈”或巧借其它作家对作品的分析

《端午的鸭蛋》从作者汪曾祺自己的创作谈“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入手,设计一个主问题:从1、4、5、6段中找出有色彩、有声音、有画面、有味道、有动作的语言,试用批注的方法,体会端午之乐。学生在教师示例的指导下:圈、点、画、写、读、思、品、说,深入体味了汪曾祺家乡特有的“淡而有味,平中见奇”的语言风格,感受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留恋童趣的丰富情感。

《云南歌会》从对沈从文行文风格的分析“沈先生对至善至美的追求,阅读沈从文,就是阅读那些山水、那些人事、还有那些人们心底的机巧”入手,设计问题:究竟沈从文在彩云之南邂逅了怎样的美丽?学生初读文章,很快梳理出答案。教师又通过还原文章选入教材时被删减的话:“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赞歌”,设计问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教师引导,明确沈从文是借《云南的歌会》传达出他对自然、对人、对生活的品味和欣赏。美好的生活和生命从作者自然柔和的笔调中汩汩流出。所以,云南的歌会岂止丰富了师生的见闻,还丰富了生活,丰富了文化,丰富了人们的心灵。

(五)直奔文章的语言

例1:《项脊轩志》细节教学

问题:①你认为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细节是什么?②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找出句子并翻译,评点分析,给评点内容拟题,师形成细节图:优美恬静的月夜桂影图;颓败凌乱的家道衰落图;真挚深沉的至亲关爱图;勤勉发奋的书生苦读图;一往情深的夫妻相伴图。

例2:学习程翔老师教授的话剧《雷雨》,根据程老师抓住话剧剧本的特征――话剧是以对话为主要手段来讲故事和表现人物性格的,因此,理解、品味人物语言是话剧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把整篇文章看成“对话篇”,围绕陆续展开的话题再把“篇”分成一个个的“对话段”,再把每个对话段分成“对话组”,然后进行阅读。这样的设计教学是别出心裁的,不仅符合话剧的特征,也顾及了剧本样式的特点。学生在一句句对话中梳理出它们的相关性,也就是逻辑性,使之成为一个个“组”和“段”,进而形成“篇”,从而整体上把握住课文的内容。

问题设计如下:①如果把整篇文章看作“对话篇”的话,课文有很多“对话段,每一个对话段都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请两位同学〈WWW.〉分角色朗读……通过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把看似“散”的对话在头脑中逐渐加工成了一个个对话“板块”,这一个个“板块”便勾连成了完整的“对话篇”,最终使学生完成了对故事和人物的认知。

例3:《琵琶女》中女主人公是“被压迫、被侮辱、被抛弃”的妇女形象吗?

①琵琶女是自愿步入风尘的,谈不上“被压迫”。

②全文中无一处涉及其“被抛弃”,从“弟走从军阿姨死”可推知。

③从唐代风气看,琵琶女出入青楼是受当时时尚理念的影响。她是一个向往荣华富贵,追求享乐,具有强烈虚荣心的乐妓形象――从良的歌妓(叶鹏语)。

四、主问题设计注意点

一是主问题设计,要还原语文课的语文味;二是主问题设计应紧密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展开;三是主问题设计,需要教师精心研读文本,在对文本准确而独到的解读下,灵活的运用教材;四是主问题设计,还需要有实践性,它要根据学情和实际的课堂情况做一些调整。

参考文献:

[1]蔡智敏,姜联众。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优秀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实录[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3.

[2]高伟毅,刘淼。9线考察:语文优质课例篇[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3]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2

一、 注重文本的个性解读

解读文本,挖掘内涵,巧妙运用文本,是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着力点、突破口。一、做一个对文本的独立解读者。有的教师或是不备课或备课不充分,或是唯教参是从,教参成了个人教学的小拐棍,离开了就寸步难行。此等课堂教学,其效率可知矣。而不借助教参、网络等媒介,能够独立解读文本,进而设计出独到的教学方案,这是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也是高效课堂的必要前提。每讲1篇新课前,先独立阅读,读一遍理解不了,就读上两遍乃至数遍。读到文本匠心独运或值得探讨之处,就设计上几个问题,甚至对此还可以想象、预设一段课堂师生问答的可能性教学实录。事实上有些课堂教学片段就是这样生成的。独立阅读结束后,再去参看教参或其他工具书。遇到不一致的地方,就再推敲上几个回合,直至不存疑问。二、突破教参藩篱,发现文本价值,力求新颖的教学设计。众所周之,教参也有它的局限性,并不能穷尽文本中所有的观照视角与内涵。教参的些微不足,恰恰给我们提供了某种创造的可能。从而对文本做出有个性的、建设性的解读与建构,进而形成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在一次语文高效课堂优课比赛中,大家都使用同1篇课文《肖邦故园》。这篇美文难度颇大。有的教师对中间章节做了较为详细的解说,但对开头及结尾部分开掘不够。我在解读课文时,发现第一部分蕴含着一个有关兴衰、存废的深刻哲理。我让学生仔细阅读,品味寓意,然后依照我预设的一个例句,说出一组与主旨相关的语句。这一独到设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文章最后一部分又作如下精妙设计:思路,由景色到音乐,又由音乐到音乐家;内容,表达了世人对这位音乐天才、爱国艺术家的深切缅怀与追忆。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轻松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最后,这堂课以其创新高效而深受好评。关注文本,深入研读文本,创新地解读文本,是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 精心选择文本片断,优化处理教学内容

所谓教学内容的优化就是选择所授课文中的片断作“例子”,精要地讲解,使学生通过“例子”的学习举一反三,达成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高效率。那么,怎样选择“例子”呢?第一,选择能体现有效知识的“例子”。阅读教学要通过“例子”的学习,让学生得到有效的知识:最普通、最适用的基础知识。如课文中能点明中心的、富有表现力的、情感特别丰富的字词句等;能促进学生认识深化的知识与观点等;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智慧技能、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如果一堂课有效知识为零,那么这堂课的教学效果也是零。第二,选择能体现和落实本课教学目标的“例子”。这“例子”就是从课文学习的“一桶水”中舀出的“一瓢水”。围绕教学目标选定课文中的“例子”,指导学生认真学习从而理解全文内容。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可作这样的选择:作者在谈到写《背影》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但是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这就交代了本文写作的缘由、描写重点、情感基调等,是理解本文的一把钥匙。他所说的“那一回”即课文中的第二部分,父子在南京浦口车站的惜别。因而这一部分就成了阅读教学的重点。这一部分有三层,第一层,交代家境,第二层,叙写父亲的关爱,第三层浓彩重墨写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抒写父子深情。这一层,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作者精心结撰巧妙构思之处,更是情感集中、催人泪下的妙笔。因而这第三层就成了要重点学习的“例子”。为了实现重点学习父亲买橘子这一层,可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文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体会父亲的几句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领悟儿子的心理活动:“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节课通过这个“例子”,学生把握到了全文的情,深入地理解了父亲的爱。有同学在周记中写道:《背影》中的父亲“情大如天,爱重如山,一言一行动人心弦”。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分析,选好“例子”,确定哪儿该讲、哪儿可以少讲或者不讲,是迈向高效课堂的有力一步。

三、 反复推敲,努力探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3

一、导入

介绍闻一多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二、把握清晰的结构

1.从题目看,本文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初读文章,课文写了闻一多先生哪两个身份的说和做的?

①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特点是什么?②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特点是什么?③你能从文中的一些过渡句、总结性的语句中看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吗?

3.活动总结。文章结构上的特点:分总结构,结构严谨;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结尾总结,深化中心。

三、体会精当的选材

1.学生齐读文章结尾对闻一多先生评论性的句子(19、20段),教师提问:①作为学者,其“卓越”体现在哪里?②作为革命家,其“大勇”体现在哪里?

2.思考:这样的选材有何特点,有何好处?

3.活动总结。文章选材上的特点:选材典型、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凸显中心。

四、品味精彩的语言

1.在第3段中,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语,并说说为什么。

2.在第15-18段中,找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

3.在如此精彩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闻一多?

4.带着感情反复朗读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或段落。

五、拓展延伸

1.说说我们应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哪些方面?

反思这节课,教学过程流畅而清晰,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但不足之处却很明显:

1.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文本自身的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篇课文出自于著名诗人臧克家之手,语言风格非常突出,可以说,是一种诗化的语言,简洁凝练、典雅含蓄。但是反观这节课的设计,从背景介绍到段落划分,再到内容概括,最后语言赏析,似乎每篇课文都可以按照这个模式去上,而缺少了对文本特征的把握与体现。

2.教学方法单一、学习活动的思维深度不够。这堂课,基本上只采取了问答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只是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出答案,“思维值”较低。课堂表面上很“流畅”,在没有异议、没有争论中完成了老师预设的一个个环节,然而这只是一元思维的体现,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

3.拓展延伸环节冲淡了语文味。学生在激情昂扬,纷纷表态学习闻一多先生的种种品质、精神之际,与在历史课、政治课上的表现没有本质的区别。

在这节课上,教材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体现,课堂的实效不高。

第二稿设计

一、积累文雅的词汇(略)

二、体味壮美的人生

1.介绍闻一多的生平与写作背景。

2.把刚才所学的词语划分成两类,并说说划分的依据。

3.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其壮美体现在哪里?(请运用所学雅词进行概括)

4.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其壮美又体现在哪里?(请运用所学雅词进行概括)

三、品味诗化的语言

诗人臧克家的语言――诗一样的语言。

1.用词典雅,多四字短语,形象鲜明,极有韵味。提问:请找出这样有韵味的四字短语,并在书上也用四字短语做点旁批。

2.抓住特点,善用比喻,极具形象感和动态感。提问:文中哪些地方用了比喻的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3.多用短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有音乐的美感。

①这个环节,我们通过“变形”的方式来体会短句对人物表达的作用。如第16小节“变形”为:他说了/说的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②教师提问:你还能用这种方式为其他段落“变形”吗?

③反复朗读,比较体会诗化的语言和对闻一多崇高精神的高度赞美。

四、试写铿锵的诗歌

要求:选取课文中的句子重新组装,改写成一首现代诗。

1.选取课文部分内容,选材、立意。

2.有相对明确集中的主题。

3.尽量使用课本中的句子,新添词语或句子不得超过所写诗歌总量的五分之一。

反思比起第一稿来,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进步:

1.在“教什么”上,抓住了文本的主要特征――诗化的语言。本节课,从对文中雅词的学习与积累,到通过给雅词分类来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再到对文章诗化语言的赏析与品味,最后整合、改编文中的语句来进行诗歌再创作:无一不体现对文本的最突出特征――“语言”的重视与学习。

2.力求“不仅是‘教教材’,更是‘用教材教’”。如“体会壮美的人生”环节,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雅词,来概括闻一多的人生壮举;再如“试写铿锵的诗歌”环节,则是对文中精彩的语言进行整合和改编,从而进行二次创作。这样,教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解读上,而是进一步地运用文本,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但是,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仍然是明显的:

1.一些教学设计没有从学情出发,导致操作性不强。如,在“体味壮美的人生”中的教学设计:“把刚才所学的词语划分成两类,并说说划分的依据。”本来的打算是,学生能从闻一多“学者”和“革命家”这两个身份的角度出发,完成对词语的分类,同时也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而实际情况却是,由于问题自身的指向不明和缺乏铺垫,学生对这16个词语或是感到一片茫然、无从下手,或是尝试着从感情色彩、词性等角度乱分一气,课堂一时陷入僵局,只能由老师公布答案草草了事。

2.各个教学环节看似层次分明,实则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这里积累一下生字词,那里介绍点写作背景;这里把语言品析一下,那里再动笔练一练;各个教学活动之间没有用一根线串联起来,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就如同一颗颗美丽的珍珠,却缺少一根串联的丝线。

第三稿设计

一、导入

作者臧克家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因此,他文章里使用的语言,是一种诗化的语言,简洁凝练,富有表现力,且很有节奏感。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同学们在预习中应该已经发现了――作者在文章里运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预习的反馈练习。

二、预习反馈

1.易错字音:锲而不舍(qiè) 目不窥园(kuī) 潜心贯注(qián) 气冲斗牛(dǒu) 慷慨淋漓(lín) 热情澎湃(pài)

2.易错字形:lì(沥)尽心血 群蚁排yá(衙) 警报dié(迭)起 声zhèn(震)天地 ang(昂)首挺胸 长xū(须)飘飘

三、课文感知

1.阅读文章,课文写了闻一多先生哪两个身份的说和做?其特点分别是什么?

2.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说”和“做”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结合文中出现的四字短语来进行阐述。

4.学生朗读,比较体会四字短语的表达效果。

(形象鲜明,琅琅上口、富有音律的美感)

四、品味语言

1.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四字短语,说说好在哪里?

2.在改编中体会“诗一般的语言”。

①变形:选用文章里含有四字短语的句子,通过停顿,变形成一首小诗。

②创编:利用原文里的四字短语,加以改编,融入自己的创造,成为一首新的小诗。

例:足不下楼/目不窥园/发无暇理/饭忘了食/研究―――锲而不舍地钻探。/目光―――炯炯远射到史前。/相伴―――四壁下深宵灯火。/硕果――无言中赫然而出

3.学生任选一种形式进行改编创作。

4.学生朗读作品,进行交流。

五、课堂总结(略)

反思这节课上完后,笔者感到欣慰,因为教材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巧妙利用,实现了课堂的高效。

首先,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来看,本课没有被动地演绎教材,而是巧妙地利用教材本身的特征,充分地反复地利用课文中的四字短语,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进行思维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动脑,既加深了对课文的钻研、理解又得到了语文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其次,从教学的“选点切入”来看,本课巧妙地以“四字短语”为切入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认知积累,到理解赏析,再到创造性地运用,体现了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性。

再次,从课堂教学的程序看,本课体现出从易到难、层层推进的教学思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淡化提问设计,不再将提问作为阅读、讲析课文的唯一抓手,而是注重“活动”的设置,将“活动”作为学生开启课文大门的钥匙。因此,课堂教学中用于讲析的时间大大减少,用于实际训练的时间大大增加。

最后,从教学的隐形效果来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也暗示学生要用变化、运动的观点来理解、运用教材;教给了学生“创造”的角度,培养了学生“创造”的意识和兴趣。

22 6890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