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溶液导入教学设计(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九年级化学溶液导入教学设计(通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一篇】

学习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教学重点: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探究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学习观察化学实验现象的基本要领,学习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实验。

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探究

学法指导:1.要学好化学,必须认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并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

2.化学学习中,思维习惯很重要,对遇到的现象、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航:

1、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通过

以及对 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 和 化学原理,学习

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2、什么是科学探究呢?在生日晚会上,停电时我们都用过蜡烛,你还记得蜡烛燃烧是什么样子?点着之后你又看到了什么?参考课本P12进行家庭实验:

3、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到水中,可以观察到蜡烛 ,

说明蜡烛_______溶于水,蜡烛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__。

(2)点燃蜡烛后可观察到其火焰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层。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可以看到最先碳化的是火柴梗_______ ___,说明火焰各层中________的温度。所以我们在用蜡烛火焰加热物体时,应用它的_______进行加热。

(3)熄灭蜡烛时,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用火柴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 ____。

二、课堂探讨:

1、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

观察顺序:点燃前--燃烧时--熄灭后;

2、提出问题:蜡烛越来越短生成了什么物质?

假设与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实施方案-----得出结论:

3、提出问题:蜡烛熄灭后白烟是什么成份?

假设与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4、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那我们以后应该怎样去学习化学?

三、课堂练习:

(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

A.水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和水 D.灰烬

( )2.下列有关蜡烛的叙述正确的是

A.蜡烛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固体,质硬,不溶于水

B.蜡烛沉入水底,说明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有明亮火焰,稍有黑烟,放出热量

D.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二氧化碳

( )3.将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以确定该气体是:

A.氧气 B.空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能力闯关]

4、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片刻后观察到烧杯内壁上_____________产生,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__:取下烧杯,迅速翻转,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__ _,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 _____。

5、用一根玻璃管伸入蜡烛火焰的焰心中,再用点燃的火柴靠近玻璃管的另一端,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火焰产生,这说明焰心有_ ____。

[中考连接] 6.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只要求写出操作、现象和结论。

7.蜡烛燃烧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以下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实验:(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填序号),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 。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二篇】

学习目标

(1)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

(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学习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学习难点初步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前预习

1、你对空气有哪些了解和认识?(如有什么样的外观?性质?含有哪些成分等)

2、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的操作是怎样的?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的原理?

3、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充满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三个集气瓶,有什么现象发生?体现了它们的什么性质?

4、生活中你见过或知道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存在?

堂探究

自主学习1我们同学现在对空气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二百多年以前,人们对空气却知之甚少。最初,人们对于物质为什么能够燃烧着迷,激发了好多人的研究兴趣,于是一些科学家对于“燃烧的本质”展开探究,经过若干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这一奥秘逐渐被揭开,空气的成分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下面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步入空气成分的探究中吧。

阅读本第26页的内容,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在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主要有什么操作,出现了哪些现象?

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实验探究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燃烧匙中的过量红磷点燃迅速放入集气瓶中

反应停止,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

交流讨论请同学们结合本内容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下列内容:

1、写出该反应的字表达式

2、总结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讨论若操作不当可能引起怎样的后果?

4、在拉瓦锡试验中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空气的体积减少小于1/5 ?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自主学习2阅读第27页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空气中的各成分及其所占的体积分数。

2、找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判断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并说明依据。

空气 海水 氧气 石灰水 冰水混合物 冰

自主学习3阅读本第28—30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空气中相对稳定的三种气体是?它们都有哪些主要用途?

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2、 什么可以造成空气污染?有何危害?如何防治?

3、 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和能,采用 的原料;

(2)在 的条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 、社区安全和 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注: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头消除污染。

有效训练

1、 空气的成分以 和 为主,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是 ;含量居第二位的气体是 ,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是 。

2、 夏天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 )

A.二氧化硫 B.稀有气体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3、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用右图所示的装置完成。下列步骤的先后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先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②用燃烧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时,火柴熄灭,说明主要是氮气 ③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人瓶内,并把塞子塞紧 ④冷却到室温 ⑤打开弹簧夹,水压入集气瓶中,并接近集气瓶中原空气体积的1/5 ⑥先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 ⑦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A.⑦⑥②⑤④③① B.⑦⑥③②⑤①④

C.⑦⑥①③④⑤② D.⑦⑥①③②④⑤

4、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蒸馏水 B.雪碧饮料 C.河水 D.洁净的空气

5、 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

A.净化后的空气、五氧化二磷

B.水和冰混合、澄清石灰水

C.生锈的铁钉、海水

D.二氧化碳、液态氧气

6、 稀有气体过去曾被人们称做“惰性气体”是因为(?? )

A.稀有气体在空气中含量少 B.稀有气体用途广泛

C.稀有气体性质不活泼 D.稀有气体非常宝贵

7、 节日里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内填充的气体是( ??)

A.氧气 ? B.氮气 ? C.稀有气体 ? D.二氧化碳

8、 下列活动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动植物的呼吸 B.工厂烟囱排放的烟尘?

C.汽车行驶排放的尾气?? D.焚烧麦秆产生的烟

9、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空气的净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气体组中的各种气体都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 二氧化氮 B.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氮气

C.氧气 二氧化碳 氮气 D.氮气 氧气 一氧化碳

10、 氮气的下列用途中,主要不是利用其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是(? ?)

A.焊接金属时用氮气作保护气????B.灯泡中充氮以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

C.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D.医疗上用液氮作冷冻麻醉剂

后提升

1、如果在本实验中用蜡烛代替红磷,可不可以?为什么?

2、小明和小红对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充气包装的小面包产生了兴趣,在这种小面包的塑料袋内气体充的鼓鼓的,像一个个“小枕头”。他们认为这样包装主要是为了食品能长时间保鲜。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小明猜是二氧化碳,小红猜是氮气。

①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判断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写出操作步骤。

②如果小明的猜想正确,现象应该是什么?

九年级化学溶液导入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知道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

2.了解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

3.掌握用pH试纸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的方法

4.了解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重点

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2.用pH广泛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

难点

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2.用pH广泛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

教学准备

一、自主预学

学生完成自主预学的内容,学生自主交流,预学成果,教师适当点评

二、合作探学

(二)溶液酸碱性强弱程度

1.溶液酸碱度的表示(pH)

(1)溶液的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pH=7溶液呈性,例如蒸馏水、食盐水、蔗糖水等

pH<7溶液呈性,例如等

pH>7溶液呈性,例如等

(2)溶液pH大小与酸碱度的关系

①pH<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当酸性溶液被稀释时,溶液的酸性变,pH变。

②pH>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当碱性溶液被水稀释时,溶液的碱性变,pH变。中性溶液呢?

③试画出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用水稀释后pH变化示意图。

试纸的使用方法

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最简便方法是,用pH试纸检测溶液pH时,用蘸取待测溶液滴在pH试纸上,待试纸颜色稳定后,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对照,就可确定溶液的酸碱度。

活动探究:

请用pH试纸检测一些液体的pH,记录检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的盐酸

柠檬汁

食醋

正常雨水

蒸馏水

海水

肥皂水

洗涤剂

4%的氢氧化钠溶液

pH

讨论:

①测定溶液的pH前,试纸不能,也不能将试纸中沾起溶液。

②用pH试纸测定的pH应为整数(0~14),不能是小数。

③某同学用pH试纸测定某未知溶液时,先用蒸馏水将试纸润湿,则他测定的pH与原来的pH相比。

A.偏大B.偏小C.不变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三)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1.生命活动与pH(阅读教材表7-1并完成下表)

健康人体液pH必须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人体中几种重要体液的'正常pH

2.植物的生长与pH

大多数农作物适宜在接近中性(pH之间)的土壤中生长,酸性太强,(pH4)或碱性太强(pH8)的土壤都不适宜作物的生长。

3.酸雨的形成

正常雨水中因溶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略显性,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当空气受硫的氧化物(如SO2)氮的氧化物(如NO2)污染时雨水的酸性增强,人们通常把的降水称为酸雨。酸雨的危害有(至少写三点):。

三、点拨导学

1.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2.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有哪些?

3.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最简便方法是什么?如何操作?

4.溶液的酸碱性与生命活动有什么关系?

四、检测练学十分钟,当堂反馈

五、课后训练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四篇】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三、预学设计

在预习的基础上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1)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2)预习“联想与启示”,试着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到又一个新的问题:微粒—原子能不能分成更小的微粒?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假设。

思考假设:我想:原子是一个实心球。原子象一个乒乓球。原子象一个气球。原子是一个空心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求知欲讲述: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人类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结合联想和启示,播放α粒子轰击金箔的动画。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交流讨论:大多数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一穿而过。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粒子存在。有极少部分粒子反弹回去,说明运动中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这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因为核很小,所以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去。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提问:金属是否带电? 构成金属的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原子不带电呢?思考回答阅读:P67—P68及拓展视野多媒体演示:原子内部结构交流讨论: 原子的结构结论: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利用模型学习物质结构总结:盘点收获回忆、总结、发言形成原子的结构练习:看屏幕,做练习学以致用。

22 509840
");